我国全运会的发展与举办模式研究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申办方案的研究
第十一届全运会赛事管理模式研究
第十一届全运会赛事管理模式研究第十一届全运会将于2009年在山东举办。
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全民动员、举省一致,党委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整体思路,以“创一流水平,促和谐发展”为总目标,以“和谐中国、全民全运”为主题,明确了“场馆一流、组织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成绩一流”的任务。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全民关心、全民支持、全民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第十一届全运会,是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检阅,必将在一个全新的高度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丰硕成果。
虽然以往全运会运作有运用部分管理学和系统学理论,加强科学决策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但尚未能达到一个从整体上把握其诸多构成要素、密切联系赛事内外环境,高效地进行管理取得体育赛事所能带来最大益处的境地。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研究法、逻辑推理法和模型分析法,在学习国外赛事管理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赛事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探讨,就第十一届全运会的赛事资源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第十一届全运会的过程管理模式和商业开发模式,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纵观我国市场化运作以来的全运会,由于我国的赛事体制决定了全运会赛事运作存在组织管理体制不合理、商业化开发工作欠规范、专业水平不高、组织者的思想观念滞后、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经营人才匮乏、中介力量薄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国全运会的市场化运作。
2、分析了我国赛事管理的要素、过程、运作机制,要使第十一届全运会顺利运行,这些要素缺一不可,必须在一个有机和谐的环境下运行,才能发挥出作用。
3、山东省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的赛事环境资源分为市场资源和赛事人力资源。
市场资源专指全运会无形资产资源、有形资产资源以及有着两类资源构建的衍生资源以及政府政策的支持;赛事人力资源影响赛事的完成,赛事机构和人员的配备至关重要。
4、为提高第十一届全运会赛事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构建了第十一届全运会赛事管理中的赛事管理过程模式和商业开发模式。
调研报告全运会
调研报告全运会全运会是中国最高水平、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每四年举办一届,是中国体育界的盛会。
为了了解全运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影响以及其发展现状,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全运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全运会为体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比拼的舞台,激发了广大体育爱好者的热情。
全运会的举办,不仅是体育项目之间互相切磋、相互促进的机会,也是各地区、各行业全民健身的推动力量。
通过全运会,人们对体育项目和体育精神的认识提高了,体育运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其次,全运会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全运会的举办,提高了中国体育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全运会,中国体育产业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和潜力,吸引了国内外企业和资本的关注与投入。
同时,全运会也为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商机,例如体育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产业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再次,全运会对中国体育项目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每届全运会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出现为中国体育项目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全运会的竞争,运动员们能够锻炼和提升自己的竞技水平,为将来更高水平的赛事积累经验和实力。
同时,全运会也促进了体育项目的技术创新,推动了国内体育项目的发展与提升。
此外,全运会还给举办城市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全运会的举办,不仅会吸引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也会带动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全运会还会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为城市的发展和改善市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以上调研,可见全运会在中国体育事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全运会不仅是体育项目竞技的舞台,更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同时,全运会也通过对体育产业、体育项目以及举办城市的影响,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然而,全运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参赛项目众多,运动员数量庞大,全运会的组织与管理任务繁重。
全运会运作模式演变分析
全运会运作模式演变分析
丁英俊;朱冀
【期刊名称】《体育文化导刊》
【年(卷),期】2008(000)010
【摘要】全国运动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不但可以反映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各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而且还可以透视出我国体育竞赛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趋势.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9年第一次举办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全运会)到2005年10月在江苏南京市举办的第10届全运会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全运会在办赛理念、办赛思路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文章通过对全运会申办、举办等情况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变化的规律及发展趋势,为全运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丁英俊;朱冀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体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所;河南大学体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
【相关文献】
1.巧借第14届全运会,打好商洛旅游文化牌——谈第14届全运会对商洛地区旅游文化的推动意义 [J], 户良斌;孙卫华;李文烨;郭琰
2.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模式 [J], 陈喜珍
3.全运会改革的历史必然与变革潜力探索——以天津全运会为例 [J], 王宁
4.体育强国视域下全运会比赛跨省组队模式邹论——基于天津全运会新组队模式[J], 李利强;李超;王梦;李玉林
5.强化体能补短板精准备战全运会——湖北体操项目备战全运会掠影 [J], 本刊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生关于全运会调研报告
初中生关于全运会调研报告1. 引言近期,我对全国运动会(简称全运会)进行了一次深入调研,旨在了解全运会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影响及其对于普通居民的意义。
本调研报告将从历史背景、举办城市、影响因素和个人体会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2. 历史背景全国运动会是我国最高级别的全国性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行一次。
全运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全运会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并提高全民的体育参与度。
3. 举办城市每届全运会都会在一个城市进行举办,并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参与。
近年来,全运会所举办的城市不仅仅是一次大型体育盛宴,更是各个城市展示城市形象、促进发展的一个机会。
例如,2017年全运会在天津市举办,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4. 影响因素举办全运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举办全运会可以吸引大量的观众和媒体关注,增加游客消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其次是对体育事业的促进作用。
全运会不仅是一次运动会,更是促进全民健身、推广体育运动的机会。
此外,举办全运会还可以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5. 个人体会通过此次调研,我深切体会到了全运会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意义。
全运会不仅是奥运会和国际大赛的选拔平台,更是让全国人民共同感受运动魅力的盛会。
我曾亲身前往参观全运会,感受到了现场的热烈氛围和运动员们的拼搏精神。
我相信,通过参与全运会,可以激发更多人对体育运动的热情,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6. 结论全运会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运动会,对于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体育事业的提升,同时还提高了普通居民对体育的参与度。
作为一名初中生,我认识到了全运会的重要性,将始终支持和关注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相信通过全运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将更加繁荣昌盛。
全运会若干现象分析与发展构想
自行 车等项 目整体水 平也全面超越第 1 O届全运会 , 并且 延续
了 20 0 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的上升态势… 。 1 全运会东道主效应分析
表 近 四届 全 运 会 东道 主 奖牌 榜 一 览 【]
合培养运动员所获得 的金牌数 占到了该队金牌数 的 15 / 。第 1 0届全运会东道 主江苏 队凭借 交流运动员多 获得 了 1 枚 金 l
d i1 . 9 9 .sn 10 o :0 3 6 /j i . 0 5—0 5 .0 2 0 . 2 s 262 1 . 00 4
全 运会 是 中国最 高水平 、 大规模 的综 合性运 动会 , 最 自 15 9 9年在北京举办第 1 届全运会 以来 已经顺 利举办 1 届 。第 1
Ke o d y w r s:Nain me ;h s efc ;g l d l h n me o t a Ga s o t f t od me a ;p e o : A
文章编号 : 0 05 (0 2 0 0 3 0 1 5— 26 2 1 )4— 0 9— 2 0
c u t o h a sld t ih d g e fatn in, h v lo o ei v x eln e t r moe p r r n e o nr fr te g me e a hg e r eo t t y o l e o t e l e f mp t ie e c l c p o t ef ma c e c t e o o a d t e f tr e eo me t fg e s c n ie e . n h u u e d v lp n a s i o sd r d o m
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
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我国"全运会"是中国全国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也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之一。
全运会旨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全运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9年,当时的全运会被称为“全国运动会”,是国家体育总局组织。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全运会在刚开始的几届只是举办了一次。
直到1983年,中国全运会才正式建立起来,成为定期四年举办的综合性体育赛事。
在发展初期,全运会的规模较小,参赛项目也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几个大型项目参与。
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进步,全运会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规模也逐年扩大。
参赛项目从最初的几个增加到了目前的37个,涵盖了田径、体操、游泳、篮球、足球等多个大项,更加丰富多样。
在全运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见证了我国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男子田径为例,中国选手在短跑、跳远等项目中连续刷新了多项纪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此外,中国在体操、游泳等项目中也获得了很多金牌。
这些成绩的取得,证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是质量的提升。
在运动会组织方面,中国全运会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为了提高赛事的规范性和专业性,全运会引入了更加先进的计时、计分系统,并加强了对裁判员的培训和管理。
此外,全运会还积极推广体育知识,增加体育科普的宣传,鼓励全民参与体育运动。
全运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全社会的关注。
政府加大了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加了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动员的培养。
同时,各级体育部门也积极结合社会力量,组织各种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身意识。
总之,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从小规模的赛事到现在的盛大活动,从少数几个项目到如今的多个大项,全运会见证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体育水平的提高。
未来,我们期待全运会能够在更大范围内推动全民健身,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全运会的发展趋势
全运会的发展趋势
1. 多元化发展:全运会除了传统的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外,逐渐增加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个体育项目,丰富了比赛内容,吸引了更多的观众。
2. 地域性强化:全运会在每次举办时,都会强调本地元素,突出地域性特色,以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助商参与,增加比赛的热度。
3. 大众化:全运会的比赛场地除了设立在专业体育场馆外,还会在公共场所如城市广场、社区体育场等设立比赛场地,提高比赛的大众化程度。
4. 地方政府支持:随着全运会的影响力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重视全运会的举办,积极争取承办全运会,以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5. 国际化:未来全运会将会更多地吸引国际参赛选手和观众,促进国际交流和体育文化的传播。
全运会的起源与发展
全运会的起源与发展全运会是举国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全运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基于计划经济的社会管理模式在体育行业方面的自然延伸; 全运会在功能上主要目的是构建其一个不加项目社会化区分的培养人才模式,对“升国旗、奏国歌”的单一竞技目标进行服务; 全运会在运作方式上是由国家政权来主办,将地方行政区作为参赛的主体,有着以下几个特点:权力集中、主体同质、系统封闭、规则僵硬、功利性强等;全运会在效果方面表现出高效完成体制内目标但社会影响力节节下降的“二律背反”,于知识界、民间以及行业内部均导致了诸多负面的评价。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加入了奥运的大家庭,因此,在奥运的舞台上彰显力量、渲示存在、靓化形象、增进沟通便成了新的政治目标,所以奥运战略和为实现这一战略而制定的重要载体“奥运争光计划”正式出台了。
作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高端平台的奥运会,开始被体育部门重新赋予价值,绽发出新的光彩。
“全运会”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我国境内所举行的运动会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全运会对我国来说也己经成为了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
全运会作为“国内第一大赛”,有着培养人才以及检阅实力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各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够对我国体育竞赛改革的基本方向以及改革趋势进行预测。
社会上对于全运会的体制的评价,存在着不同声音,尤其是批判的声音,但多数人认为虽然全运会体制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点或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其对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来说仍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有不少人针对如今全运会的规模越办越大且劳民伤财等消极因素越来越突出,探讨了是否要保留这一体制。
从1959年第1届到2017年的第13届,全运会的规模是逐年越办越大,但各种矛盾与弊端也是日渐突显出来,在社会上不少人都对全运会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全运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办赛时间最长的本土综合类体育赛事,其截止至2017 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全运会的起源及发展
全运会的起源及发展全运会是举国体制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全运会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是基于计划经济的社会管理模式在体育行业方面的自然延伸; 全运会在功能上主要目的是构建其一个不加项目社会化区分的培养人才模式,对“升国旗、奏国歌”的单一竞技目标进行服务; 全运会在运作方式上是由国家政权来主办,将地方行政区作为参赛的主体,有着以下几个特点:权力集中、主体同质、系统封闭、规则僵硬、功利性强等;全运会在效果方面表现出高效完成体制内目标但社会影响力节节下降的“二律背反”,于知识界、民间以及行业内部均导致了诸多负面的评价。
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重新加入了奥运的大家庭,因此,在奥运的舞台上彰显力量、渲示存在、靓化形象、增进沟通便成了新的政治目标,所以奥运战略和为实现这一战略而制定的重要载体“奥运争光计划”正式出台了。
作为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的高端平台的奥运会,开始被体育部门重新赋予价值,绽发出新的光彩。
“全运会”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我国境内所举行的运动会里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全运会对我国来说也己经成为了一项独特的文化活动。
全运会作为“国内第一大赛”,有着培养人才以及检阅实力的作用,其不仅能够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及各地区竞技实力的差异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够对我国体育竞赛改革的基本方向以及改革趋势进行预测。
社会上对于全运会的体制的评价,存在着不同声音,尤其是批判的声音,但多数人认为虽然全运会体制仍然存在着不少的缺点或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其对于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来说仍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有不少人针对如今全运会的规模越办越大且劳民伤财等消极因素越来越突出,探讨了是否要保留这一体制。
从1959年第1届到2017年的第13届,全运会的规模是逐年越办越大,但各种矛盾与弊端也是日渐突显出来,在社会上不少人都对全运会的存在提出了自己的质疑。
全运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办赛时间最长的本土综合类体育赛事,其截止至2017 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三届。
浅析我国全运会模式
浅析我国全运会模式作者:孙洪明高立伟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2年第4期孙洪明1 高立伟2(1.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山东曲阜 273165;2.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山东曲阜 273165)摘要: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三次全体大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江苏省主委、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龙谈到,在举行全运会开闭幕式出现铺张浪费现象,全运会比赛公信力遭到质疑,全运会过后体育场馆不能得到普通老百姓的享用等问题。
因此,找到一个合理实用的全运会模式是当务之急。
本文浅谈全运会的利弊,提出了改进全运会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全运会问题模式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2(a)-0240-01全运会是中国国内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其本意是国家为了奥运会,锻炼新人,选拔人才。
调动各省市区对发展体育的积极性。
现在我国的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由各省市轮流申办。
我们可以肯定全运会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全运会中我们发现了很多体育人才,也有很多群众受到全运会的影响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
可是随着中国的发展社会环境的改变,全运会的一些运行模式已不再适用中国体育的发展。
1 全运会价值首先,全运会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全运会是考核各省市体育发展业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各省市一般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发展本省市的竞技体育。
通过这几届全运会的成绩我们也看到中国竞技体育的提高。
全运会还是奥运会的预演,通过全运会可以发现和锻炼体育人才。
其次,全运会是展示我国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平台。
我国在刚建国时,急需要摆脱“东亚病夫”的称号,而全运会可以很好的向世界展示我国的风采和振奋我国民众。
最后,全运会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在每举行一届全运会时,政府都会组织一系列全民健身活动和各种各样的全民健身知识讲座。
2023全运会总结
2023全运会总结引言2023全运会是中国体育界的一次重要盛事,也是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本文将对2023全运会进行总结和回顾,从组织筹备、赛事运营以及成果展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
1. 组织筹备1.1 筹备背景与目标2023全运会的筹备工作从2019年启动,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相关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目标是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中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1.2 组织架构概述在2023全运会的筹备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成了组织委员会,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各项工作。
组织委员会成立了赛会执委会、办公室和各个专委会,确保了筹备工作的有序开展。
1.3 筹备工作亮点在筹备工作中,2023全运会积极借鉴了历届全运会的经验和教训,注重与国际接轨,追求卓越。
在场馆建设、交通规划、安保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规划和充分准备,为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2. 赛事运营2.1 竞赛项目和规模2023全运会涵盖了多个竞赛项目,包括田径、游泳、羽毛球、足球等。
各项赛事都吸引了大量的参赛选手和观众,展现了中国体育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2.2 赛场设施和服务2023全运会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同时也进行了必要的改善和更新。
场馆设施的先进性和功能完备性,为选手提供了良好的竞技环境,也为观众提供了舒适的观赛体验。
2.3 赛事组织和运营2023全运会注重赛事组织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建立了完善的竞赛规则和裁判体系。
赛事运营团队的专业素养和高效运作,保证了赛事的顺利开展和圆满结束。
3. 成果展示3.1 运动成绩2023全运会的运动成绩斐然,中国选手在各个项目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多项纪录被打破,同时也有许多新星崭露头角,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实力和活力。
3.2 组织成果2023全运会的成功举办,彰显了中国政府的决心和能力。
届时全运会将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重要一页,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运会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运会必考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全运会的起源和发展1. 全运会的起源全运会是中国大陆的一项全国性运动会,始于1959年。
首届全运会于1959年在北京举办,是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个全国性的全运动会。
全运会的举办标志着中国各项体育活动的统一组织和管理体系正式建立。
2. 全运会的发展自首届全运会以来,全运会已经成为中国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大规模、全国性运动会,旨在促进中国全国范围内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全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全国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届,逐渐成为中国各项体育赛事中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赛事之一。
二、全运会的组织架构1. 全运会的组织全运会由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国务院领导下的全国运动会组委会承担组织与管理工作,并由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协助承办。
全国运动会组委会设在全运会所在地,具体负责全运会的具体组织与管理工作。
2. 全运会的参赛单位全运会按地域划分参赛单位,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等。
3. 全运会的比赛项目全运会的竞赛项目包括各项体育竞技项目、智力运动项目和传统体育项目等。
三、全运会的竞赛项目1. 田径项目田径项目包括短跑、中跑、长跑、跨栏、接力赛、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铁饼、标枪等多个项目。
2. 游泳项目游泳项目包括自由泳、蛙泳、仰泳、蝶泳、混合泳、跳水和水球等多个项目。
3.球类项目球类项目包括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足球、手球、曲棍球、橄榄球、棒球等多个项目。
4. 武术项目武术项目包括形意拳、太极拳、器械和对练等多个项目。
5. 体操项目体操项目包括艺术体操、蹦床、体操操、器械操等多个项目。
6. 曲艺项目曲艺项目包括相声、小品、戏曲等多个项目。
7. 其他项目其他项目包括射击、赛艇、击剑、拳击、摔跤、射箭、举重、乐器、舞蹈、歌唱等多个项目。
四、全运会的赛制和规则1. 个人赛制个人比赛采用淘汰赛制,由晋级赛、半决赛和决赛组成,冠军由决赛获胜者决定。
我国全运会最优化发展的策略初探
An An a l y s i s o f t h e Opt i ma l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Na t i o n a l Ga me s o f he t Pe o p l e s Re p u b l i c o f Ch i n a
Ke y wor d s:Na t i o n a l Ga m e s o f P e o p l e  ̄Re p u b l i c o f Ch i n a ,o p t i iz m a t i o n,h a r mo n y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 v e l o p me n t
杨 搜, 赵吉峰 , 桑 勇
Ya n g T a o ,Z h a o J i f e n g,S a n g Yo n g
摘
要: 研 究认为 , 我 国全运会应 该科 学发挥举 国体制 的优势 ; 优化 全运会 管理模 式; 构建公平公正的和谐
பைடு நூலகம்
竞赛环境 ; 建立全运会的合理运行机制 , 包括全运会 的激励机制 、 保 障机 制等方面探 寻最优 化发展 策略, 促 进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 关键词 : 全运会 ; 策略 ; 和谐 ; 发展
相互作用所决定 的, 其形成 、 发展 、 成熟和消失是所存在 的内外 大环境动态调适 的结果 。举 国体制 对全运会 的可持续发展利 弊 同存 , 目前全运会 的顺利发展还不能脱离举 国体制的鼎力支 持 。全运会科学发挥举国体制 的全 局作用需要处 理好 以下三
个方面的关系。
1 . 1 全 运会 要 处理 好 政 府 与 市 场 的 关 系
中图分类号 : G 8 1 2 . 2 0
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
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
自成立以来,我国全运会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历程。
起初,全运会的举办周期较长,间隔时间较长,举办规模也较小。
在1979年全运会首次举办时,仅有少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
但是,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全运会逐渐开始受到重视。
在1993年,全运会举办周期首次缩短至四年一届,并开始向中小城市轮流举办。
这一举措旨在促进全运会的普及和发展,为更多地方提供了举办全运会的机会,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观赛的机会。
2009年,全运会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不仅在规模上有所扩大,参与的地方也更加广泛。
此次全运会将竞争项目由原先的19个增加到了35个,并首次设立了省级团体分站赛,使得更多普通选手有机会参与全运会的角逐。
2013年和2017年的全运会规模更加庞大,举办城市和参与选手数量创下了历史纪录。
全运会成为了国内最高规格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之一,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全运会的发展历程正在不断演变。
举办规模、竞争项目和参与的地区会进一步扩大,形式和内容也会更加多样化。
全运会将继续发挥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的作用,成为全民健身和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演进及改革研究
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演进及改革研究全国运动会自1959年首届举办以来,已经经历了十届。
早期全国运动会的规模和影响相对较小,参与的省份和运动员数量都比较有限。
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体育事业的壮大,全国运动会的规模和水平逐步提高,成为了一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体育盛事。
全国运动会的改革之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
当时,为了提高全国运动会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国家体委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加大了对竞技体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了运动员的待遇和训练水平。
优化了比赛项目设置,增设了更具观赏性和竞技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
还引入了商业赞助和电视转播,进一步提高了全国运动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进入21世纪,全国运动会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
2001年,第九届全运会首次实现了互联网直播,让更多人能够观看到比赛。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增设了群众比赛项目,让更多普通人有机会参与到全运会中来,这也是全运会历史上的一大创新。
全运会还加强了对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了中华体育精神和文化底蕴。
回顾全国运动会的历史演进及改革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局部到全面、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
这些改革不仅提高了全国运动会的竞技水平和观赏性,也使其成为了代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展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
同时,全国运动会的改革和发展也反映出中国体育事业的崛起和壮大,彰显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文化自信的提高。
当然,全国运动会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在商业化与文化传承之间、在提高比赛水平与保证公平公正之间都需要进行更好的协调和处理。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运动员的培养和管理、完善体育设施建设和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全国运动会作为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演进和改革发展的历程不仅展示了中国体育的发展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也为中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我国全运会的发展与举办模式研究
我国全运会的发展与举办模式研究
曹英
【期刊名称】《科技资讯》
【年(卷),期】2013(000)031
【摘要】体育赛事的巨大投入导致举办的城市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适当的客观条件,这也是过去全运会为何一直有京、粤、沪三地来轮流举办的原因.但是随着经济实力发展,各个城市对承办“全运会”之类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逐渐增强.通过多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就能够将赛事的效益从小的点扩大到大的面上.多城市举办的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和城市最直接的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来参与到体育中来.一方面可以带动各国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多的文化将被吸收到体育中来,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涵,实现“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2页(P221-222)
【作者】曹英
【作者单位】泰州学院体育系江苏泰州 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12
【相关文献】
1.由第十二届全运会举办特色看全运会的发展方向 [J], 王蕴;程兵
2.新世纪对我国举办全运会的理性思考 [J], 田春兰
3.新世纪对我国举办全运会的理性思考 [J], 张崇民
4.体育产业如何在举办全运会中发展 [J], 王小刚;杨锋
5.全运会赛事营销对举办地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综合研究 [J], 程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全运会策划
全运会策划引言全运会作为我国最高规格的全国性综合性运动会,旨在促进全民健身,加强体育事业的发展,展现我国体育实力。
本文将从赛事规模、筹备工作、场馆建设、赛事安全等方面,对全运会的策划进行探讨。
赛事规模全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涉及多个城市和省份,参与的运动项目众多,规模庞大。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全运会的时间和地点。
合理安排时间,避免与其他重要国内国际体育赛事时间冲突,选择具备丰富体育资源和场馆设施的城市作为主办地。
同时,根据各省份的体育特长和运动传统,确定各个项目的分赛区,合理安排比赛日程,确保全运会的顺利进行。
筹备工作全运会的筹备工作需要提前几年进行规划和准备。
筹备工作包括场馆建设、志愿者招募、宣传推广、赞助商合作等多个方面。
场馆建设是全运会的基础设施,需要提前规划和建设适应各项目需求的场馆。
志愿者招募是全运会组织和服务的重要一环,需要广泛宣传,吸引热爱体育、热心公益的志愿者参与其中。
宣传推广是提高全运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媒体宣传、社交媒体推广等方式,向全国范围内推广全运会。
赞助商合作是全运会筹备过程中的重要资金来源,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进全运会的成功举办。
场馆建设全运会需要配备一系列的场馆设施,包括主竞技场、分赛区场馆、训练基地等。
首先,主竞技场是全运会的核心场馆,需要满足观众席位、赛事设施、媒体设备等多方面的要求。
分赛区场馆是举办各个项目比赛的场地,需要根据项目特点进行规划和建设。
训练基地是参赛运动员的训练场所,需要提供优越的训练条件和设施。
在场馆建设中,应注重可持续性发展,充分利用现有场馆设施和资源,避免过度投资和浪费。
赛事安全全运会的赛事安全是保障参赛运动员和观众安全的重要任务。
一方面,需要加强场馆的安全管理,确保场馆设施和设备的完好和安全使用。
另一方面,需要制定详细的安全预案,包括应急救援预案、防火防爆预案、人员疏散预案等。
同时,加强安保力量的投入和管理,确保全运会期间的安全和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全运会的发展与举办模式研究摘要:体育赛事的巨大投入导致举办的城市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适当的客观条件,这也是过去全运会为何一直有京、粤、沪三地来轮流举办的原因。
但是随着经济实力发展,各个城市对承办“全运会”之类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逐渐增强。
通过多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就能够将赛事的效益从小的点扩大到大的面上。
多城市举办的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国家和城市最直接的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来参与到体育中来。
一方面可以带动各国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多的文化将被吸收到体育中来,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涵,实现“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运会发展举办模式Research on the developing model and held in China National GamesAbstract:Because sports events need a huge investment,the hosting city must have enough economic strength and proper objective conditions. This is also why the past Games were only host by Beijing,Guangdong and Shanghai in turn.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requirements of each city to undertake large-scale sports gradually increase. By hosting major sports events in different cities can bring us a lot more benefit. This mode allows more countries and cities to mostdirectly participate in sports. On the one hand,it can drive the interest and attention 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on the other hand,more culture will be absorbed into the sports,enriching the connotation of sports events,making the national games sustainable.Key Words:Games;Development;Hosting mode1 我国全运会发展问题的提出在全运会发展的40多年中,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最明显的就是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和人民的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带动了GDP的增长,我国竞技体育也随着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体育市场化程度深入,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也在逐渐变大。
体育赛事的巨大投入导致举办的城市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适当的客观条件,这也是过去全运会为何一直有京、粤、沪三地来轮流举办的原因。
实际上一开始的四届全运会都是在北京举办的,五运会第一次移到北京之外的上海举办。
从第六届开始的设想是,以后每个省轮流办一次。
1988年,国务院根据当时全国经济形势和国家财力的具体情况,于当年2月28日在总理办公会上决定:一段时间里全国运动会只在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轮流举行。
原国家体委和现国家体育总局按照这一精神,安排北京、上海和广东举办了第七、第八和第九届全国运动会。
但是随着经济实力发展,各个城市对承办“全运会”之类大型体育赛事的要求逐渐增强。
而全运会在三地举办的老模式也削弱了其他城市举办体育赛事的自信心。
鉴于这种情况,2000年10月,在《关于申请开放全国运动会由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轮流举办限制的请示》中,国务院适时作出批复,同意取消限制,但要求申请和举办全运会要本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勤俭效能的精神,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申办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举办、共同负担、经费以地方自筹为主,中央定额补助为辅”的原则进行[1]。
对全运会举办地限制的解除,得到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
国家体育总局根据国际上申办奥运会的办法,结合中国实际,制定了《申请承办全国运动会的基本要求》。
在规定的时间内,辽宁、江苏、浙江、湖北和陕西等5个省正式提交了承办十运会的申请。
至此全运会的举办地在十运会上突破了原来三地的局限,更多的城市才有机会承办全运会。
2 “多城市举办”概念的界定汉语词典对举办的解释是“举行,办理”之意。
综上所述“举办”的含义是“组织,举行,办理”的意思。
“多城市举办奥运会是指在以国家名义申办奥运会的前提条件下,由该国家多个具备承办比赛条件的城市共同举办奥运会的赛制模式。
”[2]这是南京师范大学陶于教授最早在其论文《多城市共同举办奥运会意义》中提出来的,这里是关于多城市共同举办奥运会的定义,我们把它引申出多城市举办的概念:“多城市举办即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过程中,由两个以上的具备承办比赛条件的城市共同参与到组织举行办理体育赛事的赛制模式。
”这里的“多城市”的外延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不同城市了,也可以是不同国家的多个城市。
2000年的欧洲杯,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都是由不同国家的城市来共同举办的。
全运会是我国国内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因此在举办形式上来说只能是国内的“单一”或是“多城市举办”。
3 “全运会”的举办模式变化研究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尤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一过程仍在继续),这一根本变革对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产业的构成等产生强烈的震动[3],体育事业也不例外全运会的举办模式变化是最能直接看出全运会的发展过程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单个城市举办,单个城市举办的例子有1~6届都是有单个城市来举办;不同省份多个城市举办,第七届全运会是由北京主办,四川成都和秦皇岛市协办;同省份多个城市共同举办,九运会和十运会则是同省份多城市举办的代表。
3.1 单一城市举办模式建国初期由于遭受了巨大战争创伤,中国国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加上国内的一系列变故(文革动乱等)很少有几个城市能够胜任举办全运会的任务。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急于在世界上树立较好的形象,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就成了最好的宣传平台。
这种举办模式在全运会的发展历史中也是一直占据着主流。
在十届全运会中一共有七届采用了单一城市举办的模式,其承办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市、上海市和广州市。
体育赛事的投入巨大导致举办的城市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适当的客观条件,这也是过去全运会为何一直有京、粤、沪三地来轮流举办的原因。
北京是我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地位,是环渤海湾重要的经济发展点,经济上和社会设施上都有足够的实力去举办大型的体育赛事。
因此北京一直是“全运会”举办城市的首选对象;而上海市我国难得的国际化大都市,历史上的早期开放使得上海的经济有了雄厚的实力,在历届“全运会”的举办城市中,上海也是主要的选择城市;广州是近代开放较早的城市,珠江三角经济圈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举办全国性的体育赛事。
因此,广东是全运会举办地中的常客不足为奇。
从第一届全运会到第九届全运会举办城市几乎都在京、粤、沪三地,其他城市只能充当全运会举办城市的看客。
3.2 不同省分多城市举办模式不同省份多个城市共同举办的模式是一个特例,只有第七届全运会采用了这种独特的举办模式。
七运会原定于是由四川成都来承办,但是由于客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四川并没有能力来承办此届全运会,后来改为由北京和成都共同承办,秦皇岛也参与到了承办水上项目的行列。
而这次成都之所以没有得到独立举办的机会的原因还是经济实力,在七运会的场地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没有达到标准。
最后不得不把北京列入举办城市共同举办此次“全运会”。
另一个原因,在运动项目的设置上全运会逐渐向奥运会靠拢,水上项目成为了全运会的比赛项目。
这样一来带来的后果就是必须有沿海城市的参与才可以进行帆船和帆板水上项目的比赛,秦皇岛在这届全运会上就作为水上项目的举办地成为了举办城市中的一个。
因此,这一次全运会成了三个省市城市共同承办的一届全运会。
虽然第七届“全运会”的举办模式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但是却为以后全运会的举办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是七运会开创了“全运会”多城市举办的先河。
联合办赛的思想在这次全运会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
经济实力对举办赛事的限制由于多城市联合举办而弱化了。
3.3 同省多城市举办模式九运会和十运会是同省多城市举办全运会的两次大发展。
在举办的过程中,两省超过十个城市参与到承办体育赛事的行列。
“九运会”在举办的形式上有了一个质的突破,“九运会”共有15个地市参加到了承办全运会的行列中。
“十运会”更是将这种举办模式扩大化,全省共13个市9个县,6所高校都参与到了承办“十运会”的行列。
这种模式带来的结果有,一方面把承办压力分散开了,不再由单一城市来承受,各个城市的体育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另一方面,群众的直接参与全运会的机会也大了,“全运会”在形式上真正成了更贴近人民的体育盛会。
4 结语单一城市举办全运会让体育赛事的巨大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单个城市举办体育赛事的模式下往往过于集中在摸一个狭隘的区域内。
而多个城市举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某个地区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通过多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就能够将赛事的效益从小的点扩大到大的面上。
多城市举办的模式可以让更多的城市最直接的通过举办体育赛事来参与到体育中来。
一方面可以带动举办省对体育赛事的关注和重视,进而促进这一赛事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多的文化将被吸收到体育中来,丰富了体育赛事的内涵,实现“全运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马国馨.节约型社会与大型体育赛事[J].城市建筑,2006(3).[2] 陶于.多城市共同举办奥运会的意义[J].体育文化导刊,2006(4).[3] 陈家起,田雨普,石振国.提升第十届全运会综合效益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1-13.[4] 陈专.关于“十运会”社会宣传政府目标定位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55.[5] 吴国清.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J].体育文化导刊,200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