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研究——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践可知,选择适宜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进入百强县的大多数县域经济能通过发挥自身特有优势,选择适宜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与措施.本文以宁国市为例分析安徽省县(市)如何选择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模式,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
与安徽省其他县(市)一样,宁国市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加入WTO后,经济发展遇到了诸多困难与挑战.改革开放前,由于地处山区,宁国市经济发展极为落后,是皖南有名的贫困县.改革开放以来,宁国市借助乡镇企业发展,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升.但宁国市经济发展过程不是一帆风顺,1996至1999年其经济发展滑入谷底.2000年开始,其经济发展才出现转折,之后一路上扬.近年来,在县域经济竞争力排名中,宁国市一直位于安徽省各县(市)前列.宁国市地域多为山区,资源优势不明显,为何其县域经济竞争力能保持在安徽省各县(市)前列呢?究其原因,基于自身优势的特色经济发展对宁国市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提升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1
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优势
宁国市在交通与区位、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特色农产品、工业基础和民营经济等方面具有特色经济发展优势.
交通与区位优势.宁国市东临苏州与杭州,西靠黄山,与浙江省安吉市、临安市相邻,与安徽与浙江两省七县市连接,是皖南山区交通枢纽.境外交通便捷,市区距上海、杭州、合肥和南京等大城市都不超过3小时路程,境内交通也极为便利,皖赣铁路、省道215和宜黄旅游快速通道等多条道路穿境而过.宁国市便利的交通与优越的区位,使其容易接
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引进以及先进的经济发展理念形成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实现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
矿产资源优势.宁国市矿产资源丰富、
种类较多,目前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就有8个大类30多个矿种,矿产储量高达34亿吨.另外,水泥用灰岩及配料、膨润土、陶瓷土、普通萤石、铅锌银等储量较高的矿产资源分布集中、具有地域性,便于集中开采与加工.丰富的矿产资源及其集中分布,有利于宁国市形成以矿产开采加工的特色经济.
旅游资源优势.宁国市清新空气、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生态环境极佳,使其具有丰富、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宁国市已开发且具有一定声誉的景点主要有恩龙世界木屋村、夏霖风景区、青龙湾生态旅游区和方塘世京果园等,这些景点特色鲜明,尽显独特之处.其中,恩龙世界木屋村依山傍水、清幽静谧,属于国家4A旅游景区;夏霖风景有飞瀑、深涧、神潭、险峡、怪石等独具特色景观,享有“五绝天下景”之美誉;青龙湾生态旅游区集山景、水景和人文景等多种景观为一体,生态资源极为丰富;方塘世京果园则群山环抱、环境优良、气候宜人.丰富、
独特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宁国市发展特色旅游业.特色农产品经济发展优势.宁国市具有特色农产品发展优势,主要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优势.宁国市的农特产品极为丰富,有山核桃、板栗、香菇、木耳、竹笋、银杏、宁前胡等特色农产品,素有“中国山核桃之乡”、“中国元竹之乡”和“中国前胡之乡”之称.二是气候条件优势.宁国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日照尚足、气候温和、雨水充裕.丰富的光照和水资源为宁国市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三是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显示.经多年经营与
Vol.28No.10
Oct.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10期(下)
2012年10月发展特色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战略模式研究
———以安徽省宁国市为例
周泽炯,吴滨兰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摘要:基于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等县域实情,选择适宜的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模式,能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本文分析了安徽省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于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产业主导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并提出落实该特色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具体发展战略与措施.
关键词: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模式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10-0030-03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07-08D15),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SK2012B592)
30--
发展,宁国市一些骨干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一些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突显、享誉国内外,多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特色农产品经济发展优势,使宁国市具有进一步加快特色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思路.
工业基础优势.宁国市工业发展显示出一定优势,其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迅速,较早接受市场经营管理理念.工业产业经过长期的创新与发展,渐渐形成先进的工业产业经营管理理念,有效提高了工业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和科技化生产效率.
为了能够融入长三角经济区,宁国市提出“两个基地”的工业产业发展战略,即将宁国市建成面向苏浙沪地区的工业产业协作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在此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全市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现已承担起苏浙沪区域工业产业龙头的配套角色,工业产业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良好的工业基础有助于推动宁国市的特色经济形成与快速发展.
民营经济优势.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经济形态之一,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就能快速发展.作为县域经济主要构成的县域特色经济,其发展依托民营经济的发展.早在“九五”时期,宁国市就通过对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确立了民营经济在其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近年来,宁国市民营经济增长速度快、对经济增长贡献大、注重科技创新与品牌塑造,部分行业已形成产业集群.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宁国市的特色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
2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劣势
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劣势主要为农民文化水平低、资源环境压力大、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融资困难等.
居民文化水平低.宁国市地处山区,由于历史与自然的原因,其居民教育和文化发展受到诸多制约,居民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与素质普遍较低.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受到较好教育的年轻劳动力又大量转移到发达地区.目前,宁国市居民特别是农村留守人员文化水平低、技能差,难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严重影响特色经济发展与产业化推进.资源环境压力大.目前,宁国市资源环境压力大,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少、环境承载能力弱等.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土地使用管理政策,加强了对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利用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土地使用管理政策的推行使土地使用成本不断提高.尽管宁国市开垦了一些荒山与荒坡,以其来置换了一些工业用地,但是其没有开发区工业用地指标.工业用地受限,将严重制约了宁国市招商引资、特色经济发展与特色经济产业化进程.
融资困难.由于规模小、资信度低以及财务制度不健全,目前宁国市从事特色经济企业普遍存在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金额不足等问题.尽管宁国市充分发挥了国有商业银行融资这一主渠道的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贷款与担保贷款等措施,但仍无法满足特色经济发展特别是特色经济产业化的资金需求.在正规金融渠道不畅情况下,多数中小企业有过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经历.据调查,宁国市的80%中小企业曾借助过民间高利贷,民间借贷的平均利率高出商业银行同期贷款利率的4倍至8倍.特色经济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而目前宁国市的特色经济企业融资面临种种困难,必将使其资本运营不畅、发展规模难以扩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将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经过多年的努力,宁国市特色农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特色农业收入已经成为宁国市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目前宁国市的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问题.首先,龙头农业企业的规模还较小,其对其他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仍然十分有限.其次,特色农产品加工品的技术含量不高、生产加工链条较短、工艺水平较落后等问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使宁国市的许多特色农产品多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从而制约特色农业快速发展.
3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与实施
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实施是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适宜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应能充分利用现有县域自然资源、经济资源与生产力资源等,发挥出自身优势,促进特色经济快速发展.而不顾现有优势与劣势,盲目选择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发挥出自身优势,导致特色经济发展和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升受阻.适宜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还需要一套有力的落实措施,否则特色经济发展战略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基于目前的特色经济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状况,宁国市应选择“产业主导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为了落实该发展战略模式,需要制定有效的措施.
3.1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由于特有的发展历史、地理位置、区位特征、资源禀赋、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基础等,每个县(市)的经济发展必然有一定特色与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劣势与不足.但无论从理论分析还是各地发展实践来看,资源丰富的县(市)不是一定能形成特色经济,而资源优势不明显的县(市)不一定不能形成特色经济.县域特色经济能否形成、能否快速发展,往往取决于该县(市)是否根据自身优势选择适宜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具体特色经济发展模式选择,应充分考虑县域自身区位特征、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劳动力素质等,所选择的发展模式应有利于本县域特色产业形成规模优势、实现产业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从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分析可知,尽管宁国市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不明显并且资源环境压力大,依托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等自然资源的特色经济难以形成规模,
31
--
不能选择依托矿产资源或旅游资源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相对来说,宁国市在地理位置与区位特征、特色农业发展及工业产业发展上具有相对优势,可以借助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契机,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工业产业发展,使特色农业与工业产业成为主导产业,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因此,基于特色经济发展面临的优势与劣势,宁国市应该选择“产业主导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3.2宁国市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战略与措施
为了有效落实“产业主导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宁国市应根据自身优势与劣势制定具体的发展战略与措施.3.2.1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与措施
围绕“产业主导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如下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基于特有的山区农产品生产资源与农产品产业发展基础,通过制度倾斜、资金投资与环境优化等方式,积极扶持山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力推进山区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山区农产品产值,力争山区农产品产值占区域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十二五”末不低于20%.为了落实山区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制定以下有效措施.一是,政府积极宣传引导.政府通过政策宣讲、广告宣传和举办展销会等形式,积极宣传、引导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与产业化战略制定后,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政策宣传,使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熟悉山区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通过媒体对山区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提高山区农产品知名度、赢得市场认可.同时,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举办山区农产品展销会,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二是,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企业.运用税费优惠、补贴与奖励等措施,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通过自育、改造和定点招商等多种方式,有力推动山区特色农业产业企业的发展.同时,利用区位优势,促成农产品加工企业与苏浙沪等发达地区的大型龙头企业合资嫁接,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的规模和水平,使山区特色农业尽早走上产业规模化与集群化的发展道路.三是,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合作社的建立与发展.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与行业自律程度的增强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应从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山区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推进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与产业化进程.四是,不断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山区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完善的生产基础设施与交通基础设施为基础.宁国市应组织编制生产基本建设规划、不断加大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并加强生产基础设施管理,使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完善.同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交通便捷程度,为山区特色农产品销售创造便捷通道.
3.2.2新型特色工业发展战略与措施
围绕“产业主导型特色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如下新型特色工业发展战略:基于传统工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基础以
及区位优势,实施新型特色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改造提升耐磨铸件、汽车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三大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三大新兴产业.预计到2015年,三大传统产业产值力争超过400亿元,三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5%以上.
为了落实新型特色工业发展战略,制定以下有效措施.一是,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促进行业转型与升级.鼓励传统支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造提升优势特色工业产业产品.对“耐磨铸件”产业,应加大对新型合金和非金属复合材料的应用,其主导产品向中高端产品拓展,不断提升品牌效应;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应加大对其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关键技术的引入与改造,重在做好精核心产品;对“耐磨铸件”产业,应积延伸终端应用产品,加快产品结构向高度集成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高端产品转变;“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产业,应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节能建材与新能源应用产业联盟,突破关键领域;对“生物医药”产业,应引进国内外具有产业扩张和融资能力的医药类上市公司,引导企业加大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进行创新合作;对“生物医药”产业,应积极承接与发展软件产业,推动软件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努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以观念创新为先导、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特色工业产业发展从资源依赖型、投资拉动型转变为人才支撑型、创新驱动型.其一,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制,努力提高新型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以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建设为抓手,强化创新服务载体,全面提升新型工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其三,不断完善新型工业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积极营造创新氛围.三是,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广泛开展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区域之间技术创新合作,建立区域之间利益共享机制,有力推进资源要素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形成区域联动发展格局,加快承接新型产业转移.
——
——
——
——
——
——
——
——
——

参考文献:
〔1〕李德明,罗敏.发展安徽特色经济促进中部崛起[J].工业技术经济,2007(5):30-32.
〔2〕朱汉清.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及其优劣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7):40-46.
〔3〕肖媛.基于资源禀赋的县域特色经济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6(5):40-46.
〔4〕麦伟.搞好特色经济促进区域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4(6):64-67.
〔5〕刘振宏.安徽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6.
〔6〕罗运鹏.特色经济:县域经济发展之路[J].财贸研究,2001(2):62-64.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