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文化成因探析

西南联大现代主义诗人群文化成因探析

1931年起 , 里尔克的作品给了他相当大的感召和启 发 , 里尔克晦涩的咏物诗中 、对事物静观的方法 、炽
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曾感言 : “一个大学之所以 热的情绪 、铿锵的音调都深深地触动了冯至 。在里尔
为大学 , 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 。孟子说 : ‘所谓故国 克的精神世界中 , 冯至找到全新的认识世界的角度和
“现代中国文学 ”“现代中国文学讨论及习作 ”“现代 范畴的叶慈晚期诗 。”课余时间 , 叶公超先生还时常 中国文学 ”等课程 ⑥ , 对中国新文学的历史经验作出 鼓励卞之琳撰写评论和翻译西方现代诗学论文 , “他
评价和总结 , 深入讲解新文学作品 , 培养学生对新文 特嘱我为 《学文 》创刊号专译托 ·斯 ·艾略特著名论
为学生们开启一座座坚实 、深邃 、精妙的文学殿堂 。 流小说 、H·詹姆斯的早期短篇小说 、J ·葛尔斯华绥
联大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重视对学生 的 《福赛特家史 》及 E·M ·福斯特的 《通向印度 》
个人修养 、精神素质的训练和提高 , 鼓励学生按自己 等作品 , “这些小说当时留下最深的印象还是它们的
者 , 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 有世臣之谓也 。’我现在可 眼光 。他应里尔克向内探寻和挖掘的风格 , 将生命与
以依照说 : ‘所谓大学者 ,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 有大 死亡 、人与世界 、物与自然 、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作为
师之谓也 。’我们的智识 , 固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 , 诗歌创作的主题 , 力求达到对人生理性的思考 。他的 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 , 亦全赖有教授的 insp iration。”⑤ 《十四行集 》作为 “经验 ”的表达 , 以其浓郁的现代
森 , 更是直接为他们开课讲授英国当代诗歌 。”⑩燕卜 刘北汜 、穆旦 、汪曾祺 、萧珊 、马西林 、林元等 , 指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

现代文学【不同文体的发展:新诗】(第三个十年)第三个十年一、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一)抗战初期的新诗的特征(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战斗性、宣传性写实主义诗风,记录抗战初期昂扬乐观的民族情绪。

诗歌题材领域的扩大。

健康浅露的抒情内容,宣言式直书胸臆,议论式陈词,描摹再现的叙写方式。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民族化、大众化旧瓶装新酒:用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

如老舍的《剑北篇》诗朗诵运动:主张使诗重新成为“听觉艺术”,以服务于抗战。

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散文化自由诗体田间被称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创造了鼓点式的诗。

自由形式而有节奏。

(二)相持阶段的的新诗1.关于新诗发展方向问题的论争:有人认为,诗需要政治内容,不是技巧;诗人必须是人民的号手与炮手,时代的发言人。

讲求诗歌的艺术规律,向古典传统学习就是“开倒车主义”。

有人认为,文学应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为文学而文学”。

也有人认为,诗歌应注意如何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推动现实主义诗歌走向成熟。

如力扬《我们的收获与耕耘》现代诗学的雏形:他的长篇叙事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另如艾青,为扩大现实主义诗歌思想艺术的容量,就向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借鉴,追求语言的暗示性和总体象征抒情手法的运用。

李广田《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诗的艺术》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朱光潜《诗论》卞之琳《十年诗草》多方面尝试引起诗坛的讨论和总结。

2.个性化的自觉追求1)臧克家《泥土之歌》洗净铅华的朴素美,更生活化,更纯净。

2)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沉感情的外化,舒缓中悲壮的情思。

3)王亚平《火雾》以具体形象表现诗人战士的性格与情操。

3.七月诗派艾青影响下,胡风为中心。

1)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重要诗歌流派。

第十九章 40年代诗歌创作

第十九章  40年代诗歌创作

第十九章40年代诗歌创作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40年代诗歌创作的不同流派及其艺术特色,了解代表作家的主要作品。

教学重点、难点:田间等的抗战鼓动诗的特点,艾青诗歌的两大母题,七月诗派及“九叶诗人”,民歌体叙事诗的创作。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七月诗派“七月派”是以文艺理论家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阵地而形成的文学群体。

除丘东平和路翎以小说创作为主外,其余成员大多是诗人。

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和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和牛汉等。

“七月派”诗人既是战斗的民族诗人,又是革命的政治诗人。

因此,发掘并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和倾向鲜明的政治抒情,是他们创作的主要内容;而不论是在民族颂歌还是在政治抒情中,他们都注意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群体的统一,以具有鲜明个性的歌唱,表达普遍的时代情绪和人民群众的心声。

这使他们的抒情诗有一种史诗般的悲壮与力度。

“七月派”追随艾青,倾向于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

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

《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

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

《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

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

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

第二节九叶诗派除了辛笛和陈敬容在抗战前就已开始创作外,“九叶派”的其他诗人杜运燮、穆旦、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和袁可嘉,大都是战时西南联大或西北联大的学生。

穆旦诗歌

穆旦诗歌


当我踏出这芜杂的门径, 关在里面的是过去的日子, 青草样的忧郁, 红花样的青春。
浪漫抒情之作中,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 和现代怀疑精神已经表现出来。1937年 他写下了名作《野兽》,刻画了一头带 着创伤从血泊里站起、发出野性呼喊的 野兽形象,诗行间充满紧张感,比喻奇 警,蕴含了深刻的象征语义。《在旷野 上》一诗作出惊人的自剖:
三、穆旦《诗八首》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爱你, 这时候就听见我底主暗笑, 不断地他添来另外的你我 使我们丰富而且危险。
三、穆旦《诗八首》
三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 它和青草一样地呼吸, 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 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智慧殿堂,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 你我底手底接触是一片草场。 那里有它底固执,我底惊喜。
3、“残缺的我”
穆旦的诗歌中,“自我”被放回到现实 与精神的挤压当中,其中复杂,混乱、 非理性的部分得到了高度展现。
《我》
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 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 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
《蛇的诱惑》
我是活着吗?我活着吗?我活着 为什么? …… 呵,我觉得自己在两条鞭子的夹击中, 我将承受哪个?阴暗的生的命题……
2、用身体来思想
穆旦常常将心灵的活动转化成身体的感 受,将观念外化为具体的生理感知或意 象。例如 《发现》、《诗》、《诗八首》、《春》
3、对传统意象的反动
穆旦反对诗歌书写所谓诗意的“风花雪 月”,主张以特殊的现代经验为表现对 象。他是力图通过追求“非诗意”来达 到新鲜的独特的诗意。他认为中国诗与 西洋诗(现代诗)主要分歧在于:“是 否要以风花雪月为诗?现代生活能否成 为诗歌形象的来源?”

穆旦研究综述

穆旦研究综述

穆旦诗歌研究综述内容摘要:本文对1946年至今这一段时间内的穆旦诗歌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分成四个阶段,分别是1946—1948年,1979—1988年,1989—1997年,1998年至今,对各个阶段内穆旦诗歌研究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和介绍,最后指出穆旦诗歌研究有待深入的方面。

关键词:穆旦诗歌综述穆旦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共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他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传统诗歌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对穆旦诗歌的研究从1946年开始,已经经历了半个多世纪,我将穆旦诗歌研究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946—1948年,这三年的研究是穆旦诗歌研究的初期。

这一时期穆旦诗歌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介绍穆旦及其创作,对其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研究,在他的“辨证”观念、艺术风格、思想内容和精神气质方面进行了赏析。

第二个时期是1979—1988年,以1988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穆旦学术讨论会”为阶段性标志。

在这一时期研究主要集中在穆旦作品研究和生平研究两类,最重要的成果是《穆旦诗选》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第三个时期是1989—1997年,在这个时期以纪念诗人逝世二十周年而出版的三本书《穆旦诗全集》、《丰富和丰富的痛苦》和《蛇的诱惑》为阶段性标志。

在这一时期对穆旦的研究在诗歌创作和生平方面的论文数量继续增加,收获成果斐然。

第四个时期是1998年以来至今,1998年4月,广西的青年学者、诗人韦政峰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穆旦研究学术网站,标志着穆旦研究将在网络时代翻开崭新的一页。

下面我将针对每一个时期对穆旦诗歌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成果进行概括性的介绍。

首先是第一个时期,即1946—1948年,1946年王佐良的《一个中国诗人》是最早研究穆旦诗歌的评论作品。

在文中介绍了国立西南联大的学生穆旦,指出了穆旦诗歌创作中的与众不同,他不同于普遍中国作家的冷淡,“政治意识闷死了同情心”,“穆旦并不依附任何政治意识”“他已经超越过这个阶段,而看出了所有口头式政治的庸俗”。

第三个十年诗歌

第三个十年诗歌

第三个十年诗歌依然是两股潮流,写实主义和纯诗。

但是普遍水平都很高,已经很成熟了,不会有特别偏废瘸腿的样子。

前者的成熟代表是七月派诗人群,领导是胡风,后者则是中国新诗派。

还有解放区的歌谣型诗歌,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代表。

|受到政治影响的国统区激进诗歌一开始随着抗战的爆发,诗歌进入了同声歌唱的时代,有大量宣传性的诗歌,其代表是时代鼓手田间。

但是这波运动对于诗艺的方面有所忽略,于是在对其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出现了七月派的诗歌。

到了抗战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汹涌澎湃的学潮又掀起了一波激进讽刺诗的浪潮。

①同声歌唱的时代抗战爆发以后,诗人不约而同在爱国激情的感染下,写起了战斗宣言式的诗歌,其情感总是昂扬乐观的,抒情方式多半是直抒胸臆式的呐喊,同时加入大量的议论陈词,忠实记录抗战初期的事件和民族情绪。

其又开始追求起诗歌的政治宣传作用,吸纳民间形式的尝试,诗朗诵运动(“让诗歌成为听觉艺术”)的尝试是其中比较极端的做法。

不过大部分都还是追求通俗化和散文化的诗体的,于是自由诗体在中国诗坛再次崛起,成为抗战时期诗歌形式的主流。

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是田间,其正是这样一个时代鼓手,其成名作是《给战斗者》。

其诗歌被称为鼓点式的诗歌,将铺垫和过渡加以省略,直接展示富有激情的特写画面,诗句精干短促,以反复出现来渲染感情,形成暴风雨般的感情和闪电般的节奏。

②对于艺术审美性的忽略之后逐渐引发诗歌评论界的思考,有力扬的《我们底收获和耕耘》,还有李广田的《论新诗的内容和形式》等文章,还有艾青《诗论》,朱自清《新诗杂话》,李广田《诗的艺术》、朱光潜《诗论》等成熟的诗评诗论著作问世,于是产生了现代诗学的雏形,等到卞之琳《十年诗草》出版,诗学的发展就激发了自觉创作的发展。

这时的诗人们又重新拾起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臧克家有《泥土的歌》,戴望舒有诗集《灾难的岁月》,其中《用我残损的手掌》被认为是他最成熟的作品。

王亚平有《火雾》而影响最大的诗派则是七月诗派。

“文学场域”视阈下的西南联大诗人群再考察

“文学场域”视阈下的西南联大诗人群再考察

①相关论述主要有:程波《新诗现代性的特殊生态——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年第四期)从中国现代诗歌内在的现代性冲动切入,描述西南联大诗歌现代性特征。

王燕《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联大诗人群》(《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一期)、《再论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文化精神——外文系与中文系》(《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一期)两篇文章从联大外文系的文学教育,特别是中外教师对西方文学、诗歌的讲授入手,集中探讨了文学教育怎样介入当时的文学创造。

刘青怡的系列论文《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的知性美》(《文教资料》2006年第三十六期)、《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中的意象——一种客观化抒情策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四期)、《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的戏剧化——客观化抒情策略之一》(《电影评介》2008年第二十期)从客观化抒情策略的总体角度切入,分别论述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知性化、意象化、戏剧化的抒情策收稿日期:2015-01-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51014)作者简介:邓招华(1976-),男,湖南邵阳人,博士,河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文学场域”视阈下的西南联大诗人群再考察[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5.04.034邓招华(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摘要:目前,“现代主义”诗歌阐释框架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西南联大诗人群具体的诗歌实践及特殊的诗学构想。

借助“文学场域”研究视阈,可以突破既有的研究范式对历史复杂性的简化与涂抹,深入考察西南联大诗人群如何占据着20世纪40年代“文学场域”中一个独特的结构性位置,从而发展出自我的文学立场与独立的文学活动策略。

关键词:文学场域;西南联大诗人群;现代主义;惯习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5)04-0180-05作为一个校园诗人群体,西南联大诗人群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开掘,逐步确立了其作为20世纪40年代一个独立诗人群体的重要地位。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与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知识点和思考题第一章文学思潮与运动(一)晚清文学革命运动、《新青年》杂志、新文化与文学革命的关系、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钱玄同与半农的“双簧戏”、对黑幕小说与鸳鸯蝴蝶派的批判、林蔡之争、《学衡》派、《甲寅》派、易卜生主义、“五四”前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浅草—沉钟社、新月社、湖畔诗社、进化论、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

1.简述文学革命发生发展的大致过程。

2.为什么说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学革新运动?文学革命的意义是什么?3.概述“五四”前后外国文学思潮的进入和文学社团兴起的情况。

4.如何评价文学革命时期胡适与周作人的文学观念与理论?5.第一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二章鲁迅(一)鲁迅生平概略、鲁迅主要著述的书名与大致容。

1.怎么理解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中国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2.试分析《呐喊》、《彷徨》表现生活的视角与小说的结构模式。

3.对《阿Q正传》有哪些不同的解析?试举三种说法,指出其解析的角度和根据,并加以评析。

4.略评《朝花夕拾》的艺术风格。

5.就《野草》中某一篇散文诗,写一篇鉴赏短文。

第三章小说(一)小说界革命、林译小说、问题小说、叶圣的《隔膜》与《火灾》、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定义、自叙传、庐隐的感伤小说、许地山的题材小说、废名的《竹林的故事》。

1.概述“五四”时期小说创作的主要流脉与开放性状况,并和古典小说比较,简要说明初期现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与文体方面的创新。

2.以冰心的《超人》为例,分析“五四”时期问题小说兴起的原因及其作为一种写作风潮的时代特征。

3.试评郁达夫小说的时代心理涵与艺术个性。

4.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是如何界定“乡土文学”的?试结合王鲁彦、台静农或其他作家的创作,来评析20年代乡土文学小说的流派特征。

第五章郭沫若《女神》的产生和影响、泛神论、自由体诗、《瓶》、《三个叛逆的女性》、抗战时期郭沫若的六个历史剧、失事求似的历史原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PPT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二版)PPT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四、接受里尔克、奥登影响与回到自己
冯至留学德国时深受海德格尔、雅斯 贝斯的思想影响,并深深迷恋充满存在主 义气息、追求内在沉静和执著的德语诗人 里尔克。
五、与联大学生诗风接近的几位青年诗人
郑敏在西南联大求学郑敏是较多从冯 至那里传承了里尔克气质的一位女诗人。 她在这一时期出版了诗集《诗集(1942— 1947)》,被人称道的诗作有《雕像》、 《水塘》等。
三、打开西方现代诗歌大门的燕卜荪
燕卜荪当时在西南联大开了一门很奇 怪的课:“当代诗歌”,对艾略特、奥登 等西方现代诗人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
四、两重危机的反应:结社、写诗热悄然兴 起
高原文艺社成员在这个意义上,如火 如荼地在西南联大校园内勃然兴起的“诗 社热”,既意味着对这两重“危机”的反 抗,又无异是一种精神上的“守夜”。
五、推出新诗现代化的主题
他们笔下出现的经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洗礼的“现代的哈姆雷特”形象,显示了 新诗现代化主题新的探索。他们比前几代 诗人更为清醒地意识到,新诗应该“追求 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 。
第二节 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 整合
一、“雪莱式的抒情”
穆旦从长沙步行至昆明(1938)穆旦 最早写诗是在他的少年时代。在这些被人 称作“雪莱式的抒情诗”里,少年的幻想 和激情,与远比这个年龄阶段成熟的对事 物的沉思已初露端倪。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一、矛盾与追求
诗歌总是最先感应到时代的剧变,同 时也容易蕴涵着本时代的矛盾和痛苦。
二、“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 殊现象
在新诗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激荡着两 条或合而为一或分头并进的河流:一条是20 年代郭沫若所开创、30年代革命现实主义诗 歌流派进一步推动的新诗时代性和人民性 的战斗传统;另一条则是象征派、新月派 和现代派认真探索并孜孜以求的新诗现代 化的发展途径。返回京津等地的北京大学、清 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亦有部分诗人留学英 美,如穆旦、郑敏等人。

第十九章40年代诗歌

第十九章40年代诗歌

• • • • • • • • • • • •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1941年12月
二、抗战相持期的诗歌 生活在国统区的诗人,面对苦闷、抑郁的社会环 境,表现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无比愤怒和对民族新 生的执着追求。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沉思的风格。 冯至的《十四行集》 诗歌采取了十四行的形式,却没有严格遵守这 种诗体的传统格律,他受德国诗人里尔克的影响, 而采用了“变体”,利用十四行结构上的特点保 持了语调的自然。 三、抗战胜利前夕到共和国成立 这一时期主要为政治讽刺诗。不同风格流派的 左翼诗人都写作了政治讽刺诗。袁水拍的《马凡 陀的山歌》是这个时期影响最大的政治讽刺诗。
九叶诗派的特点
艾青将之概括为:“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 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 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1、扎根现实,忠实地传达时代情绪,接受西方现代 主义诗歌传统,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 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 得恰当的平衡。 2、九叶诗人与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 系,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 3、九叶诗人在艺术上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 和“感受力的革命”,在吸收和运用西方现代派技 巧,使之具有中国特色方面,超过了30年代的现代 诗派,更超过了20年代的象征诗派。
九叶派诗歌的内容和艺术表现
1、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 容,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 2、在艺术表现上: ⑴诗歌既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 的知性特征。 ⑵诗中的许多意象都是具有深邃意蕴的象征 体。象征功能的开发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升 华,也使意象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⑶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

从冯至等校园诗人群到以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战乱中的校园诗人:西南联大:前辈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李广田英国现代派文学理论家与诗人威廉燕卜逊,热情敏感的年轻诗人:穆旦(查良铮)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蕻——中国新诗派的佼佼者成型和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沉潜状态 1.丰富生命体验与个人与人类本位形而上色彩生命思考的生命沉潜2。

艺术的沉潜:吸收西方20世纪现代派诗歌与内在生命适应的诗观念与形式,进入艺术的沉潜状态 1.观念的改变:经验内化为生命体验的主观化进而深层感悟底蕴即知性与感性的融合(思与诗)沉思的诗。

30年代现代新月派诗歌是大时代幻灭的产物逃避现实浪漫的感伤强调,而40年代校园诗人则直面现实人生自我矛盾为主要追求与特点,上升为个体独特又普遍超越人类经验的形而上的生命体验,同时对现代诗的思维与语言的探讨与实验转化为审美形态,知性的提升与融合与文本实验的自觉是其特色。

学生诗人集中在东青社文聚社新诗社《文聚》杂志与《大公报.星期文艺副刊》共同阵地。

冯至:情感的内敛和规范,朴素具体简洁的语言形式与深层的哲理凝思的结合,实现校园诗歌理想并具鲜明个性特征《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深夜又是深山》所有关于生死转化生的美妙与死的庄严关于生命的孤独与交流都是对身边事物个人化新的发现。

七月派在战争中是叙写阶级与民族感骄傲的活着与不屈的死去生命价值的思考,冯至则是转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生存状态人的生命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是刻骨生命体验到哲学层次的。

《十四行集》:27首诗组成表现生命主题沉思者的歌形而上的品格,与传统思想的联系有东方哲学的底蕴。

诗人的美学理想:试图将自然流动的美(自由无拘)凝定(有形的感兴呈现形式的规范与定型)为一种有法度的美,意象有传统原型且与生存关系有关,现代白话口语将这种外来诗体达到内在诗情哲思与外在形式的和谐,整体庄严单纯与从容表明中国诗人有思想艺术力量消化外来形式转化为民族新诗。

以后校园诗人到了北平天津继续发表诗作与诗论。

超星之第18章_穆旦第二次拷的

超星之第18章_穆旦第二次拷的

超星之第18章_穆旦第二次拷的第18章穆旦、九叶诗派与四十年代其他诗人穆旦在许多文学史上都没有适当的评价。

如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三十年》也只是在讨论四十年代诗歌这一章谈及中国新诗派(九叶)时,用了大约两三千字评价。

着重讲述“异质性”和“叛逆性”,特别是“残缺的自我”,对“非诗意”写法的追求,等等。

一个现象:90年代以来,穆旦的“地位”迅速提高,特别得到大量“圈子内”读者的欣赏。

这种现象值得研究。

一般看法是过去由于时代、政治等原因,穆旦这种学院派、叛逆性的诗人理所当然被排斥在主流之外。

但是即使在穆旦写诗的高潮时期,他也并没有引起大的注意。

(抗战,随后是内战,解放后。

所谓被埋没、后来又重新发现的,如张爱玲、钱钟书,都是四十年代出现。

但张爱玲毕竟红过一阵,真正大红,从上到下,那还是90年代)所以,原因是两方面:一是时代审美需求;二是穆旦的确走得太远,他的异质性、独创性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接受。

穆旦说到底,是比较高雅的、深刻的、独立的,他绝对不属于流行。

所有在零落几十年后才又仿佛重新被发现,这符合规律。

当某种作品形成“热点”,研究者就要思考为什么会“热”,这里可能有复杂原因。

切忌用扬此抑彼的态度。

比如,研究徐志摩,就把浪漫呀、抒情呀说得无比好,到了穆旦,为了证明他的所谓现代性品质,又把徐志摩贬得很低。

这种非历史的眼光其实也非文学。

起码不能解释:现在的“一般”阅读中,徐志摩可能仍然大大超过穆旦。

文1学的功能其实多种多样的。

文学研究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历史感,要能欣赏了解不同的风格体式。

研究生中常常有“喜欢什么研究什么,研究什么喜欢什么”的现象。

也许评论还可以。

关于穆旦的创作生平以及对他的研究评论状况。

至今还没有一部比较完备的传记。

本名查良铮,1918生,天津,祖上为望族,到父亲为小职员。

中学阶段开始创作,多发表在《南开高中生》(其实传播有限,此时作品现在都收文集,一般化,新文学腔)。

1935进入清华外文系,(有人说是地质学系转到外文系,其实就是外文系,选过理科的课)也有一些作品。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七月诗派

第十九章40年代新诗七月诗派

穆旦,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穆旦,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原名查良铮。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 原名查良铮。中学时即开始诗歌创作,17岁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7年参加后来被 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47年参加后来被 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53年初 称为“九叶诗派”的创作活动。1953年初 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毕业回国,任南开大学 外文系副教授,致力于俄、英诗歌翻译。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1977年春节因病去世。 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 1945年)、 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1945年)、 《穆旦诗集(1939-1945)》(1947年)、 穆旦诗集(1939-1945) 1947年)、 《穆旦诗选》(1986)等,及《唐璜》 穆旦诗选》 1986)等,及《唐璜》 (1980年)等大量译诗。 1980年)等大量译诗。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 七月诗派” 九叶诗派”
彭燕郊《不眠的夜星》 彭燕郊《不眠的夜星》,写士兵在雪天跋涉;鲁 藜《开荒曲》写边区开荒:“让我们的锄头和你 开荒曲》写边区开荒:“ 亲个嘴巴,土地!/ 亲个嘴巴,土地!/我们是你最好的老朋友劳动者 呀,别害羞。阿垅《再生的日子》 呀,别害羞。阿垅《再生的日子》是诗人在战斗 中负伤后的歌唱:“ 第二次诞生了,/ 中负伤后的歌唱:“我/第二次诞生了,/沐着血, 我和世界再见/我是一个浑身上下红尽了的人!” 我和世界再见/我是一个浑身上下红尽了的人!” 牛汉《我的家》、鲁藜《汲土》 牛汉《我的家》、鲁藜《汲土》、《红的雪花》、 红的雪花》 邹荻帆《花与果实》、冀汸《旷野》 邹荻帆《花与果实》、冀汸《旷野》等,把感情 融注在某些具象中,通过这些具象表达自己强烈 的情感。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 七月诗派” 九叶诗派”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教室是低矮的平房,洋铁皮屋顶上一层绿漆,土坯 垒的墙,窗户上只有木框而没有玻璃。有时上课时 下起了大雨,雨点敲打在铁皮屋顶上竟震耳欲聋, 盖过了老师的讲课声,而坐在窗边的同学则必须赶 紧躲雨。 大食堂的伙食绝对说不上好,菜多是便宜的煮芸豆 之类,而饭中砂粒、耗子屎一应俱全,被学生戏称 为“八宝饭”。



更伟大的是他们看出了人类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屠杀 里——战争的影子早落在他们底诗篇上。

他们更实际地参加战争:裘连·倍尔从中国跑到西 班牙。为了正义人道,为了自由与幸福,而死在马 德里的战场上。奥登和伊修伍德从英国来到战时中 国,而带回去血腥腥的中国现实。
燕卜荪更亲切,深刻,实在的看到了战时中国的一 切,跟随着一个大学流迁,遇到各种的辛苦与困难。 在昆明那么猛烈的轰炸下,他更可以了解这一时代 的意义。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第二节 九叶集派:诗歌创作与诗学追求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一、昆明文事 二、燕卜荪与奥登 三、“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四、九叶集派先驱:冯至《十四行集》 五、穆旦:新诗西南联合大学”

这时的昆明堪称人文荟萃,中国的一流学者和文化 人纷纷云集,极尽一时之盛:
杨振声、冯友兰、吴有训、朱自清、闻一多 王力、浦江清、陈梦家、吴宓、冯至、沈从文 卞之琳、陈铨、金岳霖、雷海宗、潘光旦 陈岱孙、周培源、黄子卿、陈省身、萧公权 柳无忌、陈序经、汤用彤、贺麟、罗常培 魏建功、郑天挺、叶公超、钱端升、赵迺抟 施蛰存、吴晗、林同济、楚图南、华罗庚 吴文藻、白寿彝、费孝通、尚钺、华岗、向达 唐兰、闻家驷、刘文典、姜亮夫、余冠英等
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

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中的意象——一种客观化抒情策略

论“西南联大诗人群”诗歌中的意象——一种客观化抒情策略

征 型意 象,三者在 情感 隐藏 的深度及 意 旨蕴涵的 丰 富程 度 方面逐 渐递增 ,产 生的客 观化 抒情 效 果
亦呈不断强化 的趋 势。
关键词:西 南联 大诗人 群 ;客观化抒 情 ;描 述型 意象 ;隐喻 型 意象;象征 型意 象
中圉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一l165(2006)04—0055—05
在抒情策 略上却 表 现 出惊 人 的一 致 :舍“主观化 抒 象艺术是 以东西 方诗 学 的双 重背 景 为 支撑 的。意
情”,取 “客观化抒情 ”,从 主观 感性 的软抒 情 、热 抒 象具有 的含蓄蕴藉 、间接 暗示的美 学特 征正与 中 国
情向客观理性 的硬抒情、冷抒情转变。其中,意象 几千年 沿袭 下来 的传统 审 美心 理 暗合 ,于 是 ,西方
袁可嘉还确立 了意象 比喻 的“特 殊构造法则 ”: “玄学 、象征及 现代 诗人 在 十分厌 恶 浪漫 派 意象 比 喻的空洞含糊之余 ,认为 只有发 现表面极 不相关 而 实质 有类似 的事物的意象或 比喻 才能准 确地 ,忠实 地 ,且有效地表 现 自己 ;根 据 这个 原 则而 产 生 的意
隐喻型意 象则不同 ,它 旨在传达 诗人 的意图情 感但 的 马路也有 了受 难 的品质 ,这何尝 不是对 生命抉 择
绝不直接袒 露 ,而借 助 意象 来 暗示 ,读 者对 蕴 蓄于 的一种 隐喻 !
诗 中的意 旨需靠 创造性联 想方 能获得 。而且 ,隐喻 (三 )象征型 意象
型意象 的比喻两 造 在诗 中并 不 同时 出现 ,喻 体 “在
象征型意象 与隐喻型意象 并无 明显 的界 限 ,而
场 ”,而喻本 “缺席 ”。喻本 并 非 不存 在 ,只 是 为诗 是渐进过 渡的。从修辞学 角度看 ,二者都 只有 喻体

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

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

西南联大诗人群研究作为一个校园诗人群体,西南联大诗人群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甚至连命名都没有获得学界的一致认可。

多数研究者将西南联大诗人群视为“九叶诗派”或“中国新诗派”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

在某种意义上,西南联大诗人群依然是一个被遮蔽的诗人群体。

本文力图在历史情境的还原中,厘清、界定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具体存在;在对既有的诗歌研究范式的突破中,分析、阐释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艺术成就,从而使西南联大诗人群从被遮蔽的状态中凸显出来。

在战争的非常环境之中,是西南联大这个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大学校园的存在,促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产生。

其诗歌创作与西南联大的文化氛围、精神传统、文学传承等文化精神要素密切相关。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将西南联大诗人群界定为:在西南联大这个相对自足的学院空间中产生,并且与西南联大独立的学院文化密切相关的一个校园诗人群体。

正是这学院文化精神要素在诸多方面构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独特存在,使其成为1940年代的一个特殊的诗人群体。

这样,对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研究需要我们首先进入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对西南联大的校园环境、文化氛围、精神传统、师承关系、文学讲授、创作活动等方面做出一个基本的历史描述。

这既是通过历史细节的刻画和具体场景的展示来接近文学真实的一次尝试和努力,也将为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探讨和研究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同时,本文对西南联大诗群的探讨落实到现代新诗自我生成的层面上,将宏观的诗学课题与微观的文本分析相结合,在现代诗学的意义上考察西南联大诗歌创作的独特价值和贡献。

第一章考察西南联大诗人群生成的历史情境。

这主要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学院文化背景以及西南联大的精神、文化氛围等两个方面展开。

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西南联大坚持“学术独立、精神自由”的文化理念,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中生成、保持了一种独立的学院文化。

正是在这种学院文化的浸染、孕育之下,促成了西南联大诗人群的诞生与成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登的诗更让当时倾心于现代派的青年诗人接近。 这理由,他们说:

‚我们更喜欢奥登。原因是他的诗更好懂。他的那 些掺和了大学才气和当代敏感的警句更容易欣赏, 何况我们又知道,他在政治上不同于艾略特,是一 个左派,曾在西班牙内战战场上开过救护车,还来 过中国抗日战场,写下了若干颇为令我们心折的十 四行诗。‛

奥 登《美术馆》
关于痛苦,他们古典画家 是非常清楚的:他们深知 痛苦在人心中的地位;有时痛苦发生时, 别人照样吃饭,照样开窗,照样散他无聊的步; 有时,老年人虔敬而热切地等候 那奇异的降生,但也总有孩子 对此无所谓,照样 在林边池塘里滑冰。 他们从不忘记: 即使那可怖的殉道也总会结束在 一个角落里,一个杂乱的地方, 那儿的狗照样过着狗日子,而迫害者的马 也照样把无辜的臀部在树上摩擦。


它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大时代背景下又一次文化与 人生的选择,对新文学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趋向的影响,也是 相当深刻和久远的。

1942年西南联大在册学生2778人,男2451人,女327 人。教师358人。

同联大先后内迁的还有北平的中法大学。

同时,由于原清华大学教授熊庆来于抗战之初出长 云南大学,这所本地学府也从北平等地聘来大批知 名学者。
周珏良《穆旦的诗和译诗》
(二)奥 登(1907—1973)

英国青年诗人奥登(1907—1973)在牛津大学上学 时,与另外三位诗人——赛息尔·台·刘易士、路 易士·麦克尼斯、斯蒂芬·司班德——一起出现, 成为艾略特之后的“奥登一代”。 他们的出现,“宛如一个新的英雄时代的来临,就 连大诗人叶芝在编写《牛津现代诗选》的时候也收 进了他们的作品,并自认不如”。
三、“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在昆明,大后方最高学府西南联大,现代新诗前辈诗人—— 从早期白话诗代表人物兼诗歌理论家朱自清、新月派领袖人 物闻一多,到现代派诗人中坚“汉园三诗人”中的卞之琳、 李广田„„都汇合在这里。 在他们的周围聚集着一批热情、敏感而又才华横溢的年轻 人: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 蕻„„等,他们中许多人后来成了“中国新诗派”的佼佼者, 直到世纪末的诗坛还回荡着余响。 是历史的机遇把中国新诗史上的主要代表集中于这简陋而丰 富、狭小而广阔的天地里,中国的成名的、不成名的,已经 成型的、尚未成型的诗人,一起进入了人生与艺术道路上难 得、少遇的“沉潜‘状态。
( Far from a Cultural Centre He Was Used) 他用命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场所: 被他的将军和他的虱子抛弃, 他给撩上了一条被,阖上了眼皮, 从此消失了。他不再被人提说。 尽管这一场战役被编成书卷: 他没有从头脑丢失了紧要的知识; 他开的玩笑是陈腐的;他沉闷如战时; 他的姓名和他的模样一样都永远消失。 他不知也不曾选择‚善‛,却教育了我们, 并且像逗号一样添加了意义; 他在中国变为尘土,为了叫我们的女儿 得以热爱这土地,不再 被狗所欺辱;为了使有水, 有山,有房屋的地方,也能有人烟。



更伟大的是他们看出了人类不可避免的悲剧的屠杀 里——战争的影子早落在他们底诗篇上。

他们更实际地参加战争:裘连·倍尔从中国跑到西 班牙。为了正义人道,为了自由与幸福,而死在马 德里的战场上。奥登和伊修伍德从英国来到战时中 国,而带回去血腥腥的中国现实。
燕卜荪更亲切,深刻,实在的看到了战时中国的一 切,跟随着一个大学流迁,遇到各种的辛苦与困难。 在昆明那么猛烈的轰炸下,他更可以了解这一时代 的意义。

“这一切肇源于燕卜荪……燕氏为昆明西南联大的英 籍贯青年教授,是位奇才,有数学头脑的现代诗人, 锐利的批评家……他的那门《当代英诗》课内容充 实,选材新颖,从霍甫金斯一直讲到奥登。所选的 诗人中,有不少是燕卜荪的同辈诗友,因此他的讲 解也非一般学院派的一套,而是书上找不到的内情 实况,加上他对于语言的精细分析。我们(穆旦及 同学)都喜欢艾略特——除了《荒原》等诗,他的 文论和他所主编的《标准》季刊也对我们有影响。‛ 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




联大的课可以不上,可以乱上,随意旁听,没有人 管。有些课如闻一多先生的课也不考试,交一篇读 书报告即可。

学生宿舍也没有规矩,没有舍监,学生调换床位也 没有人管。有人占一个床位长年不来,有人根本不 是联大的学生却在这里一住数年。
(五)郑敏《西南联大颂》
你诞生在痛苦中,但是那时 我们抱有希望。正义填满了胸膛 你辞去,在疯狂的欢呼里,但是 自那时开始了更多的苦恼与不祥。 呵,白杨是你年青的手臂,曾这样 向无云的蓝天举起,仿佛对我允诺 一个同样无云的明天,我们每一个都愿 参与,每一个都愿为她捐舍。 过去了,时间冲走了一切幻想, 生活是贪欢的酒徒,急于喝干幼稚的欢快, 忍耐在岁月里也不会发现自己过剩, 我们唯有用成熟的勇敢抵抗历史的冷酷。 终于像种子,在成熟时必须脱离母体, 我们被轻轻弹入四周的泥土。 当每一个嫩芽在黑暗中挣扎着生长, 你是那唯一放射在我们记忆里的太阳。
燕卜荪为剑桥大学出身的著名青年诗人,特别是他 于1930年出版的,令老师瑞恰慈感到十分“震惊” 的诗歌批评著作《七类晦涩》(Seven typestos Amiguicy)对大量晦涩的诗例进行语义的分析,对 于现代派诗的理解和把握,提出十分精辟的见解。


英国现代诗人中,燕卜荪算是最难懂的一个。然而 有批评家说过,他的“艰深”正是他底“优点”。 在他们的前面,过分神秘,象征,多幻想的爱尔兰 诗人夏芝——他是他们那一代的诗坛的宗主。在他 们的道路上,又展开一片广漠而深广的《荒原》。 深刻壮厚的艾略特在远方闪烁着灿烨又飘逝的光。 在艾略特所建筑的诗底庙堂里,这一群年青诗人各 找到了心灵的投宿与诚恳热诚的信心。 但《荒原》到底冷落辽远,他们这一代从《荒原》 回到社会与工厂,从远日点回到炽烈的近日点。
“在西南联大受到英国燕卜荪先生的教导,接触到现代 派诗人如叶芝,艾略特,奥登乃至更年青的狄兰· 托 马斯等人的作品和近代西方文论。记得我们俩人都 喜欢叶芝的诗,他(穆旦)当时的创作很受叶芝的 影响。我也记得我们从燕卜荪先生处借到威尔逊的 《爱克斯尔的城堡》和艾略特的文集《圣木》,才 知道什么叫现代派,大开眼界,时常一起讨论。‛
比方说,在勃鲁盖尔的名画《伊卡鲁斯》里, 大家都安闲地转过脸,不去看那灾难; 那农夫也许已听到落水声音,还有绝望的呼喊, 但对于他,那不是了不起的失败; 太阳依旧照着白腿落进绿波里; 那华贵和精巧的船必曾看见 一件怪事,从天上掉下一个男童, 但它有某地要去,仍静静地航行。
《他用命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场所》


教室是低矮的平房,洋铁皮屋顶上一层绿漆,土坯 垒的墙,窗户上只有木框而没有玻璃。有时上课时 下起了大雨,雨点敲打在铁皮屋顶上竟震耳欲聋, 盖过了老师的讲课声,而坐在窗边的同学则必须赶 紧躲雨。 大食堂的伙食绝对说不上好,菜多是便宜的煮芸豆 之类,而饭中砂粒、耗子屎一应俱全,被学生戏称 为“八宝饭”。
奥登“对德国犹太人,战时难民,及被压迫者的深 厚同情”令中国青年诗人钦佩,“我们尤其不能忘 怀于他访问中国战场时所写的数十首十四行诗”。


奥登新的诗歌美学意识,已为现代派“新生代”诗 人们所认同。 他们说: ‚分析从强烈的自我意识出发,采取现代飞行员的 观点,即把个人从广大社会游离出来,臵于高空, 凭借理智的活动,俯视脚底的大千世界;在这个角 度的观照中,现代诗人应用电影技术所供应的水银 灯集中照射的方法,‘欧洲及群岛,众多河流,河 面皲裂如犁者的手掌’‛。
二、燕卜荪与奥登
(一)燕卜荪(1906—1984)
(二)奥 登(1907—1973)
(一)燕卜荪(1906—1984)

经现代主义新批评派理论代表瑞恰慈介绍,英国现 代派青年诗人燕卜荪(1906—1984)曾经两度来中 国任教(1937—1939,1946—1951)。其中以第一 次来中国的影响为最大。
(三)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1、梅贻琦
2、闻一多
3、朱自清 4、沈从文 5、金岳霖
(四)西南联大的学生们

一个校园里最有生气的是学生。教师们多住校外, 上课与办公才到校,校园平时就是学生们的天下。 男生宿舍极其拥挤,是一个个大房间,两边靠墙各 放10张上下两层的木床,一间房住40人。宿舍内没 有桌椅,学生们多以肥皂盒叠放成桌,以床为椅。
(二)《西南联大校歌》
(三)西南联大的教授们 (四)西南联大的学生们
(五)郑 敏《西南联大颂》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年夏,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起 程南下,先在湖南长沙合并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之后 前去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同上海新文化中心西迁重庆一样,三校的南下意味着中国的 学术和文化中心自1926年以来的第二次非同寻常的大迁徙。
第十九章 穆旦与西南联大诗人群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第二节 九叶集派:诗歌创作与诗学追求
第一节 大时代背景下的校园诗
一、昆明文事 二、燕卜荪与奥登 三、“师长辈”和“学生辈”诗人共存的特殊现象 四、九叶集派先驱:冯至《十四行集》 五、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与整合
一、昆明文事
(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2年,汪曾祺正在联大中文系读大三。他对西南 联大最深刻的感受是两个字:自由。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没有条条框框。 据其记述,刘文典讲《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 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唐兰教词选基本不讲,打起无锡腔调把词“吟”一 遍:“‘双鬓隔香江啊——玉钗头上凤„„’好! 真好!”这首词就算讲过了„„对于文学来说,这 种随便讲授大概才得其精神。

1946年联大各校复员回乡,云南省商会和昆明市商 会向北大、清华、南开各赠一联,表达感激心情。 赠给北大对联: 博我以文日就月将惠此南国 仰之弥高察时垂象譬如北辰 赠给清华长联: 万里采葑来载将时雨春风已为遐方开气运 九年移帐去种得天南桃李长留嘉荫咏清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