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提示练习 Microsoft Word 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那一串记忆的珍珠
教学目标
一、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二、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三、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四、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单元说明
从本单元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散文。这几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提升思想境界。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
三篇课文都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写景观、写感受,却写出了不同景象、不同风格,可以同中比异,异中寻同。
《动人的北平》之所以被选做精读课文,一是因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他的散文作品理应在我们选修教材的散文系列中占一席之地;二是因为本文也确属一篇名文佳作,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故都文化爱之深、感之切,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史装入心中,荟萃于笔下,整体地描写北平的景象,但又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写,而是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
作为略读课文的《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其意趣与《动人的北平》相异。《动》写整体景象,而其他两篇都写片段景,有选择地讲述造访、观察的景象;《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其他两篇都有一个主画面;《动》写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观察体验更全面,情感性更强,而其他两篇都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又“走出”那陌生的审美情境,故而新鲜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当然这也跟作家的写作风格相关,林语堂的散文创作更强调情调、情味,更多地写感性;而张承志和梁衡则长于思考,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另外也与时代风格相关,当代散文总体上更爱往理性和思想深度方面发展,与现代散文具有较多的感性倾向有所不同。
再有,同是当代散文的《汉》与《特》也略不相同。前者更多地写景,后者更多地写所感所思;前者更多地写现实,后者更多地写历史;前后思想感情属内敛型,后者属开放型。
当然,三篇课文的同异点不止这些,后面还将另述。通过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点,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每篇课文,也可以认识散文文体的某些特点。
二、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单元后所附短文《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指导学生从形神相辅相依方面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一样,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神要充实饱满,不可空洞枯槁。同时,形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单一;神要凝聚集中,当然也可以多元多向度。一般说来,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通则,但也有一些例外。
本单元的课文都体现散文形神兼备又相辅相依的规律。以《动人的北平》为例,散文之形表现为作者所见之景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那一幅幅生动的小画面丰富了作品的“血肉”,堆积起作品的“形体”。当然组织成篇的结构方式和生动醇厚的语言也成为作品之形的一部分。而蕴涵在课文之中的散文之神可以从不同方面领会,一是故都北平之“神”──精神、神韵、灵气,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前者谓之“神”,后者谓之“情”,课文在这两方面都
是集中聚合的,不见些许散乱。
其余两篇,《汉家寨》只写了汉家寨一处风光,看似形不散,其实也散,你看,这里既写自然又写社会,既写现实又写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怎说不散?其神则体现为情感的线索,这情感集中地凝聚在“坚守”这一情结上。《特利尔的幽灵》之形散神聚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课文写特利尔小镇和马克思故居不多,更多地写“特利尔的幽灵”是怎么传播世界并在中国落脚、蓬勃发展的,视野开阔,笔墨纵横,此谓之形散;神聚呢?全文、全部材料都集中于“幽灵”,此其一;作者在写“幽灵”之灵动、迅猛、宏伟时,表达了一种崇敬、激动的心情,此其二。此二者从不同方面构成课文的神之线索,组串起全文的材料和结构。
三、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
三篇课文都有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动人的北平》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汉家寨》表现汉民族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特利尔的幽灵》从一个特别的角度展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年轻的读者应起到认识和教育的作用。
关于“思考与探究一”
一、《动人的北平》多采用对照的方式衬托北平的“包容”,试出文中一些句子或段落,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这种“包容”的?你觉得一个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何在?设题意图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并拓展视野,引发对社会现象、社会发展的思考。参考答案课文中“包容”可以从广义的狭义的两方面理解。
首先看狭义的“包容”,开篇一段说:“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说的是对新旧两种现象、势力、潮流、风格的包容,涉及文章1~3段。正如题干中所说“采用对照的方式”,即新旧两派的对照互别,以此表现当时的包容。
如果深入挖掘,还可以发现课文中的北平更多的包容性。最直接的描述是个别段落的开头:“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那儿很自由去追求你的学问、娱乐、嗜好,或者云赌博和搞政治”。这些段落都含有“包容”的意思。
这都是北平包容性之所在。其实课文通篇都在说北平的包容。
一座城市、一种文化“包容”的意义,在于发展、进步,在于赶上时代步伐。所包容者,既指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又指多色彩、多风格、多势力、多阶层的兼容并包。当然大而化之还是新与旧两派同处共居成为包容性的明显标志,无旧不出新,无新旧亦亡,一座城市、一种文化如果很好地包容了新旧两派,就获得了发展进步的基础。否则,或一味新,或一味旧,都是偏向的,也是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的。
二、景物描写是散文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景物描写显示不同的意蕴、风格。试将《动人的北平》和《汉家寨》的景物描写进行对比,说说二者有什么不同。
设题意图引导学生体会不同作家作品的写作风格之不同,学会比较鉴赏。
参考答案《动》写景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一处处观察、描写,这处那处未必紧密相连,最后汇集成一幅大画面,如《清明上河图》一样,每个角落都是一幅小画面,每幅小画面都生动有趣;《汉》则是描写一幅画面,画面中的每个小局部都与其他局部紧密相连,不可分离。再有,林语堂心中装下整个北平城,他想在一篇散文中写出整个北平的风貌,所以不得不运用一些概略的笔法,当然也有相当多的速写式的小片段画面;而《汉》则是放大地集中地尽情地描写。《动》大多写城市之景、生活之景,亲近人类生活;《汉》主要写自然之景,离人类生活较远。《动》更朴实,《汉》更富于夸饰。
三、散文的语言不像诗歌的语言那样精粹、凝练,但也蕴藏浓情、深意,如“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动人的北平》),“山坳褶皱之间,风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