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改革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改革历史
[思路分析]
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侧的群岛国家。

全称日本国。

面积37.77万平方千米。

人口1.24亿。

主要为日本人,北海道约有2万阿伊努人。

通用日语。

神道和佛教较盛行。

首都东京。

公元4世纪出现奴隶制大和国,其势力曾达朝鲜半岛南部。

645年发生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唐朝封建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天皇制国家。

12世纪末由武士阶级掌握实权的“幕府”登上历史舞台,日本成为军事封建国家。

19世纪中叶以后,英、美、俄等国胁迫日本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实行封建锁国政策的德川幕府统治动摇。

1868年倒幕维新派发动政变,推翻德川幕府,成立以明治天皇为首的维新政府,史称明治维新。

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

1904年挑起日俄战争。

1910年侵吞朝鲜。

1914年8月加入协约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与英、美交战。

1945 年8月无条件投降,美军进驻日本。

战后在占领当局主持下实行一系列改革。

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经济高速增长,60年代末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解题过程]
大化改新
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

发生于645年,因此年为大化元年,故名。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 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旻已于 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虾夷翌日自杀。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旻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

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

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

整备军事、交通制度。

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

编制户籍、计帐(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

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

同时,确立严格划分良贱的身分制。

667年迁都近江大津(今滋贺县)。

次年,中大兄即位为天智天皇,编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

新政府从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难),学习盛唐文化和封建生产方式,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天智天皇死后发生壬申之乱( 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杀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为天武天皇,同年迁都飞鸟净御原宫(在今奈良县)。

天武天皇发展封建集权制,扫除旧势力,严选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长的世袭尊称),固定贵族身分。

689年,编订《飞鸟净御原律令》,以防止旧氏姓贵族的复辟。

50余年后,藤原不比等于大宝元年(701)编成日本封建国家最完备的法典《大宝律令》,最后完成大化改新的以唐为楷模的天皇制国家的理想。

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起点。

明治维新
19世纪下半叶日本发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革运动。

时值明治天皇(睦仁)在位(1867~1912),故名。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后,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日本封建阵营出现分化,中下级武士中要求改革的分子形成革新势力,号召尊王攘夷。

革新势力的代表人物有吉田松阴、高杉晋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西乡隆盛、横井小楠、大村益次郎等,主要集中在长州(今山口县)、萨摩(今鹿儿岛县)、土佐(今高知县 )、肥前(今佐贺县和长崎县)等西南部强藩。

这些藩国在历史上与幕府矛盾较深,接受海外影响较早,输入近代科学技术和拔擢中下级武士都比较积极。

幕府末期,在经济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出现了所谓豪农豪商阶层。

下级武士中的革新势力和出身豪农豪商的志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等,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展开了要求改革幕政、抵御外侮的斗争,并在人民群众推动下,发展为武装倒幕。

倒幕经过
1863年6月,幕府被迫宣布攘夷,随之发生了美、法军舰进攻下关,英国舰队进攻萨摩藩的事件。

1865年春,长州藩尊王攘夷派领袖高杉晋作提出开港讨幕的战略,决定不再提攘夷,转向武装倒幕,并与萨摩藩结成秘密军事同盟。

与此同时,英国也权衡利害,改变策略,援助倒幕派。

幕府方面则投靠法国,于1866年7月发动第二次征讨长州藩的战争。

此时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幕府。

长州藩联合倒幕势力英勇抗击,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军。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

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

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同时却在大阪集结精兵,企图反叛。

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德川庆喜“辞官纳地”。

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

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鸟羽、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

戊辰战争由此开始。

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

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据的最后据点五畯廓(在函馆),戊辰战争结束。

新政府的改革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发布具有政治纲领性的《五条誓文》,6月11日公布《政体书》。

9月3日天皇下诏将江户改称东京。

10月23日改年号为明治。

1869年5月9日迁都东京。

随后,新政府着手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

同年7月25日天皇下诏接受各藩奉还版籍(版指领地,籍即户籍),任命藩主为藩知事,取消藩主、公卿等旧称,统称华族(其他武士则称士族)。

1871年8月29日实行废藩置县,解除旧藩主的藩知事职务,建立近代府县体制。

于是,封建领主制被废除。

1872年9月颁行学制,实行教育改革,兴办近代国民教育。

1873年1月发布征兵令,废除武士垄断军籍的旧兵制,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常备军。

7月发布地税改革法,允许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把年贡制(由农业生产者按收获量向领主交纳实物或代金)改为地税制,由国家向土地所有者按法定地价征收固定货币地税。

从此逐步确立起新的土地所有制度(半封建的寄生地主所有制)。

1876年 8月颁布《金禄公债发行条例》,取消封建俸禄,由政府一次发给分期偿付的有息公债券,总额1.7亿多日元。

经过改革,废除了幕藩体制,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但寄生地主制也有所发展。

武士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

华族和少数上层士族转化为近代资产阶级、官吏或知识分子;大多数士族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下降,因而导致士族暴乱。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

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华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
培植了一批财阀。

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开始出现产业革命的高潮。

天皇制专制主义和对外侵略扩张
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神化天皇的绝对权威,建立“华族”制度以维护旧藩主、公卿的特殊地位,并把维新功臣、财阀列入华族,培植特权阶层;在经济上扶植带封建性的财阀和寄生地主;在意识形态上宣扬神道、皇道、儒学,并引进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1882年发布《军人敕谕》,鼓吹武士道。

1890年发布《教育敕语》,推行以效忠天皇为核心的军国主义教育。

经过明治维新,日本从幕藩领主统治的封建国家转变为带封建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与财阀紧密勾结的萨摩、长州等强藩出身的军阀、官僚贵族长期把持政柄,在建立近代天皇制的过程中推行“藩阀政治”。

19世纪70~80年代,日本发生了反对专制政治、争取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权利的自由民权运动。

明治政府通过暴力镇压和政治分化瓦解了这一运动,并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1890年开设国会,从而确立了专制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即日本近代天皇制。

在对外关系方面,随着国力日渐充实,不断进行交涉,要求修改条约。

从1894年开始修改条约,至1911年终于全部废除。

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谋向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

1874年出兵侵略中国台湾。

1875年武装入侵朝鲜,次年逼迫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79年并吞琉球,改为冲绳县。

至80年代末期,以侵略中国和朝鲜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基本形成。

自90年代中期起,不断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