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作品原文:如梦令⑴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

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鸥鹭⑹。

作品注释: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记:长久记忆。

溪亭:临水的亭台。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怎,怎么。

⑹鸥鹭:泛指水鸟。

作品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

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作品鉴赏: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及释义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及释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解析及释义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作品,被誉为天下称赞的不朽名篇。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沉醉于自然景色中,以至于忘记了回家的路,误入荷塘深处,最后惊醒了一滩鸥鹭的情景。

首句“常记溪亭日暮”,展示了作者对溪亭美景的深深眷恋和无尽回忆。

其中的“常记”意味着难忘,而“溪亭”则指临水的亭台,增添了一份宁静安详的氛围。

接下来的“沉醉不知归路”,表达了作者在美景中的沉醉状态,乃至忘记了回家的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进一步描绘了作者乘舟欲归,却因迷路而误入荷塘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兴尽”表示游兴满足了,而“藕花深处”则形象地描绘了荷花盛开的地方,美丽而又神秘。

最后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述作者急于找寻出路,奋力划船的情景,以及她的行动激起的水鸟,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紧张的画面。

这几句词不仅富有动态感,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使得整个词境变得鲜活起来。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以独特的方式表达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的作品,其词境优美怡人,以短小的篇幅给予读者充分的美的享受。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作品原文如梦令①常记溪亭日暮②李清照常记③溪亭④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⑤深处。

争渡,争渡⑥,惊起一滩鸥鹭⑦。

作品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

②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选自《漱玉词》。

③常记:长久记忆。

④溪亭:一说此系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二说泛指溪边亭阁;三说确指一处叫做“溪亭”的地名(因苏辙在济南时写有《题徐正权秀才城西溪亭》诗);四说系词人原籍章丘明水附近的一处游憩之所,其方位当在历史名山华不注之阳。

⑤藕花:荷花⑥争渡:奋力划船渡过。

⑦鸥鹭:泛指水鸟。

[2]作品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只有两首,一首是描写春天的“昨夜雨疏风骤”,另一首就是课文编选的描写夏日生活的“常记溪亭日暮”,两首都是易安的“少女之词”,传递着相似的少年情怀,前一首恰好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阅读、填词翻唱,用它来体会少年的烂漫与放纵,以及词如何严格按照词牌来填。

都说“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韩愈),婉转悱恻的李易安却把少年的欢乐谱写得那么有声有色;都问“夏天为什么缺少诗意”(孙绍振),窃窃偷欢的李易安那一场“常记”的溪亭盛宴却比夏天本身还要意蕴悠长。

魅力何在?除了清词“对瞬间的表现技巧”,最重要的就在于李清照突破了苏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传统定论,不但让“画”变成了“回忆中的画”,而且这回忆竟然超出了“画”的视觉形态,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意象场,带动读者的心一起来分享、透视那一场少年心灵的“动画”。

几乎所有的鉴赏者都关注到“常记”的起法是一种追述,“自然、和谐,面对知己娓娓地叙述(《唐宋词鉴赏辞典》)”;“我经常想起来那一天的傍晚,我经常想起在那一天的傍晚所发生的一切,可见那个傍晚在李清照的记忆当中是多么地深刻,多么地愉快,多么地让她不能忘怀”(《百家讲坛》,康震),可他们却鲜有关注这种追述的好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作者简介】:李清照(约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词婉约派代表人物,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以才藻见称。

18岁时与诸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夫妻俩酷好金石图书的搜求考据,收藏极富。

靖康元年(1126),金军攻陷汴京,他们避乱江南。

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病逝。

绍兴二年(1132),再适张汝舟,不久离异。

晚年她便只身漂泊越州、杭州、台州和金华一带,境遇极为孤苦。

整理完成赵明诚所著《金石录》,上表于朝,卒年约七十余岁。

李清照的诗、词、散文都有很大的成就。

其散文构思精妙,辞采俊逸,文笔曲折生动,尤善于借叙事以状情,因而颇受推崇。

著有《李易安集》,已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创作背景】: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

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

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

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

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赏析】:这首抒写溪亭荡舟野游的《如梦令》,究竟是作者哪一年的作品,迄今未有定论。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做过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就是分析古诗词中所表现的形象、语言、技巧、内容以及思想感情。

古诗词鉴赏的正确赏析步骤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古诗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句注释⑴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

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

《清真集》入“中吕调”。

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常:一作“尝”。

溪亭:临水的亭台,溪边的亭子。

⑶兴尽:尽了酒宴兴致。

⑷藕花:荷花。

⑸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一说争与“怎”相通,如何、怎么的意思。

⑹鸥鹭:泛指水鸟。

白话译文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赶快掉转船头,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藕花深处。

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整体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2024年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2024年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作为李清照的成名之作之一,这首小令写法别致。它曲折委婉,意境层层叠进,虽只六句,却几度转承,时时宕开一笔。同为伤春之作,作者并没有像其他诗篇一样直接写如何百花凋零、如何悲伤惆怅,而是通过听觉、视觉等侧面营造暮春时节的氛围,从客观现实逐渐转入主观感受,从而能够更加强烈的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作者通过主人公与“卷帘人”的对话来展开全文。这种写法,不仅是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增添了真切感,而且行文上也显得紧凑而有内容。同时还将人物的心境通过话语表现出来,更显得真实可信。此外作者在对话中稍加点缀,如“试”、“却”等字,将人物情感的转折细腻地刻画出来,对比着描写了两个人物的情感心思。
2024年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1
如 梦 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如梦令两首李清照

如梦令两首李清照

如梦令两首李清照引导语:李清照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下面是小编收集她的如梦令两首,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诗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2、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译文: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1、诗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2、原文: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3、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如梦令李梦阳的翻译

如梦令李梦阳的翻译

如梦令李梦阳的翻译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扬帆,扬帆,冲出去一滩鸥鹭。

【译文一】
应当就是常常想到一次郊游,一玩玩就至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唱到不见胃口才乘坐舟回到,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就可以把船划回去,
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成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触怒满滩的水鸟,都飘出来了。

【译文三】
曾回忆起一次溪亭饮酒至日暮,
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独木舟,
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涧,怎么涧?
(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解】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陶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最合适的时间依靠后,这里意思就是天黑路亮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闯:不小心步入。

藕花:荷花。

扬帆:怎涧,怎么就可以划回去。

之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至:飞出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悲凉绝美的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词人之一。

她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情感真挚且精妙绝伦,尤以《如梦令》更为广为传诵。

本文将对《如梦令》进行译文赏析,带您一同感受这首词的韵味。

《如梦令》通过对溪亭日暮、舟归、误入藕花深处的描绘,展示了词人迷失于爱情中的无可奈何与悲凉之感。

下面是我为您翻译的《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景物描写构建了一个情感的背景。

词的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直接勾勒出一个将夜幕降临与情感交汇的地点。

溪亭的存在使得词人可以远离外界的喧嚣,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

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展示了词人对爱情的沉溺,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仿佛已经失去了回归现实的道路。

接下来的两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进一步强调了词人陷入爱情迷惘的状态。

她错过了舟归的时机,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就像被误入了藕花丛中般困扰。

最后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激发起词人迫切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

这里的“争渡”意味着词人希望尽快摆脱困境,而“惊起一滩鸥鹭”则象征着词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这首词通过对所处环境和词人情感的交融揭示了深沉的悲凉与绝美。

溪亭日暮的景象为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能够在这片静谧的世界中沉思迷醉。

然而,这种陶醉却引发了她找不到归途的问题,情感上的沉溺使得她无法回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迷失与困扰使得词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哀愁和无奈。

最后的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更是突显了词人对此境地的不满和焦虑,她渴望通过“争渡”改变现状,摆脱眼下的困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悲凉的情感、细腻的描写以及巧妙的意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她通过这首词展示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艰辛与挣扎,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普遍的人类情感相结合,成为了传世之作。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翻译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

怎么出去,怎么出去,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著名女词人。

她也擅长诗、文创作,但最为人们称道的,还是她的《漱玉词》。

其词带有婉约清新的风格,被称为“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以宋朝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由于她出身于名门世家,早有诗名,婚后又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唱和相随,生活比较美满,所以,其早期的词作大多表现一位处境优裕的少女、少妇,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即使偶有青春闲愁或夫妻别绪,也不过几缕淡淡的感伤,无妨其欢快明朗的基调。

从金人入侵的“靖康之变”起,她在突然之间接连遭受到国破、家亡、夫丧的惨痛巨变,自己也不得不颠沛流离,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内心充满凄楚哀怨之情,所以,其后期的词作充满了家国之痛、沧桑之感,基调趋于孤寂而悲凉。

总的看来,李清照的词,主要继承了宋词中婉约派的风格,而又兼有豪放派之长,故能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并对后人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品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导语: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下面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解析,欢迎大家阅读。

如梦令(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翻译及赏析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释义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释义及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释义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补充知识: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篇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为通假字,同“怎”,读作zěn,意思是怎么,怎样才能。

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这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之作,较为可信的时间当是李清照到达汴京之后尚未出嫁之前。

这段时间李清照身居闺中,不免会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对照翻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注释:
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如梦令,词牌名。

〔溪亭〕溪边的亭子。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

争(zen),怎样才能〔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宋朝文学家李清照。

其古诗全文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前言】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李清照,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少女时代独有的游玩欢乐,可见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翻译】
依旧记得经常出游溪亭,一玩就到傍晚,但是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

乘舟返回时,迷路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样才能划出去,拼命地划着找路,却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
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