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北部地区地质构造概述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
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和湖北省的交界处,是长江下游最大的一座淡水湖。
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巢湖地质特征和形成机制。
巢湖地质构造主要为盆地沉降,被认为是构造构造 - 幕(巢湖盆地第四纪)的一部分。
巢湖盆地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缘的淮河三角洲南缘。
盆地受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控制,斜坡发育,南北两岸高,湖区低。
研究发现,盆地的沉积厚度呈现出由北向南逐渐加厚的趋势。
巢湖地质年代主要为第四纪,包括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和人类活动时期。
巢湖盆地沉积物主要为沉积物和火山碎屑岩,沉积岩主要是砂砾岩和泥岩,火山碎屑岩主要是火山灰和火山碎屑石。
巢湖地质形成主要受到地质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在更新世晚期,随着爪哇减退,长江下游隆起,湖北段从原来的海湾转变为淡水湖泊。
全新世以来,巢湖地质环境逐渐稳定,水域逐渐扩大,沉积物沉积加速。
人类活动时期,人类的农业和工业活动对巢湖地质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河岸冲刷、水土流失等。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
地质资源方面,巢湖盆地存在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为周边地区的能源开发提供了潜在可能。
地质灾害方面,巢湖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容易
引发地质灾害,如地面下陷、滑坡等。
此外,巢湖湖泊自身的生态环境对周边生物多样性和水资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总结来说,巢湖地质主要受到构造运动和沉积作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地质特征。
巢湖地质对周边经济和环境有重要影响,同时也需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巢湖北部地区概况报告(4500字左右)

巢湖北部地区概况报告(4500字左右)第一章引言1.1课程设计的目的、要求与任务此次《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的目的是让我们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在构造地质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在对选定的图幅(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一幅地质剖面图(AB剖面)及一副综合柱状图,最后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进行文字概述。
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锻炼自我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学习编绘、编写一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及本次课程设计要求,在全面分析、解读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1:50000构造纲要图1幅;2、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AB地质剖面的剖面图1幅;3、编写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概况报告1份。
1.2 图幅简述课程设计所给的图幅是安徽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比例尺为1:50000,地质图大小是19.5cm(长)*13.2cm(宽)。
地质图区内地势起伏不大,最高点在北东部的汤山,高程为374.6m,其它的山还有西部的青苔山、五顶山,中部的平顶山、马鞍山,西南部的阴都山、马家山,村落分布在各河流周围;巢湖市在地质图的南部,地势平坦,水系发达,交通较为便利;地质图所覆盖地区多河流,从东北方向流往巢湖,巢湖在地质图南西部;在地质图东部有两个小湖泊;地质图区内地层从寒武系到第四系,有地层缺失,广泛发育第四系地层;中部有褶皱形成,褶皱区内多发育断层,伴有花岗岩的侵入。
第二章地质特征2.1 地层从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中可以看出,巢湖北部地区以第四系地层分布为主,在巢湖上部有少部分中生界侏罗系、三叠系地层出露,中部及两边有古生界地层出露,也有少部分震旦系地层出露。
整个第四系地层与其它年代地层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第一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交通巢湖市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安徽省会合肥约70km。
实习区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
区内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南面)紧邻巢湖。
山脉走向为北东35°―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
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
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
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十分便捷,淮南(阜阳—芜湖)线贯穿境内,向东南可与皖(芜湖)赣(江西)线相连,向西北经合肥可与京沪线、京九线、合(肥)九(江)线以及即将建成通车的宁(南京)西(安)线相接;合(肥)芜(湖)高速公路途径巢湖市,与合(肥)宁(南京)高速、合(肥)徐(州)高速、合(肥)安(庆)高速、沪(上海)蓉(成都)高速相连;此外,尚有省道、县道、等支线与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相连;以巢湖为中心,水上运输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市,可谓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纵横交错,直达全国各地,巢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
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
雨量分布不均,春季(3—5月份)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6—8月份)占38%—44%,秋季(9—11月份)占18%—19%,冬季(12—2月份)占10%—11%。
巢湖北部地区地质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野外实地考察,使我们巩固和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
实习的具体任务如下:1. 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 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 编写文字报告。
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地点与时间本次实习地点位于安徽省巢湖北部地区,实习时间为2023年6月28日至7月2日。
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期,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对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背景进行了初步了解,学习了各类岩石、矿物和古生物化石的识别方法,为后续的实地考察打下了基础。
2. 实习期间,我们深入巢湖北部山区,参观了多个地质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通过实地观察、描述和分析,掌握了地层划分、岩性组合、地质构造等方面的知识。
3. 我们还进行了地质测量工作,学会了使用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等,掌握了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的绘制方法。
4. 实习后期,我们根据实地考察数据,编写了文字报告,对巢湖北部地区的地层层序、沉积环境、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进行了综合分析。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方法,锻炼了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培养了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今后从事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总结

巢湖地质研究报告总结巢湖位于安徽省,是一个具有淡水湖泊特征的地区。
根据最近的地质研究报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首先,巢湖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
巢湖周围被高山环绕,形成天然的屏障。
在过去的几十万年里,由于断层活动的影响,盆地不断下陷,形成了现在的巢湖地形。
这一断陷过程中,湖泊面积逐渐扩大,同时湖泊底部也不断淤积。
这种地质运动对于巢湖的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巢湖的地质构造复杂多样。
在巢湖地区,存在着多条断裂带和褶皱带。
这些地质构造使得巢湖地区的地层非常复杂,含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巢湖地区还存在着多个火山岩体,火山岩熔岩流入巢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对巢湖的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次,巢湖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悠久。
根据地质样品的分析,巢湖地区最早的地层可以追溯到约2.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
在过去几亿年的时间里,巢湖地区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构造变形和沉积作用等地质过程。
这些地质演化过程塑造了巢湖独特的地貌和地层特征。
最后,巢湖的地质状况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了巨大影响。
巢湖地区的地质环境为该地区的农业、渔业和旅游业等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巢湖水质恶化、湖泊退化和岸线侵蚀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因此,根据地质研究结果,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巢湖的生态环境,维护地区可持续发展。
总之,巢湖地质研究报告揭示了巢湖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
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巢湖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我们能够为巢湖的发展和保护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巢湖实习区区域地层

巢湖实习区区域地层一、概述巢湖市北部郊山区的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分区,六合——巢湖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
区内地层除第三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尤其是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齐全,剖面完整,露头连续。
化石丰富,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
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现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
二、地层(一)震旦系区内震旦系仅有上震旦统灯影组(Z2d),主要分布在汤山、青苔山两地,分别构成北东向汤山背斜、青苔山背斜的核部。
由于受断裂影响或掩盖,该组未见底。
上统灯影组(Z2d)灯影组厚度约163—360米,其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以青苔山剖面为代表,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厚约291米。
下部:灰、灰红、深灰色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含微古植物化石,厚约148米;中部:浅灰白色中—厚层葡萄状含凝块石含蓝藻泥晶白云岩,风化后呈砂状,厚约96米;中、下部含微古植物化石原始光面球藻、葛万藻等。
上部:浅灰色中薄层砂状硅质岩,白云石呈碎裂状,厚47米。
上段以汤山剖面为代表,岩性为浅灰白中—厚层含硅质条带、硅质结核、硅质团块泥晶白云岩、泥晶含灰质白云岩及细晶鲕粒白云岩,底部为黄绿色含磷粉砂页岩,厚约90米。
本区灯影组上段顶部直接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假整合超覆,缺失西南地区及南京、巢湖前湾灯影组顶部的一套厚层硅质岩。
(二)寒武系本区寒武系主要分布在汤山一带,以含镁碳酸盐为主,厚达570m。
由于近年来发现部分三叶虫化石,因而已将该区寒武系自上而下划分出:下统冷泉王组、半汤组,中上统凹丁群,下、中统之间呈假整合接触。
下统:1、冷泉王组(∈ll)本组岩性以白云岩为主,风化面呈刀砍状构造,厚度约105米,按岩性及颜色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底部有一层厚约lm的含砾砂岩,其上为深灰色中层缝合线状微晶含泥质白云岩、细晶鲕粒白云岩,夹10cm厚的葛万藻层,藻团直径为0.5~1厘米左右。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一、前言地质地貌实习是我大学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实习活动,我能够亲身观察和了解地球的形成和变化过程,对于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实习我选择了巢湖地区作为实地考察的地点,探索其独特的地质地貌特征。
二、巢湖地理位置与地质背景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和江苏省的交界处,东临长江,西接皖江,总面积约为2000平方千米,是中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
巢湖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处构造较为活跃的地区,地层多为第四纪大陆沉积物和第三纪老地层。
巢湖地区为丘陵和平原地形交替分布的地区,地貌类型丰富多样。
丘陵地区位于巢湖北部,地势较高,山峰起伏不平,坡度陡峭,表现出典型的坡沟地貌。
平原地区主要分布于巢湖南部,地势较为平坦,地貌类型主要包括冲积平原和河湖平原。
三、地质地貌实地考察1.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考虑到巢湖地区地貌类型的多样性,我选择了巢湖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和巢湖南部的冲积平原进行实地考察。
2.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坐落在巢湖北部山脚下,地势较高,气候干燥,土壤呈现黄色,故称为黄土高原。
在实地考察中,我观察到黄土高原上的坡地地貌非常典型,坡度陡峭,地表被黄土所覆盖。
由于雨水的侵蚀和流动,坡地上形成了一条条纵向的沟壑,形成了坡沟地貌。
此外,由于黄土层的特殊性,地层中含有丰富的古生物遗迹,对于我研究古生物演化具有很大的意义。
3. 冲积平原地区冲积平原地区位于巢湖南部,地势较低,气候湿润,土壤富含养分,非常适合农业发展。
在实地考察中,我发现冲积平原地区主要由冲积物沉积而成,土壤质地较为肥沃,适合作物生长。
冲积平原地区的地形相对平坦,几乎没有明显的丘陵和山脉,地势倾斜较陡的地方存在河流袭夺现象,形成了一些河湖平原地貌。
四、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巢湖地区地质地貌多样,且地层活跃,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常有发生。
在巢湖地区,地质灾害评估和监测工作尤为重要。
通过实地考察,我发现黄土高原地区的坡沟地貌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冲积平原地区则容易发生地震。
第一篇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特征

第一篇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特征第一章地理环境一、实习区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巢湖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合肥市约70公里。
实习区位于市区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
区内三面环山,南面近邻巢湖。
山脉走向为35°-40°,平面图上呈“M”形延伸,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
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0m,一般山区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
实习区西南部的巢湖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冲击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育,系属长江流域。
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贯穿境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图1—1)。
以巢湖市为中心,有干线连结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江苏省南京市以及邻县庐江、无为、含山等地,乡村都有支线相通。
水运以巢湖为中心,水轮、木帆船沿水运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
图1—1 巢湖市交通位置图巢湖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
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一般在1000—1158mm之间。
季节分布不均,春季(三—五月)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六—八月)占38—44%,秋季(九—十一月)占18—19%,冬季(十二—二月)占10—11%,一年内七月降水最多,十二月最少。
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0—3.4米/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秒。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前言...................................(1)、设计目的....................................(1)、任务和要求..................................(1)、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1)第二章地质特征...............................(3)、地层......................................(3)、构造.....................................(9)2.2.1、褶皱.............................(9)2.2.2、断层..............................(13)2.2.3、节理..............................(16)、岩浆岩..................................(16)第三章构造发展史.............................(18)第四章矿产资源...............................(20)第五章个人小结...............................(21)附图:巢湖北部地区构造纲要图、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剖面图第一章前言、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得以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幅构造纲要图、1至2幅地质剖面图,对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进行文字概述。
通过综合分析地质图,锻炼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
学习编绘、编写某些图件和读图报告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野外地质实习和今后实际地质工作打下较好基础。
、任务和要求:根据构造地质学课程特点,本课程设计采取综合阅读地质图、绘制巢湖构造地质图(或构造纲要图)、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解读巢湖北部地区地质图的基础上,要求:1、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1/5万构造纲要图1幅。
2、绘制反映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幅。
3、编写巢湖北部地区构造地质特征报告1份。
4、掌握构造课程设计的编写内容、格式和要求。
、实习区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1)、地理位置:实习区位于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区,东以炬嶂山为界,西至龟山一线,南以巢湖之滨,北抵园山-试刀山附近,大致位于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5′-31°42′,面积约50平方公里。
(2)、交通:淮南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东半汤接口,可抵南京、芜湖、蚌埠、淮南、合肥、安庆,另有省干线可至无为,和县,庐江,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抵合肥,南下经裕溪河可达长江。
市内公交可直达驻地巢湖铸造厂,交通十分便利。
(见图1—1)图1—1 巢湖市交通位置图(3)、地形:实习区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东北西为低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间,最高峰大尖山海拔高程356米,一般山峰在200米左右。
山脉走向为NE 向展布。
南部为我省最大淡水湖,面积753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湖水容量18亿立方米。
(4)、气候:本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但明显带有季风及大陆性特色。
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
雨季多集中在夏季,秋季较为干燥,无霜期230天。
最高气温可达39℃,8月份气温仍较高,最低气温在一月份,可至-13℃,年平均气温15℃。
(5)、物产: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产品有鲜鱼、银鱼、毛刀鱼、虾米、湖蟹等。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和驰名省内外的半汤矿泉水等。
工业较发达,主要为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工厂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柴油机厂、铸造厂、坦克修配厂等。
第二章地质特征地层一、概述:巢湖市北部郊山区的地层,以发育古生界为特点。
其中尤以中、晚古生代地层(延入中、下三叠统)研究较详(表2—1)。
虽然与巢湖市城南一带同属于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之内,但在地层发育上尚有某些差异。
现以巢北地层的发育特征阐明如下:(一)上元古界震旦系:区内震旦系出露在青苔山及半汤两地(背斜核部),仅有上震旦系灯影组(Zdn),由于受断裂影响或掩盖,该组未见底。
在青苔山一带可见震旦系灯2影组直接压在高家边组、断层角砾岩及错片,可推知该处存在一逆冲断层。
如本区北部之青苔山,灯影组可分为上、下两段,厚度360.06米。
下段厚约291.49米,以浅灰色白云岩为主,上段为灰白、灰紫、灰黄色薄层微晶白云岩、条纹状白云岩及细晶鲕粒白云岩,底部为厚层钙质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层,顶部掩盖,产微古植物化石原始光面球藻等,厚68.57米。
本区灯影组上段顶部直接为下寒武统冷泉王组假整合超覆,缺失西南地区及南京、巢县前湾灯影组顶部的一套厚层硅质岩。
上统:d上段:深灰、灰黑色微晶白云岩,含燧石条带、沥青质。
下段:灯影组Z2浅灰色微晶白云岩、微晶灰岩,夹泥质灰岩。
(二)下古生界1、寒武系:l)下统冷泉王组(€1以深灰色中层粉晶白云岩为主,厚104.9米。
中上部层内含2-10厘米厚之硅质条带,底部有一层厚约1米的含砾砂岩。
2、志留系:志留系在巢南与巢北都比较发育,常组成背斜核部地层。
但巢南、巢北的志留系沉积有明显差异,表现在巢北地区缺乏上统茅山组,而以中统坟头组直接与泥盆系五通组相接触。
1)下统:高家边组(Sg)2以狮子口及旗山出露较好。
由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组成。
上部6.07米, 呈黄绿色薄层片状粉砂质泥岩夹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石。
与下伏奥陶系上统五峰组整合接触。
2)中统:坟头组(Sf)2区内都较发育,其中以下朱田村与旗山两地剖面化石丰富。
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总厚89米。
下部:黄绿色局部呈浅紫色中薄-中厚层石英细砂岩及含泥质砾石石英砂岩。
砂岩中具交错层理,厚148米左右。
含磷。
中部:黄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石英砂岩呈互层。
层内波痕、交错层系都较发育,厚38.31米。
上部:以紫红、灰紫红、灰绿等杂色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组成,厚2.63米。
该段地层在巢湖南部地区缺失,巢湖北部地区时有断续可见,如万家山较发育而狮子口处则不见。
从本组化石分析,可与四川中志留秀山阶相对比,归属中志留统。
本组为浅海陆棚碎屑沉积。
岩层中丘状交错层理发育。
与下伏高家边组整合接触。
(三)上古生界1、泥盆系:上统五通组(Dw)3区内泥盆系分布广泛,但仅有上统五通组。
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明显分为上、下两段。
巢湖市北狮子口处剖面最为良好,其岩性可分上、下两段。
w 1)石英砂岩段。
厚73.18米。
下部的灰白色厚层或中厚层砾岩、砂下段(D3砾岩、含砾石英砂岩组成。
砾石成分以石英、燧石为主也含有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成分。
w 2)砂、页岩层段。
厚103.48米。
该段岩性以灰黄、灰紫、灰白上段(D3等色薄层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与中厚-中薄层石英细砂岩呈明显的韵律性互层。
自上而下至少可划出六个韵律层,近上部夹有两层灰色粘土矿层。
在粘土矿顶底板附近含大量植物化石及叶肢介层。
反映晚泥盆世河湖-湖积相特征,近顶部这一海相层表明本段应为近滨岸之湖相环境。
本组在巢北假整合于坟头组之上,在巢南则假整合于茅山组上。
2、石炭系:本区石炭系厚度不大,但发育齐全。
分上、下二统。
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老虎洞组巢北缺失,仅在巢南发育。
上统包括黄龙组、船山组。
除高骊山组为碎屑岩外,其余皆为碳酸盐沉积。
1)下统:(1)金陵组(Cj)1岩性为灰黄色薄层含泥细砂岩或含铁砂岩,厚10厘米至1厘米左右,深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含方解石小晶。
内含丰富的化石,属正常浅海沉积。
金陵组与下状五通组为假整合接触。
(2)高骊山组(Cg)1巢湖北部地区高骊山组比巢湖南部地区(28米)薄,而且相变明显。
如凤凰山剖面本组可分上、中、下三部分,厚12.15米。
下部:为灰、灰黄薄层粘土岩,底部夹褐铁矿(-0.3米)层,含植物化石碎片,厚3.36米。
中部:灰黄、紫红薄层,含生物碎屑,含钙、铁质泥岩夹姜块状灰岩和中薄层含生物碎屑灰岩。
厚5.03米。
上部:灰黄、黄褐色含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及灰白色石英砂岩。
以往认为高骊山组是陆相-海陆交互相沉积,近年来由于海生古物不断发现,因此除底部为海陆交互相外,往上已渐为汪海-滨岸环境。
与下伏金陵组假整合接触。
h)(3)和州组(C1巢湖北部地区的和州组以歫嶂山剖面较为完整,按岩性特征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厚26.81米。
下部:深灰、灰黑色中薄至厚层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质类岩。
厚22.53米。
上部:灰、微带肉红色中厚层至厚层亮晶及微晶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粗结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
厚4.28米。
本组为浅海相碳酸盐沉积。
与下伏高骊山组假整合接触。
2)上统:h)(1)黄龙组(C2下部:灰、深灰、肉红色中厚至厚层生物碎屑泥晶与微晶灰岩。
上部:灰、紫红色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
厚16.74m。
下二叠统栖霞组底部煤线:本组岩性、厚度较为稳定,各处大体相近。
在东风石料矿处黄龙组灰岩可见某些特殊组构:如底部呈韵律层状,中部见交错层,含泥晶灰岩,上部藻席灰岩与生物砾块灰岩互层等特征,表明黄龙组沉积时受过较强的水动力作用,属淡水台地环境。
与下伏和州组假整合接触。
ch)(2)船山组(C2本组岩性以含球藻灰岩为特征,厚8.26米。
在巢湖北部岠嶂山一带可分为两部分:下部:黑色厚层微晶灰岩,底部有一层灰黄色含碣铁矿团块泥岩,厚1米多。
上部:灰、深灰色中厚至厚层状,亮晶生物碎屑球藻灰岩,夹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
本组系浅海高能环境下的产物,实习区仅6.73米厚。
与下伏黄龙组为假整合接触。
3、二叠系:巢湖北部地区的二叠系分布在马家山及俞府大村一带由下统:栖霞组、孤峰组、银屏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组成。
总厚-487.84米。
1)下统:q)(1)栖霞组(P1栖霞组臭灰岩一段:厚101.04米。
为碎屑岩夹劣质煤,平顶山剖面碎屑岩风化为土黄色风化物。
该部分岩性变化较大,在岠嶂一带为深灰色、灰黄色钙质透镜体泥岩,厚0.25米,向西到东风石矿为灰黑色页岩及黑色劣质煤层,厚0.75米,与下伏船山组呈凹凸不平之假整合面。
(臭灰岩层):深灰、灰黑色薄至中层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泥灰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