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的种类

地质构造的种类

地质构造的种类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是地球表面和地壳深部构造的总称。

根据地质构造的种类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一、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地壳中形成的一种常见构造形式,是地壳内部岩石和地层由于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弯曲和折叠的现象。

褶皱构造分为背斜和洼斜两种类型。

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凸起的形态;洼斜则是岩层向下弯曲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凹陷的形态。

褶皱构造在地壳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是油气等矿产资源的重要富集区,也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二、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地壳中发生断裂和错动的地质构造形式。

当地壳受到剪切力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断裂,并沿着断裂面发生相对错动。

根据断裂面的性质和错动方向,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走滑断裂等几种类型。

正断裂指地壳在拉张作用下发生的断裂,两侧岩块相对移动,造成岩层下降;逆断裂则是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断裂,两侧岩块相对移动,造成岩层上升。

断裂构造不仅对地壳的地质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还是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三、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地壳内部岩浆喷发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

当地壳中的岩浆在地表喷发时,形成了各种不同形态的火山,如火山锥、火山口、熔岩台地等。

火山构造是地壳内部热力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地球上重要的能源资源。

火山喷发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灾害,还对地壳和大气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地堑构造地堑构造是地壳中发生下沉和塌陷的地质构造形式。

地堑是指地壳在特定条件下发生下沉和沉降,形成的地表凹陷区域。

地堑构造通常是由于地下岩石的溶解、沉积物的压实或地下水的抽取等原因引起的。

地堑构造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影响着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还与地震活动和地壳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地幔柱构造地幔柱构造是地壳下部地幔上升物质形成的地质构造形态。

地幔柱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传递的通道,是地球表面地壳和地幔相互作用的重要部分。

地幔柱构造对地壳的演化和地震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也是研究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的关键。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质现象名称大全

地质现象名称大全

地质现象名称大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地质现象是指地球物质和能量在长期地质作用和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表现出的各种特殊形态和现象。

地质现象的种类繁多,既包括地表上的地形地貌,也包括地下的构造和沉积特征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地质现象名称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中因地壳板块运动而引起的地球表面振动现象。

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常常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 火山喷发:火山是地球表面裂缝处由地幔物质挤压而上的岩浆喷发口,火山喷发是因火山岩浆在地表喷涌而出造成的地质现象。

火山喷发常常伴随着烟尘喷发、火山灰堆积和岩浆流动等现象。

3. 洪水:洪水是指河水、湖水或海水的暴发性洪水,是一种因地表水体暴涨而造成的地质现象。

洪水是自然界的一种水文现象,常常伴有山洪、雨洪和暴雪洪水等形式。

4.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地壳中各种断裂、岩层和岩石构造形式的总称,是地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和岩浆岩构造等形式。

5. 地层沉积:地层沉积是指由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沉积物质在长期地质作用和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地质现象。

地层沉积包括岩石沉积、矿物沉积和化学沉积等形式。

6. 岩石风化:岩石风化是指由地表上的空气、水和微生物等因素对岩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所导致的岩石破碎和分解现象。

岩石风化是地质作用中一种重要的形态。

7. 地貌景观:地貌景观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表地形地貌特征形成的各种景观形态。

地貌景观包括山脉、河流、河谷、湖泊、平原和沙漠等多种形式。

8. 海岸侵蚀:海岸侵蚀是指由海洋潮汐和海浪对海岸地形的侵蚀作用所导致的海岸线后退和海岸悬崖崩塌等现象。

海岸侵蚀是地质现象与海洋地形相互作用的重要表现。

9. 峡谷地形:峡谷地形是指由河流在长期侵蚀和冲刷作用下形成的深谷地形。

峡谷地形常常是由河流侵蚀并深入地壳中形成的,其地质演化过程复杂而独特。

地质作用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地质作用的分类及表现形式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发生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它们对地球的形态、构造和岩石组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质作用可以分为内部地质作用和外部地质作用两大类,它们在地球表面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一、内部地质作用的分类及表现形式1. 构造地质作用构造地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构造运动引起的各种地质现象。

它包括地壳运动、地震、火山活动等。

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主要包括地壳的隆升、下沉、抬升和挤压等。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会引起地表的震动。

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到地表的现象,形成火山口、火山喷发物和火山岩等。

2.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是指地球内部岩浆的生成、运移和喷发过程。

岩浆是地球内部熔融的岩石物质,它通过地壳裂隙或火山口喷发到地表形成火山岩。

岩浆活动主要包括火山喷发、岩浆侵入和岩浆固结等过程。

火山喷发是岩浆从地下喷发到地表的过程,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喷发物。

岩浆侵入是指岩浆从地下渗入地壳的过程,形成岩浆侵入体。

岩浆固结是指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石的过程,形成火山岩和深成岩。

地壳变形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和地壳的形态和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它包括地壳的隆升、下沉、抬升和挤压等。

地壳变形主要由构造力学作用引起,包括构造应力、构造应变和构造断裂等。

构造应力是指地壳内部的应力分布,它会引起地壳的变形。

构造应变是指地壳的形变,包括伸展、挤压和剪切等。

构造断裂是指地壳中岩石断裂的现象,形成断层和褶皱等。

1. 侵蚀作用侵蚀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对地表岩石和地貌的破坏和改造作用。

它包括风蚀、水蚀、冰蚀和重力侵蚀等。

风蚀是指风力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形成风蚀地貌和沙丘等。

水蚀是指水流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搬运作用,形成河谷、峡谷和冲沟等。

冰蚀是指冰川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形成冰蚀地貌和冰碛物等。

重力侵蚀是指重力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搬运作用,形成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

2. 沉积作用沉积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将岩屑、泥沙和有机物等沉积到地表的过程。

地质构造分类

地质构造分类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和地层在地球内部力学作用下的形成和变动过程。

根据地质构造的不同形式和机制,可以将其分类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 折叠构造:折叠构造是指地层在挤压力和水平压力作用下发生弯曲和折叠的现象。

这种构造形式常见于造山带,并形成了褶皱山脉、褶皱高地和褶皱盆地等地貌。

2. 断层构造:断层构造是指在地层中存在的断层面上,由于竖直或近竖直方向的应力引起的岩层断裂。

断层可以是沿着一条线性断裂面,也可以是由多条平行断裂面组成的断层带。

断层构造会导致地壳的垂直位移,形成断崖、地震和断裂盆地等地貌特征。

3. 地塌构造:地塌构造通常是由于地下溶洞或岩层中的岩溶作用引起。

当溶洞或溶蚀空洞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表会因为岩层崩塌而产生坑陷、地表塌陷或者凹陷等地貌特征。

4. 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由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造成的地壳形变。

火山构造包括火山口、熔岩台地、火山锥等地貌特征,以及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岩组成的地层。

5. 构造溃塌:构造溃塌是指处于应力状态下的地层或岩石发生破坏和塌陷。

这种构造形式常见于构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产生的地貌特征包括塌陷陷落坑、构造滑坡和断层溃塌等。

这些分类只是地质构造的一部分,实际上地质构造的形式多种多样,常常是多种构造因素的复合作用。

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和资源勘查具有重要意义。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各类地质特征描述.doc

(一)岩石观察描述(一)岩性描述岩性的观察描述是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工作的基础,只有在详细观察岩性特征、正确确定岩石名称后,才能进一步研究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及其与其他地质体的关系。

岩性描述内容:1、岩石颜色为岩石的新鲜面整体颜色(风化面颜色加括号写于新鲜面颜色之后)。

2、结构、构造侵入岩结构如粗粒、中粒、细粒、微粒、斑状、似斑状等,构造如块状、斑杂、流动、条带状等;火山岩结构如辉绿、粗玄、球粒、斑状、集块、火山角砾、凝灰等,构造如熔渣状、枕状、石泡、流纹、流线、流面、饼状、豆状等;碎屑岩结构如粗、中、细粒砂状、粉砂状、泥质结构等,并描述胶结类型、胶结成分、层理等特征;变质岩如变余结构、粒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变余构造、片麻状、片状、千枚状、板状、条带状构造等。

3、矿物成分及结晶状态、粒度形态、含量及变化一般按主要成分在前、次要成分在后的顺序描述。

注意目估矿物含量总和不能大于 100%。

对于斑(玢)岩,先描述斑晶成分、含量、形态、大小及变化情况,后描述基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按碎屑物、胶结物的顺序描述。

4、蚀变、矿化蚀变:岩石的蚀变情况,包括蚀变部位、蚀变矿物、残留矿物;矿化:金属矿物种类、目估含量、集合体形式等。

基本要求:正确定名,切忌印象描述。

(二)岩层(岩体)观察描述在岩性观察的基础上,向周围扩大观察范围,描述岩层、岩体在空间上的总体特征。

描述内容:1、岩相划分情况;2、岩性变化及互层情况;3、层理、片理产状及变化;4、包体特征;5、化石产出情况。

基本要求:正确分层。

(三)接触关系观察描述描述不同岩层、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描述内容:1、接触带类型:按接触界线的明显程度分为:急变、渐变;按成因分为:沉积(超覆)、断层、侵入(脉动、涌动)、整合、平行不整合、角度不整合等。

2、接触带特征;3、接触带侵入岩岩相变化;4、原生构造;5、内外接触带的变化特点;6、接触带产状变化基本要求:正确识别接触面类型构造特征观察描述(一)褶皱构造1、褶皱要素测量两翼的产状、褶皱枢纽产状、轴面产状、翼间角大小;2、组成褶皱的岩层岩性、新老关系等;3、几何形态注意观察描述转折端形态、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褶皱的对称性等。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初中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初中地质现象是地球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地球内部和外部相互作用的产物。

地质现象的形成与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的作用密切相关,包括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两个方面。

地质构造主要研究地球壳层的构造特征以及构造运动规律,地貌特征则主要研究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和演变规律。

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地质现象的一些知识点。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的各种形成结构,其中包括地壳裂缝、褶曲、断裂、地震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地壳是地质构造的主要研究对象,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地壳裂缝是地质构造中的重要成分,它是指地壳中发生的裂缝、裂隙或者断裂带。

地壳裂缝是地壳内部受到应力作用而发生的变形现象,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的产物。

地壳裂缝的产生会导致地震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地壳的褶曲是指地壳在受到挤压应力作用下发生的一种构造形变。

地壳褶曲是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的重要构造特征,它反映了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发生变形的形态和规律。

地壳褶曲的形成与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它是地壳内部运动的产物。

地壳的断裂是指地壳层断裂开来的现象,它是由于地壳内部受到剪切应力作用而发生的构造形变。

地壳断裂是地壳内部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地壳内部岩石层次结构发生变形的产物。

地壳断裂的形成会产生地震和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地震是地球内部岩石构造运动导致的地表振动现象。

地震是由于地壳内部发生断裂、滑动或者变形而产生的地震波造成的。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由地球内部各种力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地震的发生会导致地表振动、地裂缝、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

2. 地貌特征地貌特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貌形态和演变规律。

地貌特征包括地形地貌、河流地貌、湖泊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风蚀地貌、海洋地貌等多种类型。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分类,识别和描述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分类,识别和描述

常见地质构造类型分类,识别和描述: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球内部的各种地形和地貌,反映了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学和化学过程。

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水平构造:这种构造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表现为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
新岩层在上,岩层层面在较大范围内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的状态。

2.单斜构造:这是指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形成
单一倾斜的状态。

3.倾斜构造:这是指岩层层面在较大范围内向同一个方向倾斜,表现为顺倾斜方向岩
层逐渐变新。

4.褶皱构造:这是指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发生弯曲变形的现象,包括背斜
和向斜两种基本类型。

5.断层构造:这是指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发生断裂错动的现象,包括正断
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类型。

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岩层的产状,即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以及岩层的变形特征。

2.分析岩层的层序和相对年代关系,了解岩层的形成顺序和地壳运动的过程。

3.注意观察岩层的颜色、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等特征,以便更好地了解岩层的形成
环境和过程。

4.结合地质图、地层柱状图、剖面图等资料,全面了解地质构造的特征和发展过程。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密切相关,它揭示了地球演化的规律和地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性地质构造和外因性地质构造两大类。

本文将详细介绍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分类、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外因素作用下,地壳和上地幔的构造特征,包括地壳的构造、地质体的形态、构造运动和构造形成的过程等。

地质构造控制着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水系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二、地质构造的分类1. 内因性地质构造内因性地质构造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特征和动力学活动,包括地壳变形、地壳遗迹、构造运动等。

内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地震、火山活动、构造运动等造成的地质现象。

2. 外因性地质构造外因性地质构造是指由地表外力、气候效应、侵蚀和沉积等地质过程造成的构造特征,包括地貌、河流、湖泊、风化等。

外因性地质构造主要是由风、水、冰等外力造成的地质现象。

三、地质构造的特征地质构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 地质构造是区域性的。

地球上的地质构造往往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一个区域内的相似地质特征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地质构造单元,如板块、地块等。

2. 地质构造是组合性的。

一个地质区域内常常存在多种类型的地质构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丰富的地质构造景观。

3. 地质构造是动力性的。

地质构造是地球内外力作用的结果,构造活动量大或小,构造运动迅速或缓慢,地形地貌的变化都与构造活动有关。

4. 地质构造具有时间性。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历史产物,构造形成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形成的结果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四、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 内因内因包括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构造运动和地球尺度的物质运动等。

内因构造是由地球自身的物质运动引起的,如地震、火山活动等。

2. 外因外因包括大气、水体、风、生物等地表的物质和作用力对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煤层和其他岩层、岩体形成以后,由于受到地球内部和外部动力作用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微观和宏观变化,产生诸如移位、倾斜、弯曲、断裂等地质现象。

这些主要由地壳运动所引起的岩石变形、变位现象在地壳中存在的形式和状态,就称为地质构造,简称为构造。

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者可绵延数百千米乃至数千千米,小者可出现于手标本上,有的甚至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得到。

地质构造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

就简单的而言,在一定范围(一个井田或一个矿区)内,可归纳为单斜构造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三种基本类型(图3—1)。

其中,单斜构造是指一系列岩层岩大致相同一个方向倾斜的构造形态,在较大的区域图3—1 构造形态的基本类型示意图内,它往往是其他构造形态的一部分,如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图3—2)。

因此,可以说自然界中地质构造的基本表现形式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两种。

图3—2 单斜构造与褶曲、断层的关系示意图第一节岩层的产状一、岩层产状的概念地壳中广泛分布的沉积岩、层状火山岩及区域变质岩等层状岩石,是构成地壳表层地质构造的主要物质基础。

由同一岩性组成的基本均一的,受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界面所限制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岩层的上下界面称为层面;上层面称为顶面,下层面称为底面。

两个岩层的接触面,既是上覆岩层的底面,又是下伏岩层的顶面。

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称为岩层的厚度。

当岩层顶、底面平行时,岩层厚度保持不变,称其为厚度稳定;当岩层的顶底面不平行时,岩层厚度有变化,称其为厚度不稳定。

岩层厚度向某方向减小的现时,则形成透镜状岩层。

若某一岩层中夹有其他厚度不大的不同岩性的岩层时,则称后者为前者的夹层;若岩层是由两种以上不同岩性的岩层交互重复构成时,则称其为互层。

岩层在空间的产出状态和方位称为岩层的产堪乙它反映了岩层在三维空间的存在方位和延展方向。

在沉积盆地中形成的沉积岩,其原始产状大都是水平的,仅在盆地边缘等局部地段呈倾斜产状。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

地质构造常见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发生的各种形态和构造的总称。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地质现象之一,对于地质学和地球科学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平面构造和立体构造两大类,其中平面构造包括地面上的各种形态和地貌,立体构造则包括地下的各种构造和岩层的变形。

本文将介绍地质构造的常见类型。

一、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形成的基础,它是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变形和移动。

地壳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类型。

1. 垂直运动垂直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的隆升和沉降。

隆升是指地壳的上升,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抬升、火山的喷发等;而沉降则是指地壳的下降,一般是由于构造活动的减弱或停止所引起的,例如古湖盆的下沉等。

2. 水平运动水平运动主要指地球表面岩石层面的水平位移。

水平运动主要表现为地壳的褶皱和断裂。

二、褶皱褶皱是指地壳岩石层面发生的折叠变形。

褶皱可以分为背斜、褶皱和复褶皱三种类型。

1. 背斜背斜是指地层的中轴线向上凸起形成的构造,是一种盘状褶皱。

背斜通常由于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例如板块的挤压和抬升等。

2. 褶皱褶皱是指地层在挤压力作用下发生的波状变形。

褶皱包括挤压褶皱和拉伸褶皱两种类型。

挤压褶皱是指地层向内受到挤压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挤压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上凸起,两侧倾斜。

拉伸褶皱是指地层受到拉伸力作用,形成的褶皱,拉伸褶皱通常表现为中轴线向下凹陷,两侧倾斜。

3. 复褶皱复褶皱是指地壳在挤压作用下形成的两个以上的褶皱。

复褶皱常常表现为多层次的、交错的褶皱形态,它是地壳构造活动的复杂形式之一。

三、断裂断裂是指地壳岩层面发生的滑动变形。

断裂可以分为推覆断裂、逆冲断裂、正断裂和侧滑断裂等多种类型。

1. 推覆断裂推覆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下层地层相对于上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推覆断裂通常表现为地下地层的重叠和重叠的倾斜。

2. 逆冲断裂逆冲断裂是指地层在挤压作用下发生的滑动变形,上层地层相对于下层地层向上推移,形成的构造。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

地质现象知识点总结地质现象是指在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变化、矿物形成等现象。

地质现象的形成与地球的构造和演化密切相关,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岩石变化、矿物形成等方面对地质现象进行总结。

一、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不同结构和形态的特征。

它包括地壳的隆起与下陷、山脉的形成、断裂带的出现等现象。

地质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等因素所致。

1. 地壳的隆起与下陷地壳的隆起与下陷是地球表面形成不同地形特征的重要因素。

当地壳在特定区域受到挤压或张力作用时,就会出现地壳的隆起或下陷。

例如,当地壳受到挤压作用时,就会形成山脉和高原地貌;而当地壳受到张力作用时,就会出现断陷盆地和裂谷地貌。

2. 山脉的形成山脉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形特征之一,其形成与地壳的构造运动和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在地壳受到挤压作用时,常常出现山脉的形成。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所致,而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3. 断裂带的出现断裂带是指地壳内部发生断裂,并在地表上形成线性裂隙的地质现象。

断裂带的出现与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有关。

例如,美国的圣安德烈亚斯断裂带就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所致,形成了长达千米的线性断裂带。

二、岩石变化岩石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岩石材料,其形成与地球内部的岩石圈运动和外部作用力有关。

岩石变化是指岩石在地球表面或地下发生的化学、物理和构造变化的现象。

1. 岩石的风化和侵蚀岩石的风化是指岩石在气候和水文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的改变。

例如,石灰岩在地表上经过长期的雨水侵蚀会形成岩溶洞和地下河流。

岩石的侵蚀是指岩石受到外部作用力的剥蚀和冲刷。

例如,冰川对岩石表面的冲刷作用可以形成锥形山谷和挂谷地貌。

2. 岩石的变质和变形岩石的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和高压环境下,发生矿物成分和晶粒结构的改变。

第4章 地质构造

第4章 地质构造

褶曲的要素
不对称背斜
翼部
转折端
翼部
160°∠25°
345°∠65°
核部
轴面
第二节
褶皱构造
第二节
3、褶曲的形态分类
褶皱构造
褶曲横剖面的形态分类:直立褶曲、斜歪褶曲、倒转褶 曲、扇形褶曲、平卧褶曲、挠曲。
第二节
3、褶曲的形态分类
褶皱构造
褶曲在纵剖面上的形态分类:水平褶曲、倾伏褶曲。
水平褶曲
第二节
特点:a、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岩性、古生
物突变,缺失某些时代的地层; b、上下地层之间存在分布广泛的沉积间断面; c、上下地层之间的产状基本一致。
五)、地层的接触关系
2)角度不整合接触 指某个地区在下伏地层形成后,发生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已 形成的地层发生倾斜、褶皱、断裂、或伴随岩浆活动、变质作 用,并遭风化剥蚀、造成明显的区域性沉积间断;之后地壳再 次下降并接受沉积,使新地层覆盖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的产状不一致,称为角度整合接触。
c、水平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
d、水平岩层露头的水平宽度(即岩层上、下层面上的出 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波度的变化 而变化的。
水平岩层
三)、岩层的基本特征
2、倾斜岩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改变了原始的水平状态并发生 倾斜,称为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的特征:
a、在地层层序没有发生倒转的情况下,地质时代 较新的岩层叠覆在较老的岩层之上。 b、岩层的厚度为该岩层顶面与底面之间的垂直距 离。 c、岩层的出露和分布状态完全受地形控制。露头 的水平宽度取决于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的变化。
α-地层倾角
水平地层断 距Hf:指在与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 水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使地壳发生碰撞、拉伸、 平移以致旋转,形成褶皱和断裂等地质构造,并 使地表起伏加大。
二、 沉积岩层的产状
1.沉积岩层的产状 岩层的产状是指岩层在空间分布的状态。 确定任何层状岩层的空间位置,可以用产 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和倾角来描述和表 示。
• 水平岩层 • 岩层面的海拔高程处处相等或与大地水准面平 行的岩层称为水平岩层
• 2.水平运动
• 指平行于大地水准面(即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 的构造运动,具体用地理方向(东、南、西、北) 来表明其运动方向。水平方向的运动除突发式的 (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甘孜地区地震产生的多条
裂隙中,有一条主裂隙断续延伸50公里以上,其
两侧水平错动最大为3.6米,一般为数十厘米)外,
往往不易被观测。
四、 褶皱构造 岩石受力后产生一系列波状起伏的弯曲
岩层称为褶皱,它在层状岩石中表现最为明 显。褶皱是褶曲的组合,是地壳上最常见的 一种地质构造形态,其背斜是油气聚集的主 要场所,也是一个地区油气勘探的首选目标。
• 褶曲是指岩层向下或向上拱的单个弯曲。向下拱的称为向斜
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新,两边地层依次变老,且对称重复 分布;岩层向上拱的称为背斜褶曲,中心地层相对较老,两 边地层依次变新,且对称重复分布。向斜褶曲和背斜褶曲是 组成褶皱的基本单元翼。
向海、向陆方向均中断,表明砂岩尖灭了。
4. 研究地层不整合的意义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地壳运动历史的记录,不仅反应岩
层在空间的相互关系,也反应了构造运动的性质和在
时间上的顺序,是地质发展史研究、地壳运动特征及
时间鉴定的依据;对于油气地质而言,不整合面不仅
是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而且在不整合面下的地 层,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往往孔缝发育,形成良好 的储集层,角度不整合面下是潜山油气藏形成和勘探 的有利地区。

地质现象知识点梳理总结

地质现象知识点梳理总结

地质现象知识点梳理总结地质现象是指地球上发生的各种与地质相关的自然现象,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圈运动、地震、火山喷发、地表沉降和隆起、地下水运动、地貌形成等等。

这些地质现象对地球表面和地下的形态、结构和性质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具有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对地质现象的一些知识点进行的总结梳理。

1.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和构造作用。

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和地表构造。

地壳构造是指在地壳内部的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和作用,如地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形态等。

地表构造是指在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质构造形态和作用,如山脉、高原、盆地、台地、河流河谷等。

2. 岩石圈运动岩石圈运动是指地球上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岩石圈运动主要包括岩石圈板块的相对运动和板块边界的构造作用。

板块的相对运动主要有碰撞、俯冲和扩张。

板块边界的构造作用主要有地震、火山喷发和地质构造作用等。

3. 地震地震是指地球板块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所产生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球上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重要表现。

地震的主要特征有震源、震源深度、震中、震级、震源机制和地震波传播等。

4.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指地下岩浆爆发至地表所产生的现象。

火山是地球上最神秘和神秘的地质现象之一,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重要表现。

火山喷发主要特征包括喷发物、喷发类型、喷发高度和喷发期间的地震活动等。

5. 地表沉降和隆起地表沉降和隆起是指地表形态发生沉降和隆起的现象。

地表沉降主要包括地表下沉和河流下切。

地表隆起主要包括地表上扬和地面抬升。

地表沉降和隆起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活动和地球外部因素的影响。

6. 地下水运动地下水运动是指地下水在地下的运动和作用。

地下水运动主要包括地下水的运动路径、地下水的来源、地下水的补给和地下水的排泄等。

地下水运动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的重要环节。

7. 地貌形成地貌形成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地貌形态和地貌过程的形成。

地貌形成主要包括地形发育阶段、地貌类型和地貌演变等。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由于地壳中存在有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上部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就会发生变形,形成构造变动的形迹,我们把构造变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规模,有大有小;大的如构造带,可以纵横数千公里,小的则如前边讲过的岩石的片理等;尽管规模大小不同,但它们都是地壳运动造成的永久变形和岩石发生相对位移的踪迹,因而它们在形成、发展和空间分布上,都存在有密切的内部联系;本节着重就一些简单的和典型的基本构造形态进行讨论;一、水平构造和单斜构造水平构造未经构造变动的沉积岩层,其形成时的原始产状是水平的,先沉积的老岩层在下,后沉积的新岩层在上,称为水平构造;分布:只是局限于受地壳运动影响轻微的地区;单斜构造原来水平的岩层,在受到地壳运动的影响后,产状发生变动,当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形成单斜构造图1-11;分布:单斜构造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断层的一盘或者是局部地层不均匀的上升或下降所引起;一岩层产状产状定义: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产状;产状三要素: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图1-12;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位角,称为岩层的走向;岩层的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延伸的方向;倾向:垂直走向顺倾斜面向下引出一条直线,此直线在水平面的投影的方位角,称为岩层的倾向;岩层的倾向,表示岩层在空间的倾斜方向;倾角: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所夹的锐角,称为岩层的倾角;岩层的倾角表示岩层在空间倾斜角度的大小;用岩层产状的三个要素,能表达经过构造变动后的构造形态在空间的位置;二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测定方法:岩层产状测量,是地质调查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野外是用地质罗盘直接在岩层的层面上测量的;测量走向时,使罗盘的长边紧贴层面,将罗盘放平,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走向;测量倾向时,将罗盘的短边紧贴层面,水准泡居中,读指北针所示的方位角,就是岩层的倾向;测量倾角时,需将罗盘横着坚起来,使长边与岩层的走向垂直,紧贴层面,等倾斜器上的水准泡居中后,读悬锤所示的角度,就是岩层的倾角;表示方法:一组走向为北西320°,倾向南西230°,倾角35°的岩层产状一般写成:1 N320°W,SW230°W,<35°;的形式,在地质图上,岩层的产状用符号""表示,长线表示岩层的走向,与长线垂直的短线表示岩层的倾向长短线所示的均为实测方位,数字表示岩层的倾角;2 可记录为SW230°<35°的形式;3 230°<35°;二、褶皱构造定义:组成地壳的岩层,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波状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称为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岩层产生的塑性变形,是地壳表层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之一;地表褶皱构造一褶曲定义褶皱构造中的一个弯曲,称为褶曲;褶曲是褶皱构造的组成单位; 褶曲要素:每一个褶曲,都有核部、翼、轴面、轴及枢纽等几个组成部分,一般称为褶曲要素图1-13;核部褶曲的中心部分,通常把位于褶曲中央最内部的一个岩层称为褶曲的核;翼位于核部两侧,向不同方向倾斜的部分,称为褶曲的翼;轴面从褶曲顶平分两翼的面,称为褶曲的轴面;轴轴面与水平面的交线,称为褶曲的轴; 轴的方位,表示褶曲的方位;轴的长度,表示褶曲延伸的规模;枢纽轴面与褶曲同一岩层层面的交线,称为褶曲的枢纽; 枢纽可以反映褶曲在延伸方向产状的变化情况;二褶曲的类型1.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图1-14;背斜:褶曲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较老的岩层出现在褶曲的轴部,从轴部向两翼,依次出现的是较新的岩层;"新包老"向斜:褶曲是岩层向下凹的弯曲;在褶曲轴部出露的是较新的岩层,向两翼依次出露的是较老的岩层;"老包新"2.按褶曲的轴面产状分类:如图1-15:1直立褶曲:轴面直立,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两翼岩层的倾角基本相同,在横剖面上两翼对称,所以也称为对称褶曲;2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向不同方向倾斜,但两翼岩层的倾角不等,在横剖面上两翼不对称,所以又称为不对称褶曲;3倒转褶曲:轴面倾斜程度更大,两翼岩层大致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层位正常,另一翼老岩层覆盖于新岩层之上,层位发生倒转;4平卧褶曲:轴面水平或近于水平,两翼岩层也近于水平,一翼层位正常,另一翼发生倒转;3.按褶曲的枢纽产状分类:1水平褶曲:褶曲的枢纽水平展布,两翼岩层平行延伸图1-16;2倾伏褶曲:褶曲的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在转折端闭合图1-17;当褶曲的枢纽倾伏时,在平面上会看到,褶曲的一翼逐渐转向另一翼,形成一条圆滑的曲线;在平面上,褶曲从一翼弯向另一翼的曲线部分,称为褶曲的转折端;在倾伏背斜的转折端,岩层向褶曲的外方倾斜外倾转折;在倾伏向斜的转折端,岩层向褶曲的内方倾斜内倾转折;4.按褶曲构造延伸的规模分:线形褶曲:长宽比大子10:1,延伸的长度大而分布宽度小的,称为线形褶曲;短背向斜:褶曲向两端倾伏,长宽比介于10:1~3:1之间,成长圆形的;穹隆:长宽比小于3:1的圆形背斜称为穹隆;构造盆地:宽比小于3:1的圆形的向斜称为构造盆地;三褶皱构造定义:褶皱是褶曲的组合形态,两个或两个以上褶曲构造的组合,称为褶皱构造;图1-18所示的,就是一个舒缓开阔的褶皱构造的实际例子;四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和野外观察1.褶皱构造的工程地质评价1褶曲的翼部基本上是单斜构造,也就是倾斜岩层的产状与路线或隧道轴线走向的关系问题;2对于深路堑和高边坡来说,路线垂直岩层走向,或路线与岩层走向平行但岩层倾向与边坡倾向相反时,只就岩层产状与路线走向的关系而言,对路基边坡的稳定性是有利的;3 不利的情况是路线走向与岩层的走向平行,边坡与岩层的倾向一致,特别在云母片岩、绿泥石片岩、滑石片岩、千枚岩等松软岩石分布地区,坡面容易发生风化剥蚀,产生严重碎落坍塌,对路基边坡及路基排水系统会造成经常性的危害;4 最不利的情况是路线与岩层走向平行,岩层倾向与路基边坡一致,而边坡的坡角大于岩层的倾角,特别在石灰岩、砂岩与粘土质页岩互层,且有地下水作用时,如路堑开挖过深,边坡过陡,或者由于开挖使软弱构造面暴露,都容易引起斜坡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顺层滑动,破坏路基稳定;5对于隧道工程来说,从褶曲的翼部通过一般是比较有利的;如果中间有松软岩层或软弱构造面时,则在顺倾向一侧的洞壁,有时会出现明显的偏压现象,甚至会导致支撑破坏,发生局部坍塌;6在褶曲构造的轴部,从岩层的产状来说,是岩层倾向发生显着变化的地方,就构造作用对岩层整体性的影响来说,又是岩层受应力作用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在褶曲构造的轴部,不论公路、隧道或桥梁工程,容易遇到工程地质问题,主要是由于岩层破碎而产生的岩体稳定问题和向斜轴部地下水的问题;2.褶曲的野外观察一般情况下,人们容易认为背斜为山,向斜处为谷;在一定的外力条件下,向斜山与背斜谷图1-19的情况在野外也是比较常见的;因此,不能够完全以地形的起伏情况作为识别褶曲构造的主要标志;在野外就需要采用穿越的方法和追索的方法进行观察;穿越法:就是沿着选定的调查路线,垂直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用穿越的方法,便于了解岩层的产状、层序及其新老关系; 如果在路线通过地带的岩层呈有规律的重复出现,则必为褶曲构造; 根据岩层出露的层序及其新老关系,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分析两翼岩层的产状和两翼与轴面之间的关系,可以判断褶曲的形态类型;追索法:就是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观察的方法; 平行岩层走向进行追索观察,便于查明褶曲延伸的方向及其构造变化的情况当两翼岩层在平面上彼此平行展布时为水平褶曲, 如果两翼岩层在转折端闭合或呈"S"形弯曲时,则为倾伏褶曲;在实践中一般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根据不同情况,穿插运用;。

地球的各种地貌与地质现象

地球的各种地貌与地质现象

地球的各种地貌与地质现象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的地貌和地质现象多种多样,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惊奇和美丽。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地球上的典型地貌和地质现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球的奇妙之处。

1. 山脉与高原山脉是地球上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它们由地壳的抬升和挤压形成,一般由许多山脉和丘陵组成。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为地理环境增添了壮丽景色。

而高原则是指位于海拔较高的平坦地带,常常由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

例如,位于青藏高原的西藏高原和位于南非的高原都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

2. 河流与河谷河流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地质现象之一,扮演着循环水分和侵蚀地表的重要角色。

一条河流的形成与降水、地壳抬升和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河流,如长江、尼罗河、亚马逊河等,为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河流侵蚀地表的同时也形成了许多壮丽的河谷,如科罗拉多大峡谷和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尽显大自然的雄奇和美丽。

3. 湖泊与海洋湖泊是地球上淡水资源的重要储存和供给地。

它们通常由河流的堵塞、地壳的拗拉或者火山喷发等地质作用形成。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湖泊,如北美五大湖、东非大裂谷湖泊等,不仅为当地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是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

而海洋则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域,覆盖了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

海洋也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孕育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全球的气候系统。

4. 台地与盆地台地是指位于海拔相对较高的、被剥蚀后形成的平坦地表面,通常由地壳抬升和风化作用共同造成。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台地,如草原高原、阿拉伯高原等,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殊的生态环境。

而盆地则是由地壳下降和沉积作用形成,通常呈现出较为平坦的地形。

黄土高原和亚洲内陆盆地是典型的盆地地貌,也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区。

5. 火山与地震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最具有破坏力和影响力的地质现象。

火山是地球表层熔岩和火山碎屑物质通过地壳裂缝喷发到地表的地理现象。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的描述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地质构造的类型

地质构造的类型

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和地表上形成的各种构造形态,包括地壳的抬升、下沉、断裂、褶皱等现象。

地质构造的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构造类型对地球的地貌和地质现象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褶皱构造是指在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褶皱变形。

褶皱构造常见于山地和高原地区,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

褶皱构造可以分为背斜和 syncline 两种类型,背斜是地层向上凸起的褶皱,而 syncline 是地层向下凹陷的褶皱。

褶皱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厚度和形态,对于地质资源的分布和地形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二、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断裂变形。

断裂构造常见于地震带和构造活跃的地区。

断裂构造可以分为正断裂、逆断裂和走滑断裂三种类型。

正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下沉,逆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抬升,走滑断裂是指地壳断裂后两侧的地块相对水平滑动。

断裂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地层的连续性,对于地震的发生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三、火山构造火山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的地表或地下的火山喷发现象。

火山构造常见于火山带和板块边界地区。

火山构造可以分为火山口、火山锥和火山喷发物等多种类型。

火山口是指火山喷发时岩浆从地下涌出的通道,火山锥是指火山喷发时岩浆在地表上堆积形成的锥形山体,火山喷发物是指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熔岩和火山灰等物质。

火山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表的地貌和地球的气候,对于火山灾害的发生和地质资源的分布有重要影响。

四、坳陷构造坳陷构造是指地壳中由于地壳板块运动而产生的地壳的下沉变形。

坳陷构造常见于盆地和海洋地区。

坳陷构造可以分为凹陷盆地和俯冲带两种类型。

凹陷盆地是指地壳下沉形成的盆地地貌,俯冲带是指地壳板块俯冲下沉形成的地质带。

坳陷构造的形成可以改变地壳的形态和地层的分布,对于油气资源的富集和地壳运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资料要点1.变质核杂岩目录概念:特征:变质核杂岩变质核杂岩是构造上被低角度正断层(剥离断层)拆离的、呈孤立的平缓穹形或拱形强烈变形的变质岩和侵入岩构成的隆起、其剥离上盘是年轻的沉积岩系,往往出现在造山带的核部。

编辑本段概念:由于岩石圈的伸展拆离基底隆升和地表的剥蚀作用使地壳深部的变质岩和深成岩逐渐上升而出露地表,这套深部岩石称为变质核杂岩。

也称为火山侵入杂岩。

编辑本段特征:(1)形态特征:外形近圆形或椭圆形(2)结构特征:上拆离盘,拆离断层,下拆离盘。

(3)拆离断层特征:分隔上拆离盘与下拆离盘,由下之上断层岩由糜棱岩变为断层角砾岩(4)变质特征:下拆离盘岩石变形变质程度深,上拆离盘岩石基本未变质变形相对较弱(5)地层缺失:盖层底部缺失部分地层或地层厚度减薄开放分类:2.剪切带剪切带shear zone发育在岩石圈中具剪切应变的强烈变形带。

这一变形带可以是应变不连续的面状构造(断层),或者在露头尺度上见不到几何不连续性而呈连续应变的韧性剪切带。

自然界存在不同尺度的剪切带,可以从微观的剪切带剪切面到几十米、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长的巨型剪切带。

小者仅见于岩石薄片中,大者可延伸上千千米。

按照剪切应变发生时的岩石的力学行为不同和应变速率的差异,剪切带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脆性剪切带。

即断层。

一般在不高的温度、压力和高应变速率的条件下形成,碎裂岩系列代表地壳7~10千米以上脆性剪切带的产物。

②韧性剪切带。

产在较深部位的剪切应变带,其伴生的长英质糜棱岩的形成深度通常不小于15千米。

③脆-韧性剪切带。

宏观上在一韧性剪切变形带内,但可见到把剪切带岩石错开或带内出现羽状拉张裂隙。

一般认为,此类剪切带的形成环境介于前两者之间的过渡带内。

对这类剪切带发育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对脆-韧性的转化及地震带和非地震带的存在边界等问题的认识。

通常认为,从脆性到韧性剪切带是不同构造层次之间剪切滑动的表现。

1977年R.H.西布森提出剪切带双层模式,将剪切带自上而下划分为脆性域和准塑性域,两域之间也就是地3.剪切应变shear strain剪切时物体所产生的相对形变量。

即指在简单剪切的情况下,材料受到的力F是与截面A0相平行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在此剪切力作用下,材料将发生偏斜。

偏斜角θ的正切定义为剪切应变γ:即γ=tanθ。

当剪切应变足够小时,γ=θ,相应地剪切应力为τ=F/A。

4.夷平面夷平面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表面。

是一种陆地抬升或侵蚀基面下降,侵蚀作用重新活跃,经过一个时期后所残留的地表形态。

夷平面planation surface各种夷平作用形成的陆地平面。

包括准平原、山麓平原、风化剥蚀平原和高寒夷平作用形成的平原等。

夷平作用是外营力作用于起伏的地表,使其削高填洼逐渐变为平面的作用。

夷平面是起伏平缓近似平坦面,发育过程受侵蚀基准面的控制,作用过程中力图降低地面高程,使之接近基准面。

剥蚀面与夷平面不同,是指较小范围的、由侵蚀-剥蚀作用形成的规模较小、局部基岩裸露的近似平整的地面。

如流水剥蚀面、波浪剥蚀面、风化剥蚀面、溶蚀作用形成的剥蚀面等。

有人只把准平原受后期构造抬升,再被侵蚀切割成不同高度的近似平齐的峰顶面称为夷平面,其实这只是夷平面中的一种。

山地层状地貌中属于不同地文期的地面,有的可能还处于壮年期,不能认为都是夷平面。

5.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不仅广泛发育在造山带及其前陆,在地台盖层中也广泛发育。

大型至巨型的逆冲推覆构造主要形成于造山带前陆地区,表现为叠瓦构造和双冲构造。

1.逆冲断层:是指岩石沿可观察到的或可推断出的低角(<30 °)位移面产生大于5km水平位移的断层。

覆盖在逆冲断层面上被推移距离在5km以上的外来体称之为推覆体或逆冲岩席。

逆冲岩席与推覆体常常同义使用,不过推覆体更多地用于规模大、运移远的外来岩体,而逆冲岩席的规模可大可小,而且多成平板状产出。

2.褶皱推覆体和冲断推覆体:挤压引起的岩层褶皱,由直立→斜歪发展成为倒转→平卧。

在倒转平卧褶皱的倒转翼因挤压而拉伸撕开,顺断开面运移。

这类推覆体称为褶皱推覆体。

但是另有一些推覆体,并未发生强烈褶皱作用,只是顺剪裂面产生显著位移,这类推覆体称为冲断推覆体。

3.推覆和滑覆:在伸展作用和重力滑动中,也可引起板状岩席的大规模位移,所以推覆体可分为两类:挤压体制下引起的推覆或简称推而重力作用和伸展作用下引起的岩席滑移,可称为滑覆。

6.平移断层strike-slipped fault又称横移断层、走滑断层,亦称为扭转断层(Wrench Fault),平移断层作用的应力是来自两旁的剪切力作用,其两盘顺断层面走向相对位移,而无上下垂直移动。

规模巨大的平移断层通常称为走向滑动断层。

由于断层面是采水平方向移动的,所以在野外的观察上经常没有明显的断崖,只会在地面上看到一条断层直线。

逆断层reverse fault(附图为逆断层示意图)逆断层是地震构造中断层的一种,为上盘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

至于断层,则是地下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着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这是引发地震的主要原因。

这类断层主要由水平挤压而形成,按断面的倾角又分为:冲断层(断面倾角>45°);逆掩断层(断面倾角在25°—45°间);辗掩断层(断面倾角<25°)。

根据断层倾角的大小,可分为:高角度逆断层和低角度逆断层。

高角度逆断层面倾斜陡峻,倾角大于45°,常常在正断层发育区产成,所以有些学者将高角度逆断层与正断层统一归属于高角度断层。

倾角小于45°(一般多在30°左右或更小)的逆断层称为低角度断层。

位移距离很大的低角度逆断层称为逆冲断层。

聚合性板块边界多逆断层与褶皱构造7.逆冲断层(逆冲推覆构造)在地震中,逆断层是倾斜断面上边的岩石向上运动。

而逆冲断层,是指断层倾角很小的逆断层。

逆冲断层为位移量很大的低角度断层,倾角一般在30度左右或更小,位移量一般在数公里(通常指5KM)以上位移量较大的低角度逆断层。

倾角低缓,推移距离在5公里以上的大型逆冲断层及其上盘推覆体或逆冲岩席组合而成的大型至巨型的构造系统成为推覆构造。

8.重力均衡定义地表地形的起伏造成的载荷差异将在地壳深部乃至更深的部位得到充分补偿。

在某一补偿深度之下,地球的压力处于流体静平衡状态,因此,在补偿界面以上的单位截面柱体中的重量必须相等,过多的地表负荷会导致在补偿界面智商要有等量的质量亏缺才能达到静态平衡,反之亦然。

原理一般我们利用地壳的均衡异常来研究地壳的均衡状态。

由于补偿质量对地面观测点重力的影响的校正均称为均衡校正,几位校正值△gc,均衡重力异常可以在布格重力异常△gb的基础上再做均衡校正来得到,即:△gi=△gb-△gc均衡重力异常能叫正确的反映出地壳结构的部分真实情况,若没有其它因素干扰,当地壳完全处于均衡状态时,区域性平均均衡重力异常应该接近于零,反之,则存在较大的或正或负的均衡异常,这些异常都表明地壳处于均衡失调状态,存在与之相应的均衡调整作用。

均衡原理已被越来越多的地球物理资料(如重力资料、地震资料等)所证实,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

9.克拉通克拉通craton大陆地壳上长期稳定的构造单元,即大陆地壳中长期不受造山运动影响,只受造陆运动发生过变形的相对稳定部分,常与造山带(Orogen)对应。

“W.H.施蒂勒1936年提出,作为与造山带相对应的地壳稳定地区。

克拉通一词源于希腊语Kratos ,意为强度。

1921年柯柏称之为“kratogen”,1936年施蒂勒改称“kraton”,当时还划分出高克拉通和低克拉通,分别对应于大陆和大洋盆地,由于后来已证实大洋是活动的年轻地壳,今克拉通一词仅用于大陆地区,是地盾和地台的统称。

震与非地震的界线。

10.地盾地盾-正文克拉通中前震旦纪或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大面积出露的地区。

E.修斯1888年提出。

地盾具平坦但凸出的地表形态,其周围被有平缓盖层的地台围绕而呈现出盾状形态。

由于地盾出露的岩石均属太古宙和元古宙,对地盾岩石组分、变形和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提供地球演化早期历史的信息。

地盾中含有一些重要的矿产,如南非的含金、铀砾岩,广泛分布的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等都是地球在该演化阶段的独特产物。

沉积盖层在地盾上的缺失往往是后期剥蚀的结果,所以地盾在构造性质上与地台并无本质差别,代表地台中相对隆起部分,且两者的关系是过渡的。

编辑本段世界著名的地盾加拿大地盾该区又称为前寒武纪地盾区,或者加拿大高地区,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加拿大地盾,主要加拿大地盾是由六亿多年前的前寒武纪岩石构成。

显生宙前,曾经历不止一次的造山运动,并引起岩浆活动,又被长期侵蚀而准平原化,因而岩性十分复杂。

大多数岩层严重变质,形成各种各样的矿床。

有些古老地层严重“绿岩化”,在加拿大地盾上形成很多绿岩带,是金属矿较多的地区。

显生宙北美洲的几次造山运动对这里影响不大,地盾是北美洲板块是最坚硬、最稳定的核心,并且是其后形成的大平原的基础。

它的覆盖面积达四百五十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一半,也是加拿大的地理核心。

波罗的地盾波罗的地盾(Baltic shield)也可视为俄罗斯地台的一个次一级构造单元,是欧波罗的地盾洲大陆最大的地盾区,包括北欧诸国和俄罗斯的科拉半岛至卡累利一带,面积约110万平方千米,最老部分构成东部广阔的基底。

贝洛莫里片麻岩带和拉普兰花岗岩穹窿代表基底杂岩的高级变质部分。

11.剥离断层剥离断层" 的定义剥离断层是伸展构造区一种平缓产出的铲状大型正断层。

往往使地壳浅层次年轻地层直接覆盖在深层次的老地层之上。

剥离断层是重要的构造界面,一般产出于基底与盖层之间,往往与变质核杂岩体相伴产出。

其上为剥离上盘,下为剥离下盘。

上剥离盘是一套浅层次的正断层组合,下剥离盘为变质核杂岩。

12.复式岩体复式岩体和杂岩体是花岗岩类岩体组合的两种基本形式,也是华南花岗岩类岩体的普遍特征之一。

所谓"复式岩体"系指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岩体在空间上的共生,组成复式岩体的各部分彼此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成因联系。

所谓"杂岩体"则是指来自同一岩浆房(或岩浆源地)的同源岩浆多次分离、上升和侵入定位所形成的岩体共生组合。

研究花岗岩类岩体组合演化的规律,按照明确的涵义,正确地区分复式岩体和杂岩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3.斑岩百科名片物。

因此,斑岩和玢岩属浅成侵入岩;多以岩脉、岩墙或岩株状产出。

与斑岩和玢岩有成因关系的矿产有铜、钼、钨、铁等矿床。

编辑本段分类斑岩主要分为喷出岩和浅成岩两大类,喷出岩是火山岩浆喷出后冷凝形成的,由于喷出后冷却很快,形成许多细粒;浅成岩是火山岩浆侵入地壳浅层(一般为 1.5-3千米)冷凝形成的,有许多结晶斑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