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课程课件

合集下载

《地质灾害》PPT课件

《地质灾害》PPT课件
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触发机制,增加了滑坡发生的可
能和强度)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都是滑坡多发区。
2021
读图及结合相关知识,回答11~12题。
11.河流R的流向为 A.自东向西 B.自西向东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12.若此图表示某类地质 灾害发生后的地形状况,此 灾害最可能为
地震分布广;地震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 哈尔滨
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பைடு நூலகம்动性断裂带的
分布一致。
乌鲁木齐
沈阳
北京
拉萨
5.0-5.9 6.0-6.9 7.0-7.9 8.0 以上
兰州 西安
成都
武汉
昆明
广州
上海 台北
2021
我国有四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上—— (1)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 (2)华北地区: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 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 —— (3)西南地区: 青藏高原和它边缘 的四川、云南两省 西部; (4)西北地区: 新疆,甘肃和宁夏
202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 (31°N,103.4°E)发 生8.0级地震,除了造成四川省严重受灾,甘肃、陕西、重庆、 云南、山西、贵州、湖北七个省市也不同程度受灾。
说出汶川地震引发的主要次生灾害的类型。对抗震救灾 的不利影响。
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地面塌陷; 阻断交通,增加救援难度。
45研究性学习2000年4月9日晚8时左右西藏林芝地区波密县易贡藏布河扎木弄沟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历时约10分钟滑程约8km高差约3330m截断了易贡藏布河河床高程2190m形成长约2500m宽约2500m的滑坡堆积体其面积约5km2最厚达100m平均厚60m体积约2830108m3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第三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1. 岩溶与岩性的关系 岩石成分、成层条件和组织结构等直接影响岩溶的发育程度和速度。 一般地说,硫酸盐类和卤素类升层岩溶发展速度较快;碳酸盐类岩层则发 育速度较慢。质纯层厚的岩层,岩溶发育强烈,且形态齐全,规模较大; 含泥质或其他杂质的岩层,岩溶发育较弱。结晶颗粒粗大的岩石,岩溶较 为发育;结晶颗粒细小的岩石,岩溶发育较弱。
岩溶是地壳岩石圈内可溶岩层(碳酸盐类岩层如石灰岩、白云岩、大理 岩等,硫酸盐类岩石如石膏等和卤素类岩如盐岩等)在具有侵蚀性和腐蚀能 力的水体作用下,以近代化学溶蚀作用为特征,包括水体对可溶岩层的机 械侵蚀和崩解作用,而被腐蚀下来的物质携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 作用及由此所产生的现象的统称,又称为喀斯特(Karst)。由岩溶现象造成 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都称为岩溶作用。
(3)地形地貌。地表水文网发育特点、区域和局部侵蚀基准面分布,地面坡度 和地形高差变化。新构造升降运动与岩溶发育的关系。
(4)岩溶地下水。埋藏、补给、径流和排泄情况、水位动态及连通情况,尤其 是岩溶泉的位置和高程;场地可能受岩溶地下水淹没的可能性,以及未来场地内 的工程经济活动可能污染岩溶地下水的可能性。
不良地质作用是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 地质作用。由不良地质作用引发的危及人身安全、财产、工程或环境安 全的事件,又称为地质灾害。
在各项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主要有岩溶、滑 坡、泥石流、采空区、地震等。这些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引发的各种地质 灾害对工程建设的场地稳定性、建筑适宜性等往往起到决定性作用,同 时对工程建设后期安全运营也会产生重大、直接的危害。因此,重视不 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的调查、勘察、给出客观评价等,对工程建设活 动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岩土工程勘察的一项重要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PPT43页

地质灾害防治培训PPT43页

或有明显位移迹象,裂缝发育,后缘壁 和明显位移迹象,
后缘有裂缝发育。 上有不明显变形迹 原有的裂缝已被充
象。
填。
10
(2)崩塌 ①崩塌概念
指陡倾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 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 、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 现象。根据运动形式,崩塌包括 倾倒、坠落、垮塌等类型。根据 岩土体成分,可分为岩崩和土崩 两大类。
2021/9/27
龙源村石新建组店门口 汪斌等不稳定斜坡
14
潜在滑坡: 可能发生的滑坡,指已有微量的变
形,但尚未发生明显整体位移的斜坡, 属不稳定斜坡中的一类。
滑坡: 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指斜坡上岩
土体沿着一个或数个贯通的软弱面(带) 发生顺坡剪切滑移的现象,他可能已经 处于稳定状态,形成稳定斜坡,也有可 能在外力作用下继续滑动,形成不稳定 斜坡(潜在滑坡)类型中的滑坡。
2021/9/27
竹棵村切坡建房崩塌
猴坑山顶茶园
13
潜在滑坡、滑坡与不稳定斜坡的区别:
学术界对潜在不稳定斜坡还没有权威定义。可以理解为处于临界 状态即将失稳的斜坡。不稳定斜坡与滑坡最大的区别在于:滑坡有明显 的滑动面,不稳定斜坡则不一定有。 不稳定斜坡:
是指经过对斜坡形态及地质结构分析评价划为稳定性等级较差(欠 稳定)但尚无变形迹象的斜坡。不能确定其可能失稳的方式,在地震、 暴雨、坡脚卸载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滑坡、错落、表层溜坍、崩塌 或者坡面泥石流等现象的斜坡。
易发生泥石流的沟谷大多具有以下地形特征:沟谷上游三面环山、山 坡陡峻、平面形态呈漏斗状、勺状、树叶状;沟谷中游山谷狭窄,沟谷纵 坡降较大,束流特征明显;下游沟口地势开阔,有利于固体物质停积。
c、沟内能迅速汇集大量水源 流水是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局地暴雨多发区的沟谷、有溃坝危险 的水库或塘坝的下游沟谷、季节性冰雪大量消融区的沟谷,可以在短时间 内产生大量流水,在沟道中汇集成湍急水流,易诱发泥石流。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ppt课件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ppt课件
斜此坡外的,上在部整对个其滑稳动定面性上不还利存,在而抗斜滑坡剪的应下力部 。对其稳定性有利。
平牵引衡式条滑件坡:的滑发动生部是分由对于O点斜的坡滑下动部力被矩切G割1.导d1 致≤ 随抗动滑部力分矩对减O小点;
的推抗动滑式力滑矩坡的G2发.d2生与是滑由动于面斜上坡的上抗部滑大力量矩堆.载AB使.R下之滑和力,矩即增大。 G1.d1≤G2.d2 + .AB.R
2、危害
滑坡的规模有大有小。规模大的滑坡一般是缓慢地、长期地 往下滑动,滑动过程可以延续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有些滑坡的滑动速度也很快。
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大规模的滑坡,可以堵塞河道, 摧毁公路,破坏厂矿,掩埋村庄,对各类工程建筑以及人类的 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危害。
可编辑课件PPT
1. 斜坡外形:斜坡不同高度、坡度、形状等要素可使斜坡的内
力状态变化,从而导致斜坡失稳。 一般,斜坡越高、越陡,越容易失稳形成滑坡。
2. 岩土体性质:滑坡主要发生在易亲水软化的土层和软质岩层中
亲水性和膨胀性 湿陷性 结构松散,遇水易崩解
①容易产生滑坡的土层有粘土、黄土、粘性的山坡堆积层等, 这些土层与水作用后稳定性显著降低。
5、按形成年代
①新滑坡
死滑坡
②古滑坡
活滑坡
可编辑课件PP坡的形成条件
滑坡的发生,是斜坡岩土体的平衡条件遭到破坏的结果。
2、力学分析
在均质粘土和软质岩石中,滑动面多为圆弧形 若沿岩层面或构造面滑动时,滑动面多呈直线形或折线形
①直线形滑动面 (以力的平衡为基础)
平衡条件:滑坡体重力的下滑分力T ≤ 滑动面上的抗滑阻力F
采用分段进行力学分析的方法:沿折线滑动面的转折处将滑 坡体分为若干段,从上至下逐块计算推力,每块滑坡体的下滑 力与抗滑力之差,称为剩余下滑力,是逐块向下传递的。

第七章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与公路地质灾害

第七章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与公路地质灾害

三、泥石流形成条件
2、有充沛的水动力来源
集中暴雨 :冰雪融化 湖库溃决
3、有陡峻的地形:
汇水区 形成区 松散物质供给区 流通区 沉积区
四、泥石流的类型 1、按物质成分分类 泥石流—由大量黏性土和粒径不等的沙粒、石 块组成。 泥流—以黏性土为主,含少量沙粒、石块组成 水石流—由水和大小不等的沙粒、石块组成。 2、按物质状态分类 一是黏性泥石流: 二是稀性泥石流:

二、泥石流的主要危害方式 “冲”和“淤”是泥石流的主要活动特征和主 要危害方式。冲是以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于建筑 物而造成直接的破坏;淤是构造物被泥石流搬 运停积下来的泥、沙、石淤埋。 “冲”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冲刷、冲击、冲毁、 磨蚀、直进性爬高等多种危害形式。 “淤”的危害方式主要有堵塞、淤埋、冲毁、 堵河阻水、挤压河道,使河床剧烈淤高、冲刷 对岸,使山体失稳,淤塞涵洞,淤埋道路,直 接危害工程效益和使作寿命。
2、滑坡先兆现象的识别 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 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干枯、井 (或钻孔)水位突变异常; 在滑坡体前缘土石零星掉落,坡脚附近土石被挤 紧,并出现大量鼓张裂缝。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 明显迹象; 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记录,那么在大 滑动之前,无论是在水平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 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临滑迹象; 坡面上树木明显倾斜,建筑物开始变形,还有山 坡农田变形,水田漏水、动物惊恐等,这些说明 该处滑坡处在缓慢滑动阶段。
四、滑坡的野外识别

1、古滑坡外貌特征的识别 在发生过滑坡的古坡上,必然留下地形、地貌、 地层、地物等方面的标志,常在较平顺的山坡 上造成等 高线的异常或中断; 沿滑坡两侧切割较深,常出现双沟同源; 在滑体的中部常一级或多级异常台阶状平地; 滑坡体下部因受推挤而呈现微波状鼓丘及滑坡 裂缝; 植物不均匀、零星分布,树木歪斜“醉树”。 建筑物开裂、倾倒、错位等。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PPT课件

地质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PPT课件

落石是陡坡上的个别岩石块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下,突然向 下滚落的现象。
㈡ 崩塌、落石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1. 地形地貌条件
2. 岩性条件
3. 地质构造条件
4. 降雨和地下水对崩塌、落石的影响
18.11.2020 5. 地震对崩塌、落石的影响
6
图7-1 岩性、节理与崩塌的关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11.2020
7
18.11.2020
3
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成的恶化地质环 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的安全,并给社会和经 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也称为不良地质现象。常见的有岩 石的风化、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喀斯特、地震等。
我国地域辽阔,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山地、高原和丘 陵占国土面积的69%,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很大,这 就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地质灾害种类多,分 布广,危害大。仅1999年,全国就发生较大规模突发性的地质灾 害320起,因灾害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占国内生产总值(GNP) 的3%~6%。如长江三峡库区范围内,共有2458处危害较大的崩滑 体地质灾害,急需防治的有957处。到2003年6月三峡工程实现蓄 水、发电、通航这前,国家将投入40亿元,用于治理三峡库区地 质灾害。地质灾害的防治,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子 孙后代的大事,也是保证水利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并发挥正常效益 的大事。
18.11.2020
4
不良地质现象及地质灾害
(一)崩塌和落石 (二)岩溶 (三)滑坡和泥石流 (四)火山喷发 (五)地震
18.11.2020
5
● 崩塌和落石
一、崩塌、落石及其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PPT教案

不良地质现象的工程地质问题PPT教案
岩石风化斜坡滑动与崩塌河流的侵岩石风化斜坡滑动与崩塌河流的侵与堆积岩溶地震等这些地质现象可能与堆积岩溶地震等这些地质现象可能会对工会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程的安全和使用起到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甚至危甚至危害甚大因而称这些地质现象为不良地质现害甚大因而称这些地质现象为不良地质现岩石风化的治理岩石风化的治理岩石风化的治理方法可采用岩石风化的治理方法可采用挖除挖除和和防治防治两种两种措施
4、排导:采用排导沟、急流槽、导流堤。
A.跨越措施 (1)桥梁适用于跨越流通区的泥石流沟或者洪积扇区的稳 定自然沟槽。
(2)隧道适用于路线穿过规模大、危害严重的大型或多条 泥石流沟。
(3)泥石流地区不宜采用涵洞,在活跃的泥石流洪积扇上 禁止使用涵洞。
(4)过水路面适用于穿过小型坡面泥石流沟的三、四级公路 ,路基坡脚宜设抑水墙,以防止冲刷。
岸坡有冲刷可能时,宜采用凹形。
适用于拦截流量较小 大石块含量少的小型 泥石流。格栅坝坝的 格栅坝 宽度应与沟槽相同。
坝基应设在坚实 的地基上。
§4.4 岩溶与土洞
概述
岩溶--也称喀斯特(Karst),它是由于地表水或地下
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的结果而产生的一系列地质 现象。如溶沟溶槽、溶洞、暗河等。
5、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典型的泥石流发生地由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三个区段 构成
泥石流的形成区一般呈现为三面环山、另一面仅有一个狭窄
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汇水面积大;流通区的纵坡坡度大,沟谷
狭窄.岸坡陡峻,使泥石流得以迅猛直泻,堆积区为开阔的山前 倾斜平原。
形成泥石流的地质条件
泥石流分布多为新构造运动活动显著、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 皱发育,裂隙密行,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质作用强烈;山体岩石结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课件)

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工程地质课件)

黄土滑坡
粘土滑坡
碎石土滑坡
1-黄土层;2-含水砂砾层; 1-具有裂隙的粘土;2-砂砾层; 1-碎石;2-砂岩与粘土页岩互层;
3-砂、页岩互层;4滑落黄土和砾层 3-页岩;4-滑落粘土
3-松散碎石土;4-滑动的碎石土体
四、滑坡的分类
2.按滑动面和岩土体层面的关系分类
均质滑坡
顺层滑坡
切层滑坡
四、滑坡的分类
三、泥石流的分类
2)按形成泥石流的动力条件 (1) 水力泥石流。 (2) 重力泥石流。
3)按流体性质分类 (1) 黏性泥石流。 (2) 稀性泥石流。
四、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生物措施 2.跨越工程 3.穿越工程 4.防护工程 5.排导工程 6.拦挡工程
(2)漏斗 (3) 落水洞 (4) 溶蚀洼地 (5) 坡立谷(岩溶盆地) (6) 干谷、盲谷和伏流 (7) 峰丛、峰林和孤峰
溶沟和石芽
三、岩溶地貌
2.地下岩溶地貌
(1) 溶洞 (2) 暗河 (3)天生桥
地下暗河
四、岩溶地区工程地质问题
1.溶蚀后岩石的强度降低 2.造成基岩面不均匀起伏 3.降低地基承载力 4.造成施工困难
2. 风沙地区修建公路应注意的问题 1) 路线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2) 路基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泥石流
一、泥石流概述
泥石流是指突然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它具有来势迅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大等特点,是山区特有 的一种不良地质现象。
二、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 松散固体物质
4. 其他条件
三、泥石流的分类
崩塌与岩堆
一、崩塌概述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母 岩,突然而猛烈的向下倾倒、翻滚、崩落的现象。规模巨 大的崩塌称为山崩。

工程地质学5不良地质现象讲义_ppt

工程地质学5不良地质现象讲义_ppt


上式可知,如果斜坡坡角大于砂土的内摩擦角时,斜坡 的 K 小于 1 ,斜坡显然是不稳定的。一般粗、中砂的角为 34-40°,细砂和粉砂为30°左右或更小。
粘性土斜坡


由于粘性土具有凝聚力,所以斜坡稳定性计算与砂类土不 同。此外,在计算粘性土斜坡稳定性时必须先知道滑动面 才行。而滑动面往往并不已知,常须先假定滑动面的位置 和形状,然后求算各个假定滑动面的稳定系数。最后,通 过定的方法获取稳定系数最小值及其滑动面。根据该最可 能滑动面的稳定系数(Kmin)与设计的安全稳定系数(Kc)相比 较,来判定该斜坡的稳定性。 粘性土斜坡稳定性计算最常用的方法是圆弧法。这种方法 假定滑动面的空间形状为一圆主面,在剖面上则为一圆弧。 因此,粘性土坡的滑坡可以看作是一种沿弧面的旋转运动, 其稳定性计算是以力矩平衡条件为基础的。下面介绍目前 国内外广泛采用的瑞典条分法。
E1 T1 F1

第二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为:
E2 T2 F2 E1 cos( 1 2) sin( 1 2) T2 F2 E1 1 Ei Ti Fi Ei 1 i 1 ; 同理: En Tn Fn En 1 n 1 ;





(3)通过勘探、原位测试、室内试验、反算和经验比拟 等综合分析,获得各区段(牵引段、主滑段和抗滑段) 合理的抗剪强度指标。 (4)查明滑坡体内含水层和湿润带的分布情况与范围, 地下水的流速和流向;查明滑坡地带的岩性分布及地 质构造情况等。 (5)通过测绘和勘探,应提出滑坡工程地质图和滑坡主 滑断面图。通过室内外测试,为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 提供依据和计算参数。 (6)通过综合分析,对滑坡当前和工程使用期内的稳定 性作出合理评价。并提出是否要进行监测和如何进行 监测的方案;提出整治滑坡的工程措施或整治方案。

第8章-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PPT课件

第8章-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及其防治PPT课件
3
•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1)地形地貌条件
常发生崩塌落石地段: 1)峡谷陡坡段 2)河流凹岸部位 3)山区冲沟岸坡、山坡陡崖地段 4)铁路、公路等路堑高边坡地段
4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2)地层岩性条件
5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3)地质构造条件
①断裂构造的影响 数组断裂交汇的峡谷区,常形成大型崩塌。
出现雁行 羽状剪切 裂缝
有裂缝及少量沉陷 等异常现象
滑 动
阶 段
整个滑坡滑动带已全 面形成,滑带土特征 明显且新鲜,绝大多 数探井及钻孔发现滑 动带有镜面、擦痕及 搓揉现象,滑带土含 水量常较高
出现明显的剪出口并经 常错出,剪出口附近湿 地明显,有一个或多个 泉点,有时形成了滑坡 舌,滑坡舌常明显伸出, 鼓张及发射状裂缝加剧 并常伴有坍塌
②褶皱影响 褶皱核部等部位因岩层弯曲,坚硬岩易形成潜在崩落体。
6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4)降雨条件 • 5)地下水条件 A、控制崩塌体边界裂隙充满流动水时,对其产生静
水和动水压力; B、地下水对控制裂隙面抗剪强度的降低。
7
•4 崩塌形成的地质条件
• 6)地震条件
地震振动效应:使边坡岩体中结构面强度及其稳定性降低。
张裂缝与滑坡两侧 羽状裂缝连通,常 出现多个阶坎或地 堑式沉陷带,滑坡 壁常较明显
羽状裂缝 与滑坡后 缘张裂缝 连通,滑 坡周界明 显
有差异运动形成的 纵向裂缝,中、后 部水塘、水沟或水 田渗漏,不少树木 成醉树,滑坡体整 体位移
稳 定
阶 段
滑体不再沿滑动带位 移,滑带土含水量降 低,进入固结阶段
滑坡舌伸出,覆盖于原 地表面上或到达前方阻 挡体而壅高,前缘湿地 明显,鼓丘不在发展

第3章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第3章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of building , endanger human life, also cause the artifical
earthquake.
2.The feature of 滑坡形态描述 different part of landslide
剪裂缝 Shear cracks 滑坡 Tension cracks
滑坡推力计算
The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sliding (滑坡影响因素分析) The influence factor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factors which have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change of safety factor (K) ① slope appearance (斜坡的几何特征) slop height 坡高; slope angle, slope shape
putting on soil or building structure
六、the control (harness) of land sliding
Control principle(防治原则) first prevention ; second harness The controlling measure(方法) ◆ Discharging water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 water)
滑坡周界
台阶
滑坡壁cliff 鼓胀 裂缝 Swelling cracks 扇形张裂缝 滑坡床 Sliding bed
Fan-haped tensive cracks
滑坡舌
滑坡体 Sliding body 滑坡面 Sliding surface

《不良地质现象》PPT课件

《不良地质现象》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3
6.1 风化作用 1.风化作用的概念
岩石经受着风、电、大气降水和温度以及生 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岩石会发生破碎或成分变 化,逐渐崩解、分离为大小不等的岩屑或土层。
岩石的这种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称为风化; 引起岩石这种变化的作用称为风化作用。
精选课件ppt
4
风化作用的结果导致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降低,对 工程建筑条件起着不良的影响,许多滑坡、崩塌等不良 地质现象大部分都是在风化作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 展起来的。
K2O·Al2O3·6Si02+CO2+6H20 → Al2O3·2Si02·H20+K2CO3+4SiO2
精选课件ppt
12
D.溶解作用:指水直接溶解岩石矿物,使岩石遭 到破坏,如卤化盐类(岩盐、钾盐)、硫酸盐(石 膏、硬石 膏)、碳酸盐类(石灰岩、白云岩等), 溶解作用的活跃程度与侵蚀性气体CO2含量、温度 及压力有关。
精选课件ppt
7
B.冻融风化: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水在冻结成冰时,
体积膨胀(约增大9%),故对围限它的岩石裂隙壁施加
很大的压应力(可达200Mpa),使岩石裂隙加宽加深;
当冰融化时,水沿扩大了的裂隙渗入到岩石更深的内部,
并再次冻结成冰。冻结、融化频繁进行,使裂隙加深扩
大,以至使岩石崩裂成为岩屑。
精选课件ppt
物原有的分子式,形成新矿物。如硬石膏(CaSO4) 遇水变成普通石膏(CaSO4·2H2O) ,体积膨胀 60% ,使岩石破坏。
硬石膏 →
石膏(CaSO4·2H2O)
CaSO4+2H2O > CaSO4·2H2O
精选课件ppt
10
B.氧化作用:常与水化作用相伴进行,如低价 氧化物、硫化物和有机化合物易遭受氧化作用。

岩土勘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岩土勘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岩土勘察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5.1岩溶5.1.1拟建工程场地或其附近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岩溶时,应进行岩溶勘察。

5.1.2岩溶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物探、钻探等多种手段结合的方法进行,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可行性研究勘察应查明岩溶洞隙、土洞的发育条件,并对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作出判断,对场地的稳定性和工程建设的适宜性作出初步评价。

2初步勘察应查明岩溶洞隙及其伴生土洞、塌陷的分布、发育程度和发育规律,并按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进行分区。

3详细勘察应查明拟建工程范围及有影响地段的各种岩溶洞隙和土洞的位置、规模、埋深,岩溶堆填物性状和地下水特征,对地基基础的设计和岩溶的治理提出建议。

4施工勘察应针对某一地段或尚待查明的专门问题进行补充勘察。

当采用大直径嵌岩桩时,尚应进行专门的桩基勘察。

5.1.3岩溶场地的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除应遵守本规范第8章的规定外,尚应调查下列内容:1岩溶洞隙的分布、形态和发育规律;2岩面起伏、形态和覆盖层厚度;3地下水赋存条件、水位变化和运动规律;4岩溶发育与地貌、构造、岩性、地下水的关系;5土洞和塌陷的分布、形态和发育规律;6土洞和塌陷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7当地治理岩溶、土洞和塌陷的经验。

5.1.4可行性研究和初步勘察宜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综合物探为主,勘探点的间距不应大于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岩溶发育地段应予加密。

测绘和物探发现的异常地段,应选择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验证性钻孔。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表层岩溶发育带。

5.1.5详细勘察的勘探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勘探线应沿建筑物轴线布置,勘探点间距不应大于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条件复杂时每个独立基础均应布置勘探点;2勘探孔深度除应符合本规范第4章的规定外,当基础底面下的土层厚度不符合本节第5.1.10条第1款的条件时,应有部分或全部勘探孔钻入基岩;3当预定深度内有洞体存在,且可能影响地基稳定时,应钻入洞底基岩面下不少于2m,必要时应圈定洞体范围;4对一柱一桩的基础,宜逐柱布置勘探孔;5在土洞和塌陷发育地段,可采用静力触探、轻型动力触探、小口径钻探等手段,详细查明其分布;6当需查明断层、岩组分界、洞隙和土洞形态、塌陷等情况时,应布置适当的探槽或探井;7物探应根据物性条件采用有效方法,对异常点应采用钻探验证,当发现或可能存在危害工程的洞体时,应加密勘探点;8凡人员可以进入的洞体,均应入洞勘查,人员不能进入的洞体,宜用井下电视等手段探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1岩溶及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与工程建设关系密切。 在修建水工建筑物时,岩溶造成的库水渗漏,轻则造成水资源或水能 损失,重则使水库完全不能蓄水而失效。 在岩溶地区开挖隧道,常遇到溶洞充填物坍塌,暗河和溶洞封存水突 然涌入,溶洞充填物不均匀沉降导致衬砌开裂等问题。当遇到大型溶洞时 ,洞中高填方或桥跨施工因难,造价昂贵,不仅延误工期,有时甚至需改 变线路方案。如天生桥隧道开挖到山体内部,遇到一个高100 m(路基下高 度大于50 m)、宽120 m、长90m的大洞穴,建筑物悬空,技术上很难处理 ,被迫加设弯道统避。 此外,岩溶地面塌陷,风化表土不均匀沉降或岩溶漏斗覆盖土潜移, 也对工程建筑造成危害。因此,充分认识岩溶作用及岩溶现象,对岩溶地 区修建工程建筑有着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第4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4.1 岩溶 §4.2 滑坡 §4.3 危岩和崩塌 §4.4 泥石流 §4.5 采空区 §4.6 地面沉降 §4.7 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 §4.8 活动断裂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第4章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不良地质现象通常也叫地质灾害,是指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造 成的恶化地质环境、降低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类安全,并给社 会和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2岩溶发育规律
4.1.2.1岩溶与岩性的关系 可溶岩可分为易溶的卤素盐类(如岩盐)、中等溶解度的硫酸盐类( 如石膏、硬石膏、芒硝)和难溶的碳酸盐类(如石灰岩、白云岩)。卤素盐 类及硫酸盐虽易溶解,但分布面积有限,对岩溶的影响远远不如分布广 泛的碳酸盐类岩石。 碳酸盐岩常由不同比例的方解石、白云石组成,并含有泥质、硅 质、有机质等杂质。纯方解石的溶解速度约为纯白云石的两倍,故纯石 灰岩地区岩溶发育,当含白云石时次之。当含硅质、有机质等杂质时, 岩石溶解减慢,岩溶发育程度降低。当含黄铁矿或石膏时,SO42-离子 形成的酸效应能促进岩石溶解,加速岩溶发育。当含粘土杂质时,由于 粘土颗粒包裹方解石、白云石矿物,减少了岩石有效溶蚀表面,降低岩 溶速度。但如地下水具有一定流速,冲刷并带走粘土颗粒,则加快了整 个岩溶过程,使岩溶发育大于无杂质岩区。当含生物碎屑时,因孔隙度 增加,导致岩溶发育。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形成岩溶一般 同时具备三个条件:①地区要具有可溶性的岩层,岩性不同,溶蚀强度不 一;②要具有溶解可溶岩层能力的溶蚀体,在自然界中主要是co2和足够 流量的水;③要有溶蚀水体能够沿着岩土裂隙、节理等孔隙而渗入可溶岩 体上,进行侵蚀作用的通道。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2岩溶发育规律
4.1.2.2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3.断层:正断层属张性断裂,断层破碎带受张拉作用,断层角砾岩 结构松散,张性裂隙发育,有利于地下水渗透溶解,是岩溶强烈发育地 带。其两侧断层影响带,节理裂隙发育,也是岩溶发育地带。 逆断层属压性断裂,断层破碎带受挤压作用,断层角砾岩挤压紧 密,有的甚至挤压成糜棱岩或断层泥,地下水不易流通,所以岩溶发育 较差。在逆断层主动盘的断层影响带内,节理裂隙发育,并受下伏断层 破碎带隔水的影响,该影响带内地下水富集,岩溶发育。扭性断层为张 扭性时,岩溶发育强烈;为压扭性时,岩溶发育差。 4.岩层产状:当岩层产状水平或倾斜时,溶洞发育,当岩层产状直 立时,漏斗、落水洞发育。 5.可溶性岩与非可溶性岩接触带或不整合面岩溶往往发育。
我国是地质灾害较多的同家,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 200亿~500亿元,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危害,其中主要是崩塌、 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震造成的损失。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人类工程活动的数量、速度及规模越来越大, 由人类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的损失已超过自然地质灾害,因此研究人类 工程诱发的地质灾害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2岩溶发育规律
4.1.2.2岩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1.节理裂隙:岩溶发育与可溶岩节理裂隙的分布有关。所以,岩溶 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常沿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部位呈带状分布。 2.褶皱:背斜核部承受张应力,垂直张节理发育,地下水沿张节理 垂直下渗,然后向两翼运动。沿背斜轴部,岩溶多以漏斗、落水洞、竖 井等垂直洞穴为主。背斜倾伏端,节理裂隙发育,岩溶也发育。 向斜核部为地下水汇集地点,当向斜轴与沟谷一致时,地表水和 地下水共同向轴部汇集,并沿轴向流通,或向河流排泄,所以向斜轴部 岩溶以水平溶洞或暗河为主。同时,向斜轴部也发育有各种垂直裂隙, 也会形成溶洞、漏斗、落水洞等垂直岩溶形态。向斜仰起端节理裂隙发 育,岩溶也发育。 褶曲翼部,岩层倾斜,是地下水的径流通道,岩溶也发育。但褶 曲节理裂隙由核部向翼部逐渐减弱,所以翼部岩溶没有核部发育,岩溶 从核部向翼部逐渐减弱。
土木工程学院《岩土工程勘察》课程
§4.1岩溶
4.1.1岩溶及岩溶作用的概念
岩溶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岩以溶蚀为主的长期地质作用及其形 成的各种岩溶现象的总称。
南斯拉夫的喀斯特高原是岩溶现象的典型地区,国际上最早在此开展 全面研究,并用此地名代表岩溶现象,称为喀斯特。我国在1966年第二届 全国岩溶会议上,按成因确定用岩溶一词取代喀斯特。
可溶岩中以碳酸盐岩分布最为广泛。在我国广西(有13.9万km2)、贵州 (有15.6万km2)、云南(有24.1万km2)、四川(有36.0万km2)、湖南(有11.3万 km2)、湖北(有7.8万km2)等地,都有大面积连续分布的碳酸盐岩,如贵州 面积的51%,广西面积的33%,都是出露的碳酸盐岩。这些都是著名的岩 溶地区。此外,在我国华南、华东、华北以及青海(有19.0万km2)、西藏( 有86.3万km2)等地,也有大量碳酸盐岩分布,因此,我国是一个岩溶发育 的国家。全国陆地碳酸盐岩分布面积344.3万km2,出露面积90.7万k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