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 第三、四节 同步练习
地球的历史及圈层结构同步练习地球的历史同步练习(答题时间:40分钟)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1~3题。
1. 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主要发展过程是( )A. 物理演化B. 化学演化C. 大气演化D. 生物演化2. 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A. 原核生物B. 爬行动物C. 真核细胞生物D. 无脊椎动物3. 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015年初,科学家宣布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命名为Eocasea martinis,科学家认为这一类肉食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
右图为科学家依据化石恢复的这一古老生物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 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A. 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B. 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C. 图示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D. 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5. 图示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A. 恐龙B. 爬行类C. 被子植物D. 三叶虫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动漫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作为绿色能源的青青草原不断遭到破坏,“虎威太岁”居然是只假老虎,壁虎军师重返“一统天下”时期的计划也最终落空,最后“秘密武器”也只是生物进化的图谱。
(1)青青草原提供的绿色能源是,植物在自然环境形成和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是。
(2)壁虎军师想要重返“一统天下”的时期是指( )A. 太古代B. 古生代早期C. 中生代侏罗纪时期D. 新生代第四纪时期(3)“华南虎”事件曾轰动一时,导致华南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亚洲象是生活在湿热地区的群居动物,其分布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适应。
读历史时期亚洲象分布北界的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 自3 000年前至清代,亚洲象分布的最北界( )A. 不断北移B. 不断南移C. 先北移后南移D. 先南移后北移*8. 图示四个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3 000年前全球海平面较低B. 宋代时期热带、亚热带向北扩大C. 明代时期全球冰盖面积较大D. 清代时期全球降水增多读某地剖面示意图,完成9~10题。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笔记总结
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笔记总结1.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因为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以莫霍面和古腾堡面为界,地球内部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1)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通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科学家们利用了地震波的上述特性,通过对地震波的精确测量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2)从地球中地震波的曲线图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突然变化,速度突然变化的表面称为不连续面。
(3)地球上有两个不连续面。
一个平均在地面以下33公里的地方(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以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大。
这个不连续面是由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的,因此它被称为莫霍面。
另一个是地下2900公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这个不连续面最早是由德国地震学家古腾堡研究的,因此被称为古腾堡面。
(4)以莫霍面和古腾堡面为界面,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因此,根据地震波传播突变的两个不连续面(莫霍面和古腾堡面)来划分地球的内圆。
2.高一必修一地理知识点笔记总结篇二1、判断依据: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15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夏雨型(1500---20xx)2、位置:纬度位置:南北纬10度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海陆位置: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3、气候特点(特征):终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5月---9月)季,旱季(10月----次年4月)4.气候形成原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影响(夏季季风由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后右转,产生西南风。
八年级上地理第一节知识点
八年级上地理第一节知识点地球的结构与地球内部八年级上地理的第一节课程主要讲解了地球的结构与地球内部的构成,这是地理学的重要基础知识。
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球内部的构成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地球的结构地球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三个层次结构各不相同、各自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地壳位于地球的最上面,是我们生活的空间所在,同时也是我们认识地球的主要来源。
地壳的厚度大约在5-70公里之间,地壳对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山川、高原等自然景观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的中层结构,厚度约为2900千米。
地幔主要由矿物质、造岩矿物和岩石组成,呈现为半流体状态的粘度区域,它是地球上大陆漂移的主要动力。
地球最内层则是地核,包括内核和外核,主要由铁、镍、硫磺等元素构成。
地核温度相当高,在2000至7000摄氏度之间,这里的压力达到140至330千巴,因此呈现为高密度和高压的状态。
地核运动可导致地磁现象,是构成地球的主要能源来源。
二、地球内部的构成地球内部的构成与地球的结构紧密相关。
地球内部的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矿物质。
地球内部的构成主要由各种不同的矿物质构成,这些矿物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分布在地球内部不同的层次。
2. 岩石。
岩石是由矿物质形成的,构成了地下的各种地质构造和各种岩性的地层。
3. 熔岩。
地球内部的高温和高压环境可以导致岩石发生熔化,形成了熔岩体,漏出地面形成了火山和岩浆岩。
4. 地震。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地壳和岩石的运动导致的,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的特点。
5. 地磁。
地球的地磁现象是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产生的强磁场,自古以来就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八年级上地理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内部的构成有了初步的认识。
这是地理学的基本知识,也是我们深入了解地球的表面现象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A代表_______层,B代表_______层。
(2)A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其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对流运动显著和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B层有利于高空飞行,其原因是________ 。
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
(4)C层中的_____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太阳耀斑爆发时,耀斑发射的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从而导致通信。
(5)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_(填字母)层;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臭氧层是在 (填字母)层。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2)递减(3)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上升(4)电离电磁波中断(5)A B【解析】(1)从A、B、C所处的高度分析,A为对流层,B为平流层。
(2)分析A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分析,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3)B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大气较稳定,以水平运动为主,又因距地面远,水汽、固体杂质极少,天气晴朗,利于高空飞行。
(4)C层中的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当太阳耀斑爆发时,能释放大量能量,发射的电磁波,干扰电离层,导致通信中断。
(5)A层大气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运动,又因含有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中。
【考点】大气的垂直分层2.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软流层B.下地幔C.图中D层D.图中G层【答案】A【解析】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它位于上地幔中,而图中D层为地壳,G层为地核。
故选A。
【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3.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答案】C【解析】读图中各序号所起作用,①是供水、蒸发和渗透水分,应为水圈;④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③供给氧气,应为生物圈;②为生物圈供给养分,应为岩石圈。
地球内部结构知识点
地球内部结构知识点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它拥有着复杂而神秘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对于地质学和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层次结构、岩石圈与地球板块运动、地球内部热力学和地震活动等内容。
1. 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矿物和岩石组成。
地壳紧贴地表,地壳的厚度不一,在大陆地区约为30-70公里,而在海洋底部只有5-10公里。
地壳包括了陆地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地壳之下是地幔,地幔是地球最大的一层,占据地球的总体积的大约84%。
地幔以固态的造岩矿物为主,同时也存在着部分的熔融岩石。
地幔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面。
地幔之下是地核,地核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主要为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直径约为3486公里。
2. 岩石圈与地球板块运动岩石圈是地球上除了大气圈和水圈外的另一个圈层,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
岩石圈是地震、火山和地质构造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地球板块是岩石圈的划分单位,地球板块理论是解释地球表面构造和地质活动的重要理论。
地球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各个板块相对移动的现象。
板块运动是由岩石圈下面的上地幔的运动所驱动的。
板块运动会产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板块边界主要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同质边界和转换边界。
构造边界是两个岩石圈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或者拉伸造成的,如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
同质边界是两个岩石圈板块因为地壳运动造成的摩擦而移动,如大洋-大洋脊。
转换边界是两个岩石圈板块相互滑动而不产生明显的造山带或地震带。
3. 地球内部热力学地球的内部是极其炽热的,有着高温和高压的环境。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过程对地球的结构和地质活动有重要影响。
地球内部的高温主要来源于地球的形成时产生的残余热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热。
地球内部的高温会导致岩石的熔化和地壳的运动。
地球的组成知识点总结
地球的组成知识点总结地球的组成:1. 地壳:地壳是地球固态结构的最外层,它是人类生活的地方。
地壳的厚度在陆地上平均约为30-40千米,在海洋上平均约为5-10千米。
地壳主要由硅酸盐岩石和少量的石英、长石、片状硅酸盐岩石以及较少的铝、氧、铁、钙、镁、钠、钾等矿物质组成。
2. 地幔: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850千米。
地幔由矿物质岩石组成,主要包括橄榄石、辉石和橄榄石辉石岩石。
地幔的温度较高,密度较大,是地球内部的主要物质来源。
3. 外核:外核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厚度约为2270千米。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同时含有一定量的硅、氧、硫等元素。
外核是地球内部构造中流动性最强的层次,铁和镍的相变使得外核呈现出液态状态。
4. 内核:内核是地球内部的核心部分,厚度约为1216千米。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同时含有少量的硅、氧、硫等元素。
内核是地球内部构造中密度最大的部分,根据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内核应该是处于固态状态。
地球的组成及其特点:1. 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地球是太阳系中第三近的行星,是距离太阳最适宜生命存在的天体。
地球与其他行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的大气中包含丰富的氧气、水等对生命有益的元素,以及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和重力条件。
2. 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地球的形成是在距离太阳约4.56亿年前形成的,其演化过程经历了凝聚、分化和地壳运动等阶段。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表面炽热熔融,构成了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等不同的地球结构和地质特征。
3. 地球的地质特征:地球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地球物理特性、地震地质、地球构造物质等,这些特征是地球内部组成的表现,也是地球物理研究和地质勘探的关键参数。
4.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在自身轴线上的旋转运动,周期约为23小时56分4.91秒;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在太阳周围的运动,周期约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
这两种运动使得地球形成了白昼和黑夜、四季变化以及昼夜温差等气候现象。
高二地理第4章知识点梳理
高二地理第4章知识点梳理地理科目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研究,旨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适应我们所处的地球环境。
高二地理的第4章主要涵盖了关于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及地球表面的地貌和水文等知识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一个由许多不同层次组成的大球体。
从内部到外部依次为地核、地幔、地壳等层次。
1. 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最内部层,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其主要成分为铁和镍,温度极高。
外地核是液态的,而内地核则是固态的。
2. 地幔: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是一层厚达2900公里的岩石层。
地幔的温度因深度而有所不同,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镁、铁等元素组成。
3.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沉积岩组成,而海洋地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组成。
地壳的厚度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但通常不超过70公里。
地球表面的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特征。
地球表面的地貌主要包括地势、地形和地貌过程等。
1. 地势:地势是指地表的相对高低。
地势高度的测量通常使用海拔作为参考。
地势主要分为高山、平原、丘陵和盆地等。
高山地势相对较高,海拔通常超过2000米;平原地势相对较低,海拔较低;丘陵地势介于高山和平原之间;盆地是周围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区。
2. 地形:地形是指地表的形状和特征。
地形通常由地势、山脉、河流等因素共同决定。
地形的特征包括山峰、峡谷、河谷、平原等。
3. 地貌过程:地貌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化的过程。
常见的地貌过程包括风蚀、水蚀、冰蚀、地壳运动等。
这些地貌过程对地表形态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水蚀作用会形成河流谷地和洪积平原等。
地球的水文环境水文环境是指地球上水分的分布与运动的环境。
地球的水文环境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水循环等。
1. 地表水:地表水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各种水体,如河流、湖泊、湿地等。
地表水不仅提供人类的生活用水,还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图分析判断下题:【1】岩石圈的厚度: ()A.平均17千米B.大于地壳平均厚度C.小于地壳平均厚度D.约2900千米【答案】B【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层和上地幔顶部,地壳层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层是地壳以下2900千米;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的平均厚度。
选B正确。
【2】结合上图,当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轮船将出现什么现象?且与图中表示的哪种波有关()A.只上下颠簸,横波B.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横波C.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纵波D.只上下颠簸,纵波【答案】D【解析】地震发生时产生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
海底发生地震,受纵波影响,轮船上下颠簸。
选D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2.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岩石圈位于A.①顶部和②的全部B.②全部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D.③的外部【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由于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使得是不同的,故根据这一特点,将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它们的分界面分别是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增加)、古登堡界面(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消失),故结合图中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判断①地壳、②地幔;③地核,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
3.组成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A.岩石B.大气C.水体D.生物【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生物圈是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它非常活跃,是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理圈层。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4.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B.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D.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答案】D【解析】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范围比地壳大,A错。
地球内部的物理知识点总结
地球内部的物理知识点总结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主要包括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重金属物质组成,温度高达5000℃以上。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是液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地核的热量来自地球形成时的热量和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
外核和内核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地球磁场的现象。
外核是地核的外层,是一层厚约2200公里的液态金属层,温度高达3000℃以上,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组成。
外核的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保护地球不受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的侵害。
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厚的一层,厚约约2850公里,由固态的硅、镁、铁等矿物物质组成,温度逐渐从下向上减少,形成了地幔对流的现象。
地幔的运动是地球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的原因,同时也影响着地球的地震活动。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由岩石等物质组成,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大陆地壳的厚度约30-50公里,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灰色岩组成;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10公里,由玄武岩等黑色火山岩组成。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承载着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等各种自然资源和生物生态系统。
地幔对地球活动的影响地幔是地球内部的一层厚厚的岩石层,其温度和压力巨大,并且会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地幔的高温使其产生了热对流的现象,地幔对流是地球板块构造和火山活动的重要原因。
地幔的高温和热对流使得地球表面不断的受到影响,不断的变化。
地幔通过地球的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影响着地球的地表活动和气候环境。
地壳的构成和特点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部分,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部分。
大陆地壳主要由花岗岩和片麻岩等灰色岩组成,密度相对较大,厚度约30-50公里。
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等黑色火山岩组成,密度相对较小,厚度约5-10公里。
地壳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成分丰富:地壳主要由岩石等矿物物质组成,既包括硅酸盐矿物,也包括镁铁矿物,其丰富的矿物组成使得地壳成为地球上重要的资源库。
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
地球内部结构的知识地球是一个由多个不同层次组成的行星,其内部结构主要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组成,这些层次相互作用并影响地球的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岩石壳层,主要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地壳的厚度约为5-70公里,大陆地壳较厚,约为30-70公里,而海洋地壳较薄,约为5-10公里。
地壳主要由硅、铝、氧和铁等元素组成,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地方。
它包括不同类型的岩石,如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地壳也是地震和火山活动的主要发生地区。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壳和地核之间的一层。
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层次,约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
地幔主要由镁、铁、硅和氧等元素组成,具有高温和高压的特点。
地幔分为上、中、下三层。
上地幔是最接近地壳的部分,约占地幔厚度的10%。
中地幔是上地幔和下地幔之间的部分,约占地幔厚度的45%。
下地幔是离地核最近的部分,约占地幔厚度的45%。
地幔是地球内部热对流的重要场所,其运动驱动了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动。
地幔之下是地核,地球的最内部层次。
地核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
外地核主要由液体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300公里。
内地核主要由固体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50公里。
地核温度极高,可以达到4000-6000摄氏度。
地核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地方,地核中的热对流和自旋运动产生了地球的磁场。
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对于理解地球上的地质现象和地球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地球内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对地震、火山活动、板块构造和资源分布等有重要影响。
通过地震波的传播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可以揭示地球演化的奥秘,并帮助预测自然灾害和资源勘探。
总之,地球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壳层,地幔是地球最大的层次,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层次。
每个层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组成,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球的物理和地球化学性质。
对地球内部结构的了解对于理解地球的地质现象和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
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地震波的研究。
地球是一个非均质体,内部具有分层结构,各层物质的成分、密度、温度各不相同。
我们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传播速度不同分为三层,外层是地壳,中层是地幔,内层是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是莫霍面,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是古登堡面。
地球内部随着深度增加,温度不断上升,但地球表层是热的不良导体,来自太阳的巨大热量并不能穿透地表,因此地球内部的热量主要来自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我们生活生产的空间,其厚度很薄,但非常不均匀,大陆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5千米,最厚的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厚度在65千米以上,海底的地壳厚度只有5-10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只有17千米。
地壳为岩石层,上层为花岗岩,下层可能为麻粒岩和闪岩,海底则是橄榄岩。
而土壤只是地壳表层一层物质层,土壤由岩石风化产生的矿物质、动植物、微生物的残体腐解产生的有机物、水分、空气等组成。
地壳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千米,地幔物质的主要成分可能是同橄榄岩相似的超基性岩,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幔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而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了,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
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
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重点总结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重点知识复习提纲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
主要知识点:1、天体的类型有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卫星、星际物质等。
2、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见右图)4、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5、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名称和位置示意图(见右图)(1)距离太阳由近及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
(3)哈雷彗星公转周期76年,公转方向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其彗尾背向太阳延伸,离太阳越远,彗尾越短。
6、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7、八大行星按照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远日行星(包括天王星、海王星)。
8、地球是太阳系中特殊行星的原因是存在生命。
9、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外部条件:(1)太阳光照稳定;(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内部条件:(1)适宜的温度(原因:日地距离适中);(2)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原因:地球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3)有液态水(原因: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不断产生的水汽逸出地表,形成降水,最终形成原始的海洋)。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考试说明要求: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主要知识点:1、太阳是一个巨大炽热的气体球,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成为太阳辐射。
3、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4H→1He+能量。
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知识
地球内部结构的相关知识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
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地球是由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开始的。
在距今46亿年前,由铁镍物质组成的地核俘获熔融物质和少量塑性物质、固态物质、气体和液体,在地核外形成高温熔融物质巨厚层。
地核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内过渡层。
地球外表温度降低,熔融物质凝固,形成外壳。
外壳与高温熔融物质间形成外过渡层。
在地球的中间形成液态层。
地球上水的总量约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二。
如果将水铺在平坦的地球表面,可形成一个水深2700多米的海洋。
地球破碎后,由于温度降低,许多动植物将被冻在冰里,漂浮在宇宙中。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题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读地质构造示意图,认识地震的基本要素2.震级和烈度的区别,烈度的硬性因素有哪些3.地震波的特点4.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俗话说上天有门,入地无门,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索地球内部奥妙的?有科学钻探,目前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最深钻井不足13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人类已经达到的部分不及地球半径的516分1,可见如冰山一角。
人类发现通过自然现象如火山喷发,地热温泉等来间接的认识地球内部状况,还可以通过地球表面自然形成的大裂谷、大断层等地质结构了解地球内部。
但是这些研究就好像医生看病只是望闻问切的物理诊断,具体内脏的检查还需要通过B超ct高科技设备,同样的,科学家通过地震,对地震波的测量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图像。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成为震源,也就是地震是能量释放点。
由震源垂直往上与地面的交点处成为震中。
震中与震源的直线距离成为震源深度,而地面上某地与震中直线距离叫做震中距。
震中释放出能量的大小我们用震级来表示,我们熟知的2008年5月12号的汶川地震震级是8级,唐山地震是7.8级,震级越大代表能量释放的越大,这些能量是以地震波的方式向地面传播,最终我们感受到地面震动,但是地面不同地区的震动强度是不同的,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可见,一次地震中可以有多个烈度。
把地面烈度相同的点链接在来一起,我们成为等震线。
最总我们看到的这张图就是地震构造示意图。
我们可以总结出地震的基本要素有: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震级,烈度和等震线等。
在地震结构示意图中我们需要区分烈度和震级,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震级是一次地震中释放的能量,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而烈度是地震对不同地方产生影响的强烈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就好比同一个灯泡虽然功率是一定的,相当于震级是一样的,但是因距离远近而明亮不一,相当于地震烈度不同。
地球内核的知识点总结
地球内核的知识点总结1. 地球内核的成分地球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成分类似于金属铁镍合金。
除了铁和镍之外,还可能含有少量的其他元素,例如硫、氧和硅等。
地球内核的成分主要是通过地震波和地热等地质实验方法来推断。
2. 地球内核的结构地球内核主要分为两部分: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温度较高,温度大概在4400°F到9000°F之间;而内核主要由固态铁和镍组成,温度大约在9000°F以上。
外核和内核之间有一个内核边界,即内外核边界,宽度大约为约240英里。
3. 地球内核的形成地球内核的形成主要与地球的演化过程有关。
虽然科学家还没有完全理解地球内核是如何形成的,但一般认为它是在地球形成的早期,当地球还处于熔融状态,受到重力作用而形成的。
4. 地球内核的温度地球内核的温度非常高,外核的温度约为4400°F到9000°F,内核的温度约为9000°F以上。
这些高温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球自身的放射性衰变和地球引力压缩等因素。
地球内核的高温可能对地球的板块构造和热力循环产生影响。
5. 地球内核对地球磁场的影响地球内核的热量和运动对地球的磁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内核的液态外核的对流运动和地球自转造成了地球磁场的产生,并且不断维持着地球的磁场。
地球磁场对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层有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6. 地球内核对板块构造和地震的影响地球内核的运动和热量可能对地球的板块构造和地震活动产生影响。
地球内核的对流运动可能会导致地球外部的板块构造变化,同时也可能是地震活动的一个重要源头。
地震波也是科学家们研究地球内核结构和成分的重要工具。
7. 地球内核的地热效应地球内核的高温和对流运动还产生了地球的地热效应。
地球内核的热量通过地幔传导到地球表面,在地壳产生地热活动和火山喷发。
地球内核的地热效应对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层有着重要的影响。
8. 地球内核的研究方法科学家们主要通过地震波、地热和地磁等地质研究方法来研究地球内核。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检测试卷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检测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一、单选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某地形四周地势较高,中间地势低平。
它是( )。
A.平原B.高原C.盆地2.我们人为地把地球分成了不同的圈层,由外向内分别是()。
A.地壳、地幔、地核B.地核、地壳、地幔C.地核、地幔、地壳D.内核、外核、地幔3.下列选项,不是自然因素对地表的影响的是()。
A.地震B.火山喷发C.修路架桥4.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的运动B.地下的温度过高C.地核的爆炸5.火山喷发的熔岩来自()。
A.地壳B.地幔C.地核6.下列现象,与火山喷发没有关系的是()。
A.地壳某些部位较薄弱B.地壳某些部位有裂缝C.地表上岩石风化严重7.地球上沙漠面积不断扩大是()。
A.风搬运的结果B.河流搬运的结果C.冰川搬运的结果8.风蚀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的作用。
A.水流B.重力C.风9.又小又光滑的卵石应在河流( )最常见。
A.下游B.中游C.上游10.为减少雨水对土壤的侵蚀,在坡度较大的地方我们应该多( )。
A.植树种草B.开山挖矿C.建造房屋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1.土地被侵蚀是因为流水、风等自然界的力量,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会影响土地侵蚀。
()12.砍伐森林之后,土壤的蓄水能力会增加。
13.越往河流上游走会发现鹅卵石越光滑。
()14.蘑菇石是由于石头长期受到风沙的侵蚀而形成的。
()15.火山灰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可以使土壤肥沃。
( )16.火山喷发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17.当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马上坐电梯离开。
()18.地震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自然灾害,一般没有任何征兆。
()19.关于地球内部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人们的猜测。
()20.大江大河的上游河床一般会堆积许多细沙。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8分)21.通常,人们把地形分为、、、、五种基本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
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对地震波的研究。
因为地震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研究地震波所带来的信息,地震波是一种机械运动的传布,产生于地球介质的弹性。
它的性质和声波很接近,因此又称地声波。
但普通的声波在流体中传播,而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所以要复杂得多,在计算上地震波和光波有些相似之处。
物理概述
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
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
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造成建筑物强烈破坏的主要因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