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15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
植物病毒病检测方法植物病毒病是农业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目前还没有1种治疗效果较理想的药剂,对发病植株做到早期诊断及提前检测就显得尤为重要。
植物病毒学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植物病毒的检测方法与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与改进。
常用的方法有侵染力测定法、血清学方法、电子显微镜计数和分子生物学法等。
1.4.1侵染力测定法侵染力测定法是将病毒样本接种在植物上,根据侵染力的大小定量。
它的灵敏度在所有定量法中是比较高的,而且是其他定量法的基础。
设计一种新的定量法,如果不经过侵染力的验证,将无法判断测定的是病毒或者是具有侵染力的病毒。
侵染力测定法包括局部枯斑法、淀粉-碘斑法、系统感染率的测定法等。
侵染力测定多用粗汁液来接种,为了避免抑制物质的作用和使半叶枯斑数目控制在一定范围,须用缓冲液稀释接种物。
局部枯斑法1929年F.O.Holmes发现TMV在心叶烟(Nicotiana glutinosa)接种叶片上引起局部坏死斑点,在一定的病毒浓度范围内,所产生的斑点数目与病毒浓度成正比例。
这一发现成为病毒侵染性定量测定的基础(田波,1987)。
所有机械传染的病毒都有可能应用局部斑点法,但实际上只有少数病毒具有可用于定量测定的局部斑寄主。
一个待测样品所形成的斑点数目除取决于接种物中病毒浓度外,还受试验植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接种物中是否含有病毒抑制物质的影响。
淀粉-碘斑法当所研究的病毒没有过敏性枯斑寄主时,采用此法。
Holmes(1931)发现TMV接种的烟叶上有时形成明显的黄化斑块,但不能用于计数。
将这种接种叶用95%乙醇加热到80℃固定,然后用I2和KI混合液(10克I2,30克KI,1500毫升H2O)染色时,则侵染点处出现淀粉-碘的蓝色反应。
当下午采摘叶片,褪色过夜,然后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较周围组织着色浅;当采摘叶片前,植株先在黑暗中放几个小时,再用碘液染色,则侵染点组织着色深。
这是由于病毒侵染既降低光合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形成,也降低碳水化合物从光合组织中的运出。
植物保护实验报告(3篇)
第1篇实验名称:植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0月15日实验地点: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园艺实验室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
2. 熟悉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原理:植物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通过识别病虫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可以降低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植物病虫害的形态、症状和病原体,学习识别病虫害的方法,并掌握防治技术。
实验材料:1. 病虫害样本:菜粉蝶、蝗虫、直翅目、鞘翅目等。
2. 植物叶片:小麦、玉米、水稻等。
3. 实验仪器:显微镜、解剖镜、培养皿、镊子、剪刀等。
实验步骤:一、病虫害识别1. 观察菜粉蝶、蝗虫等昆虫的外部形态,记录其形态特征。
2. 观察植物叶片的病斑、虫害症状,记录症状特征。
3. 利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等。
二、病虫害防治1. 根据病虫害的识别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3. 观察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与分析:一、病虫害识别结果1. 菜粉蝶:体长15-20毫米,翅面有白色斑纹,幼虫为绿色,以叶肉为食。
2. 蝗虫:体长20-30毫米,体色为绿色或黄褐色,以禾本科植物叶片为食。
3. 直翅目:体长10-20毫米,体色为黄褐色或绿色,以农作物根部为食。
4. 鞘翅目:体长5-10毫米,体色为黑色或棕色,以农作物叶片为食。
5. 植物叶片病虫害:小麦白粉病、玉米矮花叶病、水稻纹枯病等。
二、病虫害防治结果1. 菜粉蝶:采用生物防治,利用瓢虫等天敌进行捕食。
2. 蝗虫: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3. 直翅目:采用物理防治,利用捕虫网进行捕捉。
4. 鞘翅目:采用生物防治,利用寄生蜂等天敌进行防治。
5. 植物叶片病虫害: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喷洒。
实验结论: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植物病虫害的识别方法,熟悉了常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植物的抗性(低温、高温)评价测定实验方法
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植物的抗性(低温、⾼温)评价测定实验⽅法(张平贤收集)实验⼀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的在逆境条件下(旱、热、冷、冻),植物体内脯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植物体内脯氨酸含量在⼀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抗逆性,抗旱性强的品种积累的脯氨酸多。
因此测定脯氨酸含量可以作为抗旱育种的⽣理指标。
另外,由于脯氨酸亲⽔性极强,能稳定原⽣质胶体及组织内的代谢过程,因⽽能降低冰点,有防⽌细胞脱⽔的作⽤。
在低温条件下,植物组织中脯氨酸增加,可提⾼植物的抗寒性,因此,亦可作为抗寒育种的⽣理指标。
⼆、原理磺基⽔杨酸对脯氨酸有特定反应,当⽤磺基⽔杨酸提取植物样品时,脯氨酸便游离于磺基⽔杨酸溶液中。
然后⽤酸性茚三酮加热处理后,茚三酮与脯氨酸反应,⽣成稳定的红⾊化合物,再⽤甲苯处理,则⾊素全部转移⾄甲苯中,⾊素的深浅即表⽰脯氨酸含量的⾼低。
在52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即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出脯氨酸的含量。
三、材料、仪器及试剂1. 材料:植物叶⽚。
2.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分析天平;离⼼机;⼩烧杯;普通试管;移液管;注射器;恒温⽔浴锅;漏⽃;漏⽃架;滤纸;剪⼑;洗⽿球。
3 .试剂及配制:2.5﹪酸性茚三酮溶液配制:将1.25g茚三酮溶于30ml冰醋酸和20ml 6mol·L -1磷酸中,搅拌加热(70℃)溶解,贮于4℃冰箱中,2-3⽇有效。
3%磺基⽔杨酸配配制:3g磺基⽔杨酸加蒸馏⽔溶解后定容⾄100ml。
10µg·ml-1脯氨酸标准母液配制:精确称取20mg脯氨酸,倒⼊⼩烧杯内,⽤少量蒸馏⽔溶解,再倒⼊200ml容量瓶中,加蒸馏⽔定容⾄刻度(为100µg·ml -1脯氨酸母液),再吸取该溶液10ml, 加蒸馏⽔稀释定容⾄100ml, 即为10µg·ml-1脯氨酸标准液。
100µg·ml-1脯氨酸母液:称10mg脯氨酸溶于少量的⼄醇中,⽤蒸馏⽔定容⾄100ml冰醋酸;甲苯。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
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病性是受多种因素调控的复杂过程,其中对于揭示植物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对植物免疫抗性基因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功能研究,为解决植物疾病防控和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一、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鉴定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主要通过植物免疫系统来实现,其中包括PAMPs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识别、R基因介导的抗病反应等。
通过对不同植物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筛选和鉴定,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系列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如R基因、PTI(PAMPs-triggered immunity)相关基因等。
通过分子标记和功能验证等手段,可以准确鉴定这些基因,并深入探究其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二、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功能研究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抗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功能研究对于揭示植物抗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基因敲除、转基因等技术手段,人们可以研究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抗病效果。
同时,还可以对植物抗病反应信号传导途径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不同免疫基因在植物抗病中的相互作用及调控机制。
三、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应用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疾病防控和优化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通过利用免疫基因进行转基因改良,可以提高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还可以利用免疫基因进行杂交育种,培育抗病性更强、产量更高的新品种,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和抗逆性。
四、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的未来展望随着植物免疫抗性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
未来,可以通过整合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等多学科技术手段,进一步解析植物免疫抗性基因在植物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更多新的抗病基因。
同时,还可以结合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精准地改良植物免疫抗性基因,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
植物抗病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农业种植模式的改变,植物病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为了有效控制植物病害,研究植物的抗病机制和抗病育种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探讨植物抗病性的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目的1. 探讨植物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2. 分析植物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
3. 研究植物与病原菌的互作机制。
4. 评估植物抗病育种技术的应用效果。
三、实验方法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采用自交、回交、测交等方法,对植物抗病性进行遗传分析,确定抗病性状的遗传方式。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等技术,检测植物抗病相关基因在不同抗病性品种和病原菌侵染条件下的表达水平。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通过电生理技术、免疫荧光技术等,观察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物质运输等过程。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采用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对植物抗病育种效果进行评估。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抗病性遗传规律研究:通过自交、回交等实验,发现植物抗病性状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表达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在抗病性强的品种中,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抗病性弱的品种。
此外,在病原菌侵染条件下,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进一步升高。
3. 植物与病原菌互作机制研究:实验表明,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细胞信号传导和物质运输等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植物细胞壁蛋白与病原菌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植物激素的调控作用等。
4. 抗病育种技术评估:通过基因转化、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技术,成功培育出抗病性强的植物品种,为植物病害的防治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结论与展望1. 植物抗病性受多基因控制,存在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的相互作用。
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
植物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
植物抗性鉴定与遗传基础研究随着人类对植物的需求日益增长,植物病虫害也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农作物,需要研究植物的抗性,并开发出高效、环保的抗性育种技术。
本文将阐述植物抗性鉴定的方法和遗传基础研究的进展。
一、植物抗性鉴定方法1.病原菌感染法常用的病原菌包括拟南芥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稻瘟菌(Magnaporthe grisea)、青枯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campestris)、普通赤霉菌(Alternaria brassicicola)等。
可以通过磁珠免疫沉淀等方式诱导病原菌接种植物,并观察植物发生的症状,评估植物的抗性程度。
2.机械伤害法将基因编辑或敲除后的植物进行人工划伤,再接种病原菌,观察植物是否发生病变。
这种方法可以排除天然变异造成的影响,更加准确地评估植物的抗性。
3.基因组学方法通过基因芯片、传感器等技术,分析植物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此评估植物的抗性程度。
这种方法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的设备,但有望成为未来植物抗性鉴定的主流方法。
二、植物抗性遗传基础研究1.免疫相关基因植物的抗性主要依赖于其免疫系统。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相关基因能够识别并响应病原菌,启动免疫反应,保护植物免受病害侵袭。
植物激酶、转录因子等分子均参与了植物的免疫反应。
2.信号传递途径信号传递途径是植物免疫反应的重要环节。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反应的信号传递途径涉及到多个关键分子,包括离子通道、激酶、磷酸酸化酶、磷脂等。
这些分子能够参与植物免疫反应的不同阶段,协调各个环节的活动,保护植物健康。
3.植物的免疫记忆植物能够通过免疫记忆机制,识别并避免病原菌侵袭。
研究表明,植物的免疫记忆机制依赖于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修饰方式。
这种机制为植物病害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三、未来展望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抗性鉴定和遗传基础研究将变得更加准确、深入。
植物病毒的鉴定
植物病毒的鉴定植物病毒的鉴定00知识窗2010-12-27 09:24:38阅读5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植物病毒病的识别、诊断及病源鉴定往往比真菌和细菌病害复杂的多。
因为非侵染性病害、遗传生理病害、要害以及植原体引起的病害都与病毒病症状相似。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病植物标样作初步检查与判断,确定植物发生的病害是否是病毒病;二是对确信是病毒病的样本作进一步的实验诊断,必要时还须作进一步的病原鉴定。
因此,植物病毒病的诊断通常要依据症状、发生条件、寄主范围、植物生境、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传染方式、血清学反应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一、病害初步识别首先要区分非轻染性病害于侵染性病害。
要点有:①病毒病有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早期病株点片分布,而非侵染性病害大多同时大面积发生;②发生病毒病的植株多为系统感染,症状分布不均一,新叶新梢上症状最明显,而生理性病害大多比较均一;③病毒病有传染性,非传染性病害物传染扩散的过程;④病毒病害症状往往表现为花叶、黄化、萎缩、丛生等,少数有脉带、环斑、耳突、斑驳、蚀纹等特征性症状。
此外,随着气温的变化,特别是在高温条件下,植物病毒病市场发生隐症现象。
病毒病与其他原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的主要区别是①病毒病害在植物表面绝对无病症,而区别于线虫虫体、细菌菌浓、真菌的子实体等病症的出现;②系统侵染病毒病的症状在新展幼叶上更重,而其它病害大多在老叶上症状更明显。
二、试验室诊断难以识别的病毒病害需要进行试验室辅助诊断,利用不同病毒间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如治病症状类型、传播方式、寄主范围等实验结合文献资料,可对常见、多发病还做出诊断;而对于疑难或新病害则需要结合病毒鉴定进行诊断。
实验室诊断常用的方法有鉴别寄主、传染实验、显微镜(光学、电子)观察、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杂交等。
(一)鉴别寄主诊断鉴别寄主(indicator)是用来鉴别病毒或其株系的具有特定反应的植物。
凡是病毒侵染后能产生快而稳定、并具有特征性症状的植物都可作为鉴别寄主。
植物病毒病的检验与鉴定
补体结合反应是在补体参与下,以绵羊红细胞和溶
血素作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补体无特异性, 能与任何一组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而引起反应。如果 补体与绵羊红细胞、溶血素的复合物结合,就溶血现 象,如果与细菌及相应抗体复合物结合,就会出现溶 菌现象。因此,整个试验需要有补体、待检系统(已 知抗体或抗原、未知抗原或抗体)及指示系统(绵羊 细胞和溶血素)五种成份参加。其试验原理是补体不 单独和抗原或抗体结合。如果出现溶菌,是补体与待 检系统结合的结果,说明抗原抗体是相对应的,如果 出现溶血,说明抗原抗体不相对应。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晶
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
植物病毒病的危害及作用
1.病毒引起的病害在数量上占植物病害的第二位。由植物病毒 引起的植物病害的植物有:禾本科、茄科、豆科、十字花科和 葫芦科等。在辽宁省引起毁灭性的植物病毒病有番茄蕨叶病毒 病,辣椒花叶病毒病和烟草脉坏死病毒病等。 2.生产上危害较大的植物病毒病害有:烟草花叶病、黄瓜花叶 病、马铃薯病毒病、玉米矮花叶病等。 3。植物病毒也有可利用的价值,特别在开发基因工程的载体、 转基因植物研究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植物病毒简介
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点
植物病毒病的鉴定方法
植物病毒病的防治
一、植物病毒病简介
•观察需要电子显微镜 •植物病毒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 核酸在内部,外部由蛋白质包被,称 为外壳,有的病毒粒体中还含有少量 的糖蛋白或脂类。核酸5--40%,蛋白 质60-95%。 •植物病毒类型多样,结构特异
茎尖脱毒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耐病和抗病优良品种是防治病毒 病的根本途径。
《园林植物保护》精品课程建设
4/10/2014
植物的病毒检测技术
植物的病毒检测技术植物病毒病害是一类重要病害,几乎在各类作物上都有发生,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用一般的方法难以防治,是生产上的一大难题。
种植无病毒种子、苗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
因而如何对种子、苗木等无性繁殖材料以及在发病早期对植株进行快速准确地检测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最初植物病毒检测主要依靠生物学性状,但生物学方法费时费力,检测周期长,而且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反应不稳定、重复性差。
目前植物病毒检测主要是血清学检测(以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和核酸检测,前者主要包括ELISA、快速免疫滤纸测定、免疫胶体金技术、免疫毛细管区带电泳、免疫PCR 等;后者主要有PCR、分子信标、实时RT-PCR和核酸杂交等。
1 血清学检测方法1.1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是一种采用固相(主要为聚苯乙烯酶联板) 吸附,将免疫反应和酶的高效催化反应有机结合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以酶催化的颜色反应指示抗原抗体的结合。
该方法首先将同源特异抗体吸附在反应器皿底部,加入欲测试的含病毒的样品,病毒与抗体结合,病毒颗粒被固定,再加入标记的特异抗体和酶的底物,酶与底物反应后会出现有颜色的溶液其强度与病毒浓度成正比,用此方法可测定出病毒的浓度。
ELISA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于大量样品的检测,目前该方法已被广泛用于植物病毒检测。
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又发展了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如A 蛋白酶联吸附(SPA-ELISA)、斑点免疫吸附(DIBA)、直接组织斑免疫测定( IDDTB) 、伏安酶联免疫分析[1]、快速ELISA 等。
1.2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法(Rapid immuno-filter paper assay , RIPA) 快速免疫滤纸测定类似乳胶凝集反应,其原理是把待测病毒的抗体吸附在乳胶颗粒上,通过大颗粒乳胶间接反应小颗粒病毒的存在。
所不同的是RIPA使用了一种红色乳胶,从而使检测更加简单和直观。
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实验指导
作物品种抗病性鉴定实验指导实验一一、真菌、细菌培养基的配制及培养皿的灭菌1、马铃薯葡萄糖(或蔗糖)琼脂培养基:是培养真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如下:去皮马铃薯200 克葡萄糖(或蔗糖)20 克琼脂17—20 克水1000 毫升配置方法:将马铃薯洗净去皮,称取200克,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水1000毫升,煮沸半小时,然后用双层洁净纱布过滤去渣,在滤液中加葡萄糖(或蔗糖)20克,加水补足1000毫升。
配成的培养液一般呈酸性,若用于培养真菌,可以不必矫正它的酸度。
如配成固体培养基,可加入琼脂17—20克,加热使琼脂完全融化,同时补足应有的水量。
趁热分装在试管或三角瓶中,加棉花塞后灭菌。
每管约5毫升。
2、肉浸膏蛋白胨培养基:是培养细菌最常用的培养基成分如下:牛肉浸膏 3 克,蛋白胨5—10 克,葡萄糖或蔗糖10 克,琼脂17—20 克。
水1000毫升配置方法:先将牛肉浸膏、蛋白胨和糖溶于少量热水中,然后加水到1000毫升,矫正其酸度到中性反应,加入琼脂溶化,趁热装入试管或三角瓶,加棉花塞后灭菌。
矫正培养基酸度的方法:用刻度吸管吸取5毫升培养液于试管中,加入麝香兰指示剂5滴。
如培养基呈黄色(表示酸性),则用有刻度的吸管加入N/20的NaOH调节;若培养基呈兰色(表示碱性),则加N/20的HCl 调节。
最后,使培养基呈草绿色为止,记下所加N/20的NaOH或HCl的量,以加入的量乘10,即为1000毫升培养基中应加1N NaOH或HCl的量。
例如5毫升的培养基加N/20 NaOH 0.3毫升既达到中性反应,则在1000毫升培养基中应加入1N NaOH 3 毫升。
3、培养基的灭菌配制好的培养基必须经过灭菌后方能使用,培养基的灭菌一般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又称湿热灭菌)。
其原理是利用高压来提高蒸汽的温度,达到完全灭菌的目的。
将要灭菌的培养基、灭菌水等置于灭菌锅中,一般锅中加入2000-4000毫升(不同的高压灭菌锅加水的量不同),密闭锅盖,打开排气活门,加热至锅内空气全部排除(可根据活门冲击的全部是蒸汽时来确定排气是否彻底),即可关闭排气活门。
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
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研究备受关注。
病害是影响植物健康和生长的核心问题之一,而抗性基因则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袭的重要保障。
因此,研究植物抗病性状和抗性基因的鉴定和功能分析以及相关机制成为了当前植物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植物抗病性状的鉴定植物抗病性状的鉴定是植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研究植物病害发生机理、筛选抗病品种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手段。
针对植物病害,通常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抗病性状鉴定:1.人工接种法人工接种是在人工指定的条件下,采用特定的病原菌对植物进行感染,观察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从而评估植物的抗病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鉴定植物实际上的抗病性状,因此被广泛应用在植物品种筛选和抗病品种的培育中。
2.田间调查法田间调查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植物进行观察的方法。
通过在实际的田间环境中,观察植物的生长和病变情况,评估植物的抗病能力和病害发生的发展趋势。
这种方法可以在实际生产中快速确定植物品种的抗病性状,更真实地反映植物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的生长和发展情况。
3.分子标记法分子标记法是利用特定的DNA序列标记来识别和鉴定特定抗性基因或抗性基因组区域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需要使用病原菌进行接种,可以直接从植物基因组中检测到抗病性状相关的DNA序列,从而鉴定植物的抗病性状。
二、抗性基因的鉴定针对植物抵御病原菌侵袭的机制,研究人员发现,植物在抵御病原菌入侵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能够与病原菌的分子结构相互作用,从而抵御病原菌的感染。
这些蛋白质正是抗性基因所编码的产物。
鉴定和筛选抗性基因的方法与抗病性状的鉴定方法类似,常用的方法主要有:1.基因组学方法基因组学方法是通过对植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找到植物抗性基因的位置和序列。
这种方法需要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基因组的序列图谱,通过比对不同植物基因组序列中各个基因的编码信息,找到与目标基因相似的DNA序列,从而鉴定出抗性基因。
植物抗性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室分析手段,鉴定不同植物对特定生物胁迫(如病原菌)和非生物胁迫(如干旱、盐害等)的抗性水平,为植物育种和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植物样品:选取不同品种的植物(如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等)作为研究对象。
2. 病原菌:选取常见的植物病原菌(如小麦白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等)。
3. 非生物胁迫模拟材料:如盐溶液、干旱模拟装置等。
4. 实验试剂:DNA提取试剂盒、PCR试剂盒、引物、缓冲液等。
三、实验方法1. 植物抗病性鉴定a. 病原菌接种:将病原菌接种于植物叶片上,控制接种量和接种时间。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病变情况,记录病变面积、症状等。
c. 抗病性评估:根据病变面积、症状等指标,对植物的抗病性进行评估。
2. 植物抗逆性鉴定a. 非生物胁迫处理:将植物置于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环境中,控制处理时间和浓度。
b. 观察记录: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记录生长指标(如株高、叶片数、叶片颜色等)。
c. 抗逆性评估:根据生长指标,对植物的抗逆性进行评估。
3. 分子生物学分析a. DNA提取:提取植物样品的基因组DNA。
b. PCR扩增:根据引物设计,对植物抗性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
c. 序列分析: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基因序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植物抗病性鉴定通过观察记录和抗病性评估,发现不同植物对病原菌的抗性存在差异。
部分植物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病性,而其他品种则易受病原菌侵害。
2. 植物抗逆性鉴定在盐溶液、干旱等非生物胁迫条件下,部分植物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生长状况良好;而其他植物则受到较大影响,生长受到抑制。
3.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PCR扩增和序列分析,发现部分植物抗性相关基因在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高,而在非抗性植物中表达量较低。
五、结论与讨论本实验通过对不同植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进行鉴定,揭示了植物对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差异。
植物抗病试验实验报告
植物抗病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植物品种对特定病原体的抗性,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植物品种,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1. 植物品种:A、B、C三种植物品种。
2. 病原体:特定病原体X。
3. 实验器材:培养皿、无菌操作台、显微镜、移液枪、离心机等。
实验方法:1. 选取生长状况相似的A、B、C三种植物品种,每种品种选取30株。
2. 将植物分为三组,每组10株,分别标记为A1、A2、B1、B2、C1、C2。
3. 将病原体X按照一定浓度稀释后,分别喷洒在A1、B1、C1组植物上。
4. A2、B2、C2组作为对照组,喷洒等量的无菌水。
5. 将所有植物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生长条件下培养。
6. 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状况,包括叶片颜色、叶片形状、植株高度等。
7. 定期采集叶片样本,使用显微镜观察病原体的侵染情况。
8. 收集数据,包括病原体侵染率、植物生长指标等。
实验结果:1. 病原体X对A、B、C三种植物品种的侵染率分别为A1组30%,B1组45%,C1组60%。
2. 对照组A2、B2、C2的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叶片颜色鲜绿,叶片形状完整,植株高度增长正常。
3. 实验组A1、B1、C1的植物生长状况相对较差,叶片颜色偏黄,叶片形状出现斑点或卷曲,植株高度增长缓慢。
4. 显微镜观察显示,A1组叶片样本中病原体X的侵染数量较少,B1组中等,C1组最多。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A品种对病原体X的抗性最强,B品种次之,C品种抗性最弱。
这可能与植物的遗传特性、生理机制等因素有关。
通过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以探究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为培育高抗性植物品种提供理论支持。
结论:本实验表明,植物品种A具有较高的抗病性,适合在病原体X流行的地区种植。
同时,建议对B、C品种进行进一步的改良,以提高其抗病性。
此外,实验结果也为农业生产中植物品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建议:1. 对A品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其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作物抗病性鉴定
实验六作物抗病性鉴定作物抗病性鉴定(evaluation of disease resistance )是作物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从抗原筛选、后代选择、直到品种推广的全过程都离不开抗病性鉴定。
狭义的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抵抗或感染程度,广义的抗病性鉴定还应包括病原物的致病性评价。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田间成株鉴定、室内苗期鉴定、离体鉴定及间接鉴定等,在实际工作中则需根据作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件而定。
常用方法如下:1、田间自然鉴定自然发病条件下的田间鉴定是鉴定抗病性的最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各种病害的常发区,进行多年、多点的联合鉴定是一种有效方法。
它能对育种材料或品种的抗性进行最全面、严格的考验。
田间鉴定的方法因作物种类而异,大田作物的田间鉴定一般要进行人工接种,接种方法又因病菌而异。
对于稻瘟病等气传病害,可分别用涂抹、喷雾及注射等方法进行接种,以使具有抗接触、抗侵入等抗病机制的品种也得以发病。
2、温室或田间接种鉴定这种方法是将病原菌孢子或病毒直接接种到温室或田间植株的叶片、果实或根上,它适合对所有作物进行抗病性鉴定。
由于抗病现象是寄主、病原物及环境条件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这种鉴定结果也能真实地反映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可靠性强。
接种鉴定的技术规程包括育苗、接种体的制备(病菌的分离、保存与抱子诱发)及接种3个环节,接种的方法有点滴法、喷雾法、摩擦法及注射法等。
3、离体接种鉴定为鉴定以组织、细胞或分子水平的抗病机制为主的病害,可选用离体接种鉴定。
具有操作简便,鉴定结果可靠等优点。
可同时分别鉴定同一材料对不同病原菌的抗性。
因直接从植株上取下子叶、叶片或果实进行鉴定,不影响幼苗正常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
鉴定方法不仅因作物、病菌种类而异,而且抗病性分级标准也因作物、病原菌的种类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以下则针对水稻稻瘟病、小麦条锈病、玉米大斑病等部分主要作物的最重要病害分别学习各种鉴定方法和技术。
第十五章植物生物胁迫抗性的鉴定与选择
(三)植物的抗病机制
1、加强氧化酶活性
当病原微生物侵人作物体时,该部分组织的氧化酶活性 加强,以抵抗病原微生物。凡是叶片呼吸旺盛、氧化酶 活性高的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较大; 凡是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高的甘蓝品种, 对真菌病害的抵抗力也较强。这就是说,作物呼吸作用 与抗病能力呈正相关。
抗病性鉴定是评价寄主品种、品系或种质对特定病害 抵抗或感染程度。
鉴定方法包括自然鉴定、接种鉴定、离体鉴定等, 在 实际工作中根据植物、病害种类、目的要求和设备条 件而定。
(一)田间自然鉴定
对于树体大、多年生的果树及观赏植物进行田间鉴定, 可将待鉴定的材料按一定的株行距定植于大田,全年不
使用任何杀菌药,并于发病盛期,每份材料调查100300个果实或叶片的发病程度,计算病情指数。 它的优点是能较全面准确地反应被鉴定材料的抗病性,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对病原微生物有防御反应的主要物质: (1)植物防御素 (2)木质素
(3)酚类化合物
(4)不饱和内酯 (5)抗病蛋白 (6)免疫信息物质 (7)激发子
(四) 物理结构特征与抗病性的关系
1、角质层或蜡质 角质层的某些特征, 如叶面防水特性, 使得那些由 水滴携带的真菌的湿润孢子不能停留在叶面上, 从而 起着抵抗病菌侵入的作用。 有的植物的角质层含有能够抑制某些真菌生长的物质。 有的研究发现, 蜡质层有减缓或延缓发病的作用。
(四) 分级标准和方法
(1) 定性分级。主要根据侵染点及其周围枯死反应 的有无或强弱、寄主大小、色泽及其产孢的有无、多 少, 把病斑分为免疫、高抗到高感等级别。
第一节 植物的生物胁迫
一、植物病原生物及其类型
植物的生物胁迫是由能侵染、寄生于植物体并影响植 物正常生长发育的生物造成的, 这样的生物通常称为 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的种类很多, 包括线形动物门的线虫、节肢 动物门的屁虫、原生动物门的鞭毛虫、菌藻植物门的 寄生藻、双子叶植物门的寄生性种子植物(如寄生于 大豆、高粱的菟丝子) 、真菌门5 个亚门的真菌、 薄壁菌门和厚壁菌门的细菌、软壁菌门的螺原体和支 原体、病毒和类病毒。具有重要影响的病原生物及其 生物学特性、传播、流行和危害见表15‐1 。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
实验15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植物病毒是导致粮、菜、果、花卉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892年俄国Iwanowsk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以来,己被正式命名的植物的病毒789种,并明确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即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 70年代后发现了只含有小分子量 RNA、不含蛋白质、侵染活性很高的类病毒25种,80年代后发现了含有线状病毒基因组RNA和与类病毒相似的环状RNA的拟病毒40种。
植物病毒种类多,繁殖速率快,传播途径广,并且缺少有效防治药剂和措施。
因此,植物病毒病一旦流行,危害之重,己超过真菌、细菌病害。
因此,加强植物病毒研究,减轻植物病毒危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重点学习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植物病毒病害检测及抗性鉴定的方法及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1.试材发病的植物组织及家兔等。
2.仪器及试剂高速冰冻离心机,离心管以及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PEG6000)、氯仿等。
二、方法步骤(一)病毒检测可用于植物病毒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测定、血清学检测、电镜检测、免疫电镜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免疫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血清学检测是快速、准确、图5-1 病毒抗原的分离与纯化灵敏度高、成本低的病毒检测方法,可用于实际检验检测工作中去。
本实验重点介绍,其它方法可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利用血清学技术进行病毒检测,主要依据血清学反应(免疫学反应),即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作用。
抗原指的是能诱导产生抗体的一类物质,它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植物菌原体等微生物,也可以是酶类、DNA、RNA、类脂、多糖等有机化合物,甚至还可以是叶片、枝条等各类组织。
抗体是指由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诱导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在体外进行特异性反应的一类物质,庄要是一些免疫球蛋白。
含有抗体的血清通常称为抗血清。
抗原能与由其诱导产生的抗体发生凝集、沉淀等反应,利用病原物中特异性强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反应,就能实现对病原物(病毒)的检测、鉴定。
植物病毒病的诊断与鉴定
1/25/2019 1/25/2019
17
1/25/2019 1/25/2019
18
3.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征
2. 细胞的变化: 花叶和斑驳是由于细胞内叶绿素遭到破坏所致。 内含体(inclussion):某些植物被病毒侵染后,在病组织中产生的 一种特殊结构,存在于细胞质或细胞核中,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 到。分为不定型内含体X-体和结晶体。 结晶体:有六角型、长条型、正四面体型等,个别的还有皿状, 无色透明,主要是由病毒粒体和寄主的蛋白质有规则地排列形成。 X-体:无一定形状,半透明,通常外有一层膜,也是由病毒粒 体和寄主物质构成 内含体的作用:①植物患病毒病后才有,因此,可作为一种诊断 的指标。 ②但并不是所有的病毒病都有内含体,有些必须发育到 一定阶段才形成,同时一种病毒还可有多种形态的内含体,因此, 单靠内含体诊断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1/25/2019 1/25/2019
21
3.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征
四、症状变化: 一种病毒引起的症状可因病毒、寄主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而改变。 1.病毒本身: ①病毒的株系(Strain):同一种病毒在致病性上也有差异,也称为病毒的 生理小种,为了便于与真菌生理小种的区别,称为株系。有强株系(症状 表现明显,危害较大)和弱株系(症状不太明显)。 如:TMV(弱株系) 番茄 花叶或斑驳 • TMV番茄条斑株系(强株系) 坏死,条斑 • TMV弱株系侵染烟草引起轻微斑驳,强株系则引起严重花叶。
TMV(烟草花叶病毒)
1/25/2019 1/25/2019
22
3.植物病毒病的症状特征
• ②交互保护作用(cross protection):同一种病毒的弱株系先接 种植物后,就可以保护寄主免受病毒强株系的严重伤害,即先 侵染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再受亲缘关系较近的另一种病毒的 侵染。 • 如果两种病毒无亲缘关系则没有这种保护作用。 • ③拮抗作用和协生作用: • 拮抗作用:一种病毒侵染寄主植物后,可抑制另一种病毒再 对植物的侵染。如烟草蚀纹病毒可抑制天仙子花叶病毒和马铃 薯Y病毒对烟草的侵染。 • 协生作用:两种病毒侵染一种寄主植物后,可使症状比单独 侵染时更为严重,加剧为害。 如:番茄花叶病毒 轻微斑驳 > 番茄 坏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5 植物病毒病害抗性鉴定
植物病毒是导致粮、菜、果、花卉产量下降、品质变劣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1892年俄国Iwanowsk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以来,己被正式命名的植物的病毒789种,并明确病毒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即核糖核酸(RNA)或脱氧核糖核酸(DNA), 70年代后发现了只含有小分子量 RNA、不含蛋白质、侵染活性很高的类病毒25种,80年代后发现了含有线状病毒基因组RNA和与类病毒相似的环状RNA的拟病毒40种。
植物病毒种类多,繁殖速率快,传播途径广,并且缺少有效防治药剂和措施。
因此,植物病毒病一旦流行,危害之重,己超过真菌、细菌病害。
因此,加强植物病毒研究,减轻植物病毒危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重点学习目前普遍采用的几种植物病毒病害检测及抗性鉴定的方法及步骤。
一、试材及用具
1.试材发病的植物组织及家兔等。
2.仪器及试剂高速冰冻离心机,离心管以及分子量为6000的聚乙二醇(PEG6000)、氯仿等。
二、方法步骤
(一)病毒检测
可用于植物病毒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生物学测定、血清学检测、电镜检测、免疫电镜以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免疫PCR等分子生物学方法,其中血清学检测是快速、准确、
图5-1 病毒抗原的分离与纯化
灵敏度高、成本低的病毒检测方法,可用于实际检验检测工作中去。
本实验重点介绍,其它方法可查阅有关文献资料。
利用血清学技术进行病毒检测,主要依据血清学反应(免疫学反应),即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的各种作用。
抗原指的是能诱导产生抗体的一类物质,它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植物菌原体等微生物,也可以是酶类、DNA、RNA、类脂、多糖等有机化合物,甚至还可以是叶片、枝条等各类组织。
抗体是指由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诱导产生的、并能与抗原在体外进行特异性反应的一类物质,庄要是一些免疫球蛋白。
含有抗体的血清通常称为抗血清。
抗原能与由其诱导产生的抗体发生凝集、沉淀等反应,利用病原物中特异性强的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反应,就能实现对病原物(病毒)的检测、鉴定。
目前国际上己制备出 200余种重要植物病毒抗血清。
我国农业部植检所为满足植物病毒检疫的研究和需要,先后制备出 30余种植物病毒抗血清。
因此,利用血清学技术检测病毒,主要包括如下三个环节:1.病毒抗原的分离与纯化利用高速冰冻离心机等设备以及聚乙二醇(PEG)、氯仿等化学药品,从冰冻的病组织中分离、纯化病毒抗原。
其操作步骤如图5-1所示。
2.病毒抗血清的制备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主要包括试验动物选择、抗原注射、血样采集以及抗血清的收集与保存等过程,可用图5-2表示:
图5-2 病毒抗血清的制备与保存
3.血清学反应将抗血清及抗原进行一系列稀释后,采用试管沉淀、小试管环状沉淀、玻片凝集、免疫双扩散、免疫电泳及荧光抗体等反应方法进行血清学反应,从而实现对病毒的检测与鉴定。
(二)病毒病抗性鉴定
病毒检测的对象是病原物(病毒),是对病毒定性(病毒的有无及其种类)与定量的分析鉴定,而抗性鉴定的对象是寄主,即植物品种或种质对特定病毒的抵抗能力。
目前植物病毒病抗性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大都为大田病圃法。
例如,刘琴等(2002)对110个小麦引进品种在自然病圃区进行了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鉴定。
主要做法是,每个品种分别播种,设置对照与重复,于病害发生期调查发病率。
所采用的病情分级标准是:
1级 抗(R):发病率0%~9.9%;
2级 中抗(mR): 发病率 10%~19. 9%;
3级 中感(MS):发病率 20%~39.9%;
4级 感(S):发病率>40%。
三、作业思考题
1.植物病毒检测有哪几种方法?各有何优缺点?
2.何为抗原?抗体?抗血清?
3.血清学技术检测植物病毒,主要包括哪几个步骤?
(陈学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