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专家温铁军:搞规模集中不是中国农业出路

合集下载

温铁军: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

温铁军: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

温铁军: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摘要】作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温铁军继承并发展了“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中国农民领袖毛泽东在农业方面的思想,提出了把“农民”放在“三农”问题的第一位的观点: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

新农联盟为您展现一个新农业实干家-温铁军。

“国父”与“毛爷爷”的农业情结“国父”孙中山不是一位高冷的农业革命家,他对民国时期的农业,倾注了自己的情怀。

孙中山提出了“依靠教育兴农、科技兴农,通过发展农村的市场经济,让城市带动农村发展”,以及“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发挥引导的作用”的思路,不仅对当时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正能量,而且为我国处理“三农”问题提供了参考价值。

毛爷爷对中国农业的感情也疯狂。

作为中国农民的领袖,毛爷爷提出了“农业就是工业”的奇葩论点。

注意不是著名,而是奇葩,因为这个命题一直为人们所忽视。

这为之后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著名论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农”问题的本质就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绝不单单是农业意义上问题,这是关系全局的问题,所谓全局,就是整个国家的局势,就是政治问题。

从基层走出来的“三农”专家温铁军1968年,17岁的温铁军在山西插队,从此与“三农”结下不解之缘。

农村基层生活的切身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村有了更加全面而直观的认识。

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一个叫“温铁军”的“三农”问题经济学家。

两代伟人的“三农”问题接班人温铁军温铁军强调“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是应该将顺序调换过来,即“农民、农村、农业”问题。

“农民在‘三农’问题中是第一位的”,农业问题只是派生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这无疑是对两位伟人在农业问题上的继承。

结合现代农业,温铁军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条更为精辟的论断:“20世纪的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21世纪的农民问题主要是就业问题。

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观点

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观点

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观点温铁军是中国知名农业经济学家,长期从事农业研究工作,他对农业发展问题有着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先导。

下面本文将从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看法和方法上进行详细阐述。

一、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看法1. 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温铁军看来,农业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

因为农业是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与供应,它关系着全国亿万农民的生计。

同时,农业也是供给工业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国家工业和国防建设。

因此,农业发展必须放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在过去的农业政策中,农业投资、税收和信贷倾向于支持城市,而忽视了农业,导致了农业水平普遍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温铁军坚持防止“城市优先,农村后行”的错误导向,要把农业发展放在国家发展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2.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家工业、城市化和全球化影响的不断深入,农业环境、生产方式、生态农业、科技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需要调整和更新农业发展的理念。

农业现代化需要实现科技与生产密切连结,优化低效农业,提高功效,推进农业智能化、数字化、生态化,推广科技创新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只有完成农业现代化,才能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发展需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随着城市化的加速,人口逐渐向城市聚集,而农村则出现了老龄化,青壮年人口流失等问题,需要加强农村振兴工作,以保证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需要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这就要求我们在农村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安全感。

同时,要改善农民的待遇和尊重农民的价值,增加东西部地区的等价交换,减少资源的流动和贸易失衡,保障农民权益。

通过农村振兴,实现乡村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现代化。

二、温铁军对农业发展的方法温铁军认为,农业发展要坚持科学种植、环保植栽、可持续农业发展、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的方向。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是一位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他的观点和见解对于中国农村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观看温铁军的演讲或者阅读他的著作之后,我深感其思想的深刻和独到之处。

首先,温铁军对于农村问题的分析非常深入。

他认为,中国农村面临着诸多问题,如贫困、环境破坏、土地流转困难等,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例如,贫困问题不仅与农民的收入有关,还与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密切相关。

只有全面地看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找到解决之道。

其次,温铁军对于农村改革的思路非常清晰。

他认为,农村改革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

同时,农村改革必须注重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既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也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只有这样的改革才能真正地推动农村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温铁军的演讲风格非常亲和、朴实。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与听众的互动和交流,能够及时地回答听众的问题和疑惑。

这种亲和力和互动性也让他的演讲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总的来说,观看温铁军的演讲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农村发展的关注和热情,也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中国农村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相信,在温铁军这样的专家的引领下,中国农
村的改革和发展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温铁军谈农业

温铁军谈农业
第二方面,人们都在讲城镇化,这是近年来愈益普遍的一个话题, 认为城镇化能够解决农业不规模的问题。我们不妨对此进一步展开讨 论:
且不说现在大城市吸纳农民能力已经下降,从长期分析来看,即 使我们加快城市化到 2030 年可能实现 50%城市化率(这是在决策选择 完全正确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达到的目标,如果决策选择不正确,能不 能达到还是个问号)。到那时我们是 16-17 亿人口,按 16.8 亿计算 仍然还有 8 亿 4 千万人生活在农村;而在城市化加速阶段,按正常的 城市化发展速度和规模来看每年被征占的土地至少在 1200 万亩以上。
一、现行农业政策有可能加重我们目前的困境
当最近人们开始重视三农问题的时候,形势似乎更复杂了。因为, 到现在为止我们所看到的有关政策,例如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
例如把农村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考虑等等,都是非常好的 提法;社会各界也普遍重视农民收入问题,这些的确是值得高兴的事 情。但是讨论中似乎有这么一个跟流行歌曲差不多的现象,“今天的 你我还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大家手中用的是“旧船票”,很难搭上 解决今天农村问题的“客船”。现在出台的有关政策似乎不能解决问 题,反而有可能加重目前的困境。为什么这样说?理由如下:
因此看来,靠出口拉动是个说法但似是而非。因为东部地区吸引 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打工节省了很多成本,主要节省的是农民进入东 部地区打工的全部转移成本。没有任何一个东部企业家为农民打工者 支付路费、办证费等,只是开几百元月工资而已,且工资水平十年不 变,基本上是恒定的。这样,当出口绝对值增加的时候虽然带动就业 和打工,但并不意味着收入水平增加--只是就业人数增加导致绝对 值增加。况且,流动打工人口没有社会保障,最好的劳动剩余价值被
们大规模落实 30 年不变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那次价格调整和体制调整 双管齐下,造成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这次双管齐下造成的结果 如何?我怎么想慎重也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绘这种现象。总之,同样 的政策手段在不同的时代使用,效果的差别是比较明显的。

破解“三农”难题的智脑温铁军

破解“三农”难题的智脑温铁军

破解“三农”难题的智脑温铁军作者:余玮来源:《中华儿女》2008年第01期把“中国研究‘三农’问题最权威专家”的帽子戴在温铁军的头上,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要说“之一”便毫不夸张了。

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充盈在字里行间的忧国忧民之情,让不少中国人牢牢记住了这位经济学人——温铁军。

通过采访,我们再次感受到这位著名“三农专家”的思想精华。

转换角色,温铁军为破解“三农”难题独辟蹊径1995年,温铁军提出以“三农”问题取代“农业问题”的政府建议,得到中央主要领导肯定并成为国家重大政策;1996年,他首次提出并全面阐述“三农”这一概念及其内涵,成为亿万农民的代言人。

温铁军对“三农”问题的理解从概念上就体现出独到见解:“三农”问题不是“农业、农村、农民”,而应是“农民、农村、农业”。

农民主体的问题、关注农村发展问题应该得到更多关注,农业问题是由此派生的。

谈到“三农”话题,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很低调的温铁军打开了话匣子,言辞犀利地为农民处境疾呼。

“按照国家统计公布的数据,现在农村劳动年龄人口是5个亿。

在这个正式公布的劳动年龄人口基础之上,恐怕还得加个30%,因为还有半劳动力,这么算下来,农村的劳动力就有6个多亿。

我们的农业按照现在的生产力条件大概需要1.5亿的劳动力,也就是说,还有将近5个亿的剩余劳动力。

这是就业问题。

”“对我国的‘三农’问题起制约作用的矛盾主要是两个,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即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即城乡分割对立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个内在的基本矛盾制约下,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很大程度上要靠农村外部条件的改善。

”“我们中国不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是个农民大国。

经历改革开放30年的飞速发展,‘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今天已成为现实。

然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农民,这个特殊群体仍然相对贫困。

解决‘三农’问题既要在‘三农’之外下功夫,也要在‘三农’之内找出路。

”席间的谈话没有任何间断。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观后感

温铁军观后感作为一名热衷于关注我国农村发展的青年,我有幸观看了温铁军教授的讲座,对其观点深感兴趣。

温铁军教授从农业现代化、生态文明、全球化、农村金融改革等多个角度对我国农村发展进行了深入剖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首先,温铁军教授强调了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的紧密关系。

他指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基石,只有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

同时,他还强调了科技创新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这使我认识到,农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农村发展的内核驱动力。

其次,温铁军教授谈到了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他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

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此基础上,我对乡村振兴的路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即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再者,温铁军教授谈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产业发展。

他提到,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地区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高农产品国际地位。

这需要我们加强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品牌。

这对于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农村振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最后,温铁军教授谈到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他表示,农村金融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这将有助于缓解农村融资难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总之,观看温铁军教授的讲座,让我对我国农村发展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思维,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径。

同时,要坚持绿色发展、国际化发展、金融改革等多方面相结合,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农民的代言人--温铁军的生平思想

农民的代言人--温铁军的生平思想

农民的代言人—温铁军的生平、思想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一个颁奖典礼上说:“中国的农民很不容易,我常常觉得,9亿农民就像希腊神庙里的柱子,他们托起了大厦。

农民很多,但是真正关注农民的人不是很多,替农民说话的人也不是很多。

而温铁军就是中国农民的代言人。

”“中国农民的代言人”,用来形容温铁军是再合适不过得了,他独到的视角、新颖的见解、深刻的思想以及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忧国忧民之情,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才华,更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三农’问题。

“温三农”这一称谓也正表现了人们对他多年来扎根基层、用心为农民疾呼的敬佩之情。

1951年五月,温铁军出生于北京,作为一位紧跟着新中国出生的50后,他亲眼见证了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

初中还没有毕业,就赶上“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的时候,他才十六七岁,被安排到山西汾阳插队,亲眼见证了农民生活的贫苦,并与当地农民完全融和,对农民这一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有了较深的了解,为日后对‘三农’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温铁军又参军,当工人,11年的工农兵经历形成了他从农村基层出发看问题的角度,和关注农民的感情。

1979年温铁军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的是新闻,却最终选择了研究“三农”问题。

也许是新闻专业的熏陶,温铁军一向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

1985年末调入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联络室从事农村调查研究工作。

同年他发起并组织了首批记者团,驾摩托车沿黄河考察8省40多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1987年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正式组建后调入,1988年任监测处副处长,1993年任调研处长,1995年任主持工作的副主任,1998年试验区办公室机构变动,调任农研中心科研处长,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

“为文不说民瘼苦,再作诗书也枉然。

”多年来,咬准“三农”问题的温铁军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大部分农村,细心地调查,认真地研究,然后把第一手材料写成文章。

他写了《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认识误区》、《当“三农”遭遇WTO》、《半个世纪农村制度的变迁》……这位很少呆在研究室里的“研究员”成果多多。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

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近期,一些国内农民对温铁军的批评声音日益高涨。

温铁军,作为中国著名的农业专家和学者,曾经在农业领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被誉为“农业奇才”。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农民对他的言行开始有所质疑和批评,认为他在某些问题上存在着不负责任、不够真诚和不尊重基层农民的态度。

一些农民指出,温铁军在提出农村振兴战略的却很少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农民的真实需求。

他的一些建议和政策主张往往来自于书本和理论研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调研。

这样一来,他的一些观点和决策往往脱离了农民的生活和实际需要,难以得到基层农民的认同和支持。

一些农民对温铁军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感到不满。

他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往往带有一种傲慢和自大的态度,给人以不尊重基层农民的印象。

他有时候甚至会在公开演讲中表现出对农民的不屑一顾和轻视,让人觉得他与普通农民之间存在着一种莫大的鸿沟。

这种言行举止让一些农民感到被冷落和忽视,引发了一些不满和质疑。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推广农业技术和新模式的过程中,缺乏对基层农民的真正帮助和支持。

他偏向于宣扬一些高科技和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忽略了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资源条件。

这样一来,很多农民无法从他的技术推广中受益,反而导致了一些过度投资和资源浪费的现象。

一些农民认为,温铁军应该更多关注基层农民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提供更加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第二篇示例: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关于著名学者温铁军的批评声音再度引起了热议。

不少国内农民对他的观点和言论表示不满,并指出了他在农村问题上的盲点和错误。

许多农民对温铁军的言论感到不满的原因之一是他对农村生活和农民问题的一些观点有偏见和片面性。

温铁军在一些访谈中曾经提到过农村生活的艰苦和贫困,但却忽略了农民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和他们的努力。

他似乎只看到了农民的困难和不足,却忽视了他们的艰辛和奉献。

许多农民认为温铁军在提出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案时缺乏实用性和可行性。

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共9页文档

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共9页文档

温铁军:城市化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对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改革的三个思考导读:通过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考察,只要是人口超过一亿的,就没有发现哪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是成功的。

如果中国也用大型贫民窟来实现城市化,那只不过是一种“空间平移、集中贫困”——农村分散的贫困人口变成相对集中的贫民窟人口——结果往往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

思考一:股份合作制——农村产权改革和城市改革的差别何在2019年,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矛盾”被写入了党的“十六大”报告,我们得以据此就城乡改革异同进行分析。

早期的农村改革是多数人受益的改革。

而在叙述早期的改革经验时,人们总要以“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至今没有说清楚的故事开头。

实际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有部分地区在1978~1982年执行过4年;是在当时财政危机压力下“甩包袱”的结果。

此后则是在1982~1984年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成“大包干(包干到户)”,结果是对几千年传统农业社会以“土地均分制+定额租”的生产关系来达成社会长期稳态特征的复归。

本文之所以坚持把中国农村经济基础的复杂现象归纳为“三农”问题,是由于多年以来就认为“大包干”所造成的农村经济基础,不外乎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村社制”,这种改革所形成的、后来在如此强烈的剥夺下仍然创造了稳定中国达30年之久奇迹的财产和分配关系的实质,则主要是这种历史上就利于稳定的“均分制加定额租”。

①“大包干”在产权制度变迁上的积极意义,在于把过去以人民公社的名义、但实际是国家资本控制农村土地占有收益的这种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原始积累时期最为基础的财产制度,短期内变成了近两亿农户依据社区内部的“成员权”平均占有本村的土地和资产。

②其实,这恰恰是做到了每个单位内部都“起点公平”。

③如同早年的土改一样,是使当时占中国人口80%的农民都得到好处的一种财产关系重构。

农村改革的问题在于,政府让农民家庭在承包土地的同时也得到了“制度变迁收益”,实际上把农村的公共开支,连同教育医疗和福利保障一并压在土地上了。

最新-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精品

最新-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 精品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温铁军博士答记者问今年以来,三农问题被提高到“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被强调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于是,社会各界便纷纷热炒“三农问题”。

此刻应该提示的是有关背景:十多年前就已经有了广泛讨论和相关政策研究。

兹摘要如下:1989-1991年出现了改革以来首次农民收入连续3年增长速度为负数的情况。

农业部范小建副部长曾经骑自行车考察20多个县,他关于农民负担过重的政策建议得到当时农业部刘中一部长的重视,中央十四大之前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上,也有很多老同志提出过关注农民和农村问题的意见。

1993年农业部刘江部长组织大批干部下乡蹲点,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村司杜鹰司长通过安徽调研写出了“一个农业大省面临的困境”,也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

当年5月《经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解决农业问题“功夫在农外”。

此后,由于中国经济进入高涨和“过热”,这些同志所提出的问题被宏观环境的变化和城市改革加快掩盖了。

1994-1995年粮食产量在需求拉动和价格政策刺激下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少数坚持搞农村基层调研的人提出“新一轮粮食过剩”的可能,1995年有“关于农业农村问题的不同意见分析”,以及对过度紧缩影响就业和内需的不同意见,1996年则有“粮食问题不是粮食的问题”等文章引起讨论。

1996年秋季,以“制约三农问题的两个基本矛盾”为标题的文章,发表在《战略与管理》上,明确分析了“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基本体制矛盾”对三农问题的影响。

……综上所述,所有这些从基层调研出发、比较实事求是的政策研究工作,都发生在1997年再次出现“卖粮难”之前,对那以后的问题,确曾提前予以警示。

看来,不是对三农问题的认识不到位,而是温家宝总理所强调的“科学决策”客观上没有条件实行;或云“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一、“三农”问题是怎样被提出的社会上一般误认为“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才被决策层采纳的”。

温铁军:“没有农民,谁能活在天地间!”

温铁军:“没有农民,谁能活在天地间!”

维普资讯
ou san ng ch n e tt di i es
民的 负担太重 举国 , 所公认。 按照中国 今天的
国力 对农民 , 减免税收已 逢其时了 经恰 。 如果按照 年人均收 80 入 0 美元来算, 农
被采纳。 很简单, 原因 如果我 们像其他国家那 样发展 农民 合作 ,必然会影响 巳 农领域 在涉 中占 断利益的 有垄 部门 。” 他还认为,尽管 目 央政府想帮助农 “ 前中 民 解决问 题,但县级以 下的 许多 部门早已 离 农而去, 很少为农民服务 了 例如, ” 供销社、 信用社以 前是农民 的合作组织, 现在已 变成
对农民合作社在城市中办的超市进行免税,
文件’ 作出的 调整, 就是实事求 是地针对了 现 实。” 从他坚毅的 脸上, 记者仿佛看到了中国
成熟的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 信念和使命。
查研 向 学习的 会。 究、 农民 体 ” 温铁军可能 最早在 18 年左右就提出 95
“ 三农” 问题的研究思路。 迄今, 三农” “ 问题
话打断。 后来, 铁军 过意 温 都 不去了 索 , 性把电 拔掉, 话线 一心一 意接受专访……
20 年 1 0 , 社全文播 05 月3 日新华 发了《 共中 国 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 中 央、 务院 提高农
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是新世纪的第二个以“ , 三农” 问题为专题的“ 一号文件” 。权
以赢利为目的了。还有一些部门, 仍在以支农 的名义开展业务, 但每增加一点权力, 向农民
年3 ,时 月 任湖北监 利县 棋盘乡 党委书记的 李昌 平在( 理书 开头这 ( 上总 的 样写 李昌 道。 平的 上书通过媒体披露后感动了中国, 三 “

温铁军关于三农的文章

温铁军关于三农的文章

温铁军关于三农的文章温铁军是一个公众知识分子,他在中国时间网上发表了一个关于三农的文章,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在这篇文章中,温铁军表达了他对中国农村现状的看法和对未来的展望。

温铁军认为,中国的三农问题历来都是一个重要话题,近年来随着城乡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尽管中央政府在过去十几年里推出了一些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但是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却比城市缓慢,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依然低下。

温铁军认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采取系统性和长远性的措施,政府不仅需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还要加强农业的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

此外,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包括农村道路、通讯网络、水利设施等。

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村地区与城市一样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温铁军还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的权益保护问题,加强对他们的法律教育和维权意识的培养。

他认为,在城市中拥有更多机会的农民工应该团结起来,通过集体行动争取合法权益的得到保障。

同时,政府也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和保护。

温铁军指出,中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以“粮食安全”为例,目前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很高,稳居世界第一,但是农产品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为了保障民众的健康和安全,政府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

这个过程也会促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农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

总的来说,温铁军认为,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扶持政策和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农民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素质和发展意识;社会各界需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和关注。

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使得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温铁军:中国农业困境与生态化解困

温铁军:中国农业困境与生态化解困

温铁军:中国农业困境与生态化解困按照很多专家的分析,2016年应该是中国经济下滑到底的一年,产能过剩的话题这几年也一直在讲。

但这些讨论很少跟农业企业现在面临的形势直接相关。

其实,早在1990年代中期,当粮食产量超过1万亿斤的时候,我们就曾经提出粮食增产和人口增加的曲线是并行的,在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条件下,以国内的粮食生产为主来保证国内的需求,那如果粮食在短期内连续增产,就会出现过剩。

1990年代出现过粮食四连增,曾经导致库存费用过高、财政补贴、银行占压等一系列宏观问题。

进入新世纪,当我们开始强调“三农”问题、加强农业投入时,又出现了粮食十二连增,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同时,还有一个说法是:“三农”支出现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2014年已超过11300亿元,2015年应该会进一步增长,大概每年有10%的增长率。

客观来看,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都非常大。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地板价”(最低价)在国际价格的“天花板” (最高价)之上,这种倒置的结构很难持续。

所以,由于长期的粮食过剩,没办法再增加库存,从2016年开始要减少补贴,包括粮食补贴、化肥补贴、农药补贴等。

这样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很难保证,农资生产企业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再看看国际形势,我们跟那些大农场模式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陆续签了自由贸易协定,这就对国内农产品形成了市场空间的挤压,因为澳大利亚的农产品价格很低,产品质量又好,而国内的价格很高。

总体来看,2016年农业的国内、国际情况都是不利的。

这个冬天恐怕会比较难过,下一个春天可能比较短暂,下一个夏天可能比较炎热,接着就是秋风肃杀,形势不会太好。

一、世界农业的三大模式在我们以往的农业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基本是西方的,因此无法解释世界的农业形势到底如何。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农业形势不再是单一的产业问题,比如美国也有沙尘暴,他们那种大农场模式也是破坏环境的。

温铁军原始出处: 三农中国

温铁军原始出处: 三农中国

作者:温铁军原始出处:三农中国我讲三个在研究上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基本国情问题。

我在1995年前后提出讨论性意见,试图把当时决策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农业问题”这个提法改变为“三农问题”的时候,是有所指的。

主要是顾虑中国有个重大的国情矛盾制约条件使得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无法改变,那就是人口与资源之间关系高度紧张。

反映在农村发展问题上就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

中国国土面积虽然有960多万平方公里。

但是一般只有平原适合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而中国水土条件比较匹配的平原地区只占全部国土面积的9.4%;人口却长期居世界第一。

这对于制度变迁本来就是个明显的资源约束条件。

在这个约束条件之下是否可以有一个简单的推论:任何制度,都不过是在一定资源相对于人口比重的约束条件之下,诸要素结构变化的结果。

现在很多学者强调制度是起决定作用的,亦即“制度决定论”。

而长期以来我却不敢苟同。

我认为,制度不是因而是果。

当然,哲学上看因果之间是一个互变的关系。

但是,从现阶段的制度演变过程来看,制度是一定的资源约束的结果。

或者,是资源禀赋之下的要素结构变动的结果。

反之亦然,即:一定的要素结构和它内涵的利益结构所形成的制度,其实和它的资源禀赋存在高度相关。

所以,为什么强调第一个矛盾是基本国情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不可逆的。

对此,我在《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副标题为“三农问题的世纪反思”)一书中有所表述。

我把一百多年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学者在农村调查结果排序,不问政治派别、不问背景,只按年代排下来以后,发现在人口不断增长,而土地资源不可能大幅度增加的情况,旧中国的土地的所有权,并不呈现集中的趋势。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相对来讲土地所有权是呈分散趋势的。

这个结论就和大家长期以来在学校学的不同;教科书上讲旧中国地主集中占有了中国的大部分土地,因此导致地主阶级跟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是旧中国的主要矛盾。

我的结论与教科书有很大差异。

温铁军:贴近农民的“三农”专家

温铁军:贴近农民的“三农”专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农民大国” 。中国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农村剩余劳 动力的就业问题。 当温铁 军作 为 20 0 3年 度 中国 经 济 人 物 之 一 , 站在中央电视台的颁奖台上时 ,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吴敬琏 指着他动 情 地介 绍 说 : 中 国 的农 民 很不 容 “ 易, 而温铁军可谓中国农 民的一位代言人 。温铁军 ” 则表 白 :我不敢 称 自己是 农 民 的代 言人 。我 只不 “ 过是做了一点调查而已。 ” 每 年三分 之 二的 时 间在 农 村 句“ 而已”轻描淡 写, , 但温铁军的这“ 一点调 查” 却是他深入农村十数年的经历。 现任 中 国人 民大 学农 业 与 农 村 发展 学 院院长 的温铁军, 曾在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院 攻读过硕士 、 博士学位 。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温 自 称 是 一个“ 不懂理 论 的人 ” 。他 强 调 自己不 是 学 习农 业理论出身 。 他对农村问题的研究都来源于 自己的 感性认识 。 温铁 军 15 9 1年 5月 出 生 于北 京 ,98年到 山 16 西插 队 , 曾任知青 队长 。但 半年 过后 , 只抓 生 还 因“ 产而不抓阶级斗争” 被迫离开 知青集体 , 为农 民 成 的一员 。从 此温铁 军融入 到农 民中 间 , 农 民同吃 与 同住 , 了农 民的身份 , 有 更有 了农 民的感情。知识 分子家庭出身的温铁军说 ,那是我真正 了解农民 “ 的开 始” 。 中国内地恢复高考后 , 一直没有放弃 自学的温 铁军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95年 , 18 他调到中央农 村政策研究室工作 , 当时中国农村改革已经开展得 如火如荼 , 温铁军经 过在农村 的大量 调查研究 , t8 年发表 了“ 98 危机论” 简述 了经济 危机周期对 , 中国农 业经 济的影 响 , 学术 界产 生 了反 响 。同年 在 他还通过 温州调查写 了《 地方政府 资本 的原始 积 累》 把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 引入 到中国经济的研 , 究之中, 这在当时是很鲜见的。 温铁军说, 他对农村的关注不是 自己的主观选 择, 那时的青年人不会像今天的青年人有 自己的主 观努力 目标 , 他是 因为 客 观 的一 系列 经 历 , “ ” 被 推 着 走上 了研究 中 国农 村这 条路 的 。 18 97年 , 铁 军赴 美 国 密 执 安 大 学社 会调 查 温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温铁军谈三农问题: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引言温铁军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被誉为“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者之一”。

他曾多次谈到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学习温铁军谈三农问题时的一些见解。

什么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指中国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综合体。

在中国,农民人口占据了绝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这就导致了很多农村经济问题,例如农村贫困、土地问题、劳动力流失、环境污染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一直在努力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

温铁军的观点温铁军在多次公开场合谈到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他的观点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加强土地制度改革温铁军认为,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他认为,当前土地制度需要改革,以便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

具体而言,应该加强土地承包制度和流转制度改革,使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支持农村金融发展温铁军认为,农村金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他提出,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建设起一整套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体系。

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使农村居民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贷款、理财等金融服务。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遇到的困境,温铁军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这个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通过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人才质量、挖掘乡愁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来加速农村的发展和繁荣。

结论综上所述,温铁军谈三农问题的核心观点是: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我们应该在当前的政府政策和措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为农村经济的繁荣做出更好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问题的研究,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

温铁军乡村振兴的观点

温铁军乡村振兴的观点

温铁军乡村振兴的观点
温铁军是中国著名经济学者和社会学家,他在中国的农村振兴上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他认为,农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

首先,温铁军认为农村振兴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财政上的支持。

他指出,农村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高,市场不稳定等特点,需要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提供财政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鼓励民间资本向农村倾斜。

其次,温铁军认为农村振兴需要改变传统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流转模式。

他指出,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中,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村土地的流转、土地使用权的确权、集体土地的股份化等都是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政府应该完善土地的流转机制,扩大农民的土地承包规模,鼓励土地租赁市场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

第三,温铁军认为,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他指出,市场是调节资源配置、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机制,政府应该创造宽松自由的市场环境,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拍卖土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等方式,扩大农村市场规模,提高供给侧质量和效率,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最后,温铁军强调,农村振兴不能只看到经济发展的角度,还需要兼顾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问题。

他指出,发展并保护农村环
境,保护农村文化遗产,尊重农村社会的生态和文化多样性,是农村振兴的核心内容。

总之,温铁军提出的这些观点,为我们认识和理解农村振兴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只有加大对农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夯实政策基础,才能实现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目标。

三农问题热点试题

三农问题热点试题

关于“三农”问题的热点试题一、背景材料:材料一: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的意见》全文公布。

这是事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工作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

材料二:温铁军专家指出:中国“三农”面临的两大矛盾,第一是国情矛盾,就是人地关系紧张,中国农户平均土地规模只有半公顷左右,劳动力转移又比较困难,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是政策问题,主要是缺乏符合国情的、专门针对小农经济的政策。

材料三:专家指出,一号文件清晰地说明了农民增收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种粮农民,突出强调了让传统农业地区种粮农民得到实惠;其次强调了在全国范围内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

1.“三农”问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选出既属于传统粮食主产区,又大量提供商品粮的一组()A.三江平原上海近郊B.江淮地区江汉平原C.黄淮平原珠江三角洲D.成都平原河套平原3.近年来,我国粮食种植面积减少,产量增长缓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种粮面积减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的结果B.如果税费减轻,农民会把心放在种地上的C.国家粮食价格是农民选择是否种粮的依据D.选择种粮,还是从事多种经营,取决于土地上的比较效益4.材料二中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其实是有一些出路的。

请把下面的几项补充完整。

A.进城市打工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5.有关“政策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改革初期,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B.谷贱伤农,农民会自发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C.短期内,政府可以大量将乡村城市化,有利于缓解农村的压力D.现阶段,过度分散的土地不利于单一经济作物的大规模密集型耕作6.目前,关于农民增收的措施,下列哪一项是不可行的()A.土地重新划分,集中成片到少数农民手中,没有承包土地的农民到土地承包商家去打工,以实现耕作的机械化和规模化B.发展定单农业,使农副产品的销售、效益得到一定的保障C.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化生产的道路D.农民在农时务农、农闲时进城打工7.为了增收,必须要加强农产品的商品性,下列建立的一系列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正确的是()A.江汉平原、太湖平原的商品粮基地B.珠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甘蔗基地C.湖北、宁夏的甜菜生产基地D.豫东、鲁中南、冀西北的商品棉基地8.有时农业取得丰收,但农民却没有增收,你觉得从根本上解决应当()A.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对粮食种植的资金投入B.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C.从事非农业方面的生产,以取得额外的收入,弥补不足D.加大农产品补贴的力度,确保丰产的连续性9.兴修灌溉系统,提高农作物产量,可促进农民的增收。

三农问题要解决城市化未必是出路——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三农问题要解决城市化未必是出路——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三农问题要解决城市化未必是出路——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
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佚名
【期刊名称】《《农村·农业·农民B》》
【年(卷),期】2006(000)007
【摘要】"十一五"时期,"三农"问题如何解决,出路何在,是否有解?最近,的第三部分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
【总页数】1页(P3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破解"三农"问题的本质——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J], 程杰
2.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环境思考——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J],
3.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城市反哺农村——专访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 [J], 无
4.新农村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利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答本刊记者问 [J],
5.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新农人的“乌托邦”实践难在哪? [J], 唐斐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铁军: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中国研究“三农”问题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农林经济管理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首席记者钟志兵摄
精彩观点
1近20年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学习美国、加拿大搞农业集中规模化,没有出路。

2孤立强调农业产业化,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是不符合生态文明战略的。

3中国农业具有极强社会农业特点,不是一般的经济农业。

过去过分强调农业的一二产化,并按这个思维方式制定政策,出现片面的政策导向。

4中国“三农”问题是密切结合的,不可拆分。

如果将农业从“三农”中剥离,孤立强调农业,也就必定会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

这点通过过去几十年教训也已证实。

商报记者聂飞
在国家实施生态文明战略的大背景下,重庆库区过去被忽视的生态资源将被“唤醒”,这将让库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9日,荣昌县城,全国生猪大县发展论坛现场。

著名“三农”问题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和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和机遇”的演讲。

随后,温铁军接受了商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表示,近20年实践证明,中国农业学习美国、加拿大搞农业集中规模化,没有出路。

谈农业现代化
搞规模集中不是中国农业出路
重庆商报:你本次来渝,为荣昌官员和企业家讲解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

而农业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新词,从建国不久中央就提出来了,它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演变过程?
温铁军:是的。

中央提农业现代化,是在1956年作为“四化”之一,出现在红头文件中。

但当时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学习苏联的集中大生产模式——将工业大生产办法搬入农业。

直接表现就是通过拖拉机等机械化作业,改变传统小农生产方式,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

接着,中国农业现代化演变为种产销一体化,产业链条拉升,农业从“一产”延伸到“二产”,农民变成了产业工人。

分散的养殖方式,变为集中化、工厂化方式,这一方式延续至今。

重庆商报:你作为研究“三农”问题的权威专家,近20年的农业集中规模化,给中国农业带来什么影响?
温铁军:客观上讲,农业产业链条拉长,带来农业增产增收,整体收益快速增加。

这一方式,是以美国、加拿大农业为学习蓝本的,而事实上,依据中国国情,根本不具备发展大农场农业的“土壤”条件。

同时,这一方式,也会派生出很多问题。

重庆商报:主要有哪些?
温铁军:一是农业集中产业化带来的收益,大部分没有分配到作为生产者的农民手里。

二是农业二产化,必定是单一品种化,适合加工生产,但破坏环境。

过去20年,农业带来的污染,大于城市和工业污染。

三是在全球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下,中国农业也已产业过剩。

过剩产能值每年大概是3000亿元左右。

这三大问题,也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重庆商报:你认为集中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不是中国农业出路。

未来的中国农业,应该如何走?
温铁军:实际上,早在2005年,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多功能性……党的十八大又提出了生态文明战略,目的就是要让各地摈弃大农场农业模式,学习韩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强调生态文明下的农业多功能性。

重庆商报:如何理解生态文明下的农业多能性?
温铁军:简言之,就是农业兼有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特点。

农业不仅生产化,还能社会化。

还有文化传承、教育、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功能。

比如荣昌猪品牌,测算出有21.7亿元品牌价值,如再将其卡通化,拍成动漫或电视剧,则属于创意产业了。

因此,中国农业具有极强社会农业特点,不是一般的经济农业。

过去过分强调农业的一二产化,并按这个思维方式制定政策,出现片面的政策导向。

中国“三农”问题是密切结合的,不可拆分。

如果将农业从“三农”中剥离开,孤立地强调农业,也就必定会忽视农民利益和农村发展。

这点通过过去几十年教训也已证实。

重庆商报:在生态文明的战略大背景下,将会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温铁军:当前,尽管面临各种挑战。

但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2006年开始,中国对“三农”投资总规模已达到6万亿。

这个大规模投资,解决了农村道路、电力、水、网络等“五通一平”问题,使中国成为农村实现“五通”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五通一平”建设到村,让所有投资者减少了资金投入。

其次,经历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就是“不差钱”。

沿海产能过剩,无论是国资或民间资本,都在寻求资本增值和避风港。

在这一背景下,资本向中西部集结,是大势所趋。

山林等资源丰富地区,最能得到沿海资本流入机会的。

因此,各地农业部门,不用再担心招商引资了。

你现在是“靓女”,他(资本)是黄脸婆了。

现在要做的,就是维护好生态文明的发展态势。

谈中国城镇化
中国的城市化一定是城镇化
重庆商报: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的战略下,中央特别强调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你在发表演讲时提到,中国城市化,一定是城镇化。

温铁军:是的,这也是中国国情决定的。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发展中国家兴起城市化。

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城市化能带来大规模投资收益,但是要看到,大规模投资,都是资本收益,所谓“资本收益”,是眼中有钱,心中无人,其带来的结果是空间平移、集中贫苦。

原本分散贫民集中到城市中,形成城市贫民窟。

同时,城市是资本与风险同步集中,资本收益归少数人,危机却给了大多数人。

中国城市化,不能简单地走资本推动的城市化之路,而应以民生为主导的城镇化。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应立足到3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镇,特别是县域范围建制镇的中心镇和城关镇。

目前,全国有1万个左右的中心镇和3000个城关镇。

重庆商报:在你看来,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与现代农业化的协调发展,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温铁军:要推进城镇化,首先要在体制上改革,要有专门机构来管这件事,要么在相应机构成立城镇司。

而目前的现状是农业部管不了城镇,住建部则主要管理集中在城市。

同时,还需要专门的政策、规划以及专项投入。

谈重庆机遇
库区应该发展立体循环经济
重庆商报:你谈到,在生态文明战略下的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

对于重庆而言,意味着什么?
温铁军: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人均农业资源有限,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这些年,重庆加大“两翼”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库区和武陵山区的交通条件有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国家生态文明战略调整,重庆尤其是库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优势和机遇。

三峡库区,是生态环保战略性项目,承担着国家生态环境的重大任务。

在生态文明战略下,过去传统产业导向下被忽视的资源,如林业资源、山地地貌、生态环境等都会被“唤醒”,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在库区和山区,借鉴荷兰模式,发展立体循环经济。

总之,今后的大库区,不仅不应该成为包袱,反而会成为生态文明战略背景下的资源宝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