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式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背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总第27期) 2000年6月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m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No.2

Jun.2000

试析“中国式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背景

林绿竹

摘要 本文根据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的四个语义成分对“中国式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即从经验成分、人际成分、语篇成分、逻辑成分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语言现象的根源。

关键词 中国式英语 语言特征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语义成分 文化背景

英语中有一个尚未被收入词典的合并词“Chinglish”(即Chinese+English),意为“中国式的英语”(原有“洋泾浜英语”pidgin English一词,则早已被收入英文词典中),这是对中国人使用英语时的一种语言现象的概括。由于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语言文化差异、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中国学生所特有的Chinglish (pidgin English)现象。中国学生所用的英语,有的看来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但是在搭配关系、文体和修辞等方面不地道,总令人一眼就看出不是原汁原味,往往或多或少地带有汉文化的痕迹。本文运用韩礼德(Halliday)(1967,1970a,1970b,1975)及泰勒(C.V. T aylor)(1979)的理论,从功能法的四个语义成分来分析“中国式英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

一、经验成分与“中国式英语”语言的特征

著名的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Halliday(1970a)说:“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所谓内容即说话者对真实世界的体验,包括其自己意识的内在世界。”换句话说,语言体现的是人类对其周围世界及其内在世界的过程、人物、物质、抽象概念、质量、状态和关系等的体验。

有一次笔者模仿David K ellogg编著的English Matters一书,让学生作命题短文,陈述为什么会患感冒的理由(H ow might y ou,who had caught cold,explain to y our friend why y ou had caught cold?)。由于谈论的是同一话题,也就是说,该话题所限制的行为类型是相同的,因此大多数学生的语言功能中的经验成分的体现与英国学生大致相同。在他们的作文中,以Halliday的术语来说,的确可以发现某些“参与者”(participants)、“过程”(processes)和“环境”(circumstances)是相似的,如:weather,night,wind,illΠsick,caught cold等等

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但是令我注目的是在选词的多样化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大多数学生选用change Πchangeable ,cold ,wear clothes ,not take care ,not enough rest 等字眼。然而,英国学生却选用一些我们中国人比较想不到的字词,如wet hair ,virus ,vitamin pills ,neglect of self 等。

是什么造成这种差异的呢?从Halliday 的观点来看,这主要是因为各人的经验成分本身存在着差异,因为不同的群体社会背景或文化背景不同,因为人们对真实世界有着自己的体验。大多数中国学生将感冒的原因归咎于衣服穿不够:中国(尤其是南方)冬天室内没有暖气,所以大多数的人都得穿上更多的衣服以保暖。有一个学生写道:“I was watching the m ovie in the open ,when it started to rain …The next m orning I found I had a cold 。”可想而知,英国人根本不会把“在露天看电影”和“着凉”联系起来,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们都是在室内看电影的。但是在中国某些地方,晚上在露天免费播映娱乐片或教育片,供人们消遣娱乐,这是较经常的事情。同样,英国学生的某些理由也无法为我们所理解。有一个说:“Because I didn ’t take enough vitamin pills.”依我们中国人的常识来看,维他命药片主要是为体弱者所用,而非用于预防感冒,而英国人认为服用维他命药片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病毒的入侵,从而达到预防感冒的效果。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参与者、过程和环境的选择既受语言环境的限制,也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限制。正因为如此,中国学生所用的英语才会令中国人—听、一看就“倍感亲切”,而英语本族语者有时会感到莫名其妙,怪里怪气。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这个问题:70年代未的中国学生在写到学习与前途的关系时,典型的一句是:I f y ou don ’t w ork hard ,y ou w on ’t be able to enter a university and y ou will have to settle down in the countryside.口出此言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高等教育范围很有限,只有通过高考的中学毕业生才有机会进大学深造,其余的由于城市里就业机会有限,政府都鼓励到农村或边疆插队落户。这对于发达国家中要上大学、改变学程、或者接受成人教育都很方便的学生来说,难免要感到困惑不解。

顺便值得一提的是,选词与对词汇系统的掌握有关。这可以通过研究词汇密度(lexi 2cal density )得以证实。确定一篇语篇中语法字词(grammatical w ords )和词汇字词(lexical w ords )之间的比例这一概念源于Ure (1969),主要是作为进行区别的一种手段。T aylor (1979)对词汇量(lexicality )和词汇密度作了进一步的区别。他说词汇量衡量的是一篇语篇中词汇字词的百分率,词汇密度体现的是词汇条项类型在所出现的全部词汇中所占的比例。词汇量或词汇密度小的语篇比词汇量或词汇密度大的语篇更易于理解。由于英语是中国学生的外语,因此在词汇网络中的选择相对很狭小。例如:“饭后散步,有益健康”一句,大多中国学生认为理所当然应译成:A walk after meal does g ood to y our health.这就是“中国式的英语”。多数的学生不会用stroll 或leisured walk ,而且一定会用health 来对应“健康”,殊不知也可以是benefits y ou a g ood deal 。再如,“风越来越大,最后竟变成一场暴风雨。”中国学生的翻译很可能会是:The wind grew heavier and heavier and finally turned into a storm.他们不会想到用tem pest ,更不会用这个句型:By and by the wind grew to a tem pest.

14第2期 林绿竹 试析“中国式英语”的语言特征与文化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