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蛋雕大师于文政先生简介
蛋壳上绣花,用艺术疗愈心灵
蛋壳上绣花,用艺术疗愈心灵作者:世琪来源:《莫愁·智慧女性》 2021年第2期文 / 世琪“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赵伟传承非遗,让艺术在指尖上绽放。
她还通过独特方式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传递正能量……开创彩蛋绘制新技艺赵伟父亲是彩蛋绘制艺术传承人,她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绘制彩蛋。
有朋友问她:“你能画一对一模一样的彩蛋吗?”赵伟笑答:“除非这只鸡下了两颗一模一样的蛋!” 突然,一个灵感在她脑中闪现:如果把蛋壳从中间劈开,不就能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彩蛋了吗?她越想越兴奋,拿起小刀开始尝试,但是蛋壳又薄又脆,不是劈碎,就是劈得不对称。
2006年退休后,赵伟劈了一万多颗蛋壳后,终于劈出了满意的对称蛋壳。
赵伟开始在蛋壳上雕刻。
半个蛋壳不如整个蛋壳承受力大,更容易破碎。
赵伟迎难而上,发现薄薄的蛋壳其实有好几层,最外面是红皮,中间是白粉,最里面一层是薄膜,如果力度把握不好,膜破了,整个蛋壳就碎了。
赵伟反复尝试,不知雕碎多少个蛋壳后,终于成功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赵伟又开始挑战在半个蛋壳上绣花。
在不足两毫米厚的蛋壳上来回穿透几百针,这不是天方夜谭吗?赵伟在质疑声中再次前进。
有一次,她绣一只小鸭子,只剩最后两针时,蛋壳碎了。
渐渐地,她摸索出蛋壳绣“以柔克刚”的方法,“下针时,要用针尖先去刺探蛋壳软硬,受到阻碍时不能硬碰硬,要绕开它。
”赵伟的“一蛋双画、一蛋双雕、一蛋双绣”,被业界誉为彩蛋绘制“三绝”,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07年,赵伟的半壳蛋雕作品《十二生肖》荣获第四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这一年,她创建了天桥民俗工艺坊,免费教授爱好者绘制彩蛋。
2008年4月,北京市宣武区妇联和北京大观园举办了“宣南巧娘赵伟蛋壳艺术作品展”。
妹妹和她开玩笑:“你能拿头发绣吗?”“你把辫子剪下来给我,我就能绣!”没想到,妹妹真的剪下了长辫。
一个月后,赵伟用妹妹的头发绣出了“喜迎奥运,爱我中华”八个大字。
蛋雕·于文
蛋雕·于文于文于文,辽宁丹东人,吉尼斯记录获得者、辽宁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优秀人才、展委员会第一届委员、蛋雕、刻瓷两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传代表性传承人、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老师。
艺术成就:2011年在香港举办蛋雕作品展,香港电视台及《大公报》《文汇报》《都市日报》等媒体对于文作品做了专题报道2013年被辽宁省政府、辽宁省妇联等部门授予“辽宁女子优秀工艺美术工作者”荣誉称号|2014年中国邮政出版《于文蛋雕》主题明信片2016年蛋雕作品《龙行天下》《飞天》《中国古钱币》被深圳非遗博物馆收藏2016年刻瓷作品《三美神》获首届中国刻瓷艺术大赛银奖2017年作品《壁虎》获“玉园杯”辽宁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2017年在《美术大观》发表论文《蛋雕艺术的形式美》于文作品多次被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东南卫视、广州卫视、辽宁卫视及《华商晨报》《辽沈晚报》《城市快报》等新闻媒体做过专题报道。
鹅蛋镂空作品《一线系爱心》《小情侣》《葡萄》鸸鹋蛋雕作品(注:蛋壳本色是蓝绿色,越刻越白,作品本身不涂任何颜料)《酉·鸡》《青花瓷》《百年孤独》鸵鸟蛋镂空作品《壁虎》《九龙图》《蝙蝠》《蝴蝶》《蜻蜓》《兔》《天骄龙驹》以中国元素为主题的镂空作品《蛋雕·中国说》系列《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行天下》《中国象棋》《百福》《古汉马车》《中国古钱币》《京剧脸谱》《五牛图》《鬼谷子下山》不是所有的蛋壳都能成为艺术品,这需要蛋雕师用千百个日夜,刻碎千百个蛋壳之后的积累和沉淀。
镂空蛋雕是最脆弱的艺术,是玩心跳的手艺。
一枚鹅蛋壳厚度不足0.3毫米,鸵鸟蛋壳的厚度不足二毫米,蛋壳本身没有韧性并极其易碎还有弧度。
雕刻师在雕刻过程中需要高度谨慎,不能有任何闪失,否则一件作品即便是完工百分之九九,最后一刀刻碎了蛋壳,作品瞬间也就成了废品,所以每一件精美的蛋雕作品都来之不易。
浅谈乐安蛋雕艺术的概况余玮
浅谈乐安蛋雕艺术的概况余玮发布时间:2023-05-11T10:30:00.396Z 来源:《中国教工》2023年5期作者:余玮[导读] 蛋雕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的长河里,蛋雕艺术可追溯到欧洲大陆的16世纪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摘要:蛋雕艺术历史悠久,在世界艺术的长河里,蛋雕艺术可追溯到欧洲大陆的16世纪, 18世纪到20世纪为其鼎盛时期,欧洲有人在复活节时用蛋壳制成彩绘装饰品,有重生之义。
在中国,蛋雕艺术起源于清时期民间的嫁娶婚庆,端午节,喜得贵子等喜事时,亲朋好友和邻里间相互送红蛋的习俗,也可称其为“彩蛋”,以表“喜事同乐”之意。
乐安蛋雕于2013年8月15日被列入第四批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其发展过程中,宣传力度不够、发展方式落后等问题,亟需创新发展理念进行整体模式的革新,以保证其发展创新。
关键词:乐安蛋雕;起源;发展引言:乐安蛋雕一种在蛋壳上雕琢的民间艺术,它源于清时期民间的嫁娶婚庆,端午节,喜得贵子等喜事时,亲朋好友和邻里间相互送红蛋的习俗,也可称其为“彩蛋”,以表“喜事同乐”之意。
后来,后来有商贩在这彩蛋上,画各种图案,甚至还会画上一些诗文,以图生意兴隆。
后来人们更进一步创新了“彩蛋”艺术的发展,也为了便于收藏,艺人们又开始在蛋壳上雕刻了各种图案,蛋雕艺术逐渐形成一种有特色并且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
乐安蛋雕这项珍贵的民间工艺术美术,走进了上海世博会等大型的展览,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的特点,使中外的游客产生的浓厚的兴趣,也因此被一些媒体将乐安蛋雕艺术誉为“中国最美的雕刻艺术之一”。
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乐安蛋雕,经过多年演变,工艺逐渐提高,将禽蛋打孔掏空,清洗干净,然后用雕刻的技艺制作精美图案,由于蛋壳经过了各种处理后,更便于收藏,因此它形成了具有收藏价值的蛋雕艺术品。
鳌溪镇邹氏有着乐安蛋雕祖传的独门技艺,目前,邹兆庆先生是乐安蛋雕的第四代传承人。
乐安蛋雕造型生动、在选料方面也极其讲究、其创作手法细腻,极具特色。
蛋雕艺术简介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 al use走进蛋雕艺术(一)蛋雕是兴起于欧美的16世纪,盛于18世紀末期,直至二十世紀初。
蛋雕艺术的发展历史的400年,也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的400年.不同年代的蛋雕艺术品同时映射了那个产出年代的人类文明轨迹.她也同時成了印证时代,印证历史的一面镜子.关于蛋雕艺术,中西方各有差异。
中西蛋雕風格差異要從中西文化的差異說起,中國和西方國家由于在曆史的發展曆程中有諸多的分歧與不同,以及人們生活行爲習慣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而中西蛋雕風格的差異,隻是中西文化差異的折射。
中國向來是賓客至上,所以我們也還是先從西方蛋雕風格說起吧。
從曆史的範疇講,近代是西方的近代,雖然從文化的範疇來說我們并不贊同,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西方在三次科技革命後強大科技實力對文化所起到的巨大推動作用。
正是由于科學技術爲西方傳統文化注入的新鮮血液,帶來了西方文化的騰飛。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騰飛的文化背後有着強大的科技後盾,西方蛋雕也是如此。
複活節是西方國家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日,而複活節的主題就是蛋。
複活節前夕,家家戶戶都把自己家裏的蛋全部裝扮的漂漂亮亮,而一些蛋雕藝人就瞄準市場,利用電鑽等工具對蛋進行切割,鑽孔,打磨,制作出一個個造型别緻,顔色精美的蛋雕工藝禮品。
再說說我們中國自己。
遠在明清時期,民間在喜慶婚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時,爲圖吉祥如意,就有了贈送紅雞蛋的習俗。
當時在京城一帶更是流行此風,而且用量也相當可觀。
于是就有一部分人擺攤設鋪,專門賣紅色染過的雞蛋,稱其爲"彩蛋"。
後來,商販們又在彩蛋上畫些花鳥、魚蟲、臉譜等圖案,以圖生意興隆。
經過多年演變,彩蛋工藝逐步提高,最後,終于形成了具有較高欣賞價值的藝術珍品---蛋雕藝術品。
蛋雕作品種類繁多,有人物肖像、花鳥魚蟲、京劇臉譜、詩文字畫,主輔相襯十分得當,惟妙惟肖鬥豔争芳。
鸡蛋里的乾坤
鸡蛋里的乾坤作者:俞天立来源:《文化交流》2020年第10期一枚鸡蛋,可以做些什么?在吃货的眼里,鸡蛋是食材;在农家的眼里,鸡蛋是收获;在艺术家的眼里,鸡蛋是雕塑。
走进杭州手工艺活态馆,一家作坊灯火通明,里外透着暖黄的光亮。
展台的一排木架上,陈列着上百件整齐划一而又活色生香的蛋雕作品,像是等待检阅的礼兵。
我是见过不少蛋雕图片的,至于真家伙,却是首次见到,不免生出“暂时相赏莫相违”的慨叹。
一念惊艳,一念心碎注意到一位中年男子,正在前台桌前手持刻刀专注雕着一枚鸡蛋。
他就是蛋雕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董一言。
G20杭州峰会期间,他每日加班,在蛋壳上雕刻了20国集团领导人的肖像。
土耳其总统夫人阿米娜·埃尔多安看了他的蛋雕作品,惊为天物,当即入手收藏。
在董师傅面前坐下,静静欣赏他的蛋雕绝技。
只见刻刀轻灵划过蛋壳,好似沙渚鸥鸟惊起;那细微的声响,竟带有点淡淡的甜糯,让人有种品尝甜茶粽的感觉。
那鸡蛋不时被调整旋转着,舞步曼妙轻盈。
或许那早已不是一枚蛋,而是一颗修炼着的内心,而蛋雕工坊,就是他躬耕的桃花源了。
忽然注意到董一言握着的刻刀竟然是反的,把刀口對着自己,我有些好奇。
“我用的蛋都是生鸡蛋,刀口容易戳破蛋壳,所以要用刀背刻。
”他解释着,眼睛依然停留在刻刀游走的方位,稳如一架洞幽烛微的显微镜。
刀下,是一个“蛋”字。
“非遗技艺,蛋蛋相传。
这是我今天想要雕刻的8个字。
”他的话清淡如风。
我问起他蛋艺创作的起因,他停住了手中的刻刀,缓缓打开了他的艺术册页。
“2005年那会儿就接触蛋雕了。
开头是在夜市上看到一位蛋雕师傅,于是被这门艺术深深吸引。
我记下了师傅的电话,不停地打‘骚扰电话’,请教蛋雕技法,他总是推脱不肯教。
我自幼有些篆刻功底,就打算自己琢磨。
年轻,不服输嘛。
”“那时候毛手毛脚的,刻破了至少几百个蛋……差点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长期做这行,视力下降得很快,颈椎也出了问题。
”成功背后的辛苦,都是他甘愿承受的。
于文政:刻刀下的东方精灵
/戴有山 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刻刀下的东方精灵蛋雕艺术起源于欧洲6世纪的复活节彩蛋,经过多年演变,彩蛋工艺逐步提高,尤其是在中国,早在明清时期民间在喜庆婚娶、祝福庆寿、喜得贵子时,为图吉祥如意,就有了赠送红鸡蛋的习俗,俗称“彩蛋”。
后来,商贩们又在彩蛋上刻画上花鸟、鱼虫、脸谱等图案,以图生意兴隆。
如今,人们将鸡蛋钻孔掏空,在蛋壳表面融和了绘画与雕刻,以浮雕、阴雕、阳雕、透雕、镂空等雕刻手法体现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形成了具有较高欣赏价值的艺术珍品——蛋雕艺术品,形成了独立的艺术门类。
2001年,初次接触蛋雕艺术的于文政,自制蛋雕工具,去超市挑回几个红皮鸡蛋,开始了自己的蛋雕生涯。
蛋雕是一门集美术、书法、雕刻等多项技法于一体的艺术。
由于受蛋壳本身形体和材质脆薄的限制,蛋雕的设计与创作与别的雕刻绝然不同。
要求作者要有扎实的美术和雕刻功底,自始至终要保持心静、手稳、下刀准。
特别是在作品的关键处,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几天来的精心之作也随之化为乌有。
用刀尖去做蛋雕的过程就如同走钢丝一样,每一步都如覆薄冰,心惊胆战。
于文政迷恋上蛋雕后,以蛋为纸、以刀为笔,埋首求索于蛋雕艺术之路。
这期间,他不知道雕碎了多少鸡蛋,也刻破了无数次手,爱人和孩子现在一提起鸡蛋就反胃,在雕蛋的8年时间里,他们一家人到底吃了多少鸡蛋,恐怕连于文政自己也数不清了。
从浮雕到镂空雕,从鸡蛋、鸭蛋、鹅蛋到鸵鸟蛋,于文政在不同蛋壳上,用不同表现技法反复琢磨,认真钻研,最终,他选择了质地坚硬且易保存的鸵鸟蛋为蛋雕的主要创作载体。
于文政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了他的第一枚鸵鸟蛋浮雕作品《乘龙观音》。
这于文政简介山东省荣成人,通过不断摸索,在蛋雕、玉雕以及葫芦烙画的领域里独树一帜,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中国蛋雕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精通书法、绘画、雕塑、雕刻等技艺,尤以蛋壳雕刻、葫芦雕刻、玉雕、石雕、木雕最为擅长。
雕刻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是时代、思想、感情、审一代又一代雕刻艺术家前赴后继,用刻刀记录人们生活的点点岁月沧桑,而术业有专攻,想要同时在不同材质上成为雕刻佼佼者的人却不多见2017年第2期/总第50期从浮雕到镂空雕,从鸡蛋、鸭蛋、鹅蛋到鸵鸟蛋,于文政在不同蛋壳上,用不同表现技法反复琢磨,认真钻研件作品的诞生让他一发不可收拾,又相继购买了一些鸵鸟蛋刻制了《西方三圣》、《醉八仙》、《罗汉图》等。
致敬传统文化寻找传承力量
致敬传统文化寻找传承力量作者:苏瑞霞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47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
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
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徐艳丰秸秆扎刻徐艳丰,1952年8月生于河北永清,高粱秸秆扎刻民间工艺开创者,中国扎刻艺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他的扎刻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中国一绝”。
蒲德荣蒲氏蛋雕蒲德荣,生于1968年,河北涿州人。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世界蛋艺术家联盟特邀会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自幼跟随祖父和父亲研习蛋雕,其作品自成一派,主要运用以影刻写实和镂雕浮雕及组合拼雕的技法,真实呈现中国最传统的民间艺术以及各国的风土人情。
以独特的装裱工艺对艺术品魅力进行再一次升华,使其作品成为具有极高收藏价值的艺术珍品。
张心荣象山竹编张心荣,15岁起开始拜师学艺,涉足竹编行业。
从编织日常生产、生活用品等起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根据象山本地毛竹坚韧而柔顺的独特个性,开始创作平面竹编诗画作品。
几十年来有上百件平面竹编画问世,多件作品获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并被宁波、杭州等地的博物馆收藏,为传承竹编技艺作出了突出贡献。
方士英吴桥石影雕方士英,1971年生于山东。
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影雕技艺传承人,沧州十大能人。
1987年开始从事石影雕艺术。
在不断钻研、雕刻的过程中,在作品中融入艺术灵魂,使作品由“形似”到“神似”,自成一家。
其作品完全颠覆传统的“相似”概念,经过千万次不同力度、不同方位的纯手工敲凿,充分体现画面的明暗、层次结构,达到了形神兼具的极高境界。
近代玉雕大师大全
上海:洪新华:入行三十年,擅长雕琢人物作品,同时,创作的题材又十分宽泛,花卉、动物、山水、器皿等等,中国玉雕的传统题材无所不通,其作品形象传神、线条流畅,取材精纯、雕工精润。
产品多次在全国获奖,被国家轻工部评为工艺美术大师。
崔磊:上海玉雕名家,籍贯天津,1993年师从洪新华大师,从艺5年,2007年,成立青藤玉舍工作室,现任上海盛世玉文化协会副会长。
作品《达摩》获第二届中国玉雕作品“天工奖”银奖,2006年,作品《妙笔生花》获“天工奖”银奖,作品《弥勒》获“天工奖”铜奖,作品《成功》获“天工奖”优秀作品奖。
吴德升:上海玉雕大师吴德升是玉雕界公认的顶尖大家,一直以来以人物和立体件见长,近年来,他的作品更是注重创新与探索。
一块块美玉在他的雕琢下,有了时代的脉搏。
2004年,被评为全国玉石雕刻艺术大师,2006年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代表作有《十八罗汉》、《济公》、《妙趣横生》等。
易少勇:易少勇是上海近几年来涌现出的玉雕名家,他是一位以刀代笔,把书法刻在玉上的玉雕书法家,堪称中国玉雕书法第一刀!他的作品无论从玉牌的形状构思,到画面的构图,再到雕工的细腻,都可以说是玉牌雕刻的上乘之品。
2004年,荣获“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在历年的“天工奖”评比中,他的作品多次获奖。
翟依卫:海派玉雕新生代中坚力量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构图新颖,精致素雅,很好地将中国古老的玉雕技术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独具匠心,意境高远,颇受人们的喜爱。
翟倚卫擅长玉牌的雕刻,虽形制简约却刻画凌厉,薄浮雕、浅浮雕以及阳刻、阴刻等不同组合透射立体感与空间感,刚柔相济,深浅互倚,层次丰富,展现出白玉独有的令人折服的气韵与生命力。
瞿惠中:瞿惠中是我国著名器皿件雕刻专家,毕业于上海玉石雕刻专科学校。
他为人谦虚热忱,将南方人的精细与北方人的粗旷融于一身,其所雕刻器皿件“雍容华贵中显淡雅,玲珑秀丽中藏老辣”,实属“金屋藏娇”之藏品。
作品《中华九龙翡翠玉笔》被人民大会堂永久性收藏,白玉作品《玉宝壶》、《青玉祝福壶》相继在2006年、2007年获得了“天工奖”金、银奖,2008年,《虎耳双环瓶》又获得了中国玉器“百花奖”金奖。
葫芦岛根雕范文章
葫芦岛根雕范文章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葫芦岛根雕艺术简介
2.范文章的艺术成就
3.范文章的根雕创作特点
4.范文章对葫芦岛根雕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一、葫芦岛根雕艺术简介
葫芦岛,位于我国辽宁省的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自古以来就是中国著名的根雕艺术发源地之一。
根雕艺术,即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通过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创作出富有生命力和艺术美感的作品。
葫芦岛根雕以其独特的地域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了中国根雕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范文章的艺术成就
范文章,葫芦岛根雕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自幼酷爱艺术,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渐在根雕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的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艺术展览上亮相,并获得了众多奖项,被誉为“葫芦岛根雕第一人”。
三、范文章的根雕创作特点
范文章的根雕创作具有以下特点:
1.范文章善于发现树根的天然美,巧妙地利用树根的形态特点,创作出富有自然神韵的作品。
2.他在创作中注重线条流畅,形式优美,使作品既具有传统的审美情趣,又不失现代艺术元素。
3.范文章的根雕作品,题材广泛,既有人物、动物,也有山水、花鸟,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卷。
四、范文章对葫芦岛根雕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范文章作为葫芦岛根雕艺术的佼佼者,对葫芦岛根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成就和创作特点,为葫芦岛根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他还致力于根雕艺术的普及和传承,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根雕艺术家,使葫芦岛根雕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他的坚持让“木活字印刷”得以传承
他的坚持让“木活字印刷”得以传承作者:来源:《学生导报·初中版》2017年第12期最近,某视频网站上线了一部关于匠心的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亚洲地区的20位匠人,诚实记录并展现了不为人知的手艺人生和精妙的器物制造过程。
在节目纪录的20名匠人中,既有新疆唯一的锡伯族制弓人伊春光、日本国宝南部铁器第十一代传人小泉仁左卫门,也有最具人文气息的茶器制作者董全斌、中国金缮第一人邓彬等,他们是各自领域中的顶级大师或新鲜血液。
他们凭借高超的手作工艺、洒脱的生活态度、积极的精神面貌,既坚守传统,又把握当下,在诗和远方中实现理想的生活状态。
《了不起的匠人》第十二集的人物是一位木活字匠人,瑞安平阳坑东源村的王超辉,瑞安市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14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他手中的木活字印刷术,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年之用无用之用浙江人对于血脉渊源尤为重视,即使是在今天,每个氏族也都还保有祠堂和族谱。
族谱每过三十年需要重新翻印,添补信息。
专为宗族修族谱的职业——谱师也应运而生。
但很多人不知道,这本代代相传的族谱,还无心插柳地拯救了一段千古文明。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在外面的世界,木活字早已丢进故纸堆。
但在东源村,它却仍然是谱师们最重要的谋生工具,用木活字印刷出的家谱,字形隽秀、墨迹清晰,保存时间可以达到一千年。
在交通不便利的地区,谱师上门修谱只能靠步行。
担着数十斤的字盘进入祠堂,是王超辉一段工作的开始。
待到所有信息整理完成,便开始动手做新谱。
一部年代久远的家族史,最多能包含上十卷谱牒,字数超过十万。
光靠人手在数月内印制完成,难以想象。
但活字印刷术,本身就是作为提高效率的改良品、替代了雕版印刷。
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化,接过了字盘的谱师们,也将效率示为先祖第一戒训,不断钻研。
一首包含160个字的拣字口诀,将5000个常用汉字按照偏旁部首有序地排列,用温州方言念出来,更加顺口。
23590033_蛋壳上刺绣作画“宣南巧娘”的指尖艺术
生存方式32据史书记载,唐代有宫廷女子存发刺绣,拆一发为四,精细入神,不见针线迹,宛如绘画。
如今有人竟真的将这种神话般的技艺变成了现实。
更绝的是,她是在蛋壳上刺绣,而不是在布料上。
用发丝在非常脆薄的蛋壳之上飞针走线,秀出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等,堪称一绝。
她就是非遗传承人赵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她更是把一个个感动瞬间绘制在蛋壳上,用自己的独特方式抗击疫情,她的家庭被评为“全国抗疫最美家庭”。
除此外,她还先后应邀参加过《非你莫属》等综艺节目,无数观众被这一绝技所惊艳……□王丽师从父亲学习彩绘蛋壳绝技一个小小的鸡蛋壳,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扔掉毫无用处,但是,对于家住北京的非遗传承人赵伟来说,却是个无限大的“舞台”。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人们原本正常的生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69岁的赵伟也加入了“抗疫作战”中。
因每天都被英雄们的事迹感动,她发挥自己的特长,用画笔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为英雄们加油鼓劲儿!赵伟一共画了65枚彩蛋作品,这些小小的彩蛋,将抗疫期间的温暖和感动定格。
比如作品《加油》,绘有身穿“加油”字样厚重防护服的医务工作者,正在工作;医务工作者肩并肩站在一起,手搭手高喊“加油”。
后来,她还创作了《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向白衣天使致敬》《有你们我放心》等主题的彩蛋作品,绘制了160张抗疫明信片。
这些作品因画面栩栩如生,在网上一出现,就有百万网友点赞!“北京彩蛋”艺术,也引起人们关注。
赵伟解释说,彩蛋是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品,是在鸡、鸭、鹅以及鸽、驼鸟等的蛋壳上,以民族传统技法或西洋画等技法,亦可以刀代笔、以针线代笔表现各种图案。
通过彩蛋传递情感和思想,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
彩蛋绘制历史悠久,清末民初,其工艺已极为成熟。
20世纪50年代,民间高手赵国良,将传统的绘画技法和杨柳青年画的吉祥图案画在蛋壳上,颇受人们喜爱,并销往国外。
赵国良就是赵伟的父亲。
赵伟5岁时就常看爸爸在蛋上作画,觉得非常漂亮,开始跟着父亲学习。
鉴定家单国强
鉴定家单国强单国强(1965年11月出生),中国著名鉴定家、收藏家。
以其在收藏界的卓越贡献和专业知识而享有盛誉。
本文将对单国强先生进行细致的介绍和解析,探讨他在鉴定界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专业成就。
一. 个人简介单国强先生出生于1965年,年少时就对文物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灵敏的观察力和敏锐的鉴别能力成为他脱颖而出的标志。
单国强先生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物情有独钟,他将个人的热情和专业知识结合,成为中国鉴定界的一颗璀璨明星。
二. 职业成就作为鉴定家,单国强先生不仅对中国文物和古董有着敏锐的鉴别能力,还能详细解读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他对古代书画、陶瓷、玉器和青铜器等各项收藏品都有着深入研究和广博的知识储备。
通过多年的努力,他在鉴定界达到了极高的声誉。
他曾多次受邀参与国内外重要艺术品展览和论坛,向众人分享他的收藏心得和研究成果。
三. 鉴定理念单国强先生坚信,一个出色的鉴定家应该具备深厚的知识和全面的技能。
他一直注重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与历史知识,并将其与现代科学鉴定技术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鉴定能力。
他在鉴定过程中注重细节,细致分析每一个细节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他严守职业操守,不断学习和修正,在鉴定领域赢得了广大藏家和专家的高度认可。
四. 学术贡献单国强先生是鉴定界的重要人物,也是许多艺术品鉴赏爱好者的导师。
他积极参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专业文章和学术论文广泛发表于各种学术刊物和专业媒体。
他还经常举办相关讲座和培训活动,积极推动艺术品鉴赏教育的发展。
五. 展望单国强先生无疑是中国鉴定界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专业知识和成功经验为行业树立了光辉榜样。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艺术品市场的兴盛,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投资于艺术品收藏。
相信单国强先生将继续发挥行业领袖的作用,为更多藏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
六. 结语鉴定家单国强先生以其卓越的鉴定能力和学术贡献成为中国收藏界的瑰宝。
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63浅谈蛋雕技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郑天皓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关于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传承与保护问题也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之中。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主要类别便是传统民间技艺,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是发源并传承于我国民间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技术工艺。
蛋雕技艺手法精巧,表现形式多样,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是国家与地区文化在现实中的反映。
作为我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蛋雕技艺不仅技艺精巧、历史悠久,且广泛分布于我国不同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如何更好地传承与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现阶段政府、社会与学界共同面临的一项意义重大且极具影响力的课题。
一、蛋雕的历史源流与发展雕刻技术历史悠久,在明代散文家魏学洢[作者简介] 郑天皓,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档案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遗产学、图书档案学研究。
所作的《核舟记》中,作者对雕刻给予了“技艺灵怪矣哉”的评价。
蛋雕是雕刻技术中的一个分支,其通过阳刻、阴刻、镂空、浮雕等手法,在各种禽类卵的外壳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等内容,因其手法精妙、难度大而广受民间追捧。
蛋雕在我国也具有悠久的历史。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就曾提倡过“雕卵然后沦之”(《管子·奢靡》),这是关于蛋雕价值与技艺的最早记录。
其后,蛋雕作品更是逐渐化身寓意吉祥的象征,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关于“镂鸡子”这种习俗的说明和记载,宋朝陈元靓则在《岁时广记》中记录了“寒食日,俗画鸡子以相饷”,体现了千余年前蛋雕与民众生活的紧密结合,逐渐成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
至今,在江苏一带仍有在婚娶时赠送红鸡蛋的习俗。
明代以后,人们开始将简单的文字和图案刻画在蛋壳上,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的蛋雕技艺。
近年来,蛋雕技艺64蛋雕艺术品基于其出色的雕刻技法,其审美价值体现在多方面。
一是体现在绘画技艺上。
在蛋雕作品中,绘画基础往往是蛋雕艺术家不可或缺的技艺,他们长于刻画细节,人物肖像栩栩如生,花鸟鱼虫也跃然物上。
八旬马家轩:雕刻别样晚年
八旬马家轩:雕刻别样晚年作者:江媛媛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16年第09期在那个炎热的午后,我进入了一个蛋雕的世界。
昏暗的客厅内,两个陈设柜里整整齐齐码放着造型各异的蛋雕,蛋雕的玻璃罩折射出柔和的光线,好像在告诉来客它们的与众不同。
一双布满岁月痕迹的手轻抚过柜门——已是白发苍苍的他就是这些蛋雕的创作者,非遗“马氏蛋雕”的传承人——马家轩。
巧遇大师,开启艺术之梦马家轩与蛋雕的缘分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
马家轩出生在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堂伯马应彪在上海创立了当时第一家中国人的百货公司——先施公司。
儿时的马家轩经常跟随父亲去公司里玩耍。
一天,他误打误撞跑到了一间工作室里,一个二十出头的小伙计正在布置橱窗,他瞧见六七岁的马家轩,便冲他招了招手,“快过来,这个给你玩儿。
”马家轩伸手接过一个细细长长的金属物件,“这个不好玩!”马家轩摆摆手。
“这是打孔器,你不喜欢,那给你这个!”伙计笑眯眯地掏出一个蛋壳,马家轩一瞧,呀,这蛋壳真是好看,上面绘制着五颜六色的图案,还穿着一条彩线。
马家轩对这个彩蛋爱不释手,他小心翼翼地把它保存起来,一有空就拿出来欣赏。
自小就喜爱绘画的马家轩想到自己制作蛋壳工艺品。
小学四年级那年,学校组织的手工比赛上,马家轩用他精心构思制作的四连串彩蛋一举夺得了一等奖。
打那以后,马家轩成了学校里的风头人物,而艺术的种子也悄悄地在他心里生根了。
后来,他又开始广泛涉猎音乐、摄影等等艺术门类。
当时,年幼的马家轩并不知道,那个把彩蛋和艺术之梦一起送给自己的小伙计,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国画大师叶浅予。
1954年,一心做着艺术之梦的马家轩高中毕业了,却因种种原因与艺术院校擦肩而过。
自小体弱多病的他考入了华东体院,并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青海西宁体育局工作。
那一段经历,让马家轩获益匪浅,“我的身体开始变棒了,也学会适应各种环境,坚毅成长。
”之后,马家轩又调至安徽,在合肥无线电厂做模型设计师,在这里,他的一双巧手找到了广阔的施展天地。
往事|青州人始商后政臧郁文名医翰墨(南新街忆旧)
往事|青州人始商后政臧郁文名医翰墨(南新街忆旧)南新街黑家大院的南邻,是周家的两个大院,75号门洞硕宽,73号门小无洞。
写到这里,笔者都认为,73号极有可能是75号的后院,或者是后花园,何以见得,容我后续。
要弄清周家大院两个院落的情况,首先要了解清末民初的两个著名人物,他们就是宋传典和周静轩两位前贤,而他们的纺织针织业,与我们赵家祖上生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宋传典宋传典原名宋化忠,字徽五,清末生于青州前龙山峪宋王庄,幼年家境异常贫寒。
后来,在英国传教士的教会学习改名为“传典”。
宋传典学习期满后,留在广德书院担任英文教员,由他翻译的《化学详要》一书,为青州各校争相使用,一时洛阳纸贵。
1905年,清廷废科举兴学堂,宋传典出任县立高等小学堂校长以及县教育会会长等职。
后来,宋传典辞去教育界的职务,将德昌花边庄改为“德昌洋行”,兼营进出口贸易,民国初年,中国农村男人剪辫子者日趋增多,而女子留短发亦成为时尚,宋传典学习英国技术,生产发网,也称发髻,在省内数十个县的乡村设立了许多加工编织点,鼎盛时期,为他加工编织发网的多不胜数,宋传典获利颇丰,资本已高达数百万元。
有了巨额财富,宋传典开始涉足政界,先是当上了民国初年的山东省议会议员,后来(1922年)又顺利当选为省议会议长。
由此可见,青州人宋传典学习英文开始,先入教育界,后从事贸易,有了丰厚的资本后从政,一条实业救国的路线。
在这条道路上,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伙伴,就是他的英文翻译,也就是南新街63号, 65号院落的主人周静轩先生。
据黑太吉老人介绍,周静轩买这两处院落的时候,其工作单位是齐鲁大学医学院的财务负责人,其实这和宋传典的生意和从政并无矛盾;首先,齐鲁大学早期就是教会学院,宋传典发迹于英国教会,其次,到了上世纪20年代,宋传典的商行总部开到了济南纬二路,财源广进,作为负责人宋先生的英文翻译,周静轩进入齐鲁大学主掌财务,顺理成章,因为本来教会的教育机构就是凭借各方的募来之款,说不定齐鲁大学的募来巨资款项,宋传典的《德昌洋行》是最大的份额呢。
俞文晖:文声被后世 光晖重万物
俞文晖:文声被后世光晖重万物作者:文白来源:《投资与理财》 2018年第3期俞氏文晖,爱鱼、养鱼、亲鱼、乐鱼、画鱼,愉情、愉性,愉己愉人。
1月26日在北京朗禾空间开展的《俞鱼愉·俞文晖2018水墨·青花》,源于文晖的真性情,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源于适逢农历新年的真诚祈福。
文晖笔下的白条灵动多态、鳜鱼生猛老辣、锦鲤富贵圆满。
备展的几个月中,文晖如鱼得水,笔墨泼洒在各种不同材质的载体之上,线条游走于月下的粼粼波光、晨曦的朝阳之间。
俞文晖,号墨漭,自幼酷爱水墨,师从齐秉声、徐东鹏、刘铁宝先生,深得齐白石及李苦禅大师法脉真传。
齐秉声老先生曾在人前以“青藤再世”对他加以勉励,蔡大礼先生在观展现场以“传统笔墨融合新意,很有八大味道”给予肯定……但,为人敦厚朴实的个性却让他从不以此炫耀人前。
他后期接受了严格的西方造型艺术教育和训练,却没有被外化,始终保持着对中国水墨的不倦追求与研习,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笔墨语言。
俞文晖擅画鱼亦长于山水、花鸟、人物,无论是气势磅礴的鸿篇巨制,还是清丽婉转的方寸小品,既蕴涵着严谨的造型功力又饱有水墨的特有韵致。
很早就知道俞文晖“玩”水墨,因为他的正业是平面设计、影视制作和印刷,兼好汽车拉力赛等,听着就很过瘾。
随着事业有成,生儿育女的大事相继完成,他又拾起始于蒙学的绘画,这一拾便如痴如醉,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在法国等举办了个人水墨作品展,赢得好评的同时经济收益颇丰。
不甘寂寞的他从法国回来一直笔耕不缀,潜心研究纯粹的水墨技巧,用自己独特的思维角度诠释当代的绘画形式。
著名画家白琳在评论中写道,“文晖的作品清秀仞挺,虽然题材是我们常见的花鸟鱼虫,但他通过即生即熟的用笔形式表现了让人过目不忘的个性语言,没有雷同他人,更不见随波逐流的套路。
每次欣赏他的作品我都会惊喜万分,惊:用笔大胆,游纫有余,不经意间与大师并肩;喜:他从不当回事,也看到了笔下的不足,从不计较每一笔的成与败,因为是练笔在趣味中寻找快乐!他常用俞、鱼、愉题款,暗藏心喜。
于文政:刻刀下的东方精灵
于文政:刻刀下的东方精灵
戴有山
【期刊名称】《中国民商》
【年(卷),期】2017(000)002
【摘要】雕刻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雕刻艺术家前赴后继,用刻刀记录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岁月沧桑,而术业有专攻,想要同时在不同材质上成为雕刻佼佼者的人却不多见。
【总页数】4页(P88-91)
【作者】戴有山
【作者单位】文化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方人文之初的精灵——漫谈先秦水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J], 赵润田
2.“刻文骨”与“骨刻文”之性质推断与价值蠡测 [J], 蔡先金
3.于文政:刻刀下的东方精灵 [J], 戴有山;
4.刻刀下的山水意境——浅说紫砂陶刻陶板画"太行人家"的创作 [J], 汪成友
5.孟庆然:亦刻亦写刀下“流”情 [J], 牛力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蛋雕大师于文政先生简介
于文政,男,1971年出生于山东省荣成市,中国蛋雕
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
精通书法、绘画、雕塑、雕刻等技艺,尤以蛋壳雕刻、葫芦雕刻、玉雕、石雕、木雕最为擅长。
1999年,木雕作品<<鹤寿>>, <<天鹅湖>>被日本友人收藏.2005年8月蛋雕作品<<蟹篓
>>,<<连年有余>>入编[中国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家卷]. 2006年3月, 蛋雕作品<<蟹篓>>,<<舞动的北京>>入编[中国当代名人]。
2009年3月26日--4月25日,应香港OTEL艺术机构诚邀,在香港九龙、新界、香港岛等地成功举办个人专场蛋雕艺术巡回展,展览期间,与香港名模诸葛梓岐、俄罗斯名模Natalia Voabdno现场互动为大家讲解和表演蛋雕技艺,同时还接受了《大公报》、《《明报》、《星岛日报》、《新报》、《成报》、TVB电视台、凤凰卫视等12家报、台专访。
搜狐网、新浪网、新华网等多
家网络媒体也相继跟踪报道了此次展况。
作品《连年有余》、《十八罗汉》、《马上封侯》等28件作品被香港友人收藏。
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先后于扬州、新疆、福州、云南等地交流学习玉雕、石雕的设计与创作。
2011年3月,山东省文化厅为其颁发[山东省优秀文化人才]荣誉证书。
2011年7月应邀参加由山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山东省民间
工艺品赴韩国大展]。
2012年11月参加[2012中日韩文化创意产业博览洽谈会]获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