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合集下载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君子人格和君子文化对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 君子人格的定义与内涵君子,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在我们心目中,君子就像是那个总是能给你带来正能量的朋友,他不仅有才华,而且还特别讲义气、守信用。

简单来说,君子人格就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体现,像个清风徐来的角色,真让人佩服。

你想想,如果大家都能像君子一样,诚实、正直,社会岂不是美好得多?君子人格强调的就是这种内在的美德,懂得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可实际上,要做到可不容易呢。

1.1 君子文化的起源与发展说到君子文化,它的根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那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像是为人处世的指南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不断演变,逐渐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试想一下,若是你身边的人都能以君子为榜样,那我们的生活中就少了许多矛盾和冲突,大家都是心平气和,互相包容,想想都觉得美好。

1.2 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的启示那么,君子人格在当代社会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首先,它教会我们要有责任感,不管是在家庭、工作还是社会中,君子都能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其次,诚信也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大家常常容易被各种谣言所迷惑,如果能保持诚信,大家就能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找到真正的信任。

最重要的是,君子人格倡导的包容与理解,可以让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2. 君子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当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让人眼花缭乱,这时候,君子文化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就像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方向。

比如,君子文化鼓励人们追求真理与正义,不会轻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成长,也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在面临选择时,如果能参考一下君子文化,或许能作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毕竟,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2.1 君子文化与人际关系君子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当代价值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周玉清王少安《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2日01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独具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其历史价值及当代传承问题,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源起于西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从孕育萌发到基本形成,再到传承演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次重大变革。

第一个阶段是从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

这是君子文化处于孕育萌发状态的阶段。

从《尚书》《易经》等典籍的有关内容看,虽然这时“君子”一词的本义只是特指“君之子”,但“君之子文化”已初现端倪。

《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之说,实质上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易经》中有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亨,君子有终”“居中”“得中”“处中”“安节,亨”“甘节,吉”“君子几,不如舍”等论述所蕴含的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要谦逊做人,要秉持中正,要崇尚节俭,要审时度势等思想,都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是初期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阶段,“君子”一词的指向狭小,人们的君子意识淡薄模糊。

但它作为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乃至传统人文文化的源点,为其后的孔子等思想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料,具有重要的“源文化”意义。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传统君子文化实现第一次重大变革达到成熟状态的阶段。

这个阶段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诸子百家”思想异常活跃,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相互争鸣、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孔子。

中国古代君子文化

中国古代君子文化
了,就会轻浮而急躁;如果忧愁了,就会垂头丧气而心惊胆战; 如果显贵,就会骄横而不公正;如果困窘,就会自暴自弃而志趣 卑下。古书上说:“君子在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进步,小人在 相对的两种情况下都在堕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各古典名著关于君子文化的论述
《荀子》2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
如果心往小的方面用,就会邪恶而倾轧别人;如果聪明,就会巧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取豪夺而用尽心机;如果愚钝,就会狠毒残忍而作乱;如果被起
用,就会高兴而傲慢;如果不见用,就会怨恨而险恶;如果高兴
论述君子理念,使君子文化更
加理论化。经过孟子、荀子的 提高和发展,中国古代君子文
化几近完备,成为中国古代社
会重要的主流文化。
各古典名著关于君子文化的论述
《周易》
《周易》勾画出君子的气象。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译: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情况要经常思考:看的时候要思考是否
看明白了、看全面了;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了、听懂了; 与人相处时要思考自己的脸色是否温和友善;为人处世要思考态 度是否谦虚恭敬;说话时要思考是否忠于事实真相;做事时要思 考是否敬业认真;遇到疑问要思考如何向别人请教;发怒时要思 考愤怒所带来的后果;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道义准则。

君子之道的现代意义

君子之道的现代意义

君子之道的现代意义君子之道是一个古代儒家思想的概念,它强调人类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

尽管它在历史上具有文化和社会背景,但君子之道在现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意义一:道德修养与个人品质君子之道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君子之道提醒人们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包括诚实、正直、宽容、谦逊和勇敢等。

这些品质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塑造积极的社会形象以及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意义二:社会责任与公共利益君子之道强调君子应以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为导向。

在现代社会,这一思想提醒人们要树立积极的公民意识,关注社会问题,并为社会发展和改善做出积极的贡献。

君子之道呼吁个人要超越个人利益,追求更高尚的目标,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共同繁荣。

现代意义三:自我约束与道德选择君子之道强调自我约束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道德选择面临着各种复杂的情境和伦理困境。

君子之道提醒人们在面对诱惑和压力时保持操守和原则,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它强调个人应当有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不仅为了自身的良好发展,也为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现代意义四:文化传承与人类情怀君子之道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理念和人类情怀。

在现代社会,君子之道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历史和传统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共同进步。

总的来说,君子之道在现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了道德修养、社会责任、自我约束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道德和伦理的指导。

以下是君子之道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解释:1、道德领导力:君子之道对于领导者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领导者需要展现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操守,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

君子之道鼓励领导者以身作则,树立正面的榜样,通过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行为来引导团队和组织。

2、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君子之道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交往和合作关系。

君子文化的历史嬗变、价值意蕴与发展趋向

君子文化的历史嬗变、价值意蕴与发展趋向

君子文化的历史嬗变、价值意蕴与发展趋向
王光艳
【期刊名称】《文化软实力研究》
【年(卷),期】2024(9)3
【摘要】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生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精神脊梁。

君子文化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发展至今,先后经历了指代变迁、内涵变化、
情怀转变、空间转换等四个方面的变化,延绵不绝,影响深远。

君子文化的价值意蕴
丰富,民惟邦本、达德不朽、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思想深入人心。

新时代应守正
创新,开拓奋进,继承传统君子文化优秀基因,推陈出新,实现君子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发展,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涵。

【总页数】9页(P43-51)
【作者】王光艳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生命过程的解释与对付困境的努力--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特质和价值意蕴
及其嬗变2.论中国传统体育的文化特质、价值意蕴的嬗变3.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独
特理论视角——评《发展的意蕴——发展观的历史嬗变与科学发展观的当代价值》一书4.嬗变的维度:历史文化家族及女性——王安忆长篇小说《天香》多重意蕴
论析5.试述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价值意蕴--以梅州地区客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儒家君子人格的价值及其现代传承

儒家君子人格的价值及其现代传承

儒家君子人格的价值及其现代传承摘要:对君子人格的推崇是儒家传统思想的基本精神。

春秋时期,孔子重新定义了君子的内涵,提倡"君子儒";而反对"小人儒";,注重君子人格理念与儒家实践理性的有机融合,强调树立人格理想引导世道人心。

当代为重建人文精神,移风易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人类文明共同体建设,迫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明晰儒家君子人格的重要性与关键性,凸显"躬行";的实践特征和现实价值;重新解读和审识君子人格的多重性,赋予个体传承君子人格的责任意识;弘扬"三达德";君子之道的行为规范,塑造以君子人格为理想人格的现实榜样,彰显我们重建礼仪之邦的信心。

关键词:孔子; 中华文明; 君子人格; 传承发展;Abstract:Respect for the personality of a gentleman is the basic spirit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onfucius re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a gentleman, advocates gentleman Confucianism and opposes little man Confucianism, and focuses on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the gentleman' s personality and Confucian practical rationality, thereby establishing the ideal of personality and guiding the hearts of the world. In order to rebuild the humanistic spirit, promote the change of Customs, enhance the self-confidence of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community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following point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clarify the importance and criticality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Confucian gentleman, and to highlight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ality of practice value; reinterpret and examine the multiplicity of a gentleman' s personality, giving individual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for inheriting a gentleman' s personality; promoting the wisdom, benevolence and courage as gentleman' s code of conduct, shaping a realistic example of using a gentleman' s personality as an ideal personality, and demonstrating our confidence in rebuilding the state of etiquette.Keyword:Confucius; Chinese Civilization; Gentleman Personality;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不绝,乃是源于中华民族文化内在的生命与活力,这种民族文化的生命活力潜藏于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意义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意义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意义“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

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

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征高洁、清雅、虚心和气节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

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书画数不胜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君子”概念古老而鲜活,在当代社会也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在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

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

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如何做到中庸?则需要当事人依据原则结合当时的具体情况给予灵活处理。

人并非天生就是君子,要成为君子,必须加强修养。

修养不仅包括内在精神的修养,还包括文、艺的培养。

孔子的君子论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新型的君子。

一是对于个人的意义,君子论可以为个人提供一套行动指南。

这些思想直到今天仍未过时,而是以文化遗产的方式融入到现代人的价值观中,成为除法律、宗教之外规范人们行为的行动指南。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倡导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推而广之要尊重所有的长者;爱自己的孩子,并推而广之要爱护所有的小朋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有拼搏的精神。

这些儒家思想仍然是人们行动的最佳指南。

二是对于社会的意义,君子论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仁”字拆开就是“二人”,说明仁就是协调两人或多人之间的关系的。

儒家提倡真诚待人,孝敬长辈,遵法守礼等。

这些思想对当前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对于世界的意义,君子论可以为世界提供一种普世价值。

中国古代跟西方社会不同之处是中国不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西方的宗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中国是以儒家思想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关于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

关于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

关于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分析摘要: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也是国家最宝贵的金申财富。

我国的历史文化内容丰富,蕴含着民族在精神方面的追求,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给我国深远发展提供了文化的滋养。

君子文化是我国传承文化中的一项重要文化,这项文化结合了千年的历史文明,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儒家文化里面的关键内容,在推动我国文化文明发展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中华的精神文明不断发展,君子文化在这其中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

君子文化是我国文明的精髓,同时也值得所有的中华人民学习,并且不断的弘扬和传承下去,实现中华人民精神文明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君子文化;传统文化中;地位和影响君子文化主要是对文明道德文化的一种结合体现,君子的形象是一种代表,是结合诚信、仁义、廉耻,以及立意等优良的传统美德于一身的形象,在我国的君子文化中,更加注重的是对人格的道德化要求,君子文化积极向人们传递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家国的情怀,君子文化是我国的重要精神财富,君子文化给人们的行为处事树立了正确的标杆,在君子文化这种传统的文化中,包含着我国的特色文化,是典型的文化代表,加强对君子文化的了解,并且深刻体会君子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并且进行积极弘扬,对于建设先进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发挥着很重要的意义。

一、君子文化的起源以及发展传统的君子文化从发起到形成,以及发展演变,一共经历的三个时期,以及两次大的改革。

第一个时期,是在历史中的西周时期,论君子的之前,这个时期的君子文化刚刚开始萌芽,在一些书中出现了“君子”这个词,这个时期的君子主要是指的“君之子”,还不具备现代的这些含义,对当前书籍中“君子”这个词语的分析,可以得知,当时的含义是指为人处世应该谦逊而且正直,这些是当时时期君子的具体含义,在这个时期,“君子”这个词语的寓意还不够广泛,而且人们对于这个词语的意识也不强。

但是这就是君子文化最开始的一个状态,为之后的文学大家创作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很多的有用的素材,具有很积极重要的意义。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文化长廊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李潇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君子文化因君子而起、以教化为要,主要用以表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君子文化在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蓬勃发展,其内涵依托于道统学说而逐渐深化。

历经千年传承,现代君子文化是中国人历经历史选择和大地沉淀下形成的集体理想人格,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结合体。

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对于完善思想品德、构建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君子文化;道德;当代价值;伦理作者简介:李潇(1993.1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178-02“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并体现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者,非‘君子文化’莫属。

”[1]君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理论来源。

君子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信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人类意识,修心治平的心性修养等智慧对于当代社会依然有引人向善的积极作用,对君子文化进行现代弘扬,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扎根于现代,让人类意识到中华文明的精彩,向往君子文化,追求君子文化,践行君子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君子”一词见于《诗》《书》,在《诗经》的“国风”和“二雅”中出现了150余次,在《尚书》中出现了五、六次,说明是周代十分流行的名称。

[2]君子衍生之初用来指政治地位的崇高的人。

到春秋战国时代,君子的含义开始扩大,逐渐被赋予道德和品行上的意义。

在此后,君子在道德品行上的指代意义逐渐被士人所接受,君子的道德意义的使用范围逐渐大于政治意义的适用范围。

在漫长封建社会,有君子涵义所表示的道德品行及与此相配套的行为、姿态、理想等逐渐构成君子文化。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论君子文化及其当代价值作者:李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4期摘要:君子文化因君子而起、以教化为要,主要用以表现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精神。

中国传统君子文化在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下蓬勃发展,其内涵依托于道统学说而逐渐深化。

历经千年傳承,现代君子文化是中国人历经历史选择和大地沉淀下形成的集体理想人格,是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结合体。

君子文化在当代社会对于完善思想品德、构建理想人格、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君子文化;道德;当代价值;伦理作者简介:李潇(1993.1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在汪洋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并体现中华民族最基本文化基因者,非‘君子文化’莫属。

”[1]君子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理论来源。

君子文化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刚健有为、自强不信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天下大同的人类意识,修心治平的心性修养等智慧对于当代社会依然有引人向善的积极作用,对君子文化进行现代弘扬,有利于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扎根于现代,让人类意识到中华文明的精彩,向往君子文化,追求君子文化,践行君子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文化“君子”一词见于《诗》《书》,在《诗经》的“国风”和“二雅”中出现了150余次,在《尚书》中出现了五、六次,说明是周代十分流行的名称。

[2]君子衍生之初用来指政治地位的崇高的人。

到春秋战国时代,君子的含义开始扩大,逐渐被赋予道德和品行上的意义。

在此后,君子在道德品行上的指代意义逐渐被士人所接受,君子的道德意义的使用范围逐渐大于政治意义的适用范围。

在漫长封建社会,有君子涵义所表示的道德品行及与此相配套的行为、姿态、理想等逐渐构成君子文化。

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君子文化更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

君子文化是一种道德观念,提倡君子行为,注重修养和修身,对社会的影响深远,具有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强调修养和修身。

君子修身,悉心修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力求做到仁、义、礼、智、信等五常,追求完善自我。

这种修身的理念,对当代社会也具有积极影响。

在今天这个以物质满足为导向的社会中,儒家君子文化提醒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

这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君子文化提倡以德治国。

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君子文化的以德治国思想也起到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政兴国、以德治国的思想贯穿始终,不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要“修己安人,治己乐人”,这对于今天的政治风气和社会治理也是有益的。

尤其是当今社会,反腐倡廉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儒家君子文化所倡导的以德治国理念正好符合当下社会的需要,对于提高政治家和官员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注重礼仪和道德规范。

君子所讲求的礼法之道是社会秩序和和谐发展的基础。

传统儒家认为,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种规范,它不仅使人们在生活中相互尊重,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品德修养。

在当代社会,随着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社会交往的日益频繁,礼仪和道德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社会的许多问题都源于缺乏道德规范和礼仪标准,缺乏了尊重和坦诚的基本原则,而儒家君子文化所提倡的礼法之道就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正确的道德和行为准则,并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倡导的仁爱和和谐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家文化主张仁爱和善良之心,提倡以和为贵,讲究和谐相处。

君子文化探析

君子文化探析

君子文化探析作者:李潇来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君子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人格精髓伴随着文化自觉的出现而日益风行,伴随着文化实践的推进而不断深化,深入探讨根植于儒家文化的君子文化的内涵和演变路径,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体系,增强民族自信力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增加培养君子人格、培育君子修养、形成君子气象的实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践行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君子;君子文化;传统文化;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君子文化在今天,对于中国人自身精神修养的提升及中国社会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重大意义,其精神内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从君子文化中提取中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民族依据并加以创新性改造,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君子文化的加成下能更顺利地践行。

一、君子文化的定义“君子”一词最早由“君”和“子”两个字的内在含义上融合而成,傅荣昌在其《“君子”历史演变刍议》中认为:“君子”的本义源于“君”,“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君”与“子”的合称,起初是对各级贵族的通称,黎红雷认为早期文献中“君子”与“大人”相同,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小人”,又称“野人”、“鄙人”、“庶人”等。

“君子”泛指安逸享乐的统治者、贵族、管理者,“小人”则指从事稼穑生产的平民、奴隶,努力侍奉“大人”的被管理者。

君子文化是中国人在农业文明时代对自身人格的最高表现形式,君子文化是中国人在工业文明时代对自身道德修养的最深表现形式,君子文化是中国人在生态文明时代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最高维度。

二、君子文化的内涵君子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一)君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君子者,为国为民。

君子内涵的源流演变及当代价值

君子内涵的源流演变及当代价值

君子内涵的源流演化及当代价值【摘要】“君子”一词至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左传》还是《论语》中,都对其有所阐述。

而“君子”的内涵从最初作为指代人们身份地位,到春秋战国时代成为具有道德人格的范畴,这个内涵的演化具有划时代意义,并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君子文化也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展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色文化,从而在当代社会树起一面具有深厚传统底蕴和时代精神的文化旗帜,使其更具有当代价值。

【关键词】君子;内涵演化;当代价值一、引言“君子”这个被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词汇,我们总是用它来称赞某个人,但是我们对“君子”究竟有多少了解呢?我们又知道何为“君子”呢?古往今来,很多著作都对“君子”有所阐述,“君子”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但要追朔其出现的来源,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君子”在孔子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就属《论语》。

一般而言,《论语》是孔子弟子对孔子思想的记述。

《论语》的首章和末章都有关于君子的论述,其中对君子的描述有109次,详细地叙述了古代人们对君子的基本要求。

《左传》成书于孔子之后,但描写了大量春秋之前的材料,且内容更加具体丰富。

《左传》对君子的描述有181次,以君子身份评论的地方共有94次,主要是借君子人格自重其言,除此以外共有87次,包括对君子言行的各种称扬。

所以我们想要了解“君子”一词含义变迁的历史及其原因,就需要对《左传》和《论语》进行深度阐释。

“君子”一词产生于西周初至东周前半期,先秦时期是“君子”涵义演化的关键时期,而“君子”一词中具有自然审美、价值推断等因素在内的君子之道,直至周秦之际已经基本完善并发扬光大,且始终影响着后世。

综观前人研究状况,虽然先秦时代君子内涵的分析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学者较多关注“君子”内涵本身的伦理意义,却没有阐述“君子”内涵在先秦时期的演化,也没有具体探讨出现这种演化的原因,就像一盘散沙,缺乏一个完整的梳理。

君子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和启示

君子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和启示

君子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价值和启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君主政治,以及礼仪、礼俗、习俗等,都构成了一个历史悠久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是传说中的“君子文化”。

《论语》里有“君子和而不同”,提倡具有和谐、和蔼、和睦、宽容、完善等优秀品质的人,被称为“君子文化”。

“君子文化”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体现了“君子文化”的价值和影响力。

首先,我们从教育角度来看,“君子文化”增强了高校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君子文化”在高校立德树人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强调“以德为中心”,提倡教育责任等思想。

通过以增强学习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君子文化”强调改进学生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其次,“君子文化”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强调“至正”的思想,以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和道德品质的人才为主要目标,从而推动学生在道德修养上发展、进步。

此外,“君子文化”增强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社会性,重视学生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懂得“恢弘志士之气,农夫之收获”,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使之走向大化、多元化的社会发展新状态。

“君子文化”给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指引,也赋予了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新的活力。

首先,要加强“教育的力量”,把“君子文化”融入到立德树人工作之中,致力于把“君子文化”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其次,要着力发展学校文化,发掘学校优良传统,使其和“君子文化”相结合,形成高校文化的独特魅力。

再者,要建立和完善完整的立德树人机制,包括政策和制度,以“君子文化”为指导,把立德树人工作持续发展下去,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育,使其在“君子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文化”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和重要影响。

“君子文化”不仅滋养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中国高校凝聚的精神源泉,激励高校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朝代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君子文化。

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质和道德规范。

在当今社会,怎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中国自古就有“君子”之称,君子是对人格高尚、品德卓越,行为端正的人的一种称呼。

君子文化强调的是道德修养、品德高尚、行为正直,是一种致力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君子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文明发展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君子文化的传承对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人才,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需要弘扬中华传统的优秀道德观念。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品德修养,提倡庄重、忠诚、孝顺、礼仪等美德。

这些道德观念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对人们进行教育和熏陶的重要内容。

传承这些道德观念,培养新时代的君子,需要从教育着手,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社会上也应当弘扬这些优秀的道德观念,通过各种载体,如电视、广播、网络等,让这些道德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够形成一个道德风尚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新时代君子的培养。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需要提倡中华传统礼仪文化。

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礼仪知识和礼仪准则,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审美观念。

传统礼仪文化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伦理,尊重和遵循传统礼仪的人,通常都表现出一种有爱心、有忍耐力、有礼貌、有耐心等良好品质。

如今的社会,由于各种现代因素的影响,传统礼仪文化逐渐淡漠,各种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碰撞指向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弱化。

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

儒家君子文化的现实意义1. 引言1.1 儒家君子文化的起源儒家君子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

儒家君子文化最早由孔子提出,其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以仁爱之心待人,以礼义之道处事,以学问之力修身,以不悖于道德的行为成就自己。

儒家君子文化强调个人修养和品德道德的培养,追求心灵的升华和至善的境界。

儒家君子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社会风气的主导力量。

君子不仅是道德楷模,更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对社会风气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儒家君子文化在中国社会中深深植根,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成为整个社会的基本信仰。

儒家君子文化对社会建设、伦理道德、政治治理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维护社会和谐、促进国家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1.2 儒家君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君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儒家君子文化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价值观不仅可以引导个人正确的行为,也可以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感受到了道德沦丧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而儒家君子文化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恰恰是对这种现象的有效应对。

通过以身作则、注重礼仪、尊重他人、宽容包容等做法,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

儒家君子文化强调的忠恕之道、道德自律等概念也能够对社会风气和谐起到关键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领导者的道德水平更是被人们所关注。

儒家君子文化所倡导的仁政兴国、问心无愧等观念对于领导者的行为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只有具备良好的人格修养和道德操守,领导者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发展。

儒家君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才能更好地引领社会进步,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有序和美好的社会。

君子文化的起源、基本涵养和核心价值观

君子文化的起源、基本涵养和核心价值观

君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涵盖了丰富的内涵和价值观。

从古至今,君子文化一直在我国人的生活和思想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深入探讨君子文化的起源、基本涵养和核心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

一、君子文化的起源君子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我国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动荡不安。

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提出了“君子”这一概念,试图通过道德伦理的规范来统一社会,使人们安居乐业,和谐共处。

他强调君子要有仁、义、礼、智、信等品德,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因此可以说,孔子是君子文化的奠基人,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君子文化的基本涵养君子文化强调人的价值观和道德修养,要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恪守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君子文化的基本涵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仁:君子要有仁心,善待他人,关爱社会。

他们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利益,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2. 礼:君子要讲究礼仪和礼节,懂得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

在人际交往中,他们要谨守礼仪之道,注重言谈举止,以示尊重和友善。

3. 忠:君子要忠于国家、忠于职责,忠于人民。

在面对国家和社会利益时,他们要以忠诚之心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不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

4. 孝:君子要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他们要维护家庭和谐,尊重家族传统,孝敬父母,关心家人,体现家庭美德。

5. 义:君子要讲究正义,秉持公平和正义的原则。

在处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时,他们要坚持原则,不偏私,不偏听,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6. 信:君子要真诚守信、言行一致。

在言行举止中,他们要信守诺言,做到言行一致,以诚信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君子文化的基本涵养要求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炼,力求成为品德高尚、言行端正的人,具有高尚的师表形象,影响他人,影响一代乃至几代人。

因此君子文化对于社会建设和文明进步具有积极的作用。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国民性格、价值观和思想体系。

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君子精神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贵在“博学、慎思、明辨、笃行”,以此培养的新时代君子,是我们建设美好社会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生力军。

君子精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孟子》提出“举贤不避亲”的观念,到《大学》《中庸》中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令人钦佩的君子,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例子,如孔子、张载等等。

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君子精神,以此培养新时代君子。

一个新时代的君子,应该是一个高度道德观念的人。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不断,人们在面临着诸多诱惑,往往会面临道德方面的考验。

新时代的君子应该保持廉洁自律的生活态度,始终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和高尚精神面貌。

同时,新时代的君子应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保持追求真、善、美的态度,积极推崇中华文化中的美德和优秀传统。

另外,一个新时代的君子,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时代君子应该关心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积极承担起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工作中,新时代的君子应该以诚信和勤奋为基本准则,保持终身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追求,坚持以高标准、严要求的态度去完成各项工作。

最后,新时代君子也应该具备一定的统领能力和领导素质,不仅要有团队合作的精神,也要有一定的领导和组织能力,能够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汇聚各方人才,更好地推动事业的发展。

总之,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方式,培养新时代的君子,对于推进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只有通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弘扬君子精神,我们才能为新时代的中国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

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中华优秀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不衰。

这其中包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正是塑造新时代君子的重要元素。

在当今社会,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育新时代君子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文化传承的现状、新时代君子的内涵以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新时代君子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文化传承的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传统文化价值逐渐被淡化甚至遗忘。

一方面,社会发展的快速变革使得人们更加注重现实利益和物质需求,对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有所降低。

全球化的影响使得外来文化冲击不断,一些传统文化价值在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中受到挑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巨大的挑战。

新时代君子的内涵新时代君子,是指在当今社会,具备高尚品德、广博知识、坚毅意志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新时代君子既要有传统文化的底蕴,也要有现代社会的智慧。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新时代君子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成为社会的领袖和楷模。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对新时代君子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华优秀文化是新时代君子的精神根基。

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新时代君子要有坚定不移的文化自信,要深入了解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应对现实生活的挑战。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新时代君子的高尚品德。

中华优秀文化注重以德为先,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些品德观念正是新时代君子所应具备的。

通过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新时代君子的品格和行为。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寄托,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

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华民族的独特性和魅力,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占据重要地位。

孔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孔子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一、介绍孔子文化孔子文化是指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被后代称为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仁爱之道,追求人类和谐和平,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影响力。

二、孔子文化在思想领域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孔子文化的思想传承自孔子本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今天的传统文化。

在传承过程中,学者们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华,并结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探索孔子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价值。

2. 发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孔子文化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在商业领域中,儒家思想的“诚信”精神被广泛引用。

在教育界,儒家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也被吸收和发展,并体现在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中。

此外,在政治领域中,中国传统“礼治”的思想也得到了发扬光大。

三、孔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孔子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于其对于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例如,中华传统的“孝道”观念就源于孔子的教育理念。

在现代社区建设中,“和谐社会”这一概念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此外,节日的庆祝和习俗的遵循也是孔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传承。

2. 发展孔子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表现在人们对于孔子文化的思想和理念的理解和应用。

例如,现代社会中的“孝顺”和“友善”这些观念,都与孔子文化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

此外,传统的“规矩”和“礼仪”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人们所承认和尊重。

四、孔子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传承与发展1. 传承孔子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传承主要体现在文学和艺术方面。

例如,中国传统的戏曲、民歌等文艺表现形式中,都具有强烈的儒家文化色彩。

此外,在传统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中,孔子文化的思想和理念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2. 发展随着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变革,孔子文化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也不断更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的历史发展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周玉清王少安《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22日01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会上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独具中华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入研究其历史价值及当代传承问题,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源起于西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从孕育萌发到基本形成,再到传承演变,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和两次重大变革。

第一个阶段是从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至孔子论君子之前。

这是君子文化处于孕育萌发状态的阶段。

从《尚书》《易经》等典籍的有关内容看,虽然这时“君子”一词的本义只是特指“君之子”,但“君之子文化”已初现端倪。

《尚书》中“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之说,实质上表达了“君之子”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易经》中有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谦,亨,君子有终”“居中”“得中”“处中”“安节,亨”“甘节,吉”“君子几,不如舍”等论述所蕴含的君子要警惕忧患、自强不息,要谦逊做人,要秉持中正,要崇尚节俭,要审时度势等思想,都是对君子品质的要求,是初期君子文化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阶段,“君子”一词的指向狭小,人们的君子意识淡薄模糊。

但它作为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乃至传统人文文化的源点,为其后的孔子等思想家们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思想资料,具有重要的“源文化”意义。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传统君子文化实现第一次重大变革达到成熟状态的阶段。

这个阶段处于社会大变革之中,“诸子百家”思想异常活跃,儒道法墨等各家思想相互争鸣、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君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中贡献最大的无疑是孔子。

孔子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前人的“君之子”文化加以继承和改造,创立了新的君子学说,实现了传统君子文化的重大变革。

一方面,孔子沿用前人的“君子”称谓,利用“君子”这个“题”铸就了中华传统君子文化稳固的“外壳”和思想库,使“君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延绵不断的鲜明标记。

另一方面,孔子利用“君之子”与“有德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在逻辑上进行从“君子是君之子——君子是有德者”到“有德者是君子”的命题转换,由此获得论述君子思想的广阔空间。

经过孔子在《论语》中的充分发挥,君子被赋予深刻丰富的内涵,以至于如晚清思想家辜鸿铭所言:“孔子全部的哲学体系和道德教诲可以归纳为一句,即‘君子之道’。

”随着孔子君子思想的传播及不同学派间争鸣的展开,思想家们的君子意识逐渐浓厚;在孔子的私学教育推动下,社会的君子文化舆论和价值认知也逐步显现。

所有这些都标志着传统君子文化的核心要素已经形成。

但由于这个阶段关于君子的表述过于散乱,也给君子文化的后续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第三个阶段始于西汉王朝并延续于其后的全部封建社会。

这个阶段是中华传统君子文化实现第二次变革并实质上获得国家意识形态地位的传承发展阶段,实现第二次变革的主要推手是汉武帝和董仲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君子文化的精华思想提升为国家主导的意识形态和封建社会的价值体系。

从此,以孔子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君子文化,从民间走向官方;君子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

同时,由于先秦君子文化的诸多不确定性,更由于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西汉以后的君子文化可谓腐朽与进步、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官方和民间以及不同阶层不同集团之间呈现严重的立场分化和观念分化。

二、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文化体系,其精髓是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人生观,弘扬君子文化精神有助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由君子精神、君子观念、君子境界、君子胸怀、君子修养、君子作风以及君子价值标准、君子文化认同、君子人格教育、君子治国理念等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多因素多层次的文化体系。

它携带着民族文化基因,养护着民族文化血脉,在历史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其一,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历程中道德经验和道德情感的人格升华,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和道德智慧,是凝聚中华民族道德力量的情感纽带。

其二,它最精华的东西是自强不息、尊道崇德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历史上发挥着涵养民族精神、弘扬价值观念、引领道德风尚的重大作用。

人人都可以做君子、应当做君子,是君子文化环境下的价值追求和民族共识;君子价值观念广泛深入人心,是人们道德生活历来遵循的价值标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学艺术、民间传说所塑造颂扬的君子形象数不胜数,生动鲜活地感染人、引导人。

其三,它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基本传统和主要形式,以它为平台形成了独具中华特色的人文话语体系。

在《论语》中孔子实际上把“有德者”应当具备的各种美德,如仁、德、义、礼、智、信、勇、和、中、忠、孝、悌、勤、廉、耻等,都打上了君子的烙印。

在西汉之后近两千年的文化淬炼中,中华传统的人文话语体系同君子文化的话语体系一直呈高度重合状态,君子人格也就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主体人格。

中华传统君子文化历经数千年历久弥新,彰显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永恒性和变动性、继承性和变革性相统一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这一精辟论述深刻揭示了包括君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

我们当今传承君子文化也必须遵循“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规律,从君子文化不断流变的历史长河中找到其永恒的东西,找对传统君子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接、融合的端口;在实现二者融合的同时,实现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品质对传统君子文化的革新改造。

其一,人学逻辑的对接。

马克思主义人学与传统君子文化在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世俗性、现实性上有着显著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人是生活在现实社会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的人。

同样,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也是关于世俗人的文化,它不是把人引向鬼神世界,而是要人立足现实生活;不是要人成神成仙逃避现实,而是教人成为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社会关系的“君子”。

其二,价值观体系的对接。

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秉持的价值观念是对人类进步价值观的继承和升华。

我们要保持价值观的先进性,就不能不从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

其三,话语体系的对接。

传统君子文化传承下来的人文话语体系是历经淬炼和总结、文化蕴意深厚明晰、中国人世代相传耳熟能详心领神会的话语体系,任何试图以其他话语取而代之的想法都是行不通的。

当然,中华传统君子文化也必须接受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改造。

三、中华传统君子文化是以官君子文化为核心的道德文化,凸显了官君子的道德示范作用,是当代社会主义官德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官君子是指官员中的君子或曰君子中的官员。

由于孔子之前的君子特指君之子或国君之子,在奴隶社会的官位世袭制度下,君之子当然就是国家政治统治架构中的高层权贵、高级官员,那时君子文化直接就是官君子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早期官君子文化。

早期官君子文化是传统君子文化的源头,孔子对早期官君子文化的变革,实质上是对贵族集团权力世袭制和文化垄断权的一定程度上的变革。

孔子之后,君子不再仅仅指向权贵一族,君子文化也不再只是官君子文化。

但是,官君子文化依然占据着整个君子文化的核心地位。

在传统君子文化中,一方面大力倡导君子之风,主张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但同时官君子又始终是人们期望的君子中的楷模,官君子文化始终处于核心地位。

原因有三:其一,官员们是社会发展的主导者、管理者,是社会风气的引领者、示范者,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客观上提出了要求,即所谓“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其二,官员群体历来都是社会的精英群体,接受过相对良好的文化教育,较容易树立文化自觉和君子意识,在主观上具备主导和引领君子文化发展的条件。

其三,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统治的世俗性和尊孔崇儒的意识形态是保持官君子文化核心地位的特殊环境。

官君子文化的实质是官德文化。

官君子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为政以德”的传统政治优势,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

数千年来,传统官君子文化一直是思想家关注和论述的重点并积累了博大精深的历史资料,从而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德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大量精辟论述,在其治国理政各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中有着鲜明的体现,需要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领会。

四、中华传统君子教育文化成为深刻影响数千年的主流教育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传承价值教育文化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风格、教育环境等各文化因素的综合,其核心是关于“为什么办教育”价值理念和“怎样办教育”的教育思想。

传统君子教育文化是传统君子文化特别是孔子开创的君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孔子变革早期官君子文化、创立新君子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孔子君子文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冲击“君之子”世袭制。

孔子极力反对官位世袭,主张“仕君子”,其基本着力点就是君子教育。

因此,孔子就是要培养君子型人才,按他所理解的君子的标准来开展教育,通过君子教育培养出君子型优秀人才,由这些优秀的新型君子来管理国家。

孔子君子教育文化的开创性在于:其一,确立了君子教育的人才评价标准就是以君子的标准为标准,既彰显其“以德为先”的教育理念,又需要教育者的个人修养、能力和方法适应这种要求,是全部君子教育文化的精髓。

其二,强调君子教育的“学而优则仕”理念。

“学而优则仕”等于明确宣告对官位世袭制的不满和挑战,指明做官的根本在于优秀的德行和学识,而不是靠世袭、凭关系;也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唯贤是举”的用人之道提供思想依据。

其三,以君子教育推动教学双方共同对君子思想的关注和探讨。

孔子成功利用教育平台开展教学互动全面阐述和传播自己的君子思想,是君子文化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的典范;孔子利用学生关心自身形象的心理,对君子提出的一系列特殊要求,如“君子怀德”“君子不器”“君子谋道不谋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等,至今都是知识分子应有的重要品质和气节。

(周玉清、王少安,作者单位: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3AKS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