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褶皱和断层)

合集下载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

背斜一般形成山岭,向斜一般形成谷地,想一想, 背斜谷和向斜山形成的原因?
外 力
背斜特殊地形: 谷地 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疏松,容易被侵蚀。
作 向斜特殊地形: 山岭
用 原因: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后期:外力作用向斜成山
(1)该图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幅地质图,图中所示
地质构造为 向斜 ,理由是 :
地质构造主要分为褶皱和断层两种。
褶皱
断层
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发生的 弯曲变形,叫褶皱。
褶皱的形成
强大挤压
平整的岩层 背斜
背斜
持续作用
向斜
3、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 1、“岩层形态”判定法
背斜(甲)岩层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
向斜(乙)岩层形态: 岩层向下弯曲


2、“岩层新老关系”判定法
褶皱 断裂 断层
5、断层形成的地质构造
地垒 :相对上升的岩块,多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 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地堑 :相对下降的岩块,多形成盆地或谷地。如:吐 鲁番盆地、渭河谷地、汾河谷地等
断层构造地带,由于 岩石破碎,易受风化 侵蚀,常常发育成沟 谷、河流、泉。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地垒地形
地质构造
4、读某地地质构造和等高线示意图,该地
是( A )
A.背斜成山
B.向斜成谷
C.背斜成谷
D.向斜成山
探究7:
读储油、储气构造示意图,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 请解决如下问题:
(1)你选择在A还是B处开采石油或天然气?为什么? (2)你选择在A还是B处开采地下水?为什么?
A
B
答:(1)A 原因: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 易于储油、储气。

[全]高中地理(岩层的形成顺序、褶皱、断层)考点详解

[全]高中地理(岩层的形成顺序、褶皱、断层)考点详解

高中地理(岩层的形成顺序、褶皱、断层)考点详解•岩层的形成顺序在没有发生地层倒转的前提下,岩层的形成顺序,一般遵循两个规则:①下老上新:下面的岩层老,上面的岩层新;②先形成后侵入:侵入岩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侵入岩新;③先形成后断裂:断裂会切断原有的岩层,原有岩层老,断层新。

如下图所示,先沉积①、后形成断层②、(地层倾斜、侵蚀)、再沉积③、后侵入④、(侵蚀)、再沉积⑤、(地层倾斜、侵蚀)、再沉积⑥,形成现在的地表。

图1 岩层的形成顺序例题47、沉积地层剖面以及其中的断层、褶皱等地质现象,记录了地壳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系列事件。

(1)已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那么图中E~G层的海平面升降情况是__________。

(2)已知该区域地层发生过褶皱,则褶皱发生在____地层形成后,_____地层形成之前(以字母代表地层)。

(3)断层M与地层O,先形成的是_____,后形成的是______。

答案:(1)E~F为海平面下降,F~G为海平面上升。

(2)K;N(3)O;M精讲精析:(1)分析海平面的沉降。

①由题干可知,石灰岩、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湖沉积的产物,E~G层分别为石灰岩、砂岩、页岩,因此分别代表的是深海、河湖沉积、浅海;②因此,E~F层,海平面先下降(海水变浅),由深海沉积物变为了河湖沉积物;F~G层,海平面上升,河湖沉积物变为浅海沉积物。

(2)分析地层的形成顺序。

①观察图中的地层,下方的地层倾斜,但相互平行,初步判断为褶皱形成;上方的地层大致平行,初步判断为之后的沉积而成;一条断层(M)自上而下切穿地层;②因此图中地层的形成顺序为:下方的地层先形成,形成后受到挤压,形成了褶皱,褶皱形成后,上方的地层N、O、P依次沉积,然后断层M自上而下切穿整个地层;③因此,褶皱形成于倾斜地层K之后,水平地层N之前;水平地层O先形成,断层M后形成。

总结•褶皱(背斜、向斜)本节例题的难度适中,解题思路为:①根据沉积岩表示的沉积环境,分析E~G地层对应的沉积环境,进而分析海平面的升降;②根据地层的上下关系、倾斜平行、断裂切穿,分析各个岩层的形成顺序(下方岩层先形成,后褶皱,上方岩层沉积,后整体断裂)。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 PPT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褶皱、断层) PPT

思考:岩层的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 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 的强度(或承受能力),岩层会怎样?
断 裂!
4、断层与地貌
断层:岩层受力断 裂并沿断裂面有明 显相对位移的现象, 叫做断层。
A.断裂构造 B.有明显相对位移
褶皱 断裂 断层
5、断层形成的地质构造
地垒 :相对上升的岩块,多形成块状山地。如:庐山、 华山、泰山、峨眉山等
5、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设
巩固练习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裂缝多,物质 相对松软,容易被侵蚀。
从中心向两翼岩层越来越新。 块状 (1)图中① ② ③ ④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 斜的是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 成谷现象,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山地。
• 褶皱形成初期(内力作用)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山岭,向斜一般形成谷地,想一想, 背斜谷和向斜山形成的原因?
外 力
背斜特殊地形: 谷地 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岩层疏松,容易被侵蚀。
作 向斜特殊地形: 山岭
用 原因: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后期:外力作用向斜成山
2、利用地质构造找矿 、找水
背斜:储油、气构造
向斜:储水构造、水 库坝址选择点,煤、 铁矿等分布地。
3、读图回答:
C A

B
c处计划修建一座水库,请分析其可行性。
C处有断层,在此处建水库易诱发断层活 动,产生地震等地质灾害;另外断层破碎带 还会造成水库漏水。

褶皱与断层

褶皱与断层

2. 按轴面及两翼岩层产状的分类
a. 直立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向相反,倾角近相等。 b. 斜歪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反,倾角不等。
c. 倒转褶皱:轴面倾斜,两翼倾向相同,一翼地层转。
d. 平卧褶皱:轴面近水平,一翼地层倒转。 e. 翻卷褶皱:轴面弯曲的平卧褶皱。
3. 按枢纽产状的分类
a. 水平褶皱:枢纽的倾伏角近于水平(0 °) b. 倾伏褶皱:枢纽倾斜 c. 倾竖褶皱:枢纽直立(90 °)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四、皱褶构造
褶皱:岩石中各种面状构造(层理、层面、面理) 发生弯曲形成的变形构造
(一)褶皱要素
1. 核:褶皱的中心部分 2. 翼: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 3. 转折端:褶皱从一翼到另一翼的弯曲部分。 4. 枢纽: 单一褶皱面上曲率最大点的连线。 5. 轴面:各相邻褶皱面的枢纽连成的面。
扭性断层:由剪应力作用形成,断层面走向与主压 应力方向的交角小于45°; 压扭性断层:兼具压性断层与扭性断层性质; 张扭性断层:兼具张性断层与扭性断层性质。
3. 断层的识别
(1) 断层崖
1)地貌标志
(2)断层三角面
(3)错断山脉 (4)串珠、带状分布的湖泊和泉水 (5)水系的变化
2)构造标志
(1)构造不连续性
(4)常常组成共轭“X”型共轭裂隙,锐角中分线指示主压应力方向。 往往成等距排列。
(5)主剪裂面由羽状微裂面组成。
发育最广泛的节理 为共轭剪节理
张节理
(1) 产状不稳定,延伸不远。单条节理短而弯曲。 (2)裂隙面粗糙不平,无擦痕。 (3)在胶结不太坚实的砾岩或砂岩中常常绕砾石或粗砂粒而 过,如切穿砾石,破裂面也凹凸不平。
按节理面与褶皱轴面的产状关系,节理可分为: a.纵节理;b.斜节理;c.横节理

【高考全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4章第2课时 山地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全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4章第2课时 山地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

8.由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河流主要补给水源是湖泊水 B.泉水涌出量最大的季节是冬季 C.河谷处的地质构造是向斜 D.湖泊为咸水湖 [解析] 由图可知,该河流位于30°N—40°N大陆西岸, 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那么泉水涌出 量的最大季节应为冬季。 [答案] B
A.甲处地貌是断层形成的 B.甲处为向斜构造,乙处为背斜构造 C.甲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D.乙处有河流发育 [解析] 甲地是“向斜成山”,是良好的储水构造;乙处 既是向斜也是山脊,而河流往往发育在山谷中。 [答案] C
(2010年北京海淀模拟)读下面的地质剖面图,回答4~6题。
4.图中①处河谷的成因是( ) A.向斜构造向下弯曲形成 B.背斜构造顶部遭侵蚀形成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解析] 图中①处为断层地带,因岩层破碎易遭侵蚀而形 成河谷。 [答案] D
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 路,后有青藏铁
铁路小

线路 走向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 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 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 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 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1) 河 流 上 游 侵 蚀 容 易 形 成 沟 谷 地 形 , 其 形 态 是 ________(“U”型或“V”型)
(2) 黄 河 三 角 洲 面 积 增 长 快 的 原 因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褶皱和断层——精选推荐

褶皱和断层——精选推荐

褶皱和断层是地壳内力作用引起地壳运动的重要证据,它使地壳变形成岭、谷和盆地。

1.褶皱沉积岩层原始状态呈水平层状。

经地壳运动,原始岩层受挤压,产生波状弯曲,称为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式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是指褶皱中心岩层向上隆起,两侧岩层向外倾斜;向斜是指褶皱中心向下凹陷,两侧岩层向中心倾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但也可能出现背斜是谷,向斜成山的地形。

这是因背斜中心部分岩层向上变曲产生张力,导止岩层破裂,易受风化和剥蚀,被蚀成谷,称次成谷;向斜部分受挤,凹地接受风化崩落物堆积,基岩受保护,最后反而残留成山,称次成山。

有的背斜一侧可能岩层软硬相间,软岩易受蚀成谷地,硬岩抗蚀力强,突起成岭。

所以背斜和向斜应根据岩层倾向和向新老接触关系来判别。

2.断层岩层受力产生破裂称为节理,破裂所在的面称为节理面。

地壳运动沿节理面两侧岩块发生相对位移,称为断层。

断层种类很多,最基本的是正断层和逆断层。

断层可能组合出现,两侧断裂上升,中间陷落成为陷落谷地。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研究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现象对建设有重要意义。

例如,地下水常在断层带出露;电站、桥梁、水坝不宜设在有断层的部位,因断层带岩石破碎,地基不稳。

陆地(Land)地球表面未被水淹没的部分叫陆地,由大陆、岛屿、半岛和地峡几部分组成。

它的平均海拔高度为875米。

人们在陆地上繁衍生息,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人类文明,建设美好的家园。

地球表面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

包括大陆和岛屿。

总面积1.49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29.2%.面积广大的陆地称大陆,全球有亚欧大陆、非洲大陆、北美洲大陆、南美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和南极洲大陆等六块,总面积为1.391亿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93%;四周被海水包围的小块陆地称岛屿,总面积为97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总面积的7%.陆地大部分分布于北半球,岛屿多分布于大陆的东岸。

陆地表面起伏不平,有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1.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

(图片导入)全球六大板块图
2.板块运动
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5.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来源
(1)大陆漂移学说概况
(2).海底扩张学说
6.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的形成
(1)板块相对运动
(2)板块相背运动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交通合理布局重要性
2、最合理方式
3、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对山地交通的影响
板书。

褶皱和断层教学设计

褶皱和断层教学设计

褶皱和断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名称:褶皱和断层教学设计授课对象:高中地理学生授课时间:3课时授课目标:1. 理解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原理和特征;2. 掌握褶皱和断层在地壳运动中的地理意义;3.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地质地貌的能力;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褶皱的形成原理和类型;2. 断层的形成原理和常见类型;3. 褶皱和断层对地壳运动和地貌的影响;4.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运动机制。

教学方法:1. 授课和讲解:通过投影仪展示褶皱和断层的图片和示意图,讲解其形成原理和特征;2. 实验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褶皱和断层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其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完成相关练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4. 场地考察:安排学生进行地质地貌考察,观察和分析褶皱和断层的实际地貌特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具有褶皱和断层的地貌图片,激发学生对褶皱和断层的兴趣,并引出褶皱和断层的定义和作用。

2. 讲解褶皱的形成原理和类型,比如褶皱的形成原因、褶皱的主要类型等。

通过图片和示意图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

3. 实验观察:组织学生进行褶皱实验,使用模型和压力板,观察压力作用下的褶皱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的褶皱特征,并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第二课时:1. 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通过提问巩固记忆。

2. 讲解断层的形成原理和常见类型,比如正断层、逆断层和走滑断层等。

通过图片和示意图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断层的形成过程和特征。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进行断层研究和分析,通过给出不同地区的地质地貌图,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断层特征,并讨论其地质意义。

第三课时:1. 考察:带领学生进行地质地貌考察,选择一个附近的地域,观察和分析该地的褶皱和断层特征,并记录所见。

2. 分析讨论:回到教室,学生将考察结果整理并报告给全班,通过讨论和分析,总结褶皱和断层对该地区地貌和地质的影响。

《褶皱和断层》PPT课件

《褶皱和断层》PPT课件

整理课件
5
在一般情况下,背斜常 形成什么地形?向斜常 形成什么地形?
背斜
在一般情况下,背斜常 形成山岭,向斜常形成 谷地或盆地。
向斜
1 2 3
整理课件
6
想一想,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裸露在地
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
用,岩性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不容易被外
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整理课件
7
思考:1 、什么是断层? 2、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的运动方向有什
么不同?
整理课件
8
1、地壳运动产生强大的压力或 张力,超过岩石承受的程 度,岩体发生断裂位移。
2、沿断裂面一侧相对上升,另 一侧相对下降.
整理课件
9
整理课件
10
• 如果断层线两侧的岩石移动幅度很 大,上升的部分会形成什么地形? 下降的部分又会形成什么地形?
整理课件
13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找矿找水;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工程建设
整理课件
14
•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 ——指导找矿、找水、工程建 设
• 石油、天然气: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 地下水:储存于向斜构造盆地中。 • 水库、工程建筑:避免建在断层带
上。 • 修建隧道:选择在背斜部位。 • 采石场:选择在背斜部位。
整理课件
1
(二)地质构造与地 表形态
什么是地质构造?
整理课件
2
褶皱
断层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弯曲, 甚至断裂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整理课件
3
思考:1、什么是褶皱?

野外断层与褶皱的识别

野外断层与褶皱的识别

一、褶曲的野识别:1. 顺或逆着倾向方向,地层重复出现,倾角变化有规律。

背斜:新—老—新向斜:老—新—老2. 地形侄置(并非绝对)我们可以想象,地质构造形成初期,通常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但野外恰恰相反,常见的是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称为地形倒置。

原因:褶皱开成后在长期的风化剥蚀等外动力作用下,背斜轴部由于张裂隙发育、易剥蚀,并逐渐低凹成谷;而向斜轴部岩石受挤压力,相对不易风化剥蚀,而成山。

因此野外绝不能只根据地形确定地质构造,要仔细观察。

二、断层的野外识别:多数断层因其断面附近岩石破碎,易风化,剥蚀,所以露头不好,往往被沉积物盖,观察要仔细,常从以下证据来识别。

1.构造岩:角砾岩——断裂破碎的岩石,大小不等,棱角分明,碎块再胶结成岩,角砾与两侧岩性一致。

糜棱岩——逆掩断层常见,挤压断裂带中,碎块很碎小再胶结成岩。

断层泥——断层两面三盘挤压磨擦(碾磨)的极细的泥状物。

2. 密集的节理:断层面是较大的破裂面,形成同时伴生有许多小破裂面即节理。

节理方向常与断层方向大致平行。

3. 擦痕和镜面:擦痕——断面上平行而密集的沟纹。

镜面——断面上局部平滑光亮的面。

阶步——擦痕及镜面未端常出现“坎”。

以上均为两侧岩层(块)相对滑动在断面上留下的痕迹,可据此推测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4.牵引褶皱(拖曳)褶皱)断层两侧岩层相对位移时,受磨擦阻力影响出现弯曲。

牵引褶皱可指示对盘位移方向。

5.沿岩层或矿层走向突然中断6.地层重复或缺失断层能够破坏地层序,造成地面上某些地层的重复或缺失,什么情况重复,什么情况缺失,与断层性质有关。

与断面及岩层产状有关。

7.地形证据负地形(低凹地带):由于断层附近易风化、剥蚀(岩石破碎),长期的外力作用造成,俗话说“逢沟必断”。

断层崖:大而陡的断面出露呈陡崖状。

有流水可成瀑布。

断层三角面:一平列平行的山脊,被走向与其垂直的正断层切割,上升盘露出,山脊呈三角形横切面。

8.泉出露点:断层切割含水层,地下水沿裂隙,涌出。

褶皱和断层 2

褶皱和断层 2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课程标准(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地表形态的变化,可从三个层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全球大地构造,以解释全球海陆、高大山系、大裂谷等的分布和变化。

一般通过板块构造学说等全球构造理论加以说明。

第二是区域大地构造,侧重于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以解释地表高低不平的原因。

一般通过褶皱、断层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加以说明。

第三是在大地构造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地表形态(即传统意义上的地貌),以说明地表形态的再变化。

一般主要通过流水、风、冰川等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加以说明。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以使学生从两方面认识地表形态。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形成高山、盆地等大地形),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我们所见到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内力或外力)。

基于这样的要求,教学时没有必要将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或各种类型的地貌作全面系统的介绍,而应举例(即“标准”要求的“结合实例”)加以分析。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褶皱、断层的区分及相关知识

褶皱、断层的区分及相关知识

1、褶皱:成因:岩层受力的挤压而发生弯曲的现象称为褶皱,研究褶皱的基本要点,不外乎褶皱的形态、产状、类型、形成的方式以及分布的特点。

1、褶皱的基本形态,只有两种: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上弯曲、核心部位是老岩层,两侧为新岩层。

向斜的标志是岩层向下弯曲,核心部位为新地层,两侧翼部为老地层。

如果岩层被侵蚀风化,在地表暴露出来(以平面图形式表示的话)时,从中心到两侧,岩层的排列,由老到新,对称出现,是为背斜。

相反,从中心向两侧的岩层,自新到老,对称出现,则为向斜。

2、节理: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构造地质现象,就是我们在岩石露头上所见的裂缝,或称岩石的裂缝。

这是由于岩石受力而出现的裂隙,但裂开面的两侧没有发生明显的(眼睛能看清楚的)位移,地质学上将这类裂缝称为节理,只要你一上山,接触石头,到处都能见到节理。

节理的名称,根据分类的不同原则而异,通用的名称是以节理与岩层的产状要素的关系而划分为四种:走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一致或大体一致。

倾向节理:节理的走向大致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即与岩层的倾向一致。

斜向节理:节理的走向与岩层的走向既非平行,亦非垂直,而是斜交。

顺层节理:节理面大致平行于岩层层面。

前三种最为常见。

其次,节理的分类还可以节理的走向与区域褶皱主要方向、断层的主要走向或其他线形构造的延伸方向等关系而进行,可划分为:纵节理:两者的关系大致平行。

横节理:二者大致垂直。

斜节理:二者大致斜交。

如果褶皱轴延伸稳定,不发生倾伏的话,则走向节理相当于纵节理,倾向节理相当于横节理。

一般野外调查应选择节理比较密集(数十条在一起)的地方作为观察点。

而对节理的记录要求,大致有下列各项内容:①节理群所在地的地理位置。

②节理与褶皱或断层的关系:如在褶皱的轴部、翼部、断层的上盘或下盘等等。

③节理所在的岩层时代或层位、岩石的性质、岩层的产状要素。

④节理的产状要素。

⑤节理面及充填物的特征。

⑥节理的力学性质及旋向。

⑦节理组、系归属及相互关系。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2构造地貌的形成(第2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讲解的:1.地质构造与地貌。

揭示了褶皱和断层这两种基本的地质构造的形成原理,及其形成的地貌。

2.板块运动与地貌。

阐述地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有两种类型边界,不同类型的边界对地貌产生不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主要阐述山地地貌对交通运输方式和交通运输线路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结合实例,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

2.结合实例,认识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形态特征。

3.结合实例,了解板块运动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4.举例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1.褶皱和断层构造的基本形态特征。

2.六大板块对全球地貌的影响。

3.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情境3】喜马拉雅山站无人机飞到青藏高原南侧上空拍摄,巍峨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映入眼帘,与南边平均海拔仅270米的恒河平原形成巨大的落差。

【问题】1.如此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如何形成的?2.板块运动还会形成哪些地貌?【情境4】昆仑库地达坂站队伍返回到在昆仑山附近,一条条蜿蜒的“银丝带”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再靠近,原来是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

【问题】1.昆仑山附近的公路为什要建盘山公路?2.昆仑山交通线路布局应遵循什么原则?3.昆仑山库地达坂公路中有些地段为什么要架桥梁?二、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破碎成多个板块,上覆于软流层之上。

全球可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板块间的相互运动塑造了地表形态。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山区交通线路修建成本高,难度大;另一方面,山地灾害多发,影响行车安全。

故山区优先选择公路交通。

线路一般布局在盆地和河谷地带,为减小坡度,上下坡路段采用盘山曲折的设计。

山区在修建交通线路时还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

【高考全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4章第2课时 山地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全方案】201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4章第2课时 山地的形成课件 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 .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 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火山口 2.火山构造 . 火山锥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影响 方式
山区交通建设的一般原则 首选公路运输, 首选公路运输,其次是铁路 运输
C.陡坡地带流水侵蚀力较强形成 . D.断层地带岩层破碎易遭侵蚀形成 . [解析 解析] 解析 成河谷。 成河谷。 [答案 D 答案] 答案 图中①处为断层地带, 图中① 处为断层地带 , 因岩层破碎易遭侵蚀而形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
5.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图中③处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A.花岗岩 . C.砂岩 . [解析 解析] 解析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1.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第二部分
自然地理
高考总复习地理
原因 ①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 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线的成本高、难度大;②建 造公路的成本、 造公路的成本、技术难度较 铁路小
实例 西藏先有新藏、 西藏先有新藏、 青藏、 青藏、滇藏等公 路,后有青藏铁 路
①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 选线一般应按地形大势来确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②线 ①同蒲铁路沿汾 定路线的走向。原因: 定路线的走向。原因:①尽 路一般呈“ 字或“ 字 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 河谷地伸展; 河谷地伸展;② 量节约建设成本; 量节约建设成本;②降低技 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状(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 线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 陇海铁路的西段 术难度; 工程施工要安全; 术难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 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 沿渭河谷地伸展; 线路 ③避开陡坡和断层、滑坡、 沿渭河谷地伸展; ④降低运营成本和提高运营 走向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地段; ③襄渝铁路沿汉 安全性。(如果选取最直、 安全性。 如果选取最直、 如果选取最直 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水谷地伸展; ④在适宜的过河点跨过河流; 水谷地伸展;④ 最短的线路, 最短的线路,就必须开拓较 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 ⑤尽量选择两点间最近距离、 成昆铁路按地形 多的山坡,填平沟谷, 多的山坡,填平沟谷,建造 大势曲折伸展 经过各级居民点; 经过各级居民点;⑥避免占 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较多的桥梁或隧道 用耕地、 用耕地、避开农田水利设施

实验读褶皱和断层地区地质图.ppt

实验读褶皱和断层地区地质图.ppt
实验十三 读褶皱断层区地质图
一、目的要求
学会从地质图上分析褶皱和断裂的形 态、组合特征、形成时代
(一)读褶皱区地质图
根据地层对称情况、新老关系及产状分辨背斜、向 斜,褶皱的平面、剖面形态和组合特征
1、倒转翼的确定
1)主要根据地层产状; 2)倾伏端地层层序、产 状正常(图a),倒转翼 岩层 从翼部向倾伏端, 倾角变陡,露头宽度变大 (图从C到A)
➢ 角度不整合:被错最新地层之后,未被错上覆最 老新地层之前
➢ 被切割的岩体时代
5、描述
名称、位置、延伸方向、 主要通过地点、长度、 断层面产状、出露地层、 重复缺失、相对位移、 断距、形成时代、与其他 构造的关系
作业
P242 第一题
求: 1、断层产状 2、断层性质 3、不整合面之下断距(铅直和水平) 4、不整合面之上断距(铅直和水平) 5、断层活动时代
3、断距地测定
①铅直地层断距:层面某高程走向线延长过断层与另一盘同层 面相交,交点标高与走向线标高差(800-700=100米)
②水平断距:两盘同一层面等高的走向线间的垂直距离,FA= 1cm,比例换算=500米 ③地层断距:
ho=hgcosα或h=hfsinα (hg铅直断距 hf水平断距)
4、断层时代确定
22倾伏端地层层序产倾伏端地层层序产状正常图状正常图aa倒转翼倒转翼岩层倾角变陡露头宽度变大倾角变陡露头宽度变大c到到aa22轴面大致产状轴面大致产状倾向相反倾向相反倾角大致相同倾角大致相同轴面直立轴面直立倾向倾向倾角基本相同倾角基本相同轴面与两翼产状基轴面与两翼产状基本一致本一致等斜褶皱等斜褶皱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两翼产状不等或一翼倒转轴面倾向与倾轴面倾向与倾角小的一翼产状一致角小的一翼产状一致倾角大于缓翼倾角大于缓翼小小平卧和等斜褶皱除外平卧和等斜褶皱除外33枢纽大致产状轴迹位置枢纽大致产状轴迹位置同一岩层走向不平行同一岩层走向不平行呈呈vv相交或弧形转折相交或弧形转折背斜

高二第一学期地理导学案:褶皱与断层

高二第一学期地理导学案:褶皱与断层

地理导学案024《褶皱与断层》一、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知识框架1.地质作用(1)定义: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及地表形态等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2)类型:按应力的来源不同,分外应力(外力作用)地质作用和内应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两种。

内、外力作用具体对比如下: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关系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热能)地壳运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①二者同时进行;②某一时空,往往以其中一种作用占优势;③内力作用对地表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外力作用地球外部(太阳能)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2.地壳运动及主要的地质构造(内力构造)(1)褶皱①定义: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的。

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

褶皱虽然改变了岩石的原始产状,但岩石并未丧失其连续性和完整性。

②褶曲形式:斜;斜。

③背斜、向斜的原始地貌与一般地貌只考虑内力挤压:背斜成,向斜成;(原始地貌)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考虑外力作用后: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疏松,容易被侵蚀成,向斜槽部受挤压力,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出露成;(一般地貌)如下图:④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岩层的弯曲情况:岩层上拱,为斜;岩层下凹为斜;岩层的新老关系:岩层中心,两翼,为背斜;岩层中心,两翼,为背斜;示意图如上图。

(2)断层①定义: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岩层发生垂直或水平错位)的构造。

②构成:地垒(断裂抬升部分)与地堑(断裂下陷部分),如右上图所示:③一般地貌断块山:如庐山、泰山、华山(岩层发生断裂,局部岩层抬升,形成断块山)。

右图为断块山庐山的形成示意图。

裂谷、河谷、平原:如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发生断裂,中间岩层断裂下陷,形成裂谷)、汾河谷地(岩层断裂下陷,后流水侵蚀形成谷地)、渭河平原(岩层断裂下陷,后流水沉积形成平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是指岩 石圈在内力作用 下突然发生破裂, 地球内能以地震 波的形式强烈释 放出来,从而引 起一定范围内地 面震动的现象。
震级、烈度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地 震 裂 缝
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呢?
海底火山爆发
火山熔岩
日本富士山火山
火山湖
被震毁的唐山市胜利桥
总结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2.断层 (三)火山、地震
岩层与地表 关系: 平行 岩层越往深 处越:老
背斜
1.褶皱
向斜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水 平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褶 皱
向斜
背斜
1.褶皱
向斜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水 平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C
褶皱山:喜马拉雅山
褶皱山:阿尔卑斯山
褶皱山:安第斯山脉
2.断层
概念:岩体受力发生断裂,并且两侧岩块 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就叫断层。
圣安德列斯大断层
地垒发育陡峻的山峰
地堑形成盆地和山谷
2.断层
概念:岩体受力发生断裂,并且两侧岩块 沿断裂面产生显著位移,就叫断层。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地堑 成谷地或低地
复习旧知
板块 边界 运动 类型 碰 撞 挤 压 消亡 边界 宏观地形
大陆板块挤压碰撞 形成山脉和高原
图示
实例
喜马拉雅山、 青藏高原 美洲西岸的山 脉、亚洲东部 的岛弧、马里 亚纳海沟 (11034) 东非大裂谷、 红海
海洋板块和大陆板 块挤压碰撞,形成 海岸山脉、岛弧、 海沟
张 裂 分 离
生长 大陆板块内部(或 边界 与大洋板块)张裂
构造地貌 地垒 成山地或高地 实例
华山西峰、庐山断崖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圣安德列斯大断层
地垒
峨嵋山万佛顶
华山西峰
吐鲁番盆地
华 山 西 峰
吐鲁番盆地
思考:吐鲁番盆地和华山西峰分别属于断层中 的哪部分 (上升盘、下降盘)?
汾 河 渭河 秦岭
华山
汾河谷地
地堑地形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对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有帮助
天池这种地表形态是怎样形成的呢?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三).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火山的形成
岩浆 常见火山地貌: 岩浆 火山锥和火山口等。
天池就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口积水形成的。
火 山 形 成 的 地 貌
火山锥 火山口
堰塞湖
火山岛
地震的形成
地壳
构造运动往往 造成地壳断裂 和错动。
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 震动称之为地震。
读图,回答:
(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 ,属于向斜的是 。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 谷地 原因是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石疏松,容易被侵蚀 向斜在地貌上是 山岭 , 原因是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 。 (3)找油气应在图中 处;找地下水应在 处。
D
C
D
C
2006年5月14日,浓烟从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默拉皮火山冒出。 2010年11月2日中新网电 据“中央社”报道,印度尼西亚境内的默拉皮火山近日 来连续强烈喷发,造成数十人伤亡。
背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 底部低凹,承受静水压力,易 自流井分布 汇集水流 泉水、湖泊分布地, 断层线岩石破碎, 岩隙易被蚀 为洼地,水流易汇集 河谷发育
断层
道路、桥梁、水库等 岩层不稳定,易诱发地壳活动, 工程需回避的地方 破坏工程;水库储水易渗漏
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2.“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形成裂谷、海洋
大洋板块内部扩张
大西洋中脊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层倾斜、 _______ 弯曲 断裂 _____,甚至是____的现象。 主要类型:褶皱和断层
褶皱
断层
1.褶皱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水 平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地形倒置
背斜
褶 皱
向斜
岩层受 挤压弯 曲变形
岩层上拱
岩层下弯
常形成 山岭 谷地或 盆地
背斜成谷 向斜成山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背斜 中间老两翼新 向斜 中间新两翼老
1. 该地区的地形和地质构造分别是( ) A.平原、背斜 B.盆地、向斜 C.山地、向斜 D.谷地、断层 2. 该地质构造形成此种地形的原因?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向斜储水
气 油
背斜储气、油

地 质 构 造 规 律 的 应 用
背斜:良好的储油、 气构造;铁路隧道。 向斜:利于储藏地下 水,常形成自流盆地, 水库坝址选择点

油 水
断层:隧道、水库选址时,应避 开,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 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地质构造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易于 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采石 向斜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 顶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A.内力作用 B.侵蚀作用 C.搬运作用 D.沉积作用
3.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原因主要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C.岩体相对位移 D.岩石受力过大
4.有利于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是 A.向斜构造盆地 B.背斜构造盆地 C.向斜自流盆地 D.背斜穹窿状构造
B A B
D
1. 图中a地所属地质构造是 背斜 2. 图中①②③④处得岩层,形成时间最晚的 是 ④ ; 3. 图中a、b、c、d四地,最可能储藏地下 水的是 b 。
背斜
褶 皱
向斜
岩层受 水平挤 压弯曲 变形
谷地或 盆地
背 斜
? 山谷
向斜山
背斜谷
思考:背斜谷和向斜山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拉伸
挤压
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疏松,易被侵蚀。 ②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
背斜
1.褶皱
向斜
概念: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水 平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