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
成功之处:1.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想一想等多种方式,探索出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有无数条直径,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直径长度都相等的圆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能力。
2.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和以前学的直线图形在性质上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研究方法上,联系又很紧密。
在教学中通过圆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圆和三角形、四边形的区别就是圆是曲线图形,三角形和四边形是由直线构成的图形,同时渗透其中的联系,加强了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不足之处:由于多媒体出现的故障,导致在让学生直观感受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车轴装在什么位置上,没有让学生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车轴之所以装在圆心的位置,是因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所以只有把车轴装在圆心处,当车轮滚动时方可使行进的车辆保持平稳状态。
再教设计:加强对圆与已学过图形的联系,让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经验自觉解决当前问题。
《圆的认识》的教学反思「篇二」数学也是一种文化,《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我们着眼“过程”与“凝聚”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数学发展到今天,人们对于她的认识己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如今,与其说数学是一些结论的组合,毋宁说她更是一种过程,一种不断经历尝试、反思、解释、重构的再创造过程。
因而对于圆的特征的认识,我并没有沿袭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即在亦步亦趋的“师生问答”中展开,而是将诸多细小的认知活动统整在一个综合性、探究性的数学研究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1教学目的: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圆内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培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圆的特征教学圆规学具准备:圆规、纸片、剪刀、彩笔、直尺教学过程:一、生活中找圆,导入新课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生活中,你们在哪见过圆形。
师:其实,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圆状物体。
中秋圆月、硬币等都是圆形师:有人说,因为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妙而神奇。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好吗?二、操作、探究,自主认识圆的特征1. 师:刚才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你们想不想把它画下来啊?师:平时,你们是怎么画圆的啊?师:比较一下,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好啊?为什么?师:大家都觉得用圆规画方便,那么,怎么利用圆规来画圆啊?请大家自己试试,遇到问题时,再请教无声的老师,看看它能给你什么提示。
让一位同学边示范边说步骤。
(显示画圆的步骤)指出在画圆时的注意点。
再让同学们多画几个圆。
2. 把自认为画的最好的圆剪下来。
师:拿出你的圆,对折一下,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反复几次。
你发现了什么?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这些折痕相交于一点,这一点就用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
用字母O来表示。
老师在黑板上表示出圆心,让学生标出自己圆上的圆心。
3.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心,如果我们在圆上任意取一点,连接圆心和这点,这条线段我们把它叫做半径。
用字母r来表示。
(边说边在圆上表示出来)让学生在自己的圆上标示出半径,再让一位学生上黑板表示。
指点怎样量圆的半径的长度师:在这个圆上,你能画出几条半径来?他们的长度怎样。
让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可以同桌、小组之间探讨。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及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圆的认识”52—56页。
【教材简析】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惟一一个曲线图形。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探索发现圆的基本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的圆周长、面积及圆柱体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体验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圆规画圆,在画圆的过程中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的找一找生活中的圆,你能说一说那里有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小结: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二)、动手操作,研究特征师:刚才大家已经认识了圆,那么,想不想把它画出来看一看呢?请你在白纸上画一个圆。
学生自由画,稍后,教师讲评学生的作业: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用了什么方法?生1:我是用手画的。
师示意他举起来:象圆吗?有点象。
(教师夸奖他:不用任何东西,也画得不错,基本功扎实)生2:我是用硬币放在纸上,描出了一个圆形。
(还有很多学生也说是借助了双面胶等圆形的物体画出来的,师表扬学生肯动脑筋。
)生3:我是用圆规画的?师好奇地问:那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出来的?学生介绍他的画图方法。
比较一下,谁的方法画的圆比较好?大家一致同意用圆规的方法比较精确。
3、现在就请每个同学用圆规在第二张白纸上画一个圆。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青岛版版教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多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我在课末引导学生探讨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圆的认识,而且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身边有数学,伸出手就能触摸到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微课程中,我发现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不足,譬如:1、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微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2、关于如何让学生自学以及自学内容的选定方面自己还是把握不住,需了解学生水平。
六年级认识圆教学反思6篇
六年级认识圆教学反思6篇教学反思是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的,随意杜撰是不可取的,作为教师应该都要将教学反思写好,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认识圆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认识圆教学反思篇1整堂课我主要围绕以下两方面来引导学生探究新知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在教学中我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由于学生对教材中罚点球这个词比较陌生,特别是女学生平时不爱看球赛,如果以足球比赛中的罚点球创设情境显然激不起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把足球比赛换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投篮比赛,由于学生对投篮比赛较感兴趣也更容易懂,所以学生通过说一说或是同伴互相探讨,很快就想到可以看谁的投篮水平更高就派谁去,从而较容易地引出本节课要学的内容.。
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因此要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达到生活知识数学化。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在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后,我接着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并结合在前面得出百分数意义中说出自己搜集的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教师再出示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数并理解意义,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在练习中通过当小法官、比比谁棒、猜成语中的百分数,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及数学和其它学科的密切联系。
仔细回想这节课,我自已感觉怕学生不会,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采用一问一答式,学生的主体性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课堂虽然活跃,但是学生自主探究还不够放手,老师说得太多,像这种概念课确实不知怎样上,所以请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六年级认识圆教学反思篇2圆柱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和立方体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一课,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归纳的数学思维能力,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利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什么是周长,那就让学生结合周长的定义说一下圆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那我们就重点解决圆的一周的长度如何求。
二、动手操作,以学生自主和小组合作为主要探究方式,探究圆的周长和圆直径的关系。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如何求圆一周的长度,有的学生用线缠绕的方法,测量线的长度,有的学生把圆在直尺上绕一圈,看看直尺上的长度,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测量出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再相互间交流、汇报测量的方法,最后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让每一位学生参与都操作活动,并通过实验、记录、分析比较,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的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细心观察的能力、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成为学习、探索知识的主角,起到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的作用。
三、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先问学生,你知道国内外谁研究过圆周率。
后出示我国祖冲之的圆周率,学生在阅读完祖冲之的一段内容介绍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自己谈谈体会与感触。
学生们通过阅读,不但感受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激起了他们向古人学习、勤奋努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反思我执教的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课。
以往在教学画圆的时候,是老师手把手的教,课堂上耗费许多时间。
其实画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他们喜欢画着玩,玩着玩着就会画了,为何不放在课下呢?于是,我制作了微课,将用不同方法画圆放在了课外,目的是想将“最合适的教学过程”安排在“最合适的时间”,学生在微课学习之后,尝试用多种方式画圆,既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又感悟了一些圆的特征。
这也是对翻转课堂的一点尝试吧!我们知道,圆的科学定义是:在平面内,到达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
所以我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的思想去感悟、体验和理解圆的本质属性,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圆的认识。
整堂课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
游戏环节以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画圆环节以体验圆是确定固定长度(半径)围绕固定点(圆心)旋转一周形成的封闭图形;练习环节在多样的画圆方法中,提炼出画圆的共同点,深刻理解圆的本质属性。
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思想学习,得到了成功的尝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一、用圆的本质属性来吸引学生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但最终能够真正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是数学的本质魅力,它才是维系学生不懈学习数学的源泉。
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源于对数学真理的追求。
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
”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而当有无数个这样的点就会形成一个圆形,究竟里面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是数学的本身魅力吸引着学生。
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一个画点平台,用圆规将它补充成一个圆的时候,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就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解决了。
“为什么圆有无数条半径?” “因为圆上有无数个点,都可以连接圆心成为半径,所以有无数条半径。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教学反思1《圆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
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
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研修的准备。
在备课前我查阅了有关圆的认识的很多资料,在研读了课标及教学用书后设计了自己的教学思路。
《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
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
创设情境提出“套圈游戏中为什么站成圆形就公平?”——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何画一个圆——自学认识圆各部分名称——探究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首尾照应解决问题——巩固练习并欣赏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
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具体以下方面完成较好:在学生对圆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后进行猜想同一个圆内直径、半径及其关系,然后用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
此环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思考深入,表述完整,参与积极。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次讲课,我发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1、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如何准确地处理和把握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对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要会“利用”,能智慧的处理,这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有了这次锻炼,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又往前迈了一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不断实践,反思,完善自己,争取更大的提高!《圆的认识》教学反思2《圆的认识》教学反思完成了《圆的认识》的教学,自我感觉良好。
本想到里面的一些概念不难理解,学生已能非常熟练的画圆,觉得晚上的家庭作业应该不错,直到看到上交的家庭作业才发现自己对学生的估计实在是过高。
出现了如下问题:1、画圆不规范,该标的不标。
青岛版(6年制)数学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青岛版(6年制)数学六年级上学期
1 圆的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积极,知识学习扎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一)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
本节课从开始导入“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中的重要理念。
能力发展绝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是“懂”了,也不是“会”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和思想方法。
这种“发现”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探索交。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2篇)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炼为数学知识——运用与实际生活。
让学生去感受生活,去体验数学。
1、数学来源于生活。
这是这个教学案例的一条主线,数学来源于生活体现了知识产生的根源,还知识以本来面貌。
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来学数学,不仅可以具体形象的学习知识,而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基本理念,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探究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应用意识。
圆是一种常见的图形,它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用一个牛吃草的生活情景引入新课。
从这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中,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进行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上升为数学知识。
在案例中,先通过观察牛吃草形成的圆形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发现了木桩及牛绳的作用,这些具体的事物中,教师由木桩——圆心,牛绳——半径,反映出了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把反映数学问题的本质特征提取出来,用数学语言来概括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因此,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为数学知识的学习。
学生更加深刻地领会到数学与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要符合生活实际,但不完全等同于生活,而是高于生活。
3、应用于实际。
数学知识的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这样的学习才是现实的,才是学生所喜爱的。
在本案例的最后所设计的发散练习中,就是要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学生要明确如何画图,如何画操场上最大的圆,他们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找到圆心,半径,并且明白它们的作用。
体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不是单一的,不变的。
学生在画这个圆时还要知道怎样画才是最大的,就又利用了圆的其他知识,把关于圆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并建立良好的进一步学习的情感,而本案例正好是对这一本质的探索和实际。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圆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1教学设想:本节课我选为了参与区的竞赛课,通过三次试教,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修改教案我认为本节课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从生活中提炼对圆的认识数学与我们生活是紧密联系的,通过设计先让同学观赏带有圆形的图片使同学感受生活中的圆,再让同学从生活中找圆感知圆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
“圆与我们其他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使同学明白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从而得出圆是由曲线围城的其他平面图形是由直线围成的。
二、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在纸上用圆规画圆的优点课前让同学预备带有圆形的物体和圆规,让孩子们在自己实践操作中充分体验用圆形物体画圆与圆规画圆的区分,再充分让孩子们说,在沟通中得出用圆规画的优越性以及运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
三、指导自学,沟通对圆各部分名称的认识“我们知道画圆,那么怎样来介绍这个圆,数学上是不是有特地的数学语言来描叙了”让同学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去自学培育同学的自学技能,在沟通时充分让孩子们说,使他们对圆心、直径、半径认识并结合在自己所画圆的中找圆心、半径、直径。
在实际操作经受中对概验的理性认识,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顺水推舟提升对圆特征的了解。
四、探究圆其他方面的特征课前给同学预备一个圆,让同学找出这个圆的半径、直径、圆心。
可以说这个环节是本节课亮点,圆不是自己画的怎样来找他各部分名称呢?孩子们要经受思维的碰窜会努力的想方法来找,这时老师鼓舞他们在合作沟通探究中使孩子们获得胜利的喜悦。
五、奇妙设计练习,丰富同学对圆的认识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与生活,设计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让同学走出课堂发觉更多生活的小奥秘。
课后反思:1、数学课要重视同学的感悟体验,让同学“动”起来数学课要让同学“动”起来,要在动手中体验与感悟。
但这种“动”是有目的的动,是为了让同学积累肯定的感性认识与活动阅历的动。
这节课安排同学在画圆时感悟与体验,正确地把握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关注了同学的数学思索,并创设了更多的机会让同学思索,把外在的操作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2024年六年级数学《圆认识》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圆认识》教学反思六年级数学《圆认识》教学反思1由于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身边的物体上找到圆。
首先,我分别出示教材中套圈游戏的前两幅图,让学生观察这种站法是否公平,从而引出第三幅图以及圆这个概念,并通过让学生比较圆与直线、正方形的不同之处进而得出圆的特征。
此环节的设计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去画圆,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讲解圆以及各部分名称的概念、特点,比较形象、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
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小组合作、探究体验,我又让学生通过自己画的圆,小组讨论圆的位置和大小分别与什么有关系。
再次,学完新知识后,我出示判断、选择等多样的练习题来巩固和检验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当堂消化、吸收。
最后,我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这样能调动每个同学的积极性,每个同学都进行回忆、总结,有的同学总结的很全面,有的同学不是很全面,只是说出其中的几点,然后我在进行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已认识圆的基础上,深入的了解了圆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对圆心与圆的半径的作用能够理解,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实现了教学目标。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课堂上我讲的内容过多,而学生自主探究的略少,以后应该更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其次,在讲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时,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所画的圆,深入的感知,然后在出示课件讲解。
六年级数学《圆认识》教学反思211月11日早上听了《圆的认识》这一堂课使我感受良多。
学生在低年级虽然也认识了圆,但只是直观的,对于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有难度的。
由认识直线图形到认识曲线图形,是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所以这堂课重点难点是让学生学会用圆规画标准圆,并一步认识深刻体会圆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
上课伊始,吴老师首先出示了一个用各种平面图形组成的各种图案。
让学生找出这些图案都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接着让学生说说在这些平面图形中,哪个图形最特殊,为什么?让学生总结出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青岛版六年级上册
圆的认识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积极,知识学习扎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空间和合作交流的机会。
(一)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必须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的、有趣的,而不是单调的、枯燥的。
本节课从开始导入“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到后来的练习,都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
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用好数学的自信心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经历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标》中的重要理念。
能力发展绝不等同于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不是“懂”了,也不是“会”了,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悟”出道理和思想方法。
这种“发现”只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创设探索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
(三)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
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学会了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