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 唯心主义:历史是“神意”或抽象的精神力量支 配的过程
如果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只满足于考察人们从事 历史活动的动机本身, 就会把目的、意识误认为是 最终的决定作用, 从而在根本上颠倒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关系, 掩盖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本质。
目的论是关于目的性的虚假观念, 它是从人的 活动中抽象出目的性, 然后又把它置放到人的 活动之外, 把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解 释为这种目的的实现过程。
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条件的总和。大体说来, 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 精神条件。 • (1)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自然条件是自然环境。它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 既包括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存在物, 也 包括由于人类世代劳作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但不能将 自然环境夸大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否则便 会导致“地理环境决定论”。
• 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现 实关联, 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从人们
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性对抗。唯心主 义者或者认为利益冲突起源于人类不变的自私 本性, 或者以为思想斗争仅只是思想上的斗争。 与此相反, 唯物史观肯定物质利益对历史运动 起基础性的支配作用。
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2)抽象的人 • 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去考察人,把人变成
了抽象的观念、自我意识或“主观性”。
• 集中于一点:无视客观的社会关系(人的阶级性)
•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 唯心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观念(爱、理 性、意志等)
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本章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列宁。
二、运动、时间、空间
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物质存在
三、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量变的复杂性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量变的过程包含质变 质变的多样性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质变表现为飞跃。飞跃的形式必然不同 社会领域的飞跃不同于自然领域的飞跃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与否定相互统一 肯定与否定相互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各抒己见:自有哲学以来,不同的哲学对哲学及其 各抒己见:自有哲学以来, 功能做了不同的解答,同学们认为哲学是什么? 功能做了不同的解答,同学们认为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 念、范畴和系统逻辑论 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 界的根本看法
第五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 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 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 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普遍联系与系统 事物及其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系统的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 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 体现,是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第七章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的。西方资产阶级未来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性的产物”,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时“繁荣”看作是永恒的,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限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无穷的潜力,是不可被取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将不断调整其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管理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需对资产阶级所有制进行变革。他们还极力宣扬“两种制度趋同论”,其实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趋同”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鼓吹资本主义永恒论。他们总是设想未来世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统天下,是全世界高度资本主义化。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恩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其它流派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这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具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共产主义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其次,共产主义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一种社会制度;再次,共产主义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这一制度为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仅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是遥远未来的事情,在现阶段是不易说清的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此不宜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另一方面,对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在理论上完全讲不清,只是认真地考察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考察社会的基本框架,如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等,从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特征、社会生活状态以及人的状态等三个方面的作了描述,进而揭示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 高的社会理想
第二节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 必然趋势
•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要求 • 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 (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
的最终目标 •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共产主义是 解放的根本体现
考虑到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这 一事实,同选择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 国家相比,应当说社会主义在当今取得的经 济发展成就是巨大的。 其三,现实社会主义实行多种分配形式; 而作为共产主义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实行按 劳分配
承认现实社会主义仍处于列宁讲的 过渡时期、具有列宁讲的过渡时期的特 征,既可以消除现实与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诸多矛盾,并从根本上防止“共产风” 的重演,又有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改革, 有利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4.现实社会主义与作为共产主义低 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联系。 现实社会主义建立起了生产资料公 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因此 仍属于共产主义体系,与资本主义有本 质区别。
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 (二)当代资本主义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 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 会” 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 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 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并向共产主义过渡将
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经验证明, 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 宁肯把时间设想得长一些,也决不能超越 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则会欲速不 达,带来严重的后果。
• “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
义必然胜利. • “两个决不会”,即:“无论哪一个社会形 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 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 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 细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件: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按照三分法:神的时代,法律是神法,政 治是神政,语言是口头的宗教语言或者说 是象形语言;英雄的时代,法律是强力, 政治是贵族政治,语言是英雄的语言如徽 章等;人的时代,法律是人道法,政治是 人道政体,语言是俗语。神的时代和英雄 的时代,都是野蛮的时代,只有到了人的 时代,才算进入了文明的人道的时代。
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 没有摸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看出 物质生产发展程度 是这种关系的根源; 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 人民群众的
活动。
——《列宁选集》第2卷第586页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1、何谓现实的人:
1)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 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2)有意识的人。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在现代历史哲学中,否定历史规律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表 现形式。 其一,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重复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 其二,以历史事件的不可预测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 其三,以历史意识的主观性或特殊性来否定历史规律的存在。 在上述对历史规律的种种否定中,包含着两个实质性的方面: 一是通过否认客观历史的存在来否认历史规律; 二是通过区分自然和历史,进而通过区分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 来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现实的人作为历史的前提使得从物质方面来揭示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过程和动力成为可能使得在此基础上唯物主义地描述人类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等的发展成为可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现实的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 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 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 成果。 历史哲学:最早使用“历史哲学”一词的是法国哲学家伏尔 泰,1765年出版了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伏尔泰认为,历史研究不 应该只是堆积历史事实,它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理解高度。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意味着目的与手段、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是个人对自身的意义,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肯定,而个人主体地 位的确立意味着个人自身成为目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人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劳动贡献、创造成果的 大小标志着其社会价值的大小。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能力,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人的社会 价值难以实现,但人的社会价值又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重要的是, 取决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根据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是 否具有能力来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所讲的自尊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个人对 自己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别人价值的否定,尊重自己不应以贬低别人为 前提。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 价值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 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 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考察人的价 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人价值的关系。
1 人的社会价值
7-3
2 人的个人价值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人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一、单项目选择题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2.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 C. 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 是两回 c.是有着内在联系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人间社会从来就不是尽如人意的,以往的社会更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的自由天堂,所以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符合永恒正义原则的“大同世界”,历来都是人们的至上的愿望。

在人类尚无力量支配自己命运的条件下,这种向往反映到哲学上,便形成了具有宗教性质的仰赖身外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人们把现实的愿望凝结为一种“善”的绝对规定,把现实的行为看作某种先定本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原则先行,时时考虑原则根据、事事追问原则规定的本质和特点。

以既定原则为出发点就是以抽象理性为标准。

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先验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哲学理论都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在本质上便是教条主义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已有过多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它们大都属于“空想”性质的理论。

它们所以具有空想的性质,就因为贯彻的是抽象的理性原则,那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仅仅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来的某种主观的规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

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需求、概念规定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的;恰恰相反,他的学说正是破除这种理性抽象原则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向世人明确的宣告:“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就表明,马克思贯彻的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原则,坚决反对并摒弃那种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现代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弊端和弊病,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的“新世界”,从社会形态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第三节 社会的文化结构 一、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 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文化概括着人类社会一 切时代的文化现象。
狭义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特指整个人类的理念或民族精神。人类社会由经 济、政治、文化三大部分构成。作为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 化,即精神文化。
CONTENTS

01

02
03
04
社会的经济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文化结构 社会的文明进步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一、生产力是经济结构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 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 的要素主要包括以生产工具为 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 的劳动对象和从事物质资料生 产的劳动者。
第一节 社会的经济结构 五、发展先进生产力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那么,如何全面、正确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呢? 第一,要注重物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统一,把物的发展放在人的发展中来
理解。 第二,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把经济效益置于社会效益中来评价。
第三,注重局部发展和全局发展的统一,把局部发展置于全局发展中来考虑。
政治结构的基本功能是规范和调整社会关系和交往活动。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阶级产生以后,人类社会出现 了一种地位极为特殊、作用十分强大 的社会组织形式——国家。在国家起 源问题上,历来的剥削阶级思想家大 多根据本身的政治需要加以主观解释, 把这一问题弄得神秘而混乱。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第二节 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政治结构的要素及其功能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15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24
2、人的价值问题就是人活着的意义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人能够创造 价值。因为人的本质首先是劳动,正是人的劳 动活动才创造了一切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即 创造了一切价值。因此,普天之下人为贵,贵 在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区别万物的根本价 值。
3、人作为创造价值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的自我 价值。在这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价值。
13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历史进步就成为唯物史观用来表达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前进性趋势的哲学范畴。坚信历史进步, 相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就会对人类社会 的未来抱乐观主义的态度。
14
2、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作出历史进 步的判断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和纯粹的理想主 义,而是有充分的逻辑理由和历史根据。
22
3、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群 体本质,无论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人的群体本 质,都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不是自然性。 自然性是人的先天性,社会性是人在后天的 活动中所产生的性质。
23
二、人的价值
1、要理解人的价值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什 么是价值。价值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东西 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 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是价值客体。因此,价 值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参考答案(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参考答案(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第七章因果关系绝重点

第七章因果关系绝重点


必然因果关系论在审判实践中严格的区分 原因与条件。将内因比作侵权行为的原因, 而将外因比作侵权行为中的条件。由此得 出制裁原因者是理性的,而制裁条件者是非 理性的。必然因果关系说认识到侵权法上 的因果性有别于哲学上的概念,应当在具 有哲学意义上引起结果发生的诸条件中选 择一种作为原因,这种思想无疑是积极的、 她对激发主体的行为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 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 对于某一个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考察;其 次,对其引起的不同现象发生的频率进行 比较和分析。克里斯认为,这种可能性的 判断,可以用于因果关系的判断。理由非 常简单:如果可能性的判断显示A很有可能 导致B的发生,而在存在A的情况下,确实 有B的发生,那么人们会比较有理由相信A 就是导致B发生的原因。

剔除法对于积极行为较为适用,对于不作为引起 的损害则不大适宜,于是,有人提出了别外一种 判断方法,即替代法。替代法的思路是,当一个 损害结果与某主体的不作为相联系时,需以一个 合法行为代换侵权人之违法不行为,观察事件结 果之异同。如果损害结果之发生不受影响,该损 害不能归咎于侵权人的行为。如果侵权人以合法 的方式行为,损害结果便无从发生,该侵权人之 违法的不行为即为损害结果之发生原因。
上部必然(直接)因果关系与偶然(间 接)因果关系




第一节因果关系必然(直接)论 所谓必然因果关系,也称直接因果关系,指只有行为人的行 为与其所产生的结果之间才存在必然的关系,行为人才应对 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 必然因果关系说是基于否定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为德意 志帝国法院刑事部推事弗•布里(1845-1919)所首创,为 德国刑法学者李斯特(1855-1919)极力倡导[12]的条件说 而创立的因果关系理论。 所谓条件说指凡是对于损害结果之发生起重要作用的条件 行为,都是该损害结果的法律上的原因,一切条件对结果 事实的发生都是一样的,不必进行主要条件和次要条件的 区分,只要是条件都是平等的、等价的。因此只要是条件, 就要对损害后果承担赔偿责任。

马克思哲学 第七章共产主义理想

马克思哲学 第七章共产主义理想

(法)狄盖特曲
(三)
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 劳动群众 一切归劳动者所有哪能容得 寄生虫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 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一旦把它们消灭干净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三、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的崇高追求 • (二)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 (三)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
(一)共产主义是人类有目的的自 觉的崇高追求
• • • • 1、两种不同追求 2、理想与现实 3、共产主义理想是科学的理论 4、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共产主义 Communism
第七章
• • • • •
共产主义是人类 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三、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五、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国际歌》(法)鲍狄埃词
(一)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 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 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 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我们要夺回劳动果实 让思想冲破牢笼 快把那炉火烧的通红 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 团结起来,到明天 英特那雄纳尔就一定 要实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引言: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教学内容第四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教学内容第四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自近代以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 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动 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从纺织工业开 始,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使生产技 术进入机械化时代、蒸汽动力时代。其结果是 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最终代替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
③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 特征是“周期性”; 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持续性”。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对策迎接知识 经济这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江泽民同志在会 见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 部分院士讲话时指出: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 特 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 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 脱颖而出。”
(三)新科技革命使人们的工作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比 例的变化、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系 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的结合等,企业的生产组织 形式和种种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相应在发生变 化。
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如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发 展也为们们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为科学决策 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变革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思维方式
多媒体技术 远程教育
信息网络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 术、生产“三位一体” 的时代。
农业经济先干后学 工业经济边干边学 知识经济先学再干
应当指出,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一把 “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 了危及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诸如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臭氧层被破坏、森林资源减少、 动植物资源剧减、淡水供给不足、土地沙漠 化扩展、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是人类不合理 地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15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争取的自由有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类自由,它使人类在自然 界面前所获得的自由;第二个层次是个人自由, 这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中所获得的自 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人的自由 解放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发展的 历史形态认识个人的自由解放程度问题。
31
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
要让每个人都能进入自由王国,自由全面 的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就必须一方面发展生 产力,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和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必须消灭阶级、消灭私 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使每个人都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38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社会处于必 然王国,阶级社会一部分人进入了自由王国, 大部分人仍然处于必然王国,只有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使每个人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我们 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 跃。
1
第七章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2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6
4
(3)生产方式 : 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 证统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最终决定 生产方式的存在、发展和变革,生产关系 则直接规定生产方式的性质。生产方式内 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就构成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21/3/6
5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
2021/3/6
9
二、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 律的意义
首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 规律,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探索 历史发展根源的一把钥匙。
其次,这个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 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2021/3/6
10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不适应
发展
变革
上层建筑
适应
经济基础
2021/3/6
17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 律: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规律。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 规律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 状况的规律一样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021/3/6
18
3.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特点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成方面的特点:
社会主义的上 层建筑先于社会主 义经济基础而产生 的,是借助于上层 建筑的力量而建立 起来的。但这并不 违背经济基础决定 上层建筑这一基本 原理。
2021/3/6
19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的特点:
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 础之间基本上是相适合的。另一方面,社会 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也存在不相适合的 方面。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的矛盾性质是非对抗的,是可以通过社会主 义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加以解决的。
2021/3/6
15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决定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状况(性质、水 平、发展要求)
发展变化及其变 革
推动 阻碍
适合 不适合
反作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021/3/6
16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基本适合——基本不适合——基本适合
(形式)
上层建筑
适应
经济基础
(内容)
阻碍
滞后
生产力 决定 生产关系
状况(性质、水 平、发展要求)
发展变化及其变 革
推动 阻碍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力 反作用 生产关系
2021/3/6
6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021/3/6
8
4. 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 运动的最大特点,是二者既基本适应,但 又不完全适应。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 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基本相适应的, 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 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 生产力之间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这就会 同生产力的发展发生矛盾。
2021/3/6
20
二、正确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的意义
首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研 究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这一规律对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 方针、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2021/3/6
21
2.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 规律,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的必然性及其实质。
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上层建筑与经 济基础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其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021/3/6
第七章 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2021/3/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1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二、正确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2021/3/6
12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于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
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政治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
2021/3/6
1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 的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及其演化构成了人 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2021/3/6
2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统一于社会生产 方式
(1)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实践过程中, 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的 物质力量。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2021/3/6
3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 成的,与一定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 应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物质关系。
社会形态
2021/3/6
14
社会形态与社会经济形态是内涵相同的 概念。但技术社会形态却不相同。技术社会 形态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 相适应的产业结构为标准划分出来的社会形 态。它是以生产关系为基本标志的社会形态 的物质技术基础。社会形态以生产关系的性 质为标志,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基础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的概念 是最根本。决不能用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来 否定或取代社会形态的概念,否定唯物史观 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科学性,否定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形态的区别。
22
第三节 社会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四、科技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 五、社会改革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21/3/6
23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 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 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 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பைடு நூலகம்
2021/3/6
11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二、正确认识和掌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 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