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日两国两千年的关系史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ffb936e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6.png)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论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33d8440803d8ce2f0066235e.png)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既 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 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中 日关系正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正确看待和处理中 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 历史责任。因此,我们必须要用“以史为鉴,面向未 来”的客观积极的态度来对待中日关系,努力构建促 进中日人民友好相处的坚固之桥。
目录
中日关系发展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现状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周恩来总理曾将中日历史关系概括为:两千年 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千年友好
中国和日本的接触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当时中 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巨大,自然也波及东边岛 国日本。如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艳羡中国 的文明制度一样,日本对中国社会的一切都有 很大的兴趣,并发挥了日本民族拿来主义的优 良传统。
日本占领钓鱼岛战略企图
控制海洋资源 监控东南台海
500公里
200海里
东海油气田争端问题
东海大陆架原油储量约1000亿桶,而世界最大 产油国沙特原油储量为2671亿桶,天然气储量 约为5万亿立方米,是美国气储量的1.5倍,沙特 天然气储量的8倍.
东海资源之争
中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 日主张:“中间线”划分法 两者相差约30万平方公里 2004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 乘专机对中国的“天外天”、“平湖”、 “春晓”三大天然气田进行视察后,指责 中国企图独占东海海底资源 日本政界中的右翼势力加入这一合唱,要 求政府采取行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 2005年7月日授予帝国石油东海油气试采 权
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福田康夫访华----迎春之旅 胡锦涛主席访日----暖春之旅
中日关系分析
![中日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a000c1a6bd97f192279e90e.png)
中日关系分析摘要: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两国的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国长达2000余年的交往历史中虽然也有摩擦和冲突,但在大多数时间两国都是和睦共处,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
而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两国无论在外交、经济还是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割舍的联系,而这种互动的两国关系也正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关系,分析,外交,经济,文化教育,异同一、中日外交关系分析1. 中日历史外交关系分析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发展都很悠久,而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的位置相距很近,现在经常被称作“一衣带水”的邻邦。
纵观中日历史关系可用两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两国人民大约在距今二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交往关系。
不过那时中国的历史已经前进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相交替的春秋战国时期,而居住在日本群岛上的居民,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阶段,就是说,国家还没形成。
由于汉族的经济文化发展较高,居住在汉族周围的民族和部落,自然要受到汉族的影响。
中日两自人民间的最初交往,就是在汉族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实现的。
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在漫长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的文化得以传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许多相同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
就是到了近代,两国也不约而同地开始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充分说明了两国在社会自身发展周期和韵律上的“近似性”。
“两千年友好”,使两国人民长期享受和平邦交环境,长期享受彼此文化营养,长期享受社会文明成果。
就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仍然有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为了革命及两国友谊的需要,来往于中日之间。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中日关系.docx
![中日关系.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53a3a41852458fb770b56f8.png)
(9)、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出席在印度尼西亚首
都雅加达举行的亚非峰会期间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 举行会晤,就发展中日关系提出了包括严格遵守《中 日联合声明》等三个政治文件在内的5点主张。同时, 日本首相小泉在亚非峰会中日领导人会晤和战后60周 年的书面声明中,分别重申对日本过去侵略历史表示 深刻反省和诚挚道歉。但另一方面,小泉多次参拜供 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致使中日两国首脑互 访机制中断多年,中日关系陷入僵局。
3、安培普三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安倍晋三于12月26日就任日本 第96任首相。日本自原首相吉田 茂以来,这是时隔64年后再次有 政治人物两度担任首相。安倍晋 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安倍于1954年作为安倍晋太郎 的次子出生于东京。安倍晋太郎 其后成为日本外相。2岁时,外 祖父岸信介当选首相,3岁时其 父安倍晋太郎首次当选众议员。 安倍从小学到大学在都成蹊学 园度过。大学时,安倍加入了射 箭社团。据称虽然努力练习射箭, 但从未在比赛中获胜
4、日美关系对我国的影响有哪些
1951年9月8日,日本以独立国家的身份与美国签订《日 美安全条约》。这个条约主要是确立和约生效后日本和 美国的军事关系和美军在日本的特权。条约规定:日本 向美国提供陆海空军基地,美国则“为了和平与安全的 利益,日前愿意在日本国内和周围驻扎相当数量的武装 部队”(日美关系,可让供主讲人用) 美日关系的演变:、1、占领与被占领的关系。第二次 世界大战后,日本成为战败国,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单独 占领了日本全境。(期间包括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扶 植);
5、我国如何真正全面超越日本
中国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全面超越日本,因为中国上下 5000年的文明,更因为中国人民群众智慧的力量才是 最伟大的! 所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前途的,并不仅仅是依 靠国家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也不仅仅是依靠某个执 政党或某些政府行为,甚至不一定是依靠国土面积和 资源。它所依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水 平,只有当国民具有了足够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 科学知识,思想品德,民族意识,政治素养,民主意 识,乐观精神等等 ,才会具有现代工业文明的思想和 观念,才能对真理有正确而理性的识别能力,才能对 新事物新知识有足够的认知能力,通过他们的积极参 政议政,国家或民族才能与时俱进。这样我国才能全 面超越日本不是空口白话。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70ac57d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c.png)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中日关系的历史
![中日关系的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4e52ab17f18583d04964596e.png)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日交往自古就有,中国对日本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日间的关系周恩来说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战争。
在现代,中日之间的关系又有的不一样的状况。
如何看待这些状况对分析中日关系的未来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当今国际背景下中日关系的未来也不再只是两国之间的关系。
早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
徐福当时就到达了日本九州,并从此留在了那里。
日本有的学者称日本30%的人有中国血统,是徐福随行人员的后裔。
到了汉魏时期,日本屡派使者朝贡,请求册封据范哗《后汉书·东夷传》,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
光武赐以印绶”。
这是《汉书》以后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最早记录。
1784年,日本九州北部博多湾口的志贺岛发现了铸有“汉委奴国王”的金印一方,证明我国文献的真实性。
从隋朝到宋朝,中日间的关系表现的比较友好。
当时日本皇室向隋唐王朝统治者学习统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文化,而宋朝时也表示过睦邻友好的意愿。
明清时期,由于倭寇和丰臣秀吉的两次战争的影响,中日之间呈现出一种敌对关系。
后来,虽然德川幕府向明朝提出建和恢复勘合贸易的要求,以求结束敌对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明朝政府拒绝了德川幕府的要求,并厉行海禁。
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的日渐衰弱,日本为了解决其内部矛盾把目标转向了中国,从此开始了中日关系史上最黑暗的五十年的历史。
1972年9月25日,日本新首相田中角荣一行访华,9月29日在北京签署了并发表了《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邦交正常化。
1972年中日之间之所以能实现邦交正常化,首先是两国人民长期共同奋斗的结果。
战后的中日关系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往来”到“半官半民”至恢复邦交的发展历程。
正是基于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实现邦交正常化才有了牢固的基础和现实的可能。
从五次大战,看中日关系一千年
![从五次大战,看中日关系一千年](https://img.taocdn.com/s3/m/7c33ed35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07.png)
从五次大战,看中日关系一千年绪论中国和日本在地理上都在亚洲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
两国人种都是黄种人,也都曾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有“同文同种”的说法。
两国领土最靠近的地方只有110公里(与那国岛和台湾),因此又有“一衣带水”的说法。
历史上,中国曾经是日本最好的老师,日本也曾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中华文明全面而深刻地影响过日本。
然而,近代史中,很少有国家像日本一样对中国造成如此之深的伤害: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
尤其是抗日战争,日本屠杀中国人之多,侵略中国领土之广,危害中国国家元气之深,都是首屈一指的。
抗日战争是目前中日两国最后一次战争,也是至今影响两国最大的一件事。
回溯抗日战争之前的中日关系,2000多年的交流史中,中日两国多次爆发干戈,其中尤以五次战争最为突出,即:7世纪中期,白江口之战13世纪后期,元日战争16世纪后期,壬辰抗倭援朝战争19世纪后期,甲午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抗日战争五次战争,分别发生在唐朝、元朝、明朝、清朝、民国,除唐朝和元朝为中国主动进攻外,明朝、清朝、民国均为日本主动进攻,中国被迫反击。
有鉴于此,曾有人言,隋唐时期,日本仰视中国,宋元时期,日本平视中国,明清以后,日本俯视中国,说法未必严谨,却十分直观。
从胜负结局看,中国五战三胜(唐,明,民国)二败(元,清),日本五战二胜三败。
这些战争也深刻地影响过两国关系。
公元663年,唐朝在白江口战胜日本后,巩固了东亚霸主地位,影响力覆盖全东亚,日本积极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两国相安无事六百多年。
公元1274年、1281年,元朝两度进攻日本失败后,日本不断有浪人入侵东南沿海,为害中国,这些人被通称为“倭寇”,直到嘉靖年间在将领俞大猷、戚继光指挥下,明朝才基本扫除了倭寇。
元朝则彻底停止了扩张的步伐。
公元1592年至1598年7年间,日本在丰成秀吉统治下两次入侵朝鲜,妄图灭亡明朝称霸天下。
中日两千年总结
![中日两千年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9209f6b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c.png)
中日两千年总结一、概述中日两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友好邦交的两个国家之一,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的汉魏时期。
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中日两国之间经历了许多起伏,有友好的时期也有争端的时期。
本文将对中日两千年的交流和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了解两国之间的历史和关系的演变。
二、汉魏时期的交流汉魏时期是中日两国关系中最早建立起交流的时期。
在公元前57年,中国的西汉朝朝廷派遣了王莽使团前往日本,进行友好交流。
这次使团的到来,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的正式交往。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包括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
三、唐宋时期的繁荣期在唐宋时期,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个繁荣期。
这个时期的交流主要是以文化和学术为主。
日本的贵族阶层派遣大量的学生前往中国学习,并将中国的文化和知识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中国的文化和艺术也通过日本传入东亚其他地区。
四、明清时期的转变明清时期是中日交流的一个转折点。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而日本逐渐崛起。
日本开始独立发展,并积极吸收欧洲的文化和科技。
这一时期的中日交流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状态,日本逐渐超越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主导力量。
五、近代交流的曲折与发展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交流经历了曲折与发展。
19世纪末,中国的国力逐渐衰弱,而日本逐渐崛起为亚洲的强国。
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逐渐加深,最终导致了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日关系再次恶化,持续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为止。
六、和平与友好的发展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争端和纠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逐渐恢复了友好关系。
1972年,中日双方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打开了两国合作的大门。
随后的几十年中,两国间的交流和合作逐渐增加,各领域的交流不断扩大,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
七、现代中日关系的机遇与挑战当前,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未来.](https://img.taocdn.com/s3/m/28c45eb9af1ffc4fff47acca.png)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悠久的历史。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相互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长,为世界历史所罕见。
我们两国的先人早在两千年前就开始了相互往来。
秦汉之际,中国大陆传到日本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日本列岛从渔猎采集为主的绳文时代进到农耕为主的弥生时代。
南北朝时,日本史学界称为“渡来人”的中国移民,在日本传播了植桑养蚕、制造丝织品和冶铁的技术。
3至5世纪,汉字逐渐传到日本。
隋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中国,学习典章制度和文化知识。
到了唐朝,中日友好交往更是盛况空前。
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学问僧大批前往中国。
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就是他们中的著名代表。
吉备真备在唐18个年头,钻研儒家经典,学习律令、礼仪、音韵、天文和历法。
阿倍仲麻吕善诗能文,同大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陆续传入日本,对两国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说,日本吸收中国古代文化,很好地融汇成自己的审美传统。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认为,就整个日本历史来说,平安时代完成的最大贡献是利用汉字创造了平假名和片假名。
这生动地说明日本人民是善于学习外来文化,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新的伟大人民。
从宋朝开始直至清朝前期,贸易往来也成为中日交往的一个重要方面。
经过漫长的交往,两国人民建立了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优良传统,形成了相互友好的深厚底蕴和重要纽带。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当时,先进的中国人为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如饥似渴地向外国学习。
一时之间,到日本求学考察成为时尚。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15次到日本。
中国许多先进分子和仁人志士,如陈独秀、周恩来、鲁迅、郭沫若、何香凝等,都在日本学习和生活过。
先后到日本求学的中国人有数万人之多,他们同日本人民友好相处,留下许多动人的佳话。
不幸的是,19世纪末,日本走上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之路,1894年甲午战争后,侵占了中国领土台湾。
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199a8cd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9c.png)
从古至今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至今,渊源流长,屈辱与荣耀并存。
处于友好的关系的立场,和谐融洽的辉煌。
与扶桑(日本)交往,主要的交通要道是“海上丝绸之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山东的蓬莱出发---扶桑的大阪(最后一站),海上丝绸之路使扶桑的人民的精神和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的充裕。
到了唐朝时期,我国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文化,物质,宗教,建筑等方面。
文化方面:日本的“文明开化”逐渐使日本走向富强;物质方面:日本的丝绸,瓷器主要是中国出售的,在日本,挖掘出中国的开元同宝钱,在中国,挖掘出日本的银币,说明了唐朝时的中日交往频繁;宗教方面:中国的高僧鉴真东渡到日本学习,日本的高僧吉备真倍到中国学习:建筑方面:日本的萘良城是仿造中国的长安修建的。
唐朝时期中日关系十分融洽。
从明朝中后期开始,中日关系就开始走向侵略与反侵略的历史深渊。
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国礼仪之邦,开始遭到外来侵略。
澳门被葡萄牙人侵占,台湾被荷兰人侵占,日本也开始侵犯中国。
倭寇一直在沿海侵扰我国,百姓困苦不堪。
1553年,倭寇大举登陆,严重影响我国内陆的发展,明朝皇帝派戚继光到沿海抗倭,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大胜,随后他又与广东的俞大猷一起抗倭,终于把倭寇荡清,抗倭名将戚继光留名青史。
到了清朝时期,尤其是乾隆以后,中国的政治日益腐败,日益黑暗,各个国家都在变法图强,惟独中国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好幻想里,而此时的日本,被美国敲开闭关锁国的大门(美国将军培理对日战争,日美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以后,倒幕派使明治天皇恢复了权利,日本开始了著名的“明治维新”改革,拙见走上富强的道路。
明治维新以后的日本开始向西方学习,建立了一支绝对效忠天皇的军队,那就是以后对外侵略的部队“皇军”。
中日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中日关系的历史和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4fc68b32647d27284b73516d.png)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五、正确看待和把握日本问题
(一)坚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关系 (二)坚决按党中央的决策指示统一思想 (三)精心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四)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
中日关系的历史和发展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 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联系,又有复杂 的历史恩怨。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 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 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 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二、我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和工作情况
(一)始终坚持中日世代友好的大方向 (二)积极推进各领域互利合作,扩大共同利益 (三)大力弘扬民间传统友好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三、发展中日关系需要妥善处理的主 要问题
(一常"问题
(四)钓鱼岛问题
中日关系历史和发展
四、中日撞船事件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ef73b0dc80eb6294dd886c74.png)
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一.友好交往:(汉朝至宋元时期)(1)两汉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谴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学;贸易往来;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
(3)宋元时期与日本的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2、对抗与友好并存:(明清时期)(4)明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①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②1592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③明朝中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后期,因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5)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3、日本两次大规模的侵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1)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实现了由封建社会中心店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也积极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提倡“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成为亚洲的强国;(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后,日本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把侵略矛头对准了朝鲜和中国:①187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侵略台湾;②1894~1895年发动甲午中日战争③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⑤1915年乘袁世凯复辟帝制之机,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⑥一战期间,日本借口对德宣战,夺取了山东和青岛⑦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⑧1937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
4、23年的冷战对立:(1949年~1972年)战后美军以“盟军”名义,对日单独占领,东京审判对一些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ce0e3ff29e31433239689386.png)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一、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中日关系
宋元 时期
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
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
明 清 时 期
明朝 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 清朝
清朝前期,闭关锁国,中日交往基本断绝
左图 倭寇来袭
抗 倭 名 将 戚 继 光
——
返回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四、中共七大
• 1.召开: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 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论联 合政府》的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 的章程的报告》。 • 2.内容:党的任务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 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 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 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大会确立 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周恩来总理说:中日友 好交往的历史有1000多年, 民族矛盾有50年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两汉时期 中国古代史 隋唐时期 明朝时期 友好交往 不愉快摩擦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中 日 关 系 史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中国近代史 日俄战争(1904-1905) 《二十一条》( 1915年)
20世纪30年代侵华战争
敌对
中国现代史
缓和
二、中国近代时期的中日关系
扶植地方军阀势力 北洋 军阀 统治 时期
(1912-1928)
大力对中国进行资本、商品输出
1914年,入侵中国山东 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df0d44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0.png)
中日两国之间关系的演变自古以来,中日两国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政治上。
然而,这段关系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变化。
本文将以人类的视角,深入探讨中日两国关系的演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
一、友好交流的起源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7世纪,隋唐时期,日本派遣学者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政治体制,这种交流为中日两国建立起了友好的基础。
此后,许多日本僧侣来到中国学习佛教,并将其传回日本,使佛教成为了日本的主要宗教之一。
这一时期的友好交流为中日两国之间的互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近代关系的转折点然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日本开始迅速崛起,成为亚洲的强国。
而中国则在这个时期陷入了动荡和落后的局面。
这种巨大的差距导致了中日两国关系的紧张和矛盾。
一战结束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满洲国,这引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武装冲突。
随着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为日益加剧,中日两国的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投降,中日两国的敌对状态正式结束。
三、和平友好的重建与发展二战后,中日两国开始了长期的和平友好建设。
1952年,中日两国签订了《日本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友好关系条约》,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
此后,双方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文化和人民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然而,中日两国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历史问题上,中日之间存在着许多争议和分歧。
例如,钓鱼岛和南海问题等,这些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个痛点。
尽管如此,中日两国的领导人始终坚持对话和合作的原则,努力化解分歧,维护两国关系的稳定。
四、新时代的合作与发展近年来,中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合作与发展成为了关系的主旋律。
2018年,中日领导人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此后,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两国之间的交流和互信进一步加强,为两国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310ba0c6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e.png)
中日关系发展发展历史进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日关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关系最密切的两个邻国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日关系经历过战争、冷战、和解和合作等多个阶段。
本文将阐述中日关系的历史进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历史进程1. 古代时期中日两国在早期的时候是互相交流、互相影响的。
中日的文化交流始于东汉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
日本受到了中国的文化影响,汉字、书画、诗歌、哲学等文化传统与中国基本上相同,弥漫着中国的影响。
并且,由于日本与中国大陆的距离较近,导致日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沿用着中国古代的诗歌、祭祀、礼仪等传统。
2. 近现代时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后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使中日关系变得紧张。
直到1937年,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945年日本被击败,关系持续紧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日本开始恢复经济,在20世纪50年代,两国商业交流逐渐展开,1954年签订了日中和平友好条约。
周恩来总理首次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两国关系得以改善。
1980年代,中日关系迎来了“和平友好时期”,两国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实施协议》。
1984年两国互设驻使馆,1987年达成“中日经济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推动了双方经济领域的合作。
3. 当代时期21世纪初,中日关系再度陷入波折。
2001年,安倍晋三就中日平常大使馆遗失的文件事件引发争议,2005年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更是导致两国争议加剧。
此外,钓鱼岛主权问题、东海海域划界、历史问题等引起了中日间的矛盾。
2010年,中日两国达成《中日联合声明》,标志着中日关系重新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但由于历史问题和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华敌意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总有起起伏伏和曲折感。
此外,中日双方还开展了多轮领导人会晤,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扩大。
两国已经成为相互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
在国际关系中,中日也有很多相同的责任和利益,如气候变化、全球经济平衡等问题。
中日古代历史关系发展
![中日古代历史关系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14823084b35eefdc8d333c3.png)
中日古代历史关系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自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到今天,中日关系一直不太好,日本篡改教科书,拜靖国神社,争夺钓鱼岛,都深深的伤害了两国的友谊,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
所以要让中日两国关系健康正常的发展,就必须对历史有着正确的认识。
中日两国有着近2000年的文化交流,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国家间关系最早记录是在汉朝,范晔著《后汉书·东夷列传》载:光武帝建武中元(57年)春正月,“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汉朝,中日双方国家和人民间的交往关系,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从魏晋开始,中日俩国的关系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自此长达数百年里中日俩国相安无事,在此期间中国文化典籍,工艺技术也都流入日本,对日本的文化经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直到唐朝,中日两国之间还是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是由于两国围绕新罗、百济、高丽的矛盾冲突,终于演变成了军事行动。
唐倭海军白江口之战,使倭国受到严重的打击。
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是:停止了对朝鲜半岛的扩张,大约在千余年之内,未曾向朝鲜半岛用兵。
同时向唐朝派遣唐使,学习文化,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走到一个新的高度。
明朝,中日两国的关系又有了新变化,日本在这一时期有了一个特定的称谓----倭寇。
嘉靖时期,倭寇侵扰我东南海疆,不过被戚继光的戚家军收拾了,并没有很大的动静。
万历十三年,丰臣秀吉在京都接受了天皇的册封,成为日本最高的官员——关白,丰臣吉秀一直有一个梦想:在我有生之年,誓将唐之领土纳入我之版图。
所以先攻打朝鲜,眼看朝鲜就要亡国了,万历下旨:宜速救援。
因为万历知道:日本的野心绝不仅限于朝鲜,一旦吞并成功,增强实力养精蓄锐,必定变本加厉,到时更不可收拾。
万历二十六年,“露梁海大捷”,日军精锐全军覆灭,至此抗倭战争就此结束。
十五年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着力与明朝修好关系,发展经济,颇有建树。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dbd2f23cf111f18583d05a72.png)
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中日关系中日关系已持续两千多年,但是我们两国从刚开的友好到现在的对立,中间的纠纷瓜葛数不胜数。
关系起源说起两国的关系最早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时期,当时秦始皇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百工巧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袋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要没有求到,但是却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找不到长生不老药,回去会有杀身之祸,于是便决定定居于此,不在复返。
有日本学者统计大概有30%的日本人有中国血统,甚至是前首相羽田孜也曾说过自己可能是中国人。
中日历代交往史汉魏时期:两国友好的沟通,中国文书对日本群岛上百余倭人国家中的奴国(公元57年)和伊都国(公元107年)两国使节到达东汉首都洛阳—事,作了正式记录。
这就使中日两国的交往,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
曹魏景初二年魏明帝盛礼接见邪马台女王国赴魏使节难升米大夫一行,并效法汉光武帝赐奴国王金印故事,诏封邪马台女王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授金印紫绶。
其正使难升米封为率善中郎将,副使都市牛利封为率善校尉,假授银印青绶。
隋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鉴真,鉴真和尚五次东渡日本,在历史上传为佳话。
从公元600年日本向隋朝派出第一批遣隋使始,一直到894年,日本朝廷向中国共派出4次遣隋使,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的遣唐使为12次),之间的宗教、教育、茶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
宋时经贸往来和元代交往中断:延久4年,成寻及其弟子7人搭宋商船入宋,到天台山国清寺巡拜,还受到宋神宗的接近。
1895年之前中日关系的发展
![1895年之前中日关系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ddc45d76168884868762d6e8.png)
1895年之前中日关系的发展王鑫中日两国作为当代东亚地区的两个关键性大国,其相互关系对东亚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安全与稳定产生直接影响。
作为同一地区两个相邻的国家,中日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当代中日关系也是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直接结果。
柯林武德曾经过:“今天由昨天而来,今天里面就包括有昨天,而昨天里面复有前天,由此上溯以至远古:过去的历史今天依然存在,它并没有死去。
”通过对昔日中日关系的研究和分析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今日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
一,日关系中的地理因素两千年来中日关系和中国与其它周边国家关系有者巨大的差别。
众所周知有于中国和周边国家巨大的文化,经济,军事实力的差别使中国和周边国家形成了一种朝贡关系:周边国家承认中国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权威,中国也承认这些国家的主权不干预这些国家的内部事物。
也同样由于这种实力上的巨大差别使除北方游牧民族外的周边国家虽然有时和中国发生军事摩擦,但只限于边境地区冲突而决无入主中原,占领中国只野心。
但日本和这些国家完全不同,日本虽然中国的地理位置并不遥远,但日本在产生同一的国家政权后就始终不愿承认中国在政治上的优越性,同时不愿意承认中国在古代东亚国际关系中的主导地位,而是企图建立一个日本占优势的东亚国际关系。
进一步在16世纪当日本的国家实力刚刚获得一定发展时日本就产生了占领中国,主宰东亚的野心。
虽然当时日本的这种努力以失败告终,但三百年后当日本的实力再次得到发展后,迅速又走向了向东亚大陆扩张的老路。
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地理因素几时即使不是全部原因,也是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
日本处于东亚大陆东部的海中,位于中国东北方向,其西南距离中国大陆900公里,其间没有岛屿为跳板;而九州岛距朝鲜半岛仅180公里,其间有对马岛可为中继点。
中日间这种特殊的地理对中日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首先,中日间900公里的海洋虽不遥远却有效的限制了中国对日本的政治和军事影响能力,使日本无需担心中国军事入侵,以至在近两千年的中日关系中日本始终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日本可以自主定位和中国的关系,决定对中国文化制度的吸收和排斥而无需担心中国的干预。
中日两国可谓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中日两国可谓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https://img.taocdn.com/s3/m/3ac196681ed9ad51f11df203.png)
中日两国可谓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一度铸就中日关系的独特优势。
两国一衣带水,有着源远流长的相互交往、相互师从、相互倾慕的传统。
两国友好交往历时之久、规模之大、影响之深,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也属罕见。
五十年对立,始于1894年甲午战争,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
1937至1945年,日本再度侵占中国大片国土。
这五十年,多少家破人亡、血海深仇!为什么“五十年对立”竟取代“两千年友好”?是谁在捉弄历史、践踏历史?问题出在近代日本沿着“脱亚入欧”路线崛起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福泽谕吉在《脱亚论》中就说过,“当今之策,我国不应犹豫,与其坐等邻国的开明,共同振兴亚洲,不如脱离其行列,而与西洋文明国共进退。
……我们要从内心谢绝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
”可是当年的“坏朋友”今天都在崛起。
日本有人习惯于“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猜测和渲染“中国威胁论”,摆出一副要与中国“再扯一百年”的决斗架势。
近年中日两国关系起伏不定,各种矛盾集中爆发。
日本方面参拜靖国神社、挑起领土争端、践踏日本和平宪法……固执己见,蛮不讲理,挑起事端,制造麻烦,把误解夸大、把隔阂加深、把仇恨煽起、把怒火点燃、把事情搞砸。
两千友好五十恨,难道再扯一百年?今天的日本,若还持“亚细亚东方的坏朋友”论,那就太轻看了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态势,太看不清当今的世界潮流了吧?日本有人已在呼吁,“要从过去持续了150年的‘脱亚入欧’路线向重视亚洲的路线转变”(日本前内阁官房参事松本健一语),以“以邻为伴,以和为贵”的心态,以重建振兴、继续发展的态势重返亚洲。
为什么中国真的会走和平发展道路,不对他国构成威胁?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更因为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遭受战乱和贫穷的惨痛经历中,深感和平之珍贵、发展之迫切。
尤其从现实来看,中国现代化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现代化,我们必须聚精会神推进现代化,集中精力解决发展和民生问题。
中国将来强大起来,和平依然是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052b644fe518964bcf847cce.png)
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历史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
但近年来日本对华政策的消极面逐步凸现,如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的争端。
我们看到网上很多签名反对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运动,青年学生也对日本美化侵略战争历史,修改教科书问题义愤填。
全国民间的反日情绪日益高涨,高校大学生纷纷示威游行。
中日关系处于紧张阶段。
回顾中日关系历史,在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初期,中日处于对立状态,1972年中日建交,恢复友好邦交关系,但在90年代冷战后,中日关系磨檫不断,逐步丛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檫。
中日关系在今天激化尽管如此,中国还是知道要想发展必须与他国保持友好关系。
中日关系依然和平维持。
即使日本做出无礼的事,中国也得忍耐下去,忍一时风平浪静。
去年日本首相访问中国,这一消息给忍耐中的中国带来新的希望。
中日关系的前程是美好的,我们指日可待。
“纵观中日两国两千年的关系史,友好和合作是主流”一向爱好和平的中国很少发动对日战争。
但是纵观自有唐以来的历史,由于日本的扩张性和地理因素,日本一千多年以来的战略就是军事扩张,其一贯思路是以朝鲜半岛为踏板,进而征服中国东北,在实力足够的情况下占领中国。
历史证明了只要有一定的实力,日本便会行使扩张政策。
即使在唐代,日本国力尚比较弱小,日本依然与唐军在朝鲜半岛南部白江口发生局部战争,结果是唐军消灭了日本在朝鲜半岛的军事存在。
而到了明代,1591年,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的统一后,在致朝鲜的国书中宣称将率军“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1592年,丰臣秀吉率军在20天内占领了从釜山到汉城(现更名为首尔)的大片朝鲜领土。
之后,丰臣秀吉认为胜局已定,开始制定进攻明朝的军事计划,并任命了占领中国的各级官员名单。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政府做出了“抗日援朝”的决定,经过七年苦战,直到丰臣秀吉病死,日军从朝鲜撤退,明朝才赢得最后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纵观中日两国两千年的关系史,友好和合作是主流。
但是,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多次发动了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侵略战争。
坦率地讲,在列强中,日本是给中国带来灾难最重的国家。
尽管如此,但从中国老一辈领导人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那个时候起,我们就主张侵略战争的责任应该由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来负,广大日本人民同样也是受害者。
中国政府还一直在全国范围内长期、耐心地教育我们的人民,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要看到日本人民同样也是受害者,应该同他们和睦相处,发展世代友好关系。
这一既定政策,过去没有变化过,今后也不会变化。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六年来的历程,不能不遗憾地指出,日本国内不断有人在历史问题上制造事端。
近年来,日本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歪曲历史,日本右翼势力炮制吹捧甲级战犯的影片、把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制造的南京大屠杀说成是虚构的事件。
这些接连发生的事情都极大地伤害了战争受害国人民包括中国人民的感情,干扰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
中方从维护历史真相和中日关系政治基础的大局出发,不能不作出必要的反应。
事实表明,中日之间围绕历史问题发生的纠葛,每一次都是日方一些势力挑起的。
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
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然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说,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
这一讲话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表态,至今仍为历任首相所承袭。
不过,自2001年4月小泉纯一郎任首相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倒退,其表现之一是小泉首相固执地年年参拜靖国神社,与之相比,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曾根康弘和桥本龙太郎也曾经作为首相参拜过靖国神社,但由于遭到中、韩等邻国的反对,在第二年就停止了参拜。
与前任首相对比,小泉却采取了很不一样的做法,他对邻国的强烈反对置若罔闻,一意孤行,这反映了他坚持错误历史观和藐视周边邻国的顽固立场。
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严重倒退,理所当然地遭到中国、韩国、朝鲜等邻国政府和人民、乃至世界各国有正义感的人们的强烈反对。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重要的历史时期。
中日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产生各种各样的摩擦。
如果对两国摩擦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势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
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发展大局出发,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在向重要的国际角色、国际地位转变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当,就会对大局造成不利影响。
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为重要。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
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
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