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医学免疫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独特型抗原 2、超抗原 3、免疫佐剂 4、TCR-CD3复合体 5、补体

6、CTL/Tc 7、高变区 8、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 9、单克隆抗体

1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1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12. HLA-Ⅰ类分子

13. HLA-Ⅱ类分子 14. MHC的多态性 15. MHC限制性 16. 协同刺激信号

17. 无能状态 18、Fas 19、超敏反应 20. Ig 21. 中枢耐受

22. 免疫忽视 23. 免疫应答 24. ICAM-1 25. 类风湿因子

26. 脱敏疗法 27、自身免疫 28、自身免疫病 29、表位扩展 30、肿瘤抗原

二、简答题:

1、概述Burnet的细胞克隆选择学说。

2、简述T细胞辅助受体及其作用。

3、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

4、简述细胞因子受体的分类。

5、简述HLA分子的功能。

6、T细胞活化所需的两个信号是如何产生的?

7、简述APC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

8、简述T、B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

9、简述中枢耐受的作用机制。

10、自身免疫病的免疫损伤机制。

11、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致病相相关因素。

12、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有哪些?

13、什么是淋巴细胞再循环?有何生物学意义?

14、Th1和T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有何不同?(教材106页)

三、论述题:

1、试述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意义。

T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意义

表面分子 配体 意义

TCR 抗原肽-MHC复合物 T细胞抗原受体,特征性标志

CD3 稳定TCR及转导T细胞活化第一信号

CD4 MHC-Ⅱ类分子 T细胞辅助受体

CD8 MHC-Ⅰ类分子 T细胞辅助受体

CD28 B7-1/B7-2 转导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CTLA-4 B7-1/B7-2 给予已活化的T细胞抑制信号

CD2 LFA-3(CD58) 介导T细胞旁路激活途径和效应阶段激活途径

CD40L CD40 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分子

LFA-1 ICAM-1 促进T细胞与靶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结合丝裂原的膜分子 PHA等 促进T细胞增殖,用于检测T细胞的功能

2、试述T细胞在胸腺内的阳性与阴性选择及其主要意义。

阳性选择:低水平表达功能性TCRαβ和CD3分子的双阳性(CD4+CD8+)胸腺细胞,在胸腺皮质中与胸腺上皮细胞表达的自身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有效结合后,可进一步分化为CD4+或CD8+单阳性胸腺细胞而继续存活。那些不能与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有效结合或高亲和力结合的双阳性胸腺细胞则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之为胸腺细胞的阳性选择。在此过程中,T细胞获得了对抗原识别的MHC限制性。

阴性选择:是指经阳性选择后存活的单阳性(CD4+或CD8+)胸腺细胞,在胸腺皮质与髓质交界处,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自身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而被消

除或成为无能状态的过程。此过程可使T细胞对自身抗原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只有那些未曾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表面自身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的单阳性细胞,才能继续发育分化为成熟的具有免疫功能的CD4+或CD8+T细胞。

3、试述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意义。

B细胞的主要表面分子及其意义

表面分子 配体 意义

BCR 抗原肽 B细胞抗原受体

Igα/Igβ 稳定BCR及传递抗原识别信号

CD19 与CD21、CD81结合为B细胞活化的辅助受体

CD21(CR2) C3d 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一个组分。

CD35(CR1) C3b 促使B细胞活化

CD40 CD40L 提供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MHC-Ⅰ类分子 CD8 提呈抗原

MHC-Ⅱ类分子 CD4 提呈抗原

4、细胞因子有哪些生物学功能?

(1)介导固有性免疫应答:介导天然免疫的细胞因子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表现抗病毒和抗细菌感染的作用。

(2)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介导和调节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抗原活化的T细胞分泌,调节淋巴细胞的激活、生长、分化和发挥效应。

(3)诱导凋亡:激活诱导细胞凋亡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应答负调节机制。IL-2可诱导抗原活化的T细胞发生凋亡,进而限制免疫应答的强度,避免免疫损伤的发生。这种IL-2依赖性诱导活化细胞凋亡的机制如果受损则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此外,TNF可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4)刺激造血:在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不断被消耗,因此机体需不断从骨髓造血干细胞补充这些血细胞。由骨髓基质细胞和T细胞等产生刺激造血的细胞因子,在血细胞的生成方面起重要作用。

5、HLA-Ⅰ类分子和HLA-Ⅱ类分子在提呈抗原多肽有何不同?

在调节免疫应答和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过程中,两类HLA分子所提呈的抗原有不同的特点。通常在细胞自身生成的抗原,如肿瘤基因或病毒基因编码的内源性蛋白,首先在细胞质内经蛋白水解酶裂解为小的多肽片段后,转移到内质网中,并与新合成的HLA-Ⅰ类分子结合成复合体,再转运到细胞表面,被CD8+T细胞前体识别,后者分化为有杀伤效应的Tc细胞。

游离于细胞外的抗原(外源性抗原),由APC吞噬或内化后,在溶酶体和内体中经降解成多肽片段而与HLA-Ⅱ类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后,转运到细胞表面,被CD4+T细胞识别。后者被激活增殖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活化其他免疫细胞,引起免疫反应。

6、试述HLA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1)HLA与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受者HLA等位基因的匹配程度,故移植前,需确定供、受体间的组织相容性,涉及HLA分型和交叉配型。


(2)HLA 分子的异常表达与临床疾病:恶变细胞HLA-Ⅰ类分子的表达往往减弱甚至缺如,导致肿瘤逃离免疫监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如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中的胰岛β细胞可被诱导表达Ⅱ类分子,从而启动自身免疫应答,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3)HLA与疾病的关联:HLA是机体对疾病易感的主要遗传成分,与疾病的关联包括阳性关联与阴性关联。

(4)HLA与法医学:由于HLA系统遗传特性,使每一个体都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生物学身份证。故用于亲子鉴定和确定死亡者的身份。

7、试述CD8+Tc细胞的作用过程和机制。

(1)使靶细胞裂解:①Tc细胞通过TCR特异性识别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同时两者表面黏附分子(LFA-1与ICAM,LFA-2与LFA-3)相互结合,此过程只需几分钟;②Tc细胞和靶细胞紧密接触,通过颗粒胞吐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穿孔素可在细胞膜上构筑小孔;③靶细胞膜上出现大量小孔,膜内外渗透压的明显反差,使水分通过小孔进入细胞浆,靶细胞裂解死亡。此外,Tc细胞释放的颗粒酶,也可通过穿孔素形成的孔道进入肿瘤等靶细胞,使之溶解破坏。

(2)使靶细胞凋亡:Tc细胞活化后大量表达FasL,FasL和靶细胞表面的Fas分子结合,通过Fas分子胞内段的死亡结构域,引起死亡信号的逐级转导,最终激活内源性DNA内切酶,使核小体断裂导致细胞死亡。

8、B细胞在淋巴结内是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的?

(1)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FC)捕获加工抗原后,从组织迁移到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

(2)循环中的初始CD4+Th细胞迁入淋巴结胸腺依赖区后,与APC表面相应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结合而被激活,活化Th细胞可表达CD40L,并释放IL-2、4、5和IFN-γ等多种细胞因子。

(3)循环中的B细胞穿过高内皮小静脉迁入淋巴结的胸腺依赖区,接受抗原刺激并通过表面表达的CD40和LFA-1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与活化Th细胞表面相应的CD40L和ICAM-1等协同刺激分子结合相互作用,获得活化第二信号而被激活。

(4)活化B细胞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相应细胞因子作用后,其中小部分活化B细胞可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而大部分活化B细胞则进入初级淋巴滤泡分裂增殖形成生发中心。

9、试述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

(1)免疫耐受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应答的一种形式,对免疫耐受的研究必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免疫应答的本质问题。

(2)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有助于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和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3)免疫耐受与肿瘤的发生及某些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持续存在密切相

关。因此,研究这种免疫耐受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努力实现免疫耐受的人工终止,必将对上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有效的手段。

10、NK细胞为什么能够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而不能杀伤正常组织细胞?

NK细胞能够杀伤某些病毒感染的细胞和突变的肿瘤细胞,而对宿主正常组织细胞不具细胞毒作用,表明NK细胞具有识别宿主自身正常组织细胞和体内异常组织细胞的能力。主要原因为NK细胞表面具有两类功能截然不同的受体,其中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激发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杀伤细胞活化受体(KAR);另一类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配体结合后,可抑制NK细胞产生杀伤作用,称为杀伤细胞抑制受体(KIR)。

KAR与KIR通常共表达于NK细胞表面,二者均可识别结合正常表达于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HLA-I类分子。在生理条件下,即自身组织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正常表达情况下,NK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的作用占主导,此类受体与HLA-I类分子之间的亲和力高于活化性受体,导致抑制信号占优势,表现为NK细胞对自身正常组织细胞不能产生杀伤作用。当靶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异常,如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表面HLA-I类分子表达下降或缺失时,NK细胞表面活化性受体可通过对病毒感染和肿瘤细胞表面相应配体(非HLA-I类分子)结合起来,而发挥杀伤作用

11、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P134)

参考答案:

1. 独特型抗原:是存在于TCR、BCR或Ig V区的由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组成的自身抗原。Ig V区的独特型抗原可诱导抗独特型抗体产生,形成免疫网络,调节免疫应答。

2. 超抗原:只需极低浓度即可高比例激活T、B细胞,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不同于丝裂原作用的一类抗原。T细胞对超抗原的识别不受MHC的限制。

3.免疫佐剂:属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入机体,能增强机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佐剂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某些细胞因子、氢氧化铝、弗氏完全和不完全佐剂等。

4、 TCR-CD3复合体:由TCR与CD3分子以非共价键结合组成,表达于T细胞表面。TCR-CD3复合物中的TCR可特异性识别由MHC分子提呈的抗原肽,而CD3分子则可转导识别后产生的T细胞活化信号。

5.补体: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和组织液中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6. CTL/Tc:是特异性细胞免疫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之一,表达CD8分子,识别抗原受MHC-Ⅰ类分子限制。CTL接受抗原刺激后,可增殖分化为效应CTL,后者对相应靶细胞(肿瘤或病毒感染的

细胞)具有特异杀伤作用,可通过分泌穿孔素,颗粒酶和FasL/Fas途径使靶细胞溶解破坏或发生凋亡。

7. 高变区:免疫球蛋白VH和VL各有3个区域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特别容易发生变化,这些区域称为高变区(HVR)。免疫球蛋白高变区是抗体与抗原决定基互补结合的部位,也是独特型决定基存在的主要部位。

8. 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是指同一种属内所有正常个体共有的Ig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在异种体内可诱导产生相应的抗体。同种型决定基主要位于Ig的C区。

9. 单克隆抗体:是由一株B细胞杂交瘤增殖而成的单一克隆杂交瘤细胞产生的只能识别某一特定抗原表位的抗体。该种抗体不仅具有高度特异性,而且其类、亚类和型别也完全相同,即具有高度均一性。

10.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机体内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系统多达20种以上,其中能引起强而迅速排斥反应者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其编码基因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控制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等的基因也存在于MHC内。因此,MHC不仅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也广泛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与调节。不同种属的哺乳类动物其MHC及编码的抗原系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为H-2,人的则称为人HLA复合体。

11.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MHC复合体基因编码的产物,因能迅速引起强烈排斥反应而得名。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广泛分布于人或动物有核细胞表面,其化学成分为糖蛋白。不同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有不同的命名,小鼠的称为H-2抗原,人的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其主要功能是运载提呈抗原肽,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

12. HLA-Ⅰ类分子:由轻重两条肽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重链即α链为多态性糖蛋白,是人体第6号染色体HLA-Ⅰ类基因编码的产物;轻链为非多态性β2微球蛋白,是人第15号染色体相应基因编码的产物。HLA-Ⅰ类分子的主要功能是运载和提呈内源性抗原肽,启动免疫应答。

13. HLA-Ⅱ类分子:由α链和β链借非共价键连接组成,这两条肽链均为多态性糖蛋白,是人体第6号染色体HLA-Ⅱ类基因编码的产物。HLA-Ⅱ类分子主要分布于抗原提呈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和活化T细胞表面,其主要功能是运载和提呈外源性抗原肽,启动免疫应答。

14. MHC的多态性:是指某群体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的现象。MHC的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的差别。

15. MHC限制性:Tc与靶细胞间,巨噬细胞与Th,Th与B细胞,以及Th与Tc间的相互作用时不但识别细胞表

面抗原决定基,还须识别细胞上的MHC分子,受MHC约束。这一现象,即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地相互作用,称为MHC限制性。

16. 协同刺激信号:是指抗原提呈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B7、LFA-3、ICAM-1)与T、B淋巴细胞表面相应协同刺激分子受体(CD28、LFA-2、IFA-1)结合作用后,产生刺激淋巴细胞活化的信号。协同刺激信号是在T、B淋巴细胞通过TCR/BCR识别结合抗原,产生活化第一信号后产生的,因此又称淋巴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17. 无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