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与司法考试之犯罪及犯罪构成概述真题与解析
2020年司法考试试题和正确答案
![2020年司法考试试题和正确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4a651d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a.png)
2020年司法考试试题和正确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一项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主观要件?
A. 故意
B. 犯罪预备
C. 犯罪集团
D. 犯罪行为
正确答案:A
二、多项选择题
2. 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犯罪构成要件?
A. 犯罪客体
B. 犯罪客观方面
C. 犯罪主体
D. 犯罪主观方面
正确答案:A、B、C、D
三、判断题
3. 犯罪中止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正确答案:正确
四、简答题
4. 请简述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答案: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五、案例分析题
5. 张三购买了一把刀具,打算抢劫银行。
在前往银行的途中,
张三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放弃了犯罪。
请问,张三的
行为构成何罪?
答案:张三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属于犯罪中止。
六、论述题
6. 请论述我国刑法中的刑事责任年龄制度。
答案: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
轻或者减轻处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以上仅为部分试题和答案,如需更多试题和答案,请参考相关
司法考试资料。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其答案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其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9b9e9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85.png)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其答案1. 第一题题目:关于故意犯罪的构成要件,请列举并简要解释。
答案:故意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要求犯罪人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并愿意实施该行为。
客观方面要求犯罪人实际实施了违法行为,并造成了相应的犯罪结果。
2. 第二题题目:请解释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答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主观方面要求犯罪人具有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是盗窃行为,并愿意实施该行为。
客观方面要求犯罪人实际实施了盗窃行为,并达到了法定的盗窃行为要求,如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等。
3. 第三题题目:简要解释过失犯罪的概念及其构成要件。
答案: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预见或应当预见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或不负责任而造成违法结果的犯罪行为。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人的过失、违法结果的发生以及过失与违法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 第四题题目:请解释紧急避险行为对犯罪责任的影响。
答案:紧急避险行为是指为了防止自己或他人遭受现行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合理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紧急避险行为符合紧急避险条件的,可以减轻或免除犯罪责任。
紧急避险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条件:即时性、必要性、合理性和不得逾越限度。
5. 第五题题目:请解释犯罪的共同犯罪和从犯罪的概念。
答案: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并共同具有犯罪故意。
从犯罪是指在犯罪活动中,帮助、教唆、纵容或者提供条件、工具等帮助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人。
共同犯罪和从犯罪都构成犯罪,并承担相应的犯罪责任。
以上是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其答案的简要解释。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7e270d240c844769eaeefc.png)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犯罪构成)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不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关于不作为犯罪表述正确的是:( )A.甲、乙是夫妻,但封建思想严重,在乙产下一女婴后,二人商定趁凌晨无人之机将女婴送至福利院门口后逃脱,女婴因被护士发现而幸免于死。
因甲、乙二人是以积极的身体动作将女婴抛弃,故不属于不作为犯罪B.丙为某国有大型企业董事长,丙在代表本企业赴美国贸易谈判中接受大量高档物品,归国后丙将之直接带回家中隐藏,丙不属于不作为的贪污罪C.丁系某特大恐怖、故意杀人犯罪唯一的目击证人,由于丁担心遭恐怖组织报复拒绝作证导致案件无法起诉,丁构成不作为犯罪D.戊为某大型宾馆锅炉工,某日适逢家中来客陪酒过量,当晚,戊在值班期间独自一人值守时睡着而未及时加水,导致锅炉爆炸,戊构成不作为的过失犯罪正确答案:D解析:选项A,错误,属于不作为犯罪,没有履行抚养义务。
选项B,错误,从事公务活动时接收的物品应当上交而没有上交,丙属于不作为的贪污罪。
选项C,错误,在我国现阶段,证人不出庭作证,不构成犯罪。
选项D,正确,职务、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没有履行就会构成不作为犯罪。
知识模块:刑法2.关于故意的认识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明知自己的财物处于国家机关管理之中,但不知此时的个人财物应以公共财产论而窃回。
甲缺乏成立盗窃罪所必需的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故不成立盗窃罪B.乙以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窃取军人的手提包时,明知手提包内可能有枪支仍然窃取,该手提包中果然有一支手枪。
乙没有非法占有枪支的目的,故不成立盗窃枪支罪C.成立猥亵儿童罪,要求行为人知道被害人是或者可能是不满14周岁的儿童D.成立贩卖毒品罪,不仅要求行为人认识到自己贩卖的是毒品,而且要求行为人认识到所贩卖的毒品种类正确答案:C解析:刑法通说认为,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国 家司 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
![国 家司 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f52a23d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b.png)
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及详解在国家司法考试中,刑法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科目。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研究和详解,能够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刑法的知识点,提高应试能力。
以下将为您呈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司法考试刑法真题,并进行详细的解析。
【真题 1】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丙向乙开枪,乙中弹身亡。
关于甲和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B 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C 丙构成故意杀人罪D 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详解】首先分析甲的行为。
甲故意将装有子弹的枪支交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指使丙向乙开枪,甲利用了不知情的丙的行为来实现自己杀乙的目的,因此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间接正犯,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
再看丙的行为。
丙虽然被甲欺骗,以为是空枪而向乙开枪,但丙在开枪时应当预见到可能会造成他人死亡的后果,却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导致乙中弹身亡,所以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 选项正确,C选项错误。
【真题 2】下列行为中,构成抢劫罪的是()A 甲携带凶器抢夺B 乙盗窃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C 丙乘人不备,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D 丁骗取他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详解】A 选项,甲携带凶器抢夺,根据刑法规定,应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
携带凶器抢夺,无论是否实际使用凶器,都以抢劫罪论处。
B 选项,乙盗窃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这种行为符合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以抢劫罪定罪。
C 选项,丙乘人不备,夺取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构成抢夺罪,而非抢劫罪。
D 选项,丁骗取他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不构成抢劫罪。
因为诈骗罪不能转化为抢劫罪。
【真题 3】甲在一偏僻路段对乙实施抢劫,用刀逼迫乙交出财物。
乙趁甲不注意,捡起一块石头砸向甲,甲头部受伤倒地。
乙趁机逃跑。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构成正当防卫B 乙构成防卫过当C 乙构成故意伤害罪D 乙构成紧急避险【详解】乙的行为构成正当防卫。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的真题与答案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的真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1c0f69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d7.png)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部分的真题与答案一、选择题1. 关于刑法上的犯罪构成要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B. 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C. 犯罪主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D. 犯罪客观方面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答案:ABCD2. 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我国刑法对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具有效力B. 我国刑法对中国领域外的外国人具有效力C. 我国刑法对我国船舶和航空器内的人具有效力D. 我国刑法对我国驻外使领馆内的人具有效力答案:ACD3. 关于刑法的溯及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B.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特有原则C.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独有原则D. 刑法溯及既往的原则是我国刑法的普遍原则答案:D4. 关于刑法的犯罪形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对象的不同B. 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结果的不同C.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行为的不同D.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结果的不同答案:D5. 关于刑法的刑罚体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主刑包括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B. 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C. 主刑和附加刑的期限相同D. 主刑和附加刑的期限不同答案:AB二、案例分析题案例一:甲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乙10万元。
请根据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进行分析。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行贿罪。
根据我国刑法,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在本案中,甲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乙10万元,符合行贿罪的构成要件。
案例二:甲在市区道路上驾驶机动车,因超速行驶导致一辆面包车失控,面包车上的乘客乙受伤。
请根据我国刑法,对甲的行为进行分析。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
根据我国刑法,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https://img.taocdn.com/s3/m/9da17d0f84254b35effd3488.png)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1分,共50分。
1.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卷二—1,单) 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正确答案:C解析:缩小解释,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广,于是限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A项中将其解释为“他人的财物”,故属于扩大解释,A项错误。
理论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A选项不属于缩小解释,而属于目的性限缩。
目的性限缩是对法律文义所涵盖的某一类型,由于立法者之疏忽,未将之排除在外,为贯彻规范意旨,将原为法律文义所涵盖的类型积极地剔除其不含意旨的部分,使之不在该法律适用范围之列。
故其属漏洞补充之一种。
因此它与限缩解释的目的,功能并不一致,后者仅将法律条文的含义缩小至其核心部分,将模糊的,概念边缘的成分消极的未予考虑;而前者将实属规范一般文义之内,但却不符合规范意旨的类型,主动地剔除。
它出现的原因在于由于立法者疏忽而将自己意图之外的类型错误的写人了规范。
“不是限缩字面含义,而是在刑法规定之外附加条件的,不是缩小解释,可能是目的性限缩”。
用通俗的话语来解释,缩小解释是将含义缩小至核心含义,而目的性限缩则是砍掉一部分。
当然解释是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形式逻辑、规范目的及事物属性的当然道理,将该事项解释为包括在该规定的适用范围之内。
司法考试题的答案及解析
![司法考试题的答案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d582f4b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9b.png)
司法考试题的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下列行为中不属于犯罪的是:A.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B. 盗窃他人财物C. 捡到遗失物后据为己有D.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答案:C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犯罪是指违反刑法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选项A和B明显违反了刑法规定,属于犯罪行为。
选项D属于侵犯公民住宅权的行为,也构成犯罪。
而选项C中的行为,虽然不道德,但并不构成犯罪。
2. 下列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说法,正确的是:A. 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B.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C.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 18周岁以上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答案: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未满14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
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8周岁以上的人犯罪,应当负完全刑事责任。
二、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A. 未经批准擅自占用耕地B. 未取得营业执照擅自开展经营活动C. 违反交通规则驾驶机动车D. 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答案:A B C解析:行政违法行为是指违反行政法规的行为。
选项A违反了土地管理法规,选项B违反了市场监管法规,选项C违反了交通法规,均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选项D属于犯罪行为,不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列哪些情形属于无效民事法律行为?A. 以欺诈手段订立的合同B. 以胁迫手段订立的合同C.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D.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答案:A B C D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无效:(一)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二)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犯罪及犯罪构成概述总结与对比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犯罪及犯罪构成概述总结与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3227d0864028915f804dc267.png)
「【总结】犯罪论的性质与地位」(1)犯罪论主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罪与非罪,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是否完成,即行为是犯罪既遂还是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单独犯罪还是共同犯罪,即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一罪还是数罪,即罪数形态问题。
(2)犯罪论是关系到定罪(定性)的问题,刑罚论则是关系到量刑(定量)的问题。
定罪是量刑的前提,量刑是定罪的后果之一。
定罪不一定量刑,但不定罪却肯定不能量刑。
换言之,有罪不一定有刑,但无罪却肯定无刑。
「【总结】对两阶层体系的分析理解」(1)客观(违法)阶层:在犯罪的客观阶层里第一,要有一个人来实施犯罪,这就是行为主体(也称为犯罪主体)。
从外部来看,行为主体属于客观要件,至于行为主体大脑里的主观因素(故意、过失),则是主观要件。
第二,行为主体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
第三,危害行为一般要有行为对象。
第四,危害行为产生了危害结果。
第五,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要有因果关系。
这样,行为主体→危害行为→行为对象→危害结果,客观要件就具备了。
因果关系是判断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桥梁,不是独立要件。
由此便可以得出结论:这个行为具有法益侵害性。
但是,这时的结论还只是暂时的结论,因为如果存在一些阻却事由的话,便又可以排除行为的法益侵害性。
这些阻却事由主要有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
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等之所以能够成为排除犯罪事由,是因为从整体、最终的眼光看,它们并不具有法益侵害性。
在判断完客观阶层后,接下来就该判断主观阶层。
(2)主观(责任)阶层:一个行为人如果具有犯罪故意或过失,就表明其具有主观罪过性、非难可能性。
但这时的结论还只是暂时的结论,因为如果存在一些阻却事由的话,便又可以排除非难可能性。
这些阻却事由主要有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等。
「【总结】常考的既可以过失也可以故意的结果加重犯有三个」强奸罪致人重伤死亡;拐卖妇女儿童罪致人重伤死亡;抢劫罪致人重伤死亡。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犯罪及犯罪构成概述真题与解析
![法考与司法考试之犯罪及犯罪构成概述真题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198bb7e87c24028915fc367.png)
「12-02-5」(多选题)《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B.“他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C.“侮辱”、“诽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参考答案】ABCD【考点】构成要件要素【解析】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1)以描述犯罪的客观或者主观方面为标准分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2)以是否需要法官运用价值评判的角度去补充评价为标准分为,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时,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便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果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就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A项: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是纯客观意义上的构成要件要素,通常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描述的是犯罪行为的方式,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故A项正确。
B项:“他人”为日常生活的单纯描述,无需法官运用价值评判的角度去补充评价,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故B项正确。
C项,但“侮辱”、“诽谤”的认定却要结合其他法律规范、社会价值观念的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故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故C项正确。
D项,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条文对某种犯罪规定了相对具体的刑种和刑度。
相对确定的法定刑在立法上有确定的刑种和刑度,在司法上又有具体裁量的余地,有利于法制的协调统一,贯彻区别对待的政策,实践罪刑相适应的原则,实现刑罚的目的,因此这种法定刑被世界各国刑法普遍采用。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既规定了具体的刑种和刑度,又给法官留出了自由裁量余地,属于相对确定的法定刑。
刑法原题及解析:2020司法考试
![刑法原题及解析:2020司法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a29f4863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9.png)
刑法原题及解析:2020司法考试一、刑法概述1.1 刑法的基本概念问题:刑法是规范什么的法律?答案:刑法是规范犯罪行为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
1.2 刑法的效力范围问题:刑法对哪些人具有效力?答案:刑法对在中国领域内犯罪的人具有效力,包括中国公民和外国人。
二、犯罪论2.1 犯罪构成要件2.1.1 客观要件问题:犯罪行为包括哪些方面?答案:犯罪行为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客体、行为手段、行为结果。
2.1.2 主观要件问题: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哪些方面?答案: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
2.2 犯罪的停止形态问题:犯罪有哪些停止形态?答案:犯罪有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两种,其中完成形态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2.3 犯罪排除事由问题:有哪些情况不构成犯罪?答案:不构成犯罪的情况包括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不可抗力、意外事件等。
三、刑罚论3.1 刑罚的种类问题:刑罚有哪些种类?答案: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3.2 刑罚的适用问题:刑罚的适用原则有哪些?答案:刑罚的适用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平等适用原则、人道主义原则、罪刑相当原则。
3.3 刑罚的执行问题:刑罚的执行有哪些规定?答案:刑罚的执行包括刑期的计算、减刑、假释、监外执行等规定。
四、刑法分则4.1 危害国家安全罪问题:危害国家安全罪包括哪些罪行?答案:危害国家安全罪包括背叛国家罪、分裂国家罪、煽动分裂国家罪、颠覆国家政权罪、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活动罪等。
4.2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问题: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包括哪些罪行?答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包括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绑架罪、非法拘禁罪等。
4.3 财产犯罪问题:财产犯罪包括哪些罪行?答案:财产犯罪包括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抢劫罪、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等。
五、司法考试真题解析5.1 单选题问题:关于犯罪构成要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A. 行为主体必须是成年人B. 行为客体必须是公共安全C. 行为手段必须是暴力D. 行为结果必须是人员伤亡答案:B. 行为客体必须是公共安全5.2 多选题问题:关于刑罚的适用原则,以下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 罪刑法定原则B. 平等适用原则C. 人道主义原则D. 罪刑相当原则答案:A. 罪刑法定原则 B. 平等适用原则 C. 人道主义原则 D. 罪刑相当原则以上是关于刑法原题及解析:2020司法考试的详细内容,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司法考试刑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及真题解析
![司法考试刑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及真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46bc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fc.png)
司法考试刑法知识点归纳总结及真题解析一、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3、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二、犯罪的构成要件1、构成要件内容为,国家(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违反国家规定(主要是违反刑法、刑诉法),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或其他权利,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有人们的违法行为,才是刑法规范的对象)。
2、构成要件内容为,达到法定责任年龄(16周岁以上)、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主要是指无精神病)的人实施的行为。
3、构成要件内容为,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情节轻微,依照法律不认为是犯罪。
三、刑法的适用范围1、空间效力: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上是以属地管辖为基础,有限制地兼采其他管辖原则。
属地管辖是适用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凡是发生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2、时间效力:从时间上看,我国刑法适用于从行为开始到行为终了以后的追诉期限以内。
追诉期限的计算标准依照行为人触犯的罪名来确定。
四、犯罪的形态1、犯罪的完成形态:犯罪既遂是指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完整地实现了刑法分则条文所规定的全部犯罪构成的事实。
2、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是指犯罪预备、未遂、中止。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都是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五、刑罚的体系和种类1、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六、量刑情节量刑情节分为应当免除处罚、应当减轻处罚、应当从轻处罚、应当从重处罚四种。
七、刑罚的具体运用1、量刑:量刑又称刑罚裁量,是指人民法院依据刑事法律,在认定行为人构成犯罪的基础上,确定对犯罪人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以及判处多重的刑罚,并决定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司法活动。
2020年刑法司法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
![2020年刑法司法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ac1114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4.png)
2020年刑法司法考试真题与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 (单选题)甲以抢劫为目的,盗窃一辆汽车,用于实施抢劫。
甲的行为构成()。
A. 盗窃罪B. 抢劫罪C. 抢夺罪D. 非法占有罪【答案】A【解析】甲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虽然甲以抢劫为目的,但是其最初的行为是盗窃,而不是抢劫。
根据刑法的规定,盗窃罪是指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甲的行为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件。
2. (多选题)关于非法搜查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非法搜查罪是指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的行为B. 非法搜查罪的主体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C. 非法搜查罪的情节严重时,可以适用拘役或者有期徒刑D. 非法搜查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答案】ACD【解析】非法搜查罪是指非法搜查他人身体、住宅的行为,因此选项A正确。
非法搜查罪的主体并非必须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何人都可能构成该罪,因此选项B错误。
非法搜查罪的情节严重时,可以适用拘役或者有期徒刑,因此选项C正确。
非法搜查罪的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是出于故意,因此选项D正确。
二、简答题1. 请简述刑法中犯罪构成的要件。
【答案】刑法中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主体要件:指犯罪行为人必须是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
(2)主观要件:指犯罪行为人必须具备故意或者过失的心理状态。
(3)客体要件:指犯罪行为必须侵犯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4)客观要件: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 请解释刑法中“刑疑从轻”的原则。
【答案】刑法中“刑疑从轻”的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对于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从轻判决或者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这一原则体现了刑法的人道主义精神,保障了被告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无辜者受到刑事追究。
在适用“刑疑从轻”的原则时,应当充分考虑案件的具体情况,如证据的可靠性、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被告人的人身危险性等因素,确保公正审判。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题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6bc13ce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0.png)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考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在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构成有以下几个基本要件()。
A. 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B. 故意和过失C. 主观方面和犯罪对象D. 故意和犯罪对象正确答案:A2.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过失犯罪()。
A. 犯罪人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出于自私或其他不当动机而放任不管B. 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C. 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既没有预见,也没有应当预见的条件D. 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不是偶然的,但没有根据刑法规定的犯罪责任条件承担责任正确答案:C3. 根据我国刑法,下列哪种情况不属于累犯()。
A.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相同B.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是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相同C.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相似D. 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不同,但是犯罪手段、犯罪动机、犯罪目标等不同正确答案:D二、判断题1.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其行为违法,但仍然坚持实施的行为。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2. 刑法中的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正确3. 在我国刑法中,累犯是指两次以上犯罪行为的罪名相同或相似。
正确/错误正确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请简要说明我国刑法中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基本要件。
答:我国刑法中,犯罪的构成需要同时具备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基本要件。
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人的故意或过失,即犯罪人对犯罪行为的预见和意愿。
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标准,包括犯罪行为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只有同时满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的要件,才能构成犯罪。
2. 请简要说明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
答: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由于自身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犯罪人应当预见的犯罪结果,犯罪人没有预见到犯罪结果的发生,犯罪人的过失造成了犯罪结果。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https://img.taocdn.com/s3/m/112d42b4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70.png)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题目及解答一一、选择题1. 下列属于特殊主观方的是()。
A. 故意B. 过失C. 故意和过失D. 直接故意正确答案:D2.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
A. 客观要件B. 主观要件C. 结果要件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3. 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罪的行为客观上要求()。
A. 使用暴力或者其他方法B. 限制对方的人身自由C. 违背法定程序D. 惩罚犯罪分子正确答案:B4.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客观要件包括()。
A. 非法侵入他人住宅B. 未经许可C. 惩罚犯罪分子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5.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
A. 主刑B. 附加刑C. 剥夺政治权利D. 所有选项都正确正确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的区别。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是两种不同的主观故意形态。
故意犯罪是指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具有犯罪性质,但仍然故意实施犯罪行为的情形。
而过失犯罪是指犯罪人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由于疏忽、粗心或疏于管理等原因,未能采取必要的注意措施,致使犯罪结果发生的情形。
2. 简述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
非法侵入住宅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包括:非法侵入他人住宅和未经许可。
主观要件是犯罪人的故意,即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非法的,并有意实施非法侵入住宅的行为。
3. 什么是犯罪的主体?犯罪的主体指的是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即犯罪人。
犯罪人可以是自然人或者法人,只有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4. 简述犯罪的刑罚种类。
犯罪的刑罚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是对犯罪人直接施加的刑罚,如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死刑等。
附加刑是在主刑之外对犯罪人的其他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如剥夺政治权利、罚金、没收财产等。
5. 简述犯罪的构成要件。
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客观要件是指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行为和客观结果。
主观要件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故意或过失。
司法考试真题答案及详解
![司法考试真题答案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2772c0f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5.png)
司法考试真题答案及详解一、刑法1、犯罪构成要素及其解释在刑法中,犯罪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某种犯罪的必备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认定犯罪事实的成立。
对于犯罪构成要素的解释,根据不同犯罪行为的特点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具体分析。
以盗窃罪为例,犯罪构成要素包括:主体、客体、行为、主观方面的故意。
主体指的是犯罪主体的身份,例如成年人、未成年人等。
客体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对象,例如财物、电脑等。
行为是指犯罪主体实施的具体行动,如非法拿走他人财物。
主观方面的故意是指犯罪主体有意实施犯罪行为。
2、正当防卫及其要件正当防卫是指个人为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或他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
正当防卫的要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被攻击必须是合法的。
被攻击对象必须是非法侵害的对象,不能是自身违法行为的后果。
(2)正当防卫时机必须合理。
即在实际受到攻击时,可以采取防卫措施,并且防卫措施必须及时。
(3)防卫行为必须是必要的。
即被攻击对象可以采取合理、必要的手段进行防卫,但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
3、重大责任事故与刑事责任重大责任事故是指因生产、工作等经营活动导致的,造成人员死亡、重伤、大量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的事故。
重大责任事故的发生可能导致刑事责任的追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于重大责任事故,责任人是指作为单位或者个人,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对发生的责任事故具备以下情形之一的:(1)明知存在安全隐患,但无故不采取预防措施;(2)突发事件发生时,明知可能发生重大责任事故,但无故不进行报告;(3)在重大责任事故发生后,故意瞒报或者阻碍调查。
对于重大责任事故的责任人,根据其具体的违法行为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民法1、婚姻法与夫妻共同财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按照法律规定均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夫妻共同财产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婚前已经所有的房屋、货币存款等财产;(2)婚后通过工资、劳动报酬、经营所得等取得的财产;(3)遗产、赠与等个人取得的财产,但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测试题及答案一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测试题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14d1677d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6d.png)
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测试题及答案一一、选择题1. 犯罪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是()。
- A. 主体、行为、结果- B. 主体、行为、动机- C. 主体、行为、情节- D. 主体、行为、社会危害性答案:A2. 某人故意杀人,其行为构成()。
- A. 故意杀人罪- B. 故意伤害罪- C. 抢劫罪- D. 盗窃罪答案:A3. 下列属于盗窃罪的情形是()。
- A. 小偷夜间进入他人住宅盗窃财物- B. 某人偷走同事的手机- C. 一名学生偷走同学的铅笔- D. 某人在商店中拿走一瓶汽水而未付款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要解释刑法中的“故意”和“过失”概念。
答:在刑法中,故意是指主体明知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某种结果,但仍然有意进行该行为;过失是指主体在应当预见某种结果的情况下,由于疏忽大意或者不负责任的态度,未能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导致该结果发生。
2. 刑法如何对待未遂犯罪行为?答:刑法对待未遂犯罪行为一般会适用相应的未遂犯罪构成,即使犯罪行为没有达到完全完成,也会认定犯罪事实存在。
对于未遂犯罪,法律会根据犯罪行为的进展程度和危害程度,进行相应的量刑和处罚。
3.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什么概念?答:刑法中的共同犯罪是指两个或多个人共同参与犯罪行为的情况。
共同犯罪有共同作案和共同犯罪共同行为两种形式,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多个人在犯罪行为中有共同意图,共同实施犯罪行为,即可认定为共同犯罪。
以上是2020年司法考试《刑法》测试题及答案一的内容。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以司法考试官方发布的答案为准。
法律职业资格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
![法律职业资格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https://img.taocdn.com/s3/m/fb7b9f120722192e4536f6a7.png)
国家司法考试卷二(刑法概论、犯罪构成)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总分:9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9,分数:58.00)1.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本部分1-50题,每题。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2.关于刑法解释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9—卷二—1,单)(分数:2.00)A.将盗窃罪对象的“公私财物”解释为“他人的财物”,属于缩小解释B.将《刑法》第一百七十一条出售假币罪中的“出售”解释为“购买和销售”,属于当然解释C.对随身携带枪支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外的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解释为以抢劫罪定罪,属于扩张解释√D.将信用卡诈骗罪中的“信用卡”解释为“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属于类推解释解析:解析:缩小解释,指刑法条文的字面通常含义比刑法的真实含义广,于是限制字面含义,使其符合刑法的真实含义。
盗窃罪的对象是他人“占有”的财物,A项中将其解释为“他人的财物”,故属于扩大解释,A项错误。
理论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A选项不属于缩小解释,而属于目的性限缩。
目的性限缩是对法律文义所涵盖的某一类型,由于立法者之疏忽,未将之排除在外,为贯彻规范意旨,将原为法律文义所涵盖的类型积极地剔除其不含意旨的部分,使之不在该法律适用范围之列。
故其属漏洞补充之一种。
因此它与限缩解释的目的,功能并不一致,后者仅将法律条文的含义缩小至其核心部分,将模糊的,概念边缘的成分消极的未予考虑;而前者将实属规范一般文义之内,但却不符合规范意旨的类型,主动地剔除。
它出现的原因在于由于立法者疏忽而将自己意图之外的类型错误的写人了规范。
“不是限缩字面含义,而是在刑法规定之外附加条件的,不是缩小解释,可能是目的性限缩”。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bef0528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42a9d47.png)
刑法考试题目解析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项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A. 犯罪主体B. 犯罪客体C. 犯罪动机D. 犯罪结果答案:C解析: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和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动机虽然对犯罪的定性和量刑有一定的影响,但不属于犯罪构成的要件。
2. 以下哪种行为不构成故意杀人罪?A. 预谋杀害他人B. 过失致人死亡C. 故意伤害致人死亡D. 故意杀害他人答案:B解析:故意杀人罪要求行为人有故意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而过失致人死亡的行为人没有故意杀害他人的主观故意,因此不构成故意杀人罪。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刑法规定,下列哪些行为可以构成共同犯罪?A. 共同预谋实施犯罪B. 共同实施犯罪C. 事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D. 提供犯罪工具答案:A、B、D解析: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预谋实施犯罪、共同实施犯罪和提供犯罪工具都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事后帮助犯罪分子逃避法律追究的行为,如果事先有通谋,则构成共同犯罪;如果事先没有通谋,则不构成共同犯罪。
三、案例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案例:甲在乙的家中盗窃财物,被乙发现后,甲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乙实施了暴力,导致乙轻伤。
请问甲的行为构成何罪?答案:甲的行为构成抢劫罪。
解析:根据刑法规定,盗窃公私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在本案中,甲在盗窃过程中被乙发现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对乙实施了暴力,导致乙轻伤,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什么是犯罪未遂?答案: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
解析: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的主要区别在于犯罪行为是否得逞。
犯罪未遂是犯罪行为已经开始实施,但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如被他人阻止、犯罪工具失效等,导致犯罪行为未能完成。
2024年司法考试完整真题及答案
![2024年司法考试完整真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06ba3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0c.png)
2024年司法考试完整真题及答案第一部分:刑法
1. 以下哪一个不是犯罪的构成要件?
a) 主观方面的要件
b) 客观方面的要件
c) 合法性要件
d) 时机要件
答案:c) 合法性要件
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刑法中的刑罚类型?
a) 拘役
b) 罚金
c) 死刑
d) 剥夺政治权利
答案:d) 剥夺政治权利
第二部分:民法
1. 以下哪一项不是合同的要素?
a) 客体
b) 客观要件
c) 主观要件
d) 动作要件
答案:d) 动作要件
2. 下列哪种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
a) 合同当事人情感不和
b) 合同标的物价格上涨
c) 合同履行存在困难
d) 合同签订时间超过一年
答案:c) 合同履行存在困难
第三部分:行政法
1. 以下哪一个机关不属于我国行政机关?
a) 人民法院
b) 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c) 人民检察院
d) 人民政府
答案:a) 人民法院
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行政法中的行政行为?
a) 行政许可
b) 行政处罚
c) 行政强制
d) 行政诉讼
答案:d) 行政诉讼
第四部分:宪法
1.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a) 人民民主专政
b) 社会主义制度
c) 民族平等
d) 制度
答案:d) 制度
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公民的基本权利?
a)
b) 人身自由
c) 财产自由
d) 违法自由
答案:d) 违法自由
以上为2024年司法考试完整真题及答案。
十年司法考试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真题解析
![十年司法考试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真题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ba328dcc22bcd126ff0c57.png)
十年司法考试中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真题解析犯罪论体系是将成立犯罪的各种构成要素加以组织化、有序化的排列,并对犯罪成立与否进行合理化、功能性判断的知识系统(规范、价值评价体系)。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认知与评价系统:一是以德、日为代表的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即构成要件该当性(符合性)——违法性(违法阻却事由)——有责性(责任阻却事由)”(犯罪是一种该当于构成要件之违法且有责之行为),三阶层之间,逐步排除、层层筛选,从而判断和决定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二是以英、美为代表的双阶层的犯罪论体系:犯罪的本体要件(包括犯罪意图和犯罪行为,代表控方权力的行使)和责任充足要件(合法的辩护事由,包括正当化事由和免责、可恕事由,代表被告人和律师的辩护权利的行使),形成控辩双方地位对等的诉讼格局;三是以苏联(俄罗斯)和我国为代表的平面式的四要件体系:“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1[1]近年来,随着我国刑法学研究的深入和精致,越来越多的刑法学者对传统的犯罪论体系展开了批判,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造方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刑法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在犯罪论体系的构造中,始终要坚持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和判断方法,即从事实到价值,从客观到主观,从形式到实质,从类型到具体,从违法到责任,从行为到行为人。
为此,陈兴良教授提出了“罪体(含违法阻却事由)——罪责(含责任阻却事由)——罪量(修辞法益侵害程度和主观恶性程度)”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2[2]张明楷教授提出了“客观(违法)构成要件(含违法阻却事由)——主观(责任)构成要件(含责任阻却事由)”双阶层的犯罪论体系,提出以违法和有责(责任)为两根支柱来构建我国的犯罪论体系。
3[3]周光权教授提出了“犯罪客观要件——主观要件——排除要件(含违法阻却事由和责任阻却事由)”三阶层的犯罪论体系。
4[4]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2009年国家司法考试教材中刑法部分的编写上,以陈兴良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刑法学者按照德、日刑法通说中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进行编撰,引发了刑法学界的一场震动,并遭到了许多刑法学者的强烈批判,使得往后的司法考试教材中不得不恢复传统的四要件的犯罪论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2-5」
(多选题)《刑法》第246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 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 【参考答案】ABCD
【考点】构成要件要素
【解析】
犯罪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1 )以描述犯罪的客观或者主观方面 为标准分为,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与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2)以是 否需要法官运用价值评判的角度去补充评价为标准分为,记述 的构成 要件要素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在解释构成要件要素和认定是否存在符合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 时,如果只需要法官的认识活动即可确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便是记 述的构成要件要素;如果 需要法官的规范的、评价的价值判断才能认 定,这种构成要件要素就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A 项: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是纯客观意义上的构成要件要素,通 常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描述的是犯罪行 为的方式,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故A 项正确。
B 项:“他人”为日常生活的单纯描述,无需法官运用价值评判 的角度去补充评价,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故B 项正确。
C 项,但“侮辱”、“诽谤”的认定却要结合其他法律规范、社 会价值观念的才能进行准确的判断,故属 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故 C 项正确。
D 项,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是指条文对某种犯罪规定了相对具体 的刑种和刑度。
相对 确定的法定刑在立法上有确定的刑种和刑度,在 司法上又有具体裁量的余地,有 利于法制的协调统一,贯 彻区别对待 的政策,实践 罪刑相适应的原贝实现 刑罚的目的,因此这种法定刑 被世界各国刑法普遍采用。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禾『既规定了具体 的刑种和刑度,又给 法官留出了自由裁量余地,属于 相对确定的法定 刑。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属于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他人”属于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侮辱”、“诽谤”属于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属于相对确
B. C. D. 定的法定刑
综上,本题选ABCD O
「14-02-04 」
(单选题)关于构成要件要素,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客观的
构成要件要素
B.签订、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
C.“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是诈骗罪中的客观的构成要件要
素、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
D. “国家工作人员”是受贿罪的主体要素、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主观的构成要件要素
【参考答案】D
【考点】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
【解析】
A项:传播淫秽物品罪中的“淫秽物品”属于行为对象,是“客观的构成要件要素”;其判断需要根据社会价值观念等才能确定,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
A 选项说法正确。
B项:签定、履行合同失职被骗罪中的“签订、履行”是从正面、肯定的角度对该罪犯罪行为要素的规定,是积极的构成要件要素;其判断仅需法官的一般、自然、客观的认识即可,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
B选项说法正确。
C项:《刑法》第266条诈骗罪仅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成立
诈骗罪,虽然没有规定“被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但成立诈骗罪必须要求
该要素(为了区别盗窃罪中“违背对方意志取得他人占有的财物”),是不成文的
构成要件要素;C选项说法正确。
D项:受贿罪中“国家工作人员”是对主体身份的要求,是主体要素,是构
成的要件要素(定罪身份属于客观的违法要素);国家工作人员是指依法从事公
务的人。
而是否属于从事公务需要结合法律、法规等进行判断,故属于规范的构成
要件要素。
D选项说法错误。
综上,本题选择Do
「15-02-08」
(单选题)关于结果加重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故意杀人包含了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罪实际上是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
B.强奸罪、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犯罪客体相同,强奸、强制猥亵行为致妇女重伤的,
均成立结果加重犯
C.甲将乙拘禁在宾馆20楼,声称只要乙还债就放人。
乙无力还债,深夜跳楼身亡。
甲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D.甲以胁迫手段抢劫乙时,发现仇人丙路过,于是立即杀害丙。
甲在抢劫过程中杀害他人,因抢劫致人死亡包括故意致人死亡,故甲成立抢劫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
【参考答案】C
【考点】结果加重犯
【解析】
结果加重犯是在基本犯罪成立的情况下,刑法就发生了较基本犯罪结果性质相同的更严重的结果,而规定了更重的法定刑的情形。
在我国刑法的立法体例和刑法理论中,结果加重犯不是独立的罪名,而是成立基本犯罪的罪名,只是法律为其创设了更高的法定刑而已。
A项:故意杀人是在故意伤害的基础上使人体器官机能彻底衰竭导致死亡结果的出现,在此意义上,两罪存在紧密的关系。
但是故意伤害罪是侵犯他人身体健康的犯罪,而故意杀人罪是侵犯他人生命的犯罪,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犯罪。
可见,虽然生命法益包含评价了身体健康法益、对生命侵犯的事实也能评价对身体健康侵犯的事实,但是故意杀人罪不属于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
在我国刑法学中,故意伤害罪的结果加重犯特指故意伤害致人死亡,A错误。
B项:强奸罪与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刑法修正案(九)》已将该罪名改为强制猥亵、侮辱罪,其成立范围有所变化)都是侵犯性的自主决定权的犯罪,前者侵犯的是狭义的性的自主决定权,后者侵犯的是广义的性的自主决定权。
强奸行为致使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刑法明文规定为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为此创设了更高的法定刑;但是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并未规定相应的内容,因此,强制猥亵、侮辱行为致使被害人重伤、死
亡的,如果成立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则与强制猥亵、侮辱罪属 于想象竞合犯,择一重罪处罚。
B 选项说法错误。
C 项:犯非法拘禁罪,致人重伤、死亡的,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 果加重犯。
换言之,只有非法拘禁行为与被害人重伤、死亡 之间存在 因果关系,才能 将被害人重
伤、死亡 结果归属于行为人的非法拘禁行 为,
C 选项说法正确。
D 项:抢劫行为致人重伤、死亡的,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
其成
立要求抢劫行为与致人重伤、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为压制 被害人反抗的暴力、胁迫 等手段行为或者强行取财的行为导致被害人 重伤或者死亡。
甲在抢劫乙时,发现仇人丙经过,进而将丙杀死的,属于两个不 同的行为,将丙杀死的行为并非甲的抢劫行为,因此,甲的抢劫行为 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甲的行为不成立抢劫罪的结果加重 犯。
D 说法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
才可能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犯。
甲为索取债务非法扣押、拘禁了乙,即实施了非法拘禁行为;但 自己跳楼自杀,属于乙自担风险的情形,其死亡与甲的非法拘禁 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故甲 的行为不成立非法拘禁罪的结果加重
是乙 行为 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