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特点的关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

(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 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夏季短促爽,按候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2℃为夏季,在松辽平原只有2 个月的夏天,但7 月平均气温也低于25℃,故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应使建筑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

(3)为了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能耗,确保室内热环境质量,建筑物应尽量减少外露面积,并应加强房屋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耗热。

(4)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本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季日照率偏高,但本区大多处在北纬40。以北,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间距要比纬度低的南方地区大,因此,在居住区及城市道路规划时要充分分析各种因素,做到合理利于太阳能。

(5)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

(6) (6)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

(7)建筑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h 区和I s 区还应着重考虑冻土对建筑物地

(8)I 基基础和地下管道的影响土融化塌陷及冻胀的危害。防止冻

(9)l s 区、I c 区和I o 区的西部,建筑物还应注意防冰雹和风沙的破坏作用。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冬寒是居住条件的主要矛盾,设计着重于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第Ⅱ建筑气候区:该区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

平原地区夏季较炎热湿润,高原地区夏季较凉爽,降水量相对集中;气温年较差较大,日照较丰富;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稀少,多大风风沙天气,夏秋多冰雹和雷暴。例如华北地区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是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坐南朝北,以避风向阳。

北京的“四合院“是典型的代表。第Ⅲ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大风天气,例如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较小,闷热异常。因此,长江以南地区的建筑需要通风.防潮.隔热等功能。一般朝向为南偏东15°左右,这样既可遮阳又可以迎着夏季东南风。

第IV 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大,日照较小,太阳辐射强烈。例如我国的华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之内炎热,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尘世的楼房多建有楼台,走廊力求高大.宽敞和通风。以解决炎夏的闷热气候。房顶设计多为人字形,又虑水和不易积水的功能。与这种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典型的要算是街道两旁的人行廊。第Ⅴ建筑气候区:该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温夏凉, 干湿季分明;常年有雷暴,多雾,气温的年较差偏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第Ⅵ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冬无夏,气候寒冷干燥,南部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比较湿润;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气压偏低,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较厚,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第Ⅶ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山地较凉;气温年较差

和日较差均大;大部分地区雨量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大;部分地区冻土较深, 山地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

地形和气候是地域主义建筑的本源,尤其是原生地域建筑,很大程度就是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建筑适应地形和气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意义非凡的,例如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个气候的特点就是全年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小,所以西欧房屋建筑的墙壁一般比东欧或欧洲内陆地区的房屋墙壁要薄一些,因为它不用太多的考虑墙壁的隔热和保温效果。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所有的作品都特别重视当地的气候条件,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论。他设计的干城章嘉公寓为一幢高层建筑,将阳台、卫生间、厨房和用人房等各种辅助空间沿外墙布置,使用辅助空间作为隔热体,同时注意自然通风,降低内部主要空间的温度。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建筑则是借鉴马来西亚传统营造方式中的许多做法,如骑楼、平台、双层墙体、通风屋面等,但是完全不采用传统的材料或形式,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技术基础上的全新建筑。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例如降雨和降雪.气温.光照以及风等。此类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特征。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