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特点的关系

合集下载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特点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特点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 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丰富多样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区域特色。

这些差异和特色不仅来源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还因为各地的气候、民俗风情以及历史背景的不同。

本文将从北方与南方两个不同的地域角度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区域特色。

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北方的气候寒冷干燥,因此北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保暖与隔热。

在北方,典型的传统建筑是以庭院为核心的四合院。

四合院通常由四面围墙围合而成,院落中有花园、厢房等建筑构件。

四合院的设计使得建筑内部庭院可以起到隔热保暖的作用,同时又能够提供私密空间。

北方建筑常使用厚重的灰瓦作为屋顶材料,这种材料有较好的保温效果。

另外,北方民居也常见于传统建筑中。

由于北方地区的风沙严重,传统建筑需要采用宽厚的墙体和低矮的外形,以便抵御强风的侵蚀。

同时,北方建筑因为长期受到战争的影响,通常采用较为坚固的建筑材料,如砖石。

这些特点使得北方传统建筑在形态上显得粗犷、稳重。

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南方的气候湿热多雨,建筑对防潮、透气方面的要求相对较高。

南方传统建筑在设计上追求通风、降温和防潮。

木结构是南方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

木材在吸湿透气方面具有良好的性能,适合应用于南方湿热的气候条件下。

南方传统建筑常见的代表是水乡建筑,如江南的河流和运河沿岸的民居。

水乡建筑通常采用水中建筑、水上建筑和水岸建筑相结合的形式。

水乡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景观特色,还考虑了水位的变化、排水和船只的通行。

建筑之间常通过拱桥、曲廊相连,营造出韵味独特的水乡风情。

区域特色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特色不仅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也是不同地域历史环境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许多地方政府和文化组织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他们致力于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例如,将古老的庭院改造成会议场地、咖啡馆等现代化的使用功能,既能保留古建筑的风貌特色,又能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东北民居: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

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

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

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

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

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

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

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

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中国南北各地建筑差异

1 中国南北建筑概述1.1 北方建筑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比较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更为平整,建筑材料相对单一,多是土木之类的材料,人文和民风也比较纯朴、憨厚和粗犷。

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建筑材料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使得我国北方各地民居建筑普遍强调向阳,并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在群体布局上,则呈现出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区可以划分为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两大区域,其建筑布局和风格又有所不同。

1.1.1 华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东到黄海、渤海和山东丘陵,北起燕山山脉,西南到桐柏山和大别山,东南至苏、皖北部,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7省、市的境域,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

华北平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有许多古老城市,其建筑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中庭和边角一般会留出尺寸不大、供通风采光用的天井。

建筑布局一般呈离散型,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

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

建筑材料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多数装修比较简单。

四合院是华北平原民宅中最常见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

其特征是外观规矩,中线对称,但用法极为灵活。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数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中间还有隔墙。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其他家庭成员的住房。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1.1.2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包括太行山以西、秦岭以北、青海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

跨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及河南等省区,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黄土高原建筑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还有相当多的建筑使用平顶。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其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 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工管1091 肖雅娜200911421132摘要: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因此,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分别对其中的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解以及总结。

关键词:建筑特征气候条件不同地域关系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一样的气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总结。

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

这里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几个典型省市进行总结。

1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

2007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

1月-7至-4℃,7月25至26℃。

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

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

2007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

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

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

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

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

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

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亚洲南部地区的气候主要为热带和亚 热带,全年高温多雨,湿度较大。
关系
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主要体现 在通风和遮阳方面。轻盈的墙体和开 放的屋顶结构有利于通风,降低室内 温度。同时,大窗户的设计也有助于 增加自然采光和通风,减少空调的使 用。此外,遮阳设施也是该地区建筑 的重要特点,以防止太阳直射导致室 内过热。
东部地区气候条件
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湿润多雨,年平均降雨量较高,因此湿度较大。同时,由 于靠近海洋,夏季通常较为凉爽,而冬季则相对温暖。
大洋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南部地区建筑特征
由于南部地区的气候特点为寒冷和干 燥,因此建筑通常会采用厚实的墙体 和较小的窗户设计,以保持室内温度。 同时,为了防止风吹雨打,屋顶通常 会设计成陡峭的。
02 欧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欧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01
02
03
建筑特征
木结构为主,墙体较厚, 窗户较小,屋顶陡峭。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 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关系
建筑特征适应了冬季寒冷 的气候,厚墙和窗户小有 助于保温,陡峭的屋顶可 以减少积雪。
欧洲南部建筑与气候
建筑特征
石材和混凝土结构为主,墙体较薄,窗户较大, 屋顶平坦。
04 非洲地区建筑特征与气候 条件
非洲北部建筑与气候
北非地区气候干燥,大部分属于沙漠 和半沙漠地带,因此建筑多采用厚重 的墙体和较小的窗户,以减少热量的 传递和蒸发。
北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伊斯兰文化的 影响,常见尖顶、拱形结构和马赛克 装饰等,这些设计既可以反射太阳光 ,又能降低室内温度。
非洲东部建筑与气候
美洲西部建筑与气候
•· 适应多样气候,强调稳固和耐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建筑风格。

由于地理和气候差异,中国传统建筑在不同地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地域差异与风格特点,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地理原因。

一、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以水乡建筑为代表,具有独特的水上特点和明显的层次分明的布局。

典型的建筑物包括江南的园林和福建的土楼。

江南园林注重自然景观的融合,常采用曲径通幽的手法,以小桥流水、假山和花草树木营造出一种富有诗意的环境。

福建土楼作为土家族人的居住地,具有强烈的军事防御功能。

这种围绕着一个中心庭院建造的建筑,既能防止外来入侵,又能满足近亲居住的需要。

二、北方传统建筑的特点北方地区的传统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具有宏伟壮丽的特点。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山西的木塔都展示了北方建筑的精髓。

故宫作为明清帝王的宫殿,采用了严谨的对称布局和精雕细琢的建筑装饰,表现了封建帝王权力的威严和尊贵。

山西木塔作为佛教寺庙的建筑形式,高耸挺拔,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展示了北方人民崇高的宗教信仰。

三、西南传统建筑的特点西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藏式和侗族建筑为代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藏式建筑在高原地区广泛使用,采用木石结构,厚重稳固,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

侗族建筑以“老寨楼”为代表,集合了传统居住、储粮、宴会等功能于一体,通过丰富的雕刻和彩绘装饰,展现了侗族人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四、东北传统建筑的特点东北地区的传统建筑以民居和民俗建筑为主,主要的特点是简约朴实和防风保暖。

由于东北地区寒冷的气候,建筑采取了严密的布局和厚重的墙体,以保护居民免受寒冷的侵袭。

典型的例子是位于辽宁的“四合院”,以中心庭院为核心,四周是厚实的墙壁和有限的窗户。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地域差异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南方建筑注重自然景观和层次分明的布局,北方建筑追求宏伟壮丽和严谨对称,西南建筑彰显民族特色和功能性,东北建筑强调简约朴实和防风保暖。

气候与各地房屋建筑的关系

气候与各地房屋建筑的关系

气候与各地房屋建筑的关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建筑风格的千差万别是地理环境复杂多样的结果,气候条件是影响建筑风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降水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如图1)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年3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甚至雪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二、气温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 23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厘米;波兰、立陶宛50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分析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地理环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建筑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如山川、气候、土壤等都对不同区域的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地理环境对不同区域建筑风格的影响。

首先,地理环境对建筑材料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域的土壤、石块、木材等资源具有差异性,因此在建筑过程中材料的选择会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例如,在石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人们更倾向于采用砖石结构建造厚重的建筑,如欧洲许多古老城堡的建筑风格;而在典型的沙漠地带,人们则倾向于利用沙漠中的沙石等材料耐高温特性,建造适应沙漠气候的特殊建筑风格。

其次,不同地理环境的气候条件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界各地的气候形式千差万别,如炎热干燥的沙漠气候、温暖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等。

在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必须考虑建筑的隔热保温、通风通气等因素,以适应气候的变化。

例如,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师倾向于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采用阴凉通风的设计,如西班牙的传统白色建筑;而在极寒地区,则需要采用保温材料、加强建筑结构强度,如北欧国家的传统木屋。

此外,地理环境还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影响。

山地、平原、河流等地理特征,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形状、布局及结构设计。

以中国为例,古代汉族建筑的风格直接受制于地理环境。

山地地区的土家族使用坡屋顶和高墙,以方便排水和抗震;河流丰富的地区,如扬州等,注重对水利的利用,建筑布局常围绕河流而建,形成独特的水乡风情。

这些例子表明地理环境对建筑形式和布局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最后,地理环境还对建筑风格中的装饰和细节产生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不同,这种差异在建筑装饰和细节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在海洋沿岸地区,建筑通常会运用海洋文化的元素,如船帆形状的屋顶、海藻纹饰等;而在内陆风景秀丽的山区,建筑则常常以自然元素如花卉、鸟类等进行装饰。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 郭幸伟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 郭幸伟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郭幸伟摘要:地域民居风格与当地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不同地域,民族,民风的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性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文化。

反过来,民居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文性格。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关联。

关键词:民居建筑风格;地域人文性格;一、概述在电力设计院工作出差之余,对全国各地民居建筑风格有所观察。

不同地域:东北,西北,中原,西南,东南五个方位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当时自然环境,自然材质,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东北区域1.北方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发现各单体建筑间距空阔,建筑与道路之间绿化距离大。

同时建筑少有高层,低矮3-4层居多。

因冬季太阳照射斜度大,为了更好的受到照射,建筑规划在间距与高度方面均适应高寒气候。

再留意国家地域由北向南建筑间距呈现空阔--适中--密集的规律。

除了上面气候因素,另外两因素,其一北方平原多南方山地多,其二北方人口没有南方密集。

2.为防止热量对流损失,酒店等大堂进门均设置有门斗,例如吉林地区一般酒店大堂入口设三道玻璃,每道玻璃间距1-2米,第二三道玻璃之间设置旋转门斗。

防止热量损失,保证大堂内舒适度;酒店外墙设置370厚墙体;窗户采用双层,两层玻璃窗户之间10-15cm空间;3.公交车也有一奇怪现象,后门逢站不自动打开。

后门手扶立柱上有按钮,要下车需提前按按钮。

司机位置有指示灯亮起。

到站时司机通过控制开关打开后门下人。

减少无谓开后门次数来减少车内热量损失。

4.辽宁朝阳二塔,辽代建筑,风格粗犷,与中原及南方之塔俊秀风格不同,明显有少数民族印记。

5.北京,天津南北文化融合。

比中原文化,融入了胡同文化和东北屯文化。

口音都流露一股京胡的味道。

北京胡同与吉林,唐山胡同又不同,后者街更宽,一户户散落街两边,像是胡同的原始雏形,人少地广,自然成街。

北京胡同街道相比更规整精致些。

6.气候条件及民族交融,建筑风格装饰相对简单,布局开朗大度。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
———————————————————————————————— 作者:
———————————————————————————————— 日期: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ﻫ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 时间尺 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 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气候的形成主要 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 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例如,大 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 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 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 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 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 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 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地方所在的气 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北京的“四 合院“是典型的代表。 第Ⅲ建筑气候区: 该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 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 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 暴和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大风天气,例如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 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较小,闷 热异常。因此,长江以南地区的建筑需要通风.防潮.隔热等功能。一般朝向为南偏东 15°左右,这样既可遮阳又可以迎着夏季东南风。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地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地关系

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一、国内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关系根据我国气候的五个划分区来选择所在区典型的建筑特征:1、严寒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气温年较差较大,冻土期长,积雪厚,日照较丰富,冬半年多大风,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

总体分析:为适应严寒气候,墙体或者其他围护结构做厚,窗户尽量做小,房间有火炕或者是其他采暖设备。

①东北民居:房屋尖顶,坡度陡,而且墙厚,家中一般的都有火炕。

最典型的东北民居样式就是坐北面南的土坯房,以独立的三间房最为多见,而两间房或五间房都是三间房的变种。

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

房子的走向,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东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厢房,东西厢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们都不愿意住厢房。

从阳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们把坐东面西的房子叫西厢房,坐西面东的厢房叫东厢房,东厢房要比西厢房好一些。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用土与茅草混合泥水而建的,房顶是用茅草盖的,墙做的特别厚,这主要是用以保暖而做的。

东北民居的窗户通常是扁宽型的,木头做的,比较小。

窗棂是用小木条做成井字格然后糊上窗户纸。

这样的窗户缺点就是采光效果极差,后来即使有了玻璃也不行,主要原因就是窗户太小,但窗户小也有优点,那就是保暖性能好,这对于有着漫长冬季的东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永远都是高于一切的。

典型三间房的室内格局是三个房间东西排列,东边的房间称东屋,西边的房间称西屋。

东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根据一家人的人口多少,住人的屋子可能是两铺炕,也可能是一铺炕,一铺炕都是在靠窗户的南侧。

东西屋子之间的屋子是做饭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杂物的地方,水缸、酸菜缸都是在中间的屋子里摆放的,所以中间屋子是最不讲究的屋子,通常是黑糊糊的。

这间屋子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厨房,但功能要比今天的厨房大多了,东北人称这间房子为“外屋”或者“外屋地”。

外屋有两个大锅台,分别管东西两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饭的灶台,一星管二。

为什么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风格也不同

为什么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风格也不同

为什么不同地域的房屋建筑风格也不同?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各地的房屋建筑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点。

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子一般都是平顶的,因为该地区雨水一般都比较少,因此不用顾虑雨水泄漏的问题;同时,人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房子的平顶来晒东西,可谓一举两得。

华北地区春季多风沙,因此那里的房屋多具有避风、挡沙的功能,北京的四合院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四合院的四周都是房屋或围墙,因此尽管院外可能北风呼啸,院内却是微风轻拂。

我国江南地区雨水充沛,因此房屋多建成尖顶形状,以利于雨水迅速下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都不一样,因此,各民族的建筑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

《文化地理学》期末论文:我国南北建筑风格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名:学院:艺术与设计专业:艺术设计班级:B1003学号: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居住是人们的基本生活要件。

城市建筑担负着为人们提供工作、学习场所以及生活住房的任务。

建筑物的建造需与周围气候环境相适应,才能防御室外反覆变化的天气,创造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建筑是为人类提供能够适应的生活条件。

但是由于气候、地理环境、文化的不同导致各个地区的建筑的形式功能各有差异,我国南北建筑亦是。

南北方在建筑上风格明显,各成系统,一提起南方建筑,许多人立刻就联想到那小河流过,两岸都是青灰色的小房子,整齐的马头墙,青灰瓦,安安静静的。

而北方建筑多坐北朝南,通常呈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规则的庭院和宅屋,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的风采,通俗的说,南方建筑像别墅,北方建筑像商品房。

建筑设计的不同让南北方民居成为代表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南方的吊脚、骑楼,北方的四合院、胡同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和珍贵的文化遗产。

北方建筑强调阳光,南方建筑强调通风,这两个字眼看似宽泛,却影响了建筑的体型设计,门窗设计和院落设计,北方建筑造型与立面设计强调厚重朴实,这与北方人性格有关,包括用材上,尽量选择一些砖石为主的材料,南方强调的是清新通透,选材多采用涂料,木结构,仿木结构等,屋内设计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

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

北人喜欢毛皮,耐寒。

而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

作为南方人的我,睡毛皮则是不习惯的。

气候环境的形成跟所受到的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和风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大有不同,所以房屋建筑设计亦不尽相同,房屋的内外结构、高度、造型及建筑材料等亦大相径庭。

当今的建筑设计更考虑到国际先进性,务使建筑物的外形和色彩别具一格。

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的气候多种多样,有冷暖、乾湿、雨量、大风、暴雨、积雪和沙暴等气候的差异。

气候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气候对建筑风格的影响

标题:气候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气候,作为地球上所有生物生存环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日照、降雨量等,塑造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本文将深入探讨气候对建筑风格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体现。

首先,气候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寒冷地区,如北极和阿尔卑斯山区,由于冬季漫长且寒冷,建筑物需要具有极佳的保温性能。

因此,石头和砖等保温性能良好的材料成为首选。

而在热带地区,如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些地区,木材因其易于获取、易于加工且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成为当地建筑的主要材料。

此外,热带地区的降雨量大,建筑物的防水性能也成为了重要的考虑因素。

其次,气候对建筑形态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以气候寒冷地区的建筑为例,由于需要对抗严寒和风雪,建筑的体量通常较大,外形也更加厚重。

这种设计能够为室内提供足够的温度,同时也增强了建筑的保温性能。

而在热带地区,由于气候炎热、湿度大,人们更倾向于建造通风良好的建筑,以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

这种需求推动了诸如凉亭、天井等建筑形态的出现。

再者,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们对空间的需求也不同,进而影响了建筑的设计和布局。

在寒冷地区,人们倾向于建造多层建筑以获取更多的空间和温度。

而在热带地区,由于日照强烈,人们更倾向于利用遮阳、通风和自然冷却技术来保持室内舒适。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居民也会根据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来影响建筑风格。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和谐与平衡,因此建筑的布局和设计通常更加注重对称和平衡。

最后,气候变化也对建筑风格产生了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如洪涝、干旱、热浪等)的频率和强度都在增加。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一些建筑师开始探索适应性设计和绿色建筑技术。

例如,一些建筑开始采用可再生材料和绿色屋顶等环保设计,以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同时,一些建筑也开始采用被动设计策略(如利用自然光、通风和热能)来减少对能源的依赖。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及关系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及关系

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

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

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

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

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63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70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气候环境与建筑风格的关系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以冷、暖、干、湿这些特征来衡量,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离差值表征。

气候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热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由于热量与水分结合状况的差异或水分季节分配不同,或有巨大的山地、高原存在,有的同一个气候带内其内部气候仍有一定差异,可进一步划分若干气候类型。

例如,大气环流条件不同,同是亚热带气候带,亚欧大陆的东岸是季风气候类型,西岸是地中海气候类型。

气候的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阔叶林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建筑是人类为了抵御自然气候的不利影响而建造的“遮蔽所”,遮风避雨.防暑避寒,使室内的微气候适合人类生存。

地方所在的气候区.纬度以及地形地貌共同作用导致不同的温度.湿度.光和风的组成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性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

气候作用于建筑分三个层次:1.气候因素直接影响建筑。

2.气候与其它相关因素共同影响建筑。

3.气候间接影响到建筑本身。

全国各地区巨大的气候差异,在现代人工技术尚未出现的时代,在现在还未能采用这些技术的地区,造成了建筑的巨大的地区差异,建筑具有明显的气候特征。

在我国,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将建筑分为七个不同的区域:第Ⅰ建筑气候:该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凉爽;西部偏于干燥,东部偏于湿润;气温年较差很大;冰冻期长,冻土深, 积雪厚;太阳辐射量大,日照丰富;冬半年多大风。

区气候对建筑的基本要求:(1)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本区冬季气候严寒且持续时间长,按候平均气温<10℃ 为冬季计算,则冬季长达6 个月以上,为保证建筑室内基本的热环境质量和节约采暖能耗,建筑设计和施工必须充分满足冬季防寒、保温、防冻等要求。

夏季短促爽,按候平均气温高于或等于22℃为夏季,在松辽平原只有2 个月的夏天,但7 月平均气温也低于25℃,故可不考虑夏季的防热。

(2)总体规划、单体设计和构造设计应使建筑满足冬季日照和防御寒风的要求。

(3)为了减少建筑物的采暖能耗,确保室内热环境质量,建筑物应尽量减少外露面积,并应加强房屋的密闭性,防止冷风渗透耗热。

(4)合理利用太阳能等节能措施。

本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冬季日照率偏高,但本区大多处在北纬40。

以北,太阳高度角较小,日照间距要比纬度低的南方地区大,因此,在居住区及城市道路规划时要充分分析各种因素,做到合理利于太阳能。

(5)建筑结构设计应考虑气温年较差大及大风的不利影响。

(6) (6)屋面构造应考虑积雪及冻融危害。

(7)建筑施工应考虑冬季漫长严寒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防寒措施。

h 区和I s 区还应着重考虑冻土对建筑物地(8)I 基基础和地下管道的影响土融化塌陷及冻胀的危害。

防止冻(9)l s 区、I c 区和I o 区的西部,建筑物还应注意防冰雹和风沙的破坏作用。

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暂而清凉。

冬寒是居住条件的主要矛盾,设计着重于采暖.防寒;因此建筑基地应选在能充分吸收阳光的地方,所以在东北地区房屋具紧凑密闭的程度较高.窗门相对较窄小的特点。

第Ⅱ建筑气候区:该区冬季较长且寒冷干燥,平原地区夏季较炎热湿润,高原地区夏季较凉爽,降水量相对集中;气温年较差较大,日照较丰富;春,秋季短促,气温变化剧烈;春季雨雪稀少,多大风风沙天气,夏秋多冰雹和雷暴。

例如华北地区不及东北严寒,但仍有来自北方的寒潮大风,气温较低,特别是春季多风沙所以华北地区的建筑设计较着重保湿和避风沙,住房布局通常坐南朝北,以避风向阳。

北京的“四合院“是典型的代表。

第Ⅲ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年降水量大;日照偏少;春末夏初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常受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暴雨大风天气,例如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稍冷,而夏季漫长,雨较多,湿度较大,风较小,闷热异常。

因此,长江以南地区的建筑需要通风.防潮.隔热等功能。

一般朝向为南偏东15°左右,这样既可遮阳又可以迎着夏季东南风。

第IV 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夏无冬,温高湿重,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雨量丰沛,多热带风暴和台风袭击,易有大风暴雨天气;太阳高度角大,日照较小,太阳辐射强烈。

例如我国的华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一年之内炎热,降水充沛,夏秋多台风。

尘世的楼房多建有楼台,走廊力求高大.宽敞和通风。

以解决炎夏的闷热气候。

房顶设计多为人字形,又虑水和不易积水的功能。

与这种气候环境相适应的建筑,典型的要算是街道两旁的人行廊。

第Ⅴ建筑气候区:该区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冬温夏凉, 干湿季分明;常年有雷暴,多雾,气温的年较差偏小,日较差偏大,日照较少,太阳辐射强烈,部分地区冬季气温偏低。

第Ⅵ建筑气候区:该区长冬无夏,气候寒冷干燥,南部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比较湿润;气温年较差小而日较差大;气压偏低,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冬季多西南大风;冻土深,积雪较厚,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第Ⅶ建筑气候区:该区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南疆盆地冬季寒冷;大部分地区夏季干热,吐鲁番盆地酷热,山地较凉;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大部分地区雨量稀少,气候干燥,风沙大;部分地区冻土较深, 山地积雪较厚;日照丰富,太阳辐射强烈。

地形和气候是地域主义建筑的本源,尤其是原生地域建筑,很大程度就是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而形成的。

建筑适应地形和气候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是意义非凡的,例如欧洲西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个气候的特点就是全年温暖湿润,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较小,所以西欧房屋建筑的墙壁一般比东欧或欧洲内陆地区的房屋墙壁要薄一些,因为它不用太多的考虑墙壁的隔热和保温效果。

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所有的作品都特别重视当地的气候条件,提出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理论。

他设计的干城章嘉公寓为一幢高层建筑,将阳台、卫生间、厨房和用人房等各种辅助空间沿外墙布置,使用辅助空间作为隔热体,同时注意自然通风,降低内部主要空间的温度。

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地方主义”建筑则是借鉴马来西亚传统营造方式中的许多做法,如骑楼、平台、双层墙体、通风屋面等,但是完全不采用传统的材料或形式,是建立在新材料、新技术基础上的全新建筑。

影响气候的因素很多,例如降雨和降雪.气温.光照以及风等。

此类因素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特征。

降雨多和降雪量大的地区,房顶坡度普遍很大,以加快泻水和减少屋顶积雪。

中欧和北欧山区的中世纪尖顶民居就是因为这里冬季降雪量大,为了减轻积雪的重量和压力所致。

我国云南傣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的竹楼,颇具特色。

这里属热带季风气候,炎热潮湿,竹楼多采用歇山式屋顶,坡度陡,达45°~50°;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室内设有火塘以驱风湿。

这种高架式建筑在柬埔寨的金边湖周围、越南湄公河三角洲等地亦有分布。

我国东南沿海厦门、汕头一带以及台湾的骑楼往往从二楼起向街心方向延伸到人行道上,既利于行人避雨,又能遮阳。

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风雨桥、廊桥亦是如此。

降雨少的地区,屋面一般较平,建筑材料也不是很讲究,屋面极少用瓦,有些地方甚至无顶,如撒哈拉地区。

我国西北有些地方气候干旱,降水很少,屋面平缓,一般只是在椽子上铺上织就的芦席、稻草或包谷秆,上抹泥浆一层,再铺干土一层,最后用麦秸拌泥抹平就行了。

宁夏虽然也用瓦,但却只有仰瓦而无复瓦。

这类房屋的防雨功能较差。

如秘鲁首都利马气候炎热干燥,房屋多为土质,屋顶用草甚至用纸箱覆盖,城市亦没有完善的排水设施,1925 年3 月因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突降暴雨,结果洪水中土墙酥软,房屋倒塌,道路冲毁。

降水多的地方,植被繁盛,建筑材料多为竹木;降水少的地方,植被稀疏,建筑多用土石;降雪量大的地方,雪甚至也是建筑材料,如爱斯基摩人的雪屋。

我国东北鄂伦春人冬季外出狩猎时也常挖雪屋作为临时休息场所。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墙壁较薄,房间也较大,反之则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曾有人通过调查西欧各地的墙壁厚度发现,英国南部、荷兰、比利时墙壁厚度平均为23 厘米;德国西部、德国东部38 厘米;波兰、立陶宛50 厘米;俄罗斯则超过63 厘米,也就是愈靠海,墙壁愈薄,反之墙壁愈厚。

这是因为欧洲西部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冬季气温在0℃以上,而愈往东则气温愈低,莫斯科最低气温达-42℃。

室内光照能杀死细菌或抑制细菌发育,满足人体生理需要,改善居室微小气候。

北半球中纬地区,冬季室内只要有3 个小时光照,就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

因此从采光方面考虑,房屋建筑需注重三个方面:①采光面积,②房间间距,③朝向。

气温高的地方,往往窗户较小或出檐深远以避免阳光直射。

吐鲁番地区的房屋窗户很小,既可以避免灼热的阳光,又可以防止风沙侵袭。

傣族民居出檐深远,一个目的是为了避雨,正所谓“吐水疾而溜远”,另一个目的是遮阳。

气温低的地方,窗户一般较大,以充分接收太阳辐射,但窗户往往是双层的,以避免寒气侵袭,如我国东北地区。

宁夏的“房屋一面盖”也是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辐射。

日本西海岸降雪量大,窗户被雪掩盖,因此常常还在屋顶上伸出一个个“脖子式”高窗,以弥补室内光照不足的状况。

风也是影响建筑物风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防风是房屋的一大功能,有些地方还将防风作为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台风肆虐的地区。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就某种建筑物风格形成而言,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兼有避雨、遮阳、防风、纳凉等多种功能,同时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能牵强地认为是单一作用造成的。

如下是一些介绍。

安徽的民宅建筑:徽派建筑主要密集的分布在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城市包括扬州、杭州、金华、景德镇等。

徽派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白墙黑瓦,高墙深宅,墙上设有瓦檐。

这些建筑主要是民居,一般占地面积不大,白墙黑瓦是江南建筑色彩上的主要特点,墙上设有瓦檐时有江南的气候特点决定的,江南地区常年阴雨连绵,为了防止雨水顺墙留下形成痕迹而影响白色墙面的美观,给墙头带上了如屋顶一般的小小帽子,让雨水顺着瓦片留下,而不会弄脏墙面①,这一非常实用的设计如今成为了徽派建筑最显著的特点。

而高墙深宅则是由于家族聚居的地域传统决定的。

可能黑白的色彩会让人觉得单调乏味,但是我认为这种色彩的搭配是有美学的原理作支撑的。

我们知道江南的气候是多雨的,常年阴雨霏霏。

而徽派建筑的外部非常简洁,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多不开窗,屋顶用黑瓦,整体风格淡雅②,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在这种烟波浩淼的风景中,粉墙黛瓦的黑白二色最能恰如其分的表现出江南的闲适、安静,灰色的阴霾的天空在黑白二色的强烈的对比下,也显得不再压抑,而是与黑白二色一起,创造出一种如水墨画般“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