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中日关系是中国最重要双边关系之一1、地理上重要邻国2、历史上交往频繁3、文化上渊源相近二、中日关系的三个指导性文件1、中日联合声明(1972年9月29日)2、中日和平友好条约(1978年10月)3、中日联合宣言(1998年10月)4、中日增进战略互惠关系宣言(2008年5月三、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1、明治维新前(1869年前):日本以我为师2、明治维新到1945:日本脱亚入欧,多次侵略中国3、1945到1972年:日本追随美国,与中共敌对4、1972年以来:日本弃台就我,揭开新纪元四、中日关系的制约因素1、历史问题(1)靖国神社问题参拜靖国神社关系到日本当政者如何认识和对待日本侵略历史的重大原则问题。
(2)慰安妇问题(3)历史教科书问题(4)南京大屠杀问题(5)光华寮问题2、台湾问题3、领土问题(东海划界、钓鱼岛争端)4、军备问题(1)日本自卫队只有24万人,但购买大量进攻性武器。
(3)日本试图修改和平宪法第九条五、日本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为什么不象德国那么彻底?1、美国独占日本后纵容袒护日本右翼。
原因:中共夺取中国大陆,国民党退守台湾,美国亚洲政策遭受重创,日本战略地位上升。
举措:(1)拒不起诉天皇(2)启用右翼军人(3)减轻惩处战犯2、国民对侵略战争缺乏深刻反省(1)民众集体迷茫。
二战临近结束,德国意大利民众觉醒。
而日本依旧迷茫,提出“一亿总玉碎”口号。
(2)教育误导国民。
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歪曲历史,甚至将日本描绘成受害者,混淆视听。
3、民族优越论从未遭到正式批判(1)19世纪中后期,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渝吉提出“脱亚入欧论”。
4、岛国心态始终作祟并不但蔓延特立独行,不遵守国际规则,自以为是,自给自足。
六、中日关系的有利因素1、两国政治互信增强(1)中国领导人一贯重视中日关系,顾全大局(2)日本领导人逐步顺应历史潮流,走向务实小泉从不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威胁。
安倍晋三就任首相后,从未参拜靖国神社(3)美国政要和媒体不时侧面敲打,施加影响2、两国经济互相依存(1)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援助促进中国经济的腾飞。
中日关系课件
中日关系课件中日关系课件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两国之间的历史纠纷和地缘政治问题,使得两国之间的关系一度紧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增加,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历史、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
一、历史背景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不仅在政治、经济上互通有无,在文化、艺术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交流。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尤其是二战期间,日本侵略中国,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这段历史成为中日两国关系中难以逾越的鸿沟。
二、经济合作然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日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逐渐增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在贸易、投资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合作。
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中日两国的合作更加密切。
例如,中国的手机制造商与日本的电子元件供应商合作,使得两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环保、能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文化交流除了经济合作,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多。
随着两国人民之间的互访增多,两国之间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
例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日本备受欢迎,中国的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也在日本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同时,日本的动漫、音乐等文化产品也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也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四、民间交流除了政府层面的合作,中日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也非常活跃。
例如,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青年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
通过这些交流活动,年轻一代的中日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等。
这种民间交流不仅有助于消除误解和偏见,也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挑战与机遇当然,中日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仍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对话与合作来解决。
中日关系
第三,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中日领导人所做出的“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决策”,关乎“两国人民及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和“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就是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事业,任何一方的政府都不应忽视它,更不应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过去100多年,中日有过极为不幸的历史。两国在地理上离得很近,即使在和平时期也难免磕磕碰碰,产生各种矛盾。为了维护我们这块地区的稳定,以利于两国乃至本地区发展,我们应特别注意尽量化解矛盾而不要激化矛盾。值得警惕的是,日本少数右翼正在有预谋、有步骤地破坏中日关系,他们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妄图激化中日两国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甚至妄图激化对方国家内部的矛盾,以达到煽动两国走向对立和冲突的险恶目的。我们决不能让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牵着鼻子走,复交以来的经验教训越来越证明邓小平的一个精辟论断的正确性:“对一小撮不甘心中日友好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用不断加强友好、发展合作来回答他们。”
我国领导人上述致力于中日友好关系的论述昭示我们:
第一,中日友好关系是长远的,不能因为一时的波动而否定两国长远的友好关系。
中日为什么“要永远友好下去”?这是中日面对“两国是永远无法搬开的近邻”的现实、承接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所做出的正确抉择。中日应是友好的、稳定的邻居关系。还因为,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中国长期的国策,关系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说,发展中日友好关系是两国破坏它,任何忽视、破坏中日友好的行为归根到底是违背了中日人民的长远利益。
胡锦涛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协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立足于人民、着眼于人民、寄希望于人民”。我们一定通过争取大多数,争取和平主义力量,促使对华和平友好的政治力量和政策主张在日本国内获得更高的“支持率”,才能有力地反击日本右翼和强硬派掀起的逆流,防止中日关系被日本右翼和强硬派牵着鼻子走,坚决粉碎日本右翼通过挑动民族仇恨将中日友好关系引向相互对立对抗歧途的图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从正式建交以来,中日两国间的关系一直处于波动的状态。
两国的关系历经了多次变革,呈现出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事件和共同努力的角度,探讨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
1. 第一阶段:战后的和解与合作(1945-1972年)二战结束后,中日两国都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但双方均希望结束敌对状态,重建国家。
1952年签署的《中日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双方关系正常化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国之间的贸易和人员往来得到了逐渐恢复,为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2. 第二阶段:历史纠纷与复杂关系(1972-2012年)尽管战后的合作为两国关系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但历史遗留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一大阻碍。
特别是钓鱼岛(中国称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等领土争端问题加剧了双方的紧张局势。
此外,日本政界或学界对于日本侵略行为的态度也引发了中方的不满与抗议。
然而,随着双方交流的推动,尤其是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增强,两国间的合作与交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3. 第三阶段: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2012年至今)近年来,尽管存在一些争议和摩擦,但中日两国的领导人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双方和整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2012年,中日关系出现积极转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互访,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2018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日本,为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此外,中日韩(中国、日本、韩国)合作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经历了从战后的和解与合作,到历史纠纷阶段的复杂关系,再到如今的未来合作与友好发展等阶段。
双方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都付出了努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互信。
相信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深,中日关系将更加坚实,为世界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本文纯属虚构,不代表事实真实)。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中日关系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互不信任、经贸合作深入、文化交流积极、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首先,双方互不信任是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是两国之间长期难以解决的矛盾之一,同时,一些敏感问题也使得两国政府和民众之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互不信任。
这种互不信任导致了一些无谓的误解和猜疑,阻碍了两国之间更进一步的合作。
其次,中日经贸合作深入。
在互不信任的同时,中日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却不断加深。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的贸易协议,特别是在2020年日本与中国签署的互相承认数字证书的协议,为两国企业的合作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第三,中日文化交流积极。
文化交流作为增进双方互相了解的重要手段,在中日关系中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增多,增强了两国民众之间的感情,有利于改善两国之间的关系。
最后,中日关系的安全风险依然存在。
尽管双方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有所缓和,但是两国之间的领土争端和安全风险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双方在坚持自身主张的同时,尊重对方的利益和安全,采取务实的态度和措施,不断加强沟通和协商。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日两个国家在历史上存在着紧张、矛盾和合作的关系。
从古代的两国交往,到现代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合作,我们可以看到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古代的中日交往中国和日本地理位置相近,古代的两国互相交往颇为频繁,古代的中日关系在文化、军事、贸易等方面都十分紧密。
早在公元57年,中国东汉时期的皇帝汉光武帝就向日本派遣使者,此后古代的两国交往不断加强。
唐朝时期,中日文化的交流达到了高峰。
中国的唐代诗词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武士的着装、军事智慧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
因此双方文化的交融不断深入,对中日两国的文化影响也不止于古代。
二、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自1840年起,中国的近代化变革引发了历次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1894年至1895年,甲午战争的爆发成为中国和日本两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战争。
中国战败后与日本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一条约使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日本的军国主义打开了了一个缺口。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中日全面战争,中日战争爆发,历时八年,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这一战争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中的重要分水岭。
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保持相对疏远的态度,但是在日本的发展道路上加速融入国际社会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逐渐增多。
三、现代中日关系的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初,中日关系渐趋稳定,两国高层在国际和双边场合上频繁互动,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也日益增多。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日本的经济困境,中日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0年中日贸易总额达到了2971亿美元,中国成为了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而日本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
但另一方面,中日关系在政治和历史问题上依然存在分歧和争议。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领土争端,“钓鱼岛问题”成为了政治和舆论领域关注的热点话题。
此外,战争历史、对侵华行为的道义认识也是中日关系的一大阻碍。
为了改善两国关系,中日两国领导人也在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基础上进行了长期、复杂的谈判。
中日关系
1、邦交正常化后20年,中日关系曾有过难 、邦交正常化后20年,中日关系曾有过难 得的蜜月期。
2、冷战后中日关系经历了一段严峻的政治 考验
3、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出现了回暖的趋势
4、未来中日政治关系的前景仍然充满不确 定性因素
二、中日政治关系中的几个焦点问题
(一)历史问题 1、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军国主义的 、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日本军国主义的 精神支柱
当前中日关系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中日关系一度表现为“政冷经热” 中日关系一度表现为“政冷经热”,目前 双方政治关系有回暖的趋势
(一)双边经贸合作广泛而深入 1、中日经贸合作空前发展
2、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日本带来新的机 遇
3、对日经贸合作有利于中日产业结构调整 和扩大就业。
(二)两国政治关系在曲折中前行
把握“形势与策” 把握“形势与政策”的要求与尺度: 要有大局的意识: 1、判断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 “三个有利于” 三个有利于” 2、评价一个执政党是否具有合法性的根基 是“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
3、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 看“三个充分” 三个充分”
4、把握当今国际局势的基本状况是“三个 、把握当今国际局势的基本状况是“ 总体、三个局部” 总体、三个局部”
(二)要切实坚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三)要正确处理好台湾问题
(四)要坚持通过对话,平等协商,妥善 处理中日之间的分歧,积极探讨解决分歧 的办法,避免中日友好大局在受到干扰和 冲击。
(五)要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广泛领域的交 流与合作,进一步加强民间友好往来,以 增进相互了解,扩大共同利益,使中日关 系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四)国民情感出现下滑势头
1、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情感出现下滑势头
中日关系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 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 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 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 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 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 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 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有利 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 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3220 吴迪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渊源 二、中日关系近现代发展 三、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问题 四、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
第一部分
历史渊源
隋唐中日关系
隋唐盛世,日本屡派“遣唐使”大举学习中国文 化。随着部民制的衰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深, 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日本皇室为汲取隋唐王朝统 治经验和先进的科学文化,多次遣使到中国和唐 朝修好。自舒明天皇2年(公元630年)至宽乎6年 (公元894年)间,共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 到达长安的有13次。 同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 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他不畏 艰险,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传播博大精深 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 塑水平的提高,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Hale Waihona Puke 3、扣押我国船长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的久场岛西北偏北 方面约12公里处作业,被日方的海上保安 厅的巡视船与那国号发现后离开,随后两 船发生碰撞。日方称中国渔船并未听从停 船命令,继续航行。与尾随追行的另一艘 端木号巡视船相撞。 海上安保厅7日夜间决定,计划以涉嫌妨碍 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中国渔船船长,还以 涉嫌违反《渔业法》为由展开调查。日本 政府7日晚间表示,将把中方船长带到最近 的检查机关或是警察机构,按照日本的程 序加以处理。
中日关系
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国 力迅速强盛。与此同时,日本统治阶级就开始积极 筹划对外扩张并确定了具体步骤,这就是: 第一步征服台湾; 第二步占领朝鲜; 第三步控制满蒙: 第四步侵略中国内地; 第五步称霸全世界;核心是侵华。 至此,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 内容的“大陆政策”。很快,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日本精心策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同是
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者进行 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国的历史 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 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 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依据日本的和 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不拥有集体自 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大国必须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军事力量正在设法 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 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
同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
者进行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 国的历史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 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 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 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 争端的手段。” 依据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不拥有集体自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 大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 军事力量正在设法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 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 能做到的。
中日关系
历史问题:
如何看待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关键,也是中日关系中敏感的政治问题。
中日间的历史摩擦在复交谈判开始的那一刻就开始了。1972年9月25日,为复交谈判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在抵京当天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到那场战争时,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给中国“添了很大的麻烦”,为此受到周恩来的严肃批评。在整个复交谈判中,中日双方围绕历史问题等,多次展开激烈交锋。1972年中日复交以来,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表现虽然常有起伏,但总的趋势应该说是有所进步的,特别是前首相村山富市在1995年8月15日发表谈话说,日本在一段时间里实行了“错误的国策”,“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与痛苦”。这一讲话可以说是一次有诚意的表态,至今仍为历任首相所承袭。
Hale Waihona Puke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士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两国签署《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中日关系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二十六年来,中日两国之间尽管也出现过摩擦与冲突,但从总体上看,两国关系的演进是以友好与合作为主的。
台湾问题:
日本频频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从历史上看,日本曾通过武力吞并台湾并进行了长达50年的殖民统治。1972年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时,日本政府就明确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还承诺与台湾只保持民间往来。然而,多年来中日两国由台湾问题引起的摩擦时有出现。这里涉及到国家利益与战略空间的问题。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能源极其缺乏,而它大量的物资进口都靠海运,并经过台湾海峡。一旦中国统一,台湾海峡就完全由中国控制,从此日本的能源动脉就被中国牢牢捏在受中,处处要看中国脸色了,这显然是日本极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台湾一旦统一,将大大拓展中国的战略空间,而中日是邻邦,那么日本的战略空间必然被压缩,这也是日本所担心的。于是日本和美国签署的“新日美安全防卫合作协议”将台湾纳入其防卫范围。一旦今后台湾海峡有事,美国如果介入的话,日本作为其盟国有“必须支援美国的义务”。这表明,日本力图介入台湾问题的争端,阻挠中国的统一。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无论是直接或是间接地把台湾海峡列入日美安全合作范围,都是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决不能接受的。
中日关系PPT课件.ppt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朝皇帝赐一个封 印给日本
一、中日关系的历史 材料一:
《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 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白银两亿两; 3、增开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为通商口岸; 4、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 设工厂等。
靖国神社是日本明治时期建立的,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 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靖国神社已成为日 本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和聚会地。
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2003年1月14日、2004年1月 1日、日本首相小泉四次参拜靖国神社。
教科书问题
关于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新的教科书不提日本首先 在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而用暧昧的“日清两军发生冲 突,日清战争开始了。”
--1895年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日 本发动了九一八事 变,侵占东北三省, 发动七七事变,开 始全面侵华战 争……
中日关系的现状
日本现任主要领导人依然没有放弃参拜靖国神社的立场, 日美两国公然把台湾问题列为日美共同战略目标之一, 日本还在教科书问题上,在东海油气田开采、专属经济 区划分和钓鱼岛主权归属上咄咄逼人,态度强硬,企图 逼我让步,并公开阻挠欧盟解除对我军售禁令等,致使 中日关系出现复杂局面。
韩国国会议员金永镇在东京永田町国会议员会 馆前静坐绝食示威,抗议日本文部科学省审议 通过歪曲历史事实的教科书。
2001年版的日本新教 科书使用率只有0.036 %,这次日本右翼希 望达到10%,但是我 估计到不了 ……
——为本学会 常务理事--林治波
关于南京大屠杀,新的教科书在《日中战争》一节 的正文中的括号内加了一句话:“(那时,日本军 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 件)”,将大屠杀以“事件”一词轻轻带过。
中日关系
一、古代中日关系:中强日弱友好为主(一)隋唐时期:以华为师隋唐时期:日本派遣隋使、遣唐使(13次)来华学习。
唐朝时,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后来中了进士,留在唐朝做官。
唐玄宗时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抵日本,留居十年,对建筑、医学、艺术有突出贡献。
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类似长安。
唐诗、书法、饮食和风俗习惯在日本广泛流传。
(二)明朝时期:侵犯失败明朝时期:倭寇侵犯;戚继光抗倭。
1565年,浙东、福建、广东倭寇基本肃清。
二、近现代中日关系:日强中弱日本侵华(一)清朝时期:屡次侵华在过去历史中,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日本曾是中华东亚秩序的一员。
但是,甲午之战中国战败,中国被迫向日本割地、赔款,从此中日力量对比彻底倒置。
中国丧失转变为一个现代国家的历史机遇,而日本却由此进入世界强国行列。
此后,日益强盛起来的日本多次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945年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
中日关系由古代的友好相处转为近代日本多次对中国侵略欺压,甲午战争是转折点。
甲午之战,即发生在东亚文明板块内的激烈撞击,是由东亚秩序与西方秩序之间的冲突引发的。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东亚秩序遇到破坏,而日本随后成为东亚秩序挑战者。
一些政治学家认为,西方秩序是以帝国式等级体系将许多国家联系在核心国家周围。
即强国将弱国作为经济政治附庸,进行商品倾销和资源掠夺。
这种国家关系结构是西方社会强盛的制度基础。
东亚秩序则是自由松散地组成宗主国与其藩属国之间的关系。
即“封贡”关系。
尽管藩属国“纳贡”也有贸易的成分在其中,但不占主要地位。
东亚秩序是僵化的、未受挑战的。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中,虽然有一些少数民族对东亚秩序进行挑战,并取得一些成功,但从未改变这种秩序结构。
而西方秩序则呈现着现代结构,充满竞争活力。
大陆型封闭式的中华秩序,最终被海洋型开放式的西方秩序撞了个粉碎。
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使东亚传统秩序遭到破坏,日本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当日本发现西方力量的强大,便决定与之合流;对西方列强来说,他们在向中国进击时如能有一个东亚同谋者,那将极为有用。
中日关系
结合历史与现实,谈谈大学生应该如何理性看待【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指中国和日本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指政治关系,现在中日关系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化名词。
中日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
主要是因为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和战争赔偿问题。
提到中日关系史,历史上的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就历历在目,它给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
虽然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但历史给我们的教训与经验随着时间的推移始终不曾褪色。
面对日本这个国家我们有太多不一样的情感了。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
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有关,把以历史为鉴作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
中国人民不能忘记日本侵略军在这片黄土地上所犯下的罪行。
这段屈辱的历史关系到我们的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
我们以此来看待中日关系虽然不算错误的,但却不够全面和理性。
所以我们现在不能简单、片面地去看待中日关系,我们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一方面我们要牢记历史,但同时也不应该像个怨妇只知道痛陈往事,而对今天和未来的行动毫无思路。
正如周恩来总理所说:‘如果加害者不忘记过去,而受害者又尽可能地忘记过去的话,两国关系就会变好’。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的看待历史,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未来,处理好中日关系。
但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中日两国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两国人民往来频繁,交往密切,中日关系发展到今天,确实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双方关系搞坏了,只能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
就象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抵制日货”,作为每个国人个人来说,是很容易做到,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现实的。
我们市WTO的缔约国,我们要要兑现自己所做出的承诺。
虽然中日关系出现问题,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越来越好。
不能因为日本做错了,我们也要违反原则的做错。
所以我们要以伟大的胸怀对待日本,但不能忘记血的教训。
教训不要变成仇恨,我们中国人应要有把爱丰献给全世界的胸怀。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数千年前,两国就有着交流与合作。
古代的丝绸之路使两国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文化的交流也得以蓬勃发展。
这种历史渊源为中日友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互利合作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互利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还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无论是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都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祉。
三、人文交流中日两国的人文交流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学生交换项目、文化艺术交流、旅游观光等都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这种人文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
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反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还是在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通过加强合作与对话,中日可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五、人民友好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是中日关系友好的重要基石。
无论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民间交流,还是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了解和尊重,都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有:历史渊源、互利合作、人文交流、共同利益和人民友好。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日两国之间建立了友好、稳定的关系,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日关系,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中日关系
三.中日关系的新近动态
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2007年 2007年4月11日至13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日本进行 11日至13日 日至13 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就努力构筑“ 正式访问。中日双方就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 达成一致,并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 融冰之旅” 系”达成一致,并发表了联合新闻公报。 “融冰之旅”实现了 两国领导人互访,使中日关系有了新的良好开端, 两国领导人互访,使中日关系有了新的良好开端,增强了人们 对中日关系未来的信心。 对中日关系未来的信心。
前几年中日关系的特点
政治关系冷淡 经济关系密切 军事关系紧绷
自2001-2006年,中日两国首脑五年没有进行过高层互访, 2001-2006年 中日两国首脑五年没有进行过高层互访, 甚至在国际会议上都尽量回避见面。 甚至在国际会议上都尽量回避见面。 另一方面中日经济间相互依存:2007年中日贸易额达到 另一方面中日经济间相互依存:2007年中日贸易额达到 2300亿美元 依据日本的统计, 亿美元, 2300亿美元,依据日本的统计,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第 一大贸易伙伴。 一大贸易伙伴。
日本的南进政策
9.18事变 事变 纪念碑
(1931)
7.7卢沟桥 卢沟桥 抗战
(1937)
美国原子弹袭击日本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导致与美、英的矛盾激化, 导致与美、英的矛盾激化, 1941年12月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 洋战争,1945年日本战败 洋战争,1945年日本战败 投降。 投降。
中日关系走向
中日关系走向引言中日关系是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重要双边关系,对于两国以及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挑战。
本文将就中日关系的走向进行探讨,分析当前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概述中日关系的历史中日关系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当时中日两国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在20世纪的上半叶,中日两国的关系变得紧张,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侵略,并犯下了许多战争罪行。
战后,中日两国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调解和和解过程,最终于1972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目前,中日关系正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双方经济联系日益加深。
中国和日本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方之间的贸易额逐年增长,且在投资、科技合作、金融领域等方面也有诸多交流。
此外,两国对于区域和全球事务也有共同的关切,如环境保护、气候变化、贸易自由化等。
另一方面,中日关系仍面临一些困难和争议。
历史和领土争议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长久存在的敏感问题。
尽管双方曾经签署了一系列的共同声明和协议,但这些问题仍然存在。
此外,双方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也存在一些分歧,如东海和南海争端等。
这些问题使得中日关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冲突因素。
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在当前的形势下,中日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不确定,但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积极的迹象。
首先,双方都意识到保持稳定的关系对于两国和整个亚洲地区的和平与繁荣至关重要。
尽管存在争议和分歧,但中日两国的高层官员仍在努力寻找共同点,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并推动关系向前发展。
其次,经济合作将继续是中日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两国在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潜力。
随着中国日益崛起为世界第一经济体,它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
日本也希望能够与中国加强合作,取得更多的共同利益。
最后,人民交流和文化交流的持续加强也将有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
浅谈中日关系中日关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之间的国家关系。
自197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日关系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
但近年来,中日关系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加以解决。
一、历史遗留问题中日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主要包括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是钓鱼岛争端。
二战期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钓鱼岛,战后归还中国。
但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没有及时向中国道歉,引起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不满。
此外,中日之间还有历史问题,比如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对中国人的迫害。
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
二、经济合作中日经济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日贸易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双方在汽车、机械、电子、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
此外,中日两国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旅游等领域开展合作,这将有助于促进两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
三、文化交流中日文化交流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国在文化、艺术和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交流。
比如中国的京剧、武术、书法等艺术形式传到了日本,日本的动漫、音乐、茶道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
这些文化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安全合作中日安全合作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区安全方面,中日两国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应对跨国安全问题。
比如在反恐、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领域,两国可以开展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情报交流,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
五、政治对话政治对话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领土争端和历史问题上,中日两国应加强对话和磋商,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
同时,两国应在文化和安全领域开展交流,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总之,中日关系是一个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经济、文化、安全等领域,两国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与进步。
中日关系不仅关系到两国关系,也对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并探讨这些问题如何影响当前和未来的中日关系。
具体而言,文章将分析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历史教育、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的分歧和争议,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及其对两国关系的潜在影响。
通过深入剖析历史问题,文章将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途径和方法,以推动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二、历史回顾中日关系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重要关系之一。
在历史上,两国之间经历了多次波折和挑战,但也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友好往来。
在中日关系的各个时期,双方都积极推动和平、友好、合作的关系发展。
然而,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分歧等原因,两国之间的关系也曾一度陷入紧张和冲突。
在中国方面,我们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同时,我们也愿意与日本一道,共同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下推动中日关系实现更大发展。
在日本方面,虽然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日本政府一直强调重视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作用,希望与中国建立更加平等、互利、友好的关系。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我们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历史事实,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相互理解和信任,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三、当前争议点中日两国在历史认知上存在差异。
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歪曲和掩盖历史真相,否认南京大屠杀等侵略行为,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亵渎,更是对人类良心的背离。
这种行为严重破坏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关系,阻碍了双方正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中日两国在领土争端和文化差异上也存在分歧。
日本政府企图侵占中国钓鱼岛等岛屿,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也是对两国关系的严峻挑战。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民众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存在差异,这也加剧了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日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中日关系也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频频炒作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试图从中渔利。
中日关系现状
中日关系现状概述中日关系是指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联系。
这两个国家的历史纠葛使得他们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和挑战。
政治关系历史背景中日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曾因历史问题而紧张。
二战期间日军侵华和日本对中国的战争罪行导致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日两国在政治领域上开始进行对话和交流。
目前状况目前中日政治关系总体稳定,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在领土争端问题上,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一些争议,特别是东海和钓鱼岛的主权问题。
此外,历史问题仍然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话题。
为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中日两国领导人定期进行会晤,通过高层交流来加深相互理解和合作。
经济关系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双方在经济领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往来日益增加,尤其是在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和金融服务等领域。
合作和竞争尽管中日经济关系紧密,但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竞争。
双方在某些产业上处于竞争关系,例如汽车行业和高科技领域。
然而,这种竞争也能够带来创新和发展机会。
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也面临一些障碍,例如贸易壁垒、投资限制和知识产权问题。
双方需要加强合作,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推动中日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交流传统文化影响中国和日本的传统文化对彼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例如佛教传入日本和茶道文化的传播。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现代文化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日之间的现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中国的电影、音乐和文学作品在日本受到欢迎,而日本的动漫、电视剧和流行音乐也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这种文化交流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未来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着巨大的潜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亚洲地区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中日两国应该继续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一、中日两国的历史关系中日关系从东汉起就有外交关系,卑弥呼朝贡,倭王赞朝贡。
公元646年——1868年日本开始了“唐化”全面学习我华夏文明先后13次派遣遣唐使,大量派遣留学生。
从那时起,日本就开始效仿中国改革,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茶道,中日关系开始长时间友好的发展,直到元朝,忽必烈二度入侵日本,中日关系恶化。
到明朝,两国关系更加恶化。
日本倭寇入侵我国沿海地区,扰乱人民的生活。
两国经历几次大大小小的战争:平壤战争、闲山岛海战、蔚山之战、露梁海战。
清朝后,日本对中国侵略更加明显。
1894年8月1日,日本对中国宣战,甲午战争正式开始。
这次战争是由于日本用武力侵占朝鲜,并于7月偷袭中国海陆军而引起的。
1895年4月17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等条约《马关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签署《辛丑条约》,日本也是该条约的主谋者。
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日本既支持革命党也支持清王朝,图谋分裂中国。
后来,日本又对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
1937年7月7日,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抗战。
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人民的胜利而告结束。
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关系在明朝前都是友好地发展,两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明清后到民国,两国更多的是冲突,武力,战争。
而其中,是日本对我国的侵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的野心!二、中日两国的关系现状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互设大使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关系:一波三折一.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1.中日两国的敌对(1949—1971)二战后,日本处于美国的占领之下,《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吉田政府于1952年4月与台湾当局缔结《日台和平条约》,建立了所谓“外交关系”,从而为中日关系正常化设置了新的障碍。
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周恩来等第一代领导人决定采取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
1952年6月,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战后民间贸易协定。
1953、1955、1958年又签订了三次民间贸易协定。
但1958年的“长崎国旗事件”一度导致中日贸易中断。
由于双方对发展经贸关系又很强的需求,1962年廖承志与高崎达之助签署了《中日贸易综合备忘录》,即L—T备忘录。
1963年中日友好协会成立,积极开展中日民间交流。
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中日关系受到严重冲击。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前29多年的两国关系,可以清清楚地看到中日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是冷战这一国际大环境;第二是日美关系;第三是日台关系。
2.中日关系的蜜月时代(1972—1991)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剧变。
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感到震撼,谋求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呼声高涨。
1972年9月,田中首相访华,双方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1978年8月,两国又签署了《中日友好和平条约》。
10月,邓小平访日。
中日关系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1周年。
从表面上看,中日早已和解。
但是,这些年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这两个国家远没有实现真正的和解。
究其根源,是因为中日的和解,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从上至下的安排。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共同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导了41年前的正常化。
但是,从上至下的和解往往是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
没有对过去战争历史的起码认识和反省,没有民间社会真正的对话和沟通,没有国民教育的反思,历史的旧恨随时可以被重新激活。
3.曲折发展中的中日关系(1991—2000):两强并立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影响中日关系的国际环境和两国的国内条件发生了变化。
国际格局的剧变使中日两国在全球和地区结构中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出现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增长高潮日本却受到“55年体制崩溃”和泡沫经济破灭的冲击。
中日两国在外交战略选择过程中彼此产生了摩擦,相互警戒感增加。
日本政界总体保守化和“新生代政治”导致了对华强硬势力的上升,主张摆脱“历史包袱”,把对华“友好关系”调整为普通关系。
面对日本在处理对华关系上的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坚持原则的立场,努力在斗争中求得两国关系的友好发展。
1998年11月江泽民访日,这是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问日本。
两国发表了第三个政治文件,新的《中日联合宣言》明确中日两国将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4.中日关系的冰冻期(2001—2006):政冷经凉21世纪的头几年,中日关系经历了邦交正常化以来最困难的时期,堪称21世纪初,中国所有对外关系中最差的一对双边关系。
在小泉执政时期,中日首脑互访的中断和高层互访受阻是中日关系“冰冻期”的最直接体现,中日关系由““政冷经热”向着“”政冷经凉”转变,两国民众对彼此的情感也降到了冰点。
中日权势结构的变化加大了中日两国的全球及地区的安全困境,导致双方外交战略发生变化。
日本国内对华友好的传统力量迅速衰落,政府内部知华派力量也遭受沉重打击,国内民众厌华情绪高涨,这些都深刻影响了小泉时期日本对华的强硬政策。
国内政治环境和双边关系上不断出现的政治冲突加剧了两国间的彼此不信任。
5.中日关系的回暖与战略互惠关系(2006—至今)经过双方有识之士的努力,中日关系终于朝着正常的国家关系轨道变化,2006年10月,安倍就任首相后首访中国,此次访华被成为“破冰之旅”。
2007年4月温总理进行了访日的“融冰之旅”。
同年12月,福田康夫访问中国,被称为“迎春之旅”。
2008年5月胡锦涛出访日本,双方签订了中日之间的第四个政治文件,即《中日关于全面发展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两国之间是基于共同战略利益基础上的战略互惠关系,胡主席的这次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 。
中日关系的改善,美国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日本的对华战略也发生了改变。
日本的对华决策者逐渐意识到了对华友好的重要性。
二.中日经贸关系1.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历程:两国的经贸交往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2年的民间交往时期、1972年后的“政府主导、官民并举”时期、冷战后的市场主导时期。
60余年来,中日经贸关系历经风雨,得到很大发展,特别是1978年之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1972年的11亿美元增加到了3429亿美元(2011年)。
两国经贸关系业已形成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合作局面。
中日经贸关系是中日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日关系的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间的经济交往已经与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融为一体。
虽然中日经贸关系中也曾出现一些波折,但在双方友好协商的基础上,都得到了较为顺利的解决。
二.中日经贸关系2.中日贸易目前中日两国经济态势如下:中国是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
2011年中日贸易占日本对外贸易总量20.6%,而对日贸易仅仅占中国外贸总量的不到10%。
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可见一斑。
特别是日本严重依赖外部环境的弱点和经济低迷二十多年的现实,已经让日本丧失承受一场经济战的能力。
而中国在以接近两位数增长三十多年后,至今仍保持全球主要经济体最高的增速。
,据日本财务省统计,中日两国在2011年的贸易总额达3429亿美元, 日本对华贸易和对华出口分别占日本外贸总额和出口总额的19.7%和20.6%。
日本对中国出口商品1946亿美元,占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高达23.6%,日本对中国贸易顺差463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的0.8%,进口则为1945亿美元。
同时,日本经过对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市场出口然后再出口到中国大陆的份额也很大,即迂回出口估计约占日本出口总额的10%。
而日本在欧盟、美国、东盟之后,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据日本财务省统计,中日双边贸易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中国对日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从垂直分工模式逐渐向水平分工模式转化;日本对华技术贸易在中国的技术引进中占重要地位;在中日之间的贸易中,公司内贸易和转出口贸易占很大的比重。
3.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中国是日本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日本是中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国。
日本对华投资经历了三次高峰:80年代初中期对经济特区的投资;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投资波及整个沿海一带;2001年中国加入WTO、申奥成功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
据统计,在华日资企业大都获得了丰厚回报,有力支持了日本的经济复苏和增长,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4.日本对华ODA(Japan’s Official Development Aid)(1979—2008):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包括对华日元贷款、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其中日元贷款即有偿资金援助所占比例最大,约占91。
6%,无偿资金援助约占4。
2%,技术合作金额约占4。
2%。
日本政府提供的ODA一方面援助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增进了国民感情;另一方面也为日企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合作。
5.对中日经贸关系的思考:中日之间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而互补性又成为双边经贸依赖关系的基础。
中日两国经贸合作的健康发展,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是互惠和双赢的。
但两国的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多,日本对华投资出现锐减趋势日本尚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在金融危机的逆境中,如何提升两国的经贸水平是当务之急。
三.中日安全关系1.中日安全关系的演变中日隔海相望,同处于一个地缘政治、安全区域之内。
总体而言,古代时期中国没有对日本的安全构成威胁,日本则未能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
近代以来,在西力东渐的背景下,中日国力对比发生逆转。
日本跻身世界强国之后,便接连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在半个世纪里成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
二战后,新的中日关系自始就受制与冷战格局,以“美主日从”为基调的美日同盟一直得到维持和加强,该同盟成为中国的主要安全威胁之一。
1972年中日复交,使中日安全关系进入了以“和平友好”为基调的近代以来最好时期。
冷战结束后,亚太地区总体安全局势趋向缓和,但地区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日本开始配合美国的“新亚太战略”大力强化以武力控制和干预东亚安全局势为目的的双边军事同盟,持续恶化了中日安全互信氛围,其对中国安全的负面影响正在继续增大。
在现阶段,中国日两国在安全领域严重缺乏互信。
在日本,“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在中国“日本可能重走对外扩张道路”者为数不少。
就是说,中日两国陷入到深深的安全困境之中。
2.中日安全合作的前景基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日方应恪守“四个基本文件”的精神,改弦更张,正确对待侵华历史,尊重受害国人民的感情,日本领导人应明确宣布不参拜靖国神社。
日本还应很好地反省本国对邻国的外交及安全战略,树立双赢观念,正确对待中国崛起,不要把中国的和平发展视之为威胁。
对于中方来讲,应从战略高度看待中日关系,理性处理对日关系,切忌情绪化;对日本右翼要进行有理、有力、有节的斗争。
总之,中日两国有必要达成谋战略共识,确立双方能够共同恪守的若干具体原则。
四.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1.台湾问题台湾涉及中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价值。
而对于日本而言,从国家战略、地理因素和历史方面来看,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在日本海洋战略中的地位和价值发生了重大变化。
台湾和大陆的统一并非符合日本的安全利益。
日本决策者更为担心的是在解决台湾统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军事对峙乃至冲突。
90年代末,随着日本因素的逐渐凸现,台湾问题实际上正朝着中、美、日三方问题的方向上发展。
四.影响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障碍2.历史问题:从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触发及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归根结底是日本的战争历史认识和战争责任问题。
这一问题既是日本如何认识侵略战争历史并采取相应的方针、政策的本国内政问题,又是日本是否服从国际判决、履行国际条约和遵守中日双边政治文件原则的国家诚信问题,更是涉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亚洲受害国人民的情感和尊严,关乎发展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影响东亚稳定与和平的国际问题。
在战争责任、东京审判、南京大屠杀、教科书问题、靖国神社、民间索赔(劳工、慰安妇、细菌战和化学武器的受害者)等具体问题上两国不时发生冲突。
3.领土和能源争端钓鱼岛,加上其附属12个岛屿,总面积不过是6.5平方公里左右,其中最大的钓鱼岛,也只有4.3平方公里,只有岩石,没有水源,因此无人长期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