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学实验

合集下载

燃料燃烧综合实验报告(3篇)

燃料燃烧综合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料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燃料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3. 研究不同燃料燃烧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 评估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和环境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料燃烧是指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热量、光和物质的过程。

燃烧反应的基本形式为:燃料 + 氧气→ 热量 + 光 + 二氧化碳 + 水。

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燃料的燃烧特性,分析影响燃料燃烧的因素,如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燃烧温度等。

三、实验器材1. 燃烧装置:包括酒精灯、蜡烛、煤油、木炭等燃料。

2. 氧气发生器:用于提供氧气。

3. 温度计:用于测量燃烧温度。

4. 热电偶:用于测量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

5. 数据采集器:用于记录实验数据。

四、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检查实验器材,确保其完好无损。

将燃料分别装入酒精灯、蜡烛、煤油、木炭等燃烧装置中。

2. 燃烧实验:将燃烧装置分别点燃,观察不同燃料的燃烧现象。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数据。

3. 氧气浓度实验:将氧气发生器放入燃烧装置中,观察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数据。

4. 燃烧温度实验:使用温度计和热电偶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记录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5. 热效应实验:将热电偶插入燃烧装置中,测量燃烧过程中的热效应。

记录热效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6. 环境影响实验:观察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和颗粒物,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现象观察:不同燃料燃烧时,火焰颜色、燃烧温度、燃烧时间等存在差异。

例如,酒精灯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燃烧温度较高;蜡烛燃烧时火焰呈黄色,燃烧温度较低。

2.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充分,火焰颜色越亮,燃烧温度越高。

3. 燃烧温度实验:燃烧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燃烧峰值温度与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等因素有关。

4. 热效应实验:燃烧过程中,热效应随时间先增大后减小,燃烧峰值热效应与燃料种类、氧气浓度等因素有关。

消防工程燃烧学实验教案

消防工程燃烧学实验教案

消防工程燃烧学实验教案消防工程燃烧学实验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概念和燃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掌握燃烧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消防工程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实验原理1. 燃烧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燃烧是指物质在氧气存在下发生的放热反应,其基本特征是:有热、有光、有气味、有颜色、有产物。

2. 燃烧的三要素燃烧需要三要素:可燃物、氧气和着火源。

只有三者同时存在,才能发生燃烧。

3. 燃烧的类型燃烧可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两种类型。

明火燃烧是指可见火焰的燃烧,隐火燃烧是指无明显火焰的燃烧。

三、实验内容1. 燃烧的观察将不同的可燃物放在点火器上进行点火,观察不同物质在点火后的燃烧过程,记录下颜色、气味等变化。

2. 燃烧产物的检测将不同可燃物在点火后,将试管置于明火上进行加热,观察产生的气体颜色和气味变化,并进行合适的检测。

3. 隐火燃烧将一些难以点燃的物质(如铁粉)放在试管中,加入氧气,用电子点火器进行点火,观察隐火燃烧的过程。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和药品。

2. 将不同可燃物置于点火器上进行点火,观察产生的变化。

3. 将不同可燃物在点火后,将试管置于明火上进行加热,观察产生的气体颜色和气味变化,并进行合适的检测。

4. 将一些难以点燃的物质(如铁粉)放在试管中,加入氧气,用电子点火器进行点火,观察隐火燃烧的过程。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2. 实验时要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后要及时清洗器材和药品。

4.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关闭电源和气源。

六、实验结果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可燃物在点火后产生的变化,以及产生的气体颜色和气味变化。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隐火燃烧的过程。

这些都对我们了解和应对消防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燃烧学实验-闪点测定

燃烧学实验-闪点测定

燃烧学实验一、实验名称:石油产品闭口闪点测定。

二、实验目的:让学生了解闪燃现象,了解闪点的测定原理及所需实验设备,掌握闪点的测定的方法、步骤及数据处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大气压力表四、实验原理原理:随着液体温度升高,液体上方蒸气分子浓度逐渐增大,当蒸气分子浓度增大到爆炸下限时,如果遇上火源,就会发生一闪即灭的瞬间燃烧现象,此时液体的温度即为该液体的闪点。

实验设备连接图如下:1、搅拌软轴3、燃气调节阀4、电压表5、电压调节6、油杯7、温度计8、点头旋手9、油杯架10、电源开关11、液化气瓶开关12、减压阀13、点火气调节螺丝五、实验步骤1、将油料注入油杯内,装满至环状标记处。

2、盖上油杯,连接搅拌软轴,插上温度计,打开电源,调节电压(约40~50伏),打开搅拌开关。

闭杯放好油杯,插上温度计,打开电源,调节电压(约80~100伏)。

开杯3、温度约至40o C 时,将电压降至10~20伏,以减缓加热速度。

闭杯温度约至60o C 时,将电压降至10~20伏,以减缓加热速度。

开杯4、打开液化气开关,再打开减压阀,同时手持点火装置将点火器点燃。

5、调节点火器调节螺丝,将火焰调节成球形,直径约3~4mm 。

6、温度约至55o C 时,关闭搅拌开关,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

闭杯温度约至75o C 时,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

开杯7、如果出现蓝色火焰,则记录温度计读数t 1,同时记下大气压力P 1,关闭石油液化气开关和减压阀,关闭电源,打开杯盖,取出油杯冷却,然后,再重新加热q 测第二组数据。

8、如果没有出现蓝色火焰,则继续加热,以后,温度每升高1~2o C ,转动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直至出现闪燃现象为止。

9、继续加热,至约75o C 时,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测定燃点。

闭杯继续加热,至约95o C 时,旋转点头旋手,进行点火试验,测定燃点。

开杯10、关闭电源,停止加热,旋转点头旋手,旋转微调螺丝,观察自由射流扩散火焰。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结论(3篇)

燃烧的条件实验报告结论(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探究燃烧的条件。

2. 验证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本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这三个条件对燃烧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1. 可燃物:酒精、纸张、棉花等。

2. 助燃物:氧气、空气等。

3. 点火温度:打火机、酒精灯等。

4. 实验器材:实验台、试管、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打火机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

2. 分别进行以下实验:(1)可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试管中,用打火机点燃,观察燃烧现象。

(2)助燃物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至点火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点火温度实验:将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用打火机加热至不同温度,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可燃物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说明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2. 助燃物实验: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燃烧更加旺盛;在空气条件下,燃烧现象相对较弱。

这说明助燃物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点火温度实验:酒精、纸张、棉花等可燃物在点火温度下均可燃烧,但随着点火温度的升高,燃烧现象逐渐减弱。

这说明点火温度对燃烧有影响。

六、实验结论1. 燃烧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2. 可燃物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有重要影响。

3. 在实际生活中,要确保燃烧过程安全,需严格控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火灾事故。

2. 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结束后,及时清理实验场地,回收实验材料。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验证了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燃烧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燃烧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实验材料:火柴、蜡烛、乙醇、无水醋酸、木炭、镁带等。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室环境:确保实验室通风良好,并将易燃物品放置在安全的位置。

2. 点燃火柴和蜡烛:将火柴头磨燃后,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点燃蜡烛后也进行同样的观察。

3. 进行液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部分乙醇倒入容器中,点燃乙醇并观察燃烧现象。

再进行无水醋酸的燃烧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

4. 进行固体物质的燃烧实验:将一小块木炭点燃并观察其燃烧过程。

随后进行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其燃烧产生的明亮光芒。

实验结果:1. 火柴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稍微呈扁平状。

2. 蜡烛点燃后,火焰呈现黄色,形状为红色的锥形。

3. 乙醇燃烧时,火焰呈现蓝色,形状为垂直上升的柱状,火焰较为明亮。

无水醋酸燃烧时,火焰呈现蓝绿色,形状较小且较不明显。

4. 木炭燃烧时,火焰呈现橙红色,形状较大,但火焰高度相对较低。

镁带燃烧时,火焰呈现明亮的白色,形状呈闪烁状。

实验分析:燃烧是化学反应中一种常见的过程,常涉及氧化和还原等反应。

实验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火焰的颜色和形状:不同物质燃烧时,火焰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不同。

这是因为燃烧时,物质中的化合物在高温下分解产生气体,气体在高温下进一步氧化反应而发生燃烧。

不同物质燃烧产生的气体组分不同,导致了火焰颜色的差异。

火焰形状的差异主要是由燃烧气体周围空气流动情况所决定。

2. 燃烧时产生的光亮:镁带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光芒,这是因为镁是一种亮度很高的金属,其燃烧过程放出的光亮较强烈。

而其他物质燃烧时,火焰发出的光亮相对较弱,多为暗红或者蓝色。

这是因为产生的火焰并没有很高的温度,没有达到足够的能量激发物质发出明亮的光亮。

3. 燃烧剧烈程度的差异:从实验结果中可以看出,镁带的燃烧剧烈程度较高,火焰较大且能够持续一段时间。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燃烧的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的必要条件、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3. 通过实验观察燃烧现象,加深对燃烧原理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1. 可燃物质: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助燃剂,通常指空气中的氧气。

3. 热量:点燃可燃物质,使其达到着火点。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烧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可燃物 + 氧气→ 燃烧产物 + 热量三、实验用品1. 可燃物质:木材、纸张、汽油等。

2. 氧气:空气。

3. 热源:酒精灯、打火机等。

4.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温度计、天平等。

四、实验步骤1. 取一定量的可燃物质,放入烧杯中。

2. 用酒精灯或打火机点燃可燃物质,观察燃烧现象。

3. 记录燃烧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观察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

4. 对燃烧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如测定燃烧产物的质量、热量等。

5.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燃烧原理。

五、实验现象1. 燃烧时,可燃物质发出火焰,并伴有热量释放。

2. 燃烧产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其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3. 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2. 燃烧产物的颜色、状态等因可燃物质不同而异。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烟雾和灰烬,汽油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和少量水。

3. 通过实验数据,验证了燃烧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直至可燃物质完全燃烧。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氧气(或其他氧化剂)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放热反应的过程。

2. 燃烧的必要条件包括可燃物质、氧气和热量。

3.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的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量。

燃烧实验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实验报告

燃烧实验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燃烧实验一、实验目的1. 学习燃烧的基本原理;2. 观察燃烧现象及其与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的关系;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和光的现象。

燃烧过程受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烧杯、试管、导管等;2. 试剂:蜡烛、白磷、红磷、木炭等。

四、实验步骤1.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1)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烧杯中,观察燃烧现象;(2)逐渐向烧杯中注入空气,观察蜡烛燃烧的变化。

2. 可燃物性质对燃烧的影响:(1)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入试管中,观察燃烧现象;(2)将木炭点燃,放入烧杯中,观察燃烧现象。

3. 燃烧产物的观察:(1)将燃烧后的蜡烛吹灭,观察烧杯内壁的现象;(2)将燃烧后的白磷和红磷的试管倒置,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氧气浓度对燃烧的影响:(1)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稳定,火焰明亮;(2)向烧杯中注入空气后,蜡烛燃烧更旺,说明氧气浓度对燃烧有促进作用。

2. 可燃物性质对燃烧的影响:(1)白磷燃烧产生浓烟,火焰较小;(2)红磷燃烧产生较少烟,火焰较大;(3)木炭燃烧发出明亮的火焰,无烟产生。

3. 燃烧产物的观察:(1)蜡烛燃烧后,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水;(2)白磷燃烧后,试管内壁有白色固体附着,说明白磷燃烧产生了固体产物;(3)红磷燃烧后,试管内壁有红色固体附着,说明红磷燃烧产生了固体产物。

六、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并观察了燃烧现象及其与氧气浓度、可燃物性质的关系。

实验结果显示,氧气浓度对燃烧有促进作用,不同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现象和产物也有所不同。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火灾和烫伤;2. 实验操作时要小心,避免可燃物接触火源;3. 实验后要妥善处理燃烧产物,避免污染环境。

八、实验报告撰写日期:XXXX年X月X日九、实验拓展1. 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种类的可燃物进行燃烧实验,观察燃烧现象;2. 研究燃烧过程中温度变化对燃烧的影响。

小学燃烧实验报告总结(3篇)

小学燃烧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为了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我们开展了“燃烧实验”这一实践活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使学生了解燃烧的条件、过程以及燃烧产物,从而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通过观察和记录,分析燃烧产物的性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通常需要以下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实验条件,观察燃烧现象,从而了解燃烧的原理。

四、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烧杯、水、酒精、石灰水、玻璃棒、试管、镊子等。

2. 实验工具:酒精灯、酒精、火柴、试管夹、玻璃棒、镊子等。

五、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燃烧: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和高度,记录燃烧现象。

2. 探究燃烧条件:分别将蜡烛放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观察燃烧现象的变化,分析燃烧条件。

3. 燃烧产物分析:将燃烧后的蜡烛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观察燃烧产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现象。

4. 实验现象记录:将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燃烧现象:蜡烛燃烧时,火焰呈现黄色,高度约为10cm,火焰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层。

2. 燃烧条件:在温度较高、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蜡烛燃烧更旺盛。

3. 燃烧产物分析:燃烧后的蜡烛在水中溶解,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燃烧产物中有碳酸盐类物质。

4. 实验现象记录: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七、实验结论1. 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达到着火点的温度。

2. 燃烧条件对燃烧现象有较大影响,温度越高、氧气越充足,燃烧越旺盛。

3. 燃烧产物中有碳酸盐类物质。

八、实验收获与反思1.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了解了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掌握了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燃烧学实验

燃烧学实验

目录实验要求 (1)实验一燃料发热量的测定(综合) (2)实验二烟气分析 (7)附录2 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使用方法 (13)实验要求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熟悉实验装置的构造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指导教师的许可,方可动用。

3.实验时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自行检查全部实验记录,再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实验时,如出现实验仪器损坏情况,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实验一燃料发热量的测定(综合)一.实验目的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值,它是衡量燃料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燃料热值可用氧弹量热计直接测定。

1.了解氧弹量热计的构造和使用,掌握固体燃料热值测定原理和方法。

2.测定量热计的热容量K值。

3.测定燃料的热值。

二.实验原理将已知量的燃料置于密封容器(氧弹)中,通入氧气,点火使之完全燃烧,燃料所放出的热量传给周围的水,根据水温升高度数计算出燃料热值。

测定时,除燃料外,点火丝燃烧,H2SO4和HNO3的生成和溶解也放出热量;量热计本身(包括氧弹.温度计.搅拌器和外壳等)也吸收热量;此外量热计还向周围散失部分热量,这些计算时都应考虑加以修正。

量热计系统在实验在条件下,温度升高1 ℃所需要的热量称为量热计的热容量。

测定之前,先使已知发热量的苯甲酸(量热计标准物质、热值为6329卡/克)在氧弹内燃烧,标定量热计的热容量K。

设标定时总热效应为Q,测得温度升高为Δt,测得热容量为K = Q/Δt量热计的热容量如果已由实验室测定,同学可不必再测。

测定时,再将已知量的被测燃料置于氧弹中燃烧,如测得温度高为Δt x,则燃烧总效应为:Q x = K×Δt x再经进一步修正计算出燃料的热值(具体计算方法见后面计算部分)。

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实验指导书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燃烧产物的化学特性和燃烧反应的热学参数,加深对燃烧学原理的理解。

2. 实验仪器及材料•燃烧炉•燃烧样品:纸片、木块、蜡烛等•量热计•硝酸银溶液•纸巾•打火机3. 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主要有以下化学方程式表示: - 纸片燃烧:C6H12O6 + 6O2 → 6CO2 + 6H2O - 木块燃烧:C6H10O5 + 6O2 → 6CO2 + 5H2O - 蜡烛燃烧:C25H52 + 38O2 → 25CO2 + 26H2O实验中,我们将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过程,通过量热计测定其燃烧反应的热变化,进而分析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释放和热量转化情况。

4. 实验步骤(注意:操作时需佩戴实验手套和安全眼镜,并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内进行。

)4.1 准备工作1.将燃烧炉摆放在平稳的台面上,并确保通风良好。

2.清洁燃烧炉的内胆,并确认燃烧炉底部的钢网完好无损。

3.准备好所需的燃烧样品:纸片、木块和蜡烛。

4.2 纸片燃烧实验1.将一张纸片放在钢网上,并点燃纸片的一角。

2.观察纸片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时间。

3.记录纸片燃烧结束后的残留物。

4.3 木块燃烧实验1.将一块适量的木块放在钢网上,并点燃木块表面。

2.观察木块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时间。

3.记录木块燃烧结束后的残留物。

4.4 蜡烛燃烧实验1.将蜡烛放在钢网上,并点燃蜡烛顶部的蜡燃料。

2.观察蜡烛燃烧过程中的现象,并记录下时间。

3.记录蜡烛燃烧结束后的残留物。

4.5 量热计测定热变化1.使用纸巾擦干燃烧炉内胆,并放入适量的水。

2.点击量热计的确认键,使其开始记录初始温度。

3.将量热计放入燃烧炉内,使水与燃烧样品充分接触。

4.记录燃烧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并记录下时间。

5.燃烧结束后,停止记录温度,并记录最终温度。

5. 数据记录与分析5.1 燃烧实验观察记录表物质燃烧时间燃烧残留物纸片……木块……蜡烛……5.2 温度变化曲线图将燃烧样品的燃烧时刻和水的温度变化绘制在同一张图上,观察温度变化与燃烧过程之间的关系。

燃烧学实验报告

燃烧学实验报告

燃烧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燃烧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掌握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燃烧反应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火焰的形成与特性。

二、实验原理:1、化学反应:燃烧的本质是化学反应,将燃料与氧气进行混合后,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物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能。

化学反应方程式:C3H8 + 5O2 → 3CO2 + 4H2O2、物理反应:燃烧过程中伴随着明火和热场的形成,其中明火是由燃料与氧气混合后,到达自燃温度时,分解产生的任何可燃气体混合物和空气混合物,在火源的作用下,接触温度高于燃烧温度时,形成的高温高速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

3、燃烧反应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燃烧反应会受到燃料的热值、化学成分、比表面积和自燃温度的影响。

三、实验步骤:1、准备试验设备和燃料,将燃料加入燃烧器中,并使氧气进口接入适当的位置。

2、开启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开始实验,观察明火的形成和火焰的特性。

3、调节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的大小,观察明火和火焰的变化,记录下不同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下的明火高度、明火颜色和火焰长度等数据。

4、关闭氧气进口和燃料进口,结束实验。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明火高度和颜色的变化:随着氧气进口量的增加,明火高度会增加,颜色也会由深红变为黄色,最终变为蓝色。

2、火焰长度的变化:随着燃料进口量的增加,火焰长度也会增加,但当燃料进口量过大时,火焰长度反而会减小。

3、火焰特性的变化:随着氧气进口量的增加,火焰变得更亮,形状更饱满,但当氧气进口量过大时,火焰会变得更稀疏,甚至熄灭。

五、实验结论:燃烧反应会受到燃料的热值、化学成分、比表面积和自燃温度的影响。

当氧气进口量适当时,燃烧反应正常进行,产生的火焰亮丽、体积大;但氧气进口量过大或过小时,燃烧反应破坏,火焰体积小、形状稀疏、高度低。

六、实验感想及建议: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燃烧反应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燃烧反应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理解了燃烧反应与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熟悉了火焰的形成与特性。

消防燃烧学实验报告

消防燃烧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 掌握火灾发生、发展和熄灭的基本规律;3. 熟悉防火、防爆和灭火的一般原理;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放热发光的化学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

燃烧必须具备可燃物、助燃物(氧化剂)以及点火源(能量)这三个必要条件,通常称为燃烧三要素。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燃烧三要素的作用,以及燃烧过程中的一些基本规律。

三、实验器材1. 实验台;2. 燃烧瓶;3. 火柴;4. 澄清石灰水;5. 干燥烧杯;6. 秒表;7. 气压计;8. 温度计;9. 数据记录表格。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观察燃烧三要素的作用(1)将燃烧瓶放置在实验台上,加入一定量的可燃物(如酒精、汽油等);(2)用火柴点燃燃烧瓶内的可燃物,观察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3)移除点火源,观察燃烧是否停止;(4)在燃烧过程中,逐渐降低燃烧瓶内的气压,观察燃烧情况;(5)记录实验数据。

2. 实验二: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1)将燃烧瓶放置在实验台上,加入一定量的可燃物;(2)用火柴点燃燃烧瓶内的可燃物,观察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3)使用秒表记录火焰持续时间;(4)使用气压计和温度计测量燃烧过程中的气压和温度;(5)记录实验数据。

3. 实验三:观察灭火方法(1)将燃烧瓶放置在实验台上,加入一定量的可燃物;(2)用火柴点燃燃烧瓶内的可燃物,观察火焰、发光、发烟等现象;(3)尝试使用不同的灭火方法(如浇水、用灭火器等);(4)观察灭火效果,记录实验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观察燃烧三要素的作用,得出结论:燃烧三要素是燃烧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要素,燃烧都不会发生。

2. 实验二:通过观察燃烧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得出结论:燃烧过程中,气压和温度的变化会影响燃烧的剧烈程度。

随着气压的降低,燃烧速度减慢;随着温度的升高,燃烧速度加快。

3. 实验三:通过观察灭火方法,得出结论:浇水、使用灭火器等灭火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火灾,降低火灾损失。

燃烧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燃烧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原理

燃烧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原理燃烧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的过程。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燃烧的各种现象,并深入了解燃烧的原理。

本文将探讨燃烧反应的实验现象和原理,展示燃烧的奥秘和其在科学研究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一、燃烧现象实验在进行燃烧现象实验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常见的实验室器材和物质来观察和记录燃烧反应的现象。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燃烧实验:1. 火焰颜色变化实验利用不同元素或化合物的燃烧反应,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火焰。

例如,钠在燃烧时会产生黄色的火焰,铜在燃烧时会产生绿色的火焰。

这一实验可以通过将待测试的物质放置在火焰中,观察其火焰颜色的变化来进行。

2. 燃烧反应速度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不同条件下的燃烧反应速度来观察其变化。

例如,将相同大小的蜡烛放置在不同的容器中,然后点燃蜡烛,我们可以观察到在不同氧气供应情况下的燃烧速度差异。

3. 燃烧产物观察实验燃烧反应的产物多种多样,通过观察其产物我们可以了解燃烧反应的化学变化。

例如,将镁带点燃并放置在干燥空气中,产生的白色粉末就是氧化镁,通过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燃烧反应前后产物的差异。

以上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燃烧反应的现象,从而揭示燃烧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二、燃烧原理1. 燃烧的必备条件燃烧反应需要满足三个必备条件,即燃料、氧气和点火源。

燃料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的形式,氧气在空气中占有相当比例,而点火源是引发燃烧的初始能量。

只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燃烧反应才能持续进行。

2. 燃烧反应的化学过程燃烧反应的基本化学过程可以简化为燃料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释放出热和光。

例如,烃类燃料和氧气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种放热反应是自持续的,由于反应释放的热能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激活能,使燃烧反应能够连续进行。

3. 燃烧的种类燃烧反应可以分为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两种情况。

完全燃烧指的是燃料与充足的氧气充分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充足的热能。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及燃烧理论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了解气体燃料着火与燃烧的基本要素2、了解不同过量空气系数下气体火焰的特性3、了解脱火及回火现象4、掌握气体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方法二、实验原理气体火焰是指燃气与空气的混合物燃烧时的反应带。

火焰锋面是指混合气体的成分、温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区域。

1、气体燃料着火与燃烧的基本要素有:燃料气体、助燃的氧气及一定的温度。

通过隔绝空气熄灭火焰来证明氧气的助燃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室温孔板的导热降低火焰温度使火焰熄灭;以及利用高温金属点燃混合气体来证明温度是着火与燃烧的基本要素之一。

2、通过调节空气侧及燃气侧的调节阀门,可改变火焰的长短和预混空气的过量空气系数,了解不同空气过量系数下气体火焰的特性。

3、通过调节空气侧及燃气侧的调节阀门,在一次过量空气系数α≈1附近,观察脱火及回火现象。

1)、在混合气体从喷嘴流出、火焰正常燃烧时,气体流速在火焰锋面法向的分速度等于气体火焰传播速度。

在一定范围内,适当地调大与调小混合气体的流速,可发现火焰的高度也会随之变化,保持气体火焰传播速度等于气体流速在火焰锋面法向的分速度,可见火焰具有一定的自稳能力。

当超出其稳定能力范围后,就会发生脱火与回火现象;2)、当喷嘴混合气体流速在火焰锋面法向的分速度大于气体火焰传播速度时,火焰将无法稳定在石英玻璃管喷嘴位置而向上移动,随之熄灭,该现象称为脱火现象,也称为吹熄;3)、当喷嘴混合气体流速小于气体火焰传播速度时,火焰锋面将会向喷嘴内部移动,该现象称为回火现象。

当火焰锋面回火至铜质本生灯体时,由于铜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以及一定的热容量(本生灯体壁厚较大),使得火焰锋面进入本生灯体不远,即由于温度过低而熄灭,该现象称为淬熄现象。

4、气体火焰传播速度的测量火焰传播速度是指火焰锋面沿其法线方向朝临近未燃气体移动的速度。

气体火焰的传播速度与混合气体的流态有关。

1)、气体火焰传播的方式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正常火焰传播速度):未燃气体的着火,依靠已燃气体向未燃气体导热(传热)。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

燃烧学实验指导书【实验名称】燃烧学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燃烧反应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测定燃烧反应的各种物理量并进行数据处理,掌握相关实验技能;3.体会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加强实验中质量意识的培养。

【实验仪器及材料】仪器:燃烧装置(包括灯管、燃烧器、氧气源、电子天平等)。

材料:密度分别为 0.4、0.6、0.8、1.0 g/mL 的四种液体:硫酸、甘油、乙醇和甲醇。

【实验原理】燃烧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在适当条件下,发生氧化反应而产生能量和化合物的过程。

燃烧反应是数量最多的氧化反应之一,是自然界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重要反应。

根据燃烧反应的方式,可将其分为明火燃烧和隐火燃烧两类。

明火燃烧常常是由于化学反应放热产生的高温点火,而隐火燃烧则能静火燃烧产生热量、光和声。

【实验步骤】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并随机分配不同的实验液体。

2.将灯管插在燃烧器上,加入不同种类的实验液体,并注入适量的氧气,然后开启电子天平功能,记录下实验液体的质量。

将实验液体倒在灯管中,将灯管置于架子上,同时打开点火装置。

当灯管内部温度升高到足够高的程度时,实验液体才能很快地燃烧,产生明火。

如灯管内的实验液体不足,则要用针管注射式等方式将液体加入到灯管中。

如灯管内的实验液体已全部燃烧完毕,则需要再次添加,以继续进行实验。

3.记录下实验液体的燃烧过程,包括产生的热量、光和声。

计算实验液体的密度、热量、光量和声量。

4.进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计算实验液体的燃烧反应的热量、光量和声量,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同时对实验液体的密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判断其适合用作燃料的性能。

【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需在安全通风的实验室、教室或房间内进行,以确保实验安全;2.使用实验液体需要注意防护措施,避免燃烧反应时产生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对健康造成影响;3.在实验过程中应该将灯管与燃烧器、氧气源和电子天平等实验设备做好连接和固定程序,以确保实验的精度和安全;4.在实验中应对实验液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并及早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测量误差和数据偏差。

燃烧科学实验报告

燃烧科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探究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方法,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通常是氧气)、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当这三个条件同时具备时,燃烧就会发生。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酒精灯、酒精、棉球、玻璃杯、水、水彩笔、剪刀、胶带等。

2. 实验试剂:酒精、水、二氧化碳等。

四、实验步骤1.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记录火焰颜色、高度、形状等。

2. 在蜡烛火焰上滴加少量酒精,观察火焰变化。

3.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酒精,点燃棉球,观察火焰燃烧现象。

4. 在蜡烛火焰上覆盖一个玻璃杯,观察火焰变化。

5. 用水彩笔在玻璃杯上画上图案,观察火焰变化。

6. 在蜡烛火焰上喷洒二氧化碳,观察火焰变化。

7. 将酒精灯点燃,用玻璃杯罩住火焰,观察火焰变化。

8.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水,点燃棉球,观察火焰变化。

9. 将蜡烛熄灭,用胶带封住蜡烛火焰,观察蜡烛是否会重新点燃。

10.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燃烧条件及灭火方法。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火焰颜色为黄色,高度约为5cm,形状为锥形。

2. 在蜡烛火焰上滴加少量酒精,火焰颜色变为蓝色,高度增加,燃烧更旺。

3.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酒精,点燃棉球,火焰颜色为蓝色,高度约为2cm,形状为锥形。

4. 在蜡烛火焰上覆盖一个玻璃杯,火焰逐渐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5. 在玻璃杯上画上图案,火焰颜色和形状无明显变化。

6. 在蜡烛火焰上喷洒二氧化碳,火焰迅速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7. 将酒精灯点燃,用玻璃杯罩住火焰,火焰逐渐熄灭,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8. 用剪刀剪下一小段棉球,蘸取少量水,点燃棉球,火焰迅速熄灭,说明水可以灭火。

9. 将蜡烛熄灭,用胶带封住蜡烛火焰,蜡烛不会重新点燃,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10.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燃烧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化学实验室燃烧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室燃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燃烧现象的基本特征;2. 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3. 学习燃烧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方法;4. 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原理。

二、实验原理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和光。

实验中,我们通过观察不同物质的燃烧现象,了解其燃烧特性,从而掌握燃烧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酒精灯、酒精、燃烧匙、石棉网、铁架台、铁夹、秒表、温度计、烧杯、试管、量筒等。

2. 试剂:酒精、硫磺、镁条、磷、铁丝、蜡烛等。

四、实验步骤1. 酒精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观察火焰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2)用燃烧匙夹取一小块酒精,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观察燃烧现象;(3)记录酒精燃烧的温度、时间等数据。

2. 硫磺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硫磺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硫磺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硫磺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3. 镁条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镁条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镁条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镁条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4. 磷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磷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磷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磷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5. 铁丝燃烧实验(1)点燃酒精灯,将铁丝放在燃烧匙上,放入酒精灯火焰中燃烧;(2)观察铁丝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3)熄灭酒精灯,将燃烧后的铁丝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6. 蜡烛燃烧实验(1)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记录燃烧温度、时间等数据;(2)熄灭蜡烛,将燃烧后的蜡烛收集起来,称量其质量。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酒精燃烧实验:酒精燃烧时,火焰呈蓝色,燃烧温度约为600℃,燃烧时间为2分钟。

燃烧学实验报告

燃烧学实验报告

山东交通学院
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实验报告
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班级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
实验一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1.实验目的
2.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3.实验步骤
4.整理数据,完善表1。

表1:本生灯法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测定
喷管口半径:室温:℃当地大气压:kPa
次数燃气测量值
空气测量

火焰高

折算流量
总流量
q v(L/s)
气流出口速
度u s
(cm/s)
火焰传播速
度u0
(cm/s)
火焰锥角之
半α(°) 流速mL/min
流量
m^3/h
cm 燃气L/S 空气L/S
1
2
3
4
5
6
5.思考题
在本次实验中,如果燃气流量过大或者空气流量过小,会导致火焰外焰变成黄色,分析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燃烧学实验录目2 ......................................... 实验要求3................. 实验一燃料发热量的测定(综合)13 ............................... 实验二烟气分析25 ............... 附录2 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使用方法实验要求1.实验前应预习与实验有关的教材内容和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2.在实验室要首先熟悉实验装置的构造特点、性能和使用方法,使用贵重仪器时需得到指导教师的许可,方可动用。

3.实验时应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细致地观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并作好记录,通过实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的工作作风。

4.实验结束时,学生先自行检查全部实验记录,再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方可结束实验。

5.学生实验时,如出现实验仪器损坏情况,应及时向指导教师报告。

6.按规定格式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按期交出。

2实验一燃料发热量的测定(综合)一.实验目的单位燃料完全燃烧后所放出的热量称为热值,它是衡量燃料质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

燃料热值可用氧弹量热计直接测定。

1.了解氧弹量热计的构造和使用,掌握固体燃料热值测定原理和方法。

2.测定量热计的热容量K值。

3.测定燃料的热值。

二.实验原理将已知量的燃料置于密封容器(氧弹)中,通入氧气,点火使之完全燃烧,燃料所放出的热量传给周围的水,根据水温升高度数计算出燃料热值。

测定时,除燃料外,点火丝燃烧,HSO和24HNO 的生成和溶解也放出热量;量热计本身3(包括氧弹.温度计.搅拌器和外壳等)也吸收热量;此外量热计还向周围散失部分热量,这些计算时都应考虑加以修正。

3量热计系统在实验在条件下,温度升高1 ℃所需要的热量称为量热计的热容量。

测定之前,先使已知发热量的苯甲酸(量热计标准物质、热值为6329卡/克)在氧弹内燃烧,标定量热计的热容量。

设标定时总热K 效应为Q,测得温度升高为Δ,测得热容量t为 = Q/ΔKt量热计的热容量如果已由实验室测定,同学可不必再测。

测定时,再将已知量的被测燃料置于氧弹中燃烧,如测得温度高为,则燃烧总效tΔx应为:Q = K×Δt xx再经进一步修正计算出燃料的热值(具体计算方法见后面计算部分)。

三.实验装置量热计的构造(见图1),氧弹的构造(见图2)。

46.传感器; 4.内筒;.垫脚; 5.氧弹;1.搅动棒; 2.外筒; 3 10.点火输出负极;.电源开关; 9.搅拌开关;.点火按键;7 8.点火指示灯。

13.电源指示灯; 1411.点火输出正极; 12.搅拌指示灯;实验方法和步骤四..煤样准备1应粉为保证完全燃烧测定热值的煤样,每次测定称煤样毫米,碎至粒度小于0.2.克1.2克准备至0.00021.0~ 2.点火丝,量出点火丝长度,点火丝有镍丝和铁丝点火丝重量实单位长度,(计算点火丝重量).验室已测好 53.量热计用水量热计外筒中需注满与室温相差不超过0.5℃的水(一般已注好).量热计内筒用蒸馏水,为减少散热误差,内筒水温应比外筒水温低0.7℃.内筒注入的水量,以保证水面没至氧弹进气阀的2/3高度为宜,约3000克,需精确至0.5克. 4.装样料把氧弹的弹头放在弹头架上,将样品放入坩埚内,把坩埚放在燃烧架上.测量燃烧丝长度,然后将燃烧丝两端分别固定在弹头中的两根电极上,中部贴紧样品.(燃烧丝与坩埚壁不能相碰)在弹筒中注入10毫升的水,把弹头放入杯中(样品为苯甲酸,则不用注水),用手拧紧。

5.充氧使用高压氧气瓶充氧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开始先充入少量氧气(约0.5MPa) ,然后开启出口,借以赶出弹中空气.再充入 6约1~2MPa的氧气.6.装置安装将氧弹小心放入量热计内筒,接好点火电线,盖上量热计盖, 插入测温传感器探头,调好精密数字温度温差仪,打开搅拌开关和电源开关,实验开始读数,7. 实验读数实验读数分为三期:初期,主期和末期,三个期互相衔接.初期:由读数开始至点火为初期,用以记录和观察周围环境与量热计在实验开始温度下热交换的关系,以求得散热校正值.初期内半分钟记录温度一次,直至得到11个读数为止.第11个读数作为燃烧前水的温度. t h主期:从第11个读数开始,在此阶段燃烧试样所放出的热量传给水和量热计,并使量热计设备的各部分温度达到平衡.读取初期的第11个读数之后,立即接通7点火开关,点火指示灯亮,随之在1~2秒内熄灭表示点火完毕,继续观察温度计读数,在主期内仍半分钟读取一次读数,并逐一记录下来.点火后最初几次温度读数,因上升很快不易读准,可只读到0.01℃,但不少漏读,待温度上升减缓以后,而恢复读到0.001℃,一般在第一个半分钟内温度变化不大,然后就开始迅速上升,达到最高值后,就开始降温,开始下降的第一个温度读数为止为主期,第一个下降的温度读数作为水的最终温度。

t K温度在迅速升高后,也可能不再降低而继续上升,但上升愈来愈慢,这发生在室温较量热计温度为高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仍需每半分钟读一次温度读数,当这一温度变化每分钟不超过0.003℃时,即认为主期结束,主持最后一个温度读数为水的最终温度.t K末期:这一阶段的目的与初期相同,是8主为了观察实验终了温度下热交换的关系.作为末期的第一个期的最后一个温度读数tK,此后仍每半分钟读取一次温度读数读数,.读数也结束次读数,末期结束, 至第11.装置拆卸8关闭搅拌开关和电源开关,实验完毕,取出拔出测温传感器探头,打开量热计盖, 小心打开氧弹排气阀(氧弹擦干。

放出废气,响声停止后再拧开盖,检查弹内及弹盖如有薄层烟渣或未燃尽的细粒,则实验失败,必须重做.将内筒的水倒掉,擦干量热计所有设备,将弹头置于弹头架上。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计算1、原始数据记录:1)试样重量G2)点火丝燃烧的净重量b3)温度读数:初期、主期、末期;92、计算量热计的热容量K值:ɡb)/(t-t+Δt)× QG +(K =——苯甲酸(量热计标准物质)的hb×K式中:Q b热值为6329 KJ/Kg3、计算燃料燃烧的氧弹热值:-]/ KJ/Kgbɡ+Δt) -t=[(t GKQ×hKx式中:——分析基试样的氧弹热值,Q x KJ/KgΔ——热交换校正值,Δt =()×tV+V1r×(m+1)/2+V1——初期内每半分钟间隔内温度变化的V平均值,即第1个读数减去第11个读数被10除。

——末期内每半分钟间隔内温度变化的V1平均值,即末期第一个读数被减去第11个读数10 除。

——主期快速升温后,每隔半分钟大于m0.3 ℃的半分钟温度间隔数.——主期温度变化小于0.3℃的半分钟r10温度间隔数。

——量热计的热容量, KJ /℃。

k——点火丝燃烧热, KJ/Kg ɡ——点火丝实际燃烧掉的净重量, b Kg ——试样重量, Kg G煤的高位发热值按下式计算:)= -(+ a×Q94.1QQ×S xgx式中:——分析基样品高位热值, KJ/Kg Q g——分析基样品氧弹热值, KJ/KgQ x——由洗弹液测得的燃料含硫量,;%S——硝酸生成热校正系数,贫煤、无a烟煤取0.00410,他其煤取0.00627。

4、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六、思考题1、实验完毕装置拆卸,氧弹必须排先11放出废气后拧开氧弹盖,为什么?2、温度读数应精确到多少?点火后最初几次温度读数可只读到多少,为什么?3、实验读数分几期,主期结束的标志是什么?12实验二烟气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化学式气体分析器的作用原理;2、掌握烟气中CO,CO,O,N的分析222方法;3、并通过烟气分析计算燃料燃烧的空气系数。

二.实验原理化学式分析器的作用原理是用适当的吸收剂逐次分别吸收烟气中个别成份,然后测出烟气中被分析成份除去后的体积缩减量,即为被测气体的含量。

这种方法虽费时较多,且不能连续自动地进行分析,但设备简单,分析的结果比较准确,故目前仍广泛使用。

实验装置为奥氏气体分析仪。

1.CO的测定:2使一定量的烟气(V)通过KOH溶液,13其中CO与KOH产生化学,而被吸收。

22KOH + CO = KCO + HO2223烟气中如有SO则也在这里吸收,这时2测定结果实际上是CO和SO的和量。

222.O的测定:2吸收了CO的烟气,通过焦性没食子酸2钾溶液,其中O与焦性没食子酸钾发生化学2反应而被吸收。

3.CO的测定:吸收了CO,O后的烟气通过氨性氯化亚22铜溶液,其中CO与氨性氯化亚铜发生下述化学反应而被吸收:CuCl + 2CO = CuCl·2CO2222CuCl ·2CO + 4NH + 2HO = 2NHCl +2Cu 42232+(NH)CO 4242由于碱性焦性没食子酸也能吸收CO,氨2性氯化亚铜也能吸收CO和O,所以分析时22应先分析CO,然后依次分析O和CO(次序22不可颠倒)。

14进行CO测定时,时间不宜过长,否则被氯化亚铜吸收的CO又会被放出来,使结果不准。

当烟气成份中CO含量比较高(达4%-20%)时,利用一个管子吸收CO很慢,也不容易吸收完全。

一般可在三个吸收管后再加一个第四吸收管,其中装入酸性氯化亚铜溶液,用于CO的第二次吸收。

三.溶液配制与仪器安装检查1.CO吸收剂-—KOH溶液的配制:290克KOH溶于180ml蒸馏水中,溶解时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所以要不断搅拌,待冷却后取上面澄清无色部分使用。

1ml这种吸收剂可吸收40mlCO.22.O 的吸收剂——碱性焦性没食子酸的2配制:吸收液由A液和B液混合而成:A液:80克焦性没食子酸溶液溶于80ml蒸馏水(为了加快溶解,可加热到80)。

C15B液:40克氢氧化钾溶液溶于100ml蒸馏水中。

使用前把A、B两液倒入吸收瓶中,上下移动平衡瓶,使其混合(这两种液体单独贮藏时不吸收氧)。

1ml混合液可吸收氧气10ml。

(吸收能力与吸收剂本身的温度有关,不低于25吸收最快,低于7时便不能吸。

CC收)。

3.CO吸收剂——氨性氯化亚铜溶液的配制:42克氯化铵溶液溶于125ml蒸馏水中,加入334克氯化亚铜,注入吸收瓶时,每三体积所配液需加一体积0.9的氢氧化铵(约42ml)。

为避免氯化亚铜被空气氧化,在吸收瓶中需加入一束铜丝。

这样配置的吸收瓶,每一体积能吸收10~15体积的CO。

24.封闭液的配液:平衡瓶内的封闭液在分析时要和烟气试样接触,为了使封闭液不吸收CO,常使216它略微显酸性,封闭液的配方有以下几种:蒸馏水中,0.5L150克食盐溶于A.将经过一昼夜沉淀后虑去沉淀物,向该溶液中浓硫酸,再加入浓硫酸酸化,每升加10ml 滴甲基橙,使它变成红色,向溶液内滴入10 然后用烟气饱和后即可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