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中国近代航运史涉及到中国船运业的发展历程。
自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中国航运业开始经历现代化的变革,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交通工具和航运技术。
1895年,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逐渐开放沿海港口,并建立了海关。
此后,外国船只开始进入中国的港口,中国航运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
190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涌现出一批新的运输企业,如“洪义”、“东亚”等大型航运公司,它们投资修建了大量的轮船和码头,从而推动了中国航运业的发展。
1927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商船局,开始规范国内航运市场。
此后,中国航运业日益发展,中国航运公司开始承担了国内大宗物资运输的主要工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航运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推行航运国有化,建立了中国远洋海运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公司等大型航运企业,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
196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由于外交等原因,国际航运市场几乎完全被封锁,国际贸易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航运业开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开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航运市场,航运企业开始实行市场化经营,在运输、船舶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中国航运业进一步提升了国际化水平,中国大型航运企业如中远集团、中国海运集团等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世界航运业中的重要一员。
同时,中国船舶制造业持续发展,船舶设计和技术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
总之,中国近代航运史是中国近代工商业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航运业从传统到现代、从国有到市场化的历史演变。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1405年7月11日,明朝正使郑和率2.7万多人,乘大船62艘,第一次出使西洋。
2005年7月11日,是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日。
2005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每年的7月11日确立为中国航海日,作为国家的重要节日固定下来。
中国历代航运发展史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拥有强大的海军,派往北伐朝鲜,南征越南。
西方商船由罗马操控的红海航向中国,中国船舶则向西与之贸易。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人们已懂得使用钉子建造船只,并在船上设置横梁,即横隔舱的前身。
晋朝(公元265年—公元420年):中国已跟印度及斯里兰卡维持稳定的海上交往。
这时期最著名的航海故事是僧人法显(约337—约422)独自西行取经返国遭受暴风吹袭。
这艰险的航程反映出当时的对外交通,仰赖的是出众的航海技术如观星导航等知识。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在安史之乱后面临重大的政治危机,中国通向西域的陆上交通为外族彻底阻隔,唐室遂被迫开辟海上贸易。
当时行走这条航道的多是外国的船舶,从印尼打捞出满载唐朝贡物的阿拉伯三角帆船便是明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是古代中国航运的黄金时期。
海上贸易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较佳的造船技术与经改良的导航装备使更大更安全的海船得以建成。
这种海船可以远航西至印度与阿拉伯,东至日本与朝鲜。
国内的河流与运河网络客运交通业十分频繁。
为了与蒙古骑兵在海滨之地交战,宋廷组成了一支灵巧的江河水师,其中配置的各式战船包括具爆破威力的联环舟与用以追击敌船的车轮舸。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亦成就了不少伟大的海上事业,曾派遣4400艘船舰攻打日本。
1292年,500艘由泉州出发的船舰只花了数个月便抵达爪哇,充分显示出蒙古人卓越的后勤组织、航运技术及航运力。
蒙古大汗忽必烈派使节到海外国家建立藩属关系,各地向中国输人贡物以换取元室的保护。
1349年,航海家汪大渊乘商船出海,著书记述由亚洲至桑给巴尔(Zanzibar)及阿拉伯海一带的风土人情。
广州港历史概述
广州港历史概述广州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重镇,广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港城相伴相生。
早在东汉初年,广州港的远洋运输已达波斯湾。
从唐代市舶使、宋代市舶司,到清代粤海关及“一口通商”;从十三行到广交会;从新石器时代的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到秦海、唐涂、宋地沧海桑田;从黄埔古港到南沙港······广州港历经2000多年营运长盛不衰,从而成就了闻名于世的东方大港、世界大港!进入20世纪以来,广州港与广州城相融共进、快速发展,已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为广州市乃至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港为城用,城以港兴,广州港与广州城相辅相成。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港口,广州港兴起于秦汉,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蓬勃于当代,孕育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延续了2000多年的强盛繁荣。
一、古代广州港秦汉之际是广州港初步形成时期,东南亚、南亚甚至波斯湾地区的货物在番禺(广州古称)集散,使番禺成为西汉时期最著名的九大都会之一。
三国东吴重臣歩骘重修番禺城,广州再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中心,对外贸易愈加繁荣。
隋唐时期的广州港不仅是中国第一大港,而且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港口,众多蕃商云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两宋时期的广州港对外贸易规模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市舶司的建制也愈加完善,为朝廷税赋提供了大力支持。
南宋末年至元代末年,以广州为起点的陆上交通线、近海国内交通线和远洋航线仍在进一步扩展,元代从广州港出发的船只可直抵大都(今北京市区)。
明代对外贸易政策几经变化,但广州港始终是重要的对外交流窗口。
清代鸦片战争前,广州港更是取得一口通商的地位,是清代官方对外交流的最重要枢纽。
在远洋航行方面,广州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在两汉时期,从广州港出发的船只便可沿海岸线往西南行,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魏晋至宋元时期,随着造船、航海技术进步,广州港对外航线不断扩展,最远能到达非洲东海岸。
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
这段时期正值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挑战。
航运作为贸易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在这一时期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航运基础设施建设、航运经济与国际贸易以及航运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全面探讨中国近代航运发展的历程。
一、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在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上,航运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
19世纪末,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和殖民,中国开始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政府着手修建港口、航道以及码头等航运基础设施,以提升国家的海运运力。
特别是上海等沿海港口的建设,为中国航运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航运经济与国际贸易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上,航运经济与国际贸易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社会的变革,国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推动和发展。
航运作为贸易的重要方式,直接促进了国内外贸易的繁荣。
中国航运业的蓬勃发展,也吸引了大量国内外资本的涌入,进一步加速了国内外贸易的发展。
同时,航运业的发展也催生了相关服务行业的兴起,如船务代理、保险等,形成了完整的航运产业链。
三、航运技术与管理航运技术与管理在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航运业开始引进外国先进的航运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技术和经验的引进,为中国航运的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同时,航运管理的规范和科学化也进一步提高了航运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航运技术与管理的不断创新,使得中国近代航运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航运形势,提升了中国航运业的国际地位。
总结: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挑战,也展示了中国航运业的兴盛和蓬勃发展。
航运基础设施建设、航运经济与国际贸易以及航运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发展,无不体现了中国航运业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航运业的不断创新,中国航运业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为世界航运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
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一、航运的起源与发展1.1 中国古代的航运活动•舟船运输的发展•河道交通的重要性•海上贸易的兴起1.2 近代航运的开端•西方的航海技术传入•近代中国的航海探险•船舶修造与改进二、近代中国的航运业2.1 水路交通与内河航运•内河航运的网络•内河船舶的发展•内河港口与码头建设2.2 海运与对外贸易•近代中国的海运路线•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外国航运公司的进入2.3 国内航运企业的崛起•航运企业的组织与管理•航运公司的兴起•船舶拥有者和船东的角色2.4 近代船舶技术与装备•船舶工业的兴起•船舶建造技术的引进•船舶装备的改进与升级三、航运史资料的保护与研究3.1 航运史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图书馆和档案馆的藏书•航运史资料的整理与数字化•学术机构对航运史资料的研究3.2 航运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航运史著作的出版•航运史资料的价值与意义•航运史研究的学术价值3.3 航运史资料的保护与传承•航运史馆的创建与建设•对航运史资料的保护与维护•航运史的传承与普及四、中国近代航运史的启示与反思4.1 保护海洋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近代航运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对航运的要求•航运业的环保举措4.2 提升国内航运实力•国内航运的发展现状•国内航运的挑战与机遇•提升国内航运实力的策略4.3 加强航运史教育与科普•航运史教育的意义与价值•航运史科普的渠道与方式•增加公众对航运史的了解和关注五、结语通过对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的探讨,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近代航运的起源、发展和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同时,保护航运史资料、提升航运实力以及加强航运史教育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当前航运业的挑战,推动中国的航运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近代物流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物流的发展史
中国近代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化的时期,物流业也逐渐被引进。
在清朝末年,国内经济逐渐开放,大量的外资进入,同时邮政、运输、仓储等物流
业开始得到发展。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工商业的兴起,物流业发展迅速。
当时的物流以人力为主,大量人力搬运和运输物品,是极为低效的。
而黄埔、
上海等地陆续出现了类似仓储中心的装卸工场,成为物流中转站,逐
渐改善了物流运输的效率。
随后,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国内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也影响了物流业的运作。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物流业得到了恢复和改良。
邮政、水运等行业,大幅度扩张,铁路的改造和修建也大大缩短了物
品的运输时间和距离。
1980年代,中国新的一轮改革开放也为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国家多项政策的推动下,现代化的仓储和物流设施逐渐建立,同时也
逐渐与国际接轨。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社交电商的快速崛起,中
国物流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巨大,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物流逐渐向着
全新的方向发展。
新中国航运发展史
新中国航运发展史
新中国航运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此之前,中国的航运业相对落后,基本上以传统的人力和船只为主。
1950年代初,中央政府开始推动海洋事业的发展,成立了海
运航务公司和船舶公司,购买了大量的船只,开展国内外的运输业务。
1957年,成立了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开始建造自
己的船舶,从而减少了对外国船舶的依赖。
196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航运网络,发展了多条国际
航线,同时也发展了国内的沿海航运和内河航运。
这一时期,中国航运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对外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这也给航运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中国航运公司开始与国际航运公司进行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提高了船舶的运载能力和服务水平。
1990年代开始,中国航运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国
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对航运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加大了对航运业的投资力度,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港口和仓储设施,提高了航运的效率和质量。
近年来,中国航运业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中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之一。
中国航运公司也逐渐壮大,成为全球最大的航运公司之一。
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
际航运规则的制定和全球航运市场的竞争,提升了中国航运业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新中国航运发展史可以概括为从基础建设到改革开放再到全球竞争的过程。
中国航运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为国家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
在鸦片战争 中,中国人 的 “ 天朝 大 国”迷梦
外国轮船垄断沿海与内河水域
随着 1 8世纪 工业革命 的深 入发 展 ,1 9世纪 上半 叶开 始制造 以蒸 汽为动力 的铁 壳轮船 。13 80 年 4月 1 91 3,英 国在 印 度制 造 的 轮船 “ 士 ” 福
终被英 国战船上 的炮声所 震醒 ,隐约感 到商战与
奇 。这是 中国人首次见 到的轮船 。 “ 甸”号继 渣 于 13 8 5年 5月 2 0日抵达伶 仃 ,本拟作穗 澳间客
受与合 作 。他们利用 与西方 人长期接触所 积累 的
经验和知识 ,在新 的形 势下 同西方人 打交道 ,亦
即先充 当东西方之 间贸易的 中介 ,以买 办的特殊
船之用 。13 年 1 1日,此船溯珠 江航行时遭 86 月
只 ,船底全用 铜片包裹 ,以防虫蛀 。此船 曾在
纯前往商 馆与英军 全权代 表义律签订奕 山一义律
停 战协定 ,广州 的战事结束 。在 英军主力 转攻江
浙沿海之 际 ,广东 的官绅 已有仿 制轮船 以求 自强 之举 。主要 人物是户部 员外 郎许 祥光 、广州 知府 易长华 、兵部 郎 中潘仕成 、候选通 判潘世荣 、批
京 ,大 小 十次 战 役 ,英 军凭 其 船坚 炮 利 以少胜 多 ,横 冲直撞 ,如入无人 之境 。枭 勇善战 ,屡建 奇功者如杨芳 ,当被道光任 为参赞 大臣 ,派往广 州 主剿 英军 时 ,闻说 “ ” 军利 炮 坚 舰 的杀 伤 夷 力 ,也 不得其 解 。他 一进 入广 州 即发议 论 ,说 :
珠江志
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
叶显 恩 周兆晴 [ 摘要]鸦 片战争之后 ,西方炮舰 开道 ,将近代航 运业 “ 移植 ”过 来,其铁 壳轮船 几乎 垄断广 东的 沿海及 内河水域 。面对海权 与航权被侵夺 而致 广州原有 的航运业被摧残的局 面,粤商大量 北上 ,学习西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
粤商与广东的航运业近代化:1842商业是航运的先导,航运是商业扩张的前提,航运与商帮是联系一起的。
明清时期主要的商帮都分布于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中下游及其入海口,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呈新月形状,背海面向内陆。
这说明近代社会以前,商业与航运关系之密切。
在中国攸攸二千余年的海外贸易史中,唯广州港市独领风骚。
自晋代起,广州成为南海贸易的首冲,乾隆22年(1757年)更成为中西独口贸易口岸,始终繁盛未衰。
粤商中从事海上贸易的海商,以及广州口岸商人即明代的三十六行商人、清代的广州十三行商人和近代的买办商人,都同航运业紧密相连。
航运业近代化的进程,在广东呈现什麽特点呢?粤商在其中又充当何种角色呢?这是本文所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在舰炮开道下移植的航运业近代化随著18世纪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19世纪上半叶开始制造以蒸汽为动力的铁壳轮船。
1830年4月19日,英国在印度制造的轮船“福士”号来到珠江口的伶仃岛,当接纳中国的引水员上船时,它顶风逆潮,破浪前进。
其情景令人惊奇。
这是首次见到的轮船(2)。
“渣甸号”继于1835年5月20日抵达伶仃,本拟作穗澳间客船之用。
1836年1月1日,此船溯珠江航行时遭到虎门两岸炮台的炮击而退回伶仃洋,并由此而引起纠纷,终于被迫开往新加坡(3)。
直至1838年,有轮船欲从虎门口至广州时,被认为轮船不仅将尽杀水中鳞虫,而且风水将被破坏,小艇蛋户也将因此而失业。
当地商民为此纷起反对(4)。
“福士”号和“渣甸”号的到来,只引起了中国人的惊慌和耽忧,而真正领略西方轮船的威力及其引起的时局的变化,是在由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期间。
尽管铁壳轮船,19世纪50年代之前还是实验阶段,英国从30年代起就开始用以装备海军。
当时轮船吨位小,安炮少,且不是主力,但其航行快速、机动性能强、吃水浅,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沿海和内河又可横行肆虐,显示出难以伦比的威力。
整个鸦片战争期间,从广州至南京,大小10次战役,英军凭其船坚炮利却能以少胜多,横冲直撞,几乎如入无人之境。
广州百年港口
广州百年港口广州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城市之一,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地带。
作为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广州的港口一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在过去的百年里,广州港口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一、港口的历史与发展广州港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丝绸之路贸易时期。
作为一个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广州港口扮演着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到了近代,广州港口的发展经历了起伏。
在19世纪晚期,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时期,广州港口曾受到严重破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广州港口开始逐渐复兴。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现代化港口设施的建设,广州港口也受益于这一政策。
港口设施的现代化和水运系统的改进为广州港口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广州港口的地理位置优势广州港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南方。
这个位置使得广州港口成为中国外贸的重要门户。
港口周边的水深适中,不仅适合大型货轮的停靠,也满足了各种类型的船只需求。
广州港作为珠江经济带的核心港口,享有深水航道、宽阔的海域以及与中国内陆地区优势的铁路和公路连接。
这些优势使得广州港口能够满足近海和远洋贸易的需求,同时也方便了中国内陆地区的货物运输。
三、广州港口的经济贡献广州港口作为中国外贸的重要枢纽,对广东省以及整个中国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统计,在2019年,广州港口吞吐量超过6亿吨,是全球第八大快速发展港口。
广州港口不仅服务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其他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的重要窗口。
广州港口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繁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广州港口的未来发展广州港口作为中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中国政府将继续投资于港口设施的改善和现代化,以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广州港口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世界各大港口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
近代舰队简史——广东水师
近代舰队简史——广东水师在介绍了几支外国舰队后,这次又回到了我国的近代舰队,这次介绍的主角来自我的故乡广东。
而且基于近期美国在南海的一些言行举止(特别说中国对南海领土的声索是非法的),本人觉得很有必要讲一讲广东水师(又称粤洋舰队)的历史让大家了解。
广东水师是一支常驻在两广(包括海南岛)的水上军事力量,基于广东是中国南大门的原因,历朝历代对于广东一带的海防都是相当重视。
而近代广东水师的前身要追溯至1664年(清朝康熙3年)的绿营广东水师,水师提督驻于惠州,后来在1668年(康熙7年)因广东海域太平无事而遭到裁撤。
直至1809年(嘉庆14年)才重新设置水师提督,驻扎在虎门。
水师总兵力达2万人,拥有各式战船400余艘,其中最大的战舰为水师提督的督船,但排水量也不过是百余吨,装备旧式火炮十数门。
而到了清朝中期,各地军备废弛,北京三大营的军队在皇帝面前阅兵尚且“人堕马,箭坠地”,更何况远在天南,又不是清朝长期重视的水师力量。
因此广东水师当时的情况可谓相当糟糕,火炮缺乏保养,经常发生炸膛事故,就算没有发生事故,火炮的射程也是短的惊人(最主要是火药的原因:清朝制造的火药粗糙成沙粒状,不像西方是细粉状,因此燃烧不充分,导致火炮的威力减弱);战船也因缺乏修整导致大量停用,可使用的战船数量跟上报予朝廷的数量出入巨大;船上的武器,例如:火枪,长枪,佩刀等都已经腐朽老化,不堪使用,更不用说兵员素质等问题。
简单而言,广东水师缉贼拿盗尚敷其用,到了面对近代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时就完全不堪一击。
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州执行禁烟的任务,在与英国人多次交锋后,他明白与英国人的武力冲突已经不可避免,因此林则徐也对广东水师进行了检阅,但是发现广东水师无论从装备到兵员素质都不堪大用,为此他也上奏朝廷希望得到经费改善装备。
(林则徐当时通过对比清朝和英国的火炮后,说道:“英军火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以及我,是器不良也”)。
绿营水师旗帜清朝水师林则徐1839年11月3日,在穿鼻洋发生了一场海战,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领的29艘水师战船:16艘为战斗帆船(师船),13艘为火船(用于点着后对敌舰发动火攻),对阵英国2艘风帆护卫舰“风信子”号和“皇家海军”号(“风信子”号装备18门火炮,“皇家海军”号装备50门火炮)。
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
轮船招商局与中国近代化当第一艘悬挂着双鱼龙旗(后改为红底圆月旗)的中国商轮出现在中国最大的内河长江上时,历史宣告了中国航运业的开端,标志中国水上交通由木船运输进入轮船运输的新纪元。
历史同时宣告了中国民族航运业的肇始,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轮运势力包揽中国航运垄断局面的结束。
历史还宣告了席卷全球的资本主义滚滚潮流开始改变着中国航运事业的面貌,标志着中国水上运输行业迈开资本主义化的步伐。
所以,无论从生产力、民族关系、生产关系各个角度来观察评价,轮船招商局的成立都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一新式轮运业的试探性活动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即已开始,发展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后期,新式轮运企业的筹办在中国人中便已开始酝酿。
其一是买办出身、曾为曾国藩当幕僚的容闳;另一例则是广东商人吴南皋。
此外,广东买办甘章买轮船一艘,航行香港附近口岸,宁波商人也有购买轮船的计划。
这些活动说明:新式航运业已经孕育多时,而且呼之欲出了。
为什么这些人热衷于此呢?一是先进生产力的示范作用。
马克思说:“工农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尤其使社会生产过程的一般条件即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成为必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21页。
)。
西方物质文明输入中国不久,新式的革命化的运输工具——轮船立刻引起中国人民浓厚的兴趣。
当时大量言论既是对这一新式运输工具优越性的忠实报导,也是对新时代生产力的醉心讴歌和由衷赞叹!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必然性:“缓慢的不定期的帆船已被迅速的、定期的轮船航线排挤到次要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5页。
)二是高额利润的吸引。
外轮在中国水域营运所攫取的高额利润使许多手头有一定资金的中国人馋涎欲滴、跃跃欲试。
厚利所在,众商趋之若鹜,自然就不足为奇了。
来自民间开创新式航运事业的努力,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成果。
这一方面是由于落后的中国,经济极不发达,资本原始积累不足,难以单独兴办如此大型交通运输事业。
航运业是一种被马克思称之为“要冒较大风险”的投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23页。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发展史近代航海事业是指从19世纪开始,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在航海领域的发展历程。
这段历史可以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场战争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近代化进程。
在这之后,中国开始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和内部改革的挑战。
在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里程碑。
首先是1860年的《天津条约》签订,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外国船只得到了在中国沿海贸易的权利。
这使得中国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航海技术和船舶建造工艺。
随着西方技术的引进,中国开始建立起自己的航海基础设施。
1872年,中国第一艘现代化军舰“定远”号下水,标志着中国航海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艘军舰采用了西方的造船技术和装备,大大提升了中国的海上实力。
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还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获得了德国在中国的船只和船厂,使得中国的造船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了国际航海组织的建设和活动,与国际接轨。
然而,中国近代航海事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面临了内忧外患的局面,航海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国共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航运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船只和港口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了全面的航海事业的重建工作。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船舶建造和海运业的发展。
1950年代,中国建造了一批现代化的货船和客船,并逐步恢复了国际航运业务。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近代航海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80年代,中国大力引进国外的航海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了航运业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船舶工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重要一员。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近代航海事业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的船舶数量和船舶吨位逐年增长,中国的港口也成为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此外,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航运组织的工作,为国际航海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近代航运发展史
中国的航运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
当时,人类已经开始驾驶原始的舟筏浮具和简单的导航知识进行海上航行。
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了铁器时代,铁制工具的使用促进了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海上运输与海上战争。
秦汉时期,随着海船大型化及风帆的出现,中国的航海活动从近海走向远洋。
徐福船队东渡日本和西汉海船远航印度洋的壮举,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船队远航到了波斯湾。
明朝时,中国航海家郑和率领远洋船队,历时28年,先后7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过万里,成为中国古代造船业和航海事业的巅峰。
到了现代,中国航运持续发展。
1996年11月28日,上海航交所成立,它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交通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组建的我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航运交易所。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
为满足WTO的要求,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并自2002年1月1日起实施。
总的来说,中国的航运发展历史体现了中国在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方面的持续进步和发展。
广府商人在航运业展开“商战”
S U H C N E IW /D C MB R 2 0 8 O T HI A R V E E E E 08 3
珠江志
一
、
发出 “ 商战 ”的呼唤
杰 出的商业思想 家。正 是他在
世危
一 书
中发出 “ 以商立 同” ,与西方进行商 战的呼唤 。
郑 观应 ,广 东 香 山人 ,与 唐 廷枢 、徐润 同
船舶修造 的基地而发展起来 的 ,外 国在广东沿 海 的轮船业 势力 也特 别雄厚 。鸦 片 战争之 后 ,
西人器物 的投资环境 。当然 ,其 时北方 的洋务 派势力雄厚 ,推 行航运业 的近代 化容易得 到支 持 ,广府商人借 此机会在 近代历史 舞 台上 与西
方决一雌雄 。 广 府商人 中的代表 者如唐廷 枢 、徐润 、郑
珠江志
1 I. ~ .
■
▲
l
▲
I
-
▲
J
. 、
▲
I I
■ ——■ .
J 肘 阏A 仕 朋 业 展 y : 还
开 “ 商战’ ’
叶 显恩 周兆 晴
【 要]本文介绍 了中国航 运业近代化 的过 程 、 ,广府 商人在 非常艰难 的形 势下与外商展 开正面 摘 f , 较量 ,取得 了良好 成绩 。他们 一是借 助招 商局 的j 台 ,利 用在 洋行 中学得 商战 的知识 ,开创 了民族 擎 航 运业的新局 面;二是在广 东地 区,根 据 内河和 ;海 内港 的特 点 ,着重发展 小轮船 ,终 于取得 垄断
用西法 以齐众力” 。
产 之 中。值此 时 , “ 习船务 生意 ” “ 精 、 才识练
达 ,器宇 宏深 ” ,具有管 理新 企业 的知识 和能力
论唐廷枢与晚清航运业的发展
论唐廷枢与晚清航运业的发展于丁坤【摘要】唐廷枢是晚清洋务运动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在实掌轮船招商局期间,恪尽职守,进行了一系列的新活动,如采取资本主义先进管理方式改组轮船招商局,首创官办机械船舶维修业、船舶保险业,兼并外国轮船公司与签订"齐价合同"等措施,不仅推动了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而且对晚清的航运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期刊名称】《哈尔滨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12【总页数】7页(P114-120)【关键词】唐廷枢;晚清航运业;轮船招商局【作者】于丁坤【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历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52唐廷枢是晚清洋务运动史上重要的人物,其1873年转投轮船招商局,实乃其一生事业之转折点。
在他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之下,不仅推动了轮船招商局的近代化发展,而且进一步打破了洋商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完成了南漕北运和“稍分洋商之利”的任务。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学界对唐廷枢本人多有论及,对其评论更是汗牛充栋,但把唐廷枢和晚清航运业的发展结合起来作详细论述的研究并不多。
本文拟从买办时期的唐廷枢、任轮船招商局总办时期的作为及其对航运业的影响等三方面入手,层层深入,探讨唐廷枢在促成轮船招商局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其在晚清近代航运业的初步形成和近代化航运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唐廷枢(1832-1892),号景星,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晚清航运近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北华捷报》在其去世之后评论道:“唐廷枢的一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时代,他的死……是一个持久的损失。
”[1]少年的唐廷枢,于1842-1848年在香港的一家教会学校接受了六年的西式教育。
在他口中,他是一个“受过彻底的英华教育”[2](P166)的人。
他的英语之好,以至于“说起英语来,就像一个英国人”。
[2](P167)离开学校之后,“在香港的一家拍卖行当助手,开始了他的生涯,随后在殖民政府当一名翻译”。
产权纠纷与中国近代内河轮运业的发展——以闽江航运为中心
作者: 姜修宪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页码: 51-5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产权界定;制度变迁;内河轮运业;闽江
摘要:在解释中国内河轮船航运业的近代化时,学界往往从史学的角度,运用外国资本主义压迫和国内封建势力阻碍这两种理论进行研究,却没有注意到航运业内部因素的变化。
文章通过对近代化过程中轮船航运业与帆船业之间纠纷的研究指出,双方冲突的根源和焦点是对运输权的争夺。
因此,从产权理论的第三种视角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内河轮船航运业和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曲折性。
广州经济近代化略论
广州经济近代化略论
广州经济近代化是广州市自19世纪中叶开始的一个现代化进程,经历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甲午战争等多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和磨难。
从国际贸易的中心转变为工业、造船、交通、金融等多个领域的现代化产业,并且成功的实行了土地改革、国有化、企业化、开放政策等一系列经济改革。
近代广州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贸易之都,商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建立了与外国航运、银行、保险、贸易等紧密联系的商业机构,形成了以“楼、棚、布、妆”为代表的标志性产业。
广州特色的纺织、糖业、茶叶、荔枝等传统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广州的经济发展。
在此基础上,广州市加大科技、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发展了许多现代化产业,如造船、化工、机械、电子等高新技术行业。
同时,广州成功实施了一系列战略性的国有化、集中化、企业化、市场化改革,大力培育国有企业,巩固了产业基础,提升了竞争能力。
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广州率先走在前面,实施了开放政策,加强与外商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国内投资,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广州也率先探索了方式,大力发展自贸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致力于加强区域协作和自由贸易。
总之,广州经济近代化是从传统商业城市向现代产业城市的一次改变,是广州勇于挑战,积极探索,勇攀高峰的结果。
广州不仅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之一,也成为了国际合作与交往的首要平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显恩周兆晴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摘要]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炮舰开道,将近代航运业“移植”过来,其铁壳轮船几乎垄断广东的沿海及内河水域。
面对海权与航权被侵夺而致广州原有的航运业被摧残的局面,粤商大量北上,学习西方商业知识,积聚资本,并开始在轮船业与西方进行商战。
[关键词]铁壳轮船航运业近代化买办粤商投资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天朝大国”迷梦终被英国战船上的炮声所震醒,隐约感到商战与海权时代的来临。
由于不平等条约下海权与航权被侵夺,以及铁壳轮船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广州原有的航运业首当其冲地受到全面摧残。
以广州口岸商人为主的粤商,不作无理智的排斥,而是先理性地接受与合作。
他们利用与西方人长期接触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在新的形势下同西方人打交道,亦即先充当东西方之间贸易的中介,以买办的特殊身份,向西方学习新的商业知识,积累资本,准备在轮船业与西方开展商战。
一、外国轮船垄断沿海与内河水域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19世纪上半叶开始制造以蒸汽为动力的铁壳轮船。
1830年4月19日,英国在印度制造的轮船“福士”号来到珠江口的伶仃岛,当接纳中国的引水员上船时,它顶风逆潮,破浪前进,其情景令人惊奇。
这是中国人首次见到的轮船。
“渣甸”号继于1835年5月20日抵达伶仃,本拟作穗澳间客船之用。
1836年1月1日,此船溯珠江航行时遭到虎门两岸炮台的炮击而退回伶仃洋,由此引起纠纷,被迫开往新加坡。
直至1838年,有轮船欲从虎门口至广州时,人们认为轮船不仅将尽杀水中鳞虫,而且将破坏风水,小艇蛋户也将因此而失业。
当地商民为此纷起反对。
“福士”号和“渣甸”号的到来,仅仅引起了中国人的惊慌,而真正领略西方轮船的威力及其引发的时局变化,是在鸦片战争期间。
19世纪50年代之前,尽管铁壳轮船还处在实验阶段,英国从30年代起就开始用以装备海军。
当时轮船吨位小,安炮少,且不是主力,但其航行快速、机动性能强、吃水浅,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沿海和内河又可横行肆虐,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威力。
整个鸦片战争期间,从广州至南京,大小十次战役,英军凭其船坚炮利以少胜多,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
枭勇善战,屡建奇功者如杨芳,当被道光任为参赞大臣,派往广州主剿英军时,闻说“夷”军利炮坚舰的杀伤力,也不得其解。
他一进入广州即发议论,说:“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
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
主客异形,安能操券若此。
此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
”他采用以邪制邪的法术,传令保甲遍收被时人视为最不洁净的妇女溺器以迎击之。
他的看法及所采取的举措,反映了当时官绅中一部分人的心态。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从加强防卫出发,官绅的第一反应是仿制轮船。
林则徐在1840年看到英军的“车轮船”时便尤为重视。
他下令仿造优于中国帆船的“夹板船”,并买了一艘夹板船。
据当时任英国海军军官J.E.Bingham的记载,道光20年(1840年)4月15日林则徐检阅的新海军,就有“剑桥”号军舰(夹板船)、两艘纵式帆船、一艘明轮小轮船以及沙船等。
他以为凭此装备就可扫荡英舰,但英军进攻广州时,这些船却轻而易举地为英军所掳获。
他在鸦片战争期间曾提出:“以船炮而言,本为海防必须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之计,亦不得不事先筹帷。
”道光21年(1841年)3月,他被贬以四品官衔赴浙江军营效力,从广州启程就携带有战船图式8种,其中一种即车轮船图,可见其对改造中国帆船之重视。
后来,其友魏源发挥其思想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建议在珠江口虎门外的沙角、大角二处,建厂仿造西方的轮船。
1841年5月26日,奕山派广州府知府余保纯前往商馆与英军全权代表义律签订奕山—义律停战协定,广州的战事结束。
在英军主力转攻江浙沿海之际,广东的官绅已有仿制轮船以求自强之举。
主要人物是户部员外郎许祥光、广州知府易长华、兵部郎中潘仕成、候选通判潘世荣、批验所大使长庆等。
长庆制造的轮船,因魏源的《海国图志》有记载而能得其详:船身长6丈7尺,舱面至船底深4尺3寸,头尖连阳桥宽5尺3寸,中连阳桥宽2丈,两头安舵,两旁分设桨36把。
中腰安水轮两个,制如车轮。
内有机关,用十人脚踏旋转。
轮之周围,安长木板12片,如车轮之辐,用以劈水。
……此可容百余人,共用工料银七千余两。
从此可见,尽管使用人力而非蒸气作动力,其结构与设置都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道光22年(1842年)春,潘仕成仿造轮船一只,船底全用铜片包裹,以防虫蛀。
此船曾在广州白鹅潭操练。
约与此同时,潘世荣也续造新船一只,乏于记载,不得其详。
只知道地方当局奏报:此船“放入内河,不甚灵便”,打算“将来或雇觅夷匠仿式制造,或购买夷人造成之船”。
但道光闻奏,却廷寄谕旨曰:“火轮船式,该省所造既不适用,著即无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无庸购买。
”既然皇上有此谕旨,战事又以英军进迫南京,签订城下之盟的协定而结束,自当恢复常态,享“升平”之乐了。
随着再次看到利用西方坚船利炮镇压太平天国义军所发挥的威力,以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受到的教训,广东巡抚、总督,如劳崇光、郭嵩焘、蒋益澧、瑞麟、刘坤一、张之洞等,也曾提出仿制或购买战船的主张,但同样是为了适应“数千年来之大变局”的海防需要。
上述努力,对推进航运业的近代化意义并不大。
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是作为西方列强在炮舰开道下商业扩张的先行行业而被移植的。
英国等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下的特权,利用其快速、安全、准时、省费的轮船,以香港作为他们航运业的基地,解决其在中国的货物装卸、轮船给养和维修。
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地将其日益完善的近代航运业在广东推行。
1846年,英人柯拜先在黄埔兴办轮船修理业,继之而起的有美资琼记洋行的旗记铁厂和英资的诺维船厂,于仁船坞公司等于1850至1853年间先后创办,并在广州修筑码头、货栈。
由英美资本合办的驻香港的省港澳轮船公司,自同治6年(1867年)起,先后在珠江北岸丁字码头东西两侧建筑码头、货仓多处。
除建船坞、码头、货仓外,早于1846年已有两艘外轮从事香港—广州间的运输业务。
尔后经营香港至广州等各口岸的轮船公司相继开展业务,具体情况详表1。
此外,各国轮船公司又在上海先后成立,既有美资的旗昌轮船公司、英资的中日(沿海和长江)轮船公司、英印合资的中国商业(商人)轮船公司,以及英资的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怡和等轮船公司。
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等也有船南下广东沿海参加竞争,加之各个洋行兼营航运,竞争日益激烈。
例如,1860年1月1日,汕头正式开埠后,始由英轮垄断,1867年以后,美国、德国、西班牙、俄国等也相继加入竞争。
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此港竞争的国家约有十个之多,其中以英、美、德三国势力尤为雄厚。
各国轮船竞相在广东沿海迅速扩张势力,广东沿海原有的帆船运输很快为洋轮所排挤、取代,“外商与洋船之地位,则得条约与领事之保障而愈趋优越”,“来往于各港口间的无数艘轮船,运费一律低廉,低到中国商人甚至可以利用轮船来运酱菜了。
这种情况下,帆船根本没办法与轮船竞争”。
海上保险制度也增强了轮船的竞争力。
中国的帆船安全性能差,往往是海盗袭击的目标,正表1以香港为基地经营至广州等口岸的轮船公司*开航年分1849(~1854)18491862186318651867公司名称香港广州快轮(Hongkong&Canton Stram Packet Co )大英火轮公司(P.&0.S.S.)法兰西火轮公司(Service Maritime Des wessageries Imperials Marseilles **道格拉斯(Douglas Lapraik )省港澳轮船公司(the Hongkong ,Canton &Macao S.B.Co.)海洋轮船公司(the Ocan Steam Ship ,Liverpool )**通商口岸广州广州、上海及中途各口上海福州及中途各站广州和澳门上海及中途各口资料来源:聂宝章《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7页。
注:*除本表列专业轮船公司外,自香港经营上海及中途各口航运的其他洋行有:旗昌洋行(1855年起,开航香港至上海),宝顺洋行(1855年,上海),怡和洋行(1855年,从加尔各答至香港线延伸至上海),禅臣洋行(1857年,厦门福州),阿波卡洋行(1861年,从加尔各答至香港线延伸至上海),琼记洋行(1864年,上海)。
**总行在欧洲。
如《海关十年报告》中所说“海上保险原则消灭了中国帆船。
‘你能保险吗?’几乎是所有中国商人必然要回答的一个问题”。
19世纪下半叶,江上轮船和洋式蓬船之间也迅速彼长此消,比例愈拉愈大。
1873年,英国驻广州领事的商务报告中说,广州的海上运输已为外国人所垄断,“他们的轮船搀夺了木船货运,以致该业全部消失”。
虽然“全部消失”之说过于绝对,但在给外国人开放的沿海与内河水域,的确均属外轮的天下。
这种航运业的革命是在炮舰开道下的移植而非广东内部自发的,那么必然遭到顽强的抵制。
据粤海关1874年广州口岸贸易报告记载,“这里有相当大的进出口贸易是由民船来往广州及广州以东或以西的沿海各小城镇与属于外国的两个自由港即香港和澳门之间所进行的”,因为在河涌如织的珠三角地区,未属开放的河道甚多,帆船、舢板依然可以在此行驶。
外轮所不能涉足的水域,自当不能与之竞争了。
曾任海关副署的班思德就指出:“珠江三角洲各处,亦为帆船麇集中心。
驻华英领事同治11年(1872年)曾作估计,英货自香港由帆船输入粤省者,每年所值不下英金360万镑之多,其他不易损坏的笨重货物,如米、豆、盐、木材等亦率借帆船输运国内各处。
”基于这些帆船所进行的贸易,其“货物未按关税税率课税”,因此难以对其数量做出统计。
珠三角河网区用传统的帆船、舢板运输的情况,一直维持到19世纪90年代以后才发生变化。
就航运工具从帆船至轮船的革命性变化而言,的确是一种趋向进步的近代化变迁。
从外部移植的近代化,在远如欧美,近如日本,都有先例。
但是在不平等条约下的这一变化,使广东地区的船民饱受失业、剥削之苦,还严重地损害了其民族自尊心,自然遭到抵制。
因此,后来粤商积聚资本,在航运业奋起反击。
二、粤商扮演新的历史角色———买办扩大通商口岸,改善通商条件,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重要目的。
上海被迫对外开埠后,由于其地处长江入海口,可通过长江水系和南北洋航线将全国纳入其贸易腹地,如此优越的自然条件,自然成为西商投资首选之地。
香港的崛起本已分享了广州的贸易,鸦片战争中广州人与英国入侵者结下的仇视情结不能一时解开。
鸦片战争后十几年发生的“亚波罗”号事件,以及抵制西人入城等,即可证明这一点。
加之太平天国起义及由此而引发的红巾军起义,都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动乱之中。
所以,上海崛起并取代广州实属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