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显恩

兆晴

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

[摘要]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炮舰开道,将近代航运业“移植”过来,其铁壳轮船几乎垄断广东的沿海及内河水域。面对海权与航权被侵夺而致广州原有的航运业被摧残的局面,粤商大量北上,学习西方商业知识,积聚资本,并开始在轮船业与西方进行商战。

[关键词]铁壳轮船航运业近代化买办粤商投资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人的“天朝大国”迷梦终被英国战船上的炮声所震醒,隐约感到商战与海权时代的来临。

由于不平等条约下海权与航权被侵夺,以及铁壳轮船无与伦比的竞争优势,广州原有的航运业首当其冲地受到全面摧残。以广州口岸商人为主的粤商,不作无理智的排斥,而是先理性地接受与合作。他们利用与西方人长期接触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在新的形势下同西方人打交道,亦即先充当东西方之间贸易的中介,以买办的特殊身份,向西方学习新的商业知识,积累资本,准备在轮船业与西方开展商战。

一、外国轮船垄断沿海与内河水域

随着18世纪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19世纪上半叶开始制造以蒸汽为动力的铁壳轮船。1830年4月19日,英国在印度制造的轮船“福士”号来到珠江口的伶仃岛,当接纳中国的引水员上船时,它顶风逆潮,破浪前进,其情景令人惊奇。这是中国人首次见到的轮船。“渣甸”号继于1835年5月20日抵达伶仃,本拟作穗澳间客船之用。1836年1月1日,此船溯珠江航行时遭到虎门两岸炮台的炮击而退回伶仃洋,由此引起纠纷,被迫开往新加坡。直至1838年,有轮船欲从虎门口至广州时,人们认为轮船不仅将尽杀

水中鳞虫,而且将破坏风水,小艇蛋户也将因此而失业。当地商民为此纷起反对。“福士”号和“渣甸”号的到来,仅仅引起了中国人的惊慌,而真正领略西方轮船的威力及其引发的时局变化,是在鸦片战争期间。

19世纪50年代之前,尽管铁壳轮船还处在实验阶段,英国从30年代起就开始用以装备海军。当时轮船吨位小,安炮少,且不是主力,但其航行快速、机动性能强、吃水浅,在武器装备落后的中国沿海和内河又可横行肆虐,显示出无与伦比的威力。整个鸦片战争期间,从广州至南京,大小十次战役,英军凭其船坚炮利以少胜多,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枭勇善战,屡建奇功者如杨芳,当被道光任为参赞大臣,派往广州主剿英军时,闻说“夷”军利炮坚舰的杀伤力,也不得其解。他一进入广州即发议论,说:“夷炮恒中我,而我不能中夷。我居实地,而夷在风波摇荡中。主客异形,安能操券若此。此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他采用以邪制邪的法术,传令保甲遍收被时人视为最不洁净的妇女溺器以迎击之。他的看法及所采取的举措,反映了当时官绅中一部分人的心态。

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变,从加强防卫出发,官绅的第一反应是仿制轮船。

林则徐在1840年看到英军的“车轮船”时便尤为重视。他下令仿造优于中国帆船的“夹板船”,并买了一艘夹板船。据当时任英国海军军官J.E.Bingham的记载,道光20年(1840年)4月15日林则徐检阅的新海军,就有“剑桥”号军舰(夹板船)、两艘纵式帆船、一艘明轮小轮船以及沙船等。他以为凭此装备就可扫荡英舰,但英军进攻广州时,这些船却轻而易举地为英军所掳获。他在鸦片战争期间曾提出:“以船炮而言,本为海防必须之物,虽一时难以猝办,而为长久之计,亦不得不事先筹帷。”道光21年(1841年)3月,他被贬以四品官衔赴浙江军营效力,从广州启程就携带有战船图式8种,其中一种即车轮船图,可见其对改造中国帆船之重视。后来,其友魏源发挥其思想而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并建议在珠江口虎门外的沙角、大角二处,建厂仿造西方的轮船。

1841年5月26日,奕山派广州府知府余保纯前往商馆与英军全权代表义律签订奕山—义律停战协定,广州的战事结束。在英军主力转攻江浙沿海之际,广东的官绅已有仿制轮船以求自强之举。主要人物是户部员外郎许祥光、广州知府易长华、兵部郎中潘仕成、候选通判潘世荣、批验所大使长庆等。长庆制造的轮船,因魏源的《海国图志》有记载而能得其详:

船身长6丈7尺,舱面至船底深4尺3寸,头尖连阳桥宽5尺3寸,中连阳桥宽2丈,两头安舵,两旁分设桨36把。中腰安水轮两个,制如车轮。内有机关,用十人脚踏旋转。轮之周围,安长木板12片,如车轮之辐,用以劈水。……此可容百余人,共用工料银七千余两。

从此可见,尽管使用人力而非蒸气作动力,其结构与设置都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道光22年(1842年)春,潘仕成仿造轮船一只,船底全用铜片包裹,以防虫蛀。此船曾在广州白鹅潭操练。约与此同时,潘世荣也续造新船一只,乏于记载,不得其详。只知道地方当局奏报:此船“放入内河,不甚灵便”,打算“将来或雇觅夷匠仿式制造,或购买夷人造成之船”。但道光闻奏,却廷寄谕旨曰:“火轮船式,该省所造既不适用,著即无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无庸购买。”既然皇上有此谕旨,战事又以英军进迫南京,签订城下之盟的协定而结束,自当恢复常态,享“升平”之乐了。随着再次看到利用西方坚船利炮镇压太平天国义军所发挥的威力,以及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所受到的教训,广东巡抚、

总督,如劳崇光、郭嵩焘、蒋益澧、瑞麟、刘坤一、张之洞等,也曾提出仿制或购买战船的主张,但同样是为了适应“数千年来之大变局”的海防需要。

上述努力,对推进航运业的近代化意义并不大。广东航运业的近代化,是作为西方列强在炮舰开道下商业扩张的先行行业而被移植的。

英国等西方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下的特权,利用其快速、安全、准时、省费的轮船,以香港作为他们航运业的基地,解决其在

中国的货物装卸、轮船给养和维修。在本国政府的支持下,迅速地将其日益完善的近代航运业在广东推行。

1846年,英人柯拜先在黄埔兴办轮船修理业,继之而起的有美资琼记洋行的旗记铁厂和英资的诺维船厂,于仁船坞公司等于1850至1853年间先后创办,并在广州修筑码头、货栈。由英美资本合办的驻香港的省港澳轮船公司,自同治6年(1867年)起,先后在珠江北岸丁字码头东西两侧建筑码头、货仓多处。除建船坞、码头、货仓外,早于1846年已有两艘外轮从事香港—广州间的运输业务。尔后经营香港至广州等各口

岸的轮船公司相继开展业务,具体情况详表1。

此外,各国轮船公司又在上海先后成立,既有美资的旗昌轮船公司、英资的中日(沿海和长江)轮船公司、英印合资的中国商业(商人)轮船公司,以及英资的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怡和等轮船公司。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等也有船南下广东沿海参加竞争,加之各个洋行兼营航运,竞争日益激烈。例如,1860年1月1日,汕头正式开埠后,始由英轮垄断,1867年以后,美国、德国、西班牙、俄国等也相继加入竞争。19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此港竞争的国家约有十个之多,其中以英、美、德三国势力尤为雄厚。各国轮船竞相在广东沿海迅速扩张势力,广东沿海原有的帆船运输很快为洋轮所排挤、取代,“外商与洋船之地位,则得条约与领事之保障而愈趋优越”,“来往于各港口间的无数艘轮船,运费一律低廉,低到中国商人甚至可以利用轮船来运酱菜了。这种情况下,帆船根本没办法与轮船竞争”。

海上保险制度也增强了轮船的竞争力。中国的帆船安全性能差,往往是海盗袭击的目标,正

表1以香港为基地经营至广州等口岸的轮船公司*

开航年分1849(~1854)

18491862186318651867

公司名称

香港广州快轮(Hongkong&Canton Stram Packet Co )

大英火轮公司(P.&0.S.S.)

法兰西火轮公司(Service Maritime Des wessageries Imperials Marseilles **道格拉斯(Douglas Lapraik )

省港澳轮船公司(the Hongkong ,Canton &Macao S.B.Co.)海洋轮船公司(the Ocan Steam Ship ,Liverpool )

**

通商口岸

广州

广州、上海及中途各口上海

福州及中途各站广州和澳门上海及中途各口

资料来源:聂宝章《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7页。注:*除本表列专业轮船公司外,自香港经营上海及中途各口航运的其他洋行有:旗昌洋行(1855年起,开航香港至上海),宝顺洋行(1855年,上海),怡和洋行(1855年,从加尔各答至香港线延伸至上海),禅臣洋行(1857年,厦门福州),阿波卡洋行(1861年,从加尔各答至香港线延伸至上海),琼记洋行(1864年,上海)。

**总行在欧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