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引言概述:
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而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则是对学生对于历史文献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考察。

本文整理了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重点笔记,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复习和准备历史文献学的考试内容。

正文内容:
一、历史文献学的概述
1.历史文献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3.历史文献的分类和重要性
二、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
1.历史文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历史文献收集的渠道和途径
3.历史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三、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
1.历史文献整理的步骤和方法
2.历史文献编纂的原则和技巧
3.历史文献编辑的流程和内容要点
四、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1.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和技巧
2.历史文献评价的标准和要求
3.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应用
五、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1.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学派
2.历史文献学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3.历史文献学对于历史研究的影响和贡献
总结:
通过对历史文献学的概述,我们了解到历史文献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环境。

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的复习重点主要包括历史文献学的概述、历史文献的鉴定和收集、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以及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和未来。

复习时可以重点关注每个大点的小点内容,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加深对于历史文献学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充分准备和复习,相信可以在历史文献学期末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文献学讲稿

文献学讲稿

文献学讲稿课程说明一、课程适用专业本课程适用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专业以及其它相关专业,也适用于理科专业。

二、课程性质《文献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它后续专业课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和利用、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等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为解决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三、课程的地位和作用《文献学》是研究古今中外文献材料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课程。

古今中外文献浩如烟海、无法穷读,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猛,信息量空前增长,如何利用较短的时间、有限的精力阅读自己最需要的书,选择最需要的信息,网罗最必要的文献资料,文献学无疑是事半功倍的一把钥匙。

(限于条件,本课程研究中国古今文献,侧重古典文献,暂且不涉及外国文献。

)四、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文献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了解文献的形态、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注释、检索、出土文献、敦煌文献、论文的撰写,掌握重要文史工具书及其它工具书(如西文工具书)的使用(文献的辑佚、辨伪和典藏不列为讲授内容),学到一些治学的基本方法(如知人论世,“二重证据法”),真正培养学生对中国文献和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走上繁荣、传播祖国文化、学术的道路。

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重点掌握文献的基本使用方法。

2、尽可能运用实物教学,让学生对古代文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加深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文献收集与查阅,尤其是进行毕业论文的撰写。

按:随着文字的数据化,电子图书的迅猛发展(如:出现电子图书阅读终端,将终端芯片插入手机,即可阅读),文献学的内容和教学将会发生很大变化。

五、参考书目1、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3、潘树广等《文献学纲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第一讲文献与文献学§1 为什么要学文献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_

古文献学讲义古文献学讲义 0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5)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 (5)一、关于文献学 (5)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 (7)1、古人的文献概念 (7)2、古文献的种类 (7)(1)古籍 (7)(2)甲骨金文 (9)(3)简牍帛书 (10)(4)石刻 (10)(5)敦煌吐鲁番文书 (11)(6)明清档案 (11)三、古文献学 (12)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 (13)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 (13)1、孔子“修六经” (13)2、刘向刘歆父子的文献整理 (13)3、郑玄整理群经 (14)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 (15)1、四部分类目录的产生与确立 (15)2、校勘之学的进步 (15)3、注释体裁的扩展 (16)4、文献辨伪的初兴 (16)三、宋元明的文献学 (17)1、私家目录的兴起与目录内容的拓展 (17)2、校勘之学的日趋成熟 (17)3、疑古精神的高涨与辨伪之学的精密 (18)4、文献范围的扩展 (18)5、文献辑佚与史料考异学的发展 (18)6、版本学的萌芽 (19)四、清代的文献学 (20)1、文献整理和传统图书分类目录的集大成——《四库全书》与《四库全书总目》203、版本之学的兴盛 (22)4、辨伪的成熟 (22)5、规模空前的辑佚 (23)6、清人在古文献学上的贡献 (24)五、百年来的文献学 (24)1、古文献学理论体系的创立与不断完善 (25)2、古文献领域的扩展 (25)3、辨伪学的的巨大成就 (27)4、校勘学理论的成熟 (29)5、古籍版本学研究的系统化 (29)6、文献注释的新格局 (30)7、古文献的标点和索引 (32)8、古文献的数字化 (33)(1)台湾中央研究院汉籍电子文献 (33)(2)《文渊阁四库全书》及《四部丛刊》电子版 (34)(3)中国基本古籍库 (35)(4)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35)(5)国学宝典 (36)(6)一切传世文献电脑化资料库 (36)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 (37)一、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 (37)1、目录学 (37)2、校勘学 (38)3、版本学 (38)4、辑佚与辨伪 (39)5、注释与索引 (39)二、古文献学的关联学科 (39)1、金石学、简帛(牍)学与敦煌吐鲁番学 (39)2、语言学、古代文学与历史学 (40)3、其他 (40)第二章文献目录 (40)第一节古籍目录 (40)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 (40)2、《四库提要》的分类及其类目简析 (41)(1)经部 (41)(2)史部 (44)(3)子部 (49)(4)集部 (53)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 (55)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 (56)一、............................................................................................................... 目录类型561、公藏书目 (56)2、私家书目 (57)3、史志目录 (57)二、目录的内容 (58)1、篇目和书目 (58)2、书名 (58)3、卷(篇)数 (59)4、著(撰、作)者 (59)5、版本 (59)第三章文献校勘 (60)第一节古籍的错误 (60)一、古籍的致误 (60)二、古籍的错误类型 (61)1、误(讹) (61)(1)形近而误 (61)(2)字形的其他错误 (61)(3)音同音近而误 (62)(4)误改而误 (62)2、衍 (63)(1)形似而衍 (63)(2)因字义同而衍 (63)(3)因不明文义而衍 (63)(4)注文误入正文而衍 (64)(5)因误据他书而衍 (64)3、脱 (64)(1)因原书缺损而脱 (64)(2)因重文而脱 (64)(3)因上下文而脱 (64)(4)正文误入注文而脱 (64)(5)因误删文字而脱 (64)4、倒 (65)(1)因上下字句关联而倒 (65)(2)因错简错叶而倒 (65)(3)因不明词义文义乙正而倒 (65)(4)因误乙正而倒 (65)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 (66)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 (66)二、底本与对校本 (66)三、校法四例 (67)1、对校 (67)2、本校 (67)3、他校 (68)4、理校 (70)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 (70)第三节校勘记 (71)一、校记的体裁 (72)1、随文 (72)2、卷末 (72)3、篇末 (72)二、校记的撰写 (72)1、校记的内容 (72)2、校记的体例 (72)三、校记的作用 (72)第四章古籍版本 (73)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 (73)一、几个概念 (73)1、古籍与古籍版本 (73)2、古籍的版本与善本 (73)二、常用术语 (74)2、书册形式 (74)3、版式 (74)三、工具书 (75)第二节版本鉴别 (76)一、版本鉴别的依据 (76)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 (77)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78)1、宋浙本及其鉴别 (78)2、宋建本及其鉴别 (78)3、宋蜀本及其鉴别 (79)4、辽、金刻本及其鉴别 (80)四、元刻本及其鉴别 (80)1、元浙本及其鉴别 (81)2、元建本及其鉴别 (81)3、元平水本及其鉴别 (82)五、明刻本及其鉴别 (82)1、明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2)2、明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3)3、明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3)4、明建本及其鉴别 (84)六、清刻本及其鉴别 (84)1、清前期刻本及其鉴别 (84)2、清中期刻本及其鉴别 (85)3、清后期刻本及其鉴别 (85)七、活字本及其鉴别 (86)八、伪本及其鉴别 (86)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 (87)第一节文献辨伪 (87)一、辨伪的必要 (87)二、伪书出现的原因 (89)1、托古传道 (89)2、邀赏牟利 (90)3、争胜嫁祸 (91)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 (92)四、伪书的种类 (92)1、全部伪 (92)2、部分伪 (93)3、内容不伪而书名伪或作者伪 (93)4、版本伪 (93)五、辨伪方法 (93)1、前代无著录 (93)2、前代有著录但久佚 (94)3、今本来历不明 (94)4、题某人旧撰不确 (94)5、今本与前人引真书原本不符 (94)6、书中记事在著者身后 (94)7、有部分伪则全书须慎重对待 (95)8、书中记事与事实相反 (95)9、两书矛盾 (95)10、文体及文句 (95)11、社会发展 (96)12、思想渊源 (96)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 (96)第二节文献辑佚 (97)一、辑佚的意义 (97)二、辑佚方法和要求 (97)1、确定范围 (97)2、明确体例 (98)3、文字校勘 (98)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资料(王珏版)题目一:纸书的装帧形式古书的装订形式一、古书装订形式的变化•1.简策体式:竹、木简的编简;•2.卷轴体式:缣帛和纸书的卷子装,以及纸书向册页过渡的旋风装:•3。

折叠体式:梵夹装和经折装;•4.册页体式: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1。

简策体式•每根竹、木简如同现代书的每页纸一样,是组成一部书的基本单位。

一部书的多根竹、木简,需用纽绳加以编连,即编简成册,亦称“简策”.•编简,在战国至西汉时期最为流行,到东汉、魏、晋时,仍是书籍的主要体式。

•2.卷轴体式•(1)卷轴装大体盛行于隋、唐时期。

时至今日,除装裱字画长卷,仍沿用卷轴装体式外,书籍的卷轴装则早已成为历史。

•(2)卷子装帛书与简书虽然材料不同,形式各异,但在体式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帛书与简策同时并用,确受其影响而模仿简策体式,帛书写好后,也同样从尾端向前卷起,卷成一轴,除了采用卷子装体式外,也可以折叠收藏。

•(3)旋风装•3. 折叠体式•折叠体式可分为梵夹装和经折装两种。

•4. 册页体式(1)蝴蝶装简称蝶装。

装订方法是将每一页有字的一面向里对折,然后把折缝粘连在一张大纸(底纸)的中央,最后将大纸过来就成为前后封皮了。

这种装订形式大约始于五代,盛行于宋代,已非常接近现代书籍的装订形式了。

•(2)包背装这装订形式约始于南宋,盛行于元代。

装订方法是:将书页无字的一面朝里对折,有字的一面朝外,然后把与折缝相对的边缘粘连在一张厚纸上,最后将厚纸向内折好.•(3)线装一般认为线装书始于宋代。

通行于明中叶,至清代而大盛.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大部分古籍都是清人印刷装订,或前代印刷,清人重新装订的。

因此,多为线装书。

因而有人甚至以¡°线装书¡±代指古籍。

它是我国古代书籍装订形式中最进步的一种。

其实,它只是对包背装的改进。

题目二:目录的意义及作用1。

提要钩玄,治学涉径目录的“类例既合,学术自明”,便可藉此“即类求书,因书究学”,司得读书治学门径,少走弯路.可见,目录,特别是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解题目录、举要目录,可以担负指导读者阅读的任务,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目录可帮助读者挑选自己需要阅览的书籍,解决如何读书,先后缓急的问题.对于读书治学确有释疑指径、事半功倍的作用。

古文献学讲义

古文献学讲义

目录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二、古代文献与古文献学第二节古文献学的历史发展一、先秦秦汉的文献学二、三国至隋唐的文献学三、宋元明的文献学四、清代的文献学五、百年来的文献学第三节古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第二章文献目录第一节古籍目录一、《汉书艺文志》的六分法与《四库全书总目》的四分法二、四部分类法与新分类法第二节文献目录类型和内容一、目录类型二、目录的内容第三章文献校勘第一节古籍的错误一、古籍的致误二、古籍的错误类型第二节校勘学的基本方法——校法四例一、前人的校勘方法与“校法四例”的产生二、底本与对校本三、校法四例四、从事校勘的基本要求第三节校勘记一、校记的体裁二、校记的撰写三、校记的作用第四章古籍版本第一节概念术语与工具书一、几个概念二、常用术语三、工具书第二节版本鉴别一、版本鉴别的依据二、唐五代刻本及其鉴别三、宋(辽、金)刻本及其鉴别四、元刻本及其鉴别五、明刻本及其鉴别六、清刻本及其鉴别七、活字本及其鉴别八、伪本及其鉴别第五章文献辨伪与辑佚第一节文献辨伪一、辨伪的必要二、伪书出现的原因三、伪书集中产生的时期四、伪书的种类五、辨伪方法六、伪书的价值及利用第二节文献辑佚一、辑佚的意义二、辑佚方法和要求第六章文献收藏第一节古代的藏书体制及理论一、藏书体制二、藏书理论第二节先秦至唐五代的文献收藏一、国家收藏第三节清代的文献收藏一、清代的文化政策与藏书二、清代的官府藏书三、清代的私家藏书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第一节文献与文献学一、关于文献学“文献”一词,今人的解释已相当宽泛,GB中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根据此定义,不仅传统的纸本载体,以及纸产生以前的竹木简牍、帛书这些习惯上归入文献范围内的记录文字内容的载体形式属于文献,而且历代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以及近年来出现的摄影技术作品、影视胶片磁带录音磁带、电脑磁盘光盘等等,均属文献。

如果作为一门学问,不仅具有学科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综合,而且有的内容与人们所理解的一般文献学相距也过远,跨度过大。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期末复习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笔记一、文献导论(一)概念:狭义: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

广义: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二)原义:“文”指文章,“献”为“贤”或“贤才”(三)文献的概念发展:从指“典籍和贤才”(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再到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二、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概况(一)先秦:古典文献学的初始阶段,但遭秦始皇的破坏“焚书坑儒”孔子提出“文献”概念;整理《诗经》《春秋》(二)两汉:成熟时期。

既有以义理为主的经今文学派,又有以考据为主的经古文学派。

刘向、刘歆父子著《别录》《七略》,中国古典目录学、校勘学的奠基人大家:司马迁(西汉)——古籍今译(《五帝本纪》中对《五帝德》与《帝系姓》两篇文献所记内容真实性的辨析);郑玄(东汉)——集大成(《毛诗笺》、《三礼注》);王充(东汉)——辨伪(《论衡》);许慎(东汉)——训诂(《说文解字》),开创以小学校读古典文献或经书的方法(三)魏晋南北朝:北方承汉朝古文字考据之余绪,南方受玄学影响较大,出现义疏文学。

注释整理繁荣,音义之学兴起,四部分类法。

大家:颜之推《颜氏家训》陆德明《经典释文》(四)隋唐:集南北朝之大成,史注成就较高大家:颜师古《五经定本》、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张守节《史记》(注)、刘知几(五)宋元明:疑辨思潮兴起,以理学为代表的义理之学为主或宋辽金元:宋:史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集部书的编纂与整理;金石考据学;公私目录学大家:郑樵、洪迈、朱熹、王应麟明:《永乐大典》;佛教典籍的整理,刻书业发展大家:杨慎、焦竑、胡应麟、方以智(六)清:集前代考据学之大成,形成以小学为中心的一代朴学《四库全书》;语言文字学方面的考释与研究;经传的整理与考辨;历史文献的整理与考证;周秦诸子文献的整理大家:顾炎武、纪昀、廖平、皮锡瑞、俞樾、孙诒让、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七)近代:开始之际,承考据学传统,古文学一直占优势大家:罗振玉、王国维、张元济汉、唐、宋、清是四个重要时期三、古典文献的载体形式甲骨、金石、竹木、缣帛、纸张、电子等四、古典文献类型(一)总集: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完整word版)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 亦作X ”;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 ”;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第一讲文献学概述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 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甲骨文简况:(1)甲骨: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最早青铜器:禹铸九鼎现存最早青铜器:商朝青铜器所属学科:金文学石刻简况: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碣、摩崖、碑石鼓文简况: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使用时间:先秦、两汉出土文献: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多个朝代(通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一 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名词解释) 11、(P57)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 作品集。(名词解释) 12、(P60)丛书,是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理念和体例编校,冠以 一个总的书名,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其特点是保留各 书原名和原有体例。《四库全书》为丛书集大成的一部著作。(名词解释) 13、(P64)类书,是我国古代分式的搜集两种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类书采辑古 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 别类编排,每一门类下又分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 引。(名词解释) 14、(P64)政书“三通”:杜佑《通典》、郑樵《通志》、马端临《文献通考》
15、(P76)“目录”一词最早见于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 16、(见杜泽逊《文献学概要》)“目录”一词在现存文献中以班固《汉书》最早,
刘向是我国目录学的创始人。 17、(P80)叙录(或称书录解题、提要等)列于书名之后,是用以揭示图书的内
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 校勘、流传情况等。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部分,是古代目 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名词解释) 18、(P86—87)四部分类法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简答) 四部分类起源于魏晋之际,初步成熟于东晋时期。曹魏时,秘书郎郑默“考 核旧文,删省浮秽”,制成国家藏书目录《中经》(失传)。稍后西晋秘书监荀勖 因《中经》而著《中经新簿》,分群籍为甲乙丙丁四部,据《隋书·经籍志·序》, 其分类如下: 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 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 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 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大凡四部合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缃素。至 于作者之意,无所论辩。 荀勖四部实际即经、子、史、集。此当为后世四部分类法的开端。又据《隋 志》,其后经“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至东晋,方才重 新搜集整理图书。大著作郎李充编制《晋元帝四部书目》,调整荀勖四部为“五经、 史记、诸子、诗赋”。后世经史子集分部顺序“自尔因循,无所变革”。(《隋志》) 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四部分类法,正式确立经、史、 子、集名称,概括各类书籍性质内容。《隋志》分经部 10 类,史部 13 类,子部 14 类,集部 3 类,附加道、佛 15 类,构成 55 类图书分类。从此,经史子集四

中国文献学讲义

中国文献学讲义

中国文献学讲义第一讲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1、文献一词的含义。

《论语·八佾篇》: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古,《说文解字》:“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

”2、以文献为名的著述: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自叙》: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歴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氏说明他写这本书,所用材料的两个来源:一是书本记载,一是学士名流的议论。

我们也可以看这本书三百四十八卷的体例: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

二者相互为用,成为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

其实,我国史学界,将史实和言论并重,作为撰述的两大内容并不始于马端临,司马迁《史记》,在记述之外还收了不少言辞、议论,如你们学过的李斯的《谏逐客书》,而东汉的班固则将有关学术、政治的重要论文,都一一载入传中,从此,历代诸史都沿用这一体例。

西汉以前,其实也是有这样的情况,《尚书》中的典,主要是叙述事实,《谟》则是记载言论。

《左传》则在叙述事实之外往往有“君子曰”的记述,这也是言词部分。

当然以文献命名著作的在马端临以前确实未曾有过,其后,则有《永乐大典》,这本书的初名为《文献大成》,其取义是包括各类图书的意思。

3、“文献”的函义与范围以上是最初的文献含义,也就是其使用的范围,现在人们使用这个词的时候是扩充了范围的,显得很随意,比如有人把历史上有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样弄,文献就无所不包,其实是不对的。

因为学科分工是越来越细的,一门学科是应该有专门性的,也就是有具体确切的研究范围,不然逻辑混乱,没办法开展有意义的研究。

如地下发现的远古人类头盖骨等,这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也可以说是古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又如墓葬中出土的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有必要考察其形制、时代、手工艺等情况,那是古器物学的研究范围,这些其实都是考古学家的职责范围,和文献学自然是不完全相同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复习精简版

中国古典文献学导论:文献与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作为一个学科的探讨,出现在20世纪初。

学者们的共同看法,文献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基础。

•“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

•最早以“文献学”名其书者,为郑鹤春、郑鹤声先生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文献学概要》。

•目前较为经典的文献学著作主要有:《文献学讲义》(王欣夫)、《中国文献学》(张舜徽)、《文献学概要》(杜泽逊)等。

虽然文献学作为独立学科近代才出现,但“文献”一词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请同学们翻译)•一、“文献”概念的历史演变1.“文献”最早的出处及含义:《论语·八佾》“文献”最初之意,以郑玄、朱熹的释义为代表,二字分解为书面记载(文)与耆旧言论(献)。

2.宋末元初马端临取义《论语》,首用“文献”自名著述《文献通考》“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3.文献的现代含义•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思考:当代记录文献的载体与方式有哪些?二、古典文献与古典文献学1.何为古典文献?•指1911年之前(白话文兴起前)产生的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即古籍。

2.古典文献的存亡概况•《隋书·牛弘传》载,隋文帝开皇初,秘书监牛弘曾上表请广开献书之路,指出古今图书遭遇了五次灾厄。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中又补论牛弘“五厄”为“十厄”。

3.古典文献学•是关于文献形成、形态、整理、研究、利用的学问,即古典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

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文献整理的方法、文献学的历史、文献学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并把这些融为一体,进行系统研究。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讲课讲稿.docx

中国文献学重点复习中国文献学复习重点第一章1.文献一词、文献学、文献学研究、现代文献学研究的起源文献1汉宋学者对文献的理解:“文献”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孔子《论语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代郑玄注:“献,贤也。

”并以“文章贤才不足”解释“文献不足”。

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2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以文献命名的著作《文献通考》。

马氏在序言中解释了文献的含义。

凡叙事,所谓“文”也,凡论事,所谓“献”也。

3元代学者对文献的理解。

含义变化:从兼指典籍与贤人变为偏指典籍。

例:元代王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4明代以来,人们所说的文,通常是指有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文献学文献学一词始见于192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述》“全相望亦私淑宗義,言文献献学者宗焉”。

三年后,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清初史学之建设”一章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大率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及文献学”。

文献学研究第一部用“文献学”命名的专著是郑鹤声、郑鹤春的《中国文献学概要》(1928 年 ) 。

该书作者郑鹤声在例言中援引马端临关于“文献”的解释后说“本编亦采其谊 ......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定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意义:构建古典文献学的初步尝试现代文献学研究(1)60 年代现代文献学初见端倪。

20 世纪 60 年代袁翰青 1964 《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主张使用“文献工作”以区别中国的古典文献学,文献工作就是“现代文献学”,只不过现代文献工作的研究“尚不足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80 年代的讨论。

现代文献学的讨论逐渐激烈起来(3)90 年代倪波主编《文献学概论》——阶段性代表作。

通过对文献和文献工作的讨论,力求勾勒出一个不局限于目录、版本和校雠为核心内容的新的文献学科体系。

文献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文献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

《文献学》讲义(《版本目录学》讲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适用)第一编文献与文献学一、引言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容丰富。

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文献记载、传承的。

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就已迈入文明历史的长河,二千年前的中国已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数千年来,中国境内的各族人民在各自的(常常是相互联系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中国的古典文献毫不为过。

是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文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头。

如何对待它,曾有过激烈的思想论争,尤其是20世纪以来。

这类论争中,有运动性(型)的,有学术性的。

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在正常的社会环境里,这类论争所产生的效果只会是愈来愈明晰的共识,即作为有责任的专家、专业知识分子、青年学子,应在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下,域外文化强势,霸权政治笼罩世界。

在中国韬光养晦,于国际上各种敏感问题多处于守势的境况下,更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必要。

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熏陶足以陶治个人性情、加深爱国主义感情、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

就学问、学术本身而言,在此方面下功夫,对中国学风、中国气派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中国繁荣富强梦之实现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何以言?乃因一个富强繁荣之国体既要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须有丰腴(丰腴:多而好)的精神文明。

惟其如此,国家才会和谐、平稳,才会令世界(人们)敬重、羡慕、向往之。

莘莘学子,背负家庭乃至家族之嘱托,来此求学,以为将来获取好职业而打基础,作预备。

试问:有几成学子能理性地领悟大学阶段的学习真谛?恕我直言,至少是八——九成的学子从报考大学始就冀望用所谓的“热门专业”、“时髦专业”(知识)武装(装潢)自己,而对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知识、学问、学术几乎无暇顾及。

人文思想性、知识性(理论性)强的学科(已经)遭受冷落,几乎被许多人(甚至包括一些所谓的懂教育的各级行政官员以及某些自诩为懂行的高校领导)武断地、不加斟酌地当成“多余的知识”、“无用的知识”,颇不以为然。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备课讲稿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备课讲稿

(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古典文献学基本知识 ppt课件
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 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2、目录的内容
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 要、大小序(《师说》)
3、目录学发展简史
第一、创始:汉代刘向刘歆父 子及其班子的“六分法”
《汉书》:“刘向司籍,九流 以别,爰著目录,略述鸿烈”。
《汉书·艺文志序》:歆于是总 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 略》,有《六艺略》,有《诸子 略》,有《诗赋略》,有《兵书 略》,有《术数略》,有《方技 略》。
“文献”指原始记载、官府典 籍,也可引申为书籍,通常泛指具 有一定价值的文章和图书。
2、文献学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 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类目
目录学 版本学 校雠学(校勘 学)
二、目录学
研究目录工 作形成和发展的 一般规律的科学。
1、目录学的价值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 榷》:
经折装
约产生于 唐代后期,以 卷子长幅改作 折叠,成为书 本形式,前后 粘以书面。 Nhomakorabea 蝴蝶装
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 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 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 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 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 的装订形式。用”蝴蝶装”装订成册 的书籍,翻阅起来如蝴蝶两翼翻飞、 飘舞,故名之为”蝴蝶装”。
1、文献错讹的类型 第一、讹:文字错误,如《吕氏 春秋》云:子夏之晋,过卫,有 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过 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 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显然原文中的“三豕”是 “己亥”之误。因为二者字形相 近。
• 曾纮所书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云:形夭 无千岁,猛志固常在,疑其中有误,所以 取《山海经》参校,则云:“刑天,兽名 也,口中好衔干戚而舞”,于是知道是 “刑天舞干戚”。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考试复习资料-个人版

《中医文献学》期末考试资料中医文献学概论一、文献的概念:1.最早是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贤人(言论)→《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文:典籍也,献:贤也。

[朱熹注]2.元朝开始转变为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权威的定义(国家标准局)→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

三、中医文献学1.概念: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新)。

中医文献学是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讨论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旧)2.研究对象和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和训诂学为主要手段。

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殷商——1840年(观点一)︱1911年(观点二,普遍观点)↓1919年(观点三)以殷商为上限,以1911年为下限,期间所有中医文献。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薛清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80年前中医药图书达12124种古典文献→一万种4.研究的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艺术、学术价值较高,雕刻、印刷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本3)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历代中医文献概况(重点,问答题)一、先秦至两汉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汉成帝命侍医李柱国校方技3.四大经典的问世标志着理论体系的完善二、晋唐时期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2)各科临床针灸《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轩《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昝殷《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1)官方:隋文帝敕撰的《四海类聚方》2600卷;隋炀帝敕撰《四海类聚单要方》300卷2)民间: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4.本草学得到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灸论》三、两宋金元时期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宋仁宗嘉佑2年(1057)~宋神宗熙宁2年(1069)十部医著:《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献学新编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编形体编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1)甲骨文:指殷墟卜辞、殷墟书契,是出土于殷墟的中国商代后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

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的价值:内容涉及国家的征伐,狩猎,农事,疾病灾异,祭祀等。

对于研究商代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结构、思想信仰、风土民俗及帝王世系等历史具有重大史料价值。

(2)金文:金指铜和锡的合金,在商代至秦汉的青铜器上面,常常铸上或刻上文字,这就是铜器铭文,又称“金文”。

(3)第一步著录甲骨的专书,1903年拓成的《铁云藏龟》。

(4)我国学者从事甲骨文字研究的开始是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二卷。

(5)甲骨文的第一次发现,清光绪二十五(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

(6)1965年考古研究所编辑出版的《甲骨文编》,作为甲骨文的字典使用。

(7)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文合集》,是我国第一步大型甲骨文资料汇编。

(8)金文的价值:1、比竹帛,石刻更为坚实,不容易削蚀腐烂,所以它对保存文献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

2、金文有补证史实的作用。

3、文字研究的价值:a.从商周金文的文字结构来看,它的构造方法可用古代的“六书”来解释,“六书”形声字用声符表音,可以造出大量新字,而金文比甲骨文用形声造字的更多,可见金文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相当进步的文字。

秦汉时铭文转向小纂和隶书,这也完全符合汉字的发展规律。

B局限:铜器可以刻录文字的地方有限,而且在铜器上刻铸文字比刻石艰难,这些都限制了金文的发展。

(9)古代把书写的狭长竹片,称作“简”,把用来书写的木板称作“牍”也称为“方”,编联诸简称为“策”。

方策即方册,都是这种用竹木写成的书籍。

(10)古人通信,常用一尺长的木牍书写,故书信又称“尺牍”,上面再加上一块木片,写收信人的姓名,称为“检”,是信封的起源。

(11)简牍的价值:1、寿命长,简牍直到晋代才被纸取代,保存时间最长;2、反映文字载体的进步,由凿刻到书写;3、具有丰富的史料、文字、文化等的价值。

文献学讲义

文献学讲义

文獻學講義第一講文獻與文獻學一、文獻1、文獻釋義《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獻不足故也。

足,則吾能征之矣。

’”鄭玄注:“獻,猶賢也。

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論語·子張》:“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

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莫不有文武之道焉。

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朱熹《論語集注》:“文武之道,謂文王、武王之謨訓功烈,與凡周之禮樂文章皆是也。

在人,言人有能記之者。

識,記也。

”《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馬端臨《文獻通攷》:“凡敍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征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文也。

凡論事,則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記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正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獻也。

”焦竑《國朝獻征錄》李桓《國朝耆獻類征》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清代傳記叢刊》2、當代文獻的特殊形式訪談錄、回憶錄、口述史、文史資料查建英著《八十年代訪談錄》北島主編《七十年代》徐鑄成著《徐鑄成回憶錄》許姬傳著《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唐德剛编《胡適口述自傳》劉小萌编《中國知青口述史》趙仁珪编《啓功口述歷史》崔永元编《電影傳奇》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文史資料選輯》,合訂本,全157冊雲南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雲南文史資料選輯》二、文獻學1、定義:研究古典文獻的源流、特點、處理原則和方法及其利用的一門學科。

2、範圍:文獻的形態;文獻的整理文法;文獻的鑒別;文獻的分類與編目;文獻的收藏;文獻形成發展的歷史;文獻的特點與用途;文獻的檢索3、內涵: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目錄,即按照一定次序編排的一批書名(或篇名)及其敘錄。

它是簡介圖書內容和形式,反映文獻出版和收藏情況,指導閱讀和檢索圖書等文獻的工具。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期末复习

文献学复习题一、掌握和熟悉基本常识1,后汉熹平年间刊刻之熹平石经,堪称文献传播之大事。

2,中国古代目录学萌芽于先秦,而正式兴起于西汉。

3,旋风装因其将书页鳞次栉比的相连,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4,书名、叙录、类序三项,为古代目录的基本结构。

5,刻本指在板木上刻字刷印而成的书籍。

它始自唐代,分类复杂,因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有不同分类。

以刻印主体论,有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

6,卷轴装为写本书的主要装帧形式。

7,版心即刻板的中心部位,为两半页的分界处,一般不刻正文,而刻有折叠书页标志的“鱼尾”。

8,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即古典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字书写的文献。

9,竹简剖开成片后,为防和便于书写,需用火烤干其水分,谓之“杀青”亦称汗青。

10,电子载体的特点:一是无形,二是容量大。

11,张之洞《书目答问》为近代目录名作。

12,将某种文献的上下文进行对比,找出其内容上与文字上的异同,从而确定与改正其错误的方法,即本校。

13,金石文献包括金文文献和石刻文献两部分。

14,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目录、版本、校勘三方面内容。

二、基本概念要熟悉和掌握1,善本善本即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2,讹、脱、衍、倒说也称误,为文献中最常见的错误现象。

文献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脱漏一字或数字称为脱文,也称夺文或阙文。

原稿所无而传抄或出版过程中误增的文字称为衍文,亦称衍字、羡字。

倒指文献在流传过程中产生文字前后次序颠倒错乱的现象。

3,反切用两个字合注另一个字的读音,取前一个字声母和后一个字韵母及声调,拼成被注音之字。

此法注音即反切法。

因古今字音变化,有时用现在的读音来拼读,并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

4,经折装经折装是将卷轴改为折叠式,书纸仍由多张纸粘起来的长幅,但不用卷轴,而是按一定宽度一正一反折叠成长方形的折页,前后则用两块与折页相同的硬板把折页夹起来,类似于梵夹装。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中国古典文献学期末考试最全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试题(附参考答案)试题一一、填空题(每空1分,计20分)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___。

2,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3,西汉_______和___________父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4,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_____。

5,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868)刻印之___________。

6,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______、郑樵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文献通考》.7,清代考史三大家为钱大昕、王鸣盛和赵翼,分别著有___________、《十七史商榷》、___________等考史名著。

8,金石的“金”指___________;金文则指___________时期刻于其上的文字。

9,___________指搜集两种以上文献,按一定理念和体例编校并冠以一个总名的著作。

10,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始自________年,绵延整个20世纪,为中国现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二、名词解释(每个4分,计20分)1,汗青;2,辑佚;3,四分法;4,线装;5,索引三,文献标点(本题计20分)1,试给下面一段文字添加现代标点(8分):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而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试改正下列标点错误,并简单说明修改依据(12分):①,《论语》言子之所慎者。

文献学第一讲 文献学导论

文献学第一讲 文献学导论

文献观念的发展
• (1)词义结构分析
• 第一阶段:文,典籍,指书面材料; 献,贤人,或指贤 人的口述材料。 • 第二阶段:叙事为文,论事为献,同为书面材料 • 第三阶段:近现代以来,文献的概念发生了许多变化。
第一阶段
• 东汉郑玄《论语注》:“献,贤也。 孔子言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 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 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 • 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 • 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的整序和典藏
• 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目录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 相关书目的熟悉与书目方法的掌握。 • 典藏学: 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 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文, 典籍也;献,贤也。”
文与献的关系
• 文与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 转化的。 • 献就是指当代人物的口述与相 关材料。 • 明焦竑《国朝献征录》 • 清李桓《国朝耆旧类征》
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
• (元)马端临《文献通 考· 总序 》
•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 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 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 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 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 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 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 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 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 所谓献也。
文献学的任务
•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著名文献学家戴震说: 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参考书目
•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年。 •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学期末考试参考(一)名词解释1、文献:所谓的文献,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

古人最初把文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指书面材料,即文章或典籍,另一部分指口头材料,即贤人所讲述的材料。

后发生变化,专指典籍和文字资料。

(《辞海》定义文献为: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

……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如历史文献。

后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

如医学文献。

今为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以记录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

《辞源》则定义:文,指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献,指熟悉掌故的人。

……后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2、文献学:文献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献”概念的自然延伸,或者说“文献”的学问化、学科化就形成了“文献学”郑鹤声、郑鹤春先生最早提出“文献学”概念:“续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

(赵国璋、潘树广主编的〈文献学辞典〉解释文献学为:“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的专门学科。

在我国通常有两个含义,一指传统意义上的文献学(或称古典文献学),即指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含目录、版本、辨伪、校勘、注释,编纂和辑佚等)及其利用的一门学科;一指现代文献学。

)3、总集:总集是汇集了两个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来说,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如《文选》便是现存最早的文学总集。

(后面的简答题作进一步介绍)4、别集:别集是相对总集而言的,它是指搜集一个作家部分或全部作品的个人作品集。

一般分他人编集和作者自编两种。

其体例主要是分类、分体、编年三种。

分类即按作品的内容来分类编排,如《门类增广十注杜工部诗》;分体即按作品的体裁或文体来编排,如《李太白文集》;编年即按作品写作年代顺序来编排,如《稼轩词编年笺注》。

5、单行文献: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作单行本。

6、丛书:指搜集两种以上的文献,按照一定的念和体例编校,冠以一个总的名称,用统一的版式和装帧印行的文献类型。

丛书又名“丛刊”、“丛编”、“丛刻”、“类编”、“汇抄”等。

按内容来分,丛书主要分为综合性丛书和专科性丛书两大类。

综合性丛书是指包罗各种各类著作的丛书,如《四库全书》;专科性丛书是指专收某一学科、某一文体、某一类别的丛书。

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

类书采辑古典文献中有关典故史实、名物制度、诗文词语等方面的各种资料,分门别类编排,每一门类又分为若干子目,以供读者读书或写作时查阅、征引。

在古代,类书还有帮助人们应付科举考试的功用。

如《皇览》《北堂书钞》《初学记》《太平广记》等。

8、方志:又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地自然和人文方面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的地方文献。

它在某种意义上具有查找地方文献的工具书性质。

它可以说是“地方史与地理的结合”。

其种类很多,有府志、州志和县志等。

如《元和郡县图志》《大清一统志》《浙江通志》。

9、目录:目、录两词在目录学中,目是指书的篇目或书名;录即叙录(也称书录或序录),后世称为解题、提要等,是对书的内容,著者事迹及写作、出版等情况的概要说明。

将目与录二者结合在一起,即把一部书的篇名或一批书的书名与叙录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换言之,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它分为一书目录和群书目录,前者如《诗》《书》之序,《周易》之《序卦传》;后者如《别录》和《七略》。

10、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的形成与发展,探讨目录工作一般规律的专门学术,它是目录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它也是编次群书目录,介绍图书主旨,说明学术源流,指导求书治学的专门学术。

11、叙录:又称解题、提要,列于书后,是用以提示图书的内容主旨、价值得失,介绍作者生平事迹,学术源流,以及该书的版本、校勘、流传情况等。

叙录是古代目录书中最重要的结构成分,是古代目录学具有学术性和指示读书治学作用的具体表现之一。

如《别录》《直斋书录解题》《郡斋读书志》等。

12、六分法:“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法,它创始于《七略》。

据〈汉书〉载,刘向等进行大规模校书工作时,其分工在一开始就按学术性质分为六类,即经传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数术类和方技类。

这六类分别对应于〈七略〉中的六艺略、诸子类、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13、四分法:四部分类法,起源于魏晋之际,成熟于东晋时的李充。

曹魏时期,秘书郎郑默制成国家内部藏书目录〈中经〉,西晋秘书监荀勖因郑默〈中经〉,更著〈中经新簿〉,分为甲、乙、丙、丁四部,总括群书,对应于后世所称的经、子、史、集。

这便是四部分类法的创始与开端。

东晋初,李充因荀勖四部之法,换其乙、丙之书,使甲、乙、丙、丁四部,成为五经、史记、诸子、诗赋的顺序。

后世目录,以经史子集分部者,实本于此。

至唐初修〈隋书·经籍志〉,继承发展荀勖、李充以甲、乙、丙、丁为序的四部分类,正式确立经、史、子、集四部类目名称,概括各部类书籍的性质内容。

国家图书目录如〈崇文总目〉〈四库全书总目〉私家目录如〈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等,都采用是四分法。

14、版本:“版”是指用来写字的木板,“本”原意为树根,引为书籍文献的原本。

版本,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刻版例子书出现后为区别刻本和写本而使用的名称。

因最初的例子版是以木板为原料雕刻而成,故“版本”又称为“板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版本概念的内涵便不断扩展,逐渐包括了以雕版印本为主体,同时包括雕版印本之前的写本和之后的抄本、活字本、手稿本、批校本、影印本等各种书本,也包括新式印刷的各种书本,甚至包括录音带,光盘等电子产品。

所以广义的版本又可以指一切形式的书本。

(简答题中的“版本”义亦可)15、写本:写本又称为手写本,指成书时以手写形式流传的本子,是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的主要版本形式,康以前的纸书都是手写本。

即使在印刷术发明以后,还有很多写本流行,如〈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

写本按性质和作用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手稿本。

即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体现作品原貌,可据以深入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

二是稿本。

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这种稿本又称为清稿本,也能体现作品原貌。

三是抄本。

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有的可能是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

有的仅为转抄,其价值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可分为唐抄本,宋抄本,元抄本,明抄本,清抄本等。

时代不明的统称为旧抄本。

16、善本:指珍贵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殊价值。

不仅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可称善本,太凡经过名家精校过的版本都可视为善本。

一般来说,元以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印、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等都可称为善本。

17、文献四类错误:讹,将原有文字写错了;脱,将原有的文字弄丢了;衍,增加了原来没有的文字;倒,将原有的文字变换了位置。

18、伪书:伪书就指作者不真、年代不实及内容假造的古典文献。

所谓“作者不真”,即在书名项、作者项、序跋等文献形态上明确标明的作者姓我是不真实的;所谓“年代不实”,即在文献形态上明确体现出的文献产生的年代是不真实的。

所谓“内容假造”即在具有特定作者、年代的图书文献中加入某些非故有或应有的内容,或借助某些故有图书文献的名称面编造新的内容。

(伪书:所谓伪书,是指某种文献现存的署名作者及其所属时代并非真实的,存在着作假情况。

“作假”情况分为两种,或者本无原书,后人托人前人而作,如《神农本草经》托名上古神农作;或者原书亡佚,后人假托原书书名而伪造同名之作,如《古文尚书》、《列子》等。

)(注:熹平石经,汲冢竹书校勘四法在简答题内。

书籍装帧形式名解在简答题内: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及线装。

)(二)简答题1、举例说明总集的种类总集是汇集两人以上的作品的合集,它可以包括一个朝代和多个朝代的作品,也可以包括一种体裁和多种体裁的作品。

一般说来,古代的总集多为诗、文的合集。

按照编集的进段和体裁来划分,总集可分为以下七类:一是通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的作品的总集。

如梁萧统编《文选》、清姚鼐编《古文辞类纂》等。

二是断代的有选择的编集多种体裁作品的总集。

如宋姚铉编〈唐文粹〉、宋吕祖谦编〈宋文鉴〉等。

三是通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如清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四是断代的不加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全部作品的总集。

如清董诰等编的〈全唐文〉。

五是通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

梁徐陵编的〈玉台新咏〉。

六是断代的有选择的专门编集一种体裁作品的总集。

如清吴之振等编集的〈宋诗抄〉。

七是按作者地域或宗派关系编集的作品总集。

如北宋杨亿编的〈西昆酬唱集〉2、简述别集的价值。

别集在古典文献学中有很重要的价值,是因为别集在古典文献中所占比例数量很大。

别集包括了一个作家现存的部分或全部作品,是人们研究某一作家的生平、背景、思想、成就的主要依据。

别集有助于了解或研究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情况。

别集是一些总集、丛书的编纂基础。

3、简述单行文献的种类。

单行文献,是指单独印行的某一位或某几位作者的某一种作品或著作,又称单行本。

其种类有三:一、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

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等。

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体的单行作品。

如〈秦妇吟〉〈战国策〉〈水浒传〉〈桃花扇〉等。

三、从一种或多种著作中选出一篇或多篇作品单独印行的书,如从〈楚辞〉中选印的〈离骚〉,从〈文选〉中选印的〈古诗十九首〉。

4、简要阐述书籍的装帧形式及其优缺点(有则写,无则空)。

卷轴装:卷轴装就是把抄了书的纸粘连起来,形成长卷,在其尾端装上一根用木或竹做成的轴,收藏时用轴由尾端向前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因此,卷轴装的纸本又称卷子。

一个完整的卷子包括轴、卷、缥和带四个部分。

旋风装:旋风装就是将裁成一定大小的纸两面书写,或将两页纸裱成一页两面书写,然后将写好的书页的一端依次粘贴在一张卷纸上,装上卷轴,就成为一本旋风装的书籍。

因旋风装的书打开后似一片片独立地粘在卷纸上的叶子,故又称“叶子”、又因其将书叶鳞次相错地粘裱于卷底上,看似龙鳞,故又称“龙鳞装”。

如吴彩鸾《唐韵》,李邰〈彩选〉之类。

(优缺点:优点是相对于卷子装,长度更短但容量更大,便于翻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