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叶绍翁宋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发客旅之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一、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二、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三、文学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客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瑟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
“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
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
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
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
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
《夜书所见》译文及赏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秋夜中诗人所见的景象,抒发了他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描写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和江上的秋风,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家乡的思念。
尤其是看到篱笆下的灯火,联想到孩子们在夜晚捉蟋蟀的情景,更加深了这种思乡之情。
全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是一首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佳作。
夜书所见原文【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⑵。
知有儿童挑⑶促织⑷,夜深篱落⑸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⑵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1】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赏析2】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
全诗翻译出来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全文如下:
《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
《夜书所见》原文、译文及赏析—小学必读原文:夜书所见叶绍翁〔宋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
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
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
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注释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注释《夜书所见》是一篇文学作品,它的原文描述了作者夜晚阅读时的所见所闻。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生动的笔法描绘了夜晚的安静与宁神,同时也表达了阅读给予他的愉悦与启发。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中文翻译及相应的注释。
夜晚的世界是一片宁静的海洋,夜色掩盖了白天的繁华与喧嚣。
在这个时刻,大多数人正在沉沉的睡眠中,唯有少数人选择熬夜阅读。
我是其中的一员,每当夜幕降临,我便与书为伴。
注释:“夜晚的世界是一片宁静的海洋”:表达了夜晚的宁静和安静。
夜晚相对于白天,人们的活动逐渐减少,周围也没有太多嘈杂的声音,因此它被比喻为一片宁静的海洋。
每次把书打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书馆。
寂静的夜晚本已足够宁神,再加上书本中那些智慧的话语,更让人陶冶心灵。
书籍是沉默的导师,它们像灯塔一般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注释:“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书馆”:通过比喻,描述了夜晚阅读给作者带来的宁静和思考的氛围。
翻开一页页,字字句句仿佛跃然纸上。
夜色中的字迹,被灯光照亮,变得格外清晰。
有时,我会产生错觉,仿佛这些字连同作者的思想一起跃出纸上,与我进行交谈。
这种错觉让我陷入了一种迷人的境界,我愉快地与书中的文字对话。
注释:“字字句句仿佛跃然纸上”: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作者阅读时文字的生动和有力。
在夜晚的阅读中,我的想象力得到了释放。
书本中的故事,勾勒出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我会把自己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经历各种奇妙的冒险。
在这个过程中,我与书中的人物建立了一种奇妙的联系,仿佛他们就在我的身边述说着自己的故事。
注释:“书本中的故事,勾勒出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描绘了阅读带给作者的想象力的释放和无限可能。
夜晚的阅读不仅带给我愉悦,同时也给我以启发。
经典的作品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和哲理,它们让我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与伟大的思想家们对话,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心灵的荣耀。
他们的智慧滋养着我的内心,教会了我如何去看待世界和面对人生的挑战。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是宋代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全诗翻译出意思:瑟瑟的shu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全文如下:《夜书所见》{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所见古诗的意思翻译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扩展:《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此诗写了作者偶然所见牧童骑牛唱歌想捕捉知了的一件小事,通过对牧童的动作神态变化的描写,表现了牧童天真活泼机智灵活的性格和热爱大自然情趣的特点。
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的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用语活泼自由、浅显明了。
赏析这是一首反映儿童生活的诗篇,诗人在诗中赞美了小牧童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
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
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
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
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
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
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
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
夜书所见古诗的译文及注释
夜书所见古诗的译文及注释嘿,朋友!你知道这首古诗吗?这诗可有意思啦!
先来看看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就说这“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不就跟咱们在外地求学工作,一到节日就特别想家一个样吗?
再瞧瞧注释。
“萧萧梧叶送寒声”里的“萧萧”,形容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你想想,是不是像秋天在耳边轻轻诉说着什么?“知有儿童挑促织”中的“挑促织”,就是捉蟋蟀,哎呀,小时候咱们不也经常在草丛里捉这小玩意儿吗?
我觉得啊,这首诗简单的词句里,藏着深深的思乡情,就像一杯老酒,越品越有味!你说是不是?。
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
古诗夜书所见的译文
古诗意思: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夜书所见》是在孤寂夜里写所思念的景象。
扩展资料:
《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夜书所见注释和译文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原诗】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触动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梧叶飘飞、秋风瑟瑟、江船漂泊、寒气袭人,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油然而生。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夜捉蟋蟀。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孩子们兴致高昂,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
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
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图景令他倍感亲切,引发诗人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
“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巧妙地反衬出悲情,更显现了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本诗采用的手法: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全诗四句均是写景。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
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
一悲一喜,相互映衬,均是不着痕迹地融汇在环境描写之中。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灯、秋童、秋舟、秋意,均是写动,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漆黑如墨,幽深莫测,黑暗无边,这是写静,静得凄神寒骨、惆怅满怀。
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
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
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
夜书所见原文注释和译文
《有趣的<夜书所见>》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看看一首古诗《夜书所见》。
原文是这样的:“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咱们来看看注释哈。
“萧萧”就是风声。
“梧叶”就是梧桐的叶子。
“客情”就是旅客思乡之情。
“促织”就是蟋蟀。
那这首诗的译文是什么呢?就是说: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比如说,就好像有一天晚上,你在外面,听到风吹树叶的声音,是不是也会有点想家呀?小朋友们,这首诗是不是很有意思?《讲讲<夜书所见>》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夜书所见》哟!先看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那风吹梧桐叶的声音,“萧萧”的,好像在说天气变冷啦。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面上的秋风让在外的人心里有了想家的感觉。
“知有儿童挑促织”,想想小朋友们在捉蟋蟀,多好玩呀。
“夜深篱落一灯明”,夜深了,篱笆那里还有一盏灯亮着。
注释呢,“萧萧”就是风的声音。
“客情”就是出门在外的人的心情。
译文就是:秋风吹着梧桐叶,让人感觉冷。
江上的风让旅客想家。
知道有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那还有灯亮着。
比如说,有个小朋友离开家去亲戚家,晚上就像诗里写的那样想家了。
小朋友们,能明白这首诗吗?《说说<夜书所见>》小朋友们,今天来说说《夜书所见》。
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听,那是风在吹叶子呢。
“江上秋风动客情”,江上的风让人心里有了想法。
“知有儿童挑促织”,小朋友们在开心地捉蟋蟀。
“夜深篱落一灯明”,很晚了,还有灯亮着。
注释里,“萧萧”就是风的声音,“促织”是蟋蟀。
译文是:风吹叶子有声音,送来寒意,让人想家。
知道孩子在捉蟋蟀,深夜篱笆那有灯光。
比如说,你晚上在外面玩,听到风声,会不会也想起温暖的家呀?小朋友们,喜欢这首诗吗?。
夜书所见注释和译文
夜书所见注释和译文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注释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白话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但在本文中是看见,所见的意思。
所以在这里应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
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
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
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
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
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
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
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
小学古诗词《夜书所见》的诗意鉴赏
小学古诗词《夜书所见》的诗意鉴赏小学古诗词《夜书所见》的诗意鉴赏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古诗词《夜书所见》的诗意鉴赏,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夜书所见》诗原文朝代:宋代作者: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诗意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的诗意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
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
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
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夜书所见的诗意鉴赏《夜书所见》中的“见”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xiàn”而不读“jià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
(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古诗译文
夜书所见古诗译文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下面为你整理了夜书所见古诗译文,希望能帮到你!夜书所见诗歌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夜书所见诗歌译文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夜书所见》解释:①见:古同“现”,出现,显露。
②萧萧:风声。
③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④挑:挑弄、引动。
⑤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⑥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写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诗歌赏析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時,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
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纳了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
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
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
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
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
夜书所见古诗
夜书所见古诗夜书所见古诗全诗yè shū suǒ jiàn《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o wēng宋叶绍翁xiāo xiāo wú yè sòng hán sh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jiāng shàng qiū fēng dòng kè qíng 。
江上秋风动客情。
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知有儿童挑促织,yè shēn lí luò yī dēng m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夜书所见古诗赏析情感评析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
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
夜书所见的诗句
夜书所见的诗句
1、【出处】《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2、意思是: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3、《夜书所见》创作背景: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4、《夜书所见》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
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5、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
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
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注释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注释夜书所见原文: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翻译: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他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注释:萧萧:风声。
动:打动。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假设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
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
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
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作者简介: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古诗两首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郁闷孤独,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儿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名句。
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促”等。
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所见2、背《所见》这是袁枚夏日的所见3、板书完整课题。
叶绍翁写的4、解题:(1)说说夜书所见的理解。
(出示选择书的意思:一指书本,二指写。
)这里的见不仅指看到,还包括听到想到甚至感觉到的.5、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自读。
要求:(1)读准字音(2)对照注释思考诗人写的是什么?2、交流:(1)读诗正音:相机学习生字促读准音扩词理解:促织范写深挑上声,用细枝在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写:深促(2)讨论:诗人写了什么?(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儿童挑促织)并相机指导理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以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意句子的倒装。
诗人看见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亮着一盏灯,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吧!)预设:儿童:你是怎么知道诗人看到了儿童?诗中哪个字?(知)在这里”知”是料想猜想的意思,看来这是诗人想到的.看来,诗人是看到篱笆旁亮着一盏灯,心想:也许是有儿童在捉蟋蟀吧!原来这些都是诗人之所见啊三、品读诗歌过渡:就让我们随着诗人走进这个诗人描绘的秋1、出示图片1:看,那是什么?(梧叶在风中飘舞……发出)这就是萧萧梧叶指导朗读:这就是萧萧梧叶,范读出示图片2:江上秋风看图说一说指名试读,小组读,齐读2秋天的夜是多么……然而你知道吗?2介绍叶绍翁:家乡在福建,后来长年居住在钱塘西湖之畔。
在西湖边居住的日子,叶绍翁仍然常常想起家乡的童年生活。
这首诗就是他远离家乡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个词,对于这个乡村而言,叶绍翁是谁?(客)对,叶绍翁只是一个客人,这里的一切不属于他,这里不是他的家。
3、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夜凉如水的秋夜,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触动了这位客怎样的情?(孤独寂寞思念家乡)这寒不仅仅是秋风带来的寒意,还有什么(在外漂泊,心中泛起的孤独)(二)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让我想到篱落一灯,黑夜里只有一盏微弱的灯,孤孤单单指导朗诵(辽远开阔)读:篱落一灯过渡:秋的静美,有时却会给人带来凄凉的感受,自古逢秋悲寂寥.1诗人怎么会看到篱笆旁那微弱的灯光呢?他现在在哪里?看图想象.2多么寂寞的场景,而秋天却能捉蟋蟀,他给儿童带来了快乐.就如同诗人,借着这篱落一灯猜想儿童在捉蟋蟀,奇怪的是:为什么不想到折飞机,玩游戏或者别的呢?(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2你捉过蟋蟀或者蚂蚁蝴蝶之类的小虫吗?说说当时的情景。
你的心情怎样?(看来捉小虫确实是一件快乐的事情2、叶绍翁也和你们一样,觉得挑促织是多么快乐的事. 童年是多么幸福啊!)但是,他还能和伙伴一起挑促织吗?他还能那样开心地欢笑吗?你能理解此时他心中的情吗?(留恋童年想念家乡)5、诵读.这句诗该怎么读!(三)总结拓展夜晚,叶绍翁写下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但事实上,他写的是自己的内心里满满的思乡情。
1、诵读古诗,配乐诵读2、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1)《静夜思》朗诵(2)诵读: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板书: 夜书所见萧萧梧叶江上秋风动客情篱落一灯儿童挑促织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目标: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教学重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1、学生交流。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
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对于九月九日你有哪些了解?教师述说美丽的传说(“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
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
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3、指名读全诗。
思考。
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
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1、你从那里知道的?题目中“九月九日”“每逢佳节”2、了解登高的来历及内容3、而此时诗人在哪里?从诗中找出来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理解:独:独自异乡:他乡客指谁:王维也就是说:王维独自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
简介:大诗人王维。
15岁那年,他就独自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
4、不知不觉又到了登高的节日,而每次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
理解:逢:遇佳节指:重阳节倍:格外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5、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孤独、非常思念亲人)将这种感情读出来6、而此时的亲人在干嘛呢,你从哪里知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诗人看到的吗?(想到的)理解:遥:远知:想到遍:全部连起来说整句诗的意思: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孤独,思念亲人,惋惜)把这种心情读出来7、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
(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
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
(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板书设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倍思亲独兄弟少一人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按要求翻译古诗的今义2、背诵两首古诗3、完成所有练习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1、听写本课生字2、背诵《古诗两首》二、读一读,填一填(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诗中“异客”的名字叫(),“佳节”是指每年农历()月()日的()节。
(2)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挑”是()的意思,“促织”就是()。
作者看到(),料想是(),由此响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
二、完成剩余练习教后感:《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是指诗人在做什么?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那个人在看书,有的人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让学生先看图然后再反复读课题,又读了三遍课题后有位学生站起来说,他认为书是写,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这时有的学生一想也开始同意了他的意见,我舒了口气,随即赞同了他的意见,因为上课前,我也查了不少资料,正在这个书上为难呢,这个书字是应该作写来解释,但很容易让人感到是诗人在看书看到了一些景象,我想如果他们说不出来都认为是看书的话,也不能说错,但学生竟能悟出来,看来多读确实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