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夜书所见》教案6篇

合集下载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古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新课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

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汇报自学(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学情况)1.对子之间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理解新词。

2.对子交流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的疑难,组内尝试互相释疑。

3.小组长归纳不能解决的疑难。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三、自主学习(学案引导,读书圈点,发现问题)1 .交流生字新词2. 感悟体会,理解诗意1)一小组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四、探究交流(检测学情,合作探究,更正讨论,生成问题)(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5.在图中标出从诗文中摘到的词,给图画配上“注释”。

6.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7.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首诗的感觉?夜书所见教学反思篇二三年级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一二年级时对古诗简单的识记。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老师先带大家观赏一下美丽的田园景色,看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季节?(课件出示秋景图)2、秋天的确是一个多彩多姿的季节,可丝丝的凉意和片片纷飞的黄叶,给人带来无尽的思乡情绪。

还记得我们学过许多思乡的古诗吗?谁能来说一说?(背)3.看来同学们之前的知识掌握的不错哦。

二、了解诗人及其背景:1.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写思乡的古诗。

让我们先去认识这个主人公吧。

(出示课件:叶绍翁)2.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他是一位南宋的诗人,(板书:南宋叶绍翁)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擅长写景抒情,字句华美精丽,如《游园不值》和《夜书所见》。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题1.我们今天学的这首就是(板书:夜书所见),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2.全班一起读课题,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3.那谁能说说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写)4.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完整。

(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二)、初读诗词1、诗人究竟在夜晚看见了什么?下面老师想请大家自学这首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觉得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读懂诗歌中的字词或意思呢?(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看插图,展开想象)好,下面就请大家以同桌为单位,用你们提出的办法来学一学古诗,看看你能读懂的有哪些,再给你读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反馈自己读懂的字词或句,再提出自己不明白的。

3、好,让我们先读读这几个生字(课件出示生字词)4、让我们试着读读这首诗,用斜线划分好节奏。

5.古诗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语言,需要我们细细的去揣摩,才能更好的领悟其中的韵味,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诗文里,去细细品位,看看你们刚才的理解,对了多少,还有什么需要修正的地方。

四、品词析句,想象悟情1、看课件,听录音,感受诗中意境。

(出示主题图)2.首先,我们来看看诗歌的第一二句。

在这两句诗歌中,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听到了些什么,又想到了些什么吗?(出示课件前两句)2.师:是什么风?(秋风)怎样的秋风(凉凉的秋风)这风怎么吹?发出什么声音?(呼呼)(课件演示风声)什么感觉?(好冷啊)文中说到风声,用的是什么词?(萧萧)是啊,这萧萧的秋风吹打着梧桐树的叶子,发出什么样的声音?(沙沙,哗哗)你觉得怎样?(我觉得更冷了。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古诗《夜书所见》,理解诗人对夜晚的描述和感受。

2. 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欣赏能力和感悟力。

3. 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夜书所见》的复印件。

2. PowerPoint 或黑板/白板准备。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利用幻灯片或黑板/白板展示一两幅夜晚的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夜晚的特点和感受。

2. 引导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对于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第二步:阅读理解1. 分发《夜书所见》的复印件给学生,让他们默读一遍。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2. 分组讨论和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交流对于《夜书所见》的理解和感受。

3. 整体讨论:请几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如诗人的情感、意境和象征意义等。

第三步:朗读与表达1. 宣读示范:教师领读整首诗,并注重音调、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2. 学生朗读:让学生按照自己对于诗意的理解进行朗读,并鼓励他们模仿老师的示范。

3. 表达和演绎:鼓励学生将诗中的意境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如独白、肢体语言或配乐等。

4. 小组表演:让学生组成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诗意的表演和演绎。

第四步:评价和总结1. 向学生解释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回顾课堂学习,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和感受。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

拓展练习:1. 让学生在课后练习背诵《夜书所见》。

2. 鼓励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有关夜晚的心情随笔,可以参考诗中的描写和感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古诗《夜书所见》,培养其对于夜晚的欣赏能力和感悟力。

通过朗读和表达练习,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同时,通过拓展练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深化对夜晚的思考和表达。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夜书所见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收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3、看图说话: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子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4、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4、感情朗读。

带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

自学基本步骤:a自渎: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1 核心素养:•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夜书所见》。

•理解古诗的大意,能够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解析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秋夜的独特感受,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激发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2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能够有感情地朗读。

1.3 教学难点•准确解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

•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教学资源•古诗《夜书所见》的文本资料。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创设情境。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第一课时3.1 教学结构设计3.1.1 复习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古诗,引导学生回忆古诗的朗读和解析方法。

•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秋夜的氛围。

•引出课题《夜书所见》,简要介绍作者和背景。

3.1.2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发音。

•教师领读古诗,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模仿。

•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1.3 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的内容,了解古诗的大意。

•指导学生理清古诗的层次结构,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1.4 课堂活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可以提问或补充。

•朗读比赛:学生进行古诗朗读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

3.1.5 总结拓展•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强调古诗的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搜集其他描写秋夜的古诗,进行阅读和赏析。

3.1.6 课后练习•要求学生背诵《夜书所见》全诗,并默写。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

《夜书所见》的教学设计【优秀17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1今天早晨第一节课完成《夜书所见》的教学,原先以为,这首古诗会很难,但是上下来,感觉还错。

无论是孩子们的表现还是课堂效果,我认为都比较不错。

把这堂课的实录记录下来。

师先示范朗读两遍课文,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孩子自读课文,抽几个孩子纠正读音。

(在读书的时候,一个细心的孩子发现了注释,向我提出了问题。

)万颖朗读古诗,指导认识“绍、翁”。

(这两个字书上没有注音,其他字书上有注音,孩子们读得还不错。

)男女生分读古诗,全班齐读。

师:刚才有个细心的小朋友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古诗上怎么有些数字呢?生:这些数字是注释,写在了下面。

师:什么是注释?生:可能是注意解释。

师:释正是解释的意思,而注是注出的意思,就是把词语的意思注出来,让大家知道。

那这些注释对我们学习古诗有些什么帮助呢?生:让我们知道古诗的意思。

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注释学习这首古诗。

抽生读第一句古诗。

师:注释上告诉我们“萧萧”是风声,谁能将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

生:风出动梧桐叶发出萧萧的风声。

生:送来秋天的寒冷。

生:江上秋风在吹。

师:“动客情”中的客是什么意思呢?生:客是指客人,动是动心。

师:客在这里不单指客人,还是客居他乡的诗人。

他动了什么情呢?生:心情看孩子们不能体会这里诗人的感情,我决定放下,先体会后两句的意思。

师:我们先放一下,看看后两句,从后两句中去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感情。

谁能说说后两句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

生:夜深就是深夜。

生:篱落是篱笆。

生:一灯明是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把他们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生:知道有儿童捉蟋蟀,深夜篱笆灯光明亮的地方。

师: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说得通顺吗,怎么才能让它通顺。

生:加上一些自己的话。

师:再请个同学说说。

生:夜深了,篱笆深处有明亮的灯光,知道有小孩在捉蟋蟀。

师:你觉得这些小孩捉蟋蟀怎么样?生:很开心。

师:那诗人看到这些小孩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天上明月,正是人月两团圆的时候,可是他却在异乡他这时最想什么呢?生: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下面是美丽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理的《夜书所见》教案【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书所见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1.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

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

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齐读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老师正音、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1.诗的题目是《夜书所见》,那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呢?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面划线,说说感受。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6篇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6篇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优秀6篇夜书所见篇一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⑴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⑴。

知有儿童挑⑴促织⑴,夜深篱落⑴一灯明。

【注释】⑴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⑴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⑴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⑴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⑴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

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挑”字用得极为准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 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

’”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平湖市东湖小学沈心蕾一天,叶绍翁去外面游玩,突然,一阵萧萧的秋风迎面吹过来,顿感阵阵寒意。

秋风吹动着梧桐树的树冠,沙沙作响。

一张张树叶脱开了枝头,随风悠悠荡荡飘落到地上,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给我们留下了多么美好的形象,不禁勾起他对家乡的思念。

天气渐渐地凉爽起来,吵人的蝉声被秋风吹走了。

代替它的是晚间篱笆下石板缝里的蟋蟀、蝈蝈、油葫芦的欢叫声。

一点点,一阵阵,一大片,远远近近,组成一部宏大的秋天交响曲。

忽然,远处篱笆下冒出一闪一闪的亮光。

那是什么呢?原来是两个调皮的小孩子提着灯笼。

一晃一晃地来到篱笆下。

小男孩提灯笼,小女孩捉蛐蛐。

“捉到了。

捉到了。

”只听见小女孩欢快地叫了起来,顿时小男孩也高兴地笑起来,充满胜利地笑声随着秋风越飘越远……我对《夜书所见》异见课本原文注释及相应理解: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夜书所见的教案优秀6篇

夜书所见的教案优秀6篇

夜书所见的教案优秀6篇夜书所见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一、导入新课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夜书所见二、解诗题,知作者1、简介作者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

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1、一读(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

)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

(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

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出示挑拨、挑逗、挑染来,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3)齐读全诗。

2、二读(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江秋风儿童促织篱落灯3、三读(1)理解“注释”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促织”吗?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培养学生通过古诗来表达情感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2. 通过对古诗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生字词和诗句。

2. 相关图片或故事,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课件或黑板,展示古诗《夜书所见》的题目。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诗意:(1)通过图片、故事等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讲解古诗的大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朗读与背诵:(1)让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巩固学习成果。

5. 表达与创造:(1)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景象。

(2)分组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6.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诗句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古诗,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否主动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过提问或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优秀11篇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察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察。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考。

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四、师生交流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呢?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6、学生质疑你最喜欢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互相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二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中描绘的美丽景色。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

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

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舟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三)知诗人,解诗题。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

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夜书所见教学反思篇一《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古诗。

无论是从诗句内容还是学诗体验上,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代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鼓励学生诵读,以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

今天的这节师徒结对课,通过几位老师细致的点评,我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我们通常说古诗难教,实则不难,只是自己没有找对方法和技巧。

进一步反思自己教学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点不足:一、导入花费时间过长在导入过程中,我描述了李白的《静夜思》的诗句意思让学生猜测诗名,但是学生似乎陷入了一个误区,由于让他们预习过这首诗,所以他们没有多加思考就回答是《夜书所见》,后来经过我的再次深入点拨才将他们引回了正题,在前面导入上时间花的有点多,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

二、释题上的偏差在引导学生释题时,让学生想一想“夜书所见”中的“书”指什么?不少学生意见不同,有的说“书”是指那个人在看书,有的同学说那个人在看东西把这些东西当成书,这时我用手做了一个写的动作,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书”是“写”的意思,那个人把看到的写了下来。

由于自己课前准备不够,所以在这花了不少时间。

三、给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虽然我平时在课堂上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课堂老师讲的多,学生读的少,所以在学生对诗歌不熟悉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句意理解,就难上加难了。

朗读的方式有很多,齐读、泛读、领读、诵读等等,形式多样,其实多读并不难,关键是要如何通过读,让学生体会诗歌感情。

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采用齐读,然后采用断句读,逐句读,最后结束时在有感情齐读,以读给这堂课堂画上一个休止符。

但是尽管这样,还是在读的把握上存在很多的不足,我的指导老师陈老师给我指出来:读要有层次感,从刚开始的单纯的读一步一步递增到最后以情入境,让学生将自己当成诗人,怀揣着思念家乡之情动情的朗读。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乡情。

体会诗人通过所见之景表达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古诗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体会诗歌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讲解法: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处的环境中,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大自然会发生很多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

2、作者简介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及他的诗歌风格,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3、初读古诗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4、理解诗意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重点解释一些关键词语,如“萧萧”“促织”“篱落”等。

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感受秋天的氛围。

5、体会情感提问: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景物描写和诗人的行为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结合诗人的背景,进一步理解这种情感的深沉。

6、写作手法分析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描写秋天的景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让学生明白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7、朗读与背诵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组织学生背诵古诗,检查背诵效果。

8、拓展延伸展示其他描写秋天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9、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10、布置作业让学生默写《夜书所见》。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短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体会诗人的情感,避免过多的讲解而让学生失去思考的空间。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夜书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认识“挑”这个生字,会写“送、挑”等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问答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的经历吗?离开家乡后,你们会想念家乡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 夜书所见》。

2. 初读古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 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认读,教师指导书写。

4. 理解诗意: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教师讲解重点词语。

5. 体会诗情: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6. 背诵古诗:学生自由背诵古诗,教师抽查背诵情况。

7. 小结:通过学习这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与家人的相聚时光。

夜书所见的教案精选9篇

夜书所见的教案精选9篇

夜书所见的教案精选9篇夜书所见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本诗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会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过程方法:1、反复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句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3、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词语积累。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悟诗情。

教学难点:1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意。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PPT过程设计一、淡话导课。

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在这个季节最容易激发文人墨客的诗兴,古人给我们留下好多诗篇。

你们知道哪些写秋天的古诗?快打开记忆的闸门找一找。

(《山行》,《赠刘景文》)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写秋天的古诗,希望孩子们喜欢。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二、解诗题和作者1、解诗题。

书:写所见:(诗人)所看见的`诗人把夜晚所看见的景物写下来。

2、解作者。

你了解作者吗?让他穿越时空来给我们做一下自我介绍吧!三、三读诗歌。

(一)一读解字词1、初读古诗,用笔圈出诗中的生字、词语,并画出诗歌的节奏。

2、教师检查学生完成情况。

生字:萧、梧、促。

词语:书、见、萧萧、寒声、动客情、知、挑促织、篱落。

节奏划分:2/2/3(二)二读绘意境1、孩子们,诗歌的文字高度凝练,一字、一词、一句话就会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请孩子们再读诗歌,边读边想,把自己读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试用“读了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我是从诗中---------读出来的”句式说话。

读完同桌之间交流。

2、抽学生班上交流,师生作评价。

(三)三读悟情感好诗我们要反复朗读,理解诗意,才能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夜书所见》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小编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古诗《夜书所见》教案》,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解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解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问题,教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2、听课文朗读磁带。

(1)边听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2)指名描述画面,其他同学说说是诗中的哪一句,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再听录音,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3、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1)把握诗的节奏。

(2)教师范读、领读。

(3)学生自由读、齐读、小组竞赛读、个人表演读。

(4)背诵古诗。

各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学生一步一步融入到诗句的意境中。

五、作业1、练习写生字。

2、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叶绍翁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思乡之情感:动客情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篇二教学目的: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1、简介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如:可以知道是。

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4、练习背诵(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过程:一、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

“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

)可见诗人平时怎样?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

(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如:第二句诗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

(板书:登高)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

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

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

(师生接龙背→指名背)四、拓展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重点写“异、遥、插”字夜书所见教学设计篇三一、导入1、复习:秋天来了(板书:秋)。

你们还记得学过描写秋天的诗吗?同样是秋天,杜牧感受到了它枫叶似火的美,苏轼感受到了它橙黄橘绿的丰收,但叶绍翁感受到了它的秋风扫落叶的凋零,而心中生愁(板:心)是离人心上秋。

2、解题:今天学习一首诗,诗人有什么感受呢?夜书所见:见:看见;书:写(书:我们学过两种意思:(1)出示书本;(2)做动作——写3、齐读课题二、初读古诗:诗人夜晚看见了什么?请读读古诗1、按要求自读三遍2、结合解释再读古诗3、出示生字带读,挑(tio)促(cù)深(shn)4、齐读两遍出示图片5、出示词语萧萧促织篱落夜深6、书写促深7、生写两遍三、解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2名)2、齐读1遍3、师配乐读,生边听边想:见到了哪些景物。

4、交流、板画:我们一起来画一画看到:梧叶被风吹响了,被风吹落下来了。

梧叶飘飞江:吹来带有寒意风,这是冷冷的江。

江面清冷听到:秋风;萧萧。

它们在风中瑟瑟发抖没有白天的热闹,现在只此时江水感到这寒不就是此时的心境写照吗?第一句,该画什么,该如何画第二句,该画什么(树叶被吹落了,离开了哺育它的大树,失去依靠。

诗人看着看着不禁想起自己也如这东里一样孤苦无依)画上梧桐树,没有树哪来叶。

江水在秋风中静静地躺着,没有了白天的热闹,现在是冷冷清清的。

(1)诗人在本诗中称自己为(客)(2)秋风动客情,其实有一个典故。

这萧萧的秋风送来了阵阵寒气。

寒(感到寒冷)这飘落的梧桐树叶送来了无依无靠。

寒(感到孤苦)这静卧的江面送来了冷冷清清。

寒(感到寂寞)这寒气袭人的秋风,这枯萎的梧叶,这冷清的江面评价的心里如这秋风一样寒,如这梧叶一样伤,如这江面一样冷。

(3)在这夜深人静的夜晚,身在他乡的诗人看到了什么?(4)梧叶(比较夏天)夜书所见的教案篇四教学目标: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秋天和思乡的古诗、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秋姑娘早就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金秋时节。

同学们,你们发现秋天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吗?2、师小结:是啊,秋天,我们可以看见它五彩缤纷的色彩,听见它美妙的声音,分享它带给我们的欢乐,但是黄叶飘飞的深秋又给诗人带来了怎样的情绪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叶绍翁的`古诗。

板:夜书所见3、师生共同理解题目意思。

二、认识生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文,看着拼音把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

2、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读一读诗文,看看是否都能读正确,如果能读正确,你就竖起大拇指夸一夸他,如果还有的字读得不正确,你就教一教他。

3、指名读诗文,集体订正。

三、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1、【课件出示】促织:①指名读。

“促”字在哪见过?组词。

②谁知道它的意思?【课件出示】挑,想一想,这个字应该怎么读?(上声)“挑促织”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用心读书的孩子)2、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解释”:“解释”一般都是针对一些难理解的词语的,既要通过看解释理解词语的意思,又不能生搬硬套,使用解释的时候,力求做到总体把握,不能字字对译。

3、借助解释和图画诵读诗文,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读懂了什么?相机指名读相关诗句,引导学生理解的心情。

板书:梧叶寒声秋风客情一灯明挑促织4、师【配乐】朗读诗文大意。

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孤独地住在一间旅馆里。

窗外,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我久久地不能入睡,我不由得想念起了自己的家乡,家乡多好呀,家乡多美呀,家乡多么温暖呀!如今我一个人客游在外,多么的孤独呀!突然,我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小小的灯笼在晃动,料想一定是孩子们在那里快乐地捉蟋蟀吧。

①第一句写什么?此时是怎样的心情?指导朗读。

②第二句写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可能会想起什么?那他此刻的心情会是怎样?指名读。

5、师引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读。

四、诵读诗文,引导背诵。

1、用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读诗文。

2、指名背诵、齐诵。

五、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促深2、指名认读,组词。

3、谁来说一说:你平常写这俩字的时候哪个地方特别容易写错,我们来提醒提醒大家。

4、写“促”字的时候要注意左窄右宽。

师范写。

5、谁有勇气上黑板来写一写“深”字?全班订正。

6、学生写字、组词。

六、延伸拓展:我们还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吗?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课件出示】《宿建德江》板书设计:夜书所见梧叶寒声秋风客情一灯明挑促织作业设计:1、背诵《夜书所见》2、把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说给爸妈听。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篇五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