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 NO.精选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
浅谈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0No.1》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
第二部分由第9至第16小节组成,倚音的多次使用,丰富了该作品的表现力,展现了热烈、强劲的乐思。
在演奏这部分时,要注意倚音作为装饰音,所占用的时值是从原本的音中提取的。
所以弹奏倚音时不可拖拍,应短暂停留、“一带而过”。
第三部分的弱奏展现了不同于之前的、柔情优雅的主题动机,正因有它的存在,达成3.副部主题(56-94小节):副部可分为两部分:赋予歌唱性的旋律和出现的新材料,旋律依旧建立在E大调上。
56小节到63小节为两组变奏重复,从连接部分的寂静转换为动感、活跃的乐段。
左手弹奏伴奏织体时要保持声音清澈、自然,不要高抬指,贴键弹奏。
接下来64和65小节级进的上行跳音音阶要做出一个渐强的力度变化,“跳音要弹奏的更加灵巧一些”。
在第86至第90小节的五个小节中,注意跳音处要弹奏短暂,左手的和弦要处理的干净,右手同样地,音要短促、有力,由中强到极强的一个力度过程借助双手的紧实、下键的迅速做出,力量集中于指尖。
紧接着的八分音符和短连音线组成的下行旋律使呈示部逐渐走向结束,这部分要保持每个短连音线部分小的连贯,每组之间E 大调的主和弦上,整个呈示部宣告结束。
在演奏这一部分时,要突出高声部的音响,休止符部分准确空拍,逐渐缓和,力度放弱,最(三)再现部(168-284小节)该乐曲的再现为变化再现——对呈示部各部分乐段进行了缩减的再现。
回归主调c小调,副部主题变化重复,出现了两次。
结束部多了4小节扩充深化主题,阻碍终止的和声运用使乐曲在更加丰富完善中走向终止。
再现部的演奏基本上与呈示部相同,在音乐感情的处理上,即将结束全曲的再现部应当更加激烈,终止处最后两个大和弦要做减慢状,通过大臂为手指注入力量弹奏,表现出贝多芬全本文通过作曲家贝多芬的生平背景、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并不是绚丽而又浮夸的风格,而是独特表达了个人强大内心的宏伟风格。
本文着眼于作品的曲式结构特征进行演奏技巧分析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巧妙、精湛的创作技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悲怆奏鸣曲(概述及第一乐章赏析)
《悲怆》奏鸣曲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贝多芬作品13 写于1799年《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史科托把这部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第23号钢琴奏鸣曲由于前后两个乐章如暴风雨般有万钧一发之势而为出版商命名为热情,而《华尔斯坦》是在贝多芬制作最辉煌阶段的作品,给人以一种辉煌与壮丽的效果,钢琴大师54年在美国录制的这盘唱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品中动人心强的人生激情。
概述《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极缓板,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
开头是一段相当长的充满悲怆情绪的极缓板,后转为快板,依旧悲怆的旋律中透露出一丝坚定。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2/4拍子。
本乐章是极为优雅的慢板音乐,也是充满祈祷的一首抒情性歌曲。
本乐章的主题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段旋律,它曾被现代轻音乐队改编为轻音乐曲,成为通俗音乐中的精品。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2/2拍子,回旋曲形式。
乐章主题与第一乐章主题动机有相通之处,优美的旋律中带有欠稳定的游移情绪,似乎处于一种徘徊不定的心态之中。
第一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一次次鸣响,痛苦哀求的音调在高4度、高8度处反复模进出现,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A"时,一串下行的快速音型飘忽而过,使人仿佛听到轻轻的叹息。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五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五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第一次用三个奏鸣曲式乐章写成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作曲家较早期创作的典型特征。
其第一乐章为c小调,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也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全乐章是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深沉的严肃气氛,因此这首奏鸣曲也称为“小悲怆奏鸣曲”。
通过主题的对比力度、调性转换和戏剧性的发展,简要分析其特征:呈示部:(1—105)主部(1-30):主部主题分为三个阶段,加补充乐段构成。
第一阶段(1 - 8 ),第二阶段(9—16)第三阶段((17—22)补充乐段(22—30)主部主题开始的4 小节,是由 3 小节的跳进分解和弦呈锯齿状跳进上行加上一小节的双音级进下行组成,很像一种疑问语气,后面的一小节呈双音级下行,好像是对前面疑问语气的回答。
向上跳进时节奏密集,向下级进时节奏较松散,这样在开始的4 小节主题内部便在音调和节奏上形成了对比,这样使人感觉在前8 小节这样4 + 4 的对称结构中蕴含的是充满活力和突破的音乐。
于是主部的1-16小节可表示为:4(3+1)+4(3+1)+4(2+2)+4这就形成了一个“起、承、转、合”的一个结构周期。
第9 小节除了在结构上形成“转”以外,在旋律音调走向上则表现为开始不断级进下行,形成了具有叹息音调性质的节奏型。
第三阶段(1 7 - 2 2 )在第三阶段的开始(1 7 - 1 8 )小节,音调的折转下行又和主部主题开始部分的呈锯齿状曲折上行的音调形成了对比和统一。
调式调性则都统一在 c 和声小调,21 小节达到了主部主题的高潮,至此,主部主题以完全终止结束。
补充乐段22-30 小节是对主部主题的加固,有对一开始在现的因素,音组、功能都一样,只是音高不一样,至此,主部结束。
连接部:(32-55)连接部的调性从突然跳出的主调的下属方向调降A 大调开始,经过f 小调,降D 大调,在48小节到达降B大调主和弦(亦即降E大调的属功能),由此可以看出,连接部从一开始通过不断的下方三度的转调(降A—f—降D—降B),将低音持续在降E大调的属音上,从而为副部调性作预备。
贝多芬第一奏鸣曲曲式分析
文字来自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研究》作者:郑兴三《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呈献给他过去的老师海顿。
这首奏鸣曲具有悲剧性情绪,明显地暗示和显露出贝多芬精力旺盛的写作欲望及其深刻独创性。
这首奏鸣曲以精练的钢琴写法,澎湃着阴暗的热情,可以窥见到贝多芬日后强烈的、自成一体的乐调作风。
这首作品的节奏较为单调,小节间的区分也多少有点生硬,还留存着较为幼稚的作曲法。
尽管如此,在这首作品巾已经强烈地流露出贝多芬式的特质,头尾的两个乐章把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表现得异常明显。
安·鲁宾斯坦曾经说过:“在Allegro中,一个音符也不象海顿和莫扎特,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较少柔媚。
在第三乐章中又是新的风味,这是戏剧性的小步舞曲。
在第四乐章中是同样的性格,其中没有一个音象海顿和莫扎特……。
”罗曼·罗兰非常正确地感觉到贝多芬在这首奏鸣曲中的音乐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鸣曲第二号第一首中贝多芬还采用听到过的表达方式和句子。
但已经出现了粗鲁的、强烈的、断断续续的音调,这种音调在借用的语言说法上留下了痕迹。
本能地流露出思维的英勇气质,这不仅表现在大胆的性格上,而且表现在明确地、毫不含糊地意识到,怎样选择、决定和舍弃。
沉重的音型:在线条中再也没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猫一样的灵活。
它是笔直的,由坚定的手把它勾画出来。
它象一条极短的,但宽广平铺的道路,从一个想法转入另一个。
这是灵魂的大道,整个民族可以沿着这个大道走过。
不久,载重车队的士兵和轻骑兵也将通过它。
”《第一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个性形成的杰出证明。
它衬托出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贝多芬先进的理智与感情相统一的伦理,表明了贝多芬把内心所有的力量服从于英勇的业绩、高尚的目的。
这首作品与日后的《热情奏鸣曲》是相通的,显露出《热情奏鸣曲》的面目。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 f小凋2/2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48)(1—8)主要主题(f)(9—16)连接(16—20)动机重复(21—41)副主题(bA)(42—48)结尾2.展开部(49—100)(49—94)主、副题动机发展(95—100)模进3.再现部(101—147)(101—108)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09—119)连接(120—140)副主题(在主音调上)(141—147)结束主题4.尾声(147—152)第二乐章柔板(Adagio) F大调3/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 1.呈示部(1—31)(1—16)主要主题(F)(17—22)连接(23—27)副主题(c)(28—31)重复结束2.再现部(32—58)(32—47)主要主题(在原调上)(48—58)副主题(在主音调上)3.尾声(58—61)第三乐章小快板的小步舞曲[Menuetto(Allegretto)] f小调3/4拍子小步舞曲复合歌谣曲式1.主歌谣曲式(1—40)(1—14)小步舞曲主题(f一A)(15—28)转调展开(29—40)主题(原调一主音调)2.三声中部(41—73)(41—50)三声中部主题(F—c)(51—65)中间部分(66—73)再现部(主调一主音调)3.再现的主题歌谣曲式(1—40)4.没有尾声。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该曲为奏鸣曲式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呈示部(第1-48小节);展开部(第49-100小节):由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为主部材料引入,第二阶段为副部材料展开,第三阶段为再现前的属准备;再现部(第101-152小节)。
呈示部:第1-48小节主部主题(第1-8小节):以连句旋律形式的主和弦乐段呈现,f的主小调(从调号和其他旋律形式中的主和弦还原mi以及第8小节的主和弦停在了f小调的属于主和弦上可以直接得出是属于f的主小调),以属和弦作为开放形式终止,因此主部主题的结束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结束。
主部主题中分别出现了正、副两个动机,第1小节为主部主题的主动机(由向上的f小调分解主和弦构成),第2小节为主部主题的副动机(由和弦音以及三连音组合构成),二者组合构成了f 小调主部的核心和材料。
音乐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以及三连音的节奏为主要特征。
织体上以柱式的和弦呈现。
连接部(第9-20小节):连接部旋律是连接音乐主部和副部之间的重要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承上(第9-14小节)。
启下(第15-20小节)。
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与主部主题的旋律线和织体结构相比变化不大,通过连接部的旋律线和织体的协调性把它有机的结合了起来,从而使其也成为了主部和副部最自然的结合和过渡。
副部主题(第20-41小节):为了拓展的副部结构,起止均在降A大调上,并以完全终止的形式结束,是一个收拢性的结束;副部的主要核心音乐材料主要是第21-22小节,以这两小节的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进行着音乐的发展,正好与主部主题的连续上行的旋律线相反,两者既互相形成对比又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副部的织体上以分解和声织体为主,节奏上以十六分音符的旋律为主,给予听众一种急促的旋律听觉感受。
第21-25小节通过连续下行的旋律线开始副部,第26-32小节通过运用断续的、带休止的弱拍上的起奏的旋律音型推动着副部主题音乐的快速发展,第33-41小节通过前面旋律的不断推动,音乐被迅速地推向了音乐的高潮。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2221年第2期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NO.22021(总184期)JOURNAL OF LIAONI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S EDITION)General No.134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杨雅婷(辽宁师范大学,辽宁省大连市336622)摘要: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其用尽一生创作的心血,是音乐史上的奇迹。
其中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他的一个代表作。
文章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同时结合谱例以直观的形式对作品加以具体分析,以期对演奏者有所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结构;艺术风格;演奏技巧中图分类号:J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98(2221)22—0214—03一、《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分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调式调性为c小调, 2/2拍子的奏鸣曲式,是由肃穆的慢板和富有朝气的快板两种速度组成。
庄严的慢板引子(第1—14小节)拉开了全曲的序幕,它是整首乐曲的“龙头”。
第一小节奏出的是一组强有力的和弦,而上行的附点音符与之形成了强烈对比,二者之间的矛盾构成全曲情感发展的基调。
接着减七和弦奏出的音调在高四度和高八度两处反复模进,达到高音降A这个顶峰时,一组下行的半音音阶快速地顺势而下,蕴含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的爆发埋下伏笔。
呈示部(第11—132小节)是充满激情的快板,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部(第11—22小节)主题的旋律展现了同不公平命运作斗争的决心。
右手笔直上升的旋律音型、铿锵有力的节奏结合左手分解八度的持续震音,迸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
连接部(第29—55小节)与副部(第51—89小节)流畅动听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交相呼应。
左手的伴奏织体富有律动性,上行的跳音和下行的三连音夹杂着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使音乐具有一种梦幻的色彩⑴。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曲式分析孔祥娅
【期刊名称】《北方音乐》
【年(卷),期】2017(037)021
【摘要】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作于1794-1795年,是献给海顿的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可以看到贝多芬对海顿的古典主义创作手法的继承,更难能可贵的是,贝多芬刚强和独特的个性在此曲中显露头角.本文详细分析曲式结构,探索出贝多芬的独特音乐语汇与风格.
【总页数】2页(P68,71)
【作者】孔祥娅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
【相关文献】
1.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音乐本体研究 [J], 刘永良
2.不同而和:分析法视野下作品和声结构研究——以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为例 [J], 郭晓敏
3.浅谈奏鸣曲式作品中的哲学体现——贝多芬第19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J], 姜涛
4.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四乐章的分析与研究 [J], 马婷
5.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 No.1第一乐章作曲技法分析研究 [J], 马天程;何一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99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侯乐 / 张可昕摘 要:《悲怆》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之作。
这部作品采用里程碑式的创作手法,将贝多芬早年的困苦经历以及命运的反思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叙述了创作背景,从史学角度剖析贝多芬的创作经历与创作理念。
第二部分对立足作品本身,对作品进行分析,从作品曲式及和声的运用上抓住作品的创作特征,对乐句做细致解读。
第三部分论述了演奏时的三个要点,首先是力度的变化,注意作品中强烈的力量冲突,特别是演奏厚重织体时将情感氛围的烘托做到细腻;其次是对速度的把控,旋律线条的紧张或舒缓直接影响着音乐进行动力,将作品的戏剧性表现出来;最后是要理解作品的内容,将贝多芬内心中面对命运的不甘与痛苦表现出来。
关键词:贝多芬;悲怆;奏鸣曲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侯乐(1971-),女,博士,副教授,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主任;张可昕(1999-),女,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一、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波恩城,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体裁是交响曲和奏鸣曲。
他既是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巨匠,同时也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他将自己艰辛的一生,以及理想和英雄主义情怀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作品之中。
《c 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8-1799年初,记录了贝多芬二十七、八岁时的生活,因此这部作品在叙事性上也是值得深思的。
它不止是一种生活状态的写照,也是贝多芬的一次宣言,用作品将自己的抗争和希望宣泄出来。
这首作品是献赠给他的仰慕者与赞助人卡尔·冯·李希诺夫斯基亲王。
酷爱音乐,最为倾慕贝多芬,十分欣赏他的才华,给予他丰厚的报酬,并多次赠送给贝多芬大量乐器,可以说是贝多芬第一位伯乐、雇主与朋友。
浅析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Op.13“悲怆”》
版社,2010. [2] 于润洋 . 西方音乐通史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作者简介:侯艾岑(199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河南新乡人,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本科三年级,研究方向:音乐学(钢琴方向)。
一、贝多芬《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的 创作背景
(一)贝多芬与他的音乐背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 (1770-1827),生于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和祖父都 是宫廷里的乐师。他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经常吵骂贝多芬, 他的童年并不快乐。20 岁那年,在波恩大学上课的贝多芬 受启蒙运动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不久后,法国大革 命爆发,激发了他对这个时代的诸多看法,紧接着创作了奏 鸣曲以示心态。
(三)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第三乐章是三个降号的 回旋曲,为 c 小调,拍子为 2/2 拍。开头标记有 Allegro 快板。 第 61 小节进入第二主题,降 E 大调,风格明朗,对位精准, 赋予戏剧性和幻想,在法国大革命时代,人们勇于追求自由, 追求幸福,反抗恶势力,充满着满腔热血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二、《c 小调奏鸣曲 Op.13“悲怆”》情感分析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一乐章较为阴森,引子标 记 Grave 庄板,演奏速度较缓慢,三个降号,是乐曲的重心。 第一小节左右手两个和弦弹下去,阴森的音乐氛围立刻就飘
贝多芬第五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美”的分析
贝多芬第五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美”的分析作者:范文多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22期【摘要】以“美”的分析为出发点,主要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分析了古典主义时期伟大钢琴家贝多芬于1798年所作的第五首钢琴奏鸣曲。
首先从研究此作品的音乐审美价值和意义展开,再由构成音乐美学的三大要素:行为、形态、意识三个方面着手分析作品的“美”。
通过对作品的了解,能够更深入地学习,以便对弹奏此首奏鸣曲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关键词】贝多芬;c小调钢琴奏鸣曲;“美”的分析;音乐美学;三要素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2-0050-02选择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的第一乐章进行分析,并不是简单因为它优美动听,而是因其在奏鸣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对于后来奏鸣曲的发展有着新的探索。
也不仅仅因为贝多芬作为古典音乐发展时期的杰出人物,其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认为深入了解这部作品是有音乐审美的价值和意义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一、研究此首作品的审美价值(一)从作品本身谈起研究作品,作品处于首位,第五首钢琴奏鸣曲的作者——贝多芬,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尤其是奏鸣曲对于今人研究古典乐派的键盘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西方钢琴家把贝多芬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分别奉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
我们了解在贝多芬生长的法国的文化土壤,在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当中,圣经具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把他的作品奉为新约圣经,可见其重要性。
这是研究作品原因之一,作品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从作者谈起作品离不开他的作者:在傅雷先生译著的《贝多芬传》序文中,他对于贝多芬评价道:“坚忍、奋斗、大勇主义。
”他指出在注重钢琴技术的时代,贝多芬做到了把音乐表达的精神传达给人们,音乐是种无形的语言,在表达的过程中,音乐是有感染力的,贝多芬不仅带我们进入了他的音乐王国,更带给了我们人生的启示,不仅仅简单地表现在行为上,在情感上,更在内心里。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
赏析《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一、摘要:《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早期创作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构思雄伟,悲壮激昂。
第一乐章是这首奏鸣曲中最为伟大的乐章,其引子部分,表现了沉重的压迫下痛苦的叹惜与呻吟;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反映了挑战命运、搏击黑暗势力的决心,副部主题则活泼而抒情;再现部音乐一往无前、坚定有力;尾声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
整个乐章充满斗争的力量和热烈的追求,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篇章。
二、关键字:悲怆曲式结构挑战命运激昂奋进自由平等当时, 既是暴风骤雨般的革命年代,又是自由与平等受到镇压的年代,因此,在创作风格上, 这部作品也具有以上两种因素的结合。
作品中, 没有了海顿与莫扎特的影响, 充满活力的贝多芬经过生活的磨砺, 经常陷入悲剧情绪中。
这部作品的音调取材于青年贝多芬在波恩创作的《f 小调奏鸣曲》, 其形象深刻、新颖而独创, 诉说了愤怒、苦难和热情。
这部作品构思气势磅礴、音调庄重威严、感情崇高伟大, 它运用厚重的织体、丰富的和声、频繁离调和转调、音区与力度上的对比等表现手法, 使音乐更加富有戏剧性。
三、创作背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他创作了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另外还有大量交响曲、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等等。
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被尊称为“乐圣”。
贝多芬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贝多芬一生坎坷。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
《c小调悲怆奏鸣曲》创作于1797年至1798年初,是题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斯基亲王的,1799年由维也纳的艾德尔社初次出版。
试论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以《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为例
试论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以《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为例摘要关键词:钢琴演奏;情感表达;演奏者一、绪论音乐是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而钢琴演奏是现代音乐重要组成部分。
钢琴演奏能否充分表达原作品人物的情感,也是直接影响演出的总体效果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提高钢琴演奏中的情感表达,首先要充分认识钢琴演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其次是对要演奏的作品有一个真实深刻的理解和对创作的意图加以了解,才能更好地演奏出情感与艺术融合的作品。
二、钢琴演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三、钢琴音乐作品分析深化情感表达(一)主题与创作背景的分析1.c小调奏鸣曲创作特点悲怆的、激情的、英雄的、斗争的调性在c小调中被强烈地表达出来,c小调奏鸣曲就是最早采用此方式的曲子。
在这首作品中体现的是十分真诚和丰富的情感内容。
贝多芬作品中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就是c小调奏鸣曲,同时三个乐章的奏鸣曲式便是该奏鸣曲最大的特点,重新回到曾经的三月章制,每一个章节均显现了全新的改变。
整首曲子的情绪激烈盎然,具有强大的表现力与张力,是因为三个乐章演奏的效果十分简洁同时留下了古典奏鸣曲独特的性质,使得曲子形式非常紧密也拥有浓浓的紧张感。
这首作品阐明了贝多芬的鲜明的个性,也表达了他在创作时的苦难与丰富的想象。
从文学层面去分析了c小调奏鸣曲的特点和作曲家贝多芬的音乐风格,从而加强演奏者对作曲家以及他的作品的一个完整的认知,促进钢琴弹奏的情感表达。
(二)体裁的分析1.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呈示部:(1-105小节)c小调是贝多芬表现英雄主义精神的音调。
主题由两个乐句加一独立的补充性乐句构成。
运用了三拍子使人以一种勇往直前的特性。
主部整体的叙述,包含叹息、冲动及“说话”之时休止的互相穿插交错与原有矛盾的发展。
连接部包括32-55小节,表现出与呈示部完全不一样的主题材料,且有转折点。
54-96小节副部由平行调即平降E大调起始。
94-105小节结束部的材料来自连接部主题,呈示部结尾安稳如歌。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研究
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研究作者:郑中兴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21期【摘要】贝多芬32首奏鸣曲被誉为“音乐圣经”中的“新约全书”,独具一格的和声风格与技法、巧妙精湛的曲式结构以及深邃的哲学思想一直被后人不断挖掘。
《c小调“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维也纳时期钢琴奏鸣曲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构思宏大、手法简练,是贝多芬维也纳时期钢琴奏鸣曲的杰作,表达了贝多芬对不公命运的反抗、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对心中自由、平等、博爱、大同等崇高社会理想的追求。
本文拟以《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为例分析其中的和弦连接、和弦外音、和弦持续音、转调手法、调性布局、和声功能性、和声色彩性等内容,并以此探究贝多芬维也纳时期的和声技法。
【关键词】贝多芬;维也纳时期;和声技法;悲怆;第一乐章【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80-02【本文著录格式】郑中兴.贝多芬《c小调“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和声技法研究[J].北方音乐,2020,11(21): 80-81,87.一、转调手法(一)共同和弦转调50—51小节,前调调性为bB自然大调,后调调性为转到be和声小调。
此处使用的转调手法为共同和弦转调,即前调bB自然大调的T与后调be和声小调的D是共同和弦。
83—86小节使用共同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由f和声小调转至bE自然大调,即前调f和声小调的t与后调bE自然大调的Sii为共同和弦。
(二)减七和弦转调40—44小节,使用减七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由bA自然大调转至bB自然大调,即和弦既是前调bA大调的Dvii2/S,又是bB大调的Dvii7。
137小节使用减七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从g和声小调转至e和声小调,即方框内的和弦既是前调g和声小调的Dvii4 3,也是e和声小调的Dvii- 2。
143—144小节使用减七和弦转调手法将调性由e和声小调转至g和声小调,其和弦既是前调e和声小调Dvii7,也是后调g和声小调的Dvii2。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范本模板】
曲式与作品分析贝多芬《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目录背景介绍: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本曲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本曲的演奏技巧并不太难,因此被演奏的机会也非常之多,更是许多钢琴初学者爱不释手的曲目。
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悲怆》是第一首由他本人亲自写上标题的作品。
关于“悲怆”这个词汇,与贝多芬后半生那感人肺腑而又凄怆深刻的悲剧性生活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因为这毕竟是他的早期作品。
速度:Grave结构图示:呈示部一.旋律图示:主部连接部二.曲式结构三.旋律外形主部主部由两句构成,皆是先扬后抑的写法,所以是先上后下的走向。
连接部。
开头有两次向下的重复运动,中间部分上行较多,尾部再次下行,所以为抑扬抑的写法。
副部一从图上看,起音落音位置有所改变,大致为上扬的写法。
副部二先上后下,为先扬后抑的写法。
结束部先上后下,即先扬后抑。
四.音列主部连接部副部一副部二结束部五.音域分布主部主要分布在c1~c3之间,由于在c2~c3间上行后有下行,所以在此段区间音的分布较密。
连接部音域为#f~降e3,在c1~a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一此部分包含了很多大跳,横跨多个区间,其中音在a1~降b2区间内分布较密. 副部二音域为g1~f3,其中在降e2~降e3区间内分布较密。
结束部结束部较短,音域从d1~降e3,在此音域的中间部分分布较密.六.骨架音主部起音:c1 落音:c2 重音:c1 f1 c2 f2 c3 e2 长音:c2 最高音:c3最低音:c1连接部起音:b1 落音:a 重音:g2 长音:g2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f副部一起音:降B 落音:降b1 重音:降B 降b1 长音:降g2 f2 最高音:降b2 最低音:降A1副部二起音:降e2 落音:降b1 重音:降e2 降e3 降b1 长音:降e2 最高音: f3最低音:g1结束部起音:降e2 落音:d1 重音:降e2 降e3 降a1 降a2 长音:降e2 降e3 最高音:降e3 最低音:d1七.音程统计主部纯一度:2 连接作用小二度:17 级进大二度:6 级进增二度:4 级进大三度:6 级进间的缓冲纯四度:2 向下跳进纯八度:1 向下跳进连接部纯一度:2 长音后的连接小二度:29 辅助音,经过音,级进大二度:5 级进小三度:1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大三度:4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纯四度:9 穿插于旋律向下的进行中减五度:2 反向缓冲向下的进行动势纯五度:5 向上大跳小六度:1 开头时的向上大跳小七度:2 向上大跳大七度:1 向上大跳副部(1)纯一度:24 同音保持,用于缓冲小二度:28 级进大二度:38 经过音小三度:8 穿插于级进间纯四度:6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4 增强调性感增五度:1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大六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小七度:5 跳进使用小九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大九度:2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度:1 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五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小十七度:4向上大跳入高音区纯十八度:2向上大跳入高音区副部(2)纯一度:9 同音保持小二度:44 向上级进,经过音,辅助音大二度:31 经过音,辅助音减四度:2 增强和声的色彩感纯四度:1 增强调性感纯五度:1 增强调性感大六度:1 跳进小七度:1 大跳大十六度:1大跳结束部纯一度:1 连接前后句,有顶真的效用小二度:2 向上级进大二度:1 向上级进小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三度:1 穿插于级进中大七度:1 使调性不稳定纯八度:5 上下多次大跳,强调调性纯十五度:1八.音型模式音型名称作用比例八分音符最小值 1四分音符常用值 2二分音符常用值 4 .二分符点音符常用值 6全音符最大值8九.节奏模式节奏类型最大值最小值最高音最低音顺分—等分.c3 c1等分-逆分 c3 升f1逆分.b1 g2顺分—等分 g2 升f1顺分-等分降d1 降e3顺分降b2 d1等分降b a顺分.降g2 降d2顺分降e2等分降e3 降e2 十.主题旋律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一.分层结构引子:主部主题:副部主题1:副部主题2:十二.小结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二、 贝 多芬 奏 鸣 曲《 悲 怆》 第 一乐 章 赏析
( 一) 贝多芬奏鸣曲《 悲怆》 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
创作于 1 7 9 8年 的 贝多 芬 奏 鸣 曲《 悲怆 》 第一乐章是贝
多 芬 早 期 极 具 代 表 性 的作 品 之~ , 也是他献给卡尔. 冯. 里 斯 诺 夫 斯 基 亲 王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 此 时 的 贝 多芬 深 陷轰 轰 烈 烈 的 法 国大 革命 .又 因 为母 亲 的离 世 负担 起 家庭 所 有
为 丰盛 , 3 2 首 中的 1 8 首 都 在 此 时 产 生 ,此 阶段 的作 品 创
作风 格 、 形 式手 法 都 较 为保 守 严谨 。 贝多芬 中期作 品处 于 维也 纳时期 , 此 时 贝 多 芬 开 始 听 力 日益 消退 , 耳朵失聪 、 健 康 恶 化 的 贝 多芬 因为 不 能 继 续 自 己的 音 乐 梦 想 而 苦 恼
回旋 曲 式组 成 ,第 i乐 章 是 由 c小 调组 成 的 奏 鸣 回旋 曲
压抑 , 但 他 依 旧扼 住 命运 的喉 咙 顽 强地 创 作 。可 以说 贝多 芬 此 时 的 钢 琴 奏 鸣 曲 风格 非 常 鲜 明 ,多体 现 了 贝多 芬 遭 受 磨 难 隐忍 悲怆 的痛 苦 . 同时 表 达 了对 命 运 的挑 战 以及
浅析贝多芬奏鸣 曲《 悲怆》 第一乐章
刘 义 四川省 遂 宁市文化 馆 艺术辅 导部
摘要 : 路德维希 . 凡. 贝 多芬 作 为十 九 世 纪 德 国音 乐里 程 最 富 盛 名 的 作 曲 家 、 音 乐家 , 其 作 品 大 多具 有 鲜 明 的 、
真 挚 严 谨 的创 新 精 神 、 情 感体 验 和 丰 富的表 现手 法 。深 受 浪 漫 主 义 与 古典 主 义感 染 的 贝 多芬 著有 降 E大 调 第 3交响 曲 《 英雄》 《 欢 乐颂 》 《 命运》 等 流传 至今 的 悦 耳 佳 作 。 贝 多芬 的钢 琴 奏鸣 曲被 誉 为钢 琴音 乐 中 的“ 新 约 圣 经” . 本 文将 深 度 介 绍 贝 多芬 的人 生 经 历 与 生 平 作 品 , 并 从 音 乐 的领 域 来 阐 述 贝 多芬 奏 鸣 曲《 悲・ 险》 第 一 乐章
贝多芬《c 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N0.8》第一乐章音乐解析
贝多芬《c 小调钢琴奏鸣曲Op13.N0.8》第一乐章音乐解析贝多芬(1770 - 1827),享誉世界的德国作曲家,他出生于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音乐家庭。
自幼跟随父亲学习音乐,从小的家庭音乐启蒙使贝多芬较早就显露了音乐才华。
他是一位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主义音乐先河的作曲家。
他一生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音乐作品。
一、创作背景《悲怆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27 岁时献给卡尔冯李斯诺夫亲王的钢琴奏鸣曲作品。
本曲作于1797 年至1798 年间,这时期贝多芬患了严重的耳疾,作品表现了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怒与反抗。
表现了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强烈地反映了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的巅峰之作。
在这首奏鸣曲中,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已经完全消失,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被世人所熟知和热爱。
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贝多芬将青年时期的青春活泼的音乐情绪转换为历经生活磨练后的悲剧性的音乐情绪。
他当时将这首钢琴奏鸣曲标记为悲怆,被后世研究者解释得多样而复杂。
顾名思义,悲怆就是悲伤,但《悲怆奏鸣曲》不是贝多芬简单的对痛苦的体验,或对痛苦的感受,而是他在多种情感碰撞下的作品。
正如史托科夫斯基所说《悲怆钢琴奏鸣曲》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存在着共通的青春哀伤感。
二、音乐分析贝多芬所有具有戏剧性的、悲壮性质的作品几乎都是用小调写的,并且凡c 小调的曲子几乎都是跟命运有关的。
他用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调性,既保留了古式奏鸣曲特有的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紧凑,有很强的表现力;在感情上有丰富的激情,变化非常富于戏剧性。
《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奏鸣曲式快板。
1、引子(110 小节)引子部分的结构为准平行开放乐段,c 小调,是位于乐章前的独立慢板前奏结构,表现为动机分解加上综合的乐句构造,二句都以凤尾方式结束。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分析与演奏摘要:《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中的杰作,也是音乐会上经常听到的曲目。
本文通过对该奏鸣曲进行分析,从理性的角度对音乐进行解读,以便演奏者能更好的把握作曲家的意图,做到准确的演绎。
关键词: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分析演奏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之大成,开浪漫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他体裁广泛、结构创新、技巧精湛的钢琴作品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对于演奏者来说,贝多芬的钢琴作品难易皆有,可以贯穿学习道路的始终,是最好的学习范本: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可以满足各种欣赏需要,是听觉的盛宴:对于所有热爱生活的人来说,贝多芬的钢琴作品是对生命的探讨,将音乐推向超越艺术价值的精神世界。
贝多芬《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799年,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杰出之作,具有明显的交响性与英雄性。
c小调是贝多芬在暴风雨般的激情乐章中最爱用的调性,这首曲子也是少有的贝多芬亲自命名的作品。
本曲由三个乐章组成,三个乐章之间的关联、承接比他以往的作品更加紧密,各乐章的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乐陆具有前后呼应、乐思统一的鲜明特点。
其中第一乐章更是承载了全曲的主要内容,光辉的快板、调性为C小调,用奏呜曲式写成。
庄重缓慢的慢板引子由三组对比乐句一次次递进开始,连续的附点节奏、饱满的和弦似乎是痛苦的呻吟和无助的叹息。
经过一串快速音阶离调到c小调的Ⅲ级调bE大调上,紧接着又继续前一乐句的发展。
由八度在高音区奏出宽广柔和的旋律,表现出期望中光明的一面,短暂舒展过后马上用带有附点节奏的沉重和弦表现一种压力与威胁。
两种情绪多次对比出现,情绪也在痛苦与美好、理想与现实中转换。
一串迅速下行的半音阶之后,充满活力的呈示部快板开始了,主部主题的旋律声部以双音跳音的形态向上攀行,低音部则在持续音音型的基础上,形成一种定音鼓般的轰鸣,表现出一种势不可挡、勇于挑战悲惨命运的信心。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要素
V 0 _ l I 3 0 NO. 2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Pi n g x i a n g Co l l e g e
2 0 1 3年 4月
Ap n 2 01 3
贝 多 芬 《悲 怆 奏 鸣 曲 》 第 一 乐 章 的 演 奏 要 素
听过这 首奏鸣 曲的人会发现 , 曲子 听上去其 实并不光是 “ 悲怆 ”,更 多充满 了激情 、向上的力量,这恰恰 体现
( 1 1 —2 6 ) 主部主题 以坚定有力 、 级进 向上的音型反 映着人们 不怕任 何黑暗 势力 ,誓于黑 暗势力搏击 的决 心 。( 2 7 —5 O ) 是连接部 ,( 5 1 —8 8 ) 副主题 ,是降 E调,
关键 词 : 贝多芬 ;< 悲 怆奏 鸣 曲》 ;演 奏 要素 ;触 键 ;音色 ;和 弦
・
中 图分类 号 :J 6 2 4 . 1
文献 标识 码 :A 来自文章编 号 : 1 0 0 7 . 9 1 4 9( 2 0 1 3) O 2 - o o 5 O . O 6
一
、
作品背景
路德维希 ・ 凡 ・贝多芬 ( L u d w i g v a n B e e t h o v e n ,
意 与力感 ,充 满 了蓬勃 而有 生机 的 旋律 ,洋 溢着 大喜 大悲 跃进 的节 奏 ,并涌 现 出大胆 奔放 的 幻想 。这 些都 是 贝多芬音 乐 中
特 有 的魅 力 。在这 首 < 悲怆 奏 鸣 曲》 中,呈 示 出绵密 紧 凑有力 的表 现手 法 ,具有 诗情 般独 特 的魅 力 ,洋溢 着幻 想 的情 绪 , 其精 彩 的戏剧 性处 理 以及 闪耀 的深刻 个性 都 受到 了最 高 的评价 与赞扬 。
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完整版
贝多芬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 P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043文艺评论刘 瑞c小调钢琴奏鸣曲《悲怆》,是贝多芬奏鸣曲中第一首由作曲家本人予以命名的作品。
《悲怆》的命题在希腊语中意为“苦难的,令人同情的”。
而贝多芬乐曲中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并不只是沉重而悲伤,更多是呐喊与抗争,是一位英雄面对生命挑战时的坚韧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悲怆》奏鸣曲用音乐把我们引入贝多芬的世界,向我们传递他的英雄的理想和人格。
以下是对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演奏技巧的分析及处理。
一、 对颤音、震音、和弦、八度的分析处理《悲怆》奏鸣曲是贝多芬在耳聋初期创作的,整首乐曲斗争性与希望性交织。
它的第一乐章为c小调,开头极缓板后面又转成辉煌的快板,第一个音以悲壮而深沉的引子拉开了全曲的序幕,一开始以一个比较强的和弦开始,这个音落下时要求声音厚实而坚定,在长时间的渐弱安静后,进入上行的附点式音程进行。
接着阴暗的减七和弦以同样的表达形式进行两组,当曲调上行到高音“降 A”时,一连串的六十四分音符滚下来,清脆干净,使引子进入新的旋律。
此外,强弱的对比与音区的变化一起运用,取得了最大的效果。
并为后面的爆发做出了准备。
从第五小节开始,以右手八度进行,左手和弦简短但厚实,处理要求干净但连续,速度上相对前部分,略微自由轻松,小范围的“前紧后松”。
之后进入呈示部,主部主题从c小调开始,左手分解八度的主持续音以震音的形式出现,要求手腕放松,手指灵活独立,力度渐强,保持速度,右手突出主题,高音上升到最高时下行,然后重复一次。
连接部在c调上继续发展,左手依旧是分解和弦的形式,右手主题以和弦变为单音,活泼抒情、流畅动听。
副部主题有两个旋律,第一个旋律是降e小调。
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之间相互呼应,像对唱一样,左手的伴奏织体充满愤怒。
上行的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使旋律更具有流动性,增加了乐曲中欢乐的气氛。
他的力度变化频繁,而且起伏非常大,这都是贝多芬音乐的典型特色。
第二个旋律是降 E 大调,左右手的持续不断半音做了反向进行,这一串音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主题的斗争情绪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创作背景及曲式分析贝多芬把c小调作为表现斗争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怆的调性,而这首奏鸣曲就是取用c小调写作的最早奏鸣曲。
在这形态比较娇小的作品中,已经做到朴素与单纯的极限,在音乐中植入真确而丰富的内容。
这首奏鸣曲好象清醒地总结了第一组奏鸣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个乐章全部用奏鸣曲式写成,又返回从前的三乐章制,各乐章都呈示出新的尝试。
贝多芬用大型的四乐章曲式写了最初四首奏鸣曲以后,便开始探索奏鸣曲式的发展新途径,这首便是删去了小步舞曲或诙谐曲乐章,变成三个乐章的奏鸣曲,是贝多芬所写的第一首三个乐章的钢琴奏鸣曲。
这三个乐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鸣曲的特有性质又处理得十分简洁,乐念和内容非常宏伟丰富,拥有强烈的紧张感,它的形式十分紧凑,又有很强的表现力,全曲情绪热烈激昂。
这首奏鸣曲曾引起了同时代音乐评论家的粗暴攻击,他们指责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娇揉造作。
”但事实上,这种“含糊不清”,恰恰阐明了贝多芬的个性,表明了贝多芬多少苦难和无穷欢乐的创作想象。
这部作品把各种感情广为发展得如此完整、如此优美,它倾注了贝多芬极其真诚的心,是贝多芬风格的最好接近点。
第一乐章那激动的斗争,第二乐章对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乐章在焦躁中对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鲜明的特点,其中有激怒的骚动、有悲哀的怨诉,有切近于人类热情而简练的语言,它是年轻贝多芬英雄戏剧性和悲怆风格结合的典型。
如果说奏鸣曲第一、二乐章以严谨和完整为特点的话,那末终曲到处是听觉顽强探索的尝试。
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确实地使用了变形的动机和锐利的对比,试图使全曲呈现多面性,以强化了全曲的统一。
在作品的立场上,此曲和莫扎特的c小调奏鸣曲(K.457)有相似之处,如陈腐的伴奏已经消失,被特性化了;过门连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现的动机被有机性地发明了。
除主、副主题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变得非常丰富,过门的音群不再供装饰用,而成为气氛的发展和细致与简结的相结合,并获得了高度的美感与和谐。
由于在第一、第三乐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热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阴暗的严肃气氛,有人称这首奏鸣曲为“小悲怆奏鸣曲”。
曲体分析第一乐章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Allegro molto e conbrio) c小调3/4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105)(1—31)主要主题(c)(32—55)连接(56—94)副主题(bE)(94—105)结尾2.展开部(106—167)3.再现部(168—284)(168—190)主要主题(在原调上)(191—214)连接(215—271)副主题(F—c)(271—284)结尾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Adagio molto) bA大调2/4拍子较高等级的回旋曲式(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1.呈示部(1—44)(1—16)主要主题(bA)(17—23)连接(24—44)副主题(bE)(45)连接2.再现部(46—91)(46—61)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2—70)连接(71—90)副主题(bA)3.尾声(91—112)第三乐章极急板的终曲[Finale(Prestissimo)] 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1.呈示部(1—46)(1—8)主要主题(c)(8—16)连接(17—28)副主题(bE)(28—37)第一个结束主题(37—43)第二个结束主题(43—46)第三个结束主题2.展开部(47—57)3.再现部(58一10j)(58—65)主要主题(在原调上)(65—73)连接(74—85)副主题(c)(86—101)三个结束主题在主调上再现4.尾声(102—122)第一乐章这是个热情而强有力的、富于戏剧性的乐章,它自始至终贯穿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满了男性的决断力。
乐章的主要主题是由激烈地向上爆发的开头动机和表情圆滑的动机交替而成的,它们的对立已经预示了整个乐章的风格。
展开部出现的新曲调也具有悲切的表情,当那被压制的热情逐渐平静下去后,再现部开头的动机又一次突然爆发。
乐章具有交响性幅度,它完整严谨、在正确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内心世界感情的表达。
乐章的形成也很紧凑,统一的节奏脉动极其合理,联成整体,各个乐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
它热情而强有力,朝气向上,展示了一股热的力量,充满了积极充沛的精力。
兰兹公正把此乐章描绘成森林巾打猎的画面。
“打猎”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将唤起人们在道德、心理卜的思索。
演奏注释[1]主要主题是三部分的综合乐段,由c小调的主音与属音的和弦构成。
它包括两个动机即开头既有力的和弦和基于附点节奏的上行分解和弦,充满了一种坚强意志动机,加上三拍子节奏的“一往无前”,这是一个惊人朴素和深刻的开端,是一个很有特性的主题,这是英勇、威武的冲动和悲哀、忧愁的叹息对比。
同时,弱音p是另一个抒情动机,爽利、优雅,它加强了主题内部的对比性,助长了主题艺术形象的戏剧力量。
叙述、冲动、叹息和“说话”的休止符互相交替,发展了音乐原有的矛盾,使音乐显得昂扬挺拔,准备去斗争、去行动![7]注意p的连接和表现。
[9]右手的连线把朗诵的音调明确出来,一定要贴切、细腻,要明白贝多芬的连线更多地与弦乐器的弓法密切相关。
[13]开始了主题的八度陈述,这是心灵深处的矛盾、犹豫,休止符的节奏十分重要。
[17]一定要注意pp和ff的强烈对比,对比在这里是意志的表现,附点节奏必须准确。
[22]用完全终止结束。
[28]这些ff的断音要短促、强烈,左手的和弦应该与右手的第一个四分音符同时起来。
[31]总休止的小节必须严格节拍。
[32]接段落从突然跳出的新调bA大调开始,似四声部的“合唱”平静地流泻出来。
低音声部的表情非常丰富,在声音的背景上细心描绘,通常可把fp弹成普通的sf。
[33]右手应正确地做出朗诵音调,bE音要做出一个轻轻的呼吸句逗,新材料构成的调性是(f一bD一bE)。
[37]音乐仍是寂静的沉思、明净的默想。
[48]这是个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
左手bB音要很肯定并且保持到底,四分音符的线条须很流畅、连贯,作为最高点的bA音两次都要突出,以吻合右手的表现。
[53]右手最后一个八分音符要轻巧地放掉。
[55]不能把这小节的结尾和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连起来。
[56]命令式地引向迅速发展和交替之路,在bE大调上出现长乐句的优美副主题。
开始是8小节的双片断并变奏重复,从静思转入内心的活跃,它的旋律多么深切、多么诱人、多么惊人自然,音乐的呼吸是平稳的、精致的,左手的伴奏极为清澈,几乎不用踏板。
[6l]迥音应该从强拍上的助音c开始。
[64]这串顿音音阶将旋律引向高音区,但不必(cersc.),内心可稍激动不安。
[70]低音声部要明确,可用半连音奏法,高音声部的单音要弹到底、响亮些。
[71]应该注意贝多芬常用的压缩节奏的结构手法,这种手法造成了情绪不断高涨的感觉,它是一种扩展,使音乐的节奏变得生动活跃。
[76]右手的分解要充分(1egato)。
[77]暂时先停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上。
[78]sf只在右手上,一个变奏的部分重复和延伸。
[82]要强调右手的(bB—B—c—A),因为它们是旋律线条的继续,终止的四六和弦使乐句进一步得到扩展,(cresc.)从f开始为好。
[86]左手的和弦要短而干,右手的sf要响亮和短促,这些主题音型缩短了附点音符,带有振奋的、断断续续的音调,它呈现了紧张性。
[94]用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这个乐句。
[95]要把高音声部弹得纯朴和很有表情,要确切地弹出休止符来。
[101]激动缓和了,逐渐趋于平静,不要放慢速度,最后几小节和弦都是p的性质,要把感情发展完整。
[106]展开部。
以它的新调(c大调)气势,明朗地出现主要主题,接着在f小调上巧妙把副主题做大胆变化,在单纯明朗的压缩构成上完善地体现新的音乐构思——内心斗争产生的心神不定、惊慌不安。
[118]是个新材料的乐段,从下属调(f小调)开始,极富朗诵式的。
第一个八度F音似乎是管乐器奏出来的,往后的八度又象是小提琴奏出般的,一种不安徘徊的成份,实质上是主、副主题“叹息”与“雅致”的音型相结合,右手深切的旋律应注意句逗。
[125]f小调的完全终止。
[133]bb小调的完全终止。
[137]左手可悄悄地平稳加入,音量是p的性质。
[138]这里左手是模仿,2小节以后是右手回答。
[142] 这个(cresc.)必须明确伸展。
[158]主调的属和弦G在持续音上构成了10小节段落,它表明坚定的音调在迅速增长,为以突然强奏开始的再现部作了准备。
[168]再现部。
这里是完全崭新的心理特征,主要主题在主调上以缩减的无变化形式再现,没有再现加固调性的乐句。
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
[191]连接部分的主题因素重复,跳到新调(bG),它高一个八度,并又从这里转到bE大调,然后又转回f小调,必须加强音色的对比效果。
[207]用下属调属和弦构成8小节有持续音的段落,它代替了主调属和弦的段落。
[215]副主题从F大调开始,然后转入c小调,它是优雅与戏剧性因素之间的斗争。
[229]很快变为小调。
[231]又转回主调。
[271]结尾进入,简洁与单纯的终止得出了严峻的结论——这是被苦难磨炼出来的,准备着斗争和接受考验的意志和新的胜利。
[282]没有尾声,代替它的是两个强奏的和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