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化学第六单元第2课时 一氧化碳(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
3.引导学生思考:碳的氧化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了解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讲授新知
1.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和应用
(1)性质: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2.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温室效应、煤气中毒等,引出碳的氧化物这一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讲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掌握相关知识。
(3)巩固: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讨论,巩固所学内容。
(3)应用:一氧化碳在工业上有一定的应用,如冶炼金属、合成燃料等,但需注意安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它们在实验操作中有何注意事项?
(2)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它们对环境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3)如何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遇到一氧化碳泄漏时,应如何处理?
(3)计算题:已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体积,计算其在一定条件下的质量。
(4)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应用及环保知识。
2.归纳要点:
(1)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6单元 课题3 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第二课时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使人中毒的原因及防护措施。
(3)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的重要用途。
(4)学会鉴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根据实验现象总结一氧化碳的性质。
(2)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学习对比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全面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体会事物的两面性。
(2)通过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重点】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知识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121~122页,完成下列填空: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小。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一氧化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__二氧化碳__(2CO +O 2=====点燃2CO 2),火焰呈__蓝色__,煤炉里上层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后再点燃,容易发生爆炸,因此点燃一氧化碳前必须__检验其纯度__。
(2)毒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液中的__血红蛋白__结合,导致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内__缺氧__,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因此冬天使用煤炉取暖时,一定要装烟囱,并保持室内通风,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如果发生一氧化碳中毒,轻者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3)还原性:一氧化碳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__金属单质__和__二氧化碳__。
3.一氧化碳的用途(1)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是一种很好的气体燃料,煤气的主要成分就是一氧化碳。
(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常用一氧化碳还原铁的氧化物矿石来炼铁。
4.实验室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合作探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不同?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同,它们的性质也就有很大差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3.介绍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设备、中毒急救等。
4.通过实验演示一氧化碳的生成和反应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如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六单元课题三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危害及防护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力求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爱生命的情感态度,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通过对一氧化碳危害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安全第一的价值观念。
4.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在掌握一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价值观,为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掌握一氧化碳的分子构成、生成途径和反应特点。
2.掌握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一氧化碳对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3.学习一氧化碳的防护措施,如通风、检测和中毒急救等,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能够防措施。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师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
4.联系实际,提升素养: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实际议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素养。
-通过研究性学习、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探讨二氧化碳减排措施和一氧化碳中毒的预防策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如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环境;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理及预防措施。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总结出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用途、危害及应对策略。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所需材料等,并在下节课上进行汇报和展示。
4.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科普书籍或文章,了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阅读后,学生需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规范,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会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气体的基本性质和实验操作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认识到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责任感。
2024年新人教版9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课件 第6单元 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
燃料、冶炼金属
CO2+ C === 2CO
点燃
高温
有毒
无毒
CO2+Ca(OH)2==CaCO3↓+ H2O
CO2+H2O==H2CO3
在一般情况下,既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典例1 燃气热水器中的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D
CO不溶于水
有毒,必须进行尾气处理
2.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用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CO2可用于灭火B. CO2可用作气体肥料C. CO可用于人工增雨D. CO可用作燃料
C
谢谢聆听!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毒性
一氧化碳的毒性
你知道吗?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将门窗紧闭,用煤炉来取暖,但往往会发生煤气中毒的事故,使用煤炉应注意什么?
用煤炉取暖时应加装烟囱,并注意通风。急救措施:一氧化碳中毒时,轻者应呼吸大量新鲜空气,重者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1)有人用炉火取暖,为防止煤气中毒,在煤炉边上放一盆水,这样做行吗?
D
解析:CO难溶于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无法吸收CO,不能防止CO中毒。
典例2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如图装置设计意图的是( )A.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B.说明产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C.既能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又充分利用了能源D.有效地防止反应中多余的一氧化碳对空气造成污染
B
课堂总结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第二课时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 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习二氧化碳之后,继续学习碳的第二种氧化物,起着承接和对比的作用,认识到一氧化碳虽与二氧化碳组成元素相同,但化学性质差异大,本节课在理论上是对化学概念的完全提升。
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与生活密切相关,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安全意识和环保理念。
二、课标分析本课题是本课题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的内容,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了解一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可以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一氧化碳。
通过对CO和CO2的性质和用途的对比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联,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够帮助人类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基于以上课标要求,我们可以开展以下教学活动:①观看视频或者查阅资料,了解一氧化碳的用途和危害。
②思考讨论:煤气厂为什么要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三、学情分析1. 学生已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所掌握,为学习一氧化碳奠定了基础。
2.以“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的实验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目标1.通过对一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掌握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通过对CO和CO2的性质和用途的对比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联,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3.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学习,增强对可燃气体、有害气体使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CO 的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CO 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六、教法学法教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助学法、谈话法、情景教学法学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多种感官协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课件以及超链接视频素材等)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冬季取暖中的隐形杀手”—一氧化碳中毒【讲解】我们已知道碳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而在氧气不充足的情况下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如果没有排烟管可能会一氧化碳中毒。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性质教学设计
7.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物质的性质、变化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一氧化碳的性质学习将更加深入。但由于一氧化碳的性质较为特殊,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如对其毒性的认识、可燃性与还原性的区分等。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可能存在操作不规范、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报告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高。
6.课后拓展,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布置一些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课后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一氧化碳相关的科研动态,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增强学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一氧化碳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3.树立安全意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4.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
1.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引发学习兴趣。
为了巩固学生对一氧化碳性质的理解和应用,以及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后的习题,重点是对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运用。
-结合课堂学习,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对环境和人体健康影响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能够在一氧化碳知识方面进行拓展和应用。
(4)检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否能够自觉地遵守实验室规程和环保意识。
在作业反馈中,教师应尽量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指出他们的优点和进步,同时也明确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4)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发生和处理过程,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教师利用PPT展示一氧化碳的知识点、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
(2)视频:播放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视频,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危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在线工具:利用在线工具进行实验数据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4)实验室器材:准备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药品,为学生提供实验操作的机会。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一氧化碳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一氧化碳内容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应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可以采用图形、颜色和动画等元素,使板书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同时,板书应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通过这样的板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课后作业
1.请根据课堂所学知识,总结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毒性,并列举一氧化碳的应用实例。
4.毒性: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缺氧。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
《一氧化碳》化学教案4篇《一氧化碳》化学教案1一、教学理念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学习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并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使得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去认识和感知化学学习的奥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二氧化碳,掌握其重要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懂得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性质的`方法。
(3)学会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去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经过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懂得二氧化碳可以与水反应生成碳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二氧化碳的密度以及水溶性进行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思维的严密性。
(2)通过用浸过石蕊溶液的小花来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对化学学习的持续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二氧化碳的密度和水溶性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以及碳酸的不稳定性。
四、教学策略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多次接触和了解过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因此教师在引入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和归纳,这样,除了可以培养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以外,还可以避免重复与罗嗦。
2.教材首先介绍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然后讲二氧化碳的性质,这就使得教师不得不把二氧化碳的性质(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在讲解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就直接告诉学生。
而在课题3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为了使这一教学重点得以突出,教师配合课本120页的习题4设计了一个学生探究活动──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和可溶于水”的性质进行实验设计。
教学案: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说课稿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一氧化碳的颜色、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结合实验,讲解一氧化碳的氧化还原性、毒性等化学性质,并与其他碳的氧化物进行对比。
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实验器材:用于进行一氧化碳的制备、性质验证等实验,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
2.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一氧化碳的结构、反应原理等图片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碳的基本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前置知识。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1.对一氧化碳的认识不够全面,容易将其与二氧化碳混淆。
2.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理解不深,难以理解其毒性的原因。
3.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对一氧化碳的毒性防护意识不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教学案:人教、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六单元课题3第二课时:《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该课题位于化学课程中的“碳及其化合物”部分,是学生在学习碳的基本性质后,对碳的氧化物——一氧化碳的学习。本节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学生对碳的基本认识,又为一氧化碳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记录和理解。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
3.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补充,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堂练习
1.练习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独立完成: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作业布置
1.复习巩固: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一氧化碳的性质、中毒原因、预防措施等知识点,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2.实践应用:设计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实验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3.拓展阅读:要求学生阅读有关一氧化碳的环保文章,了解一氧化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阅读能力。
4.问题思考:提出一道关于一氧化碳的思考题,如“如何减少一氧化碳的排放?”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小组讨论:布置一道关于一氧化碳中毒预防的小组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布置作业时,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适当的辅导和指导,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完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作业评价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能力发展水平。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思考分析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难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如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氧化性等。
2.教学难点: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024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碳的氧化物第二课时一氧化碳导学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一氧化碳的性质,掌握CO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通过对CO和CO2的性质和用途的对比分析,体会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结构之间的关联,知道结构决定性质。
3.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学习,增强对可燃气体、有害气体使用的认识,增强自身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CO的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难点:CO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注意事项。
三、学习过程【课堂探究】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1)CO能够燃烧,发出火焰,放热。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2)CO是可燃性气体,当里面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有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一定要__________。
(3)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就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CO是怎么产生的?煤炉中可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1)。
(2)。
(3)。
(4)。
2.毒性一氧化碳跟血液中的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使人体缺少而窒息,甚至死亡。
因此冬天用煤取暖时,一定要注意__________,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3.还原性:CO具有还原性,能夺取一些金属氧化物中的氧,使金属氧化物还原为金属。
(1)实验现象:黑色的粉末变成,澄清的石灰水。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区别、联系1.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比较2. C、CO和CO2之间的转化关系3. 怎样区分CO和CO2?4. 怎样除去CO中的CO2?5. 怎样除去CO2混有的少量CO?【学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课堂练习】1.下列对一氧化碳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A. 一氧化碳有可燃性,可用作燃料B. 一氧化碳有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C. 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D. 分子的不断运动,能使一氧化碳向四周弥漫2.“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关于CO2与CO的说法错误的是()A.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B.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C.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D.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课时作业】【基础练习】1.吸烟对人体有害。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 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碳的氧化物》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教学设计选自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第六章第二节“碳的氧化物”中的二氧化碳部分。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的用途。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能够用化学视角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为后续学习碳酸及其盐类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二氧化碳的特性和相关现象,通过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取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碳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此外,他们还了解了一些常见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和观察现象感兴趣,他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喜欢通过实验和互动讨论来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和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密度等概念感到困惑。
此外,理解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也可能是一大挑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这些知识点,通过举例、讲解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困难,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指导,确保学生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设计思路学生对实验室里如何制取气体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知道了实验室常用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高锰酸钾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混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本第六单元课题3中的课后练习题,重点是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应用与防护等方面的题目。
-选择题:检测学生对一氧化碳基本概念的理解。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掌握。
-简答题:培养学生运用一氧化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氧化碳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个人对于一氧化碳安全意识的认识和体会。
4.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一氧化碳的制备与性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5.收集与一氧化碳相关的新闻、案例等资料,下节课分享,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2.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道家庭实验题目,要求学生在家中利用简单材料进行实验,观察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例:用蜡烛、火柴、小烧杯等材料,观察一氧化碳的燃烧现象,并分析其可燃性。
3.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与防护的小论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内容包括:
-一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b.如何防范一氧化碳中毒?
c.举例说明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化学性质上的区别。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进行讲解。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理解。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涵盖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应用与防护等方面。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一氧化碳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化学式、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详细讲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还原性、毒性等化学性质,并通过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6.3.2一氧化碳优秀教学案例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一氧化碳的短文,内容可包括一氧化碳的性质、毒性、检测和预防方法等;
2.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自制CO检测仪,深入了解一氧化碳的性质;
3.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3.宣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二)讲授新知
1.介绍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有毒等;
2.讲解一氧化碳的毒性,阐述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介绍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讲解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如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检查燃气设备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氧化碳的化学式、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
2.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了解它对人体的危害及对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一氧化碳的检测方法,如使用CO检测仪和血液中的一氧化碳结合率等;
4.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提高安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体包括:
2.学生能够意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3.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使学生学会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的方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
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一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关注环境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一氧化碳的性质和危害。同时,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2024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课题2 碳的氧化物
课题2碳的氧化物第1课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材分析一、课标分析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
2.认识温室效应的危害及其处理方法。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碳的氧化物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还是九年级化学中化合物知识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九年级化学的许多反应都与碳和碳的氧化物有关。
本课时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已有知识及方法: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气大、不可燃、不助燃等性质。
未知知识及方法:二氧化碳的溶解性,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通过对比的方法设计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
教学目标1.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再次体会物质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
核心素养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学会在解决化学问题中运用对比、分析等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续表上水后,再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三朵纸花的颜色变化。
将第三朵纸花取出,小心地用吹风机吹干,观察现象。
CO2与H2O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反应的原理:CO2+H2O H2CO3。
碳酸很不稳定,容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受热时分解更快。
反应的原理:H2CO3H2O+CO2↑。
3.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我们已经知道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的碳酸钙沉淀。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Ca(OH)2CaCO3↓+H2O。
以上我们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
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会变成固体,固体二氧化碳叫“干冰”。
下面我们来了解干冰的性质。
【讲解】干冰是一种半透明的白色固体,升华时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为水滴,聚集在一起形成雾。
舞台上经常见到的云雾缭绕、使人如入仙境的景象就是这样形成的。
6.2.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3.评价方式:目前的评价方式可能过于侧重于学生的考试成绩,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改进措施
1.加强课堂管理:通过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和实验操作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6.2.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6.2.2一氧化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的第6.2.2节,即“一氧化碳”。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一氧化碳”内容,强调“一氧化碳”重点和难点。
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一氧化碳”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包括其分子结构、化学式以及它的氧化性和还原性。他们还能够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此外,学生将学会一氧化碳的检测和防护措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2.技能提升: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提高了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进行实验操作,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够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三化学第2课时一氧化碳【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了解一氧化碳的毒性和预防方法。
(3)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化学实验及相关分析,理解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还原性。
(2)通过对一氧化碳毒性的认识,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一氧化碳的毒性及其对环境的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2)感受化学在科技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3)认识事物的两面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一氧化碳的毒性、可燃性、还原性。
【教学难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一、导入新课[导入]碳元素有+2和+4价,所以碳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两种。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今天开始学习有关一氧化碳的知识。
二、推进新课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思考]同学们一定听说过煤气中毒的事例,煤气中毒实际就是指一氧化碳中毒。
它有没有颜色?有没有气味?能否溶于水?[观察]展示盛满一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观察气体的颜色和状态。
[实验探究](1)把两支分别盛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让学生观察水面是否上升。
(2)用拇指按住盛一氧化碳的试管口,从水槽中取出试管,松开手指让一位学生闻气体气味(提示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闻气味)。
(3)按(2)同样操作从水槽中取出另一试管,滴入2滴~3滴石蕊试液。
[分析]把两支盛满气体的试管倒置在水槽中。
如果气体能溶于水,试管内的气压减小,大气压会把水压入管内,引起液面上升。
如果气体不溶于水,液面不会有变化。
[结论]一氧化碳不溶于水,无气味。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二氧化碳溶于水后,跟水反应生成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
[分析]因为一氧化碳无气味,所以一旦发生煤气中毒不易察觉。
由此说明,平时闻到的煤气味并不是一氧化碳的气味。
[总结]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提问]根据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我们在实验室应怎样收集它呢?[回答]排水集气法。
[思考]用向下排空气法行不行?[回答]不行,因为一氧化碳密度跟空气接近,且一氧化碳无色无味,无法知道气体是否集满,而且一氧化碳有毒,长时间收集会使实验者中毒。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思考]CO与CO2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氧原子,物理性质略有差异,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不同?[演示实验]在集气瓶中点燃一氧化碳,提问如何检验产物,追问哪里看见过这样的蓝色火焰。
[学生活动]学生设计检验产物方法,认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现象写出反应方程式。
[结论]一氧化碳能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O+O2点燃2CO2。
[注意]一氧化碳在与空气(或氧气)混合时,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所以点燃前必须检验它的纯度。
[讨论]煤炉中可能发生的反应。
[回答]上方:2CO+O2点燃2CO2中部:C+CO2点燃2CO下方:C+O2点燃CO2(2)毒性[演示实验]一氧化碳的毒性实验[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121交流、讨论:①煤气中毒的生理过程是怎样的?②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生煤气中毒?③有人用煤火取暖,又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煤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这样做能预防煤气中毒吗?④用煤火取暖时,怎样预防煤气中毒?[分析]①之所以引起煤气中毒,是因为一氧化碳被人吸入肺中跟血液里血红蛋白结合。
一氧化碳跟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大200倍~300倍,造成机体急性缺氧。
当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占到总体积的0.02%时,人在2 h~3h后就会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当一氧化碳占到总体积的0.08%时,2h 即昏迷;含量再高,将危及生命。
特别注意:一氧化碳有剧毒。
②火炉通风不良,氧气供给不足;当炉火快熄灭或刚加煤时,火炉里中下层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向上通过灼热煤炭会产生较多一氧化碳。
因此,我们不宜长时间在密闭房间里使用炭火取暖。
③这种说法不正确。
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也不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④门窗通风;烟囱畅通等。
[讨论]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漏,应该怎么办?[分析]因为一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一氧化碳有剧毒,所以有必要加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来提醒人们煤气泄漏。
如果发生煤气泄漏,应该立即开窗通风并关闭煤气阀门。
此时千万不能开灯检查泄漏源,因为开灯时会产生电火花引爆煤气。
如有人中毒,应立即送医院抢救。
(3)还原性[演示实验]教师在通风橱中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学生认真观察现象、思考。
[学生活动]观察黑色氧化铜的变化和澄清的石灰水的变化,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有什么物质生成?写出化学方程式。
[归纳小结]①实验步骤:在玻璃管中放入CuO,先通入纯净的CO排净玻璃管中的空气,加热。
实验完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CO至冷却。
②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③化学方程式:CO+CuO Cu+CO2[分析]一氧化碳在反应中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使氧化铜还原成铜,同时生成二氧化碳。
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是这个反应的还原剂。
这与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从得氧、失氧的角度分析:氧化铜失氧,被还原(成铜),发生还原反应;氧化铜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CO得到氧,被氧化(成CO2), 发生氧化反应;CO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交流讨论]①做实验时,要注意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为什么不能直接排入空气?②应该怎样处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防止对空气的污染?(可以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尾气,使其燃烧。
)③前面我们已学过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这套装置是否适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呢?为什么?(投影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学生讨论后回答:用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不行,因为不能把一氧化碳气体先装在试管里跟氧化铜反应。
)④在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中,我们必须注意“两先两后”,即“先通气后点燃,先熄灯后停气”。
请叙述理由。
(学生讨论回答:先通入一氧化碳,赶出试管内空气,避免一氧化碳跟管内的空气混合,受热而引起爆炸。
停止反应后,先熄灭酒精灯,仍继续通一氧化碳,防止灼热的铜遇到进入管内空气又生成氧化铜。
)3.一氧化碳的用途[提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根据一氧化碳化学性质讨论分析它有什么用途,并分别说明这些用途利用了一氧化碳的哪些化学性质。
[回答](1)作气体燃料(可燃性)(2)冶炼金属(还原性)[分析]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在炼铁厂把铁矿石还原成铁。
一氧化碳跟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3CO高温2Fe+3CO2三、典例剖析例1 如果除去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应该采用的方法是()A.把混合气体点燃B.把混合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C.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D.把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解析】CO和CO2混合气体不可能点燃,将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CO会被除去,故A、C不正确;将混合气体从一个容器倾倒到另一个容器中,虽然CO2的密度比CO的大,但CO会散逸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故不正确;将混合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只有CO2与石灰水反应,符合题意。
【答案】B例2 下列关于区别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四种方法,正确的是()①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中;②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③分别通入水中;④观察颜色和闻气味A.①②③B.①②C.②③④D.②④【解析】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水中,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一氧化碳不与水反应,但在实验现象上都是无明显变化,所以无法区别这两种气体;两种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从颜色和气味上无法区分。
【答案】B例3 木炭、氢气、一氧化碳分别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反应后都有水生成B.反应后都有二氧化碳生成C.反应后都有红色固体生成D.反应类型均属于置换反应【解析】木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都能夺取氧化铜中的氧生成铜,由于三种还原剂的成分不同,生成的其他物质不完全相同;置换反应是指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H2、C还原CuO属于置换反应,CO还原CuO不是置换反应,反应物中没有单质。
【答案】C四、课堂检测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提问]本课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一氧化碳的三大性质:可燃性、毒性、还原性。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了解一氧化碳的各种性质,它既可能危害人类,又能造福于人类。
我们只有掌握物质的性质,才能合理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环境。
六、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2课时一氧化碳1.CO的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难溶于水(3)密度比空气略小2.CO的化学性质(1)可燃性:2CO + O2点燃2CO2(2)毒性: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体内缺氧(3)还原性:CO + CuO Cu + CO23.CO的用途(1)作气体燃料(可燃性)(2)冶炼金属(还原性)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首先根据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在组成上不同来认识,然后分别介绍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示,达到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本节课结束后要注意加强相关化学方程式的巩固与练习,对个别学生应加强督促与辅导。
通过有关碳及碳的氧化物化学方程式的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含碳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提升学习效益,扩大知识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