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

合集下载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卷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上海卷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高考语文试题2014-09-02 08:56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解答第l一5题。

(12分)①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

乱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

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

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全山的调子不协调。

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

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

又有几十丈高的峰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

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②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

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

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

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

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

《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开头说:“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这不失为很好的幻想。

所以能“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在乎比拟得相称。

假若在蚊帐中“徐喷以烟”而捕一只麻雀来让它逃来逃去,或者以丛草为树林,而让一只猫蹲在丛草之上,这就凝不成“青云白鹤”和“林壑幽深”的幻想,也就无从“怡然”了。

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情形正跟上面所说的相类。

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2001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2001年][高考真题][全国卷][语文][答案]

语文(全国卷)第Ⅰ卷(选择题, 共60分)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力挽狂澜暖昧食不果腹B.震撼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C.深奥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愤世嫉俗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有摆设略嫌单调,建设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 .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2001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含答案)

2001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含答案)

2001高考语文试卷江苏(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李白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3. 下列哪个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A. 《呐喊》B. 《彷徨》C. 《故事新编》D. 《朝花夕拾》4.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出自哪首诗?A. 李清照的《如梦令》B. 秦观的《鹊桥仙》C. 辛弃疾的《青玉案》D. 杜牧的《赤壁怀古》5.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对哪位诗人画家的评价?A. 王维B. 杜甫C. 白居易D. 李白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2001年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卷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 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力挽狂澜暖昧食不果腹 B.震撼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C.深奥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 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愤世嫉俗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 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 D.郑重演练导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2001年上海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学生用卷

2001年上海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学生用卷

2001年上海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学生用卷一、阅读(80分)1、【来源】 2001年高考真题上海卷第1~5题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

乱石块堆叠起来,高高低低,凹凹凸凸,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

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

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全山的调子不协调。

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

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

又有几十丈高的嶂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

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②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

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

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

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

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

《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开头说:“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这不失为很好的幻想。

作者所以能“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在乎比拟得相称。

假若在蚊帐中“徐喷以烟”而捕一只麻雀来让它逃来逃去,或者以丛草为树林,而让一只猫蹲在丛草之上,这就凝不成“青云白鹤”和“林壑幽深”的幻想,也就无从“怡然”了。

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情形正跟上面所说的相类。

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③依传统说法,假山并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来是假山。

2001年北京卷、安徽卷、内蒙古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春季)-学生用卷

2001年北京卷、安徽卷、内蒙古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春季)-学生用卷

2001年北京卷、安徽卷、内蒙古卷高考真题语文试卷(春季)-学生用卷一、第I 卷 选择题(60分)1、【来源】 2001年高考真题北京卷春季招生考试第1题2001年高考真题安徽卷第1题2001年高考真题内蒙古卷第1题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三天的时间里,把栏目标志、片头改过来又改回去,这在央视的历史上是决无仅有的。

B. 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C. 如果那里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引进几个人才也是杯水车薪,无计于事。

D. 这一带山清水秀,没有任何污染,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2、【来源】 2001年高考真题北京卷春季招生考试第2题2001年高考真题安徽卷第2题2001年高考真题内蒙古卷第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 或.健全的人才。

B. 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 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 在中国和 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 秘书处后,WTO 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 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 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3、【来源】 2001年高考真题北京卷春季招生考试第3题2001年高考真题内蒙古卷第3题2001年高考真题安徽卷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 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 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 ,还可能 滑向犯罪的深渊。

A. 通制 限制 不耻B. 遏止 制约 不耻C. 遏制 制约 不齿D. 遏止 限制 不齿4、【来源】 2001年高考真题北京卷春季招生考试第4题2001年高考真题安徽卷第4题2001年高考真题内蒙古卷第4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 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 不三不四....了。

2001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

2001年高考试题——语文(上海卷)

高考试题库()我的高考我作主语文(上海卷)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解答第1~5题。

(12分)眼。

玄墓山下有一景,叫做“真假山”,是山脚露出一些石块,有洞穴,有皱襞,宛如用湖石堆成的一般。

然而合着玄墓山一起看,这反而成为一个破绽,跟全山的调子不协调。

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

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

又有几十丈高的嶂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

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

②假山上大都种树木,盖亭子,往往整个假山都在树木的荫蔽之下,而株数并不多,少的简直只有一株。

亭子里总得摆一张石桌,可以围坐几个人,一座亭子镇压着整个所谓“山峰”也是常有的事。

这就显得非常不相称。

你着眼在山一方面,树木和亭子未免太大了,如果着眼在树木和亭子一方面,山又未免小得可笑了。

《浮生六记》里的《闲情记趣》开头说:“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观。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这不失为很好的幻想。

作者所以能“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在乎比拟得相称。

假若在蚊帐中“徐喷以烟”而捕一只麻雀来让它逃来逃去,或者以丛草为树林,而让一只猫蹲在丛草之上,这就凝不成“青云白鹤”和“林壑幽深”的幻想,也就无从“怡然”了。

假山上长着大树,盖着亭子,情形正跟上面所说的相类。

不相称的东西硬凑在一起,只使人觉得是大树长在乱石堆上,亭子盖在乱石堆上而已。

③依传统说法,假山并不重在真有山林之趣,假山本来是假山。

路径的盘曲,层次的繁复,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正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谚语,在这等地方,显出设计的人的匠心。

有名的狮子林,大家都说它了不起,就为那假山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

2001年北京高考试题(春季)

2001年北京高考试题(春季)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北京、内蒙古、安徽卷)语文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面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三天的时间里,把栏目标志、片头改过来又改回去,这在央视的历史上是决无仅有的。

B.音乐界、教育界一些知名人士大声急呼:让好儿歌尽快走向我们的少年儿童。

C.如果那里的劳动力素质普遍偏低,引进几个人才也是杯水车薪,无计于事。

D.这一带山清水秀,没有任何污染,是人们度假休闲的理想场所。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既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能力,又有较高素质的人,才能称为完全的或.健全的人才。

B.警方还发现这个邪教组织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网页上就.有不少蛊惑人心、反科学的内容。

C.在中国和与.中国签署协议的37个成员国都将双边协议文本提交WTO秘书处后,WTO 中国工作组才会组织135个成员国投票。

D.他的艺术见解独到、深刻,近年来,常被.应邀到许多高校发表演讲,深受学生欢迎。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虽然他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没能住对方凌厉的攻势,痛失奖杯。

②能源短缺,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极大地着这个小镇经济的发展。

③那些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人,不仅为正人君子所,还可能滑向犯罪的深渊。

A遏制限制不耻B遏止制约不耻C.遏制制约不齿D.遏止限制不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本来还不错的一篇文章,让你们这样改来改去,反而改得不三不四....了。

B.为了这个新产品的问世,他可是不遗余力....,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

C.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古瓷的细润秀美、古玉的丰腴有泽和古钱的斑驳陆离....吧。

D.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难看出,这起明显的错案迟迟得不到公正判决,其根本原因是党风不正在作怪。

B.我虽然和他只有一面之缘,但从他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他的学识和人品。

200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2001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

他们今何在哉。溶溶流淌着的唯有这河水。
我想,站在大河之畔,要比站在大海之滨更能感受到
“永远 ”二字的涵义。

永远活地游子心里的,是那些终古长流的小河。
这市镇有水村的秀逸,小河萦绕,长年不倦地作着活活的絮语,仿佛诗人深情的独白。 水是清澈的,春来水面漂着玲珑的浮萍,一到冬天,满河是嫩绿的菜叶,桨声终夜不断。
复,凡是山上所有的景物,如绝壁,危梁,岩洞,石屋,应有尽有,正合
“麻雀虽小,五脏
俱全 ”的谚语,在这等地方,显出设计的人的匠心。有名的狮子林,大家都说它了不起,就
为那假山具有上面所说的那些条件。 我小时候还没到过狮子林, 长辈告诉我说, 那里的假山
曲折得厉害,两个人同在山上,看也看得见,手也握得着,但是他们要走到一条路上,还得
B 甲段文字虽短,意蕴却深, “言有尽而意无穷 ”。
C 乙段所写的 “故乡 ”是我国浙江一带的小市镇。
D 乙段文末那座 “古旧的老闸 ”是历史的见证,留下了许多故事。 E 甲乙两段都写了河水终古长流的雄浑气势。
F 甲乙两段语言优美,节奏和谐,字里行间充满着诗的韵味。
G 甲乙两段都浓墨重彩、以形传神地描写了河水。 12.甲乙两段都写了河,甲段写了 □□□□,□乙段写了故乡的小河。 ( 2 分)
(1)
( 2)
(4 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解答第 11— 15 题。( 17 分)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人们面对河川的感情, 确乎尽为这两句话所道破。 诗人千百言, 终不及夫子这句口头语。
海确乎宽大,静寂时如慈母的胸怀。一旦震怒,令人想起上帝的怒气。然而, 流”的气势及意味,在海里确是见不着的。
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站在一定的战略高度,才能妥善的加以解决。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达连贯、文学常识以及初步鉴赏文
学作品等方面的能力。下面分小题
对命题意图与解题思路进行具体
的分析与说明。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
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璀· 璨(’() ) · 憧(’*+),)憬
饮鸩 ·
-
.*/)
0
止渴
1%
凝 ·
()2),)固
分泌 ·
(34)
· 孜(.5)孜不倦
6% · 蹊(75)跷 · 省(89),)悟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 项,&、
这一后果,所以应该用 “导致”;而 和的心情。可见,句中用这个成语 %、) 三项都有语病。& 项犯了句式
穷形尽· 相(8:(),)
;% 端· 倪()2) 宝· 藏(.(),)
未雨绸· 缪(<=>)
【答案】1
【分析】第 # 题重点考查考生
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
记。能力层级为 & 级。
由于我国方言复杂,各方言区
之间的语音差别很大,各地考生对
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识别能力
有所不同,所以前两年的高考语文
试卷中没有考查语音的题目。但这
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 语境准确选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
气势,专指正直、豪迈,这里的“概” 级为 ; 级。
指 “气度神情”。而 “慨”指 “愤激”
本题的正确选项为 ; 项,即选
“感慨”“慷慨”,均与心理活动有 用 “郑重”“演练”“导致”。 !句
关。1 项中有一个错别字:“融汇贯 中,发言人是代表国家对美方军用
! 考考试试指指南南 !"#$%&’%&("( 栏目主持 徐永平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一、试题类型1. 单选题:本次语文全国卷共有20个单选题,分值每题2分,其中计算题占4个,补全句子题占8个,主观题占8个。

2. 多选题:本次语文全国卷共有4个多选题,每题1分。

其中包括:“背诵文”中同义互换题,“散文”中重复性题型等。

3. 完形填空:本次语文全国卷完形填空题共有4题,每题2分。

短文特点为文章结构完整,从逻辑上以既定的语言体系表达概念,考查学生对词语用法的理解能力。

4. 阅读理解:本次语文全国卷的阅读理解题分A、B两篇,共六道大题,每题2分。

其中文体包括历史文献,小说,诗歌,社会生活展开,社会现象,现代人文社会展开等。

5. 书面表达:本次全国卷书面表达题唯一,满分为25分,题目及要求为:就“分享快乐,使别人快乐”为主题,分析原因和办法,阐述自己的体会,写一篇文章。

二、试题趋势1. 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本次试题设置突出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单选题和多选题中增加了句式常用词语比对及词语辨析的题型;考查学生对词语语境意义的考察;完形填空试题更多考察学生对文章用法的理解;阅读理解要求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推理与判断。

2. 加强文言文概念考查:本次语文全国卷的试题在积极拓展现代交际语文的考查内容以外,同时也着重考查文言文的语言知识及其概念性质,比如完形填空试题考查的都是有关文言诗词的基本知识;阅读理解中以社会文化现象,交际性文章及历史文献为主;书面表达要求结合文言文相关内容展开表达,如体会诗词歌赋。

总体来说,本次语文全国卷试题考查了现代交际语文、文言文知识及文言文表达能力,注重同学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内容比较全面,要求较高,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拓展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也挑战了考生的语文功底与应试能力。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

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19.15.B.£9.15.C.£9.18.答案是B。

1.Where did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At a concert.B.At a fl ower shop.C.At a restaurant.2.What did Paul d o this morning?A.He had a history l esson.B.He had a chemistry l esson.C.He attend ed a meeting.3.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man from the conversation?A.He’s anxious to see his sister.B.He wrote to his sister last month.C.He’s expecting a letter from his sister.4.At what time d oes the train to Leeds l eave?A.3:00.B.3:15.C.5:00.5.What is the man’s problem?A.He can’t d ecid e how to go.B.He can’t drive himself.C.He d oesn’t like travelling by train.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What is Sally d oing?A.Reading a letter.B.Washing cl othes.C.Making a phone call.7.Why does Tom ask Sally and John to call him?A.He wants to meet them at the station.B.He wants to invite them to dinner.C.He wants them to visit his family.8.What is Tom’s telephone number?A.680-6840.B.780-6842.C.780-7842.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至11题。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英语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20分)作题时,先将答案划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 :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5.C. £9.18.答案是B1. Where did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 At a concert.B. At a flower shop.C. At a restaurant.2. What did Paul do this morning?A. He had a history lesson.B. He had a chemistry lesson.C. He attended a meeting.3.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man from the conversation?A. He's anxious to see his sister.B. He wrote to his sister last month.C. He's expecting a letter from his sister.4. At what time does the train to Leeds leave?A.3:00.B.3:15.C.5:00.5. What is the man's problem?A. He can't decide how to go.B. He can't drive himself.C. He doesn't like travelling by train.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综析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综析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综析
王大绩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高中版》
【年(卷),期】2001(000)008
【总页数】3页(P4-6)
【作者】王大绩
【作者单位】北京市陈经纶中学特级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平谈求真平稳过渡——高考文综地理(全国卷Ⅰ)试题争析 [J], 郭瑛
2.2002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北京卷)断析 [J], 王大绩
3.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J], 余闻
4.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J], 余闻
5.能力立意现实指向稳中微调过渡课改——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试题筏析[J], 王小红;赵承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一、(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璀璨.(càn)憧.(chōng)憬饮鸩.(zhèn)止渴B.凝.(níng)固分泌.(bì)孜.(zī)孜不倦C. 蹊.(qī)跷省.(xǐng)悟穷形尽相.(xiàng)D.端倪.(ní)宝藏.(zàng)未雨绸缪.(móu)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戳穿力挽狂澜暖昧食不果腹 B.震撼融汇贯通喧嚣响彻云霄C.深奥死不瞑目气慨雍容华贵 D.凋蔽哗众取宠辍学愤世嫉俗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这位发言人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 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 D.郑重演练导致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2001年高考作文全国卷

2001年高考作文全国卷

2001年高考作文全国卷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中国是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熏陶了我们几千年。

然而近年来,信用违规等事件却不绝于耳。

所以这个话题的现实针对性很强。

?本题写作思路参考:?1?讲述生活中诚信或不诚信的事情。

参考拟题:与诚信同行。

?2?编一个故事说明坚持诚信或背弃诚信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参考拟题:丢弃诚信之后……?3?写成议论文,指出“诚信”是我国古代做人的基本准则,如今却被很多人抛弃了。

参考拟题:诚信归去来。

?4?专谈特定领域诚信或不诚信的现象。

比如商业上,不少商家用各种手段蒙骗消费者,消费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参考拟题:找回诚信。

?5?将人格化的诚信设为主人公,想象其落水后的经历。

参考拟题:诚信自述。

?6?反向思考,生活中有时需要一点善意的谎言;而战场上讲究兵不厌诈,对敌人讲诚信就是愚蠢和犯罪。

参考拟题:不诚不信不为过。

(唐惠忠)?满分佳作与诚信同行河北考生?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能将事业做大??答曰:无他,一字而已——信。

?这是在长江实业的总裁室里,面对《亚洲周刊》记者的话筒,“李超人”的一番心语。

他的肺腑之言,借助强大的无线电波,传遍了世界,震荡着我们的心灵。

[高考真题]2001年全国卷

[高考真题]2001年全国卷

2001年全国卷第一卷(共115分)一、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0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19.15.B. £9.15.C.£9.18.答案为B.1. Where did this conversation most probably take place?A. At a concert.B. At a flower shop.C. At a restaurant.2. What did Paul do this morning?A. He had a history lesson.B. He had a chemistry lesson.C. He attended a meeting.3.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the man from the conversation?A. He’s anxious to see his sister.B. He wrote to his sister last month.C. He’s expecting a letter from his sister.4. At what time does the train to Leeds leave?A. 3:00.B. 3:15.C. 5:00.5. What is the man’s problem?A. She can’t decide how to go.B. He can’t drive himself.C. He doesn’t like travelling by train.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2001年全国卷高考材料作文真题

2001年全国卷高考材料作文真题

2001年全国卷高考材料作文真题
导语:高考日益临近,高三学子们正在紧张复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全国各地高考材料作文真题,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意)”提供给考生了。

一般来说材料作文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故事、寓言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

材料作文比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作文水平,考生可以通过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解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进行写作。

2001年全国卷高考材料作文真题:关于诚信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

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

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看年轻人哪一个都不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

”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
1
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800字。

总结:以上是为你整理的的全国各地高考材料作文真题,更多高考中考资讯尽在!
2。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卷试题答案商榷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卷试题答案商榷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卷试题答案商榷
李公臣; 孟维众; 何群; 田爱群
【期刊名称】《《语文教学通讯:高中(A)》》
【年(卷),期】2001(000)010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李公臣; 孟维众; 何群; 田爱群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兰山区教研室 276002; 黑龙江大太十六中学 163511; 广东深圳高级中学 518040; 湖北宜昌市夷陵中学 44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河南、广西卷)生物试题答案 [J],
2.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J], 余闻
3.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统一卷试题答案商榷 [J], 田爱群
4.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分析 [J], 余闻
5.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河南卷)生物试题答案及评分标
准(A卷)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往往是以知识的充实为前提的。
C.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 5 月 1 日在首都剧场上
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1
D.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
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6.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
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
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
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鞮。
1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臧海克家
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
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
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
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
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
200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全国卷)
第 I 卷(选择题,共 60分)
一、(30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璀璨(càn)
憧(chōng)憬
饮鸩(zhèn)止渴
B.凝(níng)固
分泌(bì)
孜(zī)孜不倦
C.蹊(qī)跷
省(xǐng)悟
龙,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
居室蓬荜生辉。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谁能不信高科技会给人类带来福
音?正因为这样,难怪骗子们也要浑水摸鱼,打出高科技的幌子了。
B.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机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作出
交代,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
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
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
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 演练 B.郑重 演示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
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 生哲理。
二、(18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6题。
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掾,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
2
从碧澄澄的天空,
摸着潮湿的衣角,
看到了你的颜色;
触到了你的体温;
从一阵阵的清风,
深夜醒来,
嗅到了你的气息;
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1956年)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
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 次。
穷形尽相(xiàng)
D.端倪(ní)
宝藏(zà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未雨绸缪(móu) )
A.戳穿 B.震撼
力挽狂澜 融汇贯通
暧昧 喧嚣
食不果腹 响彻云霄
C.深奥 D.凋蔽
死不瞑目 哗众取宠
气慨 辍学
雍容华贵 愤世嫉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位发言人
引导 引导
C.庄重 D.郑重
演示 演练
导致 导致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
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
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休息时,摊前车水马
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
“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
是我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
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
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
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
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