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美丽转身的精彩瞬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美丽转身的精彩瞬间
——由《慈母情深》所想起
奉化市尚田镇校王芙蓉
摘要:有的人说:“语文课不是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学习的方法。

”有的人说:“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这两句话提醒我们该怎么样去上语文课。

精读文本,把握训练点,设计有效练习,是我们上好语文课的根基。

既让学生在语文课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先找准语言训练点,再“言意兼得”的训练设计,此乃就是所谓的“教语文”的课堂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本解读训练点言意兼得
茶余饭后就会翻阅《语文教学通讯》这本杂志,吴忠豪老师写的一句话:“语文课不是讲课文,而是应该教学生学习的方法。

”林春曹老师的“言意兼得”的阅读课教学理念。

两者的教育理念我把它揉合在一起,在我的头脑中立刻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感触颇深。

我们的课堂为什么平淡乏味,在沉闷的课堂气氛中,怎么就没有一丁点的精彩瞬间呢!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缺少精彩片段,我们的课堂为什么索然无味?因为我们的课堂天天重复着“老师个人秀”的舞台。

教学语文课,只讲文章内容,不讲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只是自圆其说,没能让孩子们真正地参与到我们的语文学习中来,他们只是一个被动的跟随着。

大家都知道,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必须自觉地做到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那么,我们作为语文教师,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认识事物的规律,迁移到我们对文本的处理和把握上来呢!一句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应重讲内容轻教学习方法了。

接下来,我就接着我们学校在研修活动中,结合《慈
母情深》和“轻讲内容重教学习方法”以及“言意兼得”的处理文本策略,谈谈我的一些思考,愿跟大家商榷。

一、反复研读文本,寻找文本中所隐藏着的“训练点“
要说我们研修活动中搞得最火的课堂调研形式,那要算“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了。

这个课堂教研模式的出现,给我们呈现了形式各样、精彩纷呈的课堂。

此时,我思量着,谁的课堂呈现更合乎我们的口味呢?打个恰当的比方,我们就是一位服装设计师,手里拽着一块同样的布,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裁剪出各式各样的服装来。

不过我们的要求高于设计师,不仅要裁得好看,让孩子们喜欢,而且还要有价值性。

一块布从哪里开始裁,最恰当?这时,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一个要找到一个最佳位置开始入手,这样才能够裁得一件又好看又有价值性的衣服。

那个最佳位置,就是我们反复研读文本后,要寻找的隐藏在文本中的一个切入点,如果你是个有心人,一定要仔细揣摩,慧眼识文,找到文本中的“训练点”,为设计一节有意义的课堂教学设计而牵好头。

不是说,牵一字动全文嘛!那么我们在熟读文本后,该如何找到这个“训练点”呢?
1、寻找文本的主线,把文本中的“训练点”串联。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这样的文章一定是编者精心挑选过的,不仅语言有特色,谋篇布局、情感体验都是有一定的特性,就看你是不是在研读的文本的时候,细心地发现隐藏着的奥秘。

(1)通过课题,寻找主线。

《慈母情深》这篇课文的教学主线,我们不难看出就是以“情深”为主线,不管是文本中的某句话,某个段落或者某个有规律性的“……”的出现,不都是围绕“情深”来展开的吗?“情深”就是一条绳子,把以上这些训练点一一串联
起来。

例如:在此节课上,教师先用古诗《游子吟》来引出本课的课题。

片段:诗人的这首诗表达了母亲对自己孩子深深的爱,今天我们也来学一首有关这类文章《慈母情深》。

齐读课题。

点评:万事开头难!我们常常这么说。

的确,我们要上好一节成功的教学课,课题恰到好处、水到渠成的引出,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就以《慈母情深》为例,我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确定的主线就是“情深”二字。

这两字贯穿着课文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和每一段文字。

我们的最后定位在:通过研读描写母亲的外貌和动作的句子,来感受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体会情深,不是简单地讲解内容就能感受,那么就要我们教师铺路引领他们去字里行间深切感受。

教学情景的创设,绝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需要我们老师放飞思想,灵转玉手,去缔造能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教学气场。

虽然,我们的周老师带给孩子们一首描写母爱的古诗《游子吟》,表面上看确实跟本课的文章主题相紧扣,但是,在朗读古诗后,短短几分钟根本没有把孩子的情感体验激发和唤醒,孩子们的情感没有得到共鸣。

我认为,我们的引出课题部分不能简单的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为了引出文本的内容而准备。

我们引出课题的资料,不仅为引出课题做铺垫,这是知识铺垫,同时我们缺少了情感的铺垫。

有时一个恰到好处的相关资料,会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那么那我该如何抓住隐藏在课本中的情感体验来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呢?
幻灯出示一段有关母爱的感人片段,让学生们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来。

A\出示课题《母爱情深》,读了课题有何感想?
B\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请你说说题目中的重点词是什么?(情深)
C\你能说一说有关情深的词语吗?(情深似海)谁能练习文章,说说谁对谁情深似海?
D\课文为了写出母亲对儿子的情深似海,母亲为儿子做了一件什么事?或者说课文中是什么让给我们见证了母亲的情深似海?
E谁能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个引出文本的片段设计,不仅让课堂的气氛得到了渲染,而且让学生为了学习文本,做好了情感铺垫。

(2 )通过文中的某个词、某一句话,寻找主线。

片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母亲外貌、动作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然后做做批注,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母亲?
点评:在总结本篇课文讲述了母亲辛苦工作为了给我买一本《青年近卫军》的事。

此时,周老师的提问是否可以换一个方式来说,“同学们,通过文本的阅读,让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呢?文本中的哪些片段让你深深体会到的呢?让学生有一个对文本的整体感知的反馈检查。

接着就可以提问: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要给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一个母亲呢?(再让学生去寻找描写母亲的句子,老师概括,作者是通过动作、语言和外貌来写母亲是一个对儿子十分疼爱的人。

)这样写的好处有3点:1、我们在让孩子读通了文本后,应该让他们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不仅是对全文事件的概括,还应该是对文本中所蕴含的思想做出一些反馈的。

在顺水推舟的追问下,孩子们的思维才会顺着这条”情深“的主线延伸下去。

(3)通过某一段文字,寻找主线。

2、潜心发现本文的特别之处,确定学习的“训练点”。

(1)有规律性的文字。

(2)明显的文章结构。

(3)醒目的反复之处。

(4)隐藏的情感体。

二、选取有价值性的“语言训练点”,来进行“言意兼得”的训练点设计。

先来谈谈什么是“言意兼得”?所谓“意”主要是指文本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内容、思想、情感等。

它是文本中的血和肉。

文本中的“意”借助文本中的字、词、句、段,就像溪流一样缓缓显现,以形象吸引人,以情感打动人,以思想启发人。

所谓的“言”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个是文本中的外在言语形式,它是文本中的骨架,是一种关涉构词、构句、构段、构篇的框架模式;另一个是文本内在的谚语素材,它是一种关涉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的材料构件。

我们的教学课堂你不难发现,都特钟情于意的训练,也就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林春曹老师认为,我们尽管让学生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了,我们这样做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有一半呢?那就是所谓的“言”,我们都缺失掉了。

他在文中告诉我们,我们的阅读课在“得了意”后,千万别忘了“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真正选择。

那么这个“言意兼得”的训练点我们该如何寻找呢?其实,这个言意兼得的最佳远点,就在文本中的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

找到它,凸显它,由它延伸两条路径,一条通向“意”,一条通向“言”,这样就可以设计出一条“言意兼得”的路径,然后再展开阅读,设计出有层次,有内涵,有效果的阅读教学过程。

例如《慈母情深》就有一个很好的“语言训练点”。

片段一:老师幻灯出示:句子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
亲……课堂设计:师: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都发现了有3个我的母亲)
(1)比较句子,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a\原句
b\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2)多次朗读这两句话,感受不一样的母亲。

点评: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应该能够感觉到这句的“我的母亲“重复出现了三次。

执教老师和孩子都发现这里的重复,但是,很遗憾我们的老师没有透过文本的表象,深入地挖掘这里可以让学生学习的秘妙之处。

我们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时,还应该捕捉蕴藏在特殊的文本中,值得我们提炼出一些学习语文的方式方法等。

我们的老师切不可就事论事,问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要选取这句话作为这个训练点呢?原因有二:1、这段话具有规律性。

它是倒装句,排比句,把一串连续性的动作分开来写,这是学生初次接触,值得教学。

2、这句话里隐藏着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所谓的“言”和“意“都有了,值得提炼出来,通过这段文字的表象,深入到本质中去进行阅读教学。

我们在研读文本后,找出了这个语言训练点。

那么,我们在找出语言训练点之后,又该如何来进行“言意兼得”的训练设计呢?
我们先要设计出一条又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又符合认知发展的规律的设计途径。

一般在设计“言意兼得”的训练点时,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

1、先言后意
就是先习得语言的形式规律,再体会内容情感。

这个途径的设计,应该是先
从文本的语言形式出发,来感悟文本所表达的内容以及思想情感。

例如:在研读“句子一”的时候,先引导孩子发现3个“我的母亲”,再让孩子找找描写母亲的动词,“直、转、望”动词的发现,以及对这一连串动作的想象,接着通过变化句子来感悟句子所蕴含的情感,我母亲的身影在我眼里是那么地清晰,在我心里每一次对母亲的呼喊都是对母亲对自己深爱的感激。

2、先意后言
就是先体会内容情感,再习得语言的形式规律。

从内容到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

对于形式的解读是建立在解读内容的基础上的。

要是只讲内容不讲言语形式,只会让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模糊不清,我们的课堂讲解内容要适可而止。

为了不落入俗套,我们在讲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应该讲一讲言语的形式规律的。

例如:在研读句子二:母亲说完,立刻又做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先引导学生理解这句话,它的意思告诉母亲参加劳动的速度之快,再想想妈妈为什么要那么抓紧时间工作呢?妈妈工作时的动作时怎么样的呢?找出“坐、弯、俯、陷”4个动词,请学生说说,从这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辛苦劳累的母亲)在儿子的眼里妈妈的勤苦工作的身影是那么形象,那么高大!因此,把母亲工作的一个画面用四个“立刻又”和“坐、弯、俯、陷”动词来刻画。

因此,我们如果要表达对某个人感动的时候,应该可以用一连串的词语来刻画人物呢!
三、在入情入境的同时,善于捕捉“习作训练点”,进行写话练习。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

我们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往往会有感而发,诗人为什么能写出一首首的流传于人间,被我们传诵的古诗词来呢?不就是入情入境的时候,有感而发。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害怕写作,为什么
会胡编乱造?因为,他们没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罢了。

但是,我们的课堂为了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老师们千方百计地都会创设一定的情境,而此时为什么不好好利用这个情感体验,来让孩子有感而发呢?在这节课的结束部分,周老师让孩子们写一写我的母亲,虽然有点趁热打铁的感觉,但是,有点“只见其影,不见其人”走过场,没有把写作的重点和文本的训练点有益结合,其实在研读“句子一”的时候,其句式,其表达的感情正当是在感悟母亲的情感的最佳时机,应抓住这一好时机,让学生在心灵的共鸣和范文的样本相融合,写出自己跟妈妈之间的真情实感的感人画面。

学习“句子一”的时候,我们先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个描写场景:比如,当我生病,妈妈送我上医院的场景,提供几个动词,如抱、递、拿等,再出示句式:当我(),(),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

妈妈,我想对你说:“()。

”这样的写话练习,才是有情而感,为情而写啊!相信孩子们的情感在此时与文本的结合中,一定是情感丰富,写出来的文章是真情真意!而不是虚情假意!
四、精确研读文本后,对课外阅读有所延伸。

这篇文章的主线是情深两字,老师通过抓住描写母亲的动作、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言意兼得”的训练设计让学生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我们不能就事论事,应该不能把目光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当中,要扩大自己的视野。

因此,我们还要寻找一些跟此文本相关联的书籍和一些相关知识,文本只是一个例子,学会举一反三!在授予孩子阅读的技巧和本领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再提供给孩子们更多的同类型文本,让他们能够接触更多、更好的优秀文本,让课堂的主题得到提升,感情得到升华,这就需要在课堂的尾声处,提高给孩子们与文本相关的材料文本,来为教材做个延伸,不仅给课堂增添一丝丝弦外之音,而且引起
孩子的阅读期待。

应该是一种善意的“火上浇油”吧!课外文本的提供,是对课堂文本的内容的深化、延伸,也是对课堂阅读情感的共鸣吧!这真是一举两得啊!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拥有一双慧眼,去发现隐藏在文本在其中的奥秘;我们应该拥有一颗童真的心,去体会藏匿于字字句句中的真情实感;我们应该拥有一双爱倾听的双耳,去聆听文本的心音。

文本解读的训练点定位的到位不到位,是上好一节成功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定位到这些个基本”训练点‘我们的课堂才会多姿多彩,让师生在课堂中的磨合中,真正切切地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