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饱含情感的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音乐美学
关键词:音乐美学;西方音乐美学;中国音乐美学历史;音乐美学的表现。
摘要: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在艺术的范畴内抒发内心的情感,我们强调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审美者的内在情感心理变的充实而丰富,音乐审美才会以极大的感情力量激发起审美者的情感体验的多种心理功能而显得那样自由无碍。
音乐美学,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
一,音乐美学的性质、对象和方法
1.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但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的这些领域不同。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的技法、音乐构成上的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
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它的分析和评论的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2.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们究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音乐是以何种方式作用于欣赏者的?20世纪以来,心理科学的发展为从心理学方面研究音乐提供了自然科学的基础和前提,为音乐美学研究的这一新领域开辟了道路。从广义的社会学的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涉及诸如音乐的社会功能、音乐的价值标准、音乐的阶级性因素、音乐的持续存在和继承性等等一系列问题,至于从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则涉及诸如从音乐作品的结构、诸构成因素的内在特性等方面来考察音乐美学等一系列问题。
人们可以分别从上述不同角度的某一个角度从事音乐美学的研究,但是音乐美学作为一门科学,它应该是一个具有自己完整体系的整体。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研究,这四者之间包含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任何以孤立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贬低、甚至否定其他方面研究的价值都是不正
确的。只有将以上4个方面研究的有价值的成果综合起来,才能构成音乐美学完整的整体。
二,西方音乐美学
1.首先,作为中国现代学者,其主要任务是什么?我认为我们的主要任务原本是研究自己祖国的学术问题;但是,我们祖国的学术传统已经由于“新文化”运动被割断,——它是由西方学术和文化的全面浸入,以及近代新文化运动者们取法西学批判传统文化和学术所致,直接造成现代中国文化和学术及至心灵的流浪,我们与祖国的文化和学术范式失去了那内在的一致性和承继性,因此,建立起我们与祖国传统文化和学术的一致性和承继性,换句话说,为中国当代学术奠定一个反映其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就成为首当其冲的事情。
2.西方的音乐美学的学术旨趣滋生于其音乐艺术的历史:在人类文明中,唯有西方音乐完成了由“歌词中心主义”向“乐音中心主义”的转变,其问题正产生于这个转变,而完成这个转变的,正是我称之为“对象性客观化”的审美意识的驱动,而这种审美意识恰恰与中国传统的“意象性客观化”相对应。这个差异就构成了我们阐释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前提。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揭示自毕达哥拉斯至十九世纪汉斯力克以来西方音乐概念、美学理论及其作为范式的学科研究的历时性演变轨迹。
三,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
1.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涉及的音
乐美学基本范畴有“和”与“同”、“中”与“淫”、“音”与“心”、“乐”与“礼”、“哀”与“乐”、“新声”与“德音”等诸如此类可见当时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
2.百家争鸣时期。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3.两汉时期。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是《乐记》。它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糅合各家,因此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其他音乐美学思想还有《毛诗序》、《礼记·孔子闲居》、《洞箫赋》、等。
4.魏晋至隋唐时期。这个时期魏晋知识分子思想活跃,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分立的局面,儒学的名教地位受到冲击。唐朝音乐交流频繁,也促使音乐美学思想活跃。
5.宋元明清时期。这个时期封建社会从鼎盛逐渐走向衰微,道家和佛家相互影响,并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儒家则出现“新儒学”,要求存天理灭人欲。明清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俗乐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音乐美学也相应出现新思想,即主情论。从音乐文献上可以看出,音乐美学思想出现了继承传统的“淡和”观与发展悲乐思想的主情论之间的对立。
6.现代时期。进入20世纪,西方文化传入中国,音乐美学也一样。音乐美学思想主流具有很明显的政治功利色彩。政治家的艺术思想与
乐论对社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看到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处于动荡之中,音乐必须为政治服务;另一方面也无须回避这样的事实,即过分强调音乐的工具性质,影响音乐的发展。
四,音乐美学的表现
音乐的创作者与表演者通过音乐形式去表述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山没理想。在创作中,这一心理过程最终落实,在一种客观的成果即艺术作品上。在演出过程中,歌唱家通过自己的歌声,演奏家通过自己的演奏,进一步融入自己的理解,情感,而音乐作品的最后完成应取决于欣赏者一系列心理上的反应,情感的共鸣,想象和理解。首先,音乐的特征与人的心理特征相一致。人的心理活动表现为时间的运动过程,运动的形态表现为力度的强弱和节奏的张驰,音乐可以通过类似的过程表现相应的感情运动,其次,有些艺术门类通过客观反映主观的外部形象占据一定地位,而音乐的形象,是朦胧的,不确定的,要靠主体的心理体验和主观情感才能实现。再次,在欣赏造型艺术中,欣赏者通过客观形象间接体会作品中传达的情感,而音乐则通过乐曲的旋律,节奏表现出一种较为直接的兴致,所以有人说,音乐长于抒情,拙于状物。
在相当的情况下,欣赏音乐的人不是如音乐史家理解作品时,怀着一种历史感,力求结合作曲家个人生活情感体验,或者某一时代的审美风格趣味来欣赏作品这种指向,而是自由无碍的投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在驰骋中被唤起的,甚至可以是个人经历过的情境。例如列宁听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乐曲蓬勃向上,充满激情的情绪状态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