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艾滋孤儿问题探讨
艾滋病的歧视与社会包容
艾滋病的歧视与社会包容艾滋病,作为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其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更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会地位与心理健康。
由于艾滋病的特殊传播途径和长期以来对感染者的误解,导致患者遭受着严重的歧视和排斥。
然而,真正的社会进步应该表现为对艾滋病患者的包容与关爱,倡导正确的知识和态度,以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的歧视现象并呼吁社会更多关注和包容。
I. 艾滋病的歧视与社会影响艾滋病的歧视问题在社会中普遍存在,主要源于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惧。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存在误解,他们对患者抱有恐惧心理,特别是在身边的亲友可能感染艾滋病时,更容易产生排斥和歧视情绪。
这种歧视现象不仅对患者本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与社会融洽的困难。
另一方面,这种歧视对整个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
歧视性言行和排斥行为助长了对患者的恐慌,使得患者更加封闭和隐瞒自己的症状和状态,从而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
而且,歧视行为也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凝聚力,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II. 歧视的原因与误区对艾滋病的歧视主要源于人们对病毒传播机制和患者的误解。
艾滋病的传播通常是通过血液、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途径,而并非通过日常的接触。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艾滋病的宣传不足,许多人习惯性地将艾滋病与高风险行为联系起来,并将其视为一种社会道德问题,从而对患者进行歧视。
此外,对艾滋病的识别和认知缺乏也是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许多人对艾滋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了解甚少,导致在与患者接触时产生恐慌和疏离感。
这种缺乏正确知识的情况下,歧视思想会更容易在人们之间传播,进一步加剧了艾滋病患者的困境。
III. 呼吁社会包容与关爱克服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需要更多的包容与关爱。
社会对艾滋病的正确认知是减少歧视的关键所在。
公众应该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关于艾滋病的准确信息,了解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艾滋病患者的真实状态。
只有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才能够打破社会中的误解和偏见,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
艾滋病的社会和心理影响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同时也对患者的社会和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艾滋病在社会和心理方面所引发的各种影响。
一、社会影响1. 社会歧视和排斥艾滋病被长期以来视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这使得患者往往成为社会上的受歧视和排斥的对象。
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不了解,许多人对患者产生偏见,甚至可以看到一些人出于恐惧而对患者进行歧视和孤立。
这种社会歧视和排斥使得患艾滋病的人往往感到无助和孤独,降低了他们在社交和工作领域的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2. 家庭关系的破裂艾滋病的确诊往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等待和心理压力,这使得患者和他们的家人都面临着巨大的困扰。
家庭成员可能会因为恐惧和不了解而对患者疏远,甚至拒绝照顾他们。
家庭中的艾滋病患者往往感到无助和被遗弃,这导致了许多家庭关系的破裂,给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就业和经济困境艾滋病的确诊常常会对患者的就业和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雇主因为担心传染风险而拒绝雇佣艾滋病患者,这使得患者面临着失业和收入减少的风险。
此外,艾滋病患者由于病情的恶化和医疗费用的增加,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在治疗和药物上,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困境和生活压力。
二、心理影响1. 忧虑和恐惧艾滋病的确诊对患者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冲击,往往使他们感到忧虑和恐惧。
他们担心病情的恶化、医疗费用的负担、对于他人的歧视和排斥等等。
这种忧虑和恐惧不仅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还可能进一步加重他们的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抵抗。
2. 自尊心和身份认同的下降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和排斥使得患者的自尊心和身份认同往往受到挑战。
他们可能感到自己在社会上失去了地位和尊严,往往缺乏自信和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和身份认同的下降会导致患者的心理健康受损,甚至可能诱发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
3. 孤独和社交障碍由于对艾滋病的恐惧和不了解,患者往往感到自己被孤立和遗弃,缺乏社交支持和情感安慰。
用爱心和宽容对待艾滋病患者
用爱心和宽容对待艾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患有艾滋病的人。
然而,由于对艾滋病的误解和偏见,这些患者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歧视和孤立。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爱心和宽容对待艾滋病患者,以推动社会对待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变化。
一、了解艾滋病的事实在与艾滋病患者相处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关于艾滋病的一些事实。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
它通过血液、性接触、使用共用针头等途径传播。
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空气、触摸、与患者共用餐具或使用公共设施等方式传播。
了解这些简单的知识可以消除我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误解。
二、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艾滋病患者常常被视为社会的边缘人群,遭受歧视和排斥。
作为一个充满爱心和宽容的社会成员,我们应该努力消除这样的歧视。
不要因为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就对其进行辱骂、忽视或孤立。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同样的尊重和关怀,就像对待其他人一样。
三、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艾滋病患者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和情感困难。
他们可能感到恐惧、焦虑和绝望。
在与他们交流时,我们应该提供情感支持和理解。
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他们鼓励和关怀。
通过积极的互动和交流,我们可以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和乐观的心态。
四、教育社会,消除误解许多人对艾滋病存在误解,这些误解加剧了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
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我们有责任为艾滋病教育做出贡献。
通过组织宣传活动、撰写文章、分享相关知识等,我们可以帮助他人了解艾滋病的真相,消除对患者的偏见。
五、支持和参与艾滋病相关活动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是一个全社会的责任,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相关活动并提供支持。
可以参加艾滋病相关的志愿者活动,为患者提供帮助和支持。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捐款、参与义卖、关注艾滋病组织等方式,为改善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做出贡献。
六、推动政策和法律的变化政策和法律的变革对于推动社会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相关活动、签署请愿书、联络当地政府等方式,推动政策和法律的改变,保护艾滋病患者的权益。
传递红丝带精神——关爱艾滋病致孤儿童
传递红丝带精神——关爱艾滋病致孤儿童陈凤金【期刊名称】《人口与经济》【年(卷),期】2008(000)0S1【摘要】一、中国艾滋孤儿现状随着艾滋感染病例数和艾滋病死亡人数的增加,艾滋遗孤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日益凸现。
(一)艾滋孤儿定义。
艾滋孤儿,按国际上通行的概念,是指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
这里有三种情况:一是父母双方死于艾滋病的孤儿;二是父母双方均为艾滋病感染者的儿童;三是家长为艾滋病感染者的单亲家庭中的儿童。
(二)艾滋孤儿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艾滋病致孤儿童人数为7至8万人。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推测,到2010年,中国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达到1000万人。
在此基础上有关专家进一步测算,到2010年,在艾滋病低度流行的情况下,我国将产生13.8万艾滋孤儿;在中度流行情况下,将产生20万艾滋孤儿;而在高度流行情况下,将产生26万艾滋孤儿。
无论哪种假定成立,对于我国儿童生存健康权益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二、艾滋孤儿所面临的问题艾滋孤儿和其他孤儿一样,面临着生存、健康、营养、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生活保障丧失。
由于家庭中父母一方或双方受到艾滋病的侵袭,艾滋孤儿首先要面对的是极为匮乏的物质生活。
因为家中大部分的经济收入要用来支付巨额的医药费,使其面临衣、食、住、行等诸多生存上的困难。
艾滋病对家庭经济的影响较大,原本贫困的家庭因...【总页数】1页(P)【作者】陈凤金【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93【相关文献】1.传递红丝带精神——关爱艾滋病致孤儿童 [J], 陈凤金2.“红丝带关爱中心”在艾滋病患者护理服务中的作用 [J], 陈菊娣;任勇;居朝霞3.铜川党员关爱孤弃儿童传递农工党爱心 [J], ;4.“红丝带关爱中心”联合舒适护理在艾滋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J], 刘小春;万春华;吴爱莲;黄茶英;罗连华;邓爱华5.温暖的红丝带——关爱农村艾滋病感染者 [J], 本刊编辑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滋孤儿社会支持状况及社会支持系统建构
滋病的 出现而产 生的一个新 的社会群体 , 由于面 临着家庭 困难 、 社会 歧视等现 实 问题 , 艾滋孤 儿成 为社 会 中典 型的 弱势群体。 因此 , 讨艾滋孤 儿面临的实际生活状 况以及他们 尚未能够得 到满足 的基 本需求 , 而建立一 定的社会 探 进 心理关怀模 式 , 建构社会 支持 网络 , 更好地 满足 艾滋孤 儿的 需求, 促进 其健康成 长是非 常必要的 。文章通过对 艾滋 孤 儿的 实地调 查 , 了解艾滋孤 儿的生活状况及 社会 处境 , 分析艾 滋孤 儿的 需求, 探讨 建构艾 滋孤 儿社会 支持 系统的
Vo . 2 NO 3 13 . Ma 0 2 v2 1
艾 滋 孤儿 社 会 支 持状 况 及 社 会 支 持 系统 建 构
程
摘
玲, 向德 平
( 中师范大学 社会 发展 与社会政策研究 中心 , 华 湖北 武汉 40 7 3 09)
要 : 着人们对艾滋病的深入 了解 , 随 艾滋孤 儿的生存 状况也逐渐成 为社会 关注的焦点。艾滋孤儿是 随着艾
父亲或 母亲 , 辈 的爷 爷 奶奶 或 外 公 外 婆 。就 亲 属 祖
1 0月底 , 累计 报 告 艾 滋病 病 毒 感 染 者 和 病 人 3 7万 余 例 , 中病 人 1 其 3万余 例 , 亡 6 8万余 例 J 死 . 。现 阶段 , 中国艾滋病 的 流行形势 依然 十分严 峻 。
第3 2卷 第 3期
21 02年 5月
中南 民 族 大学 学 报 ( 文 社 会科 学 版 ) 人
Junl fSuhC nrl nvr t f aoaie ( u a ie n oi c ne) ora o o t—et iesy o N t n t s H m ntsadSca Si cs aU i r i l i i l e
我国艾滋病孤儿身心健康、教育干预与青少年艾滋病知、信、行研究
我国艾滋病孤儿身心健康、教育干预与青少年艾滋病知、信、行研究艾滋病孤儿是指因父母感染艾滋病而失去父母照顾的儿童。
这些孩子面临着身心健康的挑战,同时也存在着青少年艾滋病知识、信念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为了帮助这些孩子重建健康的生活,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并进行教育干预,以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知识、信念和行为的认知水平。
首先,艾滋病孤儿的身心健康状况需要得到关注。
由于他们经历了家庭的破裂和亲人的离世,这些孩子可能面临着心理创伤和情感问题。
他们可能感到孤独、恐惧和不安全,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教育干预对于艾滋病孤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价值观。
艾滋病并不可怕,只要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就可以避免感染。
因此,我们需要向艾滋病孤儿传授正确的艾滋病知识,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防护意识。
最后,青少年艾滋病知、信、行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青少年对艾滋病的知识水平、信念和行为习惯,从而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健康促进措施。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习惯对于预防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青少年艾滋病知、信、行研究,以提高他们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培养正确的健康行为。
总之,我国艾滋病孤儿的身心健康状况和青少年艾滋病知、信、行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关注艾滋病孤儿的身心健康、进行教育干预和开展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帮助这些孩子重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可以为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做出贡献。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艾滋病孤儿的权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艾滋致孤儿童教育公平路径的探寻
艾滋致孤儿童教育公平路径的探寻摘要全纳教育立足于人权观,追求教育平等。
本文试图从社会和学校的层面,从社会关爱与学校融合两大角度探寻艾滋致孤儿童的教育平等之路。
[关键词]艾滋致孤儿童;教育公平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立足于人权观,主张教育应当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无论他们是残疾儿童、天才儿童、流浪儿童、童工还是来自其他弱势群体或者社会边缘群体的儿童,每一所普通教育学校必须接受服务区域内所有儿童入学,该理念全面体现了其对教育平等的追求。
然而,当前我国艾滋致孤儿童的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日渐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全纳教育的目标是为每个人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
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思(TonyBooth)认为,全纳教育是要加强学生参与的一种过程,主张促进学生参与就进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的活动并减少学生被排斥的可能。
然而,当前我国艾滋致孤儿童的教育现状并非乐观,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特点使得艾滋致孤儿童无形之中被排斥于普通儿童之外,因此为艾滋致孤儿童提供更多受教育机会,探寻教育平等成为维护艾滋致孤儿童权益的最佳方式。
一、社会加大对艾滋致孤儿童的关爱力度正如对艾滋致孤儿童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分析那样,艾滋致孤儿童的教育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将会对社会的稳定产生很大的隐患。
这点足以引起社会警惕。
因此,社会应采取积极措施来帮助艾滋致孤儿童接受教育。
1.政府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投入适当且有效的教育经费。
艾滋致孤儿童教育现状所隐藏的社会危机,各级政府都应该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要加强对艾滋致孤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各项救助措施,尤其是教育专项经费的投入。
以此提高艾滋致孤儿童的入学率,减少辍学率。
令人欣慰的是,近些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艾滋致孤儿童教育的重视,已出台了许多救助措施,如,2004年国家出台了“四免一关怀”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艾滋致孤儿童实行免费入学,并免费提供生活费等。
艾滋病预防艾滋病与社会偏见的关系与应对策略
艾滋病预防艾滋病与社会偏见的关系与应对策略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患者和整个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然而,除了疾病本身的困扰,艾滋病患者还经常遭受社会偏见和歧视。
本文将探讨艾滋病预防艾滋病与社会偏见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艾滋病预防的重要性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通过血液、性传播以及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帮助减少疾病的传播,降低感染的风险。
预防措施包括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头、接受艾滋病病毒筛查等。
二、社会偏见对艾滋病患者的影响社会偏见是指对特定人群抱有偏见和歧视的心理和行为,艾滋病患者是其中的一个受害者。
社会偏见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使他们面临着挫折、心理压力和歧视。
艾滋病患者被排斥、被疏远,甚至失去工作和家庭,导致生活质量降低,造成心理和身体上的疾病。
三、应对社会偏见的策略为了解决由社会偏见引起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
以下是几种应对社会偏见的策略:1. 教育宣传: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以及防治艾滋病的方法。
同时,通过教育宣传,也可以帮助人们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和歧视,提高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2. 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保护艾滋病患者的权益。
这包括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排斥行为,并为患者提供合适的医疗和社会保障。
3. 社会支持:建立艾滋病患者支持组织,为患者提供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
同时,也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交流的平台,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4. 媒体传播:媒体在传播艾滋病相关信息时要客观公正,避免妖魔化艾滋病患者的形象。
媒体可以借助报道和宣传活动,帮助公众了解艾滋病患者的真实情况,消除偏见和歧视。
5. 道德伦理:加强道德伦理教育,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倡尊重和关心他人。
这将有助于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创造一个更友善和包容的社会环境。
四、艾滋病预防与社会偏见的关系艾滋病预防与社会偏见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艾滋病孤儿的社会支持网络_现状与构建_基于湖北省随州_襄樊两市问卷调查
纪初才显现症状 , 从而导致因艾滋病去世的 人相对较少。就亲属监护而言, 以父系家族成员为主, 母系家族成员较少成为孩子的监护 人; 而在父系家族中代理监护人也以父亲的父母长辈为主 , 在父亲的同辈亲属中较少成为孩 子的代理监护人。因此, 就湖北省而言 , 基本上采用的抚养方式是亲属抚养, 而没有采用寄 养或社会代养等养育方式 , 这种方式有利于孩子获得家庭给予的情感支柱 , 有利于孩子们健 康的社会化过程 , 是我们大力提倡的一种养育方式。 因此 , 就湖北省境内的艾滋病孤儿而言 , 无论是与单亲的父母一起居住还是与祖辈的爷 爷奶奶一起居住 , 情感上的支持与抚慰是不缺乏的。但是 , 对于贫困农民而言 , 艾滋病的无 止境的经济消耗无疑是雪上加霜, 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由于看病的巨大花销使家庭的经济状况 每况愈下 , 家庭中劳动力的丧失更使这个家庭的生机难以复苏 , 孩子们的基本生活权利得不 到保障, 健康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 , 艾滋病摧毁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正常家 庭生活和儿童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人际纽带 , 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在父母患病其间忍受着焦 虑和恐惧的困扰 , 一旦父母一方死亡还要忍受悲痛和创伤 , 同时, 人们对艾滋病的误解扩展 到家庭的其他成员, 因此 , 艾滋病孤儿还要承受来自外界的歧视、排斥和非议 , 这对尚处于 生理和心理发育期的儿童是相当残酷的。 另外, 由于抚养人的文化水平的限制或本身的疾病困扰以及为生存而疲于奔命 , 因此 , 仅能满足孩子基本生存需要 ( 仅指温饱问题 ) , 其他包括学习上的帮助、道德上的教育等科 学的教养方式都难以与正常儿童相比。这在我们的调查中也有所反应, 关于监护人对被监护 人所享有的权利的调查, 我们发现 , 仅有 3 5% 的监护人很清楚被监护人所享有的一些基本 15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分析-社会保护的视角
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救助安置政策分析:社会保护的视角摘要: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通过开展社会救助、社会服务和实施就业及家庭政策,初步解决了他们的生活、教育、医疗和发展问题,但是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
基于社会保护理论的视角,有效解决“河南模式”困境与不足的路径是实现从一元到多元、从个人到社区、从生存到发展、从需要满足到权利本位的转向,重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社会保护取向的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
关键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社会保护以“三项救助方式、四种安置途径、三个发展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运用社会保护理论对“河南模式”进行解读,对于进一步做好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救助安置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保护理论社会保护(social protection)在世界银行、国际劳工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推动下,从20世纪90代开始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政府机构以及学术机构所认同。
[1]姚宇认为社会保护是一个比社会保障更为宽泛的概念,它囊括了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等一系列能够起到预防和减缓社会不公平现象的社会政策体系。
[2]社会保护是意在保护公民完整人生进程不受新风险影响的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供给的主体不再仅限于国家,而是扩展到市场、社会组织、家庭和社会网络等领域。
[1]社会保护手段大致包括政策性手段和社会性手段。
[1]关于儿童保护,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从2006年开始在非洲等地开展了“关照儿童的社会保护”工作;[3]针对各种风险可能带来的家庭收入减少,设计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安排;更高的社会福利层次是把促进社会平等和为所有的儿童实现发展的潜能作为目标,实施和建立儿童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公正、参与的社会保护体系,以保证儿童发展拥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完备的法律框架、友好的经济社会环境。
[4]二、救助安置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的社会保护政策分析自2003年年底开始,在民政部、国务院防艾办、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指导支持下,河南省结合本地实际,经过探索,初步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受艾滋病影响儿童“河南模式”。
艾滋病预防艾滋病孤儿与弱势群体的关怀
艾滋病预防艾滋病孤儿与弱势群体的关怀艾滋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艾滋病孤儿和弱势群体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困境。
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关怀艾滋病孤儿和弱势群体是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并提供关怀给艾滋病孤儿和弱势群体的方法。
一、预防艾滋病传播1.加强宣传教育在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方面,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广泛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加强对艾滋病的了解。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制作宣传材料等方式,将防治知识传递给更多人群。
2.推广安全性行为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们应该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性行为中的高危行为。
此外,为了减少母婴传播,孕妇可以接受艾滋病病毒筛查,并接受相关预防措施。
3.提供便捷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为了防止艾滋病的传播,政府应该提供便捷的艾滋病检测和治疗服务。
人们可以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及时发现感染者,做好隔离和治疗工作。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成立艾滋病爱心医院或诊所,为患者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二、关怀艾滋病孤儿与弱势群体1.提供心理支持艾滋病孤儿和弱势群体常常面临心理压力和偏见,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心理支持。
家庭和社会应该包容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提供积极的精神激励,并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心理帮助。
2.提供教育机会艾滋病孤儿和弱势群体中的儿童和青少年常常因为疾病而失去了得到教育的机会。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大力度,为他们提供教育机会和资源。
可以设立特殊教育学校或班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加强社会援助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援助艾滋病孤儿和弱势群体。
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提供基本的生活和医疗救助,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同时,可以通过发放生活补贴、提供食品和药品等方式,给予他们实际帮助。
4.组建支持团队针对艾滋病孤儿和弱势群体,可以组建关怀团队或志愿者团队,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关注和照顾。
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研究 ——以河南省上蔡县“阳光家园”的社会支持网络为视角
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研究——以河南省上蔡县“阳光家园”的社会支持网络为视角摘要:我们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每个人都是在社会网络之中,都需要社会网络的支持。
艾滋致孤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父母的病患而被贴上标签,被社会边缘化,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爱和归属的危机。
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艾滋致孤儿童,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在这个时候社会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上蔡县“阳光家园”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的实证研究,揭示了社会支持网络对艾滋致孤儿童成功度过青春期的意义、作用,指出加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
并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维度具体阐述更能满足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需要的社会支持网络。
关键词:社会支持网络;艾滋致孤儿童;青春期问题随着社会各界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关怀和关注,他们的物质需要已经得到了基本满足,但是他们仍然需要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
尤其的当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更加敏感、多疑和叛逆。
之前遗留的问题和新生的问题相互影响,为艾滋致孤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更大的障碍。
以下笔者从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出发,讨论其社会支持网络现状,最终将探索如何建立健全艾滋致孤儿童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顺利度过青春期。
如下图所示:<imgsrc="/Ebook2/ebooks/14-236/14-236-1306/379.jpg" />一、艾滋致孤儿童的青春期问题及其社会支持网络现状艾滋病导致的家庭的破裂对青少年易引发类似于多米诺骨牌式的心理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
虽然在解决艾滋致孤儿童问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学校、社会团体、艾滋致孤儿童的亲属等社会关系网络已经做出诸多努力,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救助和安置,然而艾滋致孤儿童仍在被不断边缘化和标签化。
此外,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便逐渐凸显出来,身体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陷入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尴尬局面,使他们更容易产生憎恨他人的逆反心理,这可能增加社会的不平等以及不安定的因素。
艾滋孤儿/儿童面临问题与对策
艾滋孤儿/儿童面临问题与对策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定义,艾滋孤儿是指自身健康但父母一方或双方因艾滋病死亡年龄在15岁以下的儿童[1]。
AIDS儿童是指感染艾滋病毒或患艾滋病的儿童。
全球范围内,艾滋病孤儿面临着生存、健康、营养、教育、社会保障和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本文讨论了我国部分地区AIDS孤儿/儿童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旨在呼吁除了做好医药保障工作外,社会还要提高对AIDS孤儿和AIDS儿童的关注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给予他们心理的疏导和安抚,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健康成长。
生存现状我国AIDS孤儿/儿童目前的生存环境令人堪忧,他们不仅有生活上的困难,精神上的压力,更有得不到亲情关怀、容易受到歧视和排斥等情感上的痛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社会歧视:父母生前患艾滋病而受到社会的排斥和歧视,对于AIDS孤儿来讲这种社会歧视并没有因AIDS父母的离去而减少,反而心理压力更大更没有安全感;因自身感染HIV或AIDS儿童同样受同学及其家长和教师的疏远和冷遇。
这些AIDS孤儿/儿童缺乏同伴,不与邻居来往。
个别教师表示要尽量远离他们,近1/5的教师对艾滋病孤儿有歧视,约60%的教师对艾滋病孤儿没有给予学习和其他方面的帮助[2]。
②生活压力大:由于父母患病,使家庭陷入贫困,儿童的生活质量下降,营养不足,生长发育不良,他们的生存面临着威胁。
父母的病重或去世更加重了他们的生活负担,孤儿生活质量明显偏低[3]。
感染HIV或AIDS儿童,大多数父和(或)母是AIDS患者也存在同样问题和压力。
由于受到来自家庭及社会等方面的影响,艾滋病孤儿往往不能像其他儿童一样正常生活。
经济的窘迫,只能自己承受,他们面对着巨大的生活压力[4]。
③心理创伤加大:AIDS孤儿/儿童不仅承担着巨大的生活重担,还承受着无形的心理压力[5]。
父母患艾滋病死亡和自身感染HIV对AIDS孤儿/儿童来说是负性的生活事件。
有些儿童因为知道父母得了艾滋病去世而感到自卑、不愿与其他人交流,变得沉默寡言,内心的情感长期受压抑;艾滋病儿童得知自己患病更是害羞、自责和恐惧。
云南省艾滋孤儿救助问题的探讨
α
云南省艾滋孤儿救助问题的探讨
张 慧
(云南民族大学 人文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 近 几年来, 云南 省艾滋孤儿的数量呈现 逐年上升的趋势。 这些孩 子生活在歧视之中, 孤立无援、 生活贫 困 、 处境堪忧, 并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对艾滋孤儿的救助已成为目前亟需整个社会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云南 省艾滋孤儿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对艾滋孤儿的救助、 安置措施提出了建议 。 关键词: 艾滋病孤儿; 救助; 关怀 中图分类号: C913. 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433X ( 2006) 2 0079203
第 26 卷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Vo.l 26 2006 年 6 月 Jou rnal of So ut h2 C en t ral U n iver sity fo r N at io nalit ies( Hum an it ies and So cial Science) Ju n . 2006
艾滋孤儿主要是指生活直接或间接受艾滋病影 响的健康儿童。 一般我们将艾滋孤儿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父母双方死于艾滋病的孤儿 , 二是父母双方均 为艾滋病感染者的儿童 , 三是家长为艾滋病感染者 的单亲家庭中的儿童[ 1 ]21。 近年来, 云南省艾滋病孤 儿的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如何有效救助和安置 这些艾滋孤儿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云南艾滋孤儿的现状 1. 云南艾滋孤儿的形成。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 国境线长达 4060 公里, 与世界著名毒品种植、 加工 地 “金三角” 相毗邻。 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大量毒品 从边境涌入我省, 缉毒形势相当严峻。 毒品又诱发诸 如艾滋病之类的各种疾病的大量滋生 , 其中艾滋病 的蔓延, 造成边境线上的大部分家庭父母双亡或父 亲死亡、 母亲离家出走, 其子 女成为无家可归的孤 儿。 因父母感染上艾滋病而丧失了劳动能力 , 这些孩 子生活极度困难, 有很多人被迫辍学。 他们的生活、 学习、 成长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 成为社会关注的问 题, 急需获得帮助和关怀。 根据卫生部门提供的感染者情况 , 经民政部门 调查核实, 截止至 2006 年, 全省艾滋孤儿总数约为 1000 人, 其中德 宏州 占绝 大多 数, 思茅市、 临沧市、 保山市、 大理州、 昭通市也有少量分布。 在这近千名 艾滋孤 儿中, 父母双亡 的有 286 人, 单亲 家庭的有 311 人, 父母双方感染艾滋病尚未发病死亡的有 354 人。 根据民族分类从多到少依次是傣族 383 人、 景颇 族 272 人、 汉族 243 人、 其他民族 53 人。这些孤儿绝
我国现行艾滋孤儿救助安置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艾滋孤 儿 面临 父母 得病 的痛 苦 、 家庭 结 构缺 失 、 经济 贫 困、 视 和排 斥 , 他 歧 给
们的身心造成 了严 重影响 , 滋孤儿 由此成为“ 艾 多重弱势群体” 这既是个新的社会 问 ,
题, 又是 个亟待 解 决的社会 难 题 。本 文 在 分析 我 国现 行 对这 一群 体 实施 的救 助 政 策 、 救 助模 式存 在 的 问题 的基础 上 , 为孩子 的 生存 与 发展 , 出针 对 孩 子 的职业 技 能培 训 、 提 多部 门联 动 互助及救 助安 置 网的建 立等相 关对 策与措 施 。
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管理意见的通知中规定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不受歧视 , 他
们享 有公 民依 法享有 的权 利和社 会福 利 。不能剥 夺艾 滋病 病毒 感染 者工作 、 习 、 受 医疗 保健 和参 加社 会 学 享 活动 的权 利 , 不能剥 夺其 子女 入托 、 也 人学 、 就业 等权 利 。可见 , 国政府 在对艾 滋病 的相 关救 助政策 制定 上 我
还是 比较 早 的。
( “ 一) 四免一关怀”政策与“ 五项” 承诺
20 0 3年 , 中央 政府提 出了“ 四免 一关 怀 ” 策 , : 政 即 国家 实施 艾 滋病 自愿 免 费血 液 初筛 检 测 ; 对农 民和 城
镇经济困难人群中的艾滋病患者实行免费抗病毒治疗 ; 对艾滋病患者遗孤实行免费就学 ; 对孕妇实施免费艾
关键词 : 艾滋孤 儿 ; 多重弱 势群体 ; 救助 模 式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引言
18 9 5年 , 国国 内首 例艾 滋病患 者被 确诊 。艾 滋病 流 行过 程 在 我 国分 为 3个 阶段 :9 5—18 为 第 我 18 9 8年
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护:艾滋病致孤儿童社会福利体系的重构——以河南省S县为例
关键词 :艾滋病 致孤 儿童 ;社 会福利体 系;社会救 助 ;社会保 护
2 0 0 3年底 开始 实行分 类救 助 。河南省 在 民政 部 的支 持下 ,在 国务 院防艾办 以及联合 国儿 童基金 会的指导
下 ,经过探索 ,建立 了 “ 三项救助方式 、四种安置途 艾滋病致 孤儿童 ,即父母 因患艾滋病死亡 的未 满
篙
以河南 省 S县为例
口 张 长伟
摘 要 :本文通过 问卷对河南省 s 县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救助状况进行调 查发现 ,河南省针
对艾滋病致孤 儿童的救助政策和措施取得 了很好的成效。但是 ,仍然存在救助水
平较低 、救助 专业化水平 不高、发展 性救助措施效果一般 等 问题 。基 于社会保护
理论的视 角,为 了促进艾滋病致孤儿童健康成长 ,必须构 建社会保护取 向的社会
1 8周岁 的儿 童 。艾 滋病 在我 国 ,尤 其是 在 中西部 农
村地 区的流行 ,产生 了大量 的艾滋病致孤儿童 。艾 滋 病致孤 儿童 因为父母死 亡而面 临包括家 庭经 济 困难 、
径 、三个发展措施 ”救助安置政策体 系 ,形 成 了独具
特色 的 “ 河南模 式 ” ,初 步构建 了艾滋病 致孤儿 童 的 社会福利体系 。
的结合 ;以亲缘和模拟亲缘关系为基础 ,建立 了政府 指导下的家庭福利模式 ,为构建 以该模式 为主的儿童 福利体系积累 了经验 。
模 式” ,使之更加完 善 [ 5 ] 。笔 者认为 以 “ 三项救助 方
式 、四种 安置 途径 、三 个发 展措 施 ”为 主要 内容 的
救助 安置 受艾 滋病 影 响儿 童 “ 河 南模 式 ”在 实践 中
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征文
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病作者:写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艾滋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威胁。
艾滋病不仅是一种传染病,更是一种社会疾病,它对社会的影响远远不止医学层面。
凝聚社会力量,共同抗击艾滋病,成为当务之急。
二、艾滋病的影响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它会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得患者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据统计,全球范围内,艾滋病已经感染了数百万人,给各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而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在一些发展我国家,艾滋病的传播速度依然很快,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艾滋病的影响不仅仅是医学上的,更是社会全方面的。
患者及其家庭往往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社会歧视。
另外,艾滋病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费用和社会保障压力,甚至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凝聚社会力量要想有效地防控和治疗艾滋病,就需要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
国家政府在抗击艾滋病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艾滋病的防控和治疗工作。
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消除对艾滋病人的歧视和偏见。
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应加强科学研究,努力寻求新的治疗方法和疫苗,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四、合力共抗艾滋病在合力共抗艾滋病的过程中,个人和群体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积极参与性健康教育和艾滋病检测。
艾滋病患者也应该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关爱,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志愿者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爱心人士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他们可以在宣传教育、心理援助、医疗救助等方面给予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支持。
五、结语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病,是一个有利于全人类的事业。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而可怕的疾病,但只要各方面齐心协力,一定能够战胜它。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六、加强国家政府的防控和治疗工作要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病,首先需要国家政府发挥重要作用。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公平问题
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公平问题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综合征,严重危害着全球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在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重要的问题——弱势群体与社会公平。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弱势群体的定义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弱势群体指的是那些容易受到HIV感染影响或受其害制约的人群,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 高感染风险人群:这包括性工作者、吸毒人群、男男性行为者等。
由于其行为特性使他们容易受到HIV感染,因此他们在艾滋病预防和治疗方面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和挑战。
2. 妇女和儿童:艾滋病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更为严重。
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病毒的垂直传播(母亲传染给婴儿)问题尤为突出,造成了大量儿童感染。
妇女也面临着社会歧视和性别不平等的问题,这使得她们更容易受到感染和排斥。
3. 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常常面临着社会歧视、就医难等问题。
他们更需要关注和关心,以提供相应的医疗和支持服务。
二、社会公平问题的存在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弱势群体常常面临着诸多社会公平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医疗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的医疗资源有限,艾滋病防治条件差;而大多数弱势群体贫困,无法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难以获得有效的治疗和支持。
2. 社会歧视和排斥:由于对艾滋病的误解和恐慌,弱势群体面临着来自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歧视与排斥,缺乏支持和尊重。
3. 教育、宣传和知识缺乏:艾滋病防治工作需要广泛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但这些工作在一些地区并不到位,导致弱势群体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防护知识匮乏。
三、解决方案为了解决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弱势群体与社会公平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1. 加大投入,保证基本医疗资源的均衡分配,建立艾滋病防治服务网络,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
社会资本对某地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社会资本对某地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2023-10-28•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目录•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与结论•建议与展望01研究背景和意义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它不仅会给感染者本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还会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地区,艾滋病致孤儿童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艾滋病对儿童的影响社会资本是指个体或团体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和资源,它包括信任、合作、规范和参与等要素。
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资本的重要性研究背景探索社会资本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索社会资本对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制定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要点一要点二为改善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活质量提供政策建议通过研究社会资本对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影响,可以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政策建议,以改善这些儿童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研究意义02研究目的和方法探究社会资本对因艾滋病致孤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不同社会资本水平下,儿童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差异为改善因艾滋病致孤儿童的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献回顾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社会资本、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进展定量研究设计问卷调查,以某地因艾滋病致孤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儿童及其家庭的社会资本、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等数据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揭示社会资本与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010203数据收集和处理根据研究目的和文献回顾,设计包含社会资本、应对方式及生活质量等指标的问卷设计问卷样本选择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以某地因艾滋病致孤儿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或整群抽样方式选择样本在确保受访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面对面访谈或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分析,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可视化处理,以更好地呈现研究结果03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文献综述已有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与生活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指出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谐社会视角下艾滋孤儿问题探讨
摘要:近年来,艾滋孤儿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关爱救助艾滋孤儿,保障他们的基本权益,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信任。
文章分析了艾滋孤儿面临的困难和他们带来的问题,探讨基于上述认识的关爱救助艾滋孤儿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措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艾滋孤儿和谐社会措施
1 艾滋孤儿与和谐社会
艾滋孤儿是艾滋病死亡者的遗孤,他们与艾滋病孤儿不同,他们是没有感染艾滋病的健康儿童[1]。
随着艾滋病在全国蔓延,我国艾滋孤儿数量从2005年到2010年增加了3.4倍,由2005年的7.6万人增加到了2010年的26万人[2]。
由于艾滋病流行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加上夫妻双方同时感染比例较高,其发病和死亡周期几乎是同时的,随着发病和死亡高峰的到来,将产生大量的艾滋孤儿,艾滋孤儿问题日益突出。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权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机制之一[3]。
救助艾滋孤儿属社会救助范畴,它的理念基础是社会认同、社会公平公正公开,最终目的是保障这些人群基本权益的实现。
随着艾滋孤儿问题日益突出,给他们提供有效的救助,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政府和社会的认同和信任,有利于社会和
谐、健康发展。
2 艾滋孤儿面临的困难
2.1 社会歧视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艾滋病是和性、道德联系在一起,说起艾滋病,人们总是想到不道德、不健康。
艾滋孤儿其父母因艾滋病死亡后,同样的歧视和偏见辐射到他们身上。
2.2 贫穷问题、失学现象严重
贫穷是大多数艾滋孤儿的生存状况。
父母双亡的艾滋孤儿都要面临贫穷问题,主要源于本身生为贫困人群而再次陷入贫困的绝对贫困。
此外,大多数艾滋孤儿没有读书的机会[4]。
2.3 其他困难
医疗保障对大多数艾滋孤儿而言也是缺失的。
不公平的冷遇,艾滋孤儿孤僻、自卑、恐惧和忧虑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突显,易产生心理孤独感和社会距离感。
多数艾滋孤儿还存在营养不良状况,直接影响到其智力和体力的发展。
3 艾滋孤儿带来的问题
3.1 仇视社会,引起社会动荡
长期生活在艾滋病的阴影下,艾滋孤儿容易产生人格缺陷。
不少艾滋孤儿慢慢地发生心理变态,仇视社会[4]。
缺乏尊重、关怀和救助的艾滋孤儿在歧视、打击、冷漠和遗弃的状况下容易产生叛逆情绪和行为。
这样不仅增加犯罪率,更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3.2 增加流浪儿童的数量
在艾滋病人死亡背后,每对夫妻至少会留下两个孩子或更多一些[4]。
父母离世造成的经济困难和情感缺失,使这些孩子的生活大多没有着落。
3.3 大多数艾滋孤儿还面临着暴力威胁
有的艾滋孤儿无家可归,被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引诱、拐骗、教唆他们做一些非法勾当,最终以暴力强迫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3.4 其他社会问题
部分艾滋孤儿的住房和财产继承权被其他亲友或有权势的人剥夺[2],这样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
有的艾滋孤儿即使住在亲戚家里,由于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同样受到冷遇。
艾滋孤儿没有亲戚朋友照顾,得到社会各界关爱甚少,长期以往,将给社会带来一系列不稳定因素。
4 和谐社会视角下,救助艾滋孤儿的措施
4.1 为艾滋孤儿提供一个温暖的家
艾滋孤儿有了家庭的温暖,不但生活有了依靠,上学也有了眉目,这样就可以保证他们与其他儿童一样获得健康成长和平等发展的机会,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公平。
4.2 消除对艾滋孤儿的歧视
和谐社会重在各种人际关系和谐,友爱是人际关系的理想状态,友爱的社会是无歧视的社会。
应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途径倡导给艾滋孤儿多一些关怀,少一些歧视。
要尊重艾滋孤儿的天性,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把他们当作朋友来看,平等地交流。
4.3 为艾滋孤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
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艾滋孤儿必要的心理咨询,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启发、开导、教育他们,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将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并为社会和谐创造条件。
4.4 加强对艾滋孤儿的医疗保障服务和卫生保健教育
加大资金投入倾斜力度,把有限的资金有效的落实在艾滋孤儿身上,提高艾滋孤儿的营养水平,增强他们的体质。
在卫生保健教育方面,
开展有关性病和艾滋病危害预防和自我防范知识的宣传,控制性病、艾滋病的滋长。
4.5 为艾滋孤儿提供法律援助
目前没有一部明确、统一的法律,为艾滋孤儿落实救助法。
对救助的意义和地位、理念、原则以及类别、标准、程序、机构、人员、管理和资金来源等进行明确的规范,有利于保障艾滋孤儿基本权益的落实。
4.6 整合社会力量救助艾滋孤儿
充分利用节假日如“三八妇女节”、“儿童节”和“教师节”期间开展自愿捐款活动,倡导为艾滋孤儿献爱心。
还应鼓励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非政府组织介入艾滋孤儿的救助,动员一切社会力量救助艾滋孤儿。
4.7 建立艾滋孤儿资料库
由于信息的不全面,不知道哪些是艾滋孤儿且需要救助。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艾滋孤儿建立资料库,主要目的是为有意助养和领养艾滋孤儿的团体和个人提供真实的信息,增强对艾滋孤儿救助的目标性和有效性。
5 结语
社会团结、社会互助,诚信、公平公正公开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更人性化地考虑到艾滋孤儿的需求,要坚持艾滋孤儿优先的原则,无歧视原则,最大利益原则和尊严原则[5],多给他们一份关爱,这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 高耀洁.艾滋孤儿抚养之我见[J].社会学,2005(7).
[2] 预防控制艾滋病信息:中国“关注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高层研讨会在举行,中国人口网,2005-07-26.
[3] 洪大用.完善社会救助,促进社会和谐[J].社会学,2005(3).
[4] 高耀洁.艾滋孤儿抚养之我见[J].社会学,2005(7).
[5] 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N].(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人民日报,200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