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第二课时(公开课典范)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7白杨礼赞第二课时(优质公开课)

部编版2017白杨礼赞第二课时(优质公开课)

象征:又称“托义于物”或“借此言彼”。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通过某一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意义(这种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具有的,而
是作者的联想和寄托)。
(2)不同于比喻、拟人(修辞,着眼于语言),象征是一种写作技巧(所以
在写作前要进行细致描绘,突出其特点,为赋予意义做好铺垫)。
(3)象征的主要作用是:将作家不愿直说或不能直说的思想、情志寄托于物,
巧妙地传达给读者,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相似
思考
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格式:我由---想到了---他象征了--抓物态,细描绘,人化赞,巧揭意
研读语段:九段
结尾写贵族化的楠木有何作用?
用“贵族化”的楠木与白杨树的 “极普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白 杨树的不平凡。对“看不起民众、贱视 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 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起深化主题、 呼应开头的作用。
本课小结:
本文运用 象征手法 ,抓住白杨树 的 外形特征,借白杨树的 不平凡 形象, 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 的 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朴质坚强 、 力求上进 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
崇敬和赞颂 的感情。
结语:
同学们,一篇优秀的散文,就如一幅无形的画,又 恰似一首读不尽的诗,茅盾先生的散文达到了如诗如 画的艺术境界。白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特定 的内涵。今天,你们都是祖国的小白杨,愿你们能
层 层
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 深
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 入
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白品志杨质? 树—的—象人征的意精义神和意志
茅盾借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抗日军民, 为什么他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白杨礼赞教案两课时白杨礼赞教案公开课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 理解课文《白杨礼赞》的内容,了解白杨树的形象描写和表达。

(2) 能够初步把握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3) 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的方式理解诗歌。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情感表达。

3. 情感与态度(1) 培养学生对自然、对大自然的热爱与保护之情.(2) 培养学生返回自然、回归本真的思维意识。

二、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白杨树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并提问“你们觉得白杨树有什么特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讨论(20分钟)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语言、意象和情感。

并利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

3. 朗诵与表达(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朗诵,并要求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表达出白杨树的形象和情感。

并且在小组内进行展示和交流,通过合作和互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创作与分享(40分钟)学生自由发挥,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验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对白杨树的赞美和情感。

并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作品,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5. 总结评价(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对学生的表演和作品进行评价,并提醒学生要保护好身边的自然环境,加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三、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白杨树的读后感,在班级分享之前,学生要进行修改并表达出自己对白杨树的深刻理解和体验。

四、教学反思本课采用了导入、学习与讨论、朗诵与表达、创作与分享以及总结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注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情感表达。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馈和听取他们的意见,我发现学生们对白杨树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同时,学生们的合作与互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限制,有些学生的作品没有时间展示。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白杨礼赞 (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4)与白杨树进行对比,一方面,对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表示 愤慨之情;另一方面,以高昂的语调赞美白杨树。
思考:象征手法的作用
象征的作用: 一是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托义于物”,
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 说的话,巧妙地传达给读者。(在此教师可以让学 生采用直说的方式改写本文,以便更好地理解象征 的写法。
(三)、精讲解疑
(1)生存环境的写作目的有两个:一是烘托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 二是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 想作铺垫。
(2)刻画白杨树的形象紧扣力争上游、倔强挺立,为后文揭示其象 征义作铺垫。
(3)4个排比句,由外向内,层层深入,气势恢弘,教学目标
二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自主探究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 要赞美白杨树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 2)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 3)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4)为什么篇末写楠木?
应用: 探究以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作业布置:
以梅、兰、竹、菊、松、粉笔、蜡烛等 物任选其一为题,写百字以内的片段文,以 象征为主要表现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方案】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方案】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烘托、对照、抑扬等写作技能的表达效果,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1.理解烘托、对照、抑扬等写作技能的表达效果,并在写作中学习运用。

2.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作品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白杨身上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宝贵品质,读着作者的文字我们好像看到了一棵棵挺立的白杨就在我们眼前,我们不禁也要为它献上赞歌!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让我们爱上白杨树、赞美白杨树的呢?这节课让我们分析并学习作者在写作中运用的技能,借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明确新课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好的文章常常会使用一些特殊的技法来增强表达效果,如铺垫、伏笔、烘托、渲染、抑扬、对照等,请各小组分工合作,借助下面的探究问题理解本文所用写作技能。

(1)文章开篇入题,紧接着又宕开一笔,用一大段文字描写高原景象。

作者描写了怎样的高原景象?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本文在写法上有扬有抑,富于变化。

试找出相关的段落,体会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3)文章最后一段提到楠木,是不是有些多余?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探究过程(1)全班分成3/6大组,各组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

(2)结合题目要求,各成员,锁定原文,快速默读原文,将自己发现的手法及其作用批注在书边。

(3)小组交流讨论,形成统一答案并派代表回答。

3.成果展示预设1:高原的景象是一望无际的,“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高原上有黄色的土和绿色的麦浪,像“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这里用的是烘托、映衬手法。

写高原景象是为了交代白杨树的生存环境,烘托出一种“不平凡”的环境氛围,为白杨树出场进行铺垫、蓄势。

预设2:第2自然段描述完高原风景后,接着写这样的风景带给作者的感受:先是感受到了“雄浑”,接着又觉得有一些“单调”,这是为接下来写猛然见到白杨时“惊奇地叫了一声”作衬托,为突出白杨树的“不平凡”蓄足气势,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

(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

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

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

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1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

2思考几个问题:(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

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

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1/ 3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5《白杨礼赞》 (2)

(优质课件)语文八上15《白杨礼赞》 (2)

03 课堂小结 · (七)研读课文,探究写法
2.本文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方法与技巧来表达自己对白杨 树、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请举例来说一说。 【答案】(1)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 民群众。如白杨树力争上游的形象,笔直的干,靠拢向上 的枝枝叶叶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 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及民族解放斗争 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白杨树来象征,贴切自然 。
02 互动学习 · (六)品读课文,赏析语句
5. 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答案】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 “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 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 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 “难道”以反问句进 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 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 和意志的象征。
部编版 语文(初中)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1 新课导入
学习活动一: 利用课堂上老师提供的本课学习资源,调整
调整心态
自己的阅读心态,进入课文的学习情境。
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1 新课导入 · (一)调整心态,进入情景
02 互动学习 · (三)拓展视野,前置补偿
文体知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 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 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白杨礼赞(第2课时)》优质教学课件
5.结合全文,解释第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们相互学着开放,学着摇曳,学着在经历过最深的恐惧绝望
以及厌像之后,仍会或羞怯、或放肆地释放出心里最明净的温柔。
拓展探究
参考答案
1.小店门前的丁香树开出花朵;男孩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小城中 的我们彼此守护,彼此温暖。 2.紧张 着急 恼怒 3.一直陪伴,默默承担;以身作则,榜样示范;逐步放手,循序 渐进;善选环境,鼓励沟通。 4.淡漠——亲近——融洽 5.我们尝试着敞开心扉,积极沟通(或“彼此鼓励”),尝试着 即使经历过人生的困境之后,依然含蓄或热情地释放善意(或 “善待彼此”)。
⑥父亲头发斑白,语气平和。这十九年来,他们一定有一 段漫长的故事,有他们共同承担的无数往事,还有点点滴滴积 攒起来的勇气与人生经验。可我什么也没问,只是目送这对父 子远去,那棵丁香树,默默与我站在一起。我想:老爷爷将会 怎样教它开花呢?
拓展探究
⑦天越来越冷,丁香树只余纤纤弱枝。我常常在蛋糕店遇 见这对父子,我发现,儿子没有安全感,只要离开父亲几步, 就会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爸爸让他买东西,老夫妇每次都会 鼓励他,他成功后,父亲会向老夫妇以及后面耐心等待的客人 再三道谢。他说,儿子特别喜欢这间店,这是他能记得的最远 的地方。出来的时候,男孩喜欢站在丁香树下,与树比一比身 高,老奶奶逗他:“谁高呀?”男孩大声回答:“我高!”这 时候,他很像很像一个普通人。
拓展探究
③我不禁莞尔,拎着盛糕点的纸袋,准备离开。身后忽然 有人叫道:“阿姨偷走我们的点心啦!”我大惊,转头,那位 个子高高面庞稚气的男孩,正是冲我喊叫的。有位中年人边向 我点头致歉,边揽住男孩的肩,努力安抚道:“你看,我们的 点心在这里呀!”他打开手中纸袋,里面的点心与我的一模一 样。少年恍然大悟:“原来,是我们偷了阿姨的呀!”大家都 笑了,连正在生气的老奶奶也笑得眼睛弯弯。

14.白杨礼赞_第2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4.白杨礼赞_第2课时-人教八上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14 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品味文章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

3.感悟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精神。

4.细读品味,通过赏析语言,体会作者朴实生动而有富有表现力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感情;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难点: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在写作中学习运用;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文章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赞颂了北方军民的斗争精神。

本文赞树的目的是为了赞人,但又不直接说,而是采用这种含蓄的形式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意义。

这种意义不是所描写的事物本身就具有的,是作者借某一事物所作的联想和寄托。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就是对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对上节课的学习做一个复习巩固。

二、课文学习(一)理解研读1.看课文第一部分:“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点明礼赞的原因。

“实在”突出地强调了“不平凡”。

开篇语言峻拔有力,点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是礼赞的原因,也是用来组织文章的线索。

2.看课文第二部分:(1)课文这一部分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写白杨树前先写高原,目的有两个。

其一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傲然挺立的形象;其二暗写陕甘宁边区这个抗日根据地,为后文揭象征意义作铺垫。

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由“雄壮”“伟大”引起的兴奋和热烈的感叹,转向倦怠、低沉的单调滋味,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从反面为白杨树的“不平凡”作铺垫。

(2)白杨树既是“极普通的”,为什么又说它“是不平凡的”?“极普通”三个字突出了白杨树的平凡,而“不平凡”为下文歌颂北方军民预作伏笔。

2024版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版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精选)

白杨礼赞公开课教案(精选2024)contents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作业布置与课后巩固•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目录01课程介绍与背景了解白杨树的基本特征和生长环境,掌握白杨树的形态、结构、生长规律等基础知识。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地观察、测量、记录、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引导学生欣赏白杨树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对自然的热爱。

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本课程选用《生物学》等相关教材,结合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对白杨树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选用理由该教材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符合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机会。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采用讲解、示范、实践、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验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课程安排与时间课程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包括白杨树基础知识讲解、实地考察与观察、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课堂总结与分享。

时间安排本课程计划用时4个课时,每课时40分钟,共计160分钟。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课时讲解白杨树基础知识;第二课时进行实地考察与观察;第三课时进行实验探究与数据分析;第四课时进行课堂总结与分享。

02文本解读与赏析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等。

本文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也看到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

这时期,茅盾先生在中国共产党香港分局主办的《大众生活》杂志上发表了著名散文《白杨礼赞》。

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音乐性。

《白杨礼赞》 教案(第2课时)

《白杨礼赞》 教案(第2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解题:“礼赞”是表示崇敬和赞美之意,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3.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请找出来,反复朗读,并加以体会。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反复地礼赞白杨呢?请你在文中找出表示作者礼赞白杨真正用意的句子。

明确:第8段写出了礼赞白杨的真正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师归纳:作者礼赞白杨的真正用意是礼赞“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这是运用象征手法。

我们学是要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二、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第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题: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受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深入主体,具体描绘: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中心,点明主题: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它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目标检测: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出示相关练习。

总结目标:要求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回顾课上所讲。

巩固目标: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五2.背诵课文。

3.继续读课文。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公开课典范)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公开课典范)

5、重点:第七自然段的四个“难道”好在哪里?
• 反问 强化了表达。 • 排比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 四句的意思迭次加深。第一句明确白杨树 不只是树,第二句指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 民,第三句扩大到哨兵。第四句进一步指 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精神和意 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6、第二段在句式有什么特点? 长短句交错运用,错落有形象贴切的词语,使语言精确凝练。 •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 的美感。 • 3、长短句交错,富于变化,感情强烈。
背 诵 • 堂清 课 默 • 1、本篇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后 写 作 • 2、四个“难道”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第 业 七 1、比喻 拟人 排比 段
2、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 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 翻字用得很贴切富有动感,令风吹麦浪的景象生 动形象,富有生机。 3、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 “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涌字运用很形象,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 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 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品质,表现了白杨 树力求上进,生命力极强的内在品质。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 学习并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 感情的语言。
一、
• 发音(准确、干脆利落、不拖音) • 抑扬顿挫(有停顿、声音高低起伏、轻重读音)
• 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字运用得很准确,化静为动,写出了 “奔驰”着的汽车上乘客的独特感受(汽车速 度之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土高原比作黄绿错 综的大毡子,有形有色,贴切逼真,富有美感。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 15《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初二公开课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 15《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学课件PPT初二公开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文章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态和内 在品格三方面展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这节课让我们 继续深入了解这“不平凡”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 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黄绿错综的 一条大毯子”“无边无垠”“坦荡如 砥”的黄土高原,更显其雄壮、伟大。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感悟形象1.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2) 外部形态的不平凡。

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 强不屈的性格特点。

(3) 内在气质的不平凡。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1) 生长的环境相似: 白杨树生长在广阔但贫瘠的西北高原;北方军民生活战斗在敌后广大而艰苦的土地上。

2.白杨树与北方军民有哪些相似点?(2) 外形特点相似: 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等 方面具有“力争上游”的特征;北方军民是傲然挺 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3) 内在品质精神相似: 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 “不折不挠”“坚强朴质”; 北方抗日军民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书写新中国的历史,具有“不折不挠”“坚强朴质”的精神和意志。

品味语言1.结合句中加红的内容,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1) 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将黄土高原比作“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着眼于色彩,粗线条地勾勒 出一幅辽阔平坦、 色彩浓郁的高原全 景图,领起全段。

“扑入”呼应汽车“奔驰” ,形象地从人的角度写出高原迎面而来的感受。

(2)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 ,也许是“伟大” ,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涌”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感想很多,瞬间喷 涌而出。

这里以黄土高原的雄壮、伟大,正面 烘托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

2.本文句式活泼多姿,富于变化。

请你举例说明。

(1) 文中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子, 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感情逐渐强烈。

【部编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白杨礼赞》第2课时(精品课件)

【部编版】最新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白杨礼赞》第2课时(精品课件)
(4)四个直接赞美白杨树不平凡的句 子,同中有异,从远指到近指,感情逐 渐强烈。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部编版八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xk 品读感知形象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 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 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 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黄与绿主宰着, 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明确:不可以。这一段抓住“黄与绿主宰着 ”这一特色,突出“雄壮”“伟大”,同时又 用“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 耸立”相对照,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说明它的 不平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部编版八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xk 悟读鉴赏写法
2.文章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 作手法?
明确:第7段中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 句暂退一步,说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 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 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 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 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 夫”,这是“扬”。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景美,形美,神美。
部编版八上语文精品教学资源
xk 品读感知形象
2、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赏美:文中“

这句很美,因为

示例:文中“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
美白杨树!”这句很美,因为他直点礼赞对象,
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实在”一词
充满了情感,“不平凡”点明了中心,叹号表达
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xk 品读感知形象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1、白杨树的“不平凡”表现在哪些地方? 明确:(1)生长环境的不平凡。“黄绿错 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的黄土高原,更显其雄壮、伟大。 (2)外部形态的不平凡。从干、枝、叶、 皮等四个方面写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 不屈的性格特点。 (3)内在气质的不平凡。白杨树象征着北 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白杨礼赞》教案 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 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第二课时一、导入朗读导入,女生读“白杨图”(第3段画线句、第5段、第7段画线句),男生读“白杨赞”(第1段、第4段、第6段、第9段)二、品味本文画面美中的底色美(背景美)1.白杨树生长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课文第2段(男生读)。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板书。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

目的是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

三、学以致用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

学习运用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

2.师生交流并点评。

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不是。

作者礼赞的是北方的抗日军民,以及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知人论世。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军民毫不妥协,坚持抗战。

当时,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

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

那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朗读课文第7段。

(1)将“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领起的反问句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2)按照原文来读。

(3)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句构成了排比,感情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1)齐读课文8、9段。

(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楠木的“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第15课 白杨礼赞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5课 白杨礼赞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5课白杨礼赞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学习象征手法的使用,把握托物言志散文的基本特点。

2.理解烘托、对比、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的表达效果3.体会作者对广大抗日军民的崇敬与赞美之情,发扬中华民族正直质朴、团结向上、坚强不屈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课文精讲】第一部分(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突出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起笔有力,总领全文,这是礼赞的原因,也是文章的抒情线索,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4段)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扑)呼应“奔驰”,突出汽车速度之快,写出景物迎面而来的情景。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比喻黄土高原勾画了一幅辽阔平坦、色彩浓郁的高原图景,写出了白杨树的生存背景。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欲扬先抑从“雄壮”“伟大"到“单调”的感觉变化,构成了“欲扬先抑"手法中的“抑”,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做铺垫、蓄势。

【知识卡片】欲扬先抑“扬"是赞美、褒扬,“抑,是批评、贬低。

欲扬先抑是本欲赞美某人某事,却并不从褒扬处入手,而是先宕开一笔,用曲解的态度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通过前后的落差来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第4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在结构上,既照应首段,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以“极普通”衬托“不平凡",也是为下文赞美白杨树、歌颂北方军民预设的伏笔。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模板(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说课稿1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因而在设计中,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就成了本文的学习重点。

首先在导语中,就先将象征这一写法初步渗透给学生,使学生从理性上认识什么是象征。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白杨树象征什么。

在品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采用象征这一写法,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人。

(播放歌曲《小白杨》。

)这首歌曾唱遍了大江南北,它歌颂的仅仅是一棵小小的白杨树吗?我们的文学家也曾高声礼赞过白杨树,它们在手法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让我们一起研读散文《白杨礼赞》。

2.简介作者。

(1)让学生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课件或小黑板1。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要求:记住作者。

二、自主学习师:本文的题目《白杨礼赞》,“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下面放声朗读课文,用笔标注关键词语,以此体会作者为何要赞美白杨树。

并做以下题目。

(出示课件或小黑板2。

)1.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句子。

2.读完课文后,小组交流。

交流句式为:我读出了一株的白杨树,它表现在。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白杨树的?4.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树的生存环境——西北高原?5.为什么要刻画白杨树的具体形象?6.为什么要用几个排比、反问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7.为什么篇末写楠木?8.就自己的理解,谈一下象征手法的作用。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关键词,感悟白杨树的不平凡。

2、进一步理解白杨树象征意义,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坚强不屈、力求上进的精神意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描绘黄土高原的用意。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播放歌曲《小白杨》
伴随着美妙的歌曲《小白杨》,开始我们的语文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白杨礼赞》(板书课题及作者)首先我要恭喜大家,你们生活在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看看窗外,满山的苍松翠柏,满眼的绿。

树是生活中最常见的植物了,你都知道什么树?他们都长什么样子?【自由发言,畅所欲言】
二、精读白杨树形象
1、白杨树长什么样子?它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具体描写白杨树外形的段落。

(第五段)
2、自由朗读第五段,想想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3、(出示白杨树图片)那就是白杨树,西北及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4、在汇报前播报一段西北高原的气候环境视频。

5、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图片及第五段文字,圈点勾画描写白杨树“干、枝、叶、皮”的句子,抓关键词体会并概括其特点。

6、交流汇报。

2024年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_4

2024年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_4

2024年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2024年白杨礼赞公开课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三年级的一篇教读课文,矛盾所写的抒情散文《白杨礼赞》,《白杨礼赞》具体编排在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

从编者的意图来看,本单元意在引导学生散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散文、记人、写景、状物等灵活多变的写法,进一步提高欣赏、的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阅读、欣赏散文应着眼于散文所蕴含的情感,借鉴散文所运用的语言。

《白杨礼赞》的语言很有特点,大气磅礴,一气呵成,尤其是反问、排比运用得极为成功,值得反复诵读,这样,才能更切实地感受到散文的艺术魅力。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学生的语文根底比拟薄弱,语言感悟能力较差。

《白杨礼赞》是一篇文情兼美的好散文,对于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的教学设想是,把__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通过朗读,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初步理解__内容及象征手法。

第二课时以讨论和比照阅读为主,充分理解散文中的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作用。

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学情的把握以及教学的设想,我把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__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第二,理解__的象征手法。

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

这篇__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

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朗读理解理解__的思想内容,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考虑到初中生在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理解__的象征手法是重点也是难点。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

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据此,我准备采用朗读式、讨论式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根据目标和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灵活多样的朗读,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把他们的主体意识培养起来,把他们的个性开展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重点:第七自然段的四个“难道”好在哪里?
• 反问 强化了表达。 • 排比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 四句的意思迭次加深。第一句明确白杨树 不只是树,第二句指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 民,第三句扩大到哨兵。第四句进一步指 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精神和意 志”,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6、第二段在句式有什么特点? 长短句交错运用,错落有致,使语言富于变化,生动 活泼。
白杨礼赞
茅盾
教学目标
• 学习并体会本文准确、优美、富有 感情的语言。
一、
• 发音(准确、干脆利落、不拖音) • 抑扬顿挫(有停顿、声音高低起伏、轻重读音)
• 融入自己的感情
二、
•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 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字运用得很准确,化静为动,写出了 “奔驰”着的汽车上乘客的独特感受(汽车速 度之快)。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黄土高原比作黄绿错 综的大毡子,有形有色,贴切逼真,富有美感。
回顾小结
• 1、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使语言精确凝练。 •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和语言 的美感。 • 3、长短句交错,富于变化,感情强烈。
背 诵 • 堂清 课 默 • 1、本篇文章运用了那些修辞手法?后 写 作 • 2、四个“难道”的顺序是否能调换? 第 业 七 1、比喻 拟人 排比 段
2、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 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 • 翻字用得很贴切富有动感,令风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浪的景象生 动形象,富有生机。 3、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 “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涌字运用很形象,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也 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地喷涌而出。 4、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 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杨树以人的品质,表现了白杨 树力求上进,生命力极强的内在品质。
2、不能,四句的意思是迭次加深的。第一句明 确白杨树不只是树,第二句指白杨树象征了北 方农民,第三句扩大到哨兵。第四句进一步指 出白杨树象征了“今天在……精神和意志”, 愈来愈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