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的认知与保护

合集下载

大熊猫的认知与保护

大熊猫的认知与保护

大熊猫的认知与保护过程装备与控制(2)班俞搏伟2013330300293 简介: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

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起源进化: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说“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

”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这一“错误的答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

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

“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

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分布范围: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冷箭竹、毛竹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

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

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卧龙、什邡和都江堰市。

2024版认识大熊猫讲解材料

2024版认识大熊猫讲解材料

认识大熊猫讲解材料$number{01}目录•大熊猫基本概况•大熊猫繁殖与生长过程•大熊猫保护现状与措施•大熊猫与人类关系探讨•总结:加强大熊猫保护工作,共创美好家园01大熊猫基本概况分布范围与栖息地分布范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甘肃和陕西的高山地区。

其中,四川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拥有最大的大熊猫种群。

栖息地特点大熊猫栖息在海拔2000-3500米的亚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这些地区气候温凉、湿润,竹类生长良好,食物资源丰富,且人迹罕至,为大熊猫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体型特征及毛色变化体型特征大熊猫体型肥硕,头圆尾短,身体丰满。

成年大熊猫体长可达1.2-1.8米,体重在70-125公斤之间。

其黑白相间的毛色和圆形的黑眼圈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毛色变化大熊猫的毛色并非一成不变。

刚出生的幼崽全身呈粉红色,带有稀疏的白色胎毛。

随着幼崽的成长,其毛色逐渐变为黑白相间。

成年大熊猫的毛色则相对稳定,但也会因个体差异和环境变化而略有不同。

生活习性及食性生活习性大熊猫是独居动物,它们各自拥有固定的活动范围,并通过肛周腺分泌物和肛周毛来标记领地。

大熊猫善于爬树和嬉戏,它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吃和睡中度过,以保持身体能量平衡。

食性大熊猫是竹食性动物,主要以竹子为食。

它们每天约需进食12-38公斤的竹子以满足能量需求。

此外,大熊猫也会吃一些青草、蔬菜、水果和小量的昆虫、鱼、鸟蛋等。

然而,它们的食谱中以竹子为主,占全年食物量的99%。

02大熊猫繁殖与生长过程大熊猫属于哺乳动物,繁殖方式为胎生。

繁殖方式及周期大熊猫的发情期非常短,通常只有2-3天,且多在春季进行交配。

雌性大熊猫的怀孕期大约为95-160天,一般会在秋季产仔。

每胎通常只有1-2只幼崽,偶尔也会有3只的情况,但非常罕见。

0102030405幼崽成长阶段特点刚出生的幼崽非常小,体重只有母亲体重的千分之一左右。

幼崽出生时眼睛和耳朵都是闭着的,也没有毛发,呈现粉红色。

保护大熊猫措施

保护大熊猫措施

保护大熊猫措施大熊猫,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世界上最受关注和珍爱的动物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大熊猫的生存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为了确保这一珍稀物种的未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大熊猫。

一、生境保护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是其生存的基础。

为了保护大熊猫,我们必须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这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如禁止非法砍伐、狩猎和采矿等。

同时,恢复和保护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

二、繁育研究由于大熊猫数量稀少,繁育研究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手段。

通过人工繁殖和饲养大熊猫,我们可以增加其种群数量,并为大熊猫的保护提供更多的遗传资源。

此外,还可以通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技术,提高大熊猫的繁殖成功率。

三、基因保护基因保护对于维护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长期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基因库,收集并保存大熊猫的遗传材料,我们可以防止因遗传疾病或灾难性事件导致的种群崩溃。

同时,基因保护也为未来大熊猫的繁育和恢复提供了可能。

四、公众教育与宣传公众教育和宣传是保护大熊猫的重要一环。

通过向公众普及大熊猫的知识和保护意义,我们可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激发人们保护大熊猫的热情。

此外,教育和宣传活动还可以促进社会对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力量。

五、法律法规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法律法规是保护大熊猫的必要手段。

通过立法明确禁止非法猎捕、贩卖和食用大熊猫等行为,并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我们可以有效遏制人类对大熊猫的威胁。

同时,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还可以为保护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

六、国际合作与交流大熊猫保护工作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通过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我们可以共同研究和探讨大熊猫保护的最佳方案,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应对大熊猫面临的威胁。

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大熊猫的国际形象传播和认知,提高大熊猫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

认识大熊猫(2024版ppt)

认识大熊猫(2024版ppt)
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甘肃及陕 西的山区,其中约70%的野生大 熊猫分布在四川。
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形态特征
体型肥硕似熊,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黑眼圈特别明显。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喜食竹子,每天约一半时间在进食, 剩下时间多数在睡觉。
生态地位及保护意义
06
大熊猫保护现状与 未来展望
国内外保护现状概述
国内保护现状
中国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已经建立了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覆盖了大部分的大熊猫栖息地。同时,通过人工繁 育技术,成功繁育了多只大熊猫,并实现了野外放归。
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与多个国家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通过租借、合作研究等方式,共同推进大熊猫保护事业。目前,全球共 有1000多只大熊猫,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哺乳
刚出生的幼仔非常小,体重只有母亲体重的千分之一左右。在出生后的 几周内,幼仔完全依赖母亲的乳汁生存。随着时间的推移,幼仔会逐渐 睁开眼睛,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
育幼过程
在成长过程中,母亲会耐心地教导幼仔如何觅食、爬树等生存技能。同 时,动物园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也会对幼仔进行密切的观察和照顾,确 保其健康成长。
大熊猫基因组测序完成
01
揭示了大熊猫基因组的特点和演化历程,为遗传学研究提供了
重要基础。
遗传多样性研究
02
通过对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地理种
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和基因交流情况。
功能基因研究
03
鉴定了一批与大熊猫特殊食性、生理特征相关的功能基因,如
竹子消化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等。
行为学研究成果
生态地位
大熊猫是森林保护旗舰物种,对维护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其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其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其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大熊猫是中国珍稀的国宝动物,也是世界上最受关注和保护的动物之一。

它们是中国的象征,被广大人民视为国家的宝贝。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与其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重大。

本文将探讨大熊猫的活动范围,以及它们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

1. 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陕西、甘肃和青海等地。

它们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竹林中,海拔范围一般在1500至3500米之间。

大熊猫需要大片的竹林作为食物和栖息地,因此适宜的环境对它们的生存至关重要。

它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在几十平方公里到上百平方公里之间,主要以寻找食物和休息为主。

2. 大熊猫对栖息地保护的意义2.1 生态平衡维护大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食的濒危动物,它们主要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竹叶和竹笋来维持生活所需的能量。

然而,竹子是大熊猫的唯一食物来源,竹子的丰富与否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状况。

大熊猫对竹子的选择性食用,帮助维持竹林的生态平衡。

2.2 种子传播和繁殖大熊猫在食用竹子时,常常不可避免地会吞下许多竹子的种子。

这些种子在大熊猫的消化道中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磨擦和酸性环境的刺激,从而在大熊猫的粪便中排出。

这样,大熊猫成为了竹子的种子传播者。

它们帮助竹子繁殖、扩散,维持竹林的景观和多样性。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大熊猫作为一个特殊的物种,它们的存在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在大熊猫的栖息地,还生活着其他珍稀的动植物,比如金丝猴、雪豹等。

大熊猫的存在和保护,可以起到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和其他物种的作用。

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就是在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

3. 栖息地保护的挑战与措施3.1 栖息地破碎化由于农业、工业和人类活动的扩张,大熊猫的栖息地面临严重的破碎化问题。

大片的竹林被砍伐、开垦为农田或城市,给大熊猫的生存带来了威胁。

因此,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需要解决栖息地破碎化的问题,保持或恢复大熊猫的活动范围。

3.2 生态环境污染生活垃圾的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的使用等导致大熊猫的栖息地环境污染。

熊猫科普知识大全

熊猫科普知识大全

熊猫科普知识大全熊猫科普知识大全1.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动物,生活在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区的山区森林中。

2. 熊猫是一种植食动物,它们喜欢吃竹子,每天需要吃掉30-40公斤。

3. 熊猫是一种夜行动物,它们在晚上活动,白天则选择在树上或洞穴里休息。

4. 熊猫是一种慢性动物,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较小,每天只会移动几百米至1公里的距离。

5. 熊猫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它们很少和其他熊猫相处,只有在繁殖季节才会有交流和接触。

6. 熊猫是一种濒临灭绝的动物,目前全球仅剩下不到2000只野生熊猫,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7. 熊猫的标志性黑白相间的外表,是为了在生态环境中更好的保护自己,让敌人难以识别它们的身影。

8. 熊猫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视为和平、友善、可爱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关于大熊猫的趣知识一,“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大熊猫至少在地球上生存了800万年,如今全世界的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548只。

二,大熊猫属熊科,食肉目。

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现99%的食物都是竹子,但牙齿和熊爪及消化道都保持原样,依然是食肉目,大熊猫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

三,大熊猫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藏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四,第一只中国熊猫被以哈叭狗的名义带出国。

1936年12月,美国纽约的一位女服装设计师露丝·哈克纳斯将第一只熊猫幼崽带到了美国。

四,熊猫外交。

a,最早的熊猫外交发生在唐朝。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早在武后垂拱元年(685年),临朝称制的太后武则天就曾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熊”和70张“白熊”毛皮。

据大熊猫专家胡锦矗考证,此“白熊”即今之大熊猫。

b,从1957年到1982年的26年间,中国一共赠送给9个国家23只大熊猫。

1982年,为了响应保护濒危动物的全球性号召,中国宣布从1982年开始停止赠送大小熊猫出国。

大熊猫介绍

大熊猫介绍

大熊猫介绍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动物,是生物学上的独特物种。

它们是熊科动物的一种,体型较大,通体被覆厚厚的黑白两色毛色,非常可爱。

由于生态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破坏,大熊猫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珍稀动物之一。

一、大熊猫的分类学和生态学大熊猫属于哺乳纲、食肉目、熊科、大熊猫属(Ailuropoda),是一种中型珍稀的棕色或黑白色的熊。

大熊猫的体型虽不如黑熊和棕熊那样庞大,但它们走路的肢体长短比例和独特的摇头摆尾,却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大熊猫栖息在海拔1,200-3,500米的中低山地和山麓地带的竹林中。

它们是喜食竹子的动物,竹为它们的主食,每天要吃20多公斤的竹子,吃饱后大熊猫就会懒洋洋地睡觉。

此外,大熊猫还会吃某些植物、野果和小型哺乳动物等。

二、大熊猫的生存现状和保护状况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珍稀动物之一。

目前,大熊猫的生存面临着一系列威胁:栖息地的减少、环境污染、病虫害以及盗猎和非法贸易等。

这些威胁对大熊猫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了一系列大熊猫保护活动,如研究大熊猫的生态习性、繁殖行为、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等方面。

同时,中国还建立了40多个大熊猫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目前全世界有超过300只大熊猫居住在散布在中国西南部的数字攀登保护基地。

三、大熊猫的文化价值和可持续发展大熊猫作为一种珍稀的熊科动物,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大熊猫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中国文化中已经被奉为吉祥、繁荣、和平和友谊的象征。

此外,大熊猫还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保护对象之一;同时,大熊猫还是中国的特有物种,是中华民族海内外儿女的骄傲。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大熊猫所面临的威胁和挑战日益严峻。

在未来,大熊猫保护需要在各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采取综合性解决方案,加强大熊猫栖息地的保护,推进大熊猫保护和科学研究的合作,完善相关机制和政策法规,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实现大熊猫的可持续发展。

大熊猫建议

大熊猫建议

大熊猫建议大熊猫是中国珍稀的动物,被誉为国宝,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代言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熊猫的数量一直在减少,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生存困境。

作为大熊猫的代言人,我想就如何保护和繁育大熊猫给大家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大熊猫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大熊猫是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山区的动物,对其生存环境要求较高。

因此,我们需要划定和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保证它们有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来生活和繁衍后代。

其次,我们需要严格打击非法盗猎和贩卖大熊猫的行为。

由于大熊猫的稀有性和珍贵性,很多人利用其高价值进行非法捕猎和贩卖。

这种行为不仅对大熊猫个体造成了伤害,也危害了整个物种的生存。

我们需要加大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盗猎和贩卖行为,同时提高人们对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和认知。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大熊猫的繁育保护工作。

由于大熊猫的繁殖力低下和繁育难度大,现有野外种群的增长非常缓慢。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大熊猫的人工饲养和繁育研究,提高人工繁育的成功率,提供更多机会给大熊猫种群的增长。

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大熊猫保护的国际合作。

大熊猫是世界自然遗产,不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借助国际力量,加强与其他国家和组织的合作,共同保护和研究大熊猫。

通过共享经验和资源,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实现其生存和繁衍的长期稳定。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大熊猫保护教育工作。

保护大熊猫不仅是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们应该普及大熊猫保护的知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鼓励人们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对大熊猫的有效保护。

总之,保护大熊猫是一个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我们应该全力以赴,从各个方面加强保护工作,确保大熊猫能够在地球上继续生存和繁衍。

大熊猫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它们,与它们共同生活。

希望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为保护大熊猫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于熊猫的科普

关于熊猫的科普

VS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中国政府采 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自然保 护区、禁止非法狩猎和贩卖等。这些措施 有助于维护熊猫的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 促进熊猫的保护和发展。
03
熊猫的保护与繁育
熊猫的保护历史
古代保护
在中国,熊猫作为皇家猎物被严格保护,同时也有一些 地方官员和贵族为了维护地方环境和生态而保护熊猫。
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熊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旗舰物种”的角色,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之一。它们的存在有助于维护生态 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熊猫的生存环境对熊猫的影响
环境变化的影响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熊猫的 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可 能导致熊猫的数量减少和栖息地的破坏, 对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多年的保护,熊猫种群数 量已经逐渐恢复,目前全球野 生熊猫数量已超过2000只。
栖息地保护
熊猫的自然栖息地主要位于中 国的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这些地区建立了多个自然保护 区和国家公园,以保护熊猫及
其栖息地。
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与多个国家和国际组 织开展了合作,共同推进熊猫 保护工作,包括国际巡护、科
合作。未来将有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和平台,共同推动熊猫保护事业
的发展。
如何更好地保护熊猫及其生态环境
建议一
加强保护立法和执法。通过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 厉打击非法捕猎、非法交易等行为,为熊猫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 律保障。
建议二
加强社区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讲座、发放宣传 资料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关于熊猫的科普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1-02
CONTENTS

熊猫国宝熊猫的生活习性与保护措施

熊猫国宝熊猫的生活习性与保护措施

熊猫国宝熊猫的生活习性与保护措施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

熊猫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性,需要通过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来确保它们的生存环境和物种的繁衍。

本文将介绍熊猫的生活习性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

一、熊猫的生活习性1. 食性特点:熊猫是一种以竹子为主食的动物,竹子约占其食物摄入的99%。

熊猫的消化系统适应了高纤维、低蛋白的食物,且其胃部特化以帮助消化竹子中的纤维素。

熊猫每天需要摄入大量食物以满足其能量需求。

2. 栖息地选择:熊猫主要栖息于中国西南部的山区,包括四川、陕西和甘肃等省份。

熊猫选择高海拔且多竹子覆盖的栖息地,常见于云雾缭绕的山区。

3. 夜行性动物:熊猫主要在夜间进行活动,白天主要休息。

它们倾向于在竹林中筑巢以避免日晒和寻找隐蔽的环境。

4. 温和的性情:熊猫一般具有温和的性情,但在受到威胁时也能表现出强大的攻击性。

它们主要通过标志物和声音来沟通,尤其是雄性熊猫,它们会用臭味标记来界定领土。

二、熊猫的保护措施1. 保护栖息地:熊猫高度依赖其栖息地,保护栖息地是确保熊猫生存的重要措施。

政府加强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禁止砍伐、开发和破坏熊猫的栖息地。

2. 种群保护计划:通过建立保护区网和野外保护站等措施,政府致力于维护熊猫的种群数量和基因多样性。

同时,对熊猫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科学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其生态习性和繁育行为。

3. 竹林恢复与保护:由于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保护竹林对于其生存至关重要。

政府和保护机构积极推动竹林的恢复和保护,包括禁止滥伐、植树造林和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竹林遭受病虫害。

4. 教育与公众宣传:保护熊猫是全社会的责任。

政府和保护机构通过教育活动、宣传栏和媒体等渠道,提高公众对熊猫保护的认识和重视,倡导大家共同参与保护活动。

三、熊猫保护成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的熊猫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根据最新的数据,熊猫的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均有所增加,这为人们看到了希望。

有关国宝大熊猫的资料

有关国宝大熊猫的资料

有关国宝大熊猫的资料
国宝大熊猫,是中国珍稀动物之一,被誉为“中国的国宝”,是国际上公认的珍稀动物,也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中部和西南部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大熊猫以竹子为食,是一种典型的食草动物。

大熊猫是一种具有独特外貌和乖巧性格的动物,身体呈黑白相间的色彩,头部圆圆的,长着两只黑眼圈,给人一种可爱的感觉。

它们的行动缓慢,性格温和,很少攻击人类,因此备受人们喜爱。

大熊猫是一种孤独的动物,它们主要在野外独自生活,不喜欢与其他熊猫群体聚集在一起。

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差,每年只有一两次发情期,而且怀孕期也很短,通常只有几个月。

由于生活环境的恶化和栖息地的减少,大熊猫的数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动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大熊猫保护基地和自然保护区,加强了对大熊猫的监测和保护工作。

同时,中国还积极开展大熊猫的繁育研究,努力增加大熊猫的繁殖率,提高大熊猫的生存能力。

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上受人喜爱的动物之一。

中国政府与国际社会合作,共同努力保护大熊猫这一珍稀动物,希望通过各种保护措施,让大熊猫的数量逐渐增多,让这一可爱的动物永远生存在我们的世界上。

希望大家都能关注和爱护大熊猫,共同保
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圈养大熊猫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圈养大熊猫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圈养大熊猫科普知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也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动物之一。

由于野生大熊猫的数量稀少,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并促进其繁育,圈养大熊猫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保护措施。

圈养大熊猫是指将大熊猫从野外捕获并转移到人工饲养的环境中,为它们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并进行繁育和疾病防治等工作。

圈养大熊猫是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国内外动物保护领域的研究和合作的焦点。

通过圈养,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饮食习惯、繁殖行为等,为野生大熊猫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圈养大熊猫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生存,更重要的是通过圈养大熊猫,人们可以向公众普及大熊猫的知识和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程度。

此外,圈养大熊猫还可以为旅游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提供就业机会,并推动相关科研和教育领域的发展。

然而,圈养大熊猫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大熊猫在野外的生态环境与圈养环境存在差异,圈养大熊猫往往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同时,圈养中的疾病防治、繁殖困难等问题也需要人们持续投入精力和资源进行研究和解决。

未来,圈养大熊猫仍将是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保护意识的提高,相信圈养大熊猫的保护效果将进一步提高,研究和合作也将取得更加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持续努力,我们有望实现大熊猫种群的增长和保护工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所采用的组织方式和框架,它是文章内容的逻辑框架,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

本文的结构主要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圈养大熊猫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提出文章要探讨的主题,并对文章结构进行概述。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包括大熊猫的生态特点和圈养大熊猫的意义两个方面。

2.1 大熊猫的生态特点部分,可以介绍大熊猫的栖息地、食性特点、繁殖习性等内容。

可以详细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特点,如喜欢生活在高海拔的竹林地带,具有较为独特的食性,以竹子为主食,并且由于繁殖习性与生育能力较差,导致其种群数量稀少。

如何保护大熊猫

如何保护大熊猫

如何保护大熊猫大熊猫是中国国宝级动物之一,始终作为我国文化、形象和自然资源的代表品种,备受全世界人民的瞩目和喜爱。

然而随着人类和城市的不断扩张,大熊猫数量不断减少,繁殖力日趋衰弱。

如何保护大熊猫,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充满挑战的重要课题。

一、保护大熊猫的意义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珍稀动物,也是全球性的保护对象,承载着世界上最具有升值潜力和最具有投资代价的价值之一。

作为稀有的“活化石”,大熊猫为人类研究进化和自然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价值。

同时,大熊猫还有着很重的文化意义,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

在国际间,大熊猫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荣誉,它的形象不仅在国内广泛应用于文化产品和生活、旅游场所,也广泛地展现在了国际竞技的场合上。

保护大熊猫,既是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可替代的珍宝,更是履行我国国际责任、引导世界绿色发展的积极行动。

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大熊猫的重要地位,必须尽全力保护它,让它得到切实的、可持续的保护。

二、大熊猫面临的主要威胁大熊猫生活的栖息地受到了很多威胁,包括:1. 生态环境破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许多地区的城市、工厂、农业活动等不断扩张,土地占用和盘活、采伐山林、矿产资源开发、水电站建设都对大熊猫的栖息地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2. 繁殖力衰弱:由于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弱,繁殖动力也非常脆弱,在野外,一般只有3-4个月的发情期和2-3天的受孕窗口,因此繁殖速度慢,种群复苏难度非常大。

3. 食物短缺:大熊猫只吃竹子并对不同种类及不同部位的竹子的偏好不同,随着人类活动不断扰乱大熊猫的栖息地,竹林面积不断减少,过度开采竹笋等非法搜食迹象也越来越多,缺乏食物使大熊猫生活受到严重影响。

4. 疾病感染:大熊猫肠胃不适感染病毒的概率较大,当大熊猫与人类接触到太过频繁,便容易感染人类疾病,导致致命危险的交叉感染,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已成为大熊猫面临的最为严重的威胁之一。

保护动物知识普及之大熊猫介绍

保护动物知识普及之大熊猫介绍

保护动物知识普及之大熊猫介绍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中国特有的、备受瞩目的国宝级动物,也是世界上最为濒危的物种之一。

以下是一些关于大熊猫的知识普及:
生态特征:
栖息地: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和温带的竹林地带,特别是四川、陕西、甘肃、青海和云南等省。

饮食习性:大熊猫以竹子为主食,约99%的食物来自于竹子,同时也吃一些水果、小型哺乳动物和鸟蛋。

外貌特征:大熊猫身披黑白相间的毛皮,黑色的眼圈、大耳朵和圆圆的脸庞形成了独特的标志性外观。

濒危原因:
大熊猫面临着多种濒危威胁,其中包括栖息地丧失、竹子的减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其生存环境的破坏。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大熊猫数量的急剧减少。

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建立了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地带,严格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

人工繁育:通过人工繁育计划,成功培育了大量大熊猫后代。

这些幼崽在一定时期后被释放到野外,以提高其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科学研究:对大熊猫的生态学、行为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以制定更有效的保护策略。

国际合作:
中国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全球保护工作。

大熊猫是珍贵的生物资源,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宝,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自然遗产。

通过科学保护和人工繁育,我们有望确保大熊猫在地球上继续繁衍生息,为后代留下这一珍贵的物种。

熊猫保护自己的方法

熊猫保护自己的方法

熊猫保护自己的方法
熊猫是一种珍稀的哺乳动物,主要生活在中国的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

它们面临着许多威胁,如栖息地丧失、非法捕猎和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自己,熊猫采取了以下方法:
1. 寻找安全的栖息地:熊猫通常生活在茂密的竹林中,这些竹林提供了它们所需的食物和庇护所。

熊猫会选择在地形复杂、有水源和食物丰富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栖息地。

2. 避免与人类接触:尽管熊猫是人类喜爱的动物,但它们通常会避免与人类接触。

当熊猫感觉到威胁时,它们会迅速逃离,寻找安全的地方。

3. 利用自身特点进行伪装:熊猫的毛色黑白相间,与竹林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有助于它们在竹林中进行伪装,避免被天敌发现。

4. 保持警觉:熊猫在野外生活时需要时刻保持警觉,注意周围的环境和潜在的威胁。

它们的听觉和嗅觉都非常灵敏,可以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危险。

5. 繁殖后代:熊猫的繁殖能力相对较低,但它们会尽可能地繁殖后代,以确保种群的延续。

在繁殖季节,雄性熊猫会通过叫声和气味来吸引雌性熊猫,然后进行交配。

总之,熊猫采取了多种方法来保护自己,包括寻找安全的栖息地、避免与人类接触、利用自身特点进行伪装、保持警觉和繁殖后代等。

这些方法有助于熊猫在野外生存和繁衍,确保它们的种群得以延续。

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

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

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大熊猫,是中国珍稀动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野生动物之一。

它们身上的黑白相间的毛皮、圆圆的脸和笨拙慢动的行为特点让它们深受人们的喜爱。

但是除此之外,很多人对大熊猫并不了解,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关于大熊猫的科普知识。

一、大熊猫的生态环境大熊猫原生活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青海以及云南等省份。

大熊猫最喜欢的生境是海拔1200-4000米之间的深山老林和竹林中,这些地方的气候以湿润和温暖为主,林木茂密,食物资源丰富。

二、大熊猫的外貌大熊猫的身体很圆胖,体长1.2-1.8米,体重60-160千克。

它们的头部较大,极具特征性,黑白两色分明的毛皮是独一无二的。

它们的背部和四肢都是黑色的,而腹部则是白色的。

熊猫的眼睛一般是黑色的,脸上有两个黑色的黑眼圈,十分可爱。

三、大熊猫的饮食习性大熊猫主要以竹子为食,每天需要食用30-50公斤的新鲜竹子。

它们也会食用其他植物,比如竹笋、松树针叶、竹子芽、草本植物等。

大熊猫的消化系统很特殊,在口腔内有两个增强冲击力的特殊牙齿,辅助捏碎竹子,为消化提供便利。

四、大熊猫的性格大熊猫平常是相对温和、安静的,但毕竟是一种巨大的野生动物,当遭遇危险时仍会表现出它们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危险时的强大反抗力。

它们喜欢自己独处,但也喜欢与伴侣共享空间。

一些被饲养的大熊猫,会对人类表现出友好的态度,但仍需注意不合适的接触可能导致熊猫的激动或追逐。

五、大熊猫的繁殖大熊猫是世界上最慢繁殖的动物之一。

每年的6-9月份是大熊猫繁殖的季节,在这个时候,公熊猫会发出特殊的嗥叫声来吸引雌性熊猫的注意。

而雌性熊猫会经过一段时期的接触,确定对方是否合适,然后开始交配。

大熊猫经常只生一个幼仔,幼仔会在母熊猫身边生活约两年的时间,成长中,它们会逐步远离母熊猫,过自己独立的生活。

六、大熊猫的保护问题由于人类活动不断,大熊猫的栖息地不断被破坏,大熊猫数量受到了威胁,成为中国珍稀保护动物,也被列入国际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大熊猫的知识资料大全

大熊猫的知识资料大全

大熊猫的知识资料大全☆大熊猫属于食肉一族大熊猫保留着跟食肉祖先一样相对较短的肠道系统,没有食草动物那种很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所以虽然喜欢吃竹子,但它们对竹子的消化程度很低。

为了应对低营养价值的食物来源,大熊猫采取了大量取食、迅速排便的策略来获得足够的能量,平均日进食量可达到20公斤以上。

此外,为了减少能量消耗,大熊猫活动强度很低,平均日活动距离只有400-500米。

最新的研究显示,大熊猫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自己的代谢水平从而降低能量消耗,也会利用某几种纤毛虫来帮助分解竹子中的纤维素。

☆大熊猫也有彩色照记得小时候,有一个脑筋急转弯游戏,问大熊猫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每次绞尽脑汁,总也答不对。

最后公布答案:是想拍一张彩色照片!秦岭发现棕色大熊猫后,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因为近30年来,在秦岭共9次观测到野生棕色大熊猫。

其成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

全球唯一人工圈养的棕色大熊猫“七仔”健康生活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秦岭大熊猫繁育研究中心。

如今,“七仔”已到了当父亲的年龄,它的后代是否能保持独特的棕色基因,牵动着每一个科研人员的心。

秦岭大熊猫作为“大熊猫秦岭亚种”,其脸更圆、头骨较小,牙齿较大,多数胸腹部被毛略带棕色,很多人说,秦岭的大熊猫看起来是像“猫”的大熊猫,也因此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和“最美大熊猫”。

☆大熊猫的特点1、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

2、大熊猫性情通常情况下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用前掌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

但一但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守怀看望,也会惹怒母亲大动肝火,张牙舞爪,动手动脚。

3、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

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大熊猫小知识

大熊猫小知识

大熊猫小知识
大熊猫小知识
一、大熊猫的概况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属于食肉目熊科,熊亚科的一种动物。

大熊猫是中国动物保护的国宝,被誉为“中国的吉祥物”,也是世界动物保护的重点物种。

二、大熊猫的特征
(1)外貌特征:大熊猫体长可达一米左右,重量可达80公斤或以上,头部的毛短而内型,眼睛大,眉毛宽,额部有顶状的花斑,四肢肥大结实,背部有灰色的斑点,全身有细毛覆盖,嘴巴大而圆,爪子有五指,末端有脱落的脚毛,尾长。

(2)行为特征:大熊猫一般夜行性动物,喜欢趴、蹲、站、跳,在树上攀爬、攀折,喜欢单独活动,对同类排斥,和地方居民友好。

三、大熊猫的活动
大熊猫一般夜行性动物,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树上睡觉,晚上在树上攀爬、攀折和可以吃的地方活动,更喜欢单独活动,对同类有排斥心理。

大熊猫还有一些习性,如:向高处观察距离、伏蹲状态传递警觉信息、头靠地行走、拔地而起。

四、大熊猫的食物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还吃嫩叶、高粱、小麦、水果、昆虫等。

竹类占大熊猫食物的绝大部分(80%—99%),每天摄食量在
5—10公斤左右。

五、大熊猫的分布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生活在四川、贵州、云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六、大熊猫的保护
由于大熊猫的数量稀少,1982年,大熊猫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宝,世界各国也共同加以重视,2003年,大熊猫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确定为世界重点保护的物种。

大熊猫的五个基本知识

大熊猫的五个基本知识

大熊猫的五个基本知识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英文名称:Giantpanda),属于食肉目、大熊猫科的一种哺乳动物,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我们多大熊猫的理解仅限于它是我们中国的国宝,其他知道的就寥寥无几.下文是大熊猫的基本知识.全文如下:1、大熊猫是可爱又温顺的动物人们抱着熊猫宝宝咧嘴笑的网上照片似乎让人觉得大熊猫是完美的宠物。

可不要搞错,它们是熊,天生好斗。

它们的尖牙和爪子十分发达,四肢和下颚的肌肉组织足以造成严重伤害。

实际上,它们彼此伤害,尤其在雄性大熊猫建立统治地位和争夺雌性大熊猫之时。

攻击人类的事件相对少见。

1984年,生活在美国国家动物园的大熊猫“玲玲”攻击了一名饲养员。

通常情况下,当大熊猫在的时候,饲养员不会进入熊猫圈。

他们知道,不应拥抱一只成年大熊猫,就像不应拥抱一只成年黑熊一样。

2、大熊猫繁殖能力差最先住进美国国家动物园的“玲玲”和“兴兴”是一对夫妻,它们配对繁殖近20年。

它们最终产下五只熊猫宝宝,但均未存活。

这样的记录导致人们猜测,繁殖能力差是大熊猫处于濒危状况的一个因素。

一个典型的说法是,它们没有性欲,对繁衍物种没有兴趣。

但没有证据显示,生活在自然栖息地的大熊猫在繁殖后代上有任何问题。

在野外,许多雄性大熊猫在春天的时候聚集在山岭上,然后发情的雌性大熊猫源源不断地来造访,交配活动频繁。

对于动物园中的大熊猫来说,这很难模仿。

在大多数动物园里,雌雄大熊猫是分开的,直到发情期的时候。

而当那一刻到来时,两只大熊猫没有相互交往过,不知道该怎么做。

3、圈养大熊猫很少在中国以外只有50只大熊猫,其中包括在美国国家动物园中存活下来的那只熊猫宝宝。

不过,关键词是“中国以外”,因为在中国有345只圈养大熊猫。

中国的大熊猫繁育机构做了非凡的工作。

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参观者一天里可能看到超过50只大熊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熊猫的认知与保护
过程装备与控制(2)班俞搏伟2013330300293 简介: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

2004年全世界野生大熊猫数量约为1590只。

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

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

2012年11月,最古老的大熊猫化石在西班牙出土,表明大熊猫的祖先或源自欧洲。

起源进化: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也就是说“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

”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

这一“错误的答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

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

“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

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

分布范围: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冷箭竹、毛竹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

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

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卧龙、什邡和都江堰市。

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

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

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形态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但头圆尾短,非常可爱。

头部和身体毛色绝大多数为黑白相间,大熊猫在树上嬉戏即鼻吻端、眼圈(呈“八”字排列)、两耳、四肢及肩胛部(横过肩部相连成环带)为黑色,其余即头颈部、躯干和尾为白色。

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

其体长120~180cm;尾长10~20cm,白色;肩高一般为65~70cm;体重60~125kg。

前掌除了5个带爪的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

背部毛粗而致密,腹部毛细而长。

陕西秦岭佛坪自然保护区共有四次发现白色大熊猫。

据陕西人民出版社《当代陕西大事辑要(1948-1990)》725页载,最早在秦岭南坡佛坪自然保护区发现白色大熊猫的时间是1990年11月15日。

那只大熊猫体高0.7米,除眼圈、四肢下部外,从耳朵、肩胛到整个胸脯,均为白色,堪称“宝中之宝”。

此后在1991年、1992年又相继发现了两只。

最后一次是在4年前(2012年记录),约2008年。

发现的大熊猫还有一种是棕色大熊猫,也是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发现的。

最早是在1985年3月26日,陕西佛坪自然保护区内佛坪县岳坝乡大古坪村村民吕国友在海拔大约为1200米的悬马沟竹林深处的河滩发现一只棕白色相间的患病大熊猫,身体极度衰弱,后来经过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各个方面的协力抢救,才转危为安,病愈以后寄养在
西安动物园,取名“丹丹”,当时年龄为13岁,体重60多千克。

这是世界上科学界首次发现体毛为棕色的大熊猫,此后于1990年、1991年和2009,在佛坪自然保护区内的竹林中又有3次分别观察到棕色大熊猫的2只成体和1只幼仔。

这种熊猫两耳、眼圈、睫毛、吻头、肩胛及四肢的毛均为棕色。

因此,北京大学大熊猫专家称其为“世界上最美的大熊猫”。

无论棕色或白色大熊描,确为世界罕见。

它们的发现,打破了熊猫研究史上“单形性”(即毛色黑白相间)的说法,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这样,目前已知的大熊猫的毛色共有三种:黑白色、棕白色、白色。

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更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生活习性:
大熊猫主食竹子,大熊猫属于杂食动物,除了竹子以外非常喜欢吃苹果。

也嗜爱饮水,还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

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

到了冬季,当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回家园。

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路径。

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浅坑舔饮。

编辑本段生存环境大熊猫栖息于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

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

这些地方土质非常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

居住于海拔2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

生活环境湿度很大,温差也比较大。

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

巢域面积为3.9~6.4平方千米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

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巢域内,雌体间的巢域不重叠。

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上的50种竹类,偶尔食用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

日食量很大,每天还要到泉水或溪流去饮水。

保护前景: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熊猫的发展经历了始发期,成长期,鼎盛期,现在已开始进入衰败期。

目前正以极为稀少的数量侥幸存世的局面而引起了人们的深切忧虑和关注,对它未来的命运也就牵动着亿万人们的心弦。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面前,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及有关国际组织、科学团体和科学家们都在积极地投入对大熊猫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以探索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开拓出新的局面,使大熊猫能摆脱濒危的境地,得以永续繁衍,与人共存。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大熊猫种群数量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有的保护区的种群数量还略有增长。

大熊猫种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熊猫种群生殖率大于1就意味着种群将继续缓慢地发展。

这一研究成果激励了科学家以更大的努力,从各个方面去推动这个良性的进程。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程的实施,对大熊猫野生种群的延续,即可发挥重大作用。

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进展,饲养繁殖大熊猫的成活率已有显著的提高,由以前平均成活率的31.8% 提高到1998年以后平均成活率的67.74%这就证明现有人工饲养的大熊猫种群是能够得到维持和发展的。

大熊猫异地保护工程的实施,还可有力的推动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的增长。

从全局看,中国的大熊猫就地保护工作和异地保护工作都正在扎扎实实地向深度进军,作为保护大熊猫的系统工程,正在逐步形成其综合性、科学性和连续性。

人们保护大熊猫和生态环境的意识也在不断深入和普及。

这一切都在加强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信心和决心,推动保护大熊猫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