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说课PPT
合集下载
22地球表面形态1PPT课件
![22地球表面形态1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879288c850ad02de8041ec.png)
2.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相对运动 3. 板块内部的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 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多集中分布在此。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思考: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海岭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图片
地质构造的实际指导意义
c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a
b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找地下水呢?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a处,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 (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2.2 地球表面形态
高喜马山拉冰雅雪山脉
长江峡谷
冲积平原
风侵地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力量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高低不平
为谷地
向斜
中间岩层 中间新 向下凹陷 两翼老
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未侵蚀的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地二、质断构层造与地表形态—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 着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注意: 1.岩石受力破裂 2.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断层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南极洲 板块相撞)
4.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 成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宏观地貌)。
思考: 1)阿拉伯半岛属于什么板块? 2)红海是怎样形成的?
1)板块张裂 :形成 裂谷、海洋、海岭 如:东非裂谷、红海、大西洋
图片
地质构造的实际指导意义
c 研究地质构造有何实践意义?
北
a
b
(1) a、b两处地质构造中有可能发现石油的是哪一处?找地下水呢?
b处,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和储气构造。a处,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2) 欲在此处建一个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a处还是b处开凿? (提示:从工程安全性、稳定性及地下水运动等方面考虑。)
2.2 地球表面形态
高喜马山拉冰雅雪山脉
长江峡谷
冲积平原
风侵地貌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力量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来自地球内 部,主要是 地球内部的 热能
来自地球外 部,主要是 太阳能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等
形成高山或 低地,使地 表高低不平
为谷地
向斜
中间岩层 中间新 向下凹陷 两翼老
常成为谷地 或盆地
向斜槽部受挤 压岩性坚硬不 易被侵蚀,成
为山岭。
未侵蚀的地貌 侵蚀后的地貌
地二、质断构层造与地表形态—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强度, 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 着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
注意: 1.岩石受力破裂 2.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断层
安第斯山脉( 美洲 板块与 南极洲 板块相撞)
I2.2.1高一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课件)
![I2.2.1高一地理《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1》(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515537bb68a98271fefaee.png)
亚欧板块
E
非洲
D
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非洲 板块
E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洲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F
板块构造学说
亚欧板块 美
洲
非洲 板块
太平洋板块 板
印度洋
块
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3、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或碰撞或张裂, 形成地球宏观地形。
(1) 两个板块相撞挤压 (消亡边界)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褶皱山系
褶皱山
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
A. 两个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常形成高大的高山和高原
2、板块内部较稳定,但边界相对活跃。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太平洋板块与亚 欧、印度洋、美洲、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亚欧板 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
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
1、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 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
阿尔卑斯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青藏高原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海沟 海岸山脉
B.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挤压:
——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 海沟;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成岛弧和海岸 山脉。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14811eb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fc.png)
用 侵蚀 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挪威峡湾、中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面积约为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其外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千湖之国芬兰)等 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小结
碰撞
板块运动与宏
观地形
相离
高山、高原
裂谷、海洋
内力作用
背斜 中老边新
地质构造与地 褶皱
表形态
向斜 中新边老
火山、地震
断层 地垒、地堑
侵蚀 沟壑、喀斯特地貌等
流水作用
外力作用
风力作用
堆积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堆积 沙丘、沙垄等人类活动: 修Fra bibliotek梯田、围海造田
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
为辅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2、板块与地壳活动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若横线为赤道,1处为非洲板块,说出其他数码代表的板块的名称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 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 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 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 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湘教版必修一2.2.1地球表面形态(共60张PPT)
![湘教版必修一2.2.1地球表面形态(共60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d293dfb307e87100f69688.png)
华山西峰
峨眉山万佛顶
地垒地形
汾河谷地
地堑地形
渭河平原
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 断层线被侵蚀以后,会形成什么样的 地形?为什么?
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弱。在断 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受风化 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
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
找矿找水;
地下水 石油 天然气
工程建设
▪ 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 ——指导找矿、找水、
背斜 谷地
A
向斜
山岭
B
4、指出AB处的地质构造名 称和 地形名称? C处地质构造是什么?
C 背斜
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处,属背斜的是 D ,地堑是 B 。
(2) 从地质构造上看,C处是向斜,从地形上看,C处是山地,
其形成原因是
凹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
。
(3)华山的成因与图中 A 处一致;地震多发地带位于图 中 E 处。
▪ A 内力作用( )。
▪ B 侵蚀作用
▪ C 搬运作用
▪ D 沉积作用
2、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主
要原因是 ▪ A 断层平直(而陡)峭
B
▪ B 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
▪ C 岩块相对位移
▪ D 岩石受力过大
3(、块状)山地,其地质构造一般C为 ▪ A 向斜 ▪ B 背斜 ▪ C 断层中上升的一侧 ▪ D 断层中下降的一侧
地形倒置 向斜成山
背
斜
成
谷
岩层的新老关系
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
1、根据岩层形态(背斜一般岩层向上弯曲 隆起,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2、根据岩层新老关系(本质)。 3、不能根据影响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7b288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4.png)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 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漂移等现象
。
板块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 要驱动力之一,因为板块之间的 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不稳定和破
裂。
地震和火山喷发常常在板块边界 附近发生,因为这里是地壳最薄 弱的地方,也是地壳板块相互挤
压或分离的区域。
05
地球的演变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早期生命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波 的形式传播,导致地 面震动、建筑物倒塌 和破坏。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气 体和碎屑通过地壳的裂缝或破 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灰、熔 岩流和火山弹等物质,对周围 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火山喷发的频率和规模受地球 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等因素的 影响。
板块运动对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影响
地幔
01
02
03
定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 地球体积的约84%。
组成
地幔主要由硅、镁、氧等 元素构成的岩石构成,温 度高达1000-3000摄氏度 。
特点
地幔中的岩石处于高温高 压状态,流动性较强,是 地球内部热量传递的主要 介质。
外核
定义
外核是地球的外层,位于 地幔之下,内核之上。
组成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 元素构成,形态类似于液 态。
丘陵
总结词
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貌。
详细描述
丘陵是一种过渡性的地貌类型,通常具有较高的海拔和起伏较大的地形。它们 的地势较高,但比山地较低,坡度较缓。丘陵的形成通常是由于风化和侵蚀作 用,是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独特类型。
高原
总结词
指地面广阔、起伏较小、相对较高的地 貌。
VS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142张PPT)
![地理:地球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1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ad3979e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be.png)
形成山脉、岛弧链、深海沟。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中美地峡以北部分为太平洋板块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泼。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 两侧逐渐变老。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
岸
海
山
脉
沟
大
洋
海岛
中
弧
脊
沟链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东非大裂谷
(高考真题再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沙漠 B. 命题方向: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随_____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90°N最大的 地壳运动状况: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 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 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 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2、结果: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 彼此分离〔张裂)——生长边界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读图要领:1、熟悉六大板块名称;2、注 意一些特殊区域所属的板块;3、熟记主要板块 界限〔结合世界地理分区)。
②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
③冰岛、大西洋、东非大裂谷:生长边界。
④安第斯山脉:中美地峡以北部分为太平洋板块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运动规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交界处地壳比较
活泼。
海底岩石年龄由生长边界〔大洋中脊〕向 两侧逐渐变老。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海
岸
海
山
脉
沟
大
洋
海岛
中
弧
脊
沟链
三种大陆边缘类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东非大裂谷
(高考真题再现〕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最重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沙漠 B. 命题方向:地质剖面图的判读与分析 随_____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90°N最大的 地壳运动状况:先形成褶皱,后形成断 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 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交界,中美地峡及其以南部分为南极洲板块交界。 (2〕这里地壳运动和外力作用的状况如何? ◆ 挤压碰撞——消亡边界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 判读地质图的一般步骤—— 代侵入的,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 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2、结果: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
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 彼此分离〔张裂)——生长边界
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生长边界(海岭、断层)
消亡边界(海沟、造山带)
读图要领:1、熟悉六大板块名称;2、注 意一些特殊区域所属的板块;3、熟记主要板块 界限〔结合世界地理分区)。
2.2地球表面形态(一课时上课用)PPT课件
![2.2地球表面形态(一课时上课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71706569dc5022abea0065.png)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
亚欧板块 喜马拉亚山脉
阿拉伯半岛
太平洋板块
印度洋板块
南极洲板块
消 亡 边 界 生长边界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六大板块示意图
陆
马里亚纳海沟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板块内部张裂,形成 狭长的裂谷。
板块运动 对地貌影响 举例 边界类型
板 陆陆 块 相碰
形成巨大的 山脉、高原
喜马拉雅山 阿尔卑斯山
消亡边界
碰 撞 陆海
相碰
大陆板块形成 岛弧和海岸山 脉;大洋板块 形成海沟
南美安第 斯山脉, 太平洋西 部岛屿
消亡边界
形成裂谷、 东非大裂谷,
板块张裂 海洋、断层、 大西洋和红 生长边界
海岭
海
活动1
1、印度洋板块向什么方向运动?亚欧板块向什么 方向运动? 2、上述两个板块运动造成了什么结果? 3、上述运动使地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红海在慢慢变大,因为红海位于生长边界处, 红海在慢慢变大,最终会变成一个大洋。
写在最后
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
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
26
谢谢大家
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
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
复习巩固
1.a、b、c、d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B.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C.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岩浆冷却 D.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
B
读“某洞穴剖面景观示意图”,完成4~5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教学目标
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能力 依 据
过程与方法
课标 黑龙江省高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简单的地表形态的观察,能够对其进行简单的原因分析 通过对简单的地表形态的观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探究地理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1、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2、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 、从内、 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六、教学流程——出示目标 出示目标
全班齐读学习目标,教师解读目标, 全班齐读学习目标,教师解读目标, 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对学习内容有预先的认识和了解, 对学习内容有预先的认识和了解,明确 重难点。 重难点。
六、教学流程——自主预习 自主预习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提示: 提示:结合教材内 容进行分析
设计:读图看图 板块运动形成哪些宏观地形? 设计:读图看图——板块运动形成哪些宏观地形? 板块运动形成哪些宏观地形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3、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设计① 思考并发挥想象 设计①:思考并发挥想象——地层两 地层两 褶皱 边受水平力的挤压,结果会怎样? 边受水平力的挤压,结果会怎样?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教师分配展示任务,按教学内容小组依次展示, 教师分配展示任务,按教学内容小组依次展示, 教师根据题目的难度给予不同的分值鼓励。 教师根据题目的难度给予不同的分值鼓励。学生展示 的内容及教师点拨的内容主要有: 的内容及教师点拨的内容主要有: 1、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及表现形式。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能力来源及表现形式。
4、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
向斜找水、背斜找石油,修筑隧道选背斜,采石场 向斜找水、背斜找石油,修筑隧道选背斜, 一般在背斜顶部等, 一般在背斜顶部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节课的 知识,在生活及工程中有用处。 知识,在生活及工程中有用处。
六、教学流程——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自主建构——用简短的联系图 设 计:自主建构 用简短的联系图 来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地球外部的太阳 能 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的影 响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地表隆起或凹陷 地震等 破坏,搬运, 破坏,搬运,堆积 高山削低, 高山削低,盆地 填平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2、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板块运动的形式有 、全球六大板块的名称, 哪两种?板块运动形成了哪些宏观地形? 哪两种?板块运动形成了哪些宏观地形?
五、教法&学法
地球表面形态
模型演示 读图分析法 师 多媒体动画 对比分析法 地质构造
“1+3课堂教学” 1+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
生
六、教学流程——导入 导入
设问: 设问: 中国复杂的 地表形态是 怎么形成的 呢?
六、教学流程——预习检查 预习检查
对上节课导学案的完成、 对上节课导学案的完成、整理程度 进行点评,给予打分,写在评价栏中, 进行点评,给予打分,写在评价栏中, 以促进学生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 以促进学生课后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复习。
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完成导学 阅读教材,理解教材内容, 用彩色笔标示出重难点及存在的疑问。 案,用彩色笔标示出重难点及存在的疑问。
六、教学流程——交流研讨 交流研讨
小组针对学案及存在的疑问展开 讨论,教师深入到小组之中进行指导、 讨论,教师深入到小组之中进行指导、 答疑并巡视各小组的交流研讨情况, 答疑并巡视各小组的交流研讨情况, 并根据各个小组的交流研讨情况给予 加分。 加分。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 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 地貌
意 图: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 内容, 内容,较好的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 成。
六、教学流程——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
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并有知识能力的提升 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考察,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优点就是活动和学生的参与比较多, 本节课的优点就是活动和学生的参与比较多, 对重难点的理解能够提升到一定的程度。 对重难点的理解能够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但 参与过多会造成本节课时间不足, 参与过多会造成本节课时间不足,因为本节 课难度较大, 课难度较大,学生对地质构造的理解不到位 很难参与到活动中,因此, 很难参与到活动中,因此,在交流研讨和展 示提升环节教师指导要到位。 示提升环节教师指导要到位。
--知识水平 二、学情分析--知识水平
高一学生对地形只有初步的了解, 高一学生对地形只有初步的了解,仅从 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 感性上认识到地形在变化,缺乏有关地壳变 化原因、 化原因、运动的形式及结果等抽象的理论知 识。
--心智水平 二、学情分析--心智水平
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 高一学生是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 形象思维 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 过渡时期,他们承继了初中生的特点,仍 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只有心情 然喜欢直观的、趣味性的知识。 愉快的参与进来,知识才能发挥作用, 愉快的参与进来,知识才能发挥作用,情 感和能力才能得以升华。 感和能力才能得以升华。
LOGO
地质构造 断层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目的:通过观察思考并实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 目的:通过观察思考并实验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并在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使原先肤浅的知识得以完 善。并能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褶皱的知识
提出追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侵蚀? 提出追问:为什么会出现差异侵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程标准 一、教材分析--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结合实例,标准看, 从课程标准看,教学活动的重心是地表形态变化 的内因分析,要求学生以运动、 的内因分析,要求学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 表形态的形成。 表形态的形成。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地运动和 变化之中。 变化之中。
提示: 提示:从背斜向 斜受力分析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设计②:思考并发挥想象——地层两边 设计② 思考并发挥想象 地层两边 受力拉张或垂直方向力的作用, 受力拉张或垂直方向力的作用,结果会 怎样? 怎样?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④
地垒 地堑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LOGO
第一课时
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 铁力市第二高级中学: 邓立辉
--教材地位 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
宇宙中的地球
必 修 Ⅰ Ⅰ Ⅰ Ⅰ
自然环境中的 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2.地球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 3.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 4.水循环和洋流 水循环和洋流
从下面两方面进行解决突破
六、教学流程——展示提升 展示提升
设问:读图看图 设问:读图看图——
对重要位置板 块归属的考察
(1)、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阿拉伯半岛 )、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哪个板块?
对板块特殊位 置的考察
)、南极洲板块有何特殊的地方 (2)、南极洲板块有何特殊的地方? )、南极洲板块有何特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