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的化学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咖啡豆的化学成份相当复杂,其中又以碳水化合物所占的成分最多。咖啡豆中含有多种碳水化合物,共占生咖啡豆总重量的60%,另外还有一些蛋白质、脂肪、丹宁酸、咖啡因、矿物质及其它的微量成分;而品种、产地及收获季节,都会影响到这些成分的组成。生咖啡豆的各种成份,在烘焙过程中会起化学反应,并形成各种咖啡豆独有的风味与色泽。
1、咖啡因
咖啡因是咖啡所有成份中最为人注目的。它属于植物黄质(动物肌肉成份)的一种,性质和可可内含的可可碱,绿茶内含的茶碱相同,烘焙后减少的百分比极微小,咖啡因的作用极为广泛,会影响人体脑部、心脏、血管、胃肠、肌肉及肾脏等各部位,适量的咖啡因会刺激大脑皮层,促进感觉判断、记忆、感情活动,让心肌机能变得较活泼,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增强,并提高新陈代谢机能,咖啡因也可减轻肌肉疲劳,促进消化液分泌。除此由于它也会促进肾脏机能帮助体内将多余的钠离子(阻碍水分子代谢的化学成份)排出体外外,所以在利尿作用提高下,咖啡因不会像其他麻醉性、兴奋性物(麻醉药品、油漆溶剂、兴奋剂之类)积在体内,约在二个小时左右,便会被排泄掉。咖啡风味中的最大特点─苦味,就是咖啡因所造成的。
2、丹宁酸
经提炼,丹宁酸会变成淡黄色的粉末,很容易融入水。丹宁酸煮沸后会分解产生焦梧酸,使咖啡味道变差,如果冲泡好又放上好几个小时咖啡颜色会变得比刚泡好时浓,而且也较不够味,所以才会有“冲泡好最好尽快喝完”的说法。通常一杯咖啡的最佳状态能保持10分钟。如果你有心,可以试一下,每一分钟,同一杯咖啡的味道是否一致,而10分钟后,咖啡与刚冲煮出来时的味道会差多少。
3、蛋白质
生豆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3%,在烘焙时,其中的胺基酸会有不同的变动。部分会与糖类反应,形成烘焙产品特有的色泽与气味。虽然咖啡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但在冲煮过程中,蛋白质基本不会溶解出来,所以咖啡喝得再多,摄取的成分仍然有限,倒是咖啡渣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值得再利用。
4、矿物质
主要有石灰、铁质、硫磺、碳酸钠、磷、氯、硅等,因所占的比例极少影响咖啡的风味并不大,综合起来只带来稍许涩味。
5、糖
在不加糖的情况下,除了会感受到咖啡因的苦味、丹宁酸的酸味,还会感受到甜味,这是咖啡本身所含的糖分所造成的。烘焙后糖分大部分会转为焦糖,为咖啡带来独特的褐色。
6.、挥发性成分
咖啡的香气主要是在烘烤中产生,咖啡生豆是闻不出什么味道的。咖啡初煮片刻,满室香气浮动,等于已经喝了一半的咖啡。咖啡香气是其吸引人的重要特性,你可以不喝咖啡,但无法抗拒它的香气诱惑。而挥发性成分正是为咖啡带来香气的基本要素。目前已知的咖啡香混合物中含有300种以上的化合物,但大多数化合物含量都很低。咖啡的香味经色谱法气体分析结果,证明是由酸、醇、乙醛、酮、酯、硫磺化合物、苯酚、氮化合物等化合物复合而成。大致而言,脂肪、蛋白质、糖是香气的重要来源,而脂质成份则会和咖啡的酸苦调和,形成滑润的味道。因此香味的消失正意味着品质变差,香气和品质的关系极为密切。
7、脂肪
生咖啡豆中约含有13%的脂肪,在咖啡豆烘焙中,脂肪的含量会相应减少,形成一部分咖啡的挥发性成分,与咖啡香气有密切关系。熟豆在贮存过程中,因豆子中的脂肪与空气接触会发生氧化、分解等化学反应,产生一些具有不良气味的化合物,影响咖啡豆的风味。所以咖啡豆在贮藏时,要避免与空气接触,以保持品质。但并不是抽真空就好,咖啡豆本身也
会吐出一些气体,所以比较好的保存方式是放入单向排气阀的专用咖啡袋中。
8、粗纤维
生豆的纤维质烘焙后会炭化,这种碳质和糖分的焦糖化互相结合,形成咖啡的色调,但化为粉末的纤维质会带给咖啡风味上相当程度的影响。
附录:
生咖啡豆的主要化学成份——
成分含量(%)
碳水化合物60.0
还原糖 1.0
蔗糖7.0
果胶 2.0
淀粉10.0
戍聚糖 5.0
半纤维素15.0
全纤维素18.0
木质素 2.0
油脂13.0
蛋白质(N*6.25)13.0
灰分(氧化物) 4.0
丹宁酸7.0
N-甲基菸硷酸(可溶) 1.0
咖啡因(可溶) 1.0~~2.0
咖啡常识--- 有些你可能不知道,但却挺重要的
2012-03-28 20:49:18
白天喝了太多咖啡,晚上睡不着,又没什么特别事可以干。伴随床头边一瓶啤酒,就索性写一篇随性的日记,
想到什么就什么,但希望给爱咖啡的朋友一些帮助。
一咖啡扔到水里不会全部化掉。烘焙好的咖啡豆最高萃取率为30%(可以溶解到水中的物质除以咖啡总重量)。这看起来是废话
意义:
1. 不管是法压,爱乐压,各种压,还是意式咖啡。最佳萃取率范畴为18%-21%。萃取不足(低于18%)说明咖啡的风味没有充分溶解到水中,萃取过度(高于21%)意味着咖啡中的杂味融入水中。
咖啡师绞尽脑汁制作完美一杯咖啡,都是以这个为框架的。
2. 我们的速溶咖啡放到水里居然能全部都溶解到水里。说明速溶咖啡已经被萃取过了,通过某种化学方式在还原成粉末。具体怎么做,不在此讨论范围。
二咖啡实为果实一部分。既然要烘焙咖啡,某种意义上(不绝对),咖啡是从水果变成了干果
意义:
1. 我们有时候喝到的梅子,柑橘实则是它前身,结合了当地环境果实的味道;我们喝到的杏仁,核桃味是烘焙后部分碳化的味道。我们喝到可可(一种苦味),浆糖味(苦味和甜味的结合)是烘焙较深,碳化的味道。
2. 鉴于一点,我们明白了咖啡为什么会流行大火烘焙。好比牛排,外焦内嫩,外面有碳化带来的可可,干果味,内部依旧留存果实之甜酸。这样带来的口感更加丰富
3. 很多人孜孜不倦追求风味论的某种风味。但却忽视了风味轮排布的规则。从下至上,实则是碳化程度的渐变分布
最底部是烟熏焦枯味,顶部是花香味
4. 最重要的,咖啡不仅仅只有苦味。至少好的咖啡绝不是如此。
三研磨机是把咖啡豆变成粉的过程这又是一个废话,但是
意义
1. 粉磨了越细,咖啡暴露空气表面越多,挥发时间越快。意式咖啡要求的粉最细,一旦磨成粉,2分钟大部分风味就丧失了。
2. 为何我不会推荐手摇研磨机制作意式咖啡。因为手摇20g粉要远远超过2分钟。
3. 粉的颗粒如果不一致,同样热水经过小颗粒,萃取过多(暴露水的表面多),经过大颗粒,萃取不够(暴露水的表面少)
4. 法压壶的滤碗很粗,所以要求研磨大颗粒。因此对研磨机要求高,因为如果大小不一,不仅仅会有第3的问题,小颗粒会穿过滤网,如咖啡浑浊。
四不管何种饮品,适合大众的往往口感会平衡。在咖啡中,主要体现酸甜苦。
意义
1. 酸甜苦正常人都能感受到。静下心能感受到这三种味道,
2. 酸味在舌苔两侧较为敏感,甜味在舌尖,苦味再舌根。由于过去有不好咖啡的阴影。很多朋友初次尝试清咖啡,只想浅尝即止,一喝到酸味,很容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