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 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隋唐时期
考点2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a.北魏到唐朝前期曾推行①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相应
的义务。
b.隋唐时期出现②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c.隋唐五代时期,北方已经使用③立井水车作为提水灌溉工具。
易混辨析牛耕不是中国传统耕犁定型的标志
(2)手工业
a.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b.唐朝时长安、洛阳最为繁盛,扬州“雄富冠天下”;作为地区经济中心
的杭州、湖州商业十分发达。
考点3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魏晋、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
(1)思想
a.魏晋时期新思潮流行,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
价值观念的地位。
b.唐代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唐朝中后期,李翱和①韩愈成为北
制度的成熟
经济
(1)魏晋: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激烈,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
坏,经过三百多年的融合,游牧文化大都融入中原文化
(2)隋唐:随着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的推广,隋唐农业达到新的高峰
思想
文化
(1)魏晋:社会主流思想方面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
士族阶层深刻影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
(2)隋唐: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书法
a.实施:③隋唐以后成为主要选官制度,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b.进步性: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
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公平与公正。
c.局限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④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
精神和创造意识。
成就突出,唐诗繁荣。科技取得进步,出现雕版印刷术和火药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

“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B、C、D 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

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

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

3.(2020·某某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

”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

这反映当时政府( )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一部分 阶段三 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

(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人民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人民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通史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人民版的全部内容。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练习人民版一、选择题1.(2017·新疆模拟)《颜氏家训》中曰:“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寄居异乡),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

假令有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材料反映的是( )A。

士族不学无术腐朽无能的现象 B.庶族逐渐崛起而替代士族地位C.士族可凭借门第世代把持政权D.士族阶层由兴起到消亡的过程解析材料“安识世间馀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体现了士族腐朽无能,故选A项。

答案A2。

(2017·河北邯郸模拟)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

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__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课件人民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部分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__魏晋至隋唐阶段提升课件人民版
阶段提升(三)
[时空观念]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1~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 期。政治上,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三省六部制与科举 制完善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 工业、商业成就辉煌。思想文化上,文学艺术绚丽多彩,道 教、佛教思想盛行,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文学艺术领域 兼收并蓄、全面繁荣。
(3)注意有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总是有一定道理 的,所以对学者观点进行合理的解读是一个较“讨巧”的得分手 段;完全否定式的作答应谨慎使用,除非学者观点有明显瑕疵, 且你的论据确凿。
解析 题干说明北时期与唐代时期应试之士子的服装有所 不同,这与唐代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关,故选D项。 答案 D
突破高考压轴大题——全国卷第41题专项探究之二 (2016·课标全国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 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 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 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 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 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 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从选才方式和原则来看,科举制度以考试为核心,分设科 目,面向广大读书人的公开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公平竞 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对点训练2】 (2017·四川成都模拟)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 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 官的资格。唐朝时规定:“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士 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白衣公卿”、“一品白 衫”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 ) 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B.“只重衣冠不重人”的官场陋习依旧 C.士子入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魏晋至隋唐 1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课件 新人教版

素养立意
试题难度
以“安史之乱·全国 唐朝藩镇
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 卷Ⅰ·T25 割据
征,考查历史解释的学科
(1)中国历史上的考试和选官制度具有开明性 选官任官的权力并不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都是依据一定的客 观标准,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完成。例如,汉代察举制 以孝廉为标准,通过乡举里选、中央政府策问考核等程序选拔 官员;无论是汉代的察举制,还是后来的九品中正制,其都要 依据地方舆论和公共意见,而不是皇帝个人的意志,这就体现 出一种开明性。
(4)评价: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 (1)地位:大唐盛世的奠基人。 (2)措施:制度调整,完善科举制,善于用人;重视农业生产,减 轻徭役赋税;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 (3)影响:统治期间出现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_贞__观__之___治__”,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漫画解史】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实质
核心观点:三省六部制下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皇权得以 加强。
【易错提醒】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 别
二者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但本质却不同。 前者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后者的目的是 防止专制,是近现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
【归纳】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 为官,维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 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 任免权,既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 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 建统治的长治久安。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课件: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精品001

2019版历史高考创新大一轮复习通史课件: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1 精品001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总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古代中华文明 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政治上
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三省六部制与
科举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封建经济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成就 辉煌。
经济上
文学艺术绚丽多彩,道教、佛教思想盛行,
思想上 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文学艺术领域 兼收并蓄、全面繁荣。
税、徭役和兵役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 发徭役和兵役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 污的办法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 民有效的控制 吏治有所好转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
三长制 整顿 吏治 迁都 洛阳 移风 易俗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节度使 ,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_______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___________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魏晋南北朝 。 (2)盛行朝代:______________
2.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贞观之治”的出现
a.历史:吸取隋亡教训,深信“民本”道理。 b.用人: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 ①原因轻徭薄赋,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 d.以民为本,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 刑罚为末的原则。 e.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 ②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

2018版高考历史 通史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 精品

2018版高考历史 通史版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发展--魏晋至隋唐 课时 精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齐民要术 》,是我国现存最 (3)农学:南北朝时期贾思勰著《__________
早最完整的农书。 祖冲之 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 (4) 数学: 南朝宋、齐之际的 _______
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 000年之久。 僧一行 与梁令瓒共同创制了黄道游仪,首次 (5) 天文学: 唐代 _______ 发现恒星位置变动;主持实测子午线长度。
b.盛行:魏晋南北朝。
c.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 官。 ②隋唐时期:科举制 a.背景:隋朝统一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已不适应
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b.创立:隋文帝时开始分科取士,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c.完善:科举制度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 官制度。 d.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 社会基础 促进__________ 官僚体制 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大批 的_________; 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3.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2)唐代的“三教合一”。 4. 科技文化: (1) 唐代火药的应用。 (2) 南北朝农书 —— 《齐民要 术》。(3)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课时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
[主干排查]
考点一
魏晋至隋唐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机构的演变 (1)魏晋南北朝:初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但职掌和权力分配还未定型。
考点二 1.农业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①隋唐五代:北方出现立井水车,长江流域 发明_________ 高转筒车 。 曲辕犁 ,可 (1)生产工具②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_______ 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 术的成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社会的发育;科举文化所孕育而成的官场文化,至今仍有 消极影响
强化儒家的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发展;抑制了科技进步和新知识、新学科的 产生和发展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 成熟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Ⅰ卷,26:对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 不同历史叙述的历史解释 (2)2017·全国Ⅱ卷,25:从魏晋以后的官修史书 考查史书的政治性 (3)2016·全国Ⅱ卷,25:科举制的影响 (4)2014·全国Ⅰ卷,40: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八股取士) (5)2014·海南卷,3:东晋时期的门第观念 (6)2013·全国Ⅰ卷,41:从地方行政示意图看 汉、唐历史变迁 (7)2011·全国卷,40:秦至唐官员选拔依据变化 和原因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 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④……可以说, 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 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⑤,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⑥,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 治的合法性基础⑦。
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 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 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 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④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 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板块三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③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
K12课件
10
四、民族大融合 蜀国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加强,吴国境内的山越和汉族共同开发了江南,西
晋黄内河迁流的域匈后,奴出、现鲜了卑民、族E羯大v、a融l氐合u、的a羌趋t等i势o族。n与北汉魏o族n孝l联文y系帝.日改益革密促切进。了北北魏方统的一民 ith族大As融p合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Evaluation only.
ith①把As读p书o、s考e.试S与l做i官de紧s密联f系or起来.,有NE利T于打3破.5特权C垄l断ie、n扩t大官Pr吏o人file 才②来把C源选o、拔p提人y高才ri官和g员任h文命t化官2素吏0质 的0。 权4力-2收0归1中1央A,加s强p了os中e央集P权ty。 Ltd.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Hale Waihona Puke K12课件11重理解 1.门阀士族的衰落 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 历史舞台。
(1)门阀士族衰落最重要E的v原al因u在a经t济io方n面。only. ith①依南附As,北松p朝弛o后了s期e宗.至族S隋的l唐血i时d缘e期纽s,商带,品f聚o货族r币而关居.系N走E的向T发分展户3削.析5弱产了,C士农l族民i经e对济n地t不主再的P像r人以o身file
Copyright 2004-2011 Aspose Pty Ltd.
K12课件
2
【阶段特征】
魏晋至隋唐(220~907年)是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时期。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一轮复习

5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6
√C.君主集权的强化
7
D.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枢机构的调整体现了 题号
1
三省一体化的趋势,旨在加强皇权,故选C项;“紧张”不符合史 2
实,应为“调整”,排除A项;“地方”不符合史实,应为“中 3
4
央”,排除B项;“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 5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时空定位线索化
特征定论纲要化
主干整合图文化
阶段限时集训
选择性必修
【文化交流与传播】 (1)西晋: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2)魏晋南 北朝:儒、佛、道出现交汇融通的景象。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时空定位线索化
特征定论纲要化
6 7
时期我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来自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动,排除D项。]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时空定位线索化
特征定论纲要化
主干整合图文化
阶段限时集训
6.(2024·安徽黄山二模)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
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 题号
D.雕塑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题号
B [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以灵芝为原 1
2
型,说明佛教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氛围,反映了当时佛教渐趋本土 3
化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排除A 4
5
项;材料未体现官方态度及雕塑技术水平,排除C、D两项。]
6
7
阶段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归纳提升课件(27张)

2020届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专题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归纳提升课件(27张)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中国学者对唐宋历史的变化也有重要认识。陈寅恪认为: “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格局,后 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钱穆认为:“中国文化分秦汉、 隋唐、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唐宋是第二、第三期的分界线。”
同时,国内学者对“宋代近世说”也提出质疑,认为这一 观点对宋代的历史地位估计过高,宋代仍然属于中国封建社会 的发展时期,唐宋时期的变革是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内部的推移 演化。中国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 期,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时期。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三步 迁移知识论证 紧扣材料信息,论证说明。迁移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有关民 族企业发展的史实论证该观点,注意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 论证要充分,逻辑要严密,表述要清楚。 【参考答案】 略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 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பைடு நூலகம்并愈演 愈烈。 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 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 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 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 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栏目 导引
专题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解答模板 第一步 判断题型及特点 本题为开放类材料观点论述题。解题的题眼是“材料提供了一 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 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 明”,由此可知该时段涉及中国近现代史。 第二步 紧扣题眼,提取观点 分析材料信息,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 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 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提炼出观点, 如近代企业发展需要科学管理模式等。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3单元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2021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件:第3单元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威胁中央,中原型、边疆型藩镇“少上供”,对中央权威也有消极作用,
故C项错误。 解析
2.(2018·全国卷Ⅱ)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 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
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主题 2 演变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任能”——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
一 汉代……“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 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 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 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教迅速传播;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形成——顾恺之“以形写
神”。②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以东晋王羲之为代
思 表。
封建社பைடு நூலகம்
想 (2)隋唐时期:①佛、儒、道思想均有发展,儒学受到挑战, 会的
文 “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②科技发展, 发展和
化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③以吴道子为代表的绘画艺术,展 繁荣
历史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历史
第三单元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 发展与繁荣——魏晋
至隋唐
具体表现 (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战乱不 断,民族融合加强。②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维护了世家 大族的政治特权,政治制度上出现了三省制。③北魏孝文 政 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治 (2)隋唐时期:①国家统一的局面再次出现,继承和发展了 魏晋时期的中央制度,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开创和完善了 科举制。②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课后作业一、选择题1.(2019·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

这一变化( )A.使中央权力削弱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C.瓦解了宰相制度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使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

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2.(2019·广西百校联考)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

这反映出当时(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答案 A解析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

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C项错误;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3.(2018·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

上述改革(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答案 D解析从材料“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可知,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开支和世家大族对地方控制的情况,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职能的变化,故B项错误。

4.(2019·安徽皖南摸底)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

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

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A.职责广泛B.越级行政C.位卑权重D.独立执法解析根据材料“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可以得出隋朝的监察员位卑权重,故C项正确。

材料虽有涉及监察员的职责,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监察官员受到皇权的制约,并不是独立的,故排除D项。

5.(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御史柳范弹劾。

李世民责备亲王府长史权万纪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

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

”李世民大怒,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召见嘉勉。

这反映出( )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B.君主权力受到三省体制制约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D.君主素养影响政治体制效果答案 D解析专制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李世民接纳劝谏,说明唐太宗的个人素养保证了唐朝政治体制的稳定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A 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事件不能说明谏议制度“形成”,且材料旨在强调李世民善于纳谏,而非反映唐代谏议制度的形成,故C项错误。

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

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项。

7.(2019·江西上饶中学月考)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B.唐朝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D.藩镇的涌现是唐朝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解析材料“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说明藩镇割据是唐朝处理地方制度和应对危机的选择,故D项正确。

材料没有说明导致唐朝帝国危机的因素,故A项错误;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分封诸侯,故B项错误;材料是肯定藩镇割据的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8.(2018·安徽阜阳三中调研)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

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

由此可以看出( )A.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B.中书省拟诏敕超越权限C.唐朝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决策程序是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先经过草拟——审批——执行,对皇帝和丞相的政令进行审批的是门下省。

由材料“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可知魏征任职门下省,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体现起草诏书的情况,B项错误;唐朝还是君主专制统治,唐朝并无三权分立,故A、C 两项错误。

9.(2019·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

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

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反映皇权受到一定制约答案 D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故D项正确。

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决策程序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说明政事堂与中书省的关系,故排除C项。

10.(2019·陕西汉中月考)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

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A.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答案 A解析从材料“‘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均无权参加”来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资格有着明确规定,故答案为A项。

材料内容与官吏素质无关,排除B项;这种规定导致科举考试的社会基础有所减小,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1.(2019·哈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取代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 D解析由材料“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

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分别是中书省和门下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刺史则主要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答案 C解析唐代刺史前期与中央联系,中后期向当地节度使请示汇报,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材料不能体现皇权强化,也不能体现刺史权力膨胀,故A、B 两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

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

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

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

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

(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

(3)作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相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加强皇权;集体议事,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成熟。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经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门下缴驳……又将上……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奉行’而已”可知,三省有严格的运行程序,各尽其职,相互牵制,削弱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第(2)问,依据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可知,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到“开元中……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可知,三省体制改为“中书门下”成为新的中枢体制。

第(3)问,根据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各执所见……审之……驳正之……由是鲜有败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制有利于提高效率,减少失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和“征辟”两种。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有的叫孝廉(能尽孝道,作事正直),有的叫茂材异等(才学出众),有的叫贤良方正(品性贤良,行为端正),有的叫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