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课后作业
一、选择题
1.(2019·天一大联考)南朝制度方面最主要的变化,是把魏晋以来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这一变化( )
A.使中央权力削弱B.有利于皇权的加强
C.瓦解了宰相制度D.强化了士族的统治
答案 B
解析根据材料“尚书、中书等中央官制进一步确定,国家的中枢权力机构被划分为若干个,再无某一个机构能独掌大权”,表明南朝主要是分割中枢权力机构的权力,使权力分散,相互牵制和制约,从而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2.(2019·广西百校联考)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土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这反映出当时( )
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答案 A
解析材料“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不断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不是考试选拔官吏,而是凭借家族势力来选拔官吏,故C项错误;在当时选官重视的是家族的影响力,而不一定局限于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力,故D项错误。
3.(2018·福建三明二模)隋朝初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把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制。上述改革( )
A.导致封建国家财政开支增大
B.增强地方行政机构的职能
C.削弱世家大族对地方的控制
D.有利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答案 D
解析从材料“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可知,地方行政机构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维护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财政开支和世家大族对地方控制的情况,故A、C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地方行政机构职能的变化,故B项错误。
4.(2019·安徽皖南摸底)隋代在其监察机构台院设御史若干员,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若干,从七品,主要职责为纠察朝会时百官的言行,并且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仓库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材料可用来说明隋代台院监察的特点之一是( )
A.职责广泛B.越级行政
C.位卑权重D.独立执法
解析根据材料“官员职位是从六品,但他们负责纠举百官参与审判,有权直接向皇帝参奏”可以得出隋朝的监察员位卑权重,故C项正确。材料虽有涉及监察员的职责,但这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监察官员受到皇权的制约,并不是独立的,故排除D项。
5.(2018·黑龙江哈三中模拟)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长史权万纪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也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
A.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君主权力受到三省体制制约
C.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君主素养影响政治体制效果
答案 D
解析专制体制下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而李世民接纳劝谏,说明唐太宗的个人素养保证了唐朝政治体制的稳定发展,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唐代监察机制完备,故A 项错误;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事件不能说明谏议制度“形成”,且材料旨在强调李世民善于纳谏,而非反映唐代谏议制度的形成,故C项错误。
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世家大族推崇重门第的婚姻观念,而五代以来,选官不问门第,婚姻也不特别强调门当户对;故可知是政治制度调整,尤其是科举制的发展影响社会生活,D项正确。A项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民族融合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婚姻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排除C项。
7.(2019·江西上饶中学月考)学者李碧妍在《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中说:“我并不认为由此引发的藩镇涌现的局面,仅仅是帝国君主盲目草创的一种产物……相反,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安史之乱导致了唐帝国严重的统治危机
B.唐朝大肆分封诸侯严重违背了历史潮流
C.藩镇裂土称雄最终瓦解了唐帝国的统治
D.藩镇的涌现是唐朝应对危机的理性选择
解析材料“一种帝国为化解安史危机而采取的相当理性的举措”说明藩镇割据是唐朝处理地方制度和应对危机的选择,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导致唐朝帝国危机的因素,故A项错误;唐朝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分封诸侯,故B项错误;材料是肯定藩镇割据的积极作用,故C项错误。
8.(2018·安徽阜阳三中调研)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唐太宗准备把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诏敕已草成,但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以看出( )
A.唐朝已具备君主立宪特征
B.中书省拟诏敕超越权限
C.唐朝三权分立又相互制约
D.当时魏征供职于门下省
答案 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三省六部制下,决策程序是要经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先经过草拟——审批——执行,对皇帝和丞相的政令进行审批的是门下省。由材料“受到魏征的坚决抵制,魏征拒不署敕”可知魏征任职门下省,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起草诏书的情况,B项错误;唐朝还是君主专制统治,唐朝并无三权分立,故A、C 两项错误。
9.(2019·江淮十校联考)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反映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答案 D
解析根据材料“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受到政事堂的限制,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不能说明决策程序遭到破坏,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说明政事堂与中书省的关系,故排除C项。
10.(2019·陕西汉中月考)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牌等,均无权参加。材料表明唐代科举( )
A.具有严格的参与标准 B.有利于官吏素质提高
C.社会基础得到了扩大 D.重视门阀士族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均无权参加”来看,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于考生资格有着明确规定,故答案为A项。材料内容与官吏素质无关,排除B项;这种规定导致科举考试的社会基础有所减小,排除C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1.(2019·哈师大附中模拟)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