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免疫ppt课件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电子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病原体与免疫学课程教案课题细菌概述课时课时总课时68 授课时间分钟检查签名目的及要求1、了解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分类,2、掌握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3、熟悉细菌的生长繁殖与变异,消毒与灭菌重点难点细菌的结构,细菌与外界环境的联系,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课型教法教具教学步骤与教学过程学法指导一、细菌的大小:多数球菌的直径约为1μm,中等大小的杆菌长2-3μm,宽0.3-0.5μm。
二、细菌的分类及形态:1、球菌:菌体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
2、螺形菌:菌体可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
三、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1、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区别。
(紫色阳性,红色阴性)见书上表2-12、细胞壁的主要功能:(1)、维持细菌的固有外形,(2)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的外环境,(3)、参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4)、具有免疫原性。
3、细胞膜的主要功能:(1)、参与细胞内外物质交换,(2)、参与细胞的呼吸过程,(3)、是细菌生物合成的重要场所,(4)、与细菌的分裂有关。
4、细胞质里有核糖体,质粒,胞质颗粒。
5、核质,了解即可。
四、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五、细菌的生长繁殖。
1、2、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二分裂方式。
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繁殖一代。
3、细菌的人工培养:了解即可。
六、细菌的代谢产物。
1、热原质,又称致热源。
2、毒素和侵袭性酶。
3、维生素。
4、抗生素。
5、细菌素。
6、色素。
七、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了解即可。
八、细菌的遗传与变异。
1、常见的变异现象:2、在医学上的应用。
九、细菌与外界环境1、细菌的分布:2、消毒与灭菌:消毒,灭菌,仿佛,无菌及无菌操作。
3、4、九、细菌的致病因素:构成细菌毒力的要素是毒素和侵袭力1、外毒素与内毒素区别见表2-42、细菌的侵入数量与侵入门户。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复习题
免疫学基础第三章免疫学基础第一节概述一、免疫学的概念1、免疫学的概念理解: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物质,以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表3-1 免疫功能分类及表现第二节抗原一、抗原的概念1、抗原的概念: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并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的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发生免疫反应的物质。
六、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1、异种抗原2、异嗜性抗原3、同种异型抗原4、自身抗原5、肿瘤抗原第三节免疫系统一、免疫器官(1)中枢免疫器官1、骨髓: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系统1、免疫活性细胞概念:T细胞和B细胞了接受抗原刺激而活化、增殖和分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第四节免疫球蛋白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概念1、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物质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Ig):是指具有抗体活性的球蛋白和无抗体活性而在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二、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1、功能:VH和VL是抗原特异性结合的部位。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作用1、特异性结合抗原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上的Fc受体4、穿过胎盘与粘膜四、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1、主力抗体 2、含量最多 3、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IgA:1、粘膜抗体 2、sIgA主要存在于泪液、唾液、初乳等3、当sIgA合成障碍时则容易导致黏膜局部感染4、对婴儿抵抗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具有重要作用IgM:1、先锋抗体2、分子质量居五类Ig之首3、IgM是一种个体发育过程中合成与分泌最早的Ig,在胎儿晚期已能合成,若新生儿脐带血中IgM浓度升高,则表明宫内感染4、作为宫内感染和传染病早期诊断的指标IgE:过敏抗体或亲细胞抗体2、在血清中含量最少3、I型超敏反应第五节免疫应答一、概述(二)免疫应答的类型1、免疫应答: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与特异性免疫应答2、特异性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三)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免疫应答的3阶段:(1)感应阶段:又称抗原提呈于识别阶段(2)反应阶段:活化、增殖、分化阶段(3)效应阶段二、体液免疫应答1、2、表3-3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第六节抗感染免疫一、非特异性免疫(固有免疫)1、非特异性免疫特点:(1)生来就有,可以遗传,故又称为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2)作用无特异性,对各种病原体均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一)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屏障(2)血-脑屏障(3)胎盘屏障二、特异性免疫(适应性免疫)1、特异性免疫特点:(1)后天获得(2)有明显的个体差异(3)有特异性,只针对接触过的相应病原体起作用,并有记忆功能。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医学和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2 病原生物的定义和特点定义病原生物描述病原生物的基本特点1.3 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免疫学解释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1.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相互关系阐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细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细菌的特点和分类2.2 细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细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细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2.3 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细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细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2.4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病毒的基本结构解释病毒的特点和分类3.2 病毒的感染机制解释病毒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病毒的感染过程和机制3.3 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病毒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病毒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4 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病毒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真菌的基本结构解释真菌的特点和分类4.2 真菌的感染机制解释真菌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真菌的感染过程和机制4.3 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真菌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真菌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4.4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描述寄生虫的基本结构解释寄生虫的特点和分类5.2 寄生虫的感染机制解释寄生虫如何进入宿主体内阐述寄生虫的感染过程和机制5.3 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介绍寄生虫的免疫学检测方法解释寄生虫抗体的检测和鉴定方法5.4 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探讨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六章:抗原和抗体6.1 抗原的定义和分类解释抗原的概念描述抗原的分类和特点6.2 抗原的识别和呈递阐述抗原如何被免疫系统识别和呈递6.3 抗体的结构和功能描述抗体的结构解释抗体的功能和分类6.4 抗原-抗体反应阐述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和特点第七章:免疫应答7.1 先天免疫应答介绍先天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特点7.2 适应性免疫应答解释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7.3 细胞免疫应答阐述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7.4 体液免疫应答描述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作用第八章:免疫失调8.1 自身免疫病解释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和典型例子8.2 过敏反应描述过敏反应的机制和特点8.3 免疫缺陷病阐述免疫缺陷病的类型和原因8.4 免疫调节和治疗介绍免疫调节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第九章:疫苗和免疫接种9.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9.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9.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9.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章: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实际应用10.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0.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阐述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0.3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0.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前景探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前景《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案第十一章:感染性疾病概述11.1 感染性疾病的定义和特点解释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描述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特点11.2 感染过程和感染类型阐述感染过程的阶段和特点解释不同类型的感染性疾病11.3 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介绍感染性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解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方法11.4 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探讨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策略描述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第十二章:常见病原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12.1 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细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2 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3 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12.4 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介绍常见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解释寄生虫感染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第十三章:免疫接种和免疫预防13.1 疫苗的基本概念和类型解释疫苗的概念和分类13.2 疫苗的制作和应用描述疫苗的制作过程和免疫接种方法13.3 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评价阐述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和影响因素13.4 疫苗的不良反应和处理介绍疫苗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第十四章: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14.1 病原生物检测和诊断解释病原生物检测的方法和诊断技术14.2 免疫学治疗和免疫干预描述免疫学治疗的方法和免疫干预的应用14.3 免疫学技术的临床应用实例介绍免疫学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诊断中的应用实例14.4 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免疫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第十五章: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15.1 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影响阐述病原生物对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性15.2 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策略解释病原生物控制和预防的策略和措施15.3 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探讨全球公共卫生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5.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描述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第十六章:实验技能与案例分析16.1 实验室技能介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的基本技能16.2 实验数据分析解释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16.3 案例分析提供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相关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病原生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分类;免疫学的基本概念、抗原和抗体的定义和分类;免疫应答的机制和类型;疫苗和免疫接种的应用;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免疫学技术在临床应用;全球公共卫生与病原生物控制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全文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9
• 三、机体的反应性
• 受基因控制,与年龄和健康状态也 有关。
• 四、其它
• 抗原进入体内的途径、剂量及是否 应用佐剂等有关。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0
第三节 抗原的特异性与交叉反应
• 一、抗原的特异性 • 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抗原性上。 • 表现在免疫原性上:指某一抗原只能诱
• 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 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共同抗原) 发生反应。
•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4
图2-1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5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36
第四节 抗原的分类
• 一、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 1、异种抗原 • 2、同种异型抗原 • 3、自身抗原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0
6、机体对异物的移植排斥反应功 能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21
7、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死 亡细胞的能力称为:
• A、免疫监视 • B、免疫自稳 • C、免疫防御 • D、免疫识别 • E、免疫耐受
• B、肺炎支原体与肺组织 • C、父母的HLA与子女的HLA • D、化脓性链球菌M抗原与肾小球基底膜
及心肌 • E、外毒素与类毒素
9/11/2024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免疫教案(人卫第3版)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表(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NO:1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1.具有将病原生物与传染病等相关学科初步联系的能力。
2.掌握病原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概念。
3.熟悉病原生物的特点。
4.理解免疫的功能。
5.能初步运用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解释与之相关的临床现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教学法教具、挂图:多媒体、板书辅助考核(或提问):微生物有哪些特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哪些?复习旧课要点:无新课难点、重点与解决措施:重点1.病原生物、微生物、寄生虫的概念。
2.病原生物的特点。
3.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难点1.病原生物的特点。
2.免疫的功能。
解决措施联系以前学过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内容,加强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过程及时间分配:导入(5分钟)一、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5分钟)二、病原生物的概念及特点(30分钟)三、免疫的概念与功能(20分钟)小结(10分钟)课外作业:P4 思考题课后记: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与寄生虫统称为病原生物。
微生物是一群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的微小生物,它具有的特点是种类繁多、个体微小、繁殖迅速、分布广泛、结构简单和数量巨大。
寄生虫是居留在其他生物体并对其产生损害的低等动物,他包括蠕虫、原虫和节肢动物三大类。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免疫功能主要为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免疫监视。
台山市敬修职业技术学校教师课时授课计划表(教案)《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NO:2本次授课目的与要求:1.建立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具有正确应用常用消毒灭菌法的能力。
2.掌握细菌的结构、生长繁殖、致病性及正常菌群、灭菌、消毒等基本概念。
3.熟悉细菌的形态、培养、分布、感染方式与类型及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4.了解细菌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在培养基上的生长及变异现象;能判断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了解其临床意义及医院感染的预防。
5.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法操作及结果判断;学会显微镜油镜的使用与保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第四章
二、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四)溶原性转换
温和噬菌体感染细菌后,其基因整合于宿主菌染色体中,此状态下的细菌称 为溶原性细菌。
概述
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是基因结构发生改变所致,主要通过基因突变、基因 转移与重组两种方式实现。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一、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mutation)是指细菌的遗传基因发生突然而稳定的 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性变异。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 变两种。
第三节 细菌变异的机制
一、基因突变
1.致育质粒(F质粒) F质粒具有编码性菌毛的功能。带有F质粒的细菌,称为雄性菌。 2.耐药质粒(R质粒) 耐药质粒亦称R因子,决定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质粒
(二)医学上重要的质粒
3.细菌素质粒 细菌素质粒编码各种细菌产生的细菌素,如Col质粒编码大肠埃希菌的大肠菌素。 细菌素对同品系或近缘细菌具有抑制作用。 4.毒力质粒(Vi质粒) 毒力质粒编码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
三、噬菌体
2.溶原性噬菌体 噬菌体感染宿主菌后,不引起宿主菌裂解,而是噬菌体的基因整合于细菌染
色体中,这样的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此过程称为溶原周 期。 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中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的细菌 称为溶原性细菌。前噬菌体可偶尔自发地或在某些理化和生物因素的诱导下, 脱离宿主菌染色体进入溶菌周期,导致细菌裂解。
第二节 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二、质粒
(一)质粒的基本特征
4.转移性 质粒可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5.相容性与不相容性 质粒分为相容性和不相容性两种。几种不同质粒共存于一个细菌内称为相容性; 几种质粒不能共存于一个细菌内称为不相容性。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护理学课件-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共234张PPT) 免疫学基础
链接 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周而 复始地从血液进入外周淋巴组织,再通 过淋巴管道回到血液中的过程。
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利于识别抗原和 迅速传递信息,使分散各处的淋巴细胞 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使功能 相关的淋巴细胞共同进行免疫应答。
1890
Behring, Kitasato 抗毒素、免疫血清疗法的建立
1894
Jules Bordet
补体和溶菌中抗体的作用
1897
P Ehrlich 抗体形成的侧链学说,体液免疫学说
1900
Landsteiner 人类A、B、O血型抗原及抗体
1921
Calmette, Guerin 卡介苗预防接种
2.脾脏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 官。脾脏主要清除血液内的抗原物 质以及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其中 B淋巴细胞约占60%,T淋巴细胞约 占40%。来自血液的抗原物质进入 脾脏刺激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分化,发生免疫应答并被清除。切 除脾脏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
3.黏膜和相关淋巴组织
主要包括扁桃体,阑尾和 消化道、呼吸道及泌尿生殖道 粘膜下分散的淋巴组织等。这 些组织中都分布有各类免疫细 胞,是全身免疫系统的重要部 分。
重点提示:
人体骨髓产生B细胞, 胸腺产生T细胞,
T、B细胞进入外周免疫器官定居。
二、免疫细胞
免疫细胞是指参与免疫应 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 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 辅佐细胞,以及它们的前体细 胞等。它们共同完成免疫功能。
链接 分化群(CD)
免疫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细胞表面 会出现不同的蛋白质分子结构,称为分化抗 原。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篇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一、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一)关于微生物1、微生物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中一群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和。
2、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3、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4、细菌:1)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测量单位:微米3).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5.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结构功能荚膜:1.抗吞噬2.抗干燥3.具有致病性4.具有免疫原性鞭毛:1.运动能力2、具有致病性3.免疫原性菌毛:1.普通菌毛:粘附作用,数量多,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2、性菌毛:传递遗传信息,1-4根芽孢:是细菌休眠状态,当环境条件适宜时,芽孢又可以发育成菌体。
抵抗力强耐热注意:其中与致病性有关的结构为:荚膜、鞭毛、菌毛。
二)1.细胞壁的区别:【细菌染色: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的区别:2.意义:G+对青霉素、溶菌酶敏感三)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1.营养物质2.温度3.酸碱度4.适宜的气体四)细菌合成的代谢产物:1、对人体有害的(与致病性有关的物质):热源质、毒素、侵袭性酶、2、有利的:抗生素、细菌素、维生素3色素鉴别五)概念:1、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2、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3、无菌:无活的微生物存在4、无菌操作:防止或抑制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灭菌操作或无菌技术5、正常菌群:在正常人体的体表以及外界相通的腔到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细菌,这些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称正常菌群。
6、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人体间的平衡状态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被打破,使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也能引起疾病,把这些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题库3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题库3第四章临床免疫单选题1.花粉()A. 引起Ⅰ型超敏反应B. 引起Ⅱ型超敏反应C. 引起Ⅲ型超敏反应D. 引起Ⅳ型超敏反应E. 是Ⅰ型超敏反应的介质答案:A2.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免疫球蛋白D. 补体E. 免疫复合物答案:E3. 以下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的是()A.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B. IC沉积激活补体C. 特异性免疫无应答性D. 肥大细胞脱颗粒E. CD4+T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答案:D4.脱敏治疗可用于()A.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血清过敏症答案:E5.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皮肤试验,描述错误的是()A.一般在15-20分钟观察结果B.局部皮肤有丘疹,周围有红晕C.组织改变为局部水肿、充血D.可检测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E.可有单个核细胞浸润答案:E6.以下可因Ⅱ型超敏反应而引起的疾病是()A. 急性尊麻疹B. 接触性皮炎C. 类风湿性关节炎D. 新生儿溶血E. 支气管哮喘答案:D7.以下属于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C. 接触性皮炎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E8.下列一般不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是()A.花粉 B.油漆 C.化妆品 D.农药 E.结核菌素答案:A9.下列与I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是()A.组胺 B. 备解素 C.激肽 D. 白三烯 E.前列腺素答案:B10.可能发生血清病是因为()A.存在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B. 大量IgE产生C. 补体水平升高D. 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形成 E.巨噬细胞功能亢进答案:D11.不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的是()A.接触性皮炎 B. 干酪性肺炎 C. 移植排斥反应D. 血清病 E.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答案:D12.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A. 单核细胞B. 血小板C. 淋巴细胞D. 中性拉细胞E. NK细胞答案:D13.以下属于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新生儿溶血症 B.接触性皮炎 C. 支气管哮喘D. 血清病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B14.Ⅲ型超敏反应的重要病理学特征是()A.巨噬细胞浸润 B. 淋巴细胞浸润 C. 中性粒细胞浸润 D.红细胞浸润 E.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答案:C15.以下属于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新生儿溶血症 B. 接触性皮炎 C. 输血反应D. 血清病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D16.以下与II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是()A.补体 B. 吞噬细胞 C. IgG D. IgM E.肥大细胞答案:E17.以下属于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新生儿溶血症B. 系统性红斑狼疮C. 血清病D. 接触性皮炎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答案:A18.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A. I、II、IV型超敏反应B. I、II、III型超敏反应C. I、III、IV型超敏反应D. II、III、IV型超敏反应E.II、III型超敏反应答案:B19.属于IV型超敏反应的是()A.过敏性休克 B. 类风湿性关节炎 C. 血清病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E. 系统性红斑狼疮答案:D20.以下关于IV型超敏反应正确的是()A.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B. 抗原注人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D. 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E.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答案:E21.IgE分子中,具有高亲和性、可结合到肥大细胞上的部位是() A. Fab段 B. CH2功能区 C. H链恒定区D. HVR区E. Fc段答案:E22.对食物过敏的最佳预防方法是()A.脱敏 B. 食用烹调好的这种食物 C. 进行过敏反应试验 D.避免吃这种食物 E.食用后,服用抗过敏药答案:D23.可表达高亲和力IgE Fc受体的细胞是()A.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B.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答案:D24.以下与II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A. IgM/IgGB. 补体C. NK细胞D. 吞噬细胞E. T细胞答案:E25.以下不属于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A. 尊麻疹B. 支气管哮喘C. 血清过敏性休克D. 过敏性鼻炎E. 链球菌感染后的肾小球肾炎答案:E26.释放介导I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是()A. 单核细胞B. 巨噬细胞C. 肥大细胞D. B细胞 F. 中性粒细胞答案:C27.介导工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A. IgAB. IgDC. IgED. IgME. IgG答案:C28.T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是()A. I型超敏反应B. II型超敏反应C. III型超敏反应D. IV型超敏反应 E.以上都不是答案:D29.与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肾小球肾炎有关的主要是() A.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有交叉抗原 B.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C.免疫功能缺陷 D. 促进隐蔽抗原的释放E. 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答案:A30.刺激机体产生类风湿因子(RF)的抗原是()A.变性IgG B. 变性IgD C. 变性IgAD.变性IgE E. 变性IgM答案:A31.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A.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B. 可有即刻相和延缓相反应C. 特异性IgE参与D. 免疫病理作用以细胞破坏为主E. 发生和消退迅速答案:D32.与Ⅱ型超敏反应无关的成分是()A. 补体B. 抗体C. 巨噬细胞D. 嗜酸粒细胞E. NK细胞答案:D33.注射哪种物质属于人工自动免疫()A.破伤风抗毒素 B.青霉素 C.卡介苗D.白喉抗毒素 E.人免疫球蛋白答案:C34.机体获得人工自动免疫的方式是()A.注射类毒素 B. 注射抗毒素 C.注射细胞因子D. 注射胎盘球蛋白E. 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答案:A35.机体获得人工被动免疫的方式是()A. 隐性感染B. 疫苗接种C. 显性感染D.注射类毒素 E.注射抗毒素答案:E36.关于活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A. 比死疫苗易保护B. 能在机体内繁殖C. 免疫效果好且持久D. 比死疫苗用量小 E.经人工培养获得的变异株或从自然界筛选出答案:A37.可能引发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A.丙种球蛋白 B.白细胞介素 C. 抗毒素 D. 干扰素 E.类毒素答案:C38.使用时要注意防止发生I型超敏反应的免疫制剂是()A.丙种球蛋白 B. 干扰素 C. 抗毒素D. 白细胞介素 E.胎盘丙种球蛋白答案:C39.以下描述正确的是()A.人工被动免疫接种的物质是抗原 B.人工被动免疫不能用于治疗 C.人工被动免疫主要用于紧急预防 D. 人工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治疗 E.人工主动免疫接种的物质是丙种球蛋白答案:C40.关于死疫苗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 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用理化方法灭活而成 B.副作用较大 C. 较活疫苗易保存 D. 需要多次小剂量注射E. 接种后能在体内能繁殖答案:E。
第四章临床免疫
超敏原的进入途径和种类
▪ 呼吸道:花粉颗粒、室内真菌孢子、动物皮屑 ▪ 消化道:富含蛋白质的食物、食物添加剂 ▪ 皮肤直接接触:蟑螂及螨的蛋白、动物唾液、枯草溶素 ▪ 注射或吸收入血:药物、蜂毒
释放的活性物质(组胺对机体的影响)
▪ I-过敏反应型或速发型 ▪ II-细胞毒型或胞溶解型 ▪ III-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 IV-细胞免疫型或迟发型
I型超敏反应概述
▪ 问:为什么会表现为全身反应?
与全身感染的道理一样,超敏原入血即可产生全身的超敏反应,如静脉注射超敏原后产生的 ▪ 最过快敏几性秒休钟克即。可发生反应,并不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及时处理预后良好;但如果是全身反应,抢救
▪ 合成疫苗:人工合成的、免疫原性与亚单位疫苗相同或相似、能起到与亚单位疫苗相同的作用。 ▪ 类毒素:外毒素经处理后失去毒性即得,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 抗毒素:能产生外毒素的细菌均能制备类毒素,类毒素注入动物体内产生抗毒素(动物免疫血 清)。
▪ 丙种球蛋白和胎盘球蛋白:从正常人血液和健康胎盘中提取,能立即提高免疫力。 ▪ 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从对某种感染有免疫力的人的血液中提取,能立即对这种感染产生免疫力。
▪ 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具有传染性。 ▪ 接触性皮炎:严重时发生剥脱性皮炎。 ▪ 排斥反应:在免疫系统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排斥反应不能避免,故只能使用免疫抑制剂。
小结
▪ 同一患者体内发生超敏反应时,常同时存在不同类型。 ▪ 同一超敏原刺激机体时,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如青霉素,就能导致I、II、III、IV型超敏反
第四章临床免疫
1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四章临床免疫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三)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
输血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2. 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符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1)半抗原性:如青霉素 (2)免疫复合物型:如非那西丁 (3)自身免疫病型:病毒感染或化学药品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20min~30min)、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生物介质少量多次释放暂时使其耗竭
(二)特异性变应原 应用于已查明又不可避免的变应原
方法:小剂量、间隔时间逐渐延长(2次/周~ 1次/2周)、 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IgG竞争结合变应原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3.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释放的药物
免疫治疗分为免疫调节、免疫重建、免疫替代, 其中免疫调节又可分为免疫增强和免疫抑制疗法。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较低,维持数月至2年 较高,维持3-5年甚至更长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3)类毒素
将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制成 特点:无外毒素毒性,但保留其免疫原性 百白破三联疫苗:百日咳死疫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外毒素
类毒素
甲醛
毒素决定基
抗原决定基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
2.特点
人工自动免疫输入的物质是抗原,它进入机 体后需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使机体产生抗体或致 敏淋巴细胞,产生免疫效果较慢,因此主要用于 传染病的预防。但输入的抗原能较长时间刺激机 体产生免疫力,故人工自动免疫效果维持较长久, 一般可维持数月至数年。
(1)免疫荧光技术 标记物:荧光素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 黄绿色荧光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件第四章免疫系统
第四章免疫系统第三节免疫细胞第四节免疫分子第一节免疫系统概述第二节免疫器官1.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2.简述T、B淋巴细胞的来源和特点;3.简述免疫分子的含义。
机体的免疫功能是由免疫系统来完成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见图2-4-1)。
图2-4-1 免疫系统的组成第二节免疫器官一、免疫器官概述二、中枢免疫器官三、外周免疫器官一、免疫器官概述免疫器官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大类。
人体免疫器官的组成示意图(见图2-4-2)。
图2-4-2 人体免疫器官的组成示意图人类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1.骨髓骨髓是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
2.胸腺胸腺大小和结构随年龄和机体状态而改变。
实验证明,出生后即切除胸腺的动物T 淋巴细胞缺乏,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免疫细胞在人类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和发育(见图2-4-3)。
图2-4-3 免疫细胞在人类中枢免疫器官中的分化和发育三、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和其它淋巴样组织,是免疫细胞定居、增殖和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第三节免疫细胞三、抗原提呈细胞一、免疫细胞概述二、T 、B 淋巴细胞四、其他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指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
根据作用,免疫细胞可以分为三大类(见图2-4-4)。
图2-4-4 免疫细胞的分类主要免疫细胞示意图(见图2-4-5)。
图2-4-5 主要免疫细胞示意图主要应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聚类分析法,可以将同一分化抗原归为一个分化群(CD),因此,CD就是细胞膜上一类分化抗原的总称。
(一)T淋巴细胞淋巴干细胞经过胸腺分化发育为成熟的淋巴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见图2-4-6)。
图2-4-6 T淋巴细胞示意图1. T淋巴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包括:T淋巴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与CD3复合物、CD4、CD8、CD2。
B 淋巴细胞无CD2受体,所以CD2是鉴定T淋巴细胞的主要指标。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临床免疫
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神经血管性水肿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三)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1)询问病史 (2)皮肤过敏试验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2.脱敏治疗
(一)异种血清 适合于异种免疫血清皮试阳性
解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维生素C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一)发生机制
1.靶细胞表面的抗原
正常细胞、改变的自身细胞、修饰的自身细胞 ①同种异型抗原:如血型抗原 ②自身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③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如青霉素
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1.抗体:IgG、IgM 2.靶细胞溶解机制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Ⅲ型
(一)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形成与沉积
IC形成:Ag — Ab 沉积条件:抗原量 稍≧抗体量 沉积部位:血压高且血流慢的毛细血管—
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皮下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Ⅲ型
2.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1)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水肿
第一节 超敏反应
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 体接受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再次刺激后,发生的以组织细胞损 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之为变应原。
发生是有条件的:1.变应原进入 2.发生在再次应答 3.生理功能紊乱或损伤 4.个体差异
(2)趋化作用
C5a
中性粒细胞 释放溶酶体 损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Ⅲ型
(一)发生机制
1.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形成与沉积
IC形成:Ag — Ab 沉积条件:抗原量 稍≧抗体量 沉积部位:血压高且血流慢的毛细血管—
肾小球基底膜、关节滑膜、皮下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Ⅲ型
2.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1)过敏毒素作用
C3a、C5a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水肿
(2)趋化作用
C5a
中性粒细胞 释放溶酶体 损伤
(3)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
IC和C3b
可使血小板聚集 血栓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Ⅲ型
1
抗体
抗原
基底膜 内皮细胞
2
免疫复合物沉淀
血小板
复合物
补体
C3a C5a
肥大细胞
血管活性胺
血小板凝聚 微血栓形成
C5a
趋化
血管壁
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Ⅲ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三)常见疾病 1.输血反应 :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
输血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2. 新生儿溶血症:母子间Rh血型不符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1)半抗原性:如青霉素 (2)免疫复合物型:如非那西丁 (3)自身免疫病型:病毒感染或化学药品
方法:小剂量、短间隔(20min~30min)、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生物介质少量多次释放暂时使其耗竭
(二)特异性变应原 应用于已查明又不可避免的变应原
方法:小剂量、间隔时间逐渐延长(2次/周~ 1次/2周)、 多次皮下注射
原理:IgG竞争结合变应原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3.药物治疗
(1)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释放的药物
4.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神经血管性水肿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三)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1)询问病史 (2)皮肤过敏试验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2.脱敏治疗
(一)异种血清 适合于异种免疫血清皮试阳性
学习目标
1.具有应用超敏反应、免疫学检验和免疫学防治 知识的能力。 2.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和各型超敏反应的 发生机制、抗原抗体检测的原理和类型、人工自 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 3.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人工自动免疫 和人工被动免疫所用的制剂。 4.了解四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免疫治疗的方式。 5.能正确进行超敏反应的诊断及其防治,能正确 应用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制剂。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第四章 临床免疫
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王传生
目录
第一节 超敏反应……………………5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39 第三节 免疫学防治…………………46
重点难点
重点 1.超敏反应、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概念。 2.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 3.抗原抗体检测原理和类型。 4.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难点 1.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2.抗原抗体检测类型。 3.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特点。
色甘酸二钠:稳定肥大细胞细胞膜,抑制脱颗粒 肾上腺素、异丙肾、麻黄碱: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增加
cAMP合成
肾上腺素、氨茶碱: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分解
(2)拮抗生物活性介质的药物
苯海拉明
扑尔敏 竞争靶细胞上的组胺受体
异丙嗪能
(3)改变效应器官的反应性的药物
糖皮质激素:解除支气管痉挛
葡萄糖酸钙
氯化钙
(1)激活补体 (2)调理作用 (3)ADCC作用
单核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 NK细胞
补体
单核吞噬细胞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二)特点
1.反应发生在靶细胞膜上,导致靶细胞溶解,靶 细胞主要是血细胞。 2.有补体参加,参加的抗体主要是IgG、IgM。 3.通过激活补体、调理作用和ADCC作用使靶细胞 溶解。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三)常见疾病
1.过敏性休克 最严重的一种
表现:数秒到数分钟发生,呼吸困难,意识丧失,血压下降 (1)药物过敏性休克 青霉素、头孢菌素、链霉素、普鲁
卡因、有机碘、维生素B12 (2)血清过敏性休克 动物免疫血清(破伤风抗毒素等)
2.呼吸道过敏反应 支气管哮喘、敏性鼻炎、
3.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第一节 超敏反应
分类
Ⅰ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 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Ⅲ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Ⅳ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一)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
变应原:药物或化学物质或异种血清、吸入性变应原、
食物 抗 细
体:IgE 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二)特点
1.变应原多为可溶性抗原。
2.由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小血管基底 膜引起。
3.参与的抗体是IgG、IgM、IgA,有补体参加。
4.主要病理变化是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小血管 及其周围组织炎症。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Ⅲ型
(三)常见疾病
1.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第一节 超敏反应
概念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是指机 体接受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再次刺激后,发生的以组织细胞损 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之为变应原。
发生是有条件的:1.变应原进入 2.发生在再次应答 3.生理功能紊乱或损伤 4.个体差异
解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维生素C
第一节 超敏反应—Ⅱ型
(一)发生细胞 ①同种异型抗原:如血型抗原 ②自身抗原:感染和理化因素所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③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组织细胞上:如青霉素
2.抗体、补体和效应细胞的作用
1.抗体:IgG、IgM 2.靶细胞溶解机制
初次 变应原
2. 抗体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2.发敏阶段
变应原 — 抗体 — 细胞交联,释放活性介质
再次 变应原
I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一节 超敏反应—I 型
(二)特点
u 发生快,消退快 u 通常只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极少引起组织损伤 u IgE介导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释放活性介质引起局 部或全身反应 u 主要病理改变是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毛细血 管扩张 u 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