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
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1. 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概述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的重要引擎。
城市群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吸引了大量数字经济企业的集聚和发展。
数字经济企业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手段进行创新、生产和服务的企业,包括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领域的企业。
这些企业在城市群中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研究城市群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中,首先需要对城市群内各类数字经济企业进行分类和梳理,明确各类企业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类企业的数据,如企业数量、规模、产值、就业人数等,以及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政策环境等因素,揭示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还需要关注数字经济企业在城市群中的空间关联性,以及与其他产业、社会经济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期为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1 定义与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城市群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已经成为各国竞争和发展的新焦点。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以其高效、便捷、创新的特点,正逐渐改变着传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
研究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优化城市群产业布局、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群是指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由多个城市组成的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城市群体。
城市群的发展过程中,数字经济企业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其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整个城市群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1.2 发展现状与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也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规律。
我国城市群数字经济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
现代服务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现代服务业国内外研究综述胡玉霞;胡海林【摘要】现代服务业发展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本文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得出现代服务业研究主要集中在空间规划研究、产业关联研究和集群研究等,此外对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也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6(015)001【总页数】3页(P72-74)【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空间规划;产业关联【作者】胡玉霞;胡海林【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市委党校【正文语种】中文国外文献提及“现代服务业”较少,一般用“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或者“知识性服务业”等概念代称,从已有研究看,主要集中在关于现代服务业区位空间研究、与其他产业关联研究、影响因素研究以及集群等方面。
(一)关于现代服务业区位空间的研究。
Daniels(1985)对英国现代服务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应该在什么地方发展何种服务业,认为投资成本是决定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区位条件;Allen Seott(1988)认为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服务业开始从城市的中心区域向周边区域扩散;Beyers(1993)认为城市经济发展越快则现代服务业发展越快,对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应该选择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Muller(1999)通过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中小企业创新互动和外围区域演化关系研究,发现两者之间的有效互动不仅巩固了核心区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促进了边缘区的发展;Michael(2008)对德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连接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服务业在城市关联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现代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关联的研究。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其他产业发展关联较强。
Riddle(1986)认为服务业充当一种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角色,发挥黏合剂作用,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Park and Chan(1989)认为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随着制造业的扩大对服务业的需求必然迅速增加,而服务业的增长也促进了制造业的效率提高;Glasmeier(1994)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高效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的其他重要产业竞争优势的发挥; Bo Carlaaon(1999)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密不可分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的补充同时也依赖于制造业的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讲义: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学案)(解析版)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本节导航一、学习目标二、知识网图三、课前准备(预习填空)四、课中学习(案例探究)1.服务业区位因素2.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3.GIS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五、强化训练营六、课堂总结01学习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
【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结合实际服务业布局的案例,掌握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空间布局的特点。
【综合思维】通过案例,了解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能具体分析商业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地理实践力】能针对本地服务业布局特点,分析其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
【人地协调观】明确影响服务业的区位因素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某些区位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能比较若干地点区位因素的优劣,树立发展的人地协调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服务业区位因素变化对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02知识网图03课前准备温馨提示:请先预习通读课本一、服务业1.定义: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
2.分类(1)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
(2)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二、服务业区位因素1.商业性服务业(1)自然因素:对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影响较小。
(2)人文因素①市场:人口规模尤为重要,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是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
②交通: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
例如,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
③劳动力: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
④集聚:通过集聚,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
⑤其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
2.非商业性公共服务业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
我国服务行业集聚特征分析
是差异化的,相比制造业,消费性服务业的规模经济属性不
业划分为流通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
强,专注于个性化服务就限制了其规模的扩大。而且,因为
务业。 黄少军(2000)将Singelmann分类方法进行了调整,
消费性的需求信息无法标准化,服务提供者必须和服务对
将服务业划分为经济网络型服务业、最终需求性服务业、生
0.5308
2
0.0214
2
房地产业
0.6290
1
0.0321
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0.2299
14
0.0024
14
公共性服 务(0.2452,
0.0027)
教育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0.2336
13
0.0024
13
0.2410
12
0.0025
12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0.3761
6
0.0096
5
北京 江苏 辽宁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 查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拟解决三个问题:首先,按照服务 对象对服务业进行分类,并逐类分析特征;第二,用更为科 学的方法和更精确的数据分析现阶段中国服务业集聚的现 状;最后,根据不同服务行业的特征,寻找可能对集聚其产 生影响的因素,并用计量方法加以验证。基于以上目的,文 章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
公共性服务
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创造良 好公共环境的行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 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 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 会组织,国际组织
服务业集聚发展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集聚发展重塑城市空间形态的主导力量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和产业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球化分工、生产外包、服务外包等现象的出现,使得专业服务机构逐渐形成集聚,并成为国际大都市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和空间组织形态。
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不仅集聚于大都市地区,而且高度集聚于大都市的商务中心区;大都市版图由于服务业集聚区的存在,形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李志平,2008),现代服务业集群已成为重塑城市内部空间的主导力量。
服务业的集聚不仅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对服务业集群发展规律的研究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集聚发展的方向已为政府和学界屡屡提及,我国城市正面临着推进服务业集聚的良机。
根据国外的服务业区位选择理论,大都市服务业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向中心商务区聚集的特征,同时随着产业分工深化和技术进步,也具有向郊区扩散的趋势。
那么在现阶段的中国,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如何?目前是否已经出现服务业郊区化的趋势?不同服务行业在城市的集聚发展分别具有怎样的特征?我国城市功能转型中的服务业集聚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本文对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现状及规律的分析,将为制定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一服务业集聚发展的国际经验及理论评述(一)国际大都市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现状最初的研究认为,服务具有的无形性、非贸易性特征,使之很难从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分离,所以服务业的空间布局是通过整个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表现出来的。
[1]然而过去30年间,服务业集群的迅速崛起却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正如Gaspar & Glaeser (1996)所指出的那样,复杂的、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都聚集在最发达国家的最大城市里。
一方面,在制造业价值链重构、各环节空间分离的过程中,国际大都市成为全球经济管理控制中心。
城市服务行业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
城市服务行业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服务行业在城市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城市服务行业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其中协调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服务行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本文将探讨城市服务行业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城市服务行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城市服务行业的区域发展城市服务行业主要包括商贸、物流、金融、旅游、餐饮、医疗等多个领域。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服务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
在区域发展方面,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增长,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城市服务业的兴起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例如,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日常消费需求,也为城市增加了财政收入。
二、城市规划对城市服务行业的影响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对城市服务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为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首先,城市规划的分区和用地规划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服务行业进行了限制和引导。
商业区的规划和布局,决定了城市商业中心的位置和规模;旅游区的规划与开发,影响了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城市规划通过交通规划、设施规划等手段,为城市服务行业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
例如,交通规划的合理布局,能够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提高物流行业的效率;同时,完善的医疗设施规划,有助于医疗服务的提供和发展。
最后,城市规划还对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经济支持。
例如,通过设立商务区、产业园区等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投资,促进了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
三、城市服务行业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对城市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城市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压力,这要求城市规划在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要合理分配和布局城市服务设施。
其次,城市服务行业向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城市规划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要注重文化特色和产业发展的融合。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比较借鉴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及规律比较借鉴引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内部结构演变过程,并从中汲取经验,以期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初期阶段在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初期阶段,主要以传统的商贸、餐饮和住宿服务为主导。
这些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区,向居民和游客提供基本的生活和消费服务。
例如,超市、餐馆、宾馆等服务设施逐渐兴起,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二、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逐渐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新兴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此时,各种新型的服务业开始涌现,例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在线旅游等。
这些新兴的服务业不仅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机会带来了新的动力。
三、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的特点在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一些特点逐渐显现出来。
1. 产业链的延伸与协同发展:服务业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服务环节,而是与其他产业形成了紧密联系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例如,电子商务平台与物流企业合作,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实现了商品的快速配送。
2. 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在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越来越明显。
制造业企业将售后服务等服务环节纳入其业务范畴,以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顾客满意度。
3. 人才需求的提升:随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一批专业化、职业化的服务人才,他们的出现为服务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规律在我国发达地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规律:1.服务业的多样性和专业化: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和多样化,服务业呈现出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
第40卷第2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2月Vol.40No.2JournalofSouthwestChina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Feb.2015DOI:10.13718/j.cnki.xsxb.2015.02.009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①康概,申玉铭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摘要: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地理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而服务业比制造业更具空间集聚效应.运用Theil系数、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以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集聚特征和空间格局.结果表明:2003-2010年长三角服务业空间存在显著差异但在逐步缩小,不同类型地区对差异有不同的贡献率;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呈现倒“U”型变化;行业集中度由大到小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表现为波动性上升趋势;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聚显著主要集中在上海地区,集聚水平低的地区主要在南部区.并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了一些优化调控建议.关键词: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长三角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71(2015)2004509伴随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和优化,世界经济呈现“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趋势,服务业从制造业中逐渐分离,成为策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战略性地位[1-2].服务业集聚现象已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并比工业更依赖于本地市场容量,也呈现更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在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增强的背景下,中国城市正向服务经济迈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的重要力量[3].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迅速、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区域之一,在枟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枠的区域战略目标定位下,其正向着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迈进.以服务业集聚为主导推进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是优化其经济结构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对服务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①研究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格局.Gillespie等和Cof‐fey等对英国和加拿大进行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4-5].之后伴随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又呈现从中心区向外扩展的趋势,使大都市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出现多中心的空间结构[6-7].在国内,林彰平等发现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在向中心区集聚时也向城市新区扩散,由单中心集聚转变为“中心区多点集聚”的空间格局[8];邱灵等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分布空间呈显著的关联性,流通、信息、商务和科技服务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流通、商务和科技服务之间以及信息与科技服务之间的空间集聚一致性较高[9].②对服务业空间集聚成因的讨论.Illeris的解释是“面对面接触”,生产性服务要求企业、客户间有直接接触和联系,而人的运输成本是最贵的,因而接近客①收稿日期:201405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07).作者简介:康概(1986),男,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调控的研究.通信作者:申玉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6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xbbjb.swu.cn第40卷户的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以节约交易成本[10].但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现代通信手段导致很多情况下生产性服务业和客户之间的距离并不是很重要.后来的研究更愿意将其解释为信息交流的便捷以及创新的可能[11].大城市拥有各种大量的资源、机构、科研院所、大众媒体,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及时了解、获取市场信息;及时把握周围环境的变化,创新也就更容易产生.国内的蒋三庚等结合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提出外部经济性、范围经济和创新效应是现代服务业在大都市集群的原因[12];钟韵等从根植性、网络性和创新性3个经济特性对中央商务区(CBD)、高新科技园、文化创意产业园3类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管理机制进行了分析[13].③服务业集聚特征的研究.Hutton,Coffey等对温哥华、蒙特利尔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CBD,总体上呈现中心性、专业化的空间集聚特征[14-15].但Airoldi,Agu‐ilera等对首尔、里昂的研究发现,不同类型或不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态势存在明显差异[16-17].此外,胡霞等研究了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水平,显示我国城市服务业的产业集聚特征强度高于工业,并且这种集聚强度与行业的社会性质相关[18];金荣学等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现代服务业集聚的资本存量与GDP的长期协整关系进行了研究,现代服务业集聚度对经济发展有呈阶梯状分布的正向促进作用[19].总体来看,服务业在空间上尤其是在大都市中表现为明显集聚特征;影响其集聚的因素也呈现多样化;此外,不同服务业行业的集聚水平也有所差异.局限于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国内对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相对不足.选择研究区域的尺度大都为全国、大都市,而以区域为对象的服务业空间集聚系统研究相对缺乏;研究对象也以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或某一服务业部门居多.这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及政策的需求不相适应.鉴于此,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借鉴一般产业集聚较为成熟的测度方法,对不同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行定量测度,试图系统地分析服务业集聚发展的整体状况及典型行业特征,旨在为服务业集聚促进区域资源优化配置、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参考.1数据与研究方法1.1研究地域界定长三角是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以不到全国3%的国土面积实现了25%以上的经济产出.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基础,以服务业为主导促进经济增长是其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竞争力提出的重要途径[20].根据国务院枟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枠中对长三角地区范围的界定,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地域囊括上海、江苏、浙江2省1市的25个城市.并参照枟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枠将其划分为一核两翼区、中心区、核心区、外围区4类区域(表1).表1长三角地区类型划分区域类型所属城市一核两翼区上海、南京、杭州中心区苏州、无锡、宁波核心区泰州、扬州、镇江、南通、常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外围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衢州、金华、丽水、温州1.2数据处理本文数据主要来自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枠(2004-2012年)、枟第三产业统计年鉴枠及长三角地区江苏省、浙江省、25个城市相关年份统计年鉴和经济年鉴.采集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增加值以及服务业内部典型行业就业人数等指标作为本文分析对象.并抽取流通业(即交运仓储邮政)、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作为典型服务业进行讨论.1.3 研究方法不同的服务业空间集聚测度方法有适合各自的尺度和内涵.首先使用Theil系数分解讨论区域、类型区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由于服务业空间集聚应分别考虑区域集聚和产业集中,故分别选取空间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测度地域不均衡性和产业集中度.此外,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在区县尺度进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辨识.1.3.1 Theil系数Theil系数是测度区域差异的重要指标,常用作分析区域之间和内部的差异.其公式为T=Tb+∑ni=1SiS×TwiTb=∑ni=1SiS×lgSi/SPi/PTwi=∑ni=1SjSi×lgSj/SiPj/Pi 其中,i表示长三角地区中的某类型区;j表示i类型区中某城市;T为区域总体差异程度;Tb为4个类型区之间差异程度;Twi为i类型区内部差异程度;S表示服务业增加值;P表示人口总量.该数值越大表明区域间不均衡程度越大,反之则越小.1.3.2 空间基尼系数空间基尼系数(G)是参考洛伦茨曲线建立的判断分配平均程度的指标,常用来度量行业区域集聚程度,其计算公式为G=∑ni=1(Si-Xi)2 其中,Si是i城市某类服务业就业人数占背景区域该类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Xi是该城市服务业总就业人数占背景区域服务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空间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其数值越大表明行业区域集聚程度越高.1.3.3 赫芬达尔系数赫芬达尔系数(H)是产业经济学中测量产业集中度的综合系数.其表达式为H=∑ni=1XiT2 其中,Xi为第i城市某类服务业的就业人数,T为各城市该类服务业就业人数总和,n为城市数量.一般认为,H系数越大则产业集中度越高;反之,H系数越小则产业集中度越低.1.3.4 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用来描述区域单元某种现象的整体分布状况,以判断其在空间上是否具有集聚性,常用的检验统计量有Geary摧s和Moran摧sI.本文采用Moran系数,并通过属性值的相对大小判断聚集程度高低.其公式为GlobalMoran摧sI=∑ni=1∑nj=1Wij(Xi-珡X)(Xj-珡X)S2∑ni=1∑nj=1Wij S2=1n∑ni=1(Xi-珡X);珡X=1n∑ji=1Xi;Xi,Xj分别表示某属性特征X在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本文为各县域单元的服务业增加值);Wij为采用邻近标准构建的空间权重矩阵.GlobalMoran摧sI的取值范74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围介于-1到1之间,因而通过I值可以直接判断区域产业的集聚水平.局部空间自相关是度量局部空间单元相对于整体研究范围空间自相关的影响程度,其公式为localmoran摧sI=n(Xi-珡X)∑nj=1Wij(Xj-珡X)∑i-1(Xi-珡X)2 n为空间单元数量;Xi,Xj分别表示某属性特征X在空间单元i和j上的观测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2 综合测度分析2.1 服务业发展空间差异显著,呈下降趋势采用Theil系数测算2003-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计算结果表明(图1),在2003年之后的近10年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4大类型区间的差异均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0.0974,0.0833下降为2011年的0.0689,0.0603,说明区域内总体差异和类型区间的差异在逐步缩小,并且差异缩小的幅度还比较大.此外,各类型区内部除了中心区内部服务业发展差异水平总体增大以外,其余3个类型区内部差异在逐步缩小.其中,中心区Theil系数由2003年的0.0027上升为2009年的0.0101;一核两翼区、核心区、外围区差异从0.0047,0.0227和0.0423降到2011年的0.0001,0.0161和0.0161,以一核两翼区差异缩小程度最大.T,Tb,Tb1,Tb2,Tb3和Tb4分别代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的总体差异、类型区间差异、一核两翼区内差异、中心区内差异、核心区内差异、外围区差异.图1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Theil系数进一步分析类型区之间差异、各类型区内部差异对区域服务业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图2).结果表明:类型区之间的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要远高于各类型区内部差异的贡献,每年的贡献率均超过85%.在各类型区内部差异中,外围区城市间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核心区,历年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8%,4.5%.这是由于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经济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并且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当地服务业发展,因而服务业在区域内总体差异呈减小趋势.但类型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显著,尤其是一核两翼的上海、南京、杭州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都要远强于其他城市,导致了类型区间的服务业差异贡献是区域差异最主要的来源.84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xbbjb.swu.cn 第40卷图2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总体差异的贡献率2.2 集聚程度分析2.2.1 服务业整体集聚水平不断增强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内部典型行业的区域集聚程度进行测度(图3).结果表明,服务业整体区域集聚水平在动态上集聚处于不断增强态势,空间基尼系数最低的2003年为0.0009,最高的2006年为0.0060.进一步分行业讨论,在历年平均值上区域集聚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空间基尼系数平均值最高的房地产业平均值为0.0226,最低的金融业为0.0034.从动态上来看,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区域集聚程度在波动中有所降低,从2003年的0.0262,0.0123变为2011年的0.0222,0.0116.流通业、金融业在波动起伏中的区域集聚程度有所提升,分别由2003年的0.0162,0.0011上升至2011年的0.0224,0.0044.而批发零售业则呈大致倒“U”型变化,空间基尼系数从2003年的0.0026升至2005年的0.05942后变为2011年的0.0133.图3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典型服务业空间基尼系数2.2.2 服务业行业集中度在逐步上升基于赫芬达尔系数对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及其典型行业的产业集中程度进行测度(图4).从服务业整体上看,行业集中度在波动的基础上呈增强趋势,赫芬达尔系数从2003年的0.1014增加到2005年的0.1349之后开始逐渐下滑至2011年的0.1088.2003-2011年间其行业集中程度平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其中赫芬达尔系数最高的房地产业平均值为0.19674,最低的金融业为0.11449.从动态上看,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集中度是在较强波动中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0.15237,0.12361涨到了2011年的0.20326,0.19978.流通业、金融业、住宿餐饮业的集中度则是在平缓的波动中表现为增长趋势,分别从2003年的0.17659,0.10126和0.15237上升到2011年的0.19679,0.12646和0.19235.94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图4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典型行业赫芬达尔系数以上测度表明长三角地区服务业的区域集聚度和行业集中度在不断上升,并且其内部行业存在明显差异.这是因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带动了土地高度集约利用,从而使房地产业在区域中成为了集聚程度最高的服务业.其地处我国沿海经济带和沿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区位优势及基础设施优势显著,拥有上海港、嘉兴港、舟山港等大批港口和发达的铁路、陆路、航空相互配套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因而流通业在区域中集聚态势明显.此外,相对发达的经济水平和高的人口密度带动了住宿餐饮、批发零售这些满足居民物质消费的传统服务业呈现一定集聚态势.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相比其他典型服务业集聚水平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本文基础数据为从业人员数,而金融网点基于各地相对分散的布局及网点从业人数大体相当导致测算出的集聚程度不高.2.3 空间关联性显著,冷热点区分异基于县域尺度对长三角地区2003-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4).计算表明,其Moran’sI指数结果均为正值,并且全部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由此可以认为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呈现显著的空间关联性,即服务业增加值表现出显著的低密度区与低密度区邻近、高密度区与高密度区邻近的集聚态势.从时间序列上看,长三角服务业增加值空间关联性在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基础上存在较为明显波动.Moran’sI由2003年的0.3229在波动中增长至2011年的0.3403,最低和最高值分别为2005年、2008年的0.2871和0.4138.表2 2003-2011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县域尺度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年 份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Z检验6.5782倡倡倡7.3450倡倡倡7.0288倡倡倡7.8196倡倡倡7.6737倡倡倡 年 份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Moran’sI0.41380.39390.31320.3403Z检验7.6436倡倡倡7.2459倡倡倡5.7408倡倡倡6.3683倡倡倡 注:倡倡倡表示显著性水平为0.01.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抽取2003年,2005年,2007年,2009年,2011年,2003-2011年服务业平均增加值计算Getis‐OrdGi倡统计量,并由高到低分为4类:热点区、次热点区、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得到其空间集聚热点区图(图5).结果表明,2003-2011年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在动态上变化不大,主要的热点区是上海和苏州的部分区县,在个别年份杭州也有区县位列服务业集聚热点区,并在此基础上以上海、苏州地区向周围辐射分布.这说明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中,上海、苏州是其核心地区.次热点区大都围绕在主要热点区周围,主要是苏州、南通、宁波、绍兴、南京,北部和南部零星分布的有徐州、连云港、台州、温州的部分区县.可见热点区和次热点区大致对应了一核两翼、中0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ttp://xbbjb.swu.cn 第40卷心区,这是因为它们在长三角中经济处于明显优势,因而服务业在其区间集聚明显,也符合了规划中对其的定位.次冷点区和冷点区则分别主要连片分布于区域的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零星交织.较为稳定的次冷点区有盐城、宿迁、舟山、绍兴等城市的区县;冷点区则常有丽水、衢州、淮安、嘉兴的区县.由此来看,在次冷点区和冷点区中,核心区和外围区的城市区分不是特别明显,相互交织程度较高,这是由于核心区、外围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不高,服务业集聚程度较弱,因而在今后还有很大上升空间.图5 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多年份及2003-2011年平均值集聚热点图3 优化服务业空间集聚建议以枟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枠的实施为契机,通过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统筹服务业集聚与扩散,力争区位模式逐渐转型为“一核九带”的空间发展,实现城市间扁平化的产业链协作分工.各城市应规划协调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类型,避免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以错位发展实现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促进产业集群形成.基于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特征,应当规划建设区域层面的服务业集聚功能区并关注其内部行业发展的异质性.一核两翼区的上海、南京、杭州应成为具有全国乃至亚太地区有影响力的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城市,上海应重点发展金融、航运(流通)业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亚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南京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文化旅游等,定位于长三角北部服务业中心;杭州着重发展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定位于长三角南部的服务业中心.中心区的苏州、无锡、宁波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发展水平,苏州重点发展流通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以及休闲旅游等服务业;无锡着重发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宁波着重发展流通服务、商务服务等服务业.处于苏北和浙西南等地的核心区和外围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则主要立足于改造提升现有的传统服务业,并加快建设具有其15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25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http://xbbjb.swu.cn第40卷各自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4结论与讨论通过上文对长三角地区2003-2011年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分解、集聚测度和空间结构辨识,主要得到以下结论:①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总体上和各类型区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但差异呈现出减小趋势.此外,类型区之间的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贡献程度要远远强于各类型区内部差异,在各类型区内部差异中,外围区城市间服务业差异对区域总体差异的变化影响最大,其次是核心区,一核两翼区和中心区的影响较弱.②从服务业集聚度上来看,区域集聚度和产业集中度都在不断提高.区域集聚度内部行业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并呈现波动和倒“U”型变化.产业集中度内部行业由大到小依次为房地产业,流通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呈波动和上升趋势.③长三角地区服务业表现出空间正相关性,服务业发展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冷热点区整体空间格局相对稳定,个别地区变动较大,服务业集聚空间格局以上海地区为主要集聚地,南部丽水、衢州、嘉兴的部分区县集聚水平最弱.核心区、外围区城市服务业尚待继续提升.④各城市应根据已有的集聚特点和空间关联,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区位以及市场状况等内外部条件,引导其在城市群范围内优化配置、合理布局,实现各市业态的分工协作和错位集聚.参考文献:[1]管驰明,高雅娜.我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2):108-113.[2]申玉铭,邱灵,任旺兵,等.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人文地理,2007,22(6):1-5.[3]阎小培,许学强.广州城市基本—非基本经济活动的变化分析———兼释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理论[J].地理学报,1999,54(4):299-308.[4]GILLESPIEAE,GREENAE.TheChangingGeographyofProducerServicesEmploymentinBritain1RegionalStudies[J].1987,21(5):397-411.[5]COFFEYWJ,MCRAEJJ.ServiceIndustriesinRegionalDevelopment[M].MontReal:InstituteforResearchonPub‐licPolicy,1990.[6]LONGCORETR,RASESPW.InformationTechnologyandDowntownRe‐Structuring:theCaseofNewYorkCity’sFinancialDistrict[J].UrbanGeography,1996,17(4):354-372.[7]FORSTALLRL,GREENERP.DefiningJobConcentrations:theLosAngelesCase[J].UrbanGeography,1997,18(8):705-739.[8]林彰平,闫小培.转型期广州市金融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变动[J].地理学报,2006,61(8):818-828.[9]邱灵,方创琳.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综合测度[J].地理研究,2013,32(1):99-110.[10]ILLERISS.TheServiceEconomy:AGeographyApproach[M].Chichester:JohnWiley&Sons,1996:122-115.[11]PORTERM.TheCompetitiveAdvantageofNations[M].London:Macmillan,1990:54-56.[12]蒋三庚.现代服务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3]钟韵,刘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经济特性及其启示[J].热带地理,2012,32(5):515-520,574.[14]HUTTONTA,LEYDLOCATION,linkages,andlabor:TheDowntownComplexofCorporateActivitiesinaMediumSizecity,Vancouver,BritishColumbia[J].EconomicGeography,1987,63(2):126-141.[15]COFFEYWJ,DROLETR,POLESEM.TheIntrametropolitanLocationofHighOrderServices:Patterns,FactorsandMobilityinMontreal[J].PapersinRegionalScience,1996,75(3):293-323.[16]AIROLDIA,JANETTIGB,GAMBARDELLAA,etal.TheImpactofUrbanStructureontheLocationofProducerServices[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1997,17(1):91-114.[17]AGUILERAA.ServicesRelationship,MarketAreaandtheIntrametropolitanLocationofBusinessServices[J].TheServiceIndustriesJournal,2003,23(1):43-58.[18]胡 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20(2):56-58.[19]金荣学,许广月.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与经济发展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09,30(11):14-15.[20]魏守华,韩晨霞.长三角服务业的增长差异:基于份额———偏离分析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3):24-30.OnSpatialCharacteristicsofServiceAgglomerationinYangtzeRiverDeltaRegionKANG Gai, SHENYu‐mingCollegeofResourceEnvironmentandTourism,Capital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048,ChinaAbstract:Themostimportantgeographicalfeaturesofeconomicactivityisindustrialconcentration,andserviceindustryhasmoreagglomerationeffectthanmanufacturing.MainlybasedonusingTheil‐coeffi‐cient,SpatialGini‐coefficient,Herfindahlcoefficient,Spatialautocorrelationandothermethodsandindi‐cators,inthisarticlethemodelhasbeenmeasuredoflocalitydistribution,theindustrialcharacteristics,thespecializedrateofserviceindustryineachcityofthisregionfrom2003to2011.Theanalysisresultsindi‐catethattheservicesspaceofYangtzeriverdeltaexistssignificantdifferencebutgraduallynarrowed,anddifferenttypesofregionaldifferenceshavedifferentcontributionrate;inregionalcluster,realestatein‐dustry>circulation>wholesaleandretail>accommodationcatering>finance,presenttheinverted“U”typechange;inindustryconcentration,realestateindustry>circulation>accommodationcatering>wholesaleandretail>finance,characterizedbyvolatilityrisingtrend;servicesspaceshowedpositivecorre‐lation,whilehighvalueagglomerationaremainlyconcentratedinShanghaiarea,lowlevelofagglomera‐tionareasaremainlyinthesouthernarea.Finally,someoptimizationadjustmentsuggestionareputfor‐ward.Keywords:serviceindustry;agglomeration;spatialcharacteristics;YangtzeRiverDelta责任编辑 周仁惠 35第2期 康 概,等: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作者:康概, 申玉铭, KANG Gai, SHEN Yu-ming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刊名: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015(2)引用本文格式:康概.申玉铭.KANG Gai.SHEN Yu-ming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集聚特征及空间格局[期刊论文]-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2)。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服务业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也不例外,服务业已经成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创造就业机会的重要行业之一。
不过,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在各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在服务业总体规模上,还表现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服务业结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服务业的区域差异进行分析。
一、总体规模方面的差异一方面,在服务业总体规模方面,东部地区的优势仍然明显。
中国部分沿海城市和一些特大城市的服务业比重已经跃居全国前列,比如香港、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这些地区,住宿、餐饮、零售、金融、房地产、保健等行业非常发达。
而西部、中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服务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服务业的覆盖面不足。
这导致了中国整体服务业规模的不均衡,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中国各地区在服务业领域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中国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的服务业侧重于原材料加工、交通物流等传统服务业,而南方的一些城市则较为擅长电子商务、IT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西部地区则着眼于旅游、文化、生态环保等服务业领域,这也是导致各地服务业规模不同的原因之一。
二、服务业企业质量方面的差异服务业企业的质量和服务水平也是直接影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这方面,东部地区的大型服务企业和品牌企业数量更多,集中度更高,在专业技术、管理、品牌等方面也比较成熟,服务水平更高、更优质。
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服务业企业相对较少,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相对薄弱。
服务质量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这些因素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各地区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服务质量。
三、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差异不同地区的政策福利对服务业的支持也不同,这直接关系到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服务质量。
例如,国务院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比如推广“互联网+”模式、扶持电子商务、加强人才培训等。
城市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城市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服务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城市服务行业是指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解决各类问题以及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产业集群。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服务行业已经成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未来,城市服务行业将呈现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城市服务将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城市各项服务将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实现智能化、高效化。
比如,智能交通系统将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将推动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智能家居系统将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等。
智慧城市服务的快速发展将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同时也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二,绿色环保成为城市服务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城市服务行业将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例如,清洁能源的广泛应用将减少城市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绿色建筑的快速发展将改善城市建筑环境质量。
通过绿色环保的推动,城市服务行业将迎来更加可持续的发展。
第三,个性化服务需求将催生多元化的城市服务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个性化、定制化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城市服务行业将针对不同的群体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例如,儿童教育、老年人健康服务、宠物护理等。
多元化的城市服务业态将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提高生活效率和满意度。
第四,共享经济模式将在城市服务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共享经济模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经济模式,也深刻影响了城市服务行业。
通过共享经济模式,人们可以将自己的资源或技能分享给他人,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利用。
例如,共享单车、共享停车位、共享办公空间等,都是共享经济模式在城市服务行业的应用。
共享经济的进一步推广将提升城市服务行业的效率和便捷性。
总体而言,城市服务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是智能化、绿色环保、多元化和共享经济。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和城市治理水平的提高,城市服务行业将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和舒适。
区域经济学-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学-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发展趋势专业:经济学姓名:000 学号:000摘要: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差异与竞争的阐述,来说明提升服务产业集群竞争力已是当前长三角都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竞合比较优势差别化竞争。
长三角都市圈的形成既有历史的路径依赖,又有现实的发展特征。
目前,江苏、浙江与上海的产业联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江、浙两省已取代上海成为全国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
上海在传统产业上已不具有往日的竞争优势,一些支柱产业,如钢铁等产业的竞争优势日益减弱。
江、浙两省已不再满足于仅向上海取得原材料、市场、传统技术等的支持,而是期望得到高新技术、信息、资本市场、国际市场、物流等方面的服务,期望上海能提供更宽广领域、更高层次的服务。
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功能建设的需要,上海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凸显出来。
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发展、演变现状及态势(一)长三角都市圈产业结构演变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分配结构及其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水平。
伴随着长三角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产业结构发生着显着变化:1、上海的产业结构自1978年起,始终是第二产业产值大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大于第一产业,总体趋势是第二产业比例在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例在持续上升。
上海在1999年就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从1979年的19%上升到2003年的%,上升幅度达到250%;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1979年的22%上升到2000年的46%,略高于第二产业4个百分点,上升幅度为109%。
产值、就业由“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格局的转变说明上海即将完成工业化,进入经济的成熟发展阶段。
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等部门),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
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李善同/李华香【专题名称】区域与城市经济【专题号】F107【复印期号】2015年01期【原文出处】《产业经济研究》(南京)2014年5期第1~10页【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Urban Service Industries【作者简介】李善同(1944-),女,北京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北京100010;李华香(1982-),女,山东滨州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北京100084【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和演变趋势,通过分析服务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集中率等指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城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追求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2)公共服务业的均等化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包容性。
(3)中国城市服务行业集聚性或均等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生产性服务业最具规模化和集聚化特征,集聚水平最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度略低,且追随人口而布局。
公共服务业呈现更加均等化趋势。
(4)中国城市服务行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
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
(5)中国城市服务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格局。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erviceindustr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cation quotient, concentrationratio, Gini coefficient and so 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follows.(1)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producer service pursueseconomies of scal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2)The trend of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reflects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cities.(3)Service industr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agglomeration or eq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roducer servicespresent the most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and trend, consumerservices mainly chase the market or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hoseconcentration is lower than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distributionof public services are the most dispersed, showing relativeequalization.(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industries in cities have clear directions.(5)Comparative advantage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services is outstanding, has formed a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日期】2014-07-08【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集聚/均等化producer services/consumer services/public services/agglomeration/equalization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01(2014)05-0001-10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23.93%上升到2013年的46.09%。
城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城市产业发展趋势分析1.引言城市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带动城市就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还能促进城市的科技创新、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兴科技的涌现,城市产业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对当前和未来城市产业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
2.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目前,不同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大都市城市如纽约、伦敦等以金融、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等高附加值产业为主导,同时也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
而一些中小城市则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对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受制于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发展速度较慢。
3.城市产业发展的趋势3.1 服务业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服务业在城市产业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服务业开始蓬勃发展。
未来,城市中的服务业将更加多元化,包括金融、商贸、物流、旅游等各个细分领域的发展。
3.2 科技创新驱动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城市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将对城市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同时,城市也需要建设创新型的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吸引高新技术企业和人才的集聚。
3.3 绿色环保产业发展随着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绿色环保产业将成为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城市需要加大对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4 网络经济的崛起网络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将对城市产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发展将重塑城市商业模式和就业结构。
同时,网络经济还将促进城市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4.城市产业发展的挑战4.1 城市人口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人口压力日益增大。
城市产业发展需要解决人口密集带来的交通拥堵、住房供应等问题,同时为大量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确保社会稳定。
经济学前沿课程教学大纲
《经济学前沿》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20401H301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课时:16+16开课学期:6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一、课程简介《经济学前沿专题》是商科类专业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拓展课程。
其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学最新的理论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创新,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理论上的完善;本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了21世纪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对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等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理论概括;在借鉴国际经济学研究方法与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法,及目前国内经济学研究中最新的方法与模型。
学习市场调查分析的先行课程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和基础会计学;后续课程包含投资学和资产评估学等课程。
二、教学目标经济学前沿更加关注中观经济学,以欠发达地区为研究起点,学会使用实证研究,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进行分析。
特别研究进入“十三五”时期以来,区域规划和指导意见性的文件,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三大战略”等区域发展的政策体系。
因此,高年级学生的研究要更多地关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新对策和新方向,侧重于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地方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等问题,在区域协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投入一定的的学习精力,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本课程学习将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一)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二)实现“几个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后续课程;(三)初步培养良好的科研作风;(四)帮助学生发掘和发挥自己的特长;(五)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基础。
本课程的重点为: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创新,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理论上的完善;21世纪中国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等理论;国际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与模型等。
难点:计量经济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区域数据分析。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分异及原因研究
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区域分异及原因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中国服务业的发展势头之猛烈丝毫不逊于工业领域。
然而,服务业在不同的地区展现出了不同的发展水平。
本文将从服务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服务业的区域分异及其原因。
一、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服务业是指为消费者、企业、政府等机构和个人提供的各种服务,常包括金融、旅游、娱乐、医疗、教育、科研、信息、通讯等领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5%。
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注重整体规模,也更加关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教育、健康、旅游、金融等细分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金融服务业为例,2015年到2019年,全国银行网点数减少38.2万家,但是金融机构户均资产和利润显著提高。
然而,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例如,市场份额较小、监管缺失、服务体验不良等。
·部分地区的服务业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差异在中国,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差异,而且在不同地理区域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
以地区生产总值计算,2019年东部地区的服务业产值达到了31.8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68.32%。
而中西部地区的服务业总产值仅为8.85万亿元,占比为18.97%。
其中,西北地区尤为严重,服务业产值占比仅为5%。
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某些大型城市的服务业发展优势十分明显。
2019年,全国服务业总产值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别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重庆。
如果将这些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服务业产值视为一个地区,该地区的服务业产值将占全国总产值的45%。
三、区域分异的原因各省份的经济结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对服务业发展产生了影响。
其中,以下三个因素可能是影响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服务行业发展趋势分析-PPT模板
探索新的服务模式,如共享经济、在线 平台等,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消费者沟通互动方式
消费者需求变化
个性化需求增长
个性化沟通提高用户满意度和忠诚 度。
01
数字化平台的兴起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消费者更喜 欢通过数字化平台进行沟通和互动, 企业应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
02
社交媒体的影响力
社交媒体成为消费者交流和分享意 见的重要渠道,企业应加强社交媒 体的运营和管理。
行业发展节点
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
现代服务行业特点
多元化、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服务模式
当前市场规模
服务行业市场规模的现状
市场规模决策发展战略
市场规模增长稳定
市场规模稳步增长,有发展机会和 潜在利润
消费者需求推动
消费者需求驱动市场扩大
新兴领域市场
新兴服务领域推动市场增长
主要参与者和竞争格局
行业主要参与者和竞争格局
互联网平台
互联网平台改变了服 务行业的交互方式, 对传统企业造成了竞 争压力。
创新企业崛起
创新型企业崛起
新技术的应用 商业模式的革新 个性化服务的提供
05 加强创新和服务质量
强调创新与服务质量
行业创新需求加强
行业创新需求的原因
市场竞争激烈
行业企业需创新以保持 竞争优势
消费者需求变化
创新能够满足消费者对 个性化和高品质服务的 要求
体验感与品牌忠诚
满意的服务体验能够增强消费者对品牌 的忠诚度
口碑传播的重要性
消费者更倾向于向他人分享良好的服务 体验
04 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市场规模增长与竞争激烈分析
市场规模增长趋势
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服务行业作为支撑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本文将对城市服务行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城市服务行业的现状1.1 城市服务行业的定义城市服务行业指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类生活服务的行业,包括但不限于旅游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社区管理服务等。
1.2 发展背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集中,城市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活服务需求。
城市服务行业应运而生,成为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的主要渠道。
1.3 行业现状目前,城市服务行业已经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现状:(1)服务领域逐渐拓宽:城市服务行业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旅游、医疗等领域,还涉及到老年人护理、家政服务、婚庆服务等新兴领域。
(2)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尽管城市服务行业已经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仍存在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不少服务机构需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和服务质量,以满足居民不断提升的服务需求。
(3)信息技术的运用:城市服务行业逐渐应用信息技术,推出在线预约、移动支付等便捷服务方式,提升居民的服务体验。
三、城市服务行业的未来展望2.1 新技术的应用未来城市服务行业将更加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加智能、便捷的服务。
比如,通过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居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预约、查询服务信息等操作,实现全天候无缝连接。
2.2 精细化管理随着城市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未来,服务机构将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2.3 加强人才培养城市服务行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支持。
未来,政府和相关机构将加强对城市服务行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从业人员的专业化发展,提升全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2.4 促进行业规范化为了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和提升服务质量,未来城市服务行业将推动行业规范化的发展。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讲义
《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讲义一、服务业概述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
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
服务业包括了众多的行业,如商业、金融、交通运输、教育、医疗、餐饮、旅游等等。
二、服务业区位因素(一)市场因素1、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一个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是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人口规模大、密度高的地区,对服务的需求往往较大,能够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例如,大城市通常拥有更多的商业中心、餐饮场所和娱乐设施。
2、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人口的平均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也会影响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消费水平高的地区,人们对高端服务的需求可能更大,如高档餐厅、奢侈品商店等;而具有特定消费偏好的地区,可能会吸引与之相关的服务业,如具有健身偏好的地区,健身房的数量可能较多。
(二)交通因素1、交通便捷程度交通的便捷程度对于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良好的交通条件能够方便顾客到达服务场所,减少服务提供者的运输成本和时间成本。
例如,位于交通枢纽附近的酒店、商场往往更容易吸引顾客。
2、交通方式和线路不同的交通方式和线路也会影响服务业的布局。
例如,靠近地铁站的地方,便利店和小吃店可能会比较多;而在高速公路沿线,加油站和汽车维修店可能更为常见。
(三)劳动力因素1、劳动力数量和素质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定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
例如,金融、科技等高端服务业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餐饮、零售等,则需要大量的普通劳动力。
2、劳动力成本劳动力成本也是服务业区位选择的考虑因素之一。
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一些服务业可能更具成本优势。
(四)集聚因素1、共享基础设施服务业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通信等,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2、信息交流与合作集聚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便于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创新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行业市场分布总结
行业市场分布总结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行业市场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从地域、规模和特色等方面对行业市场的分布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前的市场趋势和关键发展领域。
1. 地域分布首先,就地域分布而言,行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在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集聚了大量的金融、科技、媒体等行业。
这些城市拥有优秀的人才和资源,成为创新与发展的热门地区。
同时,二线城市如深圳、杭州等也在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
而在全球范围内,美国一直以来是行业市场的领先者,尤其是硅谷地区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此外,欧洲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也在汽车、航空航天和奢侈品等行业内扮演着核心的角色。
同时,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在电子、汽车和金融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展,逐渐崭露头角。
2. 规模分布其次,行业市场的规模分布与地域密切相关。
随着一线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行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
这些城市凭借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市场需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
例如,北京的科技创新、上海的金融服务和广州的制造业,都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二线城市也在迎头赶上,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
这些城市利用自身的特色和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和创业者的目光,逐渐发展成具备一定规模和竞争力的市场。
3. 特色分布最后,行业市场的特色分布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优势和特点。
各地根据自身资源和文化底蕴,形成了独特的产业生态系统。
例如,硅谷地区依托优秀的科研机构和风险投资环境,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
而德国以制造业和工程技术闻名,成为世界工业4.0的领军者。
此外,一些城市通过政策和产业定位的引导,打造出特色鲜明的行业市场。
例如,杭州的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成为中国的“电商之都”;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和投资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服务行业分布格局特征及演变趋势研究李善同/李华香【专题名称】区域与城市经济【专题号】F107【复印期号】2015年01期【原文出处】《产业经济研究》(南京)2014年5期第1~10页【英文标题】A Study on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olution Trend of Urban Service Industries【作者简介】李善同(1944-),女,北京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与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城市经济及产业发展,北京100010;李华香(1982-),女,山东滨州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北京100084【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和演变趋势,通过分析服务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集中率等指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1)中国城市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追求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
(2)公共服务业的均等化趋势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包容性。
(3)中国城市服务行业集聚性或均等化特征存在显著差异。
生产性服务业最具规模化和集聚化特征,集聚水平最高且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生活性服务业的集聚度略低,且追随人口而布局。
公共服务业呈现更加均等化趋势。
(4)中国城市服务行业有明确的集聚方向。
行政等级高、经济规模大的城市以及沿海城市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
(5)中国城市服务行业发展的比较优势突出,已经形成了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格局。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 of serviceindustr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location quotient, concentrationratio, Gini coefficient and so on,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follows.(1)Service industry, especially the producer service pursueseconomies of scale and agglomeration effects.(2)The trend ofequalization of public services reflects the inclusive development ofcities.(3)Service industries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agglomeration or equ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producer servicespresent the most significant agglomeration and trend, consumerservices mainly chase the market or pop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hoseconcentration is lower than the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distributionof public services are the most dispersed, showing relativeequalization.(4)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agglomeration of serviceindustries in cities have clear directions.(5)Comparative advantageof producer and consumer services is outstanding, has formed aspecialized division of labor.【日期】2014-07-08【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集聚/均等化producer services/consumer services/public services/agglomeration/equalization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301(2014)05-0001-10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从1978年的23.93%上升到2013年的46.09%。
按照不变价计算,1997年以来,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就一直快于整体经济①。
我国服务业就业规模也已超过农业和工业,成为吸纳就业的主体,经济发展的服务化趋势显著。
随着经济发展的知识化、专业化趋势不断加强,服务业内部结构也快速变化,金融业、信息服务业、专业服务以及研发和科技服务等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成长为服务业的主体。
到2011年,全国生产性服务业②增加值达到了73544亿元,占服务业的比重为35.84%,占GDP的比重为15.55%,生活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和GDP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3.71%和18.96%。
服务业总体呈现集聚特征,但由于服务业包括特征迥异的多个行业,不同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特征各异,在不同城市中呈现出不同的空间组织形态。
研究其空间分布形态及演变趋势,对于认识服务业发展规律,促进服务业和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很多学者认为,相对制造业而言,服务业更依赖本地市场容量,具有更强的空间集聚效应[1-4]。
产业集聚成为当今服务业空间组织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全球经济和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分工和专业化水平逐步深化以及社会网络、信任和规范等社会资本的作用,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定位和布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地域上得到了快速的展现[5-6]。
Kolko[7]在比较了美国各行业的集中度后发现,集中度最高的就是生产性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是城市,因为城市化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聚集经济在空间地域上的实现。
一般而言,大城市是服务业导向的,这是由于大城市经济规模比较大,可以满足高等级产业发展的门槛。
大城市的产业基础更加分散和多样化,而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往往更加专业化[8]。
Krugman[9]指出,当今世界最为壮观的地方化范例实际上是建立在服务业的基础上而不是制造业,而且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地方化。
这样就导致服务业在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具有不同空间分布特征、趋势和发展机制。
国内学者对服务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系统的对全国范围内服务行业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较少。
已有学者利用就业人口和增加值的数据分析了全国省级层面服务业的区位分布和地区专业化及变化趋势[10-11]。
即使选择以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空间单元对服务业的分布进行研究,也多局限于小区域范围内,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李慧中和王海文[12]认为不同的服务业部门在结构演进中并非平行发展,在空间中也并非均质存在,在长三角地区,服务业部门形成了以上海为增长极、省会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为次一级增长极点的等级结构和雁阵格局。
高传胜和刘志彪[13]认为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促进了长三角制造业的大量集聚。
闫小培等[14]研究了作为高等级中心城市的广州其生产性服务业输出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心地的服务范围不限于单个城市体系的区域,服务的流向更多的是在高等级城市之间。
在已有的相关文献中,也有对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就业格局的研究[15-17],但仅以就业规模作为衡量指标往往不能正确反映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的潜能和势能。
而且通过就业规模来衡量不同部门在经济活动中的权重,也常引来一系列的批评[18]。
在诸如伦敦和东京等大城市中,金融和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其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很小,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却非常高。
所以从经济属性角度,应该用服务业的增加值来进行分析。
有鉴于此,本文在以下四个方面做了改进:(1)在数据的使用上,本文主要利用服务业的增加值等常规性经济数据做深入翔实的分析,同时辅以从业人口规模进行比较。
(2)在空间尺度选择上,本文选择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基本的空间单元进行分析,充分研究城市聚集经济下服务业空间分布的格局。
(3)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手段的多样化,部分服务产品可流通、可贸易,且服务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幅下降。
服务行业的布局及辐射范围有了新的变化,服务行业的空间分布会呈现新的特征。
(4)关注不同类型服务业地理集聚的时空变化特征。
尽管服务业地理集聚化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不同服务部门由于其外部性、规模经济、产业关联度、服务对象以及发展目标等存在很大的差别,空间分布特点与演变趋势不尽相同。
为弥补上述研究缺陷,本文采用测度产业地理集聚的指标对我国服务行业空间分布的特点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本文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以及各城市统计年鉴等。
我们分别收集了2002年、2007年和201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所获得的这些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90%以上,这些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行业的研究基本可以反映全国城市服务行业的特征和趋势。
二、服务业分类与地理集聚测度指标(一)服务业的分类服务业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大产业,分支行业多,服务业结构随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变化趋势,因此需要分类别、分行业研究。
Browning和Singelmann[19]从服务业功能的角度,将服务业分为分配型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个人服务业、社会性或非营利政府服务业四大类别。
Daniels[20]和Mashall等[21]根据服务是满足最终需求还是用于中间使用,将服务业分为消费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高传胜和李善同[22]利用投入产出表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我们对服务业类别的划分也基于投入产出表。
由于生产和消费服务的对象、外部性、提供服务的主体等的不同,我们将服务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提供给一、二、三产业作为中间投入使用的那些服务,服务对象以“生产者”为主,生活性服务业的服务对象主要以最终消费者为主,而公共服务业的服务对象面向企业和个体,其供给者以及决策者以政府部门为主,且提供的服务产品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等公共产品的特性。
本文通过表1中服务业中间使用率超过平均值55%作为基本的界限,高于55%为生产性服务业。
但是由于产业的特性,本文中生产性服务业不包括批发与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尽管其中间使用率略高于55%。
对于房地产业的划分存在很多争议。
国外学者常将房地产归为典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金融业、保险业和商务服务业并称为FIRB(Finance,Insurance,Real estate,Business services),这与发达国家房产业主要用于满足租赁、商务办公、厂房等生产需求有关,投资性需求比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