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4-7章)
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附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学》各章检测试题二及参考答案导论一、单选题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洛克的《教育漫话》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B.卢梭C.杜威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A.培根B.格斯纳C.洛克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A.卢梭的《爱弥儿》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A.《大学》B.《论语》C.《学记》D.《礼记》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张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三、概念解释1.《学记》——我国先秦时期的《学记》,是我国儒家学派按照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的概括,它阐明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任务、制度、内容、原则、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等,体系比较严密,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学巨著。
在这本著作中,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建立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职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贯穿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探讨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3.教育学研究范式----范式这个概念代表了从事某一特殊领域研究的学者所持有的共同信念、传统、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范式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了教育学研究的价值取向、基本理念和主要的方式方法。
现代教育学试题(靳玉乐)7
现代教育学试题(靳玉乐)7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一、选择题1.D2.C3.B4.A二、多选题1.BCD2.ABCD3.ABC二、判断题1.×2.√3.×4.×5.√6.×三、材料分析题1.环境、教育对人的影响。
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仅受遗传素质的影响,也受到社会需要、分工等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教育、环境等也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
这些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系统,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四、论述题1.素质教育对人的现代化所起的巨大作用,是由素质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①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和明确的目的性。
②素质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③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终身性与开放性。
这种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素质教育是实现主体发展目标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人的主体性,追求并实现人的价值理想的过程。
②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的过程。
③素质教育是完成人对现实思想道德水平超越的重要手段。
2.现代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表现在: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发展一、不定项选择题1.ABC2. B3. ABCD4.ABC5.ABCD6. ABCD7.ABCD8.ABC9. ABCD 10. ABC二、判断题1.×2.√3.×4.×5.×6.×7.×8.√9.√10.√三、材料分析题材料题1:(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可以再生产人的劳动能力。
(2)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劳动能力的性质和形态。
第7章_课程与课程改革-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
五、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述评
1、儿童中心课程论:以学生的兴趣、爱好、 动机、需要、情感、态度 、能力为基础,即 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杜威:兴趣与直接经验; 罗杰斯:主体性自我/自我实现。 2、学问中心课程论:布鲁纳:学术性,学科 体系,按智力特点/心理发展顺序与阶段编排 发现法,新成就/更新,专家设计。 3、社会中心课程论:围绕重大社会问题组织 课程,以社会改造为出发点/变革社会的功能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现代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主讲:郭孔生
二、课程类型与结构(P219-220,领会)
• • • • • •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四)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基本发展 共性 选修课程---性发展(需要 兴趣爱好) (五)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又称为“正规课程”和“显在 课程” • 隐性课程——又称为“隐蔽课程”和“潜在 课程”
《现代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主讲:郭孔生
三、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及有关理论
(一) 知识因素
学校课程必须要以人类的认识成果,“知识”的发展状况 为基本依据
(二)学生因素
现代课程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研究学生的学 习课程的情感和意志活动规律
(三)社会因素
• 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必然会影响和制约着相应的 学校课程,影响和制约着课程目标的性质、课程设置的类 别、课程选择的内容 • 中国奴隶社会学校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 中国封建社会学校课程:四书五经《大学》《论语》《中 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现代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与课程改革 主讲:郭孔生
数学(1-9年级)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
导论:一、教育学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思想或主要观点(判断或选择题)我们把教育历史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前教育学阶段代表人物和代表作:(1)①先秦时期乐征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②《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对孔子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言论、见解和论说的汇集(2)西方:苏格拉底、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这是西方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也是人类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1)教育学雏形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①(捷克)夸美纽斯的1632年《大教学论》,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标志着教育学已经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普及初等教育,班级授课制。
(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的问世。
这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他创立的教育学称为传统教育学)3现代教育学的代表是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提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教育即生活。
第二:教育即个人经验的增长。
第三:教育是生活。
第四:学校的课程是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打破了原来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第五:教育教学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才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第六,在教育教学中药注重学生的创造性。
P84、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或者是教育规律。
P11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一、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典型特征(判断或选择)1.原始教育有如下特征:P19(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2.古代教育有如下特征:P20(1)出现了学校教育,教育目标狭窄。
(2)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性质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现代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补充绪论一、教育学教育学(Pedagogue)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说明,从纵向上看,有落后的、原始的教育现象,有以四大发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1640年英国兴起第一次产业革命之后,人类生产由过去的手工操作飞跃为采用半机械化的形式进行生产,继而便产生了近代社会、近代教育,现代社会、现代教育乃至今天的当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1)学校教育,即在学校中进行的各级各类教育。
(2)家庭教育,即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
(3)社会教育,广义的指旨在有意识的培养人,有益于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狭义的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实施的教育。
(4)自我教育,指人们自我组织的自学活动以及自省、自修行为。
(5)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人类的教育活动不仅有其历史性,而且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教育中有很多矛盾、很多规律。
但从根本上看,贯穿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之间的矛盾或关系。
教育中方方面面的矛盾或关系都是由此派生出来,最终又复归到这两个基本规律中的。
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形成发展中渐次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它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教育基本规律的揭示和阐明上,它的研究任务是为具体的教育学科提供最一般的理论指导,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处于基本理论学科地位。
三、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产延续的手段,它通过培养人为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服务。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 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首先是社会现实; • 其次是理论根源。 •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观 •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 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建国以后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是什么? 2、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 3、素质与素质教育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 • • 三、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 (三)“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渡的应试倾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 多样化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 1、完整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 2、和谐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 3、多方面发展 • 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 展。 • 4、自由发展 • 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 三、教育目的功能 •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 行调整。 •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题库选择题
一、选择题:第1章教育技术概述1.*教育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B ) P.8A. 19世纪末、20世纪初B. 1918—1942C. 二战时期D. 1945---19552.*在我国教育技术的出现是一项内容的出现为标志 (C) P.5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C. 电化教育D. 虚拟技术3.在美国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实践和研究领域而出现是始于下列哪一项内容 (D) P.9A. 计算机辅助教育B. 网络技术应用C. 程序教学法D. 视听运动4.大约在何时我国已开始进行幻灯教学实验 (C) P.11A. 19世纪末B. 1922C. 20世纪20年代D. 1936年5.哪位学者最早提出使用程序教学机解决教学问题 (B) P.9A. 戴尔B. 斯金纳C. 克劳德D. 加涅6.下列说法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C) P.9A.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B. 20世纪60年代早期CAI系统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C. 当前,CAI系统在学校的广泛应用说明个别化教学已成为学校教学的主要形式D. 早期的CAI系统的产生曾受到斯金纳程序教学的强烈影响7.*教育技术领域的最后定义是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哪一年作出的 (D) P.4A. 1972B. 1973C. 1977D. 19948.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1994年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结构的内容是 (B) P.4A.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B.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C. 理论与实践;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为了促进学习D. 关于设计、开发、利用;关于管理和评价;关于过程与资源;为了促进学习9.*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 (C) P.5A. 信息和人员B.课程和课件C. 设计和制作D. 技术和环境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1.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 (A ) P22A. 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B.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C. 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D. 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2.桑代克试误理论的基本观点是(A)P23A.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 B.学习是认知-发现C.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D.学习是学习者主支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3.谁提出了程序教学法(B)P25A.桑代克 B.斯金纳 C.维特罗克 D.布鲁纳4.*下列不属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的是(D)P25A.积极反应原则 B.及时强化原则 C.小步子原则 D.促进迁移原则5.在开发计算机教学辅助课件时采用的主要理论是(B)P26A.试误法 B.程序教学法 C.认知-发现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6.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不包括(B)P29A.感受器 B.感受控制器 C.短时记忆 D.长时记忆7.*下列不属于支架式教学的环节是(B)P35A.搭脚手架 B.告知目标 C.独立探索 D.协作学习8.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D)P36A.知识的传播者 B.学生的保姆 C.学生的家长 D.学生的帮助者9.*下列是建构主义理论的观点是(C)P33A.学习是塑造行为的过程B.学习是个人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主动控求知识的过程C.学习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主动建构来的过程D.学习是个体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第3章视听与传播理论1. 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是 (A)A. 香农一韦弗模式B. 施拉姆循环模式C. 香农一施拉姆模式D. 贝罗模式2.在香农一韦弗模式中,噪声产生于哪一部分 (B)A. 编码B. 信道C. 解码D. 接受者3.贝罗模式是香农一韦弗模式在哪一方面的一个发展 (C )A. 教育学B. 媒体理论C. 社会学D. 传播学4.谁提出了“经验之塔” (C)A. 香农B. 麦克卢汉C. 戴尔D. 施拉姆5.在经验之塔中,最高层是 (A)A. 言语符号B. 视觉符号C. 观摩示范D. 设计的经验7. *戴尔“经验之塔”强调的是 (D ) P.48~P.50A. 做的经验B. 观察的经验C. 抽象的经验D. 给学习者的刺激8.传播过程是一种信息传送和什么的过程 (B)A. 反馈B. 交换C. 编码D. 解码9.*编码的过程是 (B)A.信息转换为符号B.信息转换为信号C.符号转换为信号D. 信号转换为符号10.戴尔“经验之塔”的第一层是 (A) P.48A.直接有目的的经验B.设计的经验C. 演戏的经验D. 观摩示范第4章视听媒体辅助教学1. *媒体根据什么标准可分为电声类媒体、光学投影类媒体、电视类媒体、计算机类媒体 (A)A. 物理性能B. 传播范围C. 呈现的形态D. 使用方式2.最便于重现的媒体是 (A)A. 教科书B. 幻灯投影C. 无线广播D. 电影电视录像3.接触面最广的媒体是 (D)A. 教科书B. 幻灯投影C. 录音和计算机D. 电视和无线广播4.由于媒体的什么特性,一些专家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 (B)A. 固定性B. 扩散性C. 重复性D. 能动性5.教学媒体能够把丰富的教学经验逐渐积累并传递下去,是因为教学媒体的 (A)A. 固定性B. 扩散性C. 重复性D. 能动性6.投影媒体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B) P.70A. 化学成像B. 光学成像C. 光化反应D. 实物成像7.录像机与录音机工作原理的相同点是 (B)A. 都采用磁头高速扫描B. 都是利用电磁信号转换C. 都可录制两面节目D. 都采用多磁头结构8.任何彩色图像都可分解为哪三基色 (C) P.76A. 红、黄、白B. 红、绿、黄C. 红、绿、蓝D. 红、黄、黑9. *有利于阐明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的教育电视节目类型是 (B)A. 辅导型B. 讲授型C. 图解型D. 表演型第5章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1. 下面属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简称的是 (C )P85A. CMIB. CADC. CAID. CAM2.计算机作为教学目标指的是 (B )P85A. 利用计算机来进行各种学科的教学B. 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对象和内容的教学C.把计算机作为教学工具来使用的教学D.把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来使用的教学3.有一个听写英语单词的教学课件供学生使用,即计算机读单词,学生通过键盘输人单词,最后计算机评分。
(串讲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 • • 第五节 教学原则 √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 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媒体以及教学评价等均起指导 作用。 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教学规则是教学 原则的组成部分和具体细节,每个教学原则都包含一系列的教 学规则。 (二)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 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7-11章 主讲:郭孔生
第七章 课程
• • • • • • • • • • 二、课程编制的原则与方法 (一)课程编制的各种原则体系 1、史密斯课程编制的五大准则 系统知识准则、历久尚存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要准则 、社会发展准则 2、克尔的课程编制三原理 一是统合,二是反复,三是系统 3、伊藤信隆的课程编制五原则 互补性原则、准备性原则、教育转换原则、价值统一原则、法 规依据原则 4、课程专家会议论课程编制的原则 囊括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 教学理论*
• 第三节 教学过程 √ •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活动的时 间流程。它的指称有几个层面:一是指一节课为时间单位、从 开始上课到下课的教学过程;二是指为完成一个教学单元或一 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课题的教学任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教学 过程;三是指在一个教育阶段里,比如小学期间、初中期间等 ,从入学到毕业的教学过程;四是指贯穿在从幼儿园到大学的 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教学过程;五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中的教学过程。 • 二、教学过程的动力 • (一)教学过程动力的实质 • 教学过程的动力,也就是教学动力,是由教学内外部各种相关 因素产生的,促使教学主体从事教学活动,推动教学过程周而
(二)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章节笔记归纳与试题&答案(课程代码00442)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广义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而其中学校教育是所有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
所谓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与其他教育活动比较,学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同时,学校教育的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3.教育学:从宏观上说,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从中观上说,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从微观看,教育学是以广义的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4.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亦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5.教育产生的条件:(1)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
6. 学校教育出现(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
(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7.简述西方教育史上五大教育思想家柏拉图、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在教育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答:柏拉图1“学习即回忆说”,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2他提出了理想国的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
他认为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3 作用:《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现代教育学第七章练习(1)(2)
《现代教育学》练习:第七章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D)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B)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B )A课程类型B教学计划C教学大纲D教科书5.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
“三基”指的是(D)A读、写、画B读、画、算C画、写、算D读、写、算6.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的课程,属于(B )A实践型课程B研究型课程C拓展型课程D知识型课程7.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把课程分为(A )A地方课程B研究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D社会中心课程8.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A )A孔颖达B朱熹C孔子D孟子9.真正全面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B)A克伯屈B杜威C卢梭D福禄贝尔10.以下属于综合课程的是(D)A语文B数学C英语D科学11.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人类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的课程是(A)A学科课程B综合课程C活动课程D隐性课程12.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开设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是(D )A活动课B综合课程C必修课程D选修课程13.我国学课程计划的最基本部分是(A )A课程设置B学科顺序C课时分配D学周安排14.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D)A课程目标B教学目标C教学计划D教学大纲15.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B)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16.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D)A实现“三个面向”B实践“三个代表”C促进国家发展D推进素质教育17.展示学校办学宗旨和特色的课程是(C )A地方课程B国家课程C学校课程D学科课程18.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A)A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B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C满足社会、价值提高升学率的要求D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19、教育部于( C )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
《现代教育学》试题及参考答案(师范类)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一、概念解释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点。
2.全面发展教育----全面发展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实施的旨在促进人的素质结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系统教育。
3.个体本位论----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4.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5.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教育,它以分数或升学率作为教育质量的标准,突出教育的筛选、甄别功能,是一种“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学生”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二、问题简答1.教育目的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宏观性。
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的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第二,预期性。
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第三,强制性。
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第四,时代性。
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的气息。
2.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哪几种?参考答案:基于教育主体的教育目的类型有以下两种:第一,外在的教育目的和内在的教育目的:所谓外在的教育目的,即作为主体的社会既定的教育目的,是一种通过合法化形式(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表现出来的教育目的,因而又称为“正规的教育目的”;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则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
教育学第七章教案
标题:教育学第七章教案引言:教育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的是教育的原理、方法和过程,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和个性。
本文将针对教育学第七章的内容,设计一份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 了解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2. 掌握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3. 分析和评价不同教育模式的优缺点;4. 思考和探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重点本章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教育的定义和目的;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介绍;3. 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分析;4. 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章的重点是学生对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对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本章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分享意见和观点。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相关教育实例和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教学步骤本章的教学步骤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引入阶段:- 介绍本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并引发学生对教育学的兴趣和思考。
- 利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教育实例,引发学生对教育问题的讨论。
2. 探究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教育模式和教育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3. 实践阶段:- 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分析教育学在实践中的应用。
-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探讨如何改进现有的教育模式和制度。
4. 总结阶段:- 对本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
《教育学》各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狭义教育•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出现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
•制度化教育出现的标志是近代学校系统的形成。
•在世界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下半期。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美国教育家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中主张取消学校制度,走向学习化社会。
•非制度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我国近代学制创建于清末。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学校教育,称为义务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促进百家争鸣盛况的形成,并成为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的是私学。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在古代教育中,“以僧为师,以吏为师”的是古代埃及(不是古印度、故中国、古希腊)。
•古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军事体操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
•主张“有教无类”的古代教育家是孔子。
•汉代武帝以后,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向汉武帝提出这一建议的是董仲舒。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作是《学记》。
•墨家认为,在获得知识的理解上,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三种途径。
•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苏格拉底问答法的问答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教育学第四-六章背诵要点整理(带口诀)
教育学第四-六章背诵要点整理(带⼝诀)教育学四-六章背诵要点整理客观:1、教育⽬的的价值取向个⼈本位论:LOOKS孟福马泰社会本位论:纳社会孔赫图涂2、旧中国的学制演变:壬(壬寅学制)颁布,癸(癸卯学制)实施,丑(壬⼦癸丑学制)男⼥,美国戌(壬戌学制)3、课程类型:属性动动学学(活动课程、学科课程),组织分分合合(分科课程、综合课程),要求必修选修,呈现显隐结合,主体国校地⽅,任务基拓研研主观:1.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精神(内涵)1.坚持社会主义⽅向性2.坚持全⾯发展3.培养独⽴个性4.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5.注重提⾼全民族素质(两坚持,培养,结合,提⾼)2.全⾯发展教育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全⾯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1.“五育”在全⾯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全⾯发展不能理解为要求学⽣“样样都好”的平均发展2.“五育”各有其相对独⽴性:“五育”中的每⼀组成部分都有其相对独⽴性,有其特定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对其他各育起着影响、促进的作⽤,各育不能相互代替3.“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性: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紧密相连,她们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个统⼀的整体。
它们的关系具有在活动中相互渗透的特征。
3.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向全学⽣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全⾯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的教育(提速个性创两全)4.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种认识过程2.教学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发展的过程5.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2.教师主导作⽤与学⽣主体作⽤相统⼀(双边性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相统⼀(发展性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教育性规律)舰(间)长(掌)传(传授)教(教师)6.教学过程的结构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中⼼)3.巩固知识4.运⽤知识5.检查知识⼀动机,四知识7.教师应该如何备课做好三⽅⾯的⼯作:专研教材、了解学⽣、设计教法,即备教材、备学⽣、备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教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三备,三计划8⼀节好课的标准1.使学⽣的注意⼒集中2.使学⽣的思维活跃3.使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4.要使个别学⽣得到照顾9.上好课的基本要求1.教学⽬标明确2.教学内容准确3.教学结构合理4.教学⽅法适当5.讲究教学艺术6.板书有序7.充分发挥学⽣的主体性10.布置作业的要求1.作业内容符合课堂标准的要求2.考虑不同学⽣的能⼒需求3.分量适宜、难度适度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7.作业要有典型意义和举⼀反三的作⽤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的思维,含有⿎励学⽣独⽴探索并进⾏创造性思维的因素9尽量同现代⽣产和社会⽣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求理论联系实际11.主要的教学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序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量⼒性原则猎⼈执起⼸,寻找⼀英⾥外的狐狸当粮⾷12.贯彻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原则的要求授予学⽣科学知识的同时进⾏思想教育,要将教书与育⼈相结合,贯彻要求: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思想品德教育3.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进⾏思想品德教育4.不断提⾼⾃⼰的业务能⼒和思想⽔平13.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要求使学⽣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引导学⽣解决实际问题,贯彻要求: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引导和培养学⽣运⽤知识的能⼒3.加强教学的实践能⼒,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综合运⽤知识的能⼒4.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能⼒训练的关系5.补充必要的乡⼟教材14.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要求尽量利⽤学⽣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获得⽣动的表象,从⽽⽐较全⾯、深刻掌握知识。
现代教育原理章节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教育概说一、多项选择题1.对普通教育学的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专门研究时又分为(ADE)p9A、教学论B、学校管理学C、教育心理学D、德育论E、教育原理2.在中国古代,为后来中国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著作有(BC)P7A、《史记》B、《论语》C、《学记》D、《墨子》E、《战国策》3.从根本上看,贯彻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基本规律是(AD)P15A、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B、教育与自然之间的矛盾C、教育与课程之间的矛盾D、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矛盾E、教育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二、填空题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始。
P8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
P193.教育的本质就是人的培养。
P27三、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狭义):P5广义教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一种社会活动。
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服务的人。
2.教育学:P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研究教师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是一种理论形态。
3.教育科学:P8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4.教育现象:P10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5.教育问题:P12当某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甚至因其违反教育规律或社会发展规律,阻碍了教育或人的身心发展而急需改变时,这种教育现象或教育行为就成了教育问题。
教育学1-3阶段练习题及答案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一阶段练习题考试科目《教育学》第1章至第3章(总分100分)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姓名:得分: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1.广义的教育最早产生于( A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2.《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 C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苏格拉底3.苏格拉底把帮助别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式称之为( D )A.发现法 B.讲授法 C.演示法 D.助产术4.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对我国产生广泛影响的教育专著是( D )A.《教育诗》 B.《理想国》 C.《论共产主义教育》 D.《教育学》5.“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是( A )A.杜威 B.马斯洛 C.赫尔巴特 D.乐正克6.人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我们要( D )A.循序渐进 B.不凌节而施 C.因材施教 D.抓好关键期教育7.道德素质属于什么素质( A )A.社会素质 B.生理素质 C.身体素质 D.心理素质8.人才培养的总要求称之为( B )A、培养目标B、教育目的C、教学目标D、课程目标9.现代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B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苏格拉底10.“论演说家的教育”的作者是( C )A.夸美纽斯 B.杜威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ABCD )A、遗传素质B、环境C、学校教育D、实践活动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 ABCD )A、教育全民化B、教育终身化C、教育民主化D、教育信息化3.美育要培养学生那些能力( ABD )A、感受美的能力B、鉴赏美的能力C、社交能力D、创造美的能力4.人的素质包括( ABC )A、自然素质 B、心理素质 C 、社会素质 D、道德素质5.近代教育的特点是( ABD )A、教育国家化B、初等教育义务化C、教育宗教化D、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三、判别题:(每小题1分,共14分)1.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本章主要内容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1.课程词源分析 2.课程定义多样性分析
1.课程的词源分析
汉语词源分析:课程是”功课及其进程”, 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的英文名称是“curriculum”,意思 是“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起源于 拉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 (race-course)。椐此,西方最常见的课 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第三,把研究课题相关但理论体系不同的各种理 论加以比较,需要产生行动过程并预计其道德 后果的能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 ——追求实践兴趣
实践的课程开发: (1)并不是不要理论的指导; (2)要反对对“外来的”理论过分的、无根据的依赖; (3)强调课程理论的重建与发展; (4)强调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课程决策过程。
实践的艺术
(1)观察的艺术,或“感知的艺术” , 要有意地进行“无关扫描”;
(2)问题形成的艺术:诊断问题—权衡对 问题的表述—选择最佳的问题表述方式;
(3)“问题解决”的艺术:问题解决备择 方案的形成—评估可能的结果—权重和选 择—决定何时终止审议并开始采取行动。
准实践的艺术——实践艺术的延伸
由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博比特的 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课程工程”。
(2)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1923年,查特斯(W. Charters) 出版了《课程编制》 (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 书。把课程开发活动解析为七个步 骤:确定主要目标;分析活动;目 标排序;选择;精简;收集措施;现 代主义课程理论。
教育学教材体系结构
教育学教材体系结构传统教材:总论(第1、2、3、4章)教学论(第6章)德育论(第7章)管理论(第8、9章)新增加:课程论(第4章)教育科研(第10章)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现象与人类社会共始终,教育不会消亡,具有永恒性,但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形式、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出现变化。
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教学机器、网络平台等先进教育技术的不断深化,学校教育会逐渐走向消亡。
这是不对的。
扩展:教育的起源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法),他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动物界也存在着教育,生存竞争的本能是教育的基础。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动物的学习是本能行为,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二者有根本的不同,这种观点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美),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教育中有模仿的因素,但模仿并不等同于教育,把教育这种有意识的行为混同于无意识的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
3、劳动起源说:关于教育起源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因为:(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由于劳动,才实现了由猿到人的转变,才有了大脑的进一步发达,才有语言的产生,才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2)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在劳动中积累了一定的和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使社会不间断地延续和发展,就必须把这些传授给下一代。
小学教育:基础教育: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 和以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 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人性不变、理性是人的最高价 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基本特征:永恒化、理想化、人性化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 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 育目的观。 哲学基础:实在是变化的而不是永恒的;事 物应该具有有用性 基本特征: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重 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重视科学教育
•
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 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首次将我国的职业归并为八 大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一类,被定义为“从事各级各 类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定义与 标准
• 定义: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 业,并且得到社会承认的发展结 果和教育从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 的过程。 • 标准:一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 提高;二是保证教师专业地位和 职能发挥的客观环境。
教师的义务
• 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 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 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 • 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 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 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 会活动; •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 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
职业与专业
• 职业:是一种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 ,现代社会的职业体现为一种行业 标准。 • 专业:也称专门职业,是指经过专 门教育或训练,具有较高层次的知 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按照一定专业 标准所从事的专门职业。
教师职业是不是一种专业?
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过程
•
教师职业的最大变化是由于近 代师范教育的兴起,以拉萨尔在 法国创办世界第一所教师培训机 构开始,德国也在1684年首办教 师讲习所,作为教师职业的专业 发展制度的起点,逐步发展成为 大学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劳动价值
•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 需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教师劳动价值 的主要属性,也是体现教师社会地位和 教师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志。 •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 劳动对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者否定 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 神需要的程度。
辨 析
教育方针
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 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 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培养目标
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 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
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 步具体化。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教师的专业发展
•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根据社会发 展的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逐步缩小 与社会期望的差距,成为合格的教育 专业人员的过程。 • 专业精神的发展 • 专业知识的发展 • 专业技能的发展
教师劳动的特点
• 示范性 • 创造性 • 系统性 • 学习性
教师的社会地位
• 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成员基于社会属 性的差别而在社会关系中的相对位 置以及围绕这一位置所形成的权利 和义务关系。 • 专业地位 • 经济地位 • 政治地位
教师节该不该取 消?
•
假如学生只是把教育看成今后 谋生的工具,假如学生在学校里 看到功利与浮躁盛行,假如学生 看到教育在行政与公权力面前唯 唯诺诺,他们还会感到教育的神 圣与崇高吗?还会敞开心扉接受 教育吗?
教师的权利
• 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 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包括 : • 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学改革和实验; • 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 在学术活动中充发表意见; • 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术成 绩; • 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 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 • 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 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
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 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理论。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根源
• 当社会处于比较混乱无序的时期,一些人,尤其 是那些具有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倾向的思想家就 会极力倡导社会本位论的主张,并以个人来反对 社会,进而期望改变社会; • 当社会处于比较上升和稳定的时期,一些人,尤 其是那些具有唯物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 就会极力倡导社会本位论的主张,并要求以社会 来约束个人,以保持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内容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念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20世纪教育目的观概览
第四节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节 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目的的特征
教育目的是 一种预期的 要求、设想 或规定,是 需要通过活 动去达到的 价值追求; 它是关注的是 个体的总体发 展规格,是对 个人发展的综 合素质要求, 同时也以对个 体的理解与把 握为前提;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 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 方面、多层次和多样 化的发展。
人的全面 发展
• 现代社会需要通才还是做专才?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 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 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的一种教育目的 理论。
乡村教师选择逃离教育:工作累待遇差且 没尊严
• 我小时候玩过家家, 总想着将来有一天能 当老师。可现在我教 书13年,做了11年班 主任,唯一的想法就 是能早日离开这个岗 位。”前不久,记者 在南宁市的一个乡镇 采访时,当地中心校 的语文老师黄淑娟谈
识记部分
领会部分
教育目的,人的全面发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展,教育目的的个人本 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 位论,教育目的的社会 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 本位论,教育目的观, 发展历史,教育目的的 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 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 论的统一是历史的、具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 体的统一,建国以来我 观,全面发展教育,德 国教育目的观的基本精 育,智育,体育,美育,神,五育之间的关系 劳动技术教育
申报要求
• 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 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 • 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按省教育厅 部署补修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并由省教育厅统一组织考试 合格。(申请者学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免于教育学、心理 学考试) • 各级各类学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申请教师资格应参加教师资 格认定机构组织的说课(说课分为:面试、试讲)。(申请学 历为师范专业毕业人员如能提供3个月或以上的教学证明,可 免于面试、试讲) • 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 史,按《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在教师 资格认定机构指定的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教育目的观
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指对教育 所要培养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
1959年,诺斯在剑 桥大学发表了著名 的演讲《两种文化 与科学革命》,他 注意到科学与人文 中联系的中断对解 决世界上的问题是 一个主要障碍。
索卡尔骗局
• 1996年,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 学家艾伦· 索卡尔向著名的文 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 了一篇名为《超越界线:走向 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 的论文,其常识性的错误居然 能够蒙混过关,并最终发表, 实在是对学术期刊的一大嘲讽 。这就是在学术界引起震动的 “索卡尔事件”。
它具有社 会性,体 现了社会 发展对人 的发展的 基本要求;
在形式上, 它表现为教 育观念或教 育思想,并 通过观念影 响和指引人 们教育实践。
• 教育目的的基本定义:所谓教育目的,
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 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 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 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
所谓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
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
的教育目的观。
基本精神:科学精神是教育目的的基础;
人文精神是教育目的的价值方向。
•你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1957年2月: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 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 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的决议》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展纲要》
C U next time!
第六章
教师
内 容
• 第一节 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 特点 • 第二节 教师的权利、义务和价 值 • 第三节 教师的素质
教师为什么是一种职业?
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历 程
教师,是以教育职业或活动为生存、发展 方式的职业群体。
•
英语国家的pedagogy 、法语国家的pedagogy 和德语国家的pedagogik (教育学)均源于希腊 的pedagogue(教仆)一 词,意为照看、管理和 教育儿童的方法。
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 智育
劳动技 术教育
五育的基 本要求
体育
美育
“五育”之间的关系
相对独立性 内在联系 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