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布局反思

合集下载

全媒体时代我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探析

全媒体时代我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探析
名为全职员 阶段 呈现 出不 同的特 征 。 2 0 0 0 年 以前 , 我国 国际传播 能 力 工。 根据规划, 新华社未来每派驻一名驻外记者, 就要在
土化程 度 。
比较 重视 节 目的采编 播 能力 , 而 不注重 目 标 国家 的收 视率 盖 的 力度 , 国外记 者 站纷 纷 建 立 ; 从2 0 1 1 年开 始 , 我国国 际 传播 在前 两个能 力建设 的基 础上 , 加 大了对 海外 推 广营 销 和 受众 服务 的 能力 。 同 时, 通过 节 目的推 广和 品牌 的营
NT E RNA TI ONAL COMM UNI C A T I ONS
业务舔讨
全媒体 时代 我 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探析
韩 娜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 究院博士生 刘笑盈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 院国际新 闻研究所所 长、博 士生导师
近年来, 为提 高 对外 传 播能 力 , 我 国主要 外 向型 媒体
从固定的电子技术 ( 如电缆、 电报、 无线 电) 演变到了具有
高度 移 动 性和互 动 性的 网络。 也 就 是说 , 传播 的固化 时代 已经 终 结 , 全 面 移动 互 联 时代 即将 来 临 。 目 前C N C( 中国 新 华 新 闻电视 网) 和CC T V 在 加 紧海 外落 地 的同 时, 也 更 应该 加 强 自己的全媒体 战 略 。 在 国际 传媒 领 域 , 2 0 世纪9 0 年代 以来 , 以C NN 为代
在传播中不仅要注重中国视角, 而且要加强本土化策 社 。 其他如法新社、 新华社、 俄通社等在建设国际信息采 略。 也就是说 , 根据不同国家的特点 , 编排适合该国家或
民族的电视节目。 例如C NN 国际频 道根据服务地区的不 平面媒体 、 电视媒体也加入到了信息的争夺战当中, 不断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研究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研究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各种媒体平台的国际化运营和海外传媒的建设,使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那么,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存在哪些问题和挑战?应该怎样加强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提升影响力呢?一、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问题和挑战1. 传播主题单一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播主题单一,传播内容缺乏多元化和全方位性。

大多数中国媒体的国际新闻报道以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领域为主,缺乏艺术、文化、体育等其他领域的报道。

这导致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形象和声誉受到限制。

2. 语言障碍由于语言障碍,中国媒体难以将自己的信息传递到全球范围内。

很多中国媒体的报道依靠外文的翻译和转述,表现出的信息易经过滤和失真。

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效果,也会误导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知和了解。

3. 知识结构不足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存在的问题是知识结构不足。

在国际话语体系中,各种文化、习惯、传统都占据着不同的位置,这样就需要媒体人有深厚、广博和系统的知识和思想基础。

但是,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中,媒体人缺乏广泛的视野,整体思维水平不高,导致媒体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局限。

二、加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提升影响力的建议1. 打造利于国际传播的平台中国媒体应该重视国际传播,建设并打造一个具有全球性、公平性、专业性的大型国际传媒平台。

这有助于中国媒体在全球范围内宣传中国,传递中国声音和文化,展示中国形象,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2. 提高语言水平和专业素质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应该加强语言学习和专业训练,提高媒体人的语言水平和专业素质。

只有掌握了外语,才能准确、清晰地传递信息,向全球受众传递中国的文化和信息,树立中国媒体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3. 扩大媒体覆盖面和传播领域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还需要加强内容的多元化和覆盖领域的扩大。

中国媒体应该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增加对中国以外地区的报道,增加体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报道,使全球受众了解更多各种方面的中国信息和文化。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

重点话题INTERNA TIONAL COMMUNICA TIONS崔鹏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处副处长王峰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处处长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百年未遇之大疫情牵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加速演变。

西方不断升级负面议题,不遗余力对我攻击抹黑,加剧打压我媒体机构,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更大压力、更新挑战。

新形势下,研究改进国际传播方式、提高对外传播的贴近性和有效性,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国际传播存在的问题1.对传播对象的研究不够深入,精准性和贴近性不足。

对外传播一定要了解当地受众喜欢什么、想看什么,清楚他们的阅读习惯、风格偏好,实现精准传播、贴近传播,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但一些对外传播媒体往往习惯于沿用传统模式,不管不顾搞“大水漫灌”,经常出现“千稿一面”,甚至照搬照抄内宣报道,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重点、没有层次的传播方式,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宣传味道过浓,政治色彩、意识形态色彩过于突出。

对外传播过程中,我国媒体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等,本是应有之义,但有的媒体往往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灌输”,政治色彩过于突出,意识形态色彩过于明显,与境外舆论场格格不入。

突出表现在对外传播主题过多集中于重大议题、严肃话题,缺乏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绘,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效应,无法与海外受众形成共鸣。

①3.习惯“报喜不报忧”,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比例失调。

对外传播应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被部分媒体片面理解为“报喜不报忧”,对我国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三缄其口、三言两语,给外界造成心态狭隘、不愿正视自己的印象。

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捂盖子”的处理方式只会“捅娄子”,单纯追求“正面报道”更可能带来“负面效应”。

事实上,对外传播更需要“正面效果”,而不是简单的“正面报道”。

论中国国际传播的优势及其应对策略

论中国国际传播的优势及其应对策略

论中国国际传播的优势及其应对策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一带一路”倡议、新冠疫情期间的援助行动以及5G技术等。

这些成果也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传播方面的优势及其应对策略。

一、中国国际传播的优势1.文化传承优势:中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这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品牌价值,也为中国国际传播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优美的文化之一,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在国际传播中,中国利用其文化传承优势,成功推广了“文化进万家”的文化战略,以传递“中国声音”,增进各国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2.国际视野优势:中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传承的国家,背靠亚洲、面向世界,凝聚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中国在国际传播中突出了其开放与包容的国际视野。

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构建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3.国家形象塑造优势:中国在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的崛起,感召世界目光。

同时,中国秉持和平发展理念,倡导新型国际关系,注重自身形象的维护,在国际传播中塑造了独特的国家形象。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创造性提出并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传递出大国担当和负责任国家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二、中国国际传播的应对策略1.平等相待策略:中国发展需要世界,中华文明也离不开世界文明。

因此,中国国际传播战略要遵循平等相待的原则,尊重各国文化传承和发展道路。

在与各国交流合作中,以平等的姿态,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避免利益冲突,提高传播话语权和影响力。

2.创新传播策略:随着全球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面对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的传媒形态,中国要不断创新传播策略,适应和引领时代发展。

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的国际传播新模态——以“新四大发明”为例

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的国际传播新模态——以“新四大发明”为例

中外互鉴 |新媒体时代下,中国的国际传播新模态——以“新四大发明”为例□叶育鑫钟思雨/文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国际文化传播经历了根本性的变革。

传统的文化传播渠道和模式因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被重塑,社交媒体、网络直播、论坛博客等多元化的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国际传播的新阵地。

中国的国际传播亦需适应新的传播环境,以更加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而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四大发明”国内外的新媒体材料,研究我国当代的国际传播新模态。

1 新四大发明1.1“新四大发明”概念的由来“新四大发明”这个概念最早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提出[1]。

在2017年5月,该研究院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发起了一次为期一周的调查,对象是该校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个国家不同专业和宗教信仰的留学生。

通过留学生的投票评选,最终确定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包括高铁、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

这个概念通过这次调查逐渐传播开来,成为表达中国创新和科技发展成就的象征之一。

这四个方面代表了中国在交通、电子商务、支付和共享经济等领域的显著进步。

1.2“新四大发明”的横空出世1.2.1 高铁高铁如今早已成为一张响亮的中国名片。

据人民日报统计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5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70%以上,是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商业运营速度最高、高铁技术最全面、运营场景最为丰富的国家。

中国不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高速铁路网,还向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材料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

中国高铁的发展经历了快速的扩张和技术进步。

中国高铁网络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络之一,覆盖了国内大部分主要城市,以及连接到中国的国际铁路。

中国高铁技术也逐步向国际市场输出,参与了多个国家的高铁项目。

1.2.2 移动支付移动支付将中国的互联网、终端设备、金融机构有效地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型的支付体系。

移动支付不仅仅能够进行货币支付,还可以缴纳话费、燃气、水电等生活费用[2]。

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反思与展望作者:李宇来源:《对外传播》2015年第02期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一项外宣工程,致力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

启动至今,我国国际传播整体实力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以广播影视领域为例,截至2015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中、英、法、西、俄、阿和英语纪录7个频道,进入171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全球建立了2个海外分台、5个中心站和63个记者站。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56个国家开办了102家海外落地分台,播出频率134个;在海外建成8个地区总站、32个记者站和23个海外节目制作室。

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已经建成了美国、亚洲等9个平台,全球付费用户总数为17万。

中国网络电视台建成了7个海外本土化网站,以英、西、法、阿、俄、韩6种语言播出,各类客户端全球用户安装量超过了3.2亿次。

在国际传播实力提升的同时,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未能同步发展,各种问题也日益明显,有学者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模式相对简单、力量相对分散、渠道相对单一、实效相对不强”。

①当然,问题不限于此,需要反思之处甚多。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对外传播实践的沿袭和升级,在新的国际形势、传媒格局和技术环境下,我们需要认真反思、重新审视国际传播的目标定位、理念和举措等问题,以更好地做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一、目标定位不够准确,未充分体现“国际”特征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环境中,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定位包括三个层次:全球市场、区域机构和本土观众,也就是内容产品在理念、标准上要满足全球市场要求,在运营、合作上要注重区域性的媒体机构,在节目播出上要满足本土观众的内容需求和媒体消费习惯。

反观当下国际传播实践,内容建设虽然力求“全球视野,国际表达”,但在内容上仍苛求“内外有别”。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2014年底在一次与媒体的座谈会上谈到,现在的国际传播实际上已经没有了国界的差别,因此节目制作和播出要重新审视“内外有别”的理念。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问题与对策

Challenges,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Status Quo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作者: 段鹏[1]
作者机构: [1]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版物刊名: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页码: 1-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国际传播;智媒时代;国际舆论场;信息疫情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的短板逐渐显现,如何扭转我国在国际舆论场的话语低位,消弭过去在国际传播领域的文化逆差成为摆在我国国际传播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的"5·31讲话"为思考起点,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国际传播所面临的西方国家的话语攻讦、智媒时代的新型挑战和信息疫情的叠加影响等外部挑战,在宏观层面上检视了我国国际传播在战略规划、理论框架、话语体系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尝试着提出我国开展下一阶段的国际传播实践应从布局智能全媒体国际传播战略体系、加强跨领域国际传播协同创新研究、健全话语体系打造立体化国家形象和探索协同化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路径等四个方面着力的策略建议.。

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新媒体时代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新媒体时代以来,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实力不断提升,其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逐渐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

在多个方面,中国都在以新媒体为核心来加强其国际传播能力,成为了一个与世界接轨的大国。

中国新媒体的快速增长中国新媒体起步较晚,但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一个很有威势的新兴产业。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移动互联网最大的市场,拥有超过9亿的网民数量,并且持续不断的增长。

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日平均在线时长已经达到了4个小时,甚至高于了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时长。

这使得新媒体成为了主流媒体,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信息平台之一。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异地性和自由性,可以通过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全方位的信息传播,吸引粉丝、用户的注意力,增加吸引力和互动性。

这也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能力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新媒体在全球的影响力中国的新媒体不仅在国内运营良好,也在国际上拥有了广泛的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中国众多的新媒体平台开始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国际传播。

中国新媒体在海外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不仅有传统上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而且还包括了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等新型媒体。

其中,短视频和直播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全球范围内的新媒体形式。

例如,中国最大的短视频平台抖音(TikTok)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获得了超过5亿的下载量,成为世界上最热门的移动应用之一。

抖音的成功不仅是中国新媒体的一项突破,也彰显了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

同时,中国的官方媒体也通过新媒体渠道扩展国际传播渠道,例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

这些媒体在社交媒体上建立的帐户已然成为世界各国消费者获取中国信息的窗口,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新媒体已经成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除了具备强大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之外,中国的新媒体还立足于多样性和时效性,并且深入了解全球各地的文化与趋势,从而让传递到各个国内和国际的信息更加深入、详尽和立体。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路径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路径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内涵与路径新时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也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国际传播不仅仅是国家在孤立的传统意义上的意识形态输出,还必须考虑并结合全球化的情况来实现全球性的交流和共赢。

这是一个更大范围和更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探讨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国际传播的内涵与路径。

一、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国际传播的开展、网络媒体平台的发展,使得个人、组织、国家大规模的传播活动成为了可能,也使得全球范围内信息互通更加快捷、高效。

而中国国际传播,可以在加强国家综合实力,推动“中国制造”“中国方案”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其文化、发展经验等等。

在提升中国声音的过程中,首先需要确保传播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只有真实的、重要的信息才能够引起外界的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外的媒体关于中国现状的报道,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找到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

其次,在国际传播中,语言和文化的因素也十分重要。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其独特的文化是中国打动世界的重要一笔。

因此,我们可以在出版、影视等方向推广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精神,并通过这些媒介和语言交流扩大和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此外,还可以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培养更多掌握外语的人才,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将中国理念和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最后,中国政府可以通过加倍的支持与协调来推动国际传播的发展,推出多种活动,增加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交流机会,更多地让世界认识中国,增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

二、开拓国际传播新空间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中国国际传播也必须应对国内外媒体变化,拓展新的传播空间。

在媒介上,可以积极进行合作或增加新媒介,在适应全球化的发展和推销自己的同时避免在媒介上的固执、封闭和排斥。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中国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脸书、推特、YouTube、抖音等平台,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故事和品牌。

通过第三方媒体或个人发布视听、文字或游戏等形式的内容,围绕全球重要事件和话题展开国际传播。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

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传播在构建国家形象、传播文化价值观、促进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提升影响力的策略,以期为中国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历程进行回顾,分析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特点和变化。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当前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现状,包括传播渠道、内容制作、受众接受度等方面的情况。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如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国际政治环境等因素对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影响。

为了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将提出一系列策略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媒体品牌建设、提高内容质量与创新性、拓展多元化传播渠道、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等。

通过实施这些策略,有望推动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更大的发展和突破。

本文旨在对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及影响力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为中国媒体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发挥作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不断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将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二、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这些阶段与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变革以及全球化趋势的推进紧密相连。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媒体传播主要集中在国内,对外传播相对较少。

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也逐渐发展并扩大了影响力。

第一阶段,起步阶段(1978-19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开始逐渐打开国门,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此时,中国媒体开始尝试对外传播,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例如,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英语新闻节目,中国日报等英文媒体相继创刊,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窗口。

中国国际传播 面临的整体形势和战略趋势

中国国际传播 面临的整体形势和战略趋势

际传播难以跨越的障碍 , 但新媒体正在构建跨越国界、 时
空同步的网络国际传播 空间, 其影响力正逐步覆盖多个 国家和地区, 新媒体所塑造的传播环境是全球性的。 我们
进入了 一个 “ 全球、 全民、 全媒” 的时代, 这意味着信息的
随着世界经济权 力的分散和转移, 经济增长 波动性 传递彻底突制于不 同地区媒介发展水平、 受众在语 民族和宗教 问题 、 恐怖主义、 贫富差距等 问题 凸显。 世界 变。
性质迥异的地区传播环境是国 主要大国国际战略调整进一步深化, 加大了 大国间战略互 言和文化上的差异等因素,
信、 互动的难度。 地 区格局正处于加速演变的关键时期。 西亚: I c T  ̄ F - 地 区动荡进一步加剧 , 呈现长期化 、 复杂化 、 国 际化趋势。 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稳定性降低 , 中国周 边地缘政治环境有恶化趋势。 和保护主义倾向增强。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 国际经济
制障碍较多。 新的困难和挑战的出现 , 说 明中国发展进入 分。 国家形象的内涵在不同时期根据国内外形 势发展需
到 了新 的历史 起 点 上 , 中国道 路 走 到了新 的历 史 时期 。 新
要, 有着不同侧重 。 随着传播的全球化趋势和金融危机 、 国家形象的全新组成部分。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 未来必将更多参与和处理全球公共事务, 由此, 中国的态
时期, 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 , 参与全球治理的主体 日益增 多, 但全球治理缺乏权威 、 规则和有效性。 国际社会关于 识共治的难度增加 , 金融 危机 、 网络安全、 气候变化 、 生 态环境、 恐怖主义、 核扩散等将继续困扰世界。 未来一段 局调整, 新的挑战层出不穷, 如何推进全球治理成为愈发

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

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

国际传播的三个关键:全媒体·一国一策·精准化作者:胡正荣来源:《对外传播》2017年第08期2017年1月18日,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提出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这给中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近年来,西方社会风云变幻,“黑天鹅事件”频发,使得启蒙时代以来的资本主义主流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和反思。

与此同时,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经济发展与民族复兴广获国际关注,中国理念、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全球吸引力也日益增强。

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现代国际传播新体系,下一步更应“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注重内涵发展,善用新兴媒体,制订“一国一策”,增强传播实效。

我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三个思考:第一,应建设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第二,应采取“一国一策”的原则制订国际传播方案;第三,应强调以精准化为特征的国际传播效果。

一、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手机等移动终端成为当代人重要的工作和生活工具,社交媒体成为社会交往和舆论流通的重要场域,同时,智能技术的广泛渗透再次改造了媒体图景。

目前,我国的国际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倚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对新兴媒体的调动则有力不从心之感。

然而媒体潮流难以逆转,新兴媒体不容忽视。

以美国为例,前任总统奥巴马善用脸谱网(Facebook)赢得支持,现任总统特朗普则被称为“推特(Twitter)总统”。

我国的国际传播主力军应当更加注重新兴媒体、新兴技术、新兴终端的运用,构建立体化、智能化、多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全流程的新型国际传播体系。

这一新型国际传播体系,必然与媒体融合的大趋势相适应。

互联网发展已经走过了门户网站时代(以流量为核心)、社交媒体时代(以用户为核心),正走向智能媒体时代(以数据和场景为核心)。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经由深度媒体融合而共同走向智能媒体,未来的国际传播也将充分利用新的媒介体系。

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及意义探析

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及意义探析

新时代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及意义探析文/常情(渤海大学..辽宁锦州..121000)摘要:进入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打开了新局面,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涉及国际传播工作的主流媒体、相关国际机构及个人必须不断探索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

总体看来,主要通过构建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开展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国际活动以及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来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新时代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让世界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利于扭转我国“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被动局面,有利于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作贡献。

关键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路径 意义新时代产生新机遇,引领新发展,国际传播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外宣格局以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围绕如何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相关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为新时代推进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当前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状1.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取得新进展理解新时代国际传播理论和实践,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总体历史背景下展开[1]。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由多主体构建和应用的、比较立体的国家对外宣传格局初步建立,国际话语权正在稳步提升。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坚持守正创新,对内、对外宣传工作的体制机制得以理顺,一批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较高的媒体集群逐步被打造出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了广泛传播。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等一批中央主流媒体在党的领导下不忘初心和使命,全面宣传党的主张、宣介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方案,积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探寻各种形式与国外媒体进行交流和合作,在国际传播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除此之外,一些民营媒体也走出国门,积极向国际化方向拓展,取得了不少成果。

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

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

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摘要】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变得愈发重要。

媒体融合带来了新的传播方式和形式,但也带来了挑战,传统媒体需要转型适应新的环境。

新媒体则为传播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但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和可信度的挑战。

国际传播的挑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之间的差异,因此需要有效的应对策略。

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播方式,要想在国际传播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不断运用新技术提升传播效果。

结论指出,新时代下应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媒体发展,创新思维是推动媒体发展的关键,加强国际合作可以促进传播格局的提升,实现更多国际文化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新时代、新闻媒体、国际传播、媒体融合、传统媒体、转型、挑战、新媒体、机遇、发展、国际传播、策略、新技术、影响、创新思维、国际合作、传播格局提升。

1. 引言1.1 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新时代新闻媒体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新闻媒体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手段,实现了更广泛、更深入、更实时的国际传播。

新时代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不仅要关注媒体融合带来的转变和挑战,也需重视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发展。

传统媒体面临着阅读量下滑、媒体信任危机等问题,需要不断创新,拓展传播渠道,提升内容质量,以适应新时代的传播需求。

新媒体的崛起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但也带来了信息真实性、可信度等问题。

媒体机构需加强自律,提升内容审核能力,确保新媒体传播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中,需要注重新技术对传播方式的影响。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改变媒体传播的方式和形式,提升传播效率和效果。

新时代下应对国际传播的策略应包括创新思维推动媒体发展,加强国际合作促进传播格局提升。

只有不断学习、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媒体才能在国际传播中保持竞争力,为推动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做出贡献。

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点评

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点评

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点评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以下是我的点评:
首先,我认为我们需要更好地掌握国际传播的核心技术。

这包括了翻译、编译、制作、传媒、营销等一系列技术。

只有掌握了这些核心技术,我们才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更多的国际传播平台。

这不仅包括了新闻机构、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统媒体,还包括了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

只有建立了更多的国际传播平台,我们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传递我们的声音。

最后,我们需要注重“软实力”的建设。

在国际传播中,“软实力”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了文化、语言、教育、科技等方面。

只有通过“软实力”的建设,我们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我们,接受我们。

综上所述,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战略任务,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

我相信,在我们不断的努力下,我们的国际传播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 1 -。

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时代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目录一、内容概要 (2)二、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 (3)三、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挑战 (4)1. 国际传播格局的复杂多变 (5)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交流挑战 (6)1.2 各国信息传播能力的差异与不平衡 (7)2. 传播技术与手段的迅速变革 (9)2.1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10)2.2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挑战 (11)3. 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现象 (13)3.1 文化差异导致的传播障碍 (14)3.2 传播内容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问题 (15)四、应对策略 (17)1.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18)1.1 提升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建设 (19)1.2 加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20)2.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国际传播手段 (21)2.1 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能力 (23)2.2 创新国际传播内容与形式,提高传播效果 (24)3. 尊重文化差异,推进文化交流与互鉴 (25)3.1 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需求与特点 (27)3.2 加强文化产品的本土化与全球化平衡设计 (28)五、实施路径与保障措施 (29)一、内容概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

在这一背景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已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际传播能力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既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但同时也使得舆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国际传播的难度和不确定性增加。

文化差异和国际形象塑造问题也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考量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是提升国际传播能力需要面对的挑战。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摘要:当下,国际传播力不仅有利于塑造国家的形象、传递民族文化,还会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关系造成影响。

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状况。

本文首先对当下我国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领域中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

关键词:国际传播;主流媒体;话语权当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传播。

而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国家的主流媒体参与传播、进行议程设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际传播指的是通过政府、组织、个人进行的跨越国界的信息传递过程。

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个人的传播能力有限,在国际传播中起到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而主流媒体例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具有较强的传播力、公信力,因而成为了西方社会了解我国的重要渠道。

一、主流媒体国际传播力面临的困境(一)议程设置能力缺失在当下这个眼球经济的时代,媒体在对信息进行筛选、呈现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发行量以及关注度的影响。

这会对媒体议程设置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议程设置本身就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通过对信息的解读、加工实现传播。

这种软实力可以设置优先议题,影响公众的关注点与讨论点。

特别是在全球传播的环境下,拥有全球媒体资源的国家可以决定人们关注哪些时间,决定人们对于这些时间的态度。

但当下西方跨国性的传媒集团垄断了国际新闻传播的议程设置,我国的主流媒体只能处在被动接受的局面,其议程设置能力迫切需要提升。

(二)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我国的传播政策与管理秩序相对来说比较严格,在涉及到对外传播活动时能够公开的信息时有限的。

我国媒体的性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这种新闻体制在国际传播中会受到西方媒介环境的抵制。

以负面报道为例,我国主流媒体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重视的是信息第一时间的公开,但是事件后续的相关报道缺失,这会致使国际社会失去对中国的信任。

(三)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足在国际传播中,我国的主流媒体缺少应对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

一方面,西方的媒体将信息发布权牢牢掌握在受众,我国的主流媒体难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

融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探讨分析

融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探讨分析

融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一带一路”国际传播探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国际传播,而“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窗口。

主流媒体在这一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融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融媒体时代下的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面临的挑战1.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在融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速度得到了大幅提升。

随着各种媒体的普及,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容易、更快捷。

这种快速传播的方式增加了主流媒体在传递信息时的难度,因为信息的传递方式发生了变化,传递速度更快,传递内容也变得更为复杂,这需要主流媒体做出相应的反应和调整。

2.异质化的媒体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形态和媒介方式更加多样化。

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方式正在被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的媒介所替代。

这种趋势导致主流媒体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出现衰减。

3.信息失真与虚假在融媒体时代下,伴随着信息的过度传播,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媒体炒作、失实报道、虚假信息等问题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在网络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面临的挑战。

二、融媒体时代下的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新机遇1.全球化媒体传播平台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主流媒体提供了全新的国际传播平台,主流媒体可以通过互联网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迅速传递到世界各地。

这种无国界的全球化媒体传播平台为主流媒体开辟了新的国际传播渠道,提高了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2.智能化媒体传播技术智能化媒体传播技术使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更加高效、精准。

通过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主流媒体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把握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提高传播效率和准确性。

3.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为主流媒体带来了全新的媒介形式。

针对“一带一路”战略中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和传播环境的不同,主流媒体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传播内容、形式和方式,进一步拓展国际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力。

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012.10CONTEMPORARY WORLD59当代世界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潘 登/文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这一举措来自于内外两方面的动因。

对中国本身而言,不断增强的国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广泛、深入的参与度要求具备能与之匹配的国际形象和话语权;从外部环境而言,中国的形象在西方国家和媒体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中长期得不到公正体现,“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偏见和谬误层出不穷。

它们不仅是政治炒作的议题,而且在被西方媒体放大后,还会成为对大众舆论有极强引导性的观点,甚至事实性认定,这对于中国的国家形象塑造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的国际传播建设面临的挑战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认真贯彻中央的对外工作方针,全面客观地向世界介绍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情况,及时准确地宣传我国对国际事务的主张,着力维护国家利益和形象,不断增进我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逐步形成同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对外宣传舆论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1]这一讲话深刻、精辟地指出了中国的国际传播的目的所在。

在全球化的时代,国际政治的斗争方式不再局限于武力和国力的直接对抗,而更多地呈现出一种软性的态势。

约瑟夫·奈认为,在信息化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比谁的军队能打败别人更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能够吸引他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来赢得受众的心灵。

[2]媒体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第二次海湾战争时,卡塔尔的半岛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对如何定性这场战争(与部分西方媒体)针锋相对。

比如说,同样是部队推进的镜头,CNN 将其描述为“盟军挺进”,而半岛电视台则称之为“侵略部队进犯”。

[3]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仅仅是国际传播中一个用词的区别,就能对一个国家的形象造成重要影响。

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

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

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思考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变得愈发重要。

传统的国际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新媒体的出现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新时代新闻媒体的国际传播战略,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我们需要认识到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传播已经成为连接世界各国的桥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通过国际传播,我们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成就,增进国家间的了解和友谊,推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国际传播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更是一种国家间软实力的竞争和输出。

我们需要关注国际传播的新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兴起,国际传播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国际媒体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多样化信息的需求,而新媒体以其跨越国界的特点,成为了国际传播的主要载体。

我们需要重视新媒体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新媒体传播的方式和方法,提升我国在国际传播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传播的内容建设。

国际传播的内容是吸引国际受众的关键。

我们需要关注国际受众的需求和兴趣,精心策划和制作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内容,推动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我们可以通过国际传播渠道,向外国受众介绍中国的文化传统、现代发展成就、时事热点等内容,增进外国受众对中国的了解和好感,传播正能量,提升国家形象。

我们需要提升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水平。

国际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具备丰富的传播经验和专业的传播技能。

我们需要培养一支懂国际、懂传播、懂技术、懂文化的高素质国际传播人才队伍,深入了解国外传播规律和方式,掌握国际传播的前沿技术和趋势,不断提升国际传播的专业水平和影响力。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传播的国际合作。

国际传播是一种跨国界的活动,需要与国际社会开展广泛的合作。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联合报道、内容交换、人员培训等方式,与外国媒体开展合作,共同打造国际传播的合作新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媒体时代中国国际传播战略布局反思摘要: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工程,加大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和实施力度,使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有所提升,但由于依然用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理念进行网络时代的全球传播,重视中国国际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而轻视或忽略国内媒体的国际传播作用,重视传统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作用而轻视非官方及网络社会媒体的拓展和利用,重视中国国家媒体对外传播渠道的延伸而轻视境外本土化传播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重视自我宣传式的“灌输”,忽视传播内容与海外受众的关联性和接近性,虽然投入很大,但效果依然有限,值得反思。

关键词:新媒体;中国;国际传播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N61-1487-(2016)05-2-0043-04近几年,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中国国际传播力成为国家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国际传播西强我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近年来,中国政府实施“走出去”工程,加大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战略布局和实施力度,使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日益提升,但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对网络时代的传播特点认识不足,依然用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理念进行网络时代的全球传播,虽然投入很大,但效果依然有限,值得反思。

一、忽视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全球化特点,依然将中国媒体分为国际媒体和国内媒体,重视中国国际媒体传播能力建设而轻视或忽略国内媒体的国际传播作用中国媒体要产生世界影响力,因素很多,但其中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扩大中国媒体和国际受众的接触时间和接触空间。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快媒体的全球布局,就是为了解决国际用户媒体接触这个基本问题。

据资料介绍,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信号已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在全球各地落地入户,7个国际频道已在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落地。

[1]新华电视5个直属卫星台,一个英文台和中文台的节目信号已经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5亿人口,并且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入户。

[2]可以看出,由政府主导,以国家主流媒体为主体,以国家级的对外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战略支点,以空间上的“占领”“覆盖”为目标是中国政府国际传播战略布局的基本思路。

但是,中国媒体境外布点这种传统的媒体国际扩张模式,不但投资大,运行和维护费用高,而且容易受到落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

互联网技术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为后发国家及传播弱势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快速便捷的、覆盖全球的国际传播平台,基于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全渠道、全终端、融合式传播日益成为国际主流媒体进行国家传播的不二选择,国际主流媒体无不通过建设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全球信息网,对全球受众进行全媒体、全方位的立体覆盖。

如英国广播公司BBC建立起世界最大的多媒体网,力图使其媒介产品覆盖电视、电脑、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受众能接触、使用的所有媒体终端。

可以说,基于网络技术的国际传播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新领域,网络空间成为各国争夺话语权的新战场。

近年来,中国也积极拓展网络传播空间,如中央电视台就成立了中国网络电视台(CNTV),构建起“一云多屏、全球传播”的新型传播体系,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也创办了CNC6,就是依托新媒体平台,打造随时、随地、随心收看的“CNC全球点播台”。

应该说,中国国际传播的互联网传播虽然进步很大,但依然落后于西方国家,我们在互联网传播上所占的时间、空间和渠道还是很少的。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在重视中国国际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拓宽国际传播空间的同时,依然延续着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方式,人为地将媒体分为对内和对外,轻视甚至忽略国内媒体的国际传播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任何一个中国境内媒体其实都是国际媒体。

其一,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国内任何一个媒体网站理论上都是国际互联网上的一个站点,国际媒体和一般普通访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接进入国内任何一个媒体网站,内宣媒体实际上也是国际了解中国的新闻源。

可以说,互联网消解了传统媒体全球传播的技术限制和制度限制,也颠覆了中国对外传播内外有别、重外轻内的基本原则,内宣媒体也是中国国际传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其二,中国境内有大量的驻外机构、企业,有大量的境外记者,他们向国际发布的信息主要源于境内媒体,因此,内宣媒体就成了国际社会建构中国形象的资料库。

其三,互联网时代,境内内宣媒体都具有一定的国际传播的能力。

如山东电视国际频道(泰山电视台)覆盖东南亚地区及美国、加拿大、欧洲、澳大利亚等国家,其开发的手机电视客户端面向全球的iPhone用户和安卓用户。

二、忽视互联网时代的全球传播全民化、社会化的特点,依然重视传统主流媒体国际传播的作用而轻视非官方网络社会媒体的拓展和利用目前,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部署是争取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领域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集团,以提高中国传媒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因此,中央一级的主流媒体都在根据中央部署致力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七大工程为主体,全面构建现代国际传播体系,这七大工程包括“整频率落地工程、节目本土化制作机构、英语环球广播工程、华语环球广播工程、多语种环球广播工程、新媒体业务建设、国际传播技术支撑系统建设等”。

[3]国家主流媒体在中国国际传播中一直起到主导性的作用,它为传播中国起到积极的作用。

然而,不能忽视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在目前的国际政治形势下,由政府主导,依托国家主流媒体进行国际传播,其影响力受到多方面限制。

一方面,西方社会长期以来对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新闻制度具有强烈的优越感,认为其主流媒体不管是私营媒体、公共媒体,甚至是国营媒体,都是独立的,不受政府及政党的控制和影响,能发出客观公正的声音。

这种“刻板印象”造成了对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由政府主导的新闻媒体抱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有时甚至对中国媒体所做的报道产生对抗性解读,再加上中国以往的国际传播往往过分重视对自身的正面宣传,报喜不报忧,也一定程度疏远了国际受众。

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社交媒体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社交媒体去浏览资讯,导致西方受众对传统专业媒体依赖性下降。

据Facebook有关数据显示,全球社交媒体月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20亿人次,其中一半是每月都使用Facebook,三分之一则频繁使用腾讯QQ空间。

[4]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年美国新闻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64%的美国成年人每月访问社交网络Facebook,其中30%通过Facebook 获取新闻。

有数据表明,“美国民众对于新闻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改变,对报纸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需求也在相应发生着转移”,“近三分之一(31%)的美国成年人已经抛弃了一家媒体(包括停止阅读一份纸质媒体,或不再收看某一电视频道),其中男性、年长、收入较高的人群放弃专业媒体的比例更高”。

[5]在台湾,据调查有近90%的青少年经常访问社交网站。

在手机用户中,超过84%的人经常使用社交网络,使用手机浏览网页、收发邮件、搜索的人数占比在40%左右。

[6]新闻业单向、机械的大众传播方式正在被人际传播方式所稀释,被称作所谓“重新部落化”,网络社区化正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凸显出来。

数据表明,全球传播的活跃区域正在从传统媒体转向网络媒体尤其是网络社交媒体,以传统媒体主导的全球传播格局和传播生态正在被颠覆,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和网络社会媒体的非主流地位正在发生着转换。

媒体的非国家化、非主流化显示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社会化,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一特点在提醒我们,网络时代是全民传播的时代,仅仅以国家主流媒体为主体,以国家级的对外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为战略支点,以空间上的“占领”“覆盖”为目标的国际传播战略思路已经不适应媒介技术发展的现实和国际社会媒体接触转变的现实。

利用社交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效果强、成本低等特点,积极鼓励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非官方的社会媒体进行国际传播,能构建起官方媒体与社会媒体、官方主体与社会力量相互配合的多元化的立体传播格局。

三、忽视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开放性特点,重视中国国家媒体对外传播渠道的延伸而轻视境外本土化传播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体现在传播对象的平等性和传播范围的广阔性上,近年来,利用所在国已有的传播平台和渠道进行国际传播已成为国际传播界的新常态。

如美国驻华大使馆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构建了全媒体、多终端的对华传播网络。

其中“北京美国中心”豆瓣小站(BAC)就利用中国豆瓣网的网络特色,依靠以艺术兴趣爱好组成的豆瓣小组间的相互交流,通过一系列线上线下活动,为中国网民提供各类美国文化资源。

优酷网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第一大视频网站,也是美国大使馆充分利用的网络,他们在优酷网上投入大量的大使馆自制视频,展示美国的政治魅力。

此外,美国驻华大使馆还有对华官方网站、官方新浪博客、美国大使馆微信等等。

除美国之外,其他国际组织、外国驻中机构、新闻媒体等都在利用中国境内的网络新媒体进行传播。

截至2014年3月,仅在我国新浪微博注册的驻华使馆及相关机构多达七十余个,这些驻华机构通过新浪微博发布讯息、表达观点。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西班牙、澳大利亚、以色列、印度、泰国同时注册了多个新浪微博账号。

[7]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中呈现出两个趋势,一是基于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通过合作、交换、并购等方式利用各国的新闻网络。

如美联社通过与拉美国家强势媒体集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对接传输信号系统,构建起以美联社手机新闻为核心的、覆盖整个美洲的手机新闻传播网络。

二是借数字化转型之机抢占海外新媒体终端,并通过本土化的包装进行传播。

除了渠道上充分利用海外资源,近年来西方媒体也在信息采集系统采用本土化策略,招募世界各地本土化的特约记者、自由撰稿人、新闻线人等加盟。

如法新社在全球165个国家和地区非招聘全职摄影报道员1000多人。

[8]中国的媒体也在利用境外的媒体平台传播中国,如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并且在YouTube上开通了CNC新闻视频,在Facebook、Twitter上推广CNC World的节目,但在整合本土化采编人才资源上我们还是相对保守。

国际传播虽然是面对全球的,但具体的传播面对的受众却是本土化的、区域性的,如果善于利用境外已有的媒体平台和本土化的采编队伍,善于整合海外已有的传播资源,不但能极大地减轻中国国际传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而且可以利用海外受众熟悉的渠道、熟悉的报道方式和报道语言,增加文化的亲和力和海外受众对中国媒体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可以有效地规避西方国家的政策壁垒和法律限制,以最小的成本,最具本土化的方式进入西方世界,并借助所在国的语言和媒体平台进行有利于中国的议题设置,从而引导国际舆论,重塑中国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