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若干法律问题新探

合集下载

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几点思考

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几点思考
对终结本次执行程 序的几点思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概述 •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利弊分析 •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风险防范 •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完善与建议 • 案例分析
01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概述
定义与目的
定义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指在执行案件中,因发现被执行人确无财产或财产不能 清偿债务,法院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束案件执行的一种结案方式。
律文书得到有效执行。
04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完善与建 议
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相关的法 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查漏补 缺,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提供
完善的法律基础。
明确适用范围
严格界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 范围,避免滥用现象。
强化法律解释工作
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涉及的法律条 文和司法解释进行全面梳理,确保 各级法院准确适用法律。
案例三
总结词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被执行人无财产可 执行,且申请人无法提供新的财产线索,法 院将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详细描述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指当法院在执行过程中 ,发现被执行人无财产可执行,且申请人无 法提供新的财产线索时,法院裁定终止本次 执行程序的情形。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被执 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
适用情形与比例
适用情形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适用于那些已经无法继续调查和执行的案件,或者继续调查和执行已经没有实际意 义的案件。
比例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实践中使用的比例并不高,一般来说,只有少数案件会适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03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风险防范
申请执行人风险防范
确保申请执行人充分了解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含义和后果,避免产生误解和不满情 绪。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制度也是不断地在变化和完善之中。

有些制度是必要的,有些制度却是应该被终结的。

本文将针对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分析。

需要明确的是,什么是本次执行制度?本次执行制度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某项工作或任务进行临时性的安排和组织,并在短期内完成所需的任务。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且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工作安排。

由于其临时性和快速性,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因此需要慎重思考是否应该终结这种制度。

本次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容易出现临时性安排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或临时任务需要紧急安排和处理,而这些任务通常是临时性的、一次性的,需要在短期内完成。

由于临时性安排的特点,很容易导致工作过程中出现混乱和不确定性,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完成。

需要谨慎考虑是否继续执行这种制度。

本次执行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二是可能导致工作效率的低下和工作质量的下降。

由于本次执行制度的安排通常是在短期内完成任务,因此很容易出现工作质量的下降和工作效率的低下。

在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因为急于完成任务而忽略工作质量,导致工作结果不尽如人意。

需要审慎评估是否需要终结这种制度。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需要认真权衡其中的利弊,谨慎评估是否需要继续执行这种制度。

虽然本次执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应对突发情况,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隐患,需要慎重考虑。

最终的决定应该基于对实际情况的深入调研和客观评估,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近年来,执行制度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由于各种原因,执行制度的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解决,甚至一些问题在不断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提出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建议,认为该制度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效果。

针对这一建议,笔者从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本次执行制度的存在是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执行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在是对法律权威和社会秩序的有效维护。

在一定程度上,本次执行制度的实施可以让违法者付出相应的代价,形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守法意识,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倘若终结本次执行制度,势必会造成违法者的逍遥法外,对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本次执行制度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主要在于执法的不严格和不规范。

无论是对于违法者还是被执行的群众来说,都希望执法者能够公平、明确地执行法律,而不是片面地追求执行的数量和效率。

在推进本次执行制度的也应该对执法部门进行规范和监督,确保执法的公正和有效性。

如果仅仅是终结本次执行制度,而对执法进行不加规范的操作,显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终结本次执行制度可能会带来更大的社会问题。

在社会生活中,违法行为难免存在,而本次执行制度可以起到一定的威慑效果。

终结这一制度可能会给违法者一个错误的信号,他们会认为法律不过是一纸空文,而执法者的威慑力量也会大打折扣。

这样一来,违法行为可能会显著增加,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更大的损害。

解决执行制度问题的根本在于综合治理,而不是单纯终结某一项制度。

执行制度的问题反映出了社会治理的不足,包括法律法规的不完善、执法的不公正、社会监管的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仅仅是终结本次执行制度,而不解决根本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甚至加剧现有问题的恶化。

笔者认为,终结本次执行制度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策。

相反,应该采取更加全面、有效的手段来解决执行制度的问题。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法律法规,明确违法行为和相应的处罚力度。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依据(3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依据(3篇)

第1篇一、引言执行程序是民事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会出现执行不能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法律规定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本文将从法律依据的角度,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法律依据概述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执行程序的基本法律依据,其中第二十二条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申请终结执行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核实,并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是执行程序的具体操作规范,其中第二十六条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申请终结执行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核实,并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对执行程序进行了细化,其中第二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申请终结执行程序的,人民法院应当审查核实,并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条件1.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根据上述法律规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首要条件是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

这包括被执行人名下无财产、财产已被查封、扣押、冻结但无法变现等情况。

2.申请执行人同意申请执行人同意是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必要条件。

在执行过程中,如果申请执行人认为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可以申请人民法院终结执行程序。

人民法院在审查核实后,如认为符合条件,可以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3.人民法院审查核实人民法院在接到申请执行人终结执行程序的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核实。

审查核实的内容包括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执行依据的效力等。

只有确认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且申请执行人同意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才能裁定终结执行程序。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实践中,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一个常见的法律操作,主要用于在特定条件下中止或停止某项执行程序的进行。

其适用情形多与当事人因无法提供财产线索或其他合理原因,而使法院暂时无法进行完全的执行行为相关。

近年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日益频繁,也引发了法学界和实务界对其问题的深入探讨。

本文旨在研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背景与现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主要适用于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情况。

在执行过程中,若因被执行人无财产线索或财产无法处置等原因,导致执行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则法院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然而,这一程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执行手段的局限性,法院在查找被执行人财产时往往面临困难。

这导致许多案件因无法找到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不得不中止执行。

其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标准不够明确,不同地区、不同法院的掌握尺度存在差异,这给当事人带来了不公平的司法体验。

此外,部分案件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因后续措施不到位,导致被执行人逃避债务,给债权人带来损失。

三、问题研究(一)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是导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频繁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法院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同时,应加大对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的调查力度,提高执行的透明度。

(二)适用标准不明确问题针对适用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建议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相关指导意见,明确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条件和标准。

同时,各级法院应加强内部管理,统一掌握尺度,确保司法公正。

(三)后续措施不到位问题为防止被执行人逃避债务,应加强后续措施的落实。

具体而言,可以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限制其高消费行为。

同时,建立被执行人财产报告制度,要求被执行人定期报告财产状况。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相关问题之浅见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相关问题之浅见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相关问题之浅见【内容摘要】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民事执行案件的一种结案方式,本文试就其概念、特点、适用后的法律后果、穷尽执行措施及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认定标准、适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等予以简要分析。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这一民事执行案件的结案方式,是在2009年3月19日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文件《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的一种结案方式,现就此相关问题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见解。

一、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概念简单说就是对民事执行案件,在执行人员穷尽执行措施,查明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征得申请人同意后,终结这一次执行工作程序的结案制度。

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中,必须告知申请人,日后一旦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或财产线索,即可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启动执行程序。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特点1.适用的对象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2.适用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穷尽一切执行措施,也就是完成法律规定的执行工作;3.适用必备条件是必须征得申请人同意,或申请人虽不同意但经过听证;4.适用的告知语特别,一旦发现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或财产线索,即可启动执行程序。

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后果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一种特殊终结制度,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执行程序暂时终结,暂时终结后根据情势变更可产生不同后果:1.申请人或人民法院发现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或有可供执行财产,依申请或依职权再次启动执行程序;2.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但申请人不申请,法院也没发现,执行程序不再启动;3. 申请人想启动执行程序,但无证明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或财产线索的证据,执行程序启动不了。

四、穷尽执行措施和确无可供执行财产的认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关键点在于:一是穷尽执行措施;二是确无可供执行财产。

穷尽执行措施,首先应当做到四查,即查存款、查车辆、查房产、查投资。

针对法人穷尽执行措施是指:(1)在人民银行调查开户登记情况,商业银行调查银行存款;(2)在国土资源部门调查土地、矿产;(3)在房屋产权管理部门调查房地产;(4)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调查股权、投资权益、商标注册、专利;(5)在公安车辆管理部门调查车辆;(6)在证券交易部门调查股票;(7)在其他部门调查财产。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执行程序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愈发广泛。

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继续进行或需要暂停执行的情况。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深入探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背景、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背景与意义(一)背景随着法律的逐步完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作为司法领域中的一种常见处理方式,经常出现在判决无法完全履行或程序继续执行可能导致不当结果的情况中。

然而,由于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认识和操作不够规范,往往会导致一些问题。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二)意义本文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明确执行程序的含义、使用条件和作用,还可为提高程序执行效率、优化程序设计和防范程序错误提供重要参考。

此外,还能帮助我们在执行过程中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程序规范和稳定的发展。

三、当前执行程序面临的问题(一)法律和制度问题目前,关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和制度尚不完善,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一些争议和问题。

例如,对“无法继续执行”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使得法官在裁决时存在主观性;又如,对“继续执行可能导致不当结果”的评估缺乏统一标准,使得程序执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二)技术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虽然提高了程序的执行效率,但也带来了一些技术问题。

例如,在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程序中,如何准确判断并停止不必要的执行过程成为了一个技术难题。

此外,对于某些复杂或特殊的程序执行需求,现有技术可能无法满足要求。

(三)程序优化问题由于某些程序存在缺陷或过于复杂的问题,使得执行过程耗时过长、资源浪费过多或容易出现错误。

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程序的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程序进行优化,提高其执行效率和质量。

四、解决方法及策略建议(一)完善法律和制度建设针对法律和制度问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明确“无法继续执行”和“继续执行可能导致不当结果”的判断标准。

《2024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执行过程中,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它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存在诸多问题,如执行难、程序复杂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司法效率,也损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因此,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完善我国司法制度、提高司法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分析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法院裁定暂时停止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

目前,该制度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成为解决执行难问题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执行机制的不健全以及社会诚信体系的缺失等原因,导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二)问题分析1. 法律规定不完善:现行法律对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执行过程中出现争议时无法及时解决。

2. 执行机制不健全:执行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执行力量不足等问题,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3. 社会诚信体系缺失:由于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被执行人逃避执行、转移财产等现象屡见不鲜,给执行工作带来困难。

三、解决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完善法律规定1. 明确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条件: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条件进行明确规定,以便于执行法官在具体操作中把握尺度。

2. 规定复议和申诉程序:为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应规定复议和申诉程序,使当事人有途径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进行监督和救济。

(二)健全执行机制1. 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法院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共享,提高执行效率。

2. 强化执行力量:加大执行力度,充实执行人员队伍,提高执行工作效率。

(三)构建社会诚信体系1. 完善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制度:建立完善的信用信息征集和公开制度,将被执行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记录和公示。

2. 加强失信惩戒力度:对失信被执行人加大惩戒力度,如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境等,以促进其履行义务。

《2024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执行过程中,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它主要针对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立即执行完毕的案件,通过暂时中止执行程序,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然而,这一制度在实践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如适用范围、执行条件、程序规范等方面存在争议和模糊之处。

本文旨在通过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司法实践提供参考。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现状及问题(一)现状分析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法院根据申请或依职权决定暂时中止执行的程序。

该程序适用于被执行人暂无财产可供执行、无法找到被执行人或其他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

在执行过程中,若发现符合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情形,法院可作出裁定,暂时中止执行。

(二)存在的问题1. 适用范围模糊:目前关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规定较为笼统,导致在具体操作中存在适用范围模糊的问题。

2. 执行条件不清晰:对于何时可以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缺乏明确的执行条件,导致法院在裁定时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3. 程序规范不健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程序规范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4. 当事人权益保障不足: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不足,容易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三、问题分析(一)法律制度层面法律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过于笼统,导致实际操作中存在困难。

建议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明确适用范围、执行条件和程序规范。

(二)司法实践层面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时存在主观性和随意性。

建议加强法院内部监督和制约机制,确保裁定公正、合理。

(三)当事人权益保障层面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障不足。

建议完善当事人申请和救济机制,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四、建议与对策(一)完善法律制度明确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范围、执行条件和程序规范,使司法实践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加强对法律制度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司法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执行程序在现代社会的运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涉及到一些复杂的、多方面的执行程序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无法即时解决的问题。

这就需要有一种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机制来妥善处理这些情况。

本文将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待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内在机制及其影响。

二、执行程序的背景和意义执行程序是指法院按照法律的规定,将已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和义务付诸实现的过程。

当执行过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就需要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这不仅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和权威。

因此,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问题分析(一)问题概述在执行程序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如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等。

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执行程序的终结。

然而,如何合理地、公正地处理这些问题,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二)具体问题分析1. 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当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时,如何合理地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以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2. 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当双方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时,是否需要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以及如何操作,都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研究。

四、解决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的对策建议(一)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来规范执行程序的终结。

这包括明确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情形、条件和程序等。

同时,还需要对相关法律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强化法院的监督作用法院在执行程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强化法院的监督作用,确保其能够公正、公平地处理各种问题。

此外,还需要加强对法院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处理问题的能力和素质。

(三)加强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对于解决执行程序问题具有重要的影响。

点思考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几

点思考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几

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引言•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相关规定•点思考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看法•案例分析•结论目录引言01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以下简称“终本”)是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因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法院裁定终止本次执行程序的一种结案方式。

终本制度是人民法院为解决执行难、提高司法效率而采取的一种执行措施,具有其特定的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

背景介绍目的和意义终本制度旨在解决执行难问题,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通过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可以减轻执行工作压力,提高执行效率,使有限的司法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

终本制度还可以为被执行人提供一定的缓冲期,使其能够通过自身努力恢复履行能力,从而避免进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惩罚措施。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02的相关规定法律条款《民事诉讼法》第257条、第258条规定内容在执行案件中,法院认为执行标的已部分或全部执行完毕,且申请人同意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法律规定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492条至第494条司法解释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法院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同时应当通知申请人和被申请人,并释明申请人可以再次申请执行。

规定内容司法解释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实践中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操作操作流程:法院在执行案件中,根据申请人提供的线索和证据,对被执行人进行查找、查封、扣押、拍卖等措施,待申请人同意后,可以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实践经验:在实践中,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需要严格把握法定条件,确保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法院应当加强与申请人的沟通,告知其权利和义务,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综上所述,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法院在执行案件中为了解决暂时性困难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

在实践中,法院应当严格把握法定条件,充分保障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与申请人的沟通,确保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点思考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几点反思

点思考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几点反思
点思考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的几点反思
汇报人:
2023-11-20
•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概述 •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实施过程 •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效果评估
• 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反思与总结 • 针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建议与展

01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概述
定义与背景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是指在特定情况下,法院决定暂 时中止一次执行程序的进行。
质量评估标准
根据项目的质量标准、验收流程等方面进行评估,确保项目成果符 合相关要求和标准。
提升执行效果与质量建议
针对评估结果,可提出改进方案,如优化项目流程、提升团队技能 、引入先进方法等,以提高执行效果和质量。
团队成员表现评估
1 2 3
成员表现评估意义
对团队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估,有助于了解个体在 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为后续团队协作提供参考 。
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清晰的方向和行动路线。
团队协作
02
团队成员在执行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协作精神,各自发挥所
长,相互支持,共同为达成目标而努力。
有效沟通
03
团队内部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保持了有效的沟通,及时解
决问题,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不足之处反思
时间管理
在执行过程中,部分阶段的时间安排略显紧张,导致团队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感 受到了压力。未来可优化时间管理,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 综上所述,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实施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法律依据、证据 材料和人员能力等多个因素,确保执行的准确性、公正性和效率。同时 ,也要正视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不 断提高执行水平。
03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效果评估

《2024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2024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执行程序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法继续推进执行的情形,这些情形被统称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

它通常是在对债务人的财产进行调查后,由于债务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发现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执行程序被迫暂时中止。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对策。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产生的原因1. 债务人财产状况:债务人无财产或可供执行的财产不足是导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主要原因。

这可能是由于债务人确实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者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

2. 法律程序限制:有时,由于法律程序的规定或限制,导致无法立即执行某些判决或裁定。

例如,对某些财产的冻结或扣押需要符合一定的程序和手续,而无法及时完成时,也会导致执行程序无法继续。

3. 执法难度问题:由于各种原因(如地域跨度大、相关证据的获取难度大等),执法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可能面临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无法继续执行。

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影响1. 债权人权益受损: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意味着债权人的权益暂时无法得到完全的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受到侵害。

2. 司法公正受挫:在未能全面有效执行的情况下,可能使当事人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到法律的权威性。

3. 资源浪费:多次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会浪费司法资源和社会资源。

四、解决对策及建议1. 完善立法: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包括扩大财产追查的范围和深度、简化法律程序的限制和程序等,使司法执行工作更为便捷和高效。

2. 提升执法水平:应加强对执法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执法能力和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执行情况。

3. 强化信息共享:应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债务人的财产状况,确保有足够的可供执行的财产。

4. 建立配套的补偿机制:对于因执行过程中无法找到足够财产而导致权益受损的债权人,可以建立一定的补偿机制来保障其合法权益。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执行程序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执行程序进行终结。

本文将探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执行程序的重要性与普遍性执行程序是现代社会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无论是司法审判、行政执法,还是企业内部的运营和管理,执行程序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各类场合中,执行程序的正确性和效率直接关系到问题的解决速度和结果的质量。

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必要性尽管执行程序在许多情况下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如程序错误、目标无法达成等,我们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执行程序进行终结。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避免资源浪费:当执行程序无法达到预期目标时,继续执行将导致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2. 提高效率:及时终结无效的执行程序,可以让我们集中资源解决更重要的问题。

3. 保护权益:在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中,及时终结错误的执行程序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四、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面临的问题尽管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着以下问题:1. 程序终止标准不明确:由于缺乏明确的终止标准,导致执行人员在面对是否需要终结程序时感到困惑。

2. 程序终止流程复杂:终结执行程序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流程,包括申请、审批、通知等环节,这些流程可能延长问题解决的时间。

3. 法律和政策约束:受到法律和政策的限制,某些情况下即使需要终结程序,也难以顺利实施。

五、解决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的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策略:1. 制定明确的终止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执行程序终止标准,使执行人员在面对是否需要终结程序时能够有明确的依据。

2. 简化程序终止流程:优化现有的程序终止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程序终止的效率。

3. 加强法律和政策支持: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为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提供有力的法律和政策支持。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执行过程中,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该制度的实施,旨在确保在特定情况下,无法继续执行时,能适时中止执行程序,维护法律秩序的同时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然而,该程序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

本文将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现状与问题(一)现状分析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在特定条件下,法院依据法定程序裁定中止执行的一种方式。

其适用范围包括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同意中止执行等情形。

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法律规定的模糊性、执行工作的复杂性以及执法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使得该程序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存在的问题1. 法律规定模糊:现行法律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较为笼统,导致不同法院、不同法官对程序的适用存在较大差异。

2. 程序不透明:在执行过程中,相关程序不够透明,当事人对程序进展缺乏了解,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3. 监管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使得一些滥用程序、不当执行的情形时有发生。

三、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立法层面法律制度不够完善是导致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的重要原因。

法律规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法官在适用时存在困难。

(二)执法层面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监督不力等问题也是导致程序问题的重要原因。

部分执行人员对程序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导致程序无法得到正确适用。

(三)社会环境社会诚信体系不完善、法治意识不强等社会环境因素也影响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实施效果。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一)完善立法1. 明确法律规定: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条件、程序、效力等进行明确规定,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2. 强化法律责任:对滥用程序、不当执行等行为明确法律责任,加强法律威慑力。

(二)规范执法1. 加强培训:提高执行人员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理解和执行能力,规范执法行为。

2. 强化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执行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程序得到正确适用。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终结本次执行制度是指某项政策或计划在一定时间内执行完毕后,将会终止或暂停执行。

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或计划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思考如何结束本次执行,以及结束后该如何处理。

在终结本次执行制度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 目标达成与效果评估任何一个政策或计划的制定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和效果,终结本次执行制度也不例外。

在终结前,需要对该政策或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充分评估,了解达成的目标和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如果达成了预期的效果,那么可以顺利终结本次执行制度;如果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整。

2. 风险评估与应对措施在终结本次执行制度之前,需要对终结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估,包括政策失效、资源浪费、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风险。

只有充分了解可能面临的风险,才能提前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确保终结的顺利进行。

3. 意见征集与参与沟通终结本次执行制度不仅仅是政府的一项决定,也涉及到广大民众的利益。

在终结前,需要充分征集各方意见,特别是受影响的群体的意见,进行广泛的参与沟通。

只有充分征求意见、听取建议,才能更好地统筹各方利益,确保终结的公正和合理。

4. 法律法规遵循在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终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如果需要修改或废止相关法规,需要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并充分征求相关利益相关方的意见,确保合法性和公正性。

5. 社会影响评估终结本次执行制度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包括政策变革后的社会和经济环境、相关产业和企业的调整等方面。

在终结前,需要对这些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提前做好相应的调整和应对措施,避免不利影响。

特别是对受影响的群体进行关注和帮助,确保终结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6. 历史总结与经验积累终结本次执行制度是一个政策衔接和延续的重要环节,需要对执行过程进行深入总结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政策或计划的制定和执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范文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在司法执行过程中,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

其目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对执行程序进行暂时性的终止,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然而,这一制度在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供理论支持。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主要适用于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暂时无法找到可供执行的财产等情形。

此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无休止的强制执行给当事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为当事人提供了一种缓冲机制,确保司法执行的合理性和效率性。

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存在的问题1. 认定标准不明确:现行法律对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认定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实践中存在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容易出现滥用或误用的情况。

2. 执行信息不对称:由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难以全面掌握,导致执行法院在决定是否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 后续措施不完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缺乏有效的后续跟踪和监管措施,容易导致案件久拖不决,影响司法效率。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 法律制度不完善:现行法律对于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规定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认定标准。

2. 司法资源有限:执行法院在处理大量案件时,往往面临司法资源不足的问题,难以对每个案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3. 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导致被执行人容易转移财产或逃避执行,增加了执行难度。

五、解决对策与建议1. 完善法律法规: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法律规范,明确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条件和认定标准,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 强化信息共享: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协作,确保执行法院能够全面掌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

3. 完善后续措施:建立健全的后续跟踪和监管机制,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案件进行定期复查和跟踪管理,确保案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各种制度也在不断地被提出、调整和终结。

在这执行制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政府和法律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推动。

任何制度都是有其局限性的,当制度出现问题或无法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时,就需要及时加以终结和改革。

本文将就终结本次执行制度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我们需要对当前执行制度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

执行制度是为了保障社会秩序和人民权益而设计的,然而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制度出现了问题。

有的制度可能存在滥用职权、腐败和不作为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是不是需要对这些问题较为严重的执行制度进行终结和改革。

我们也需要关注执行制度是否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还能够有效地推动社会事务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我们才能够明确执行制度是否还具有存在的必要性,是否需要进行终结和改革。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执行制度终结对社会的影响。

执行制度的终结不是一蹴而就的决定,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其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对终结执行制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思考。

终结某项执行制度可能会影响到相关领域的稳定和发展,会影响到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利益。

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提前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策划,做好相关的衔接和过渡工作,以减少终结执行制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执行制度终结后可能出现的问题,让社会对终结决策更为接受和理解。

我们需要进行终结后的相关监督和评估工作。

终结执行制度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我们还需要对终结后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我们需要随时关注终结执行制度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补救。

我们还需要对终结执行制度后的社会效果进行评估,看其是否能够真正解决一些问题,是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只有通过不断的监督和评估,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终结执行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能够更好地指导改进和完善相关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若干法律问题新探2015-02-26 15:16:13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胡发富【关键词】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概述利弊分析司法实践主要问题建议【摘要】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规定的一种重要结案方式,其适用犹如一把双刃剑,通常有利亦有弊,在司法实践运用中也日渐显露出一些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司法工作经验和学界普适性观点试作探析,以为美芹之献,供司法理论界、司法实务界和立法部门参考。

一、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概述(一)概念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人民法院按照执行程序要求,履行了法定执行手续,采取了相应强制措施,穷尽了执行手段和方法,仍然无法使案件得以执结,在查明被执行人确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暂时无履行能力的情况下,执行工作暂时没有必要继续进行,由法院裁定本案执行程序阶段性终结,本执行案件即告结案,因而暂时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结案方式。

2009年3月19日,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法发[2009]15号),这部司法文件首次规定了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业已在全国法院系统内运用。

(二)适用情形依照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第三部分第8条的规定,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执行程序在一定期间无法继续进行,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合议庭评议,可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结案:1、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书面同意人民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2、因被执行人无财产而中止执行满两年,经查证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的;3、申请执行人明确表示提供不出被执行人的财产或财产线索,并在人民法院穷尽财产调查措施之后对人民法院认定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书面表示认可的;4、被执行人的财产无法拍卖变卖,或者动产经两次拍卖、不动产或其他财产权经三次拍卖仍然流拍,申请执行人拒绝接受或者依法不能交付其抵债,经人民法院穷尽财产调查措施,被执行人确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被撤销、注销、吊销营业执照或者歇业后既无财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受人,也没有能够依法追加变更执行主体的;6、经人民法院穷尽财产调查措施,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或虽有财产但不宜强制执行,当事人达成分期履行和解协议的;7、被执行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申请执行人属于特困群体,执行法院已经给予其适当救助资金的。

(三)适用要求依照《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第三部分第9条的规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裁定书中应当载明执行标的总额、已经执行的债权数额和剩余的债权数额,并写明申请执行人在具备执行条件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剩余债权。

2、执行法院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下达裁定前应当告知申请执行人。

申请执行人对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有异议的,执行法院应当另行派员组织当事人就被执行人是否有财产可供执行进行听证;申请执行人提供被执行人财产线索的,执行法院应当就其提供的线索重新调查核实,发现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应当继续执行。

(四)适用后果依照《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第三部分第10条规定,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如发现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的,申请执行人可以再次提出执行申请。

申请执行人再次提出执行申请不受申请执行期间的限制。

申请执行人申请或者人民法院依职权恢复执行的,应当重新立案。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一种特殊终结制度,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执行程序暂时终结,暂时终结后根据情势变更可产生不同后果:1、申请人或人民法院发现被执行人财产线索或有可供执行财产,依申请或依职权再次启动执行程序;2、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但申请人不申请,法院也没发现,执行程序不再启动;3、申请人想启动执行程序,但无证明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财产或财产线索的证据,执行程序也启动不了。

(五)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与终结执行程序的同异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与终结执行程序存在着诸多相同和不同之处,笔者作出简要总结。

1、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与终结执行程序的相同之处(1)都属于民事执行程序的结案方式。

(2)都由人民法院以裁定书方式作出。

(3)其运用通常都存在利弊两个方面。

2、终结本次执行程序与终结执行程序的不同之处(1)依据不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属于中央政法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在执行工作改革中推出的一种执行新举措和新的结案方式,其依据是《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法发[2009]15号)这一司法文件;终结执行程序属于法律规定的一种结案方式,其依据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57条至258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5条、106条、第108条和《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意见》第263条。

(2)适用情形不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适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联合下发的《关于规范集中清理执行积案结案标准的通知》第三部分第8条规定的7种情形;终结执行程序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7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105条的规定的7种情形。

(3)后果不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是司法文件规定的一种特殊终结制度,其产生的法律后果是执行程序暂时终结,暂时终结后根据情势变更可产生再次启动执行程序或不再启动执行程序的后果;终结执行程序执行终结的效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程序上的效力。

执行终结的裁定一经生效,执行程序就宣告结束,以后也不再恢复。

另一方面,实体上的效力。

人民法院不再以司法强制力迫使被执行人履行义务,也不再以执行程序保证权利人实现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

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或推翻了法律文书对权利人所应享有的权利的确认,只是法律不再对其实施保障而已。

二、适用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利弊分析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适用犹如一把双刃剑,通常有利亦有弊。

笔者结合多年的司法工作经验略作总结。

(一)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利处1、有利于执行法官解脱对被执行人确无可供执行财产的案件如何结案的困惑,从而腾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应对其他被执行人有实际履行能力的案件,提高实际执结率。

2、有利于提高案件执结率。

实践中,对已穷尽执行措施、执行期限内不能执结的案件,往往法院依法裁定中止执行,但不能作结案处理,实施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结案报表形成了规范性和一致性。

3、有利于申请人配合执行,促进案件执行。

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被执行人无可供执行的财产或财产线索,申请人不能申请恢复执行。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促使申请人在执行过程中,积极配合法院查找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消除其过分依赖法院依职权调查被执行人的可供执行财产的线索,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可以让债权人培育风险意识,在市场介入、进行交易时采取谨慎态度,对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征信度有比较好的了解,预防诉讼风险、执行风险的出现,增加进入诉讼、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具备履行能力的系数。

4、有利于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只是程序终结,并非实体执结。

它附条件地赋予申请人申请恢复执行的请求权直至债权完全实现。

这样,就维护了申请人债权的稳定性,给予了保护权益的时间和空间。

另一方面,被执行人规避执行的时间、空间能得以有效的控制,一旦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即会因申请人行使恢复请求权被法院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二)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弊端1、终结本次执行裁定送达,容易使当事人产生法院重新“打白条”的误会,对法院的威信、法律的尊严无疑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

2、终结本次执行程序裁定一经送达,解释工作不到位,会使当事人对法院的执行工作产生抱怨情绪,造成不稳定现象的出现,易激化引起申请人上访。

3、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对已采取控制措施的财产的效力存在法律空白。

如有的执行案件,被执行人有可供执行的财产,审理过程中已采取保全措施,执行过程中,双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约定的分期履行的期限比较长,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对该财产继续保全有违法律规定的时间规定,解除保全,一旦被执行人在分期履行期限届满前转移、变卖、经营消耗、灭失等,对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将造成潜在的风险。

4、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法院恢复执行过程中,出现原执行案号卷宗和新立的恢复执行案号的卷宗,案件的归档容易造成混乱。

一个案件只要未完全执行到位,申请人即可以多次申请恢复执行,这样做,就会出现一个争议标的的执行案件分为多个执行案件。

实践中,法院为全面掌握有关执行情况,将原执行卷与恢复执行卷合在一块搞执行,待完全执行到位后,一同归档,造成原执行卷的归档迟延,档案管理出现暂时空白的现象。

5、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后,恢复执行须由申请人提供财产线索后,经申请人的申请,方能启动恢复执行的程序,赋予申请人恢复执行的请求权,旨在维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该规定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存在不足之处。

申请人对被执行人的有形财产线索进行了解、掌握后提供给法院,比较容易。

对有价证券、存款收入等,如要求申请人去了解后提供给法院,实践中就比较牵强,甚至是根本行不通。

如此,申请人行使恢复执行请求权即出现了局限性。

6、对法院恢复执行的主动性缺乏激励和约束。

案件一经裁定终结本次执行程序,非经申请人申请恢复执行,主办法官即可将该案束之高阁,不闻不问。

即便当事人提供了财产线索,拟申请恢复执行,仍需等待重新立执行案件后,原有的执行工作才会得到延续。

如此,对执行法官的主动性、能动性缺乏很好的调度,容易错失或贻误执行良机。

三、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由于个案终结的理由不尽相同,加之目前尚缺乏统一的终结本次执行的裁定书“样式”,笔者在执行实践中发现,诸多法院在制作该类终结裁定书时,存在五花八门的情形,有的甚至影响下一步执行工作的衔接和开展。

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引用条文不统一。

有的引用的是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六)项及一百五十四条,有的是单用上第二百五十七条,还有的引用第二五十六条规定中的某一项。

(二)裁定前未告知裁定书中也未注明申请执行人再次申请执行的时间,或告知的时间不符合法律规定。

(三)裁定书内容过于简单,且书写不全,特别是未载明已经执行和尚未执行标的等主要内容,影响了下一步执行工作的开展。

如主文中有的仅表述为“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无可供执行财产,或双方当事人达成执行和解协议,依照XX规定”,本次执行就被“终结”了。

(四)作出终结本次执行裁定前执行措施不到位,未满案件执行的基本期限,存在承办人为了早“结案”而随意终结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一)最高人民法院应尽快制作统一的终结本次执行程序的执行裁定书格式,建议该裁定书应统一引用民诉法第二百五十七条第(六)项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