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史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史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的报告
自动控制技术与人类科技文明Automatic Control & Human Civilization前言从远古的漏壶和计时容器到公元前的水利枢纽工程,从中世纪的钟摆、天文望远镜到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从百年前的飞机、汽车和电话通讯到半个世纪前的电子放大器和模拟计算机,从二战期间的雷达和火炮防空网到冷战时代的卫星、导弹和数字计算机,从六十年代的登月飞船到现代的航天飞机、宇宙和星球探测器,这些著名的人类科技发明直接催生和发展了自动控制技术。
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
经过千百年的提炼,尤其是近半个世纪工业实践的普遍应用,自动控制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科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
随着新型制造业的兴起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新的维纳和卡尔曼将陆续诞生。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I.前期控制(Early Control)(1400B.C. - 1900)(0)中国,埃及和巴比伦出现自动计时漏壶(1400B.C. ~1100B.C.)。
孙武著《孙子兵法》(600B.C.)(1)秦昭王时,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体现的系西汉漏壶统观念和实践(300B.C.)2(2)亚历山大的希罗发明开闭庙门和分发圣水等自动装置(100年)(3)中国张衡发明水运浑象,研制出自动测量地震的候风地动仪(132年)3(4)中国马钧研制出用齿轮传动的自动指示方向的指南车(235年)(5)中国定向驾驶舵(1180年)(人类首台控制机构)(6)中国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记载有程序控制思想(CNC)的提花织机结构图(1637年)4(7)英国J. Watt用离心式调速器控制蒸汽机的速度(1788年)5(8) 英国 G.B. Airy(1801-1892) 系统的研究了天文望远镜的速度控制,并根据倒立摆离心力原理,发现了系统的不稳定性。
首次提出反馈系统的稳定性问题研究,以及利用微分方程来研究反馈控制动力学系统。
第一章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简介
代线性系统理论又有了新发展,出现了线性系统几何理论、线性
系统代数理论和多变量频域方法等研究多变量系统的新理论和新 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线性系统为对象的计算方法和 计算辅助设计问题也受到普遍的重视。
1.1.2 现代控制理论
⑴ 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 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
动态规划法
极大值原理
综合方面以时域方法为主而经典理论主要采用频域
方法;使用更多数据工具。
1.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⑵ 最优滤波理论 滤波是将信号中特定波段频率滤除的操作,是抑制和 防止干扰的一项重要措施。分经典滤波和现代滤波。 卡尔曼滤波: 最优滤波一定是“渐近稳定”的。大致 说来,就是由初始误差、舍入误差及其他的不准确性 所引起的效应,将随着滤波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或
第一章 绪 论
1.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简介 1.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1.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简介
1.1.1 经典控制理论 ⑴ 形成和发展 ① 在20世纪30-40年代,初步形成。
② 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体系。
频率理论
根轨迹法
⑵ 以SISO线性定常系统为研究对象。 ⑶ 以拉氏变换为工具,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在
(3) 神经网络控制理论。
(4) 智能控制(专家系统、模糊控制、神经网络
控制„)
1.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⑴ 线性系统理论 以状态空间法为主要工具研究多变量线性系统的理 论。与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相比,现代线性系统主要 特点:研究对象一般是多变量线性系统,而经典线 性理论则以单输入单输出系统为对象;除输入和输 出变量外,还描述系统内部状态的变量;在分析和
频率域中分析与设计。
⑷ 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
简述控制论发展各阶段及特点控制论是研究控制系统的一门学科,它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控制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代表性的成果。
第一阶段是控制论的萌芽阶段(1940年代末-1950年代初)。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主要集中于对线性控制系统的研究。
美国数学家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提出了“香农-维纳信息论”,奠定了控制论的理论基础。
此外,数学家理查德·贝尔曼(Richard Bellman)提出了动态规划的概念,为控制论的发展奠定了数学基础。
第二阶段是控制论的发展阶段(1950年代-1970年代)。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不再局限于线性系统,开始研究非线性系统和复杂系统。
此时,控制论的重点从单个控制系统转向了多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与优化。
数学家约翰·卡尔曼(John Kalman)提出了卡尔曼滤波器,为非线性系统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此外,数学家雅克·梅耶尔森(Jacques-Louis Lions)提出了分布参数系统的控制理论,为控制论的应用拓宽了领域。
第三阶段是控制论的成熟阶段(1970年代-1990年代)。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理论基础更加完善,应用领域更加广泛。
控制论开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
此时,控制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转向了复杂系统和混杂系统。
数学家斯特凡·德费尔(Stefan Deffner)提出了混杂系统的控制理论,为控制论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控制论开始应用于实际问题,如交通控制、自动化生产等。
第四阶段是控制论的前沿阶段(1990年代至今)。
在这个阶段,控制论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控制系统转向了复杂网络和自适应控制。
控制论开始与网络科学、复杂系统等学科相结合,探索复杂网络的控制原理和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2) 以MIMO线性、非线性、时变与非时变系 统为主要研究对象。 (3) 以线性代数和微分方程为工具,以状态
空间法为基础。
1.1.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新的控制思想
和控制理论
(1) 多变量频率域控制理论。
(2) 模糊控制理论。
第一章 绪 论
1.2 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
⑶ 以拉氏变换为工具,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在
频率域中分析与设计。
⑷ 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① 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系统
② 难以有效地应用于非线性系统。
1.1.2 现代控制理论
⑴ 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章 绪 论 ① 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
动态规划法
极大值原理
卡尔曼滤波 ② 上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迅速发展。 非线性系统 大系统 智能系统
第一章 绪 论
钱学森
钱学森,男,汉族,浙江省杭州市 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共 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 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 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 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 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 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第一章 绪 论
贝尔曼
美国数学家,美国全国科学院院士, 动态规划的创始人。1920年8月26 日生于美国纽约。1984年3月19日 逝世。1941年在布鲁克林学院毕业, 获理学士学位,1943年在威斯康星 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46年在普 林斯顿大学获博士学位。1946~ 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任助理教 授,1948~1952年在斯坦福大学任 副教授,1953~1956年在美国兰德 公司任研究员,1956年后在南加利 福尼亚大学任数学教授、电气工程 教授和医学教授。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综述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参数不随时间而变)系统。
发展过程1.原始阶段中国,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车: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
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2.起步阶段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两大部分,那就是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之前,不管你什么怎么划分人类社会也好(农业牧业手工业),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力,就是必须得有人亲自去做。
18世纪中叶之后,机器的出现,使得以机器取代了人力,所以称之为革命。
然后机器的出现变革了人类的整个历史,直至现代社会文明的如此进步。
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什么扯这么多?如果机器不能控制,那和工具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钱学森也在最新一版的工程控制论中提到技术革命。
1769年,控制思想首次应用于工业控制的是瓦特,发明用来控制蒸汽机转速的飞球离心控制器。
以后人们曾经试图改善调速器的准确性,却常常导致系统产生振荡。
1868年以前,这一百年来,自动控制装置的设计还出于“直觉”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稳、准、快)的协调方面经常出现问题。
现代控制理论
2.现代控制理论:
(50年代末~70年代初)
现代控制理论是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研究 MIMO,时变参数结构,非线性、高精度、高 性能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领域。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的主要标志 (1)卡尔曼:状态空间法; (2)卡尔曼:能控性与能观性; (3)庞特里雅金:极大值原理;
(1) 专家系统;(2)模糊控制,人工智能 (3) 神经网络,人脑模型;(4)遗传算法 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
4、控制理论发展趋势
· 企业:资源共享、因特网、信息集成、 信息技术+控制技术 (集成控制技术)
· 网络控制技术
· 计算机集成制造CIMS:(工厂自动化)
三、现代控制理论与古典控制理论的对比
现代控制理论
绪论
· 学习现代控制理论的意义: 1.是所学专业的理论基础 2.是研究生阶段提高理论水平的重要环节。 3. 是许多专业考博士的必考课。
二、控制理论发展史(三个时期)
·1.古典控制理论: (从30年代~50年代)
1 建模,传递函数 2 分析法(基于画图),步骤特性,根轨迹,描
述建模,创造了许多经验模式。 分析法 状态空间 基于数字的精确分析。 几何法
· 《现代控制理论》(第二版)刘豹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参考书 现代控制理论与工程 西安交大
· 现代控制理论 哈工大 机械专业硕研
· 共同 对象-系统 主要内容 分析:研究系统的原理和性能 设计:改变系统的可能性(综合性能)
研究对象:单入单出(SIS0)系统,线性定常 古典 工具:传递函数(结构图),已有初始条件为零时才适用
试探法解决问题 : 入多出(MIMO)系统、 线性定常、非线性、时变、
控制理论的发展
宇宙哥伦布-加加林
Capsule used in first manned orbit of earth
In 1961, the first human to pilot a spacecraft, Yuri Gagarin, was launched by the Soviet Union aboard Vostok I.
(4) C. Shannon提出继电器逻辑自动化理论(1938),随后,发表专著《通信的数字 理论》(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1948)
C. E. Shannon
第二阶段。时间为20世纪60~70年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第二阶段。时间为20世纪60~70年代,称为“现代控制理论”时期。 20世纪60 年代 这个时期,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 这个时期,由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空间技术的发展。
数学与应用数学08-4班 王刚琦
控制理论的发展
更早 的探索
经典控制 理论时期
现代控制 理论时期 智能控制时期
20世纪40年代之前,科学家的早期探索。 20世纪40年代之前,科学家的早期探索。 世纪40年代之前
1)、我国北宋时期(1086~1089年)天 文学家苏颂、韩公廉建造的水运仪 象台。
2)、1681年法国物理学家、发明家巴本(D.Papin),发明了用作安全调节装置 的锅炉压力调节器。 3)、1765年,俄国人普尔佐诺夫(I.Polzunov)发明了蒸汽锅炉水位调节器。 4)、1788年,英国人瓦特(J.Watt)在他发明的蒸汽机 上使用了离心调速器,解决了蒸汽机的速度控制问题。
第一阶段。时间为20世纪40~60年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第一阶段。时间为20世纪40~60年代,称为“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20世纪40 年代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史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史发表时间:2013-10-18T13:04:10.780Z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8期供稿作者:张泽泽[导读] 控制理论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大系统,是指规模大,结构复杂变量众多的信息与控制系统。
张泽泽(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青岛266200)摘要:理论归根结低是从实践发展而来的,它来之于实践,但又反过来指导实践。
控制理论的发展又一次说明了这一真理。
远在控制理论形成之前,就有蒸汽机的飞轮调速器、鱼雷的导向控制系统、航海罗经的稳定器、放大电路的镇定等自动化系统和装置。
这些都是不自觉的应用了反馈控制概念而构成的自动控制器件和系统的成功例子。
关键词:现代控制理论后现代控制理论智能控制一、现代控制理论、后现代控制理论1.现代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是上世纪60年代初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航天、航空、导弹等军事尖端技术的发展,对自动控制系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
要求设计高精度、快速响应、低消耗、低代价的控制系统;被控制对象越来越大型、复杂、综合化,从单个局部自动化发展成综合集成自动化。
2.后现代控制理论80年代以后,控制理论向广度与深度发展大系统,是指规模大,结构复杂变量众多的信息与控制系统。
在系统理论中,采用状态方程和代数方程相结合的数学模型,状态空间,运筹学等相结合的数学方法。
智能控制,是具有某些仿人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其中最典型的是智能机器人、智能主体等。
21世纪网络、通讯、人机交互为代表的信息自动化,集成的理论与技术。
20世纪60年代初,在原有“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形成了所谓的“现代控制理论” 。
为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空间法的建立作出贡献的有,1954年贝尔曼(R.Bellman)的动态规划理论,1956年庞特里雅金(L.S.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和1960年卡尔曼(R.E.Kalman)的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和理论。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控制理论与控制系统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控制论一词Cybernetics,来自希腊语,原意为掌舵术,包含了调节、操纵、管理、指挥、监督等多方面的涵义。
因此“控制”这一概念本身即反映了人们对征服自然与外在的渴望,控制理论与技术也自然而然地在人们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历史中发展起来。
根据控制理论的理论基础及所能解决的问题的难易程度,我们把控制理论大体的分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这种阶段性的发展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发展过程。
一、经典控制论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期以前)经典控制理论,是以传递函数为基础,在频率域对单输入---单输入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的理论。
1、控制系统的特点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线性定常或非线性系统中的相平面法也只含两个变量的系统。
2、控制思路基于频率域内传递函数的“反馈”和“前馈”控制思想,运用频率特性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波波夫法,解决稳定性问题。
3、发展事件回顾1)我国古人发明的指南车就应用了反馈的原理2)1788年J.Watt在发明蒸汽机的同时应用了反馈思想设计了离心式飞摆控速器,这是第一个反馈系统的方案。
3)1868年J.C.Maxwell为解决离心式飞摆控速器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发表《论调速器》,提出了用基本系统的微分方正模型分析反馈系统的数学方法。
4)1868年,韦士乃格瑞斯克阐述了调节器的数学理论。
5)1875年E.J.Routh和A.Hurwitz提出了根据代数方程的系数判断线性系统稳定性方法6)1876年俄国学者N.A.维什涅格拉诺基发表著作《论调速器的一般理论》,对调速器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理论阐述。
7)1895年劳斯与古尔维茨分别提出了基于特征特征根和行列式的稳定性代数判别方法。
8)1927年H.S.Black发现了采用负反馈线路的放大器,引入负反馈后,放大器系统对扰动和放大器增益变化的敏感性大为降低。
9)1932年H.Nyquest采用频率特性表示系统,提出了频域稳定性判据,很好地解决了Black 放大器的稳定性问题,而且可以分析系统的稳定裕度,奠定了频域法分析与综合的基础。
控制理论发展简史
控制理论发展简史控制理论经过数十年世界范围的发展,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其中一些研究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成为成熟的独立学科,还有一些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繁荣昌盛,大大促进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现在看起来,其本身的理论及应用价值却是有限的。
当前,控制理论已渗透到几乎所有工程技术领域,新的问题、专题及学科分支大量涌现,五彩缤纷,但也使人有迎接不暇,无所适从之感。
当前,高新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新问题,难度大,亟待解决。
面对这些新问题,现有的控制理论常常显得无能为力,使得一些问题甚至等不到理论上的准备及指点,已在实际中用各种技术手段着手加以解决了。
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第一次技术革命。
1765年,瓦特(Jams Wate,1736~1819)发明了蒸汽机,进而应用离心式飞锤调速器原理控制蒸汽机,标志着人类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械化时代的开始。
后来,工程界用自动控制理论讨论调速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1868年发表的"关于调节器"一文中指出,控制系统的品质可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系统的稳定性可用特征方程根的位置和形式来研究。
1872年劳斯(E.J.Routh,1831~1907)和1890年赫尔维茨(Hurwitz)先后找到了系统稳定性的代数判据,即系统特征方程根具有负实部的充分必要条件。
1892年俄国学者李亚普诺夫(1857~1918)发表了"论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的博士论文,提出了用适当的能量函数–李亚普诺夫函数的正定性及其倒数的负定性来鉴别系统的稳定性准则,从而总结和发展了系统的经典时域分析法。
随着通讯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师们发展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频率响应分析法,1932年美国贝尔实验室工程师奈奎斯特发表了反馈放大器稳定性的著名论文,给出了系统稳定性的奈奎斯特判据。
后来,苏联学者米哈依洛夫又把奈奎斯特判据推广到条件稳定和开环不稳定系统的一般情况。
控制理论产生及发展概要
绪论0.1控制理论产生及发展18世纪中叶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瓦特发明蒸汽机→调速问题→稳定性问题1868年调节器一文发表1872年劳斯和1890年赫尔威茨→代数判据1892年李雅普诺夫“运动稳定性的一般问题”1932年乃奎斯特判据1948 维纳发表《控制论—或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0.2 控制理论发展三个阶段:第一代:古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40-60年代第二代:现代控制理论60-80年代第三代:智能控制及大系统理论80-至今三代控制理论对比简表0.3 智能控制的产生及发展20世纪60年代 Smith 用模式识别器用于最优控制1965年 Zadeh 发表模糊集合论文,付京孙讲人工智能用于学习控制 1976年 Mendel 提出人工智能概念—智能控制70年代初 傅京孙、Gloriso 和Saridis 等人提出递阶智能控制的系统结构 1974年 马丹尼提出世界上第一个模糊控制器(fuzzy logic controller) 20世纪80年代初 建立了多种专家系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神经网络的研究又开始兴起 1992年 美国自然基金启动支持“智能控制”的研究0.4 传统控制与智能控制结论:智能控制理论是对传统控制理论的发展,传统控制理论是智能控制理论的低级阶段。
0.5 智能控制论控制三要素: 信息—反馈—控制 智能控制——智能信息反馈控制图0.1 反馈控制系统的原理框图0.6思维科学与智能模拟1. 什么是思维科学研究思维规律和方法的科学。
思维是意识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部分,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反映过程,包括回想、联想、想像、思考、推想等。
人们通过思维活动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本质属性、内部联系及发展规律。
因此思维是人们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2.思维的类型(1)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抽去表象的思维,例如小学生的算数。
(2)形象思维(直觉思维):既看形又看象的思维。
7.1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历程回顾
7.1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历程回顾(参考译文)引言本文介绍现代控制理论的主要方法及其发展的数学基础-控制系统理论。
现在,学术界认为控制理论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有许多数学概念和方法,这些概念和方法使现代控制理论成为一个重要的、引人注目的应用数学分支。
控制系统理论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简单地进行描述。
对控制系统理论的方法基础、起源、历史和各种应用进行总体回顾,它与数学和技术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
可以这样说:控制论的这些方法都有它们各自的价值并且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中作出重要的贡献。
控制一词有两个主要的含义。
首先,检测实物或数学装置是否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性能。
其次,对装置进行操作或施加影响,使其按要求运行。
控制就是使装置“从混乱到有序”(拉丁铭文)。
控制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
在他的最有影响的著作“政治”一书中,写道:“……如果每个仪器可以完成自己的工作,遵循或预见其它装置的意愿……,如果梭子编织纬纱和拨子弹奏七弦琴而不需要手引导他们,那么首领将不需要仆人,主人也不需要奴隶。
”我们看到,亚里士多德用非常明晰的方式描述了控制理论的目标:使生产过程自动运行,完成人们要求的目标,并让人类获得自由。
首先,人类至高无上。
自然或人工系统的描述更多的是人为的,往往不是它们是什么,而更多的是它们像什么。
即使由欧几里得和亚历山大时期(200 - 284年)的丢番图的工作综合形成的古代数学,都是用三段论法进行描述。
可以将世界看作是一个名词或动词。
古代哲学家断言,世界在“没有太多”戒律下按照法律、所有生物体支配的方法进行论述。
斐波那契(1170年至1250年)在他的书《算术宝典》中第一次尝试引入计算。
然而,经过三个世纪后计算的重要性才得到体现。
笛卡尔(1596 〜1650年)提出了方法的概念。
伽利略(1564年〜1642年)开始使用物理实验,后来艾萨克·牛顿爵士(1642年〜1727年)和拜伦·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1646年至1716年)引入微积分学,完成科学的第一次质变,将科学的运算基础(这主要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转变成我们今天所知的现代形式。
现代控制理论发展史
现代控制理论综述一、前言现代控制理论是以状态变量概念为基础,利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来分析、综合复杂控制系统的新理论,适用于多输入、多输出,时变的或非线性系统。
较之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要广泛得多,原则上讲,它既可以是单变量的、线性的、定常的、连续的,也可以是多变量的、非线性的、时变的、离散的。
现代控制理论本质上是时域法,是建立在状态空间基础上,它不用传递函数,而是以状态向量方程作为基本工具,从而大大简化了数学表达方法。
现代控制理论从理论上解决了系统的能控性、能观测性、稳定性以及许多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
二、发展历史现代控制论的形成主要标志是贝尔曼的动态规划法、庞特里亚金的极大值原理和卡尔曼的滤波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迅速兴起的空间技术的推动下基于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航空航天技术的推动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空间技术的发展,迫切要求解决更复杂的多变量系统、非线性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例如火箭和宇航器的导航、跟踪和着陆过程中的高精度、低消耗控制,到达目标的控制时间最小,把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用最少燃料或最短时间准确地发射到预定轨道一类的控制问题等)。
这类控制问题十分复杂,而采用经典控制理论难以解决。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迅速地发展控制理论,而且也给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准备了两个重要的条件—现代数学和数字计算机。
现代数学,例如泛函分析、现代代数等,为现代控制理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分析工具;而数字计算机为现代控制理论发展提供了应用的平台,促使控制理论由经典控制理论向现代控制理论转变。
因此,控制理论在1960年前后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1892年,俄国数学家李雅普诺夫创立的稳定性理论被引入到控制中。
1954年,美国学者贝尔曼创立了动态规划,并在1956年应用于控制过程,广泛用于各类最优控制问题。
1956年,前苏联科学家庞特里亚金提出极大值原理,解决了空间技术中出现的复杂控制问题,并开拓了控制理论中最优控制理论这一新的领域。
机械工程中的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
机械工程中的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引言:机械工程作为现代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的对象是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等方面。
而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在机械工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及其对机械工程领域的影响。
一、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初,从最早的经验控制到后来的经典控制理论,再到今天的现代控制理论,每一次的发展都推动了机械工程的进步。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面向线性系统,而现代控制理论则能更好地应对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控制理论也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并演变出了许多高级控制方法。
二、模糊控制理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模糊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重要分支,其应用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机械工程。
模糊控制理论克服了传统控制理论中需要准确的系统数学模型的限制,使得对复杂系统的控制更加灵活和容易。
在机械工程中,模糊控制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汽车自动驾驶、智能制造等领域,为机械系统的运行提供了更高的精度和稳定性。
三、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在机械工程中的研究进展神经网络控制方法是现代控制理论中的又一重要分支,它模仿了人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可以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建模和控制。
机械工程中的一些复杂系统往往具有非线性特性,传统控制方法难以解决这些问题。
而神经网络控制方法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被广泛应用于机械系统的运动控制、质量控制和先进制造等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工程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四、智能控制方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智能控制方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增多。
智能控制方法采用了多种智能技术,如模糊逻辑、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使得机械系统能够具备学习、预测和优化等能力。
这为机械工程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机会,同时也对机械工程师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结论:现代控制理论与方法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研究为机械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运行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
现代控制理论 第一章 绪论
控制论之父— 控制论之父 —维纳 维纳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 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将控制理论应用于工程实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 并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1954年出版了 践,并与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
钱学森
从四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末,经典控制理论的 发展与应用使整个世界的科学水平出现了巨大 的飞跃,几乎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及国防 建设的各个领域都广泛采用了自动化控制技术。 (可以说工业革命和战争促使了经典控制理论 的发展)。
闭环与开环控制系统的比较
优点 闭环 采用了反馈, 采用了反馈,因而使系统的响 应对外部干扰和内部系统的参 数变化均相当不敏感。 数变化均相当不敏感。 控制精度高 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构造简单,维护容易; 成本比相应的闭环系统低; 成本比相应的闭环系统低; 不存在不稳定性问题; 不存在不稳定性问题; 当输出量难于测量, 当输出量难于测量,或者要测 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 量输出量在经济上不允许时, 采用开环比较合适( 采用开环比较合适(比如洗衣 机)。 扰动和标定尺度的变化 将引起误差, 将引起误差,从而使系统 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的输出量偏离希望的数值; 精度通常较低, 精度通常较低,无自动 纠偏能力。 纠偏能力。 缺点 存在稳定、振荡、超调等问题; 存在稳定、振荡、超调等问题; 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较麻烦。 系统性能分析和设计较麻烦。
1.5控制理论中的一些术语
(6)反馈控制 ) 是这样一种控制,它能够在存在扰动的情况下, 是这样一种控制,它能够在存在扰动的情况下,力图 减少系统的输出量与某种参考输入量之间的偏差, 减少系统的输出量与某种参考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且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这种偏差。 其工作原理是基于这种偏差。 这里的扰动是指不可预测的扰动。 这里的扰动是指不可预测的扰动。对于可预测或已知 的扰动,总是可以在系统内部加以补偿。 的扰动,总是可以在系统内部加以补偿。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综述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参数不随时间而变)系统。
发展过程1.原始阶段中国,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车: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
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2.起步阶段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两大部分,那就是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之前,不管你什么怎么划分人类社会也好(农业牧业手工业),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力,就是必须得有人亲自去做。
18世纪中叶之后,机器的出现,使得以机器取代了人力,所以称之为革命。
然后机器的出现变革了人类的整个历史,直至现代社会文明的如此进步。
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什么扯这么多?如果机器不能控制,那和工具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钱学森也在最新一版的工程控制论中提到技术革命。
1769年,控制思想首次应用于工业控制的是瓦特,发明用来控制蒸汽机转速的飞球离心控制器。
以后人们曾经试图改善调速器的准确性,却常常导致系统产生振荡。
1868年以前,这一百年来,自动控制装置的设计还出于“直觉”阶段,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因此在控制系统的各项性能(稳、准、快)的协调方面经常出现问题。
【现代控制理论】第一章+绪论
人类在20世纪所取得的巨大技 术成就,控制科学与技术的作 用非常显著。
引言
钱学森曾经从生产力,特别是技术革命 的进程分析了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他强调: “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从科学理论的 角度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伟绩是相对 论、量子论和控制论,也许可以称它们为三 项科学革命,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三大飞 跃。”
1.2 控制理论的分析比较
1.2.1 经典控制理论 1、形成和发展
① 在20世纪30-40年代,初步形成。 ② 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体系。 2、主要研究对象:单机自动化,SISO线性定常系 统 3、主要数学工具:常微分方程、拉氏变换 4、主要研究方法:根轨迹法、频域法和传递函数
1.2.1 经典控制理论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控制的必要性体现在方方 面面:
飞机的自动驾驶系统、宇宙飞船系统和导弹制导系统; 数控机床,工业过程中流量、压力、温度的控制; 机器人控制、城市交通控制、网络拥塞控制; 生物系统、生物医学系统、社会经济系统。
1.1 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
经典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 新发展——大系统理论 智能控制 1.1.1 经典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思想及其实践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久远
1892年,俄国李雅普诺夫在《论运动稳定性的一 般问题》中建立了动力学系统的一般稳定性理论。
1932年,美国奈奎斯特Nyquist提出了 根据频率响应判断系统稳定性的准则, 奠定了频域法的基础。
1.1.1 经典控制理论
1945年,美国伯德Bode在《网络分析和反馈放大器设 计》中提出频率响应法-Bode图。
6、经典控制理论的局限性:
① 难以有效地应用于时变系统、多变量 系统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
控制理论发展历史控制理论发展历史综述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的经典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单输入单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微分方程、拉氏变换、传递函数;主要方法是时域法、频域法、根轨迹法;主要问题是系统的稳、准、快。
二: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控制理论时期,着重解决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控制问题,主要数学工具是以此为峰方程组、矩阵论、状态空间法主要方法是变分法、极大值原理、动态规划理论;重点是最优控制、随即控制、自适应控制;核心控制装置是电子计算机。
三: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先进控制理时期,先进控制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延伸。
先进控制理论内容丰富、涵盖面最广,包括自适应控制、鲁棒控制、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等。
经典控制理论经典控制理论适用于单输入、单输出的线性定常(参数不随时间而变)系统。
发展过程1.原始阶段中国,两千年前我国发明的指南车:一种开环自动调节系统,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
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常指南”。
2.起步阶段人类社会发展,有一个点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成两大部分,那就是工业革命。
18世纪中叶之前,不管你什么怎么划分人类社会也好(农业牧业手工业),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力,就是必须得有人亲自去做。
18世纪中叶之后,机器的出现,使得以机器取代了人力,所以称之为革命。
然后机器的出现变革了人类的整个历史,直至现代社会文明的如此进步。
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什么扯这么多?如果机器不能控制,那和工具又有什么区别?所以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钱学森也在最新一版的工程控制论中提到技术革命。
1769年,控制思想首次应用于工业控制的是瓦特,发明用来控制蒸汽机转速的飞球离心控制器。
以后人们曾经试图改善调速器的准确性,却常常导致系统产生振荡。
现代控制简史
现代控制理论简史现代控制(Modern Control)(1950-)“二次世界大战中火炮,雷达,飞机以及通讯系统的控制研究直接推动了经典控制的发展。
五十年代后兴起的现代控制起源于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如导弹(发射,操纵,指导及跟踪),卫星,航天器和星球大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出现”。
(1)苏联L.S.Pontragin发表最优过程数学理论,提出极大值原理(Maximun Principle)(1956)(2)美国R.Bellman在RAND Coporation数学部的支持下,发表著名的Dynamic Programming,建立最优控制的基础(1957)(3)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成立(1957),中国为发起国之一,第一届学术会议于莫斯科召开(1960)(4)美国MIT的Servomechanism Laboratory研制出第一台数控机床(1952)(5)继MIT CNC Project之后,NC技术迅速进入商品时代。
1958年,Giddings&Lewis把NC装置在Skin Miller上,制成NC工作母机。
1958年,Kearney&Trecke开发了NC加工中心。
同一年,日本富士通和牧野FRAICE公司开发成功NC铣床。
(6)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由苏联发射成功(1957)(7)美国G.Devol研制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样机(1954),两年后,被称为机器人之父的J.Engelberger创立了第一家机器人公司,Unimation(8) 1968年,日本Kawasaki公司从Unimation买进技术。
目前Yaskawa公司已成为世界最大机器人公司。
机器人技术体现了电子控制和驱动,传感器以及运动机构一体化的新思想。
日本安川(Yaskawa)公司的工程师把这叫做Mechatronics(机电一体化技术)(1972)(9)美籍匈牙利人R.E.Kalman发表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trol Systems等论文,引入状态空间法分析系统,提出能控性,能观测性,最佳调节器和Kalman滤波等概念,奠定了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1960)(10)苏联东方-1号飞船载着加加林进入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人类宇航时代开始了(1961)(11)1963年,美国的L.Zadeh与C.Desoer发表Linear Systems-A State Space Approac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以多变量控 最优控制为主要内容, 制、最优控制为主要内容, 采用时域法,以状态方程 采用时域法, 为数学模型。数学工具: 为数学模型。数学工具: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 泛函分析
经典控制理论
• 经典控制理论,以单变量控制,随动/ 调节为主要内容,以微分方程和传递 函数为数学模型,所用的方法主要以 频率响应法为主。数学工具: 微分方 程, 复变函数
3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多学 科交叉、 科交养宽口径、多 面手、 面手、复合型人 才
我国控制理论的教学
–1949. 上海交大 张钟俊 伺服系统 1949. – 1950 清华大学 钟士模 自动调节原理 – 50-60年代 随动系统,自动调节原理 - 年代 随动系统, – 70年代末-80年代 现代控制理论,最优控制 ,自适 年代末- 年代 现代控制理论, 年代末 应控制,系统辨识, 随机控制,大系统理论( 应控制,系统辨识, 随机控制,大系统理论(运筹 ),鲁棒控制 学),鲁棒控制 – 90年代 模糊控制, 智能控制,系统集成 年代 模糊控制, 智能控制, – 新世纪 网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信 网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嵌入式系统--信 -- 息自动化 要求: 要求:厚基础 宽口径 学科交叉 科学思维方法 勇于实践和探索
目前的发展趋势
1
突出含机、 突出含机、电、 计算机、 计算机、通信网 络的大系统、 络的大系统、复 杂系统与人机交 互系统的集成; 互系统的集成;
2
控制论的根本是 信息的控制, 信息的控制, 包 括模型的建立 数学特征), (数学特征), 信息的处理( 信息的处理(计 算机微电子技术) 算机微电子技术) 与实体的控制 领域知识, (领域知识,工 程特征) 程特征)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
19世纪60年代期间是控制系统高速发展的时期, 1868年麦克斯韦尔(J.C.Maxwell)基于微分方程描述从 理 论 上 给 出 了 它 的 稳 定 性 条 件 。 1877 年 劳 斯 (E.J.Routh),1895年霍尔维茨(A.Hurwitz)分别独立 给出了高阶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判据;另一方面,1892年, 李雅普诺夫(A.M.Lyapunov)给出了非线性系统的稳定 性判据。在同一时期,维什哥热斯基(I.A.Vyshnegreskii) 也用一种正规的数学理论描述了这种理论。 1922年米罗斯基(N.Minorsky)给出了位置控制系统 的分析,并对PID三作用控制给出了控制规律公式。 1942年,齐格勒(J.G.Zigler)和尼科尔斯(N.B.Nichols) 又给出了PID控制器的最优参数整定法。上述方法基本上 是时域方法。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大系统控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控制方法和理论。 如 (1)现代频域方法,该方法以传递函数矩阵为数学模型, 研究线性定常多变量系统; (2)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该方法以系统辨识和参数 估计为基础,处理被控对象不确定和缓时变,在实时辨 识基础上在线确定最优控制规律; (3)鲁棒控制方法,该方法在保证系统稳定性和其它性 能基础上,设计不变的鲁棒控制器,以处理数学模型的 不确定性; (4)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为一种计算机控制算法,在 预测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可以处理 多变量系统。
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 现状及前景
3 1 后现代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
以单变量控制,随动/ 以单变量控制,随动/调 节为主要内容, 节为主要内容,以微分 方程和传递函数为数学 模型, 模型,以频率响应法为 主要方法。数学工具: 主要方法。数学工具: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大系统、 大系统、 智能控制 ;以 网络、通讯、 网络、通讯、人机交互为 代表的信息自动化 集成 的理论与技术。 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
(一)、经典控制理论阶段 闭环的自动控制装置的应用,可以追溯到1788年 瓦特(J.Watt)发明的飞锤调速器的研究。然而最终形成 完整的自动控制理论体系,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 最先使用反馈控制装置的是希腊人在公元前300年到 1年中使用的浮子调节器。凯特斯比斯(Kitesibbios)在 油灯中使用了浮子调节器以保持油面高度稳定。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现代控制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初,在原有“经典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形成了所谓的“现代控制理论” 。 为现代控制理论的状态空间法的建立作出贡献的有, 1954年贝尔曼(R.Bellman)的动态规划理论,1956年庞特 里雅金(L.S.Pontryagin)的极大值原理,和1960年卡尔曼 (R.E.Kalman)的多变量最优控制和最优滤波理论。 频域分析法在二战后持续占着主导地位,特别是拉 普拉斯变换和傅里叶变换的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控 制工程的发展的重点是复平面和根轨迹的发展。进而在 20世纪80年代,数字计算机在控制系统中的使用变得普 遍起来,这些新控制部件的使用使得控制精确、快速。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
1932年柰奎斯特(Nyquist)提出了负反馈系统的频 率域稳定性判据,这种方法只需利用频率响应的实验数 据。1940年,波德(H.Bode)进一步研究通信系统频域方 法,提出了频域响应的对数坐标图描述方法。1943年, 霍尔(A.C.Hall)利用传递函(复数域模型)和方框图,把 通信工程的频域响应方法和机械工程的时域方法统一起 来,人们称此方法为复域方法。 频域分析法主要用于描 述反馈放大器的带宽和其他频域指标。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经典控制技术和理论基本 建立。1948年伊文斯(W.Evans)又进一步提出了属于 经典方法的根轨迹设计法,它给出了系统参数变换与时 域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至此,复数域与频率域的方法进 一步完善。
2
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以多变量控 最优控制为主要内容, 制、最优控制为主要内容, 采用时域法,以状态方程 采用时域法, 为数学模型。数学工具: 为数学模型。数学工具: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 泛函分析
现代控制理论、 现代控制理论、后现代控制理论
◎
现代控制理论
60年代初形成并迅速发展起来的 现代控制理论是在航天、航空、导弹等军事尖端技术的发展,对自动 控制系统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要求设计高精度、 快速响应、低消耗、低代价的控制系统;被控制对象越来越大型、复 杂、综合化,从单个局部自动化发展成综合集成自动化
第二节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
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前景 控制理论发展的历史 现状及前景
3 1 后现代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
以单变量控制,随动/ 以单变量控制,随动/调 节为主要内容, 节为主要内容,以微分 方程和传递函数为数学 模型, 模型,以频率响应法为 主要方法。数学工具: 主要方法。数学工具: 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大系统、 大系统、 智能控制 ;以 网络、通讯、 网络、通讯、人机交互为 代表的信息自动化 集成 的理论与技术。 的理论与技术。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智能控制
智能控制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 理问题的技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 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题。被控对象的复杂性体现 为:模型的不确定性,高度非线性,分布式的传感 器和执行器,动态突变,多时间标度,复杂的信 息模式,庞大的数据量,以及严格的特性指标等。 而环境的复杂性则表现为变化的不确定性和难以 辨识。 试图用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方法去解决复杂的 对象,复杂的环境和复杂的任务是不可能的。 智能控制的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 控制,专家控制等方法。
◎
后现代控制理论
80年代以后,控制理论向广度与深度发展 大系统,是指规模大,结构复杂变量众多的信息与控制系统。在系统 理论中,采用状态方程和代数方程相结合的数学模型,状态空间,运 筹学等相结合的数学方法。 智能控制 是具有某些仿人智能的工程控制与信息处理系统,其中最 典型的是智能机器人, 智能主体等。 21世纪 网络、通讯、人机交互为代表的信息自动化 集成的理论与技术。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经典控制理论
总结:经典控制理论的分析方法为复数域方法,以 总结 传递函数作为系统数学模型,常利用图表进行分 析设计,比求解微分方程简便。 优点:可通过试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物理概念清 晰,得到广泛的工程应用。 缺点:只适应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对系统内部状 态缺少了解,且复数域方法研究时域特性,得不 到精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