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马说》教学设计【导⼊】⼤屏幕出⽰故事师:本来是⼀匹千⾥马,却⽤来拉盐,真是⼤材⼩⽤啊!故事中受困的千⾥马因遇到伯乐⽽焕发青春,它⽤长鸣、嘶叫声表达对伯乐的感激。
唐代⽂学家韩愈,根据这个故事写了⼀篇⽂章,题⽬是《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章。
【了解体裁及作者】“说”,是古代的⼀种⽂体,⽤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唐(朝代)散⽂家、诗⼈,散⽂尤其著名,有“⽂起⼋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运动”倡导者,世称韩柳,是“唐宋⼋⼤家”之⾸。
唐宋⼋⼤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苏轼、苏洵、苏辙、曾巩【学习⽬标】1、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课⽂;2、疏通⽂意,积累重要词语与句⼦;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抒发的情感。
【正⾳读“马”】1、听朗读,注意读⾳及停顿。
2、学⽣⼤声朗读课⽂,要求:读准字⾳语速适当读得流畅节奏准确3、找三位同学展⽰朗读,⼀位同学评价.【读书译“马”】1、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
2、教师检查提问,梳理全⽂。
【品⽂问“马”】1、千⾥马和⾷马者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是⼀匹__的马,我从__(哪句话)看出”。
“这是⼀个__的⾷马者,我从__(哪句话)看出”来说⼀句话.2、作者仅仅是在写马吗?⼤屏幕出⽰韩愈的资料.千⾥马、伯乐、⾷马者⼜⽐喻什么样的⼈?3、作者借千⾥马难遇伯乐,抒发什么感情呢?4、如果你是千⾥马,你想怎样获得他⼈的赏识?【⾝边寻“马”】1、你⾝边还有哪些“马”?2、你能讲出⼏个含有“马”字的四字、⼋字成语吗?(⽣齐读,识记)3、带“马”的诗句(任选两句背诵)【总结升华】⼩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马说》,知道了伯乐对千⾥马是多么重要.希望统治者能识别⼈才,重⽤⼈才,做⼀个能发现千⾥马的伯乐;但是,如果千⾥马不能遇到伯乐,也要⼒争⽑遂⾃荐,主动向别⼈展⽰⾃⼰,不能埋没⾃⼰的才能.希望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做⼀匹千⾥马!《马说》学情分析《马说》是⼈教版⼋年级语⽂(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一:图片导入(咆哮姐)最近有张照片在网上很火,我请大家欣赏一下。
照片上的女孩前几日参加北京电影学院考试,在表演复试中落榜,一时情绪失控,在现场大喊大叫,被网友称作“咆哮姐”。
同学们,你知道她咆哮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她喊的是“为什么啊”,言外之意就是我的表演已经很好了,为什么就没人赏识我呢?那么你们也有这样不被人赏识的时候吗?(学生谈自己不被赏识的经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文,看它是否说出了你的心声。
(板书课题——马说)二、共鸣文章中有你的影子吗?(一)听课文朗读,学生正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寻找身影。
1.千里马的特征?(可原话,可自己说)明确:日行千里一食或尽粟一石2.千里马的遭遇?(用文中的话来回答,指导朗读,突出“也”字的不同语气)明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也”有惋惜意味。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里的“也”有不平的语气。
“策之……食之……鸣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这里的“也”有愤慨的语气。
3.你最痛恨谁?痛恨他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疏通文意。
然后指导朗读第三段,读出憎恨、鄙视的语气)第一遍读: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二遍读:(你)策之不以其道,(你)食之不能尽其材,(我)鸣之而(你)不能通其意,(你)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二遍读时注意添加字和最后的感叹号所起的作用。
)4.谁能拯救千里马?屏显资料: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
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教师寄语: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理解“说”的文体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4.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预习检测:1.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吗?2.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诗词名句、俗语谚语吗?3.作者简介:4.读准字音:祗()槽枥()石()骈()见()邪()三、自主学习,展现自我:1. 点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句?2.写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哪句?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4.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5. 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四、小组合作,提升自我:1.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3.试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五、拓展延伸,充实自我:《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六、达标测试、完善自我:1、本文的作者是,他是___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与并称为“韩柳”。
2、“说”是古代一种散文文体,以为主,类似于今天的。
我们学过的文体相同的作品还有___等。
3、选出注音有误的项()A. 骈死于槽枥之间(bìng)B. 才没不外见(xiàn)C.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sì)D. 其真无马邪(yé)4、“食”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 一食或尽粟一石B. 其能千里而食也C. 食之不能尽其材D. 谨食之,时而献焉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初中语文_23*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寓意,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3、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1、通过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通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寓意,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课文、《行之天下》中的文章《文学大家韩愈》、课件【课前预习】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能大体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是什么意思?3、根据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掌握关于作者的文学常识。
4、提前阅读《行之天下》141页中《文学大家韩愈》,划下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5、积累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俗语谚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这副关于马的图画,说出你的感受。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从这些成语和诗词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
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新课教学(一)活动一:检查预习,小试牛刀活动要求:1、请根据课下注释介绍作者。
2、你认为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3、请给下列划线字注音祗槽枥石骈策不外见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注:教师通过评价来合理的过渡(二)活动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活动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的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2、请结合课前的翻译,解释下列句子(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很多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还难以完全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基于此种情况,本课以学生朗读为主,这样才能真正受益,而对于文章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人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抓住中学生心理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自七年级开始接触到文言文的学习,原有的文言文知识储备还不够,现在这个阶段正是文言文学习打基础的关键节点,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在于个别文言文虚词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大的动力。
《马说》的效果分析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大多数的教师都会采用串讲式讲解,即斟字酌句地讲字词,“信、达、雅”地翻译,甚至是遇到实词讲实词,遇到虚词讲虚词,遇到句式讲句式。
这样不仅破坏文章美感,而且严重损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沉闷的课堂气氛。
我在讲授《马说》一文时,就注意避免出现上述的情况。
最大的特点就是把课堂都让给学生,让学生在讨论中来探索,获取知识。
毕竟学生可以借助工具书或文下注解基本理解字、词和一些句子的意思。
其次,授课尽可能做到有清晰,而且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再者,文章安排的内容充实,容量大,张弛有度,显得错落别致。
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有自读的形式,有齐读的形式,也有比赛的形式。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1、课间播放《赛马》的音乐,再配上一些历史上名马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名马。
2、课间我们欣赏了许多马儿矫健的雄姿,也聆听了一首激情澎湃的乐曲《赛马》,那你所了解的历史上的名马有哪些?明确:赤兔胭脂兽——吕布、关羽乌骓马——项羽的卢马——刘备白龙马——唐僧3、那这些马为何那么有名呢?明确:A:本身才华(第一点学生应该都能答上,第二点要加以引导)B:拥有者懂马,尽其才。
师:正所谓“良将辅明主,宝马配英雄”这些马能名传千古有自身原因,更主要是有赏识它的英雄能尽其才。
但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遇到赏识他的人吗?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韩愈的《马说》。
4、课文的题目叫《马说》,首先我们来解题,马说是什么意思?马在说话吗?(请学生来回答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是托物寓意的一种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马”、“论马”、“谈马”。
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韩愈的脚步去说说马、谈谈马。
二、激情感知,分析课文1.朗读课文。
(1)检查预习,请一生起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听准读音,如有歧义提出自己的正确读法。
(面对争论教师朗读正确读音)(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并指出易读错的字音让学生在文中标注。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课题马说主备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重点字词,读准读顺文章。
过程与方法: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教学重点掌握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愤慨之情,正确认识伯乐和人才的关系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归纳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媒体PPT、展台板书设计马说马——千里马]托物寓意人——人才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共鸣(一)导入导入:开始上课之前,请大家看一副图片,徐悲鸿《八骏图》大家能想到那些四字成语来形容《八骏图》的风采?生:龙马精神、金戈铁马,万马奔腾,万马齐喑,金马玉堂,马如游龙,马不停蹄、驷马难追,策马飞舆、马首欲东,脱缰之马。
师:大家的思维都很活跃,掌握的四字成语比较多,描绘出了马的奔腾驰骋、马的自由奔放、以及马给人的那种惊心动魄的体验。
相信这节课大家一定可以马到成功。
然而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这匹马,与他们却截然不同,到底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积累相关成语《马说》学情分析—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借助注释和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浓厚,在教学文言文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遵循“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人都有畏难心理,因而只有放开手脚,让学生尝点甜头,学生才有兴致继续深入学习文言文,我的做法是:教师先鼓励学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下,再用平白如话的语言把沈复的童趣故事简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注解去初读课文,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课文.这样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减少了障碍,易于接受.初中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分为由易到难的三个阶段:七年级——从基础人手,认识文言文;八年级——理解词句,品析文段;九年级——领会主旨,拓展延伸.二.因“本”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环节上出新意1、要注意创设情境,在导入新课上下工夫. 情境的创设在文言文的教学中主要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进行.这种形象借助眼、耳、手感知,或者是多种感官同时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联想、想象,激发人们认知的兴趣. 通过讲故事导入新课是我的首选.基于这一点,在学习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记》等,我就先把它们编成小故事,讲给学生们听,并留下悬念,吊起胃口,以增强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马说》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作,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心情郁闷,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通篇写马,实则写人。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文章对自己不着一字,愤懑不平之情却充溢其中。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并引发学生的思考:如何做一匹当代的千里马?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尝试初步背诵。
②理解文中“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领会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诵读、理解、背诵能力。
②培养学生动手查阅资料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珍爱现今社会、努力学习、争取成才。
三、教学重、难点对本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它的写作特点及学生不了解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决定的。
四、教学过程(一)由带“马”的成语、诗词等导入(二)解读标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三位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诵读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再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抓住语气。
①句子停顿②句中关键词③句末叹词(3)运用适当朗读方法,再读课文。
(四)积累识记(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释疑,课堂小测。
(3)整理一词多义(4)学生翻译全文(五)领悟寓意(1)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作者用“千里马”喻人才,用伯乐喻善于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人;用“食马者”喻愚妄浅薄、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初中语文_23 马说韩愈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设置(一)学习目标设置依据1.课程标准要求及分析①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②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③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④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解读《马说》出自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第六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古代的经典名篇,其中《马说》为第三篇自读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其时,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篇幅虽短却寓意深刻,有尺幅千里之势,引人深思。
全文通过托物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3.学情分析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
所以他们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
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学习目标具体表述1.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能当堂背诵课文。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实虚词。
3.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经历来深层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讽刺,能辩证看待作者的观点。
(三)评价任务针对目标1的评价:1.学生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停顿。
2.学生根据提示能当堂背诵。
针对目标2的评价:1.学生能小组合作质疑解疑。
2.学生能翻译老师指定的重点句子。
3.学生能自己分类整理重点实词、虚词。
初中语文_马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含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难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三、科学方法设计: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四、学法指导: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安排(一)导入新课欣赏画面,自古以来,马在人们生活中很重要,你能说出与“马”有关的成语、诗词名句或俗语吗?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诗中为灾难深重的中国呼唤人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现在,中国终于迎来了万马奔腾、人才辈出的新时代。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作者简介与解题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学习文言文,积累字词和重要的文言现象极为重要,这是传承优秀文化的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
这篇文章写得极像一首诗,因为它形象而又含蓄曲折,把要说明的道理始终通过马的遭遇进行表述,抒情既淋漓尽致,又没有把所持的观点正面说穿,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读者。
因此,学习本文,重在读的教学,在读中引导学生思考、感悟经典的魅力。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积累文言现象;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学习托物寓意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明白文章的寓意。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出课题。
唐代的一位年轻人,叫韩愈,曾几次上书给当朝的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无奈与愤慨之下,他写了一篇文章,(板书“马说”)就抓住伯乐相马这个故事的内涵,表达了自己的不平之音。
2、解释题目中的“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二、指导朗读,疏通文意
1、听名家朗读
2、学生自由读:请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3、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
4、看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多义词辨析(在交流互动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积累和对句子的翻译情况)
以“课文中的两个意思不同”为题进行说话,进行词义辨析。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2)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策:策之不以其首道执策而临之(4)常:千里马常有常马
(5)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6)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7)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8)尽:尽粟一石不能尽其材
三、研读与探究
(一)引导学生针对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抓住与预设题目的临近点,引导学生进行研读探究。
预设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如果没有千里马,会有怎样的后果呢?引导学生读原名。
(从反面进行了议论——因为没有千里马,千里马就有了不幸的遭遇)
3、这千里马为什么有这种种不幸的遭遇啊?
(二)赏读研讨最后一段。
抓住句式特点,标点符号(感叹号),叹词(呜呼)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愤慨之情。
(三)赏读三个“也”字,赏析“不”字。
1、三个“也”字的语气和作用,体会有层次地抒发情感。
2、文中哪个词出现的最多?应怎样读?读出文中关键十一个“不”。
——重读这个字: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这个字或许就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精巧的构思,从这个“不”字,我们还可以做怎样的延伸性思考?
(四)总结写法。
学完本文,我们已经有了较深刻地理解,想一想,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说统治者,说自己,说不被赏识的人才!这叫什么写法?——托物寓意。
四.拓展训练:引导学生围绕“人才”展开说话。
附板书设计:
“不”
马说说人
托物寓意
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他们记忆力好,背诵快,
有了较多的古诗文的阅读积累,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比较浅显的文言文。
但存在都会较为突出的问题,
学生一般不太喜欢学习文言文,一是难懂,二是不愿意花费力气去背诵,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能作深入的挖掘性思考与探究,这个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机智引导,循循善诱,使学生能够深入地融入文本,以求有更深刻的理解。
效果分析
从执教者的角度来说,我基本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高,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中,在朗读课文,翻译课文,疏通文意的过程,大多数学生能独立完成,尤其是对文中的一词多义,学生解读比较好。
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基本能领略了这篇文章的特色。
以下内容学生掌握较好:
1、一词多义的积累,增加了学生对基本文言字词的积累;
2、对“也”字的赏析,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作者有层次的抒发感情的这一巧妙构思;
3、赏读“不”字,在对这个字的朗读指导中,学生能体会出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感情,对“不”的延伸性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学习意识。
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么短小的一篇文章,学生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当堂成诵,但这一点没有做到,实为欠缺;另,课后反思,反观自己的教学,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做的不好,这源于执教者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到位。
教材分析
《马说》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
《马说》是一篇说理性文章,表达的是作者“不平则鸣”的呐喊,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
本文虽篇幅短而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艰深。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
这篇短文在抒情方面很有特色,明明抒发的感情很强烈,却一直是含蕴地表达,
一直没有捅破那层窗户纸,但我们却分明能从中读出作者对统治者不识人才的愤慨之情。
而且感情抒发的很有层次,三个段落,用三个“也”字收束,分别用句号、问号、感叹号表达情感,可谓清晰条理又递进,彰显了大家风范。
在结构上,开篇首句提出中心论点,结尾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说理方面,先从正面提出问题,再从反面进行议论,排比句的运用,也增强了语言气势,把情感表达的酣畅淋漓。
写作手法方面,托物寓意运用的不着痕迹,对学生的写作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评测练习
1、一词多义词义辨析。
(1)食: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2)能:虽有千里之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策:策之不以其首道执策而临之(4)常:千里马常有常马(5)者:马之千里者食马者(6)而: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7)以:不以千里称也策之不以其道(8)尽:尽粟一石不能尽其材
2、结合注释自行翻译句子。
3、研读与探究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后果呢?
(3)这千里马为什么有这种种不幸的遭遇啊?
——引导学生读原名——哪些句子表明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啊?
——如果把这原因分为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话,请大家思考,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分别是什么?
课后反思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说理文,篇幅短小,也比较浅显易懂,不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翻译疏通文意,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太大的认知障碍。
学生学得容易,老师教得也就相对容易。
面对这么一篇一直被选编入教材的文章,如何教出新意,如何充分发挥文言经典的魅力,这是我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以读促悟,这是我这堂课的一个努力的方向。
通过变换形式,词语替换,把自己想象成作者等多种形式,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作者蕴含在文字里的那虽含蓄却也强烈的情感。
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这一点永远是学习古文的一个最基础的目标,这一课的一词多义现象很多,我抓住这一点,通过让学生自由说话的方式,进行解释与理解。
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句进行研读、咀嚼、赏析。
比如,通过赏读每个自然段最后一个字“也字,赏析不同的标点符号的作用,充分体会作者抒发情感的层递性;通过赏析十一个“不”字,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同时启发学生进行延伸性思考,以期让学生能读懂作品,读董作者,读出自己。
但是,对于作者这个匠心独运的“不”的构思,可能是我的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思维并没有被激活,对这个“不”字的延伸性与拓宽性都不够好,实在觉得这是本堂课的一个败笔。
另外,课前准备了一个名家的朗读视频,由于设备的问题,更加之自己没有细心提前检查,导致没能在课堂上正常播放,没有在一开始给学生一个好的示范。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
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
《马说》是一篇经典的古文,多年来,不管教材版本怎样变化,这篇文章一直被编入教材。
文言文是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应从这个角度考虑,把对文本的教与学作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阵地。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学目标的三维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
以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语文素养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提高。
在对文本的研讨过程中,借助文本,引导学生多种方式进行学习,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