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
新课改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课程的改革,为新一轮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继续前进指明了道路。数学教学的任务已转变为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创造性、学者型的教师,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的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教育部发布关于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经验总结,让每个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都参与数学,亲自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去做,体会数学带来的兴趣和快乐。
1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不再是以教师主导、主演的舞台,填鸭式的教学课堂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多言堂,多了动感、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改革的体系下,要想改变课堂教学的全局性、根本性的突破,就要彻底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活动组织形式的全面改革与更新。努力把数学课堂
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乐园,让学生在快乐中自由、贪婪的获取知识。2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共同进步
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数学教学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之间相互沟通
和交流,倡导师生之间人人平等,建立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学习的良好气氛,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自主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数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一个激励、探索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学习空间,是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的翱翔。
3结合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引路。”所以学生学的好与坏,与引路人有直接关系,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在一线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钻研自己最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对数学需求,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窗户。教师要每一堂课都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情境,把每一个学生的眼球都吸引到我们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来,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当笔者讲到”角”这一节时,老师提问学生,”在我的的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度,谁能距离说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回到着,笔者马上给予表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都乐意主动地学”角”的有关知识了,而且是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使他们的印象更加深刻。在新的一个知识点开始,教师提出与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创造一种快乐的课堂氛围,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意识的、巧妙的与实际想结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思想,努力把”讲堂”转变为”学堂”,培养学生在目标引导下”先学”、”自学”、”互学”,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能力,把传统教学中失落的主体精神重新找回来。
4合理教学评价
自古以来教学都离不开评价,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正面的评价,那么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会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感,随之而来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过程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
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领悟新课程的精神,要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适应新课程,把握新课程,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4.8
[2]郑毓信.课程改革2005──论积极促进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0
[3]万桂林.数学应用意识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太原:教学与管理,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