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430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430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430电子时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430电子时钟的电路原理,掌握基础电子元件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学生能描述电子时钟的计时机制,解释秒、分、时的关系及其在电子时钟中的表示。

3. 学生掌握二进制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并能运用此方法分析电子时钟的显示原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独立完成430电子时钟的组装,正确连接电路,测试并修正故障。

2. 学生能利用电子元件设计简单的计时电路,培养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2. 学生在课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精确计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爱护电子设备、节约资源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强的电子技术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旨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已具备基本物理知识和动手能力,对电子技术充满好奇,希望通过实践操作深入理解电子技术原理。

教学要求:课程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分步骤指导,确保学生能理解并应用所学知识完成430电子时钟的组装和调试。

教学过程强调安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电子元件基础:介绍二极管、三极管、电阻、电容等基础电子元件及其功能,关联教材第3章“常用电子元件”内容。

2. 电路原理:讲解430电子时钟的电路构成、工作原理,重点分析晶振、集成电路的作用,关联教材第4章“数字电路基础”内容。

3. 计时机制:阐述秒、分、时的关系,介绍电子时钟的计时原理,关联教材第5章“计时器电路”内容。

4. 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讲解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方法,应用于电子时钟显示原理的分析,关联教材第2章“数字逻辑基础”内容。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430电子时钟的组装、连接、调试,培养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关联教材第6章“电子时钟的制作与实践”内容。

51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51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51电子时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电子时钟的基本原理,包括时钟芯片的初始化和使用方法;3. 学生能运用C语言编写程序,实现电子时钟的基本功能,如时、分、秒显示。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已学的电子知识和编程技巧,完成51电子时钟的电路设计和程序编写;2.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动手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基本的焊接技能,完成电子时钟的制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对电子技术和编程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的积极性;2. 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培养沟通与合作的意识,增强团队精神;3. 学生在作品展示环节,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提高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51单片机技术和电子时钟原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在前期课程中已掌握基本的电子知识和编程技巧,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制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确保学生能够实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51单片机基础:复习51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重点掌握时钟电路、复位电路和I/O口的使用。

2. 电子时钟原理:介绍电子时钟的基本构成,包括时钟芯片、晶振、显示屏等,分析时钟芯片的初始化和使用方法。

3. C语言编程:回顾C语言基础知识,重点讲解51单片机编程的语法和技巧,为编写电子时钟程序打下基础。

4. 电路设计与制作:指导学生进行电子时钟的电路设计,包括元器件的选择、电路图的绘制和PCB板的设计。

5. 程序编写与调试:教授学生编写电子时钟程序,实现时、分、秒的显示功能,并进行程序调试。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时钟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时钟

单片机课程设计电子时钟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单片机的基本原理和编程方法,掌握单片机在电子时钟设计中的应用。

2. 使学生掌握电子时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包括时、分、秒的显示与计时功能。

3. 帮助学生了解电子时钟设计中涉及的硬件知识,如晶振、计数器、显示器件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单片机编程实现电子时钟功能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针对电子时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调试和优化。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单片机及电子制作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注重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3.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单片机基础知识和编程技能,对电子制作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程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在教学设计和评估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单片机原理与编程:复习课本第三章内容,重点掌握单片机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

- 电子时钟原理:学习课本第四章关于时钟电路的设计,了解时、分、秒的计数原理及显示技术。

2. 实践操作:- 硬件设计:根据课本第五章内容,选用51单片机及相关元器件,设计电子时钟的硬件电路,包括晶振、计数器、显示器件等。

- 软件编程:运用C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电子时钟的程序代码,实现时、分、秒的显示与计时功能。

3. 教学大纲:- 第一周:复习单片机基础知识,讲解电子时钟原理,分配课程设计任务。

- 第二周:进行硬件电路设计,学习并选用合适的元器件,绘制原理图。

adm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adm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adm电子时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时钟的基本原理,掌握adm电子时钟的组成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电子时钟的显示方式,了解其与数字时钟的区别。

3. 学生掌握adm电子时钟的设置方法,包括时间、闹钟等功能的调整。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adm电子时钟的组装和调试。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adm电子时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编程思维,对adm电子时钟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对电子产品的兴趣,提高信息素养。

2.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在探索电子时钟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电子技术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时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步提高的年级,对电子产品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时钟基础知识:介绍电子时钟的发展历程、基本原理和组成部分,以课本第三章第一节为基础,让学生了解电子时钟的工作原理和显示技术。

2. adm电子时钟结构:详细讲解adm电子时钟的电路结构、显示原理和功能特点,结合课本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让学生掌握adm电子时钟的组成和功能。

3. 电子时钟编程与设置:教授adm电子时钟的编程方法和设置技巧,以课本第三章第三节为参考,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电子时钟的时间调整、闹钟设置等操作。

4.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adm电子时钟的组装、调试和编程实践,结合课本附录实践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案例分析与创新设计:分析实际案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以课本第四章内容为参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编程思维。

电子时钟课程设计论文

电子时钟课程设计论文

电子时钟课程设计论文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理解电子时钟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电子时钟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 学生学会读取和设置电子时钟的时间,了解电子时钟的时间计算方法。

3. 学生掌握电子时钟的调整和设置方法,了解电子时钟的常见故障及其解决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电子时钟的组装和调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解决电子时钟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电子时钟相关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电子时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的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时间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电子技术实践课程,旨在通过电子时钟的制作与调试,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课程目标的具体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时钟基础知识- 电子时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电子时钟的显示器件(如LED、LCD等)- 电子时钟的时间计算方法2. 电子时钟的组装与调试- 元器件的认识与选用- 电路图的识读与连接- 电子时钟的组装过程- 电子时钟的调试与故障排除3. 电子时钟的使用与维护- 电子时钟的设置与调整方法- 常见故障现象及解决方法- 电子时钟的保养与维护教学大纲:第一课时:电子时钟基础知识- 介绍电子时钟的组成、工作原理- 讲解电子时钟的显示器件及特点第二课时:电子时钟的组装与调试- 认识元器件,学会选用- 识读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 组装电子时钟,进行初步调试第三课时:电子时钟的使用与维护- 学习电子时钟的设置与调整方法- 掌握常见故障的解决方法- 了解电子时钟的保养与维护方法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进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ewb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ewb电子时钟课程设计

ewb电子时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ewb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掌握电子时钟的设计原理和电路搭建方法。

2. 学生能够解释电子时钟的各个部分功能,如晶振、计数器、显示电路等,并了解它们在时钟运行中的作用。

3. 学生掌握二进制和十进制的转换方法,并能够应用于电子时钟的显示部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ewb软件设计一个简单的电子时钟电路,并进行仿真测试。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共同完成电子时钟的设计和调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电路故障排查和修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细心、耐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电子技术学科特点,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知识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电子时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制作,结合课程目标,具体安排如下:1. 电子时钟原理介绍:讲解时钟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晶振的作用、计数器的工作方式以及显示电路的原理。

2. ewb软件操作:介绍ewb软件的基本功能与操作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软件进行电路设计与仿真。

3. 电路元件认识:学习电子时钟所需的主要元件,如晶振、计数器、显示器件等,并了解它们的功能和特性。

4. 电路设计与搭建:根据电子时钟原理,指导学生运用ewb软件设计时钟电路,并进行仿真测试。

5. 二进制与十进制转换:学习二进制与十进制的转换方法,并应用于电子时钟的显示部分。

6. 电路调试与故障排查:教授学生如何对设计的电子时钟进行调试,找出并解决问题。

电子时钟日历课程设计

电子时钟日历课程设计

电子时钟日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电子时钟日历的基本原理,掌握电子时钟日历的组成及功能。

2. 学生能描述电子时钟日历中数字电路、计数器、寄存器等关键部件的工作原理。

3. 学生掌握电子时钟日历的编程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子时钟日历程序。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搭建简单的电子时钟日历电路,并进行调试。

2. 学生能够编写简单的电子时钟日历程序,具备初步的编程能力。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电子时钟日历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

3. 培养学生具备时间观念,认识到时间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设计,结合电子技术学科特点,以实践性、操作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编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确保学生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电子时钟日历的原理,为今后深入学习电子技术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电子时钟日历基础知识:介绍电子时钟日历的组成、工作原理,包括数字电路、计数器、寄存器等关键部件的功能与应用。

- 相关教材章节:第一章 数字电路基础,第二节 计数器与寄存器。

2. 电子时钟日历电路设计:讲解如何搭建电子时钟日历电路,分析电路中各部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逻辑电路设计,第四节 时序逻辑电路设计。

3. 电子时钟日历编程:教授如何编写电子时钟日历程序,包括编程语言的选择、程序结构及功能实现。

-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数字电路编程,第一节 编程语言及其应用。

4.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动手搭建电子时钟日历电路,编写程序,并进行调试。

- 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实践操作,第二节 电子时钟日历的制作与调试。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1)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1)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1)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主要内容是使用单片机设计一个电子时钟,通过编程控制单片机,实现时钟的显示、报时、闹钟等功能。

二、实验步骤1.硬件设计根据实验要求,搭建电子时钟的硬件电路,包括单片机、时钟模块、显示模块、按键模块等。

2.软件设计通过C语言编写单片机程序,用于实现时钟功能。

3.程序实现(1)时钟显示功能通过读取时钟模块的时间信息,在显示模块上显示当前时间。

(2)报时功能设置定时器,在每个整点时,通过发出对应的蜂鸣声,提示时间到达整点。

(3)闹钟功能设置闹钟时间和闹铃时间,在闹钟时间到达时,发出提示蜂鸣,并在屏幕上显示“闹钟时间到了”。

(4)时间设置功能通过按键模块实现时间的设置,包括设置小时数、分钟数、秒数等。

(5)年月日设置功能通过按键模块实现年月日的设置,包括设置年份、月份、日期等。

三、实验结果经过调试,电子时钟的各项功能都能够正常实现。

在运行过程中,时钟能够准确、稳定地显示当前时间,并在整点时提示时间到达整点。

在设定的闹铃时间到达时,能够发出提示蜂鸣,并在屏幕上显示“闹钟时间到了”。

同时,在需要设置时间和年月日信息时,也能够通过按键进行相应的设置操作。

四、实验感悟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刻体会到了单片机在电子设备中的广泛应用以及C 语言在程序设计中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我不仅掌握了单片机的硬件设计与编程技术,还学会了在设计电子设备时,应重视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并善于寻找调试过程中的问题并解决。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加强对单片机及其应用的学习与掌握,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科研与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片机课程设计
题目:电子时钟班级:
摘要
针对数字时钟的问题,利用8051单片机,proteus软件,vw(伟福)等软件,运用单片机中定时计数器T0,中断系统以及按键的控制实现了电子时钟的设计。

设计的电子时钟通过数码管显示,并能通过按键的设计实现小时与分钟的调整。

时间的启动与暂停等等。

关键字:数字时钟;单片机;定时计数器
1 引言
时钟,自他发明的那天起,就成为人类的朋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人们对时间计量的进度要求越来越高,应用越来越广。

怎样让时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怎样让我们的老朋友焕发青春呢?这就要求人们不断设计出新型时钟。

现金,高精度的计时工具大多数都使用了石英晶体振荡器,由于电子钟,石英表,石英钟都使用了石英技术,因此走时精度高,稳定性好,使用方便,不需要经常调校,数字式电子钟用集成电路计时时,译码代替机械式传动,用LED显示器代替指针显示器,减小了计时误差,这种表具有时、分、秒显示的功能,还可以进行时、分的校对,片选的灵活性好。

时钟电路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

在一个单片机应用系
I\O
2 设计方案及原理
2.1 中断系统简介
MCS-51单片机提供5个硬件中断源,2个外部中断源,2个定时计数器T0和T1的溢出中断TF0和TF1,1个串行口发送TI和接收RI中断。

MCS-51单片机中没有专门的开中断和关中断指令,对各个中断源的允许和屏蔽是由内部的中断允许寄存器IE的各位来控制的。

中断允许寄存器IE的字节地址为A8H,可以进行位寻址。

系统复位时,中断允许寄存器IE的内容为00H,如果要开放某个中断源,则必须使IE中的总控置位和对应的中断允许位置“1”。

中断、
计数器、16
数码管显示器,通常的译码方式有两种:硬件译码方式和软件译码方式。

LED数码管在显示时,通常有两种显示方式:静态显示方式和动态显示方式。

在使用时可以把它们组合起来。

在实际应用时,如果数码管个数较少,通常用硬件译码静态显示,在数码管个数较多时,则通常用软件译码动态显示。

2.4 设计思想
电子时钟是利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器\计数器来实现的,它的处理过程如下:首先设定单片机内部的一个定时器\计数器工作于定时方式,对机器周期计数形成基准时间,然后对基准时间计数形成秒,秒计60次形成分,分计60次形成小时,小时计24次则计满一天。

然后通过数码管把它们的内容在相应位置显示出来即可。

数码管显示可以采用静态显示方法或动态显示方法。

静态显示方法需要数据锁存器等硬件,接口复杂,时钟显示一般用6个或8个数码管。

由于系统没有其他的复杂的任务处理,而且显示的时钟信息随时都可能变化,一般采用动态显示方式。

动态显示方法线路相对简单,但需动态扫描,扫描频率要大于人眼视觉暂留频率,信息看起来才稳定。

在具体处理时,定时器计数器采用中断方式工作,对时钟的形成在中断服务程序中实现。

在主程序中只需对定时器计数器初始化、调用显示子程序和控制子程序。

时间调整的方法,设计了简单的按键,可以通过按键实现时、分的调整,在主程序中加入了键盘设置子程序。

用定时/计数器T0,工作于定时,采用方式1,对12MHZ的系统时钟进行定时计数,形成定时时间为50ms,所以定时初值为15536(3CB0H)。

用片内RAM的7BH单元对50ms计数,计20次秒计数器78H 单元加1,秒计数器加到60则分计数器79H单元加1,分计数器加到60则时计数器7AH单元加1,时计数器加到24则时计数器清0。

然后把秒、分、时计数器分成十位和个位放到8个数码管的显示缓冲区,
3 硬件设计
图2.1 硬件原理图1
图2.2 硬件原理图2
4软件设计
4.1 设计模块
程序分为4个部分:主程序,中断服务程序,显示程序,按键处理程序。

4.1.1 主程序
主程序设置显示缓冲区以及定时计数器T0初始值,并开始计数,反复调用键盘扫描与显示子程序。

(79H)加1,同时秒单元清0;分单元加到60则对时单元(80H)加1,同时分单元清0;时单元加到24则对时单元清0,标志一天时间计满。

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如图3.2
4.1.3 显示程序
本系统共采用8个显示块,从右向左依次是秒各位、秒十位、横线、分各位、分十位、横线、时各位、时十位,分别连接P2.7、P2.6、P2.5、P2.4、P2.3、P2.2、P2.1、P2.0,对应显示缓冲区70H、71H、
72H、73H、74H、75H、76H、77H。

P2口作为位选线,P0口作为段码线,数码块为共阳极连接,采用动态显示的方法。

4.1.4 按键处理程序
按键从上到下依次为K0、K1、K2,分别与P1.0、P1.1、P1.2相连接。

按下K0键后,时钟停止计时,并进入小时调整状态,按K1或K2键可进行加1或减1操作,再按一次K0键,进入分钟调整状态,同样按K1或K2键可进行加1或减1操作,再按下K0键则恢复计时状态。

4.2 程序清单
ORG 0000H
MOV 71H,A
MOV 70H,B
MOV A,79H
MOV B,#0AH
DIV AB
MOV 74H,A
MOV 73H,B
MOV A,7AH
MOV B,#0AH
DIV AB
MOV 77H,A
MOV 76H,B
MOV R1,#70H ;循环扫描显示
MOV R5,#80H ;选通最右边的第一个数码块
MOV R3,#08H
SCAN1: MOV A,R5
MOV P2,A
MOV A,@R1
MOV DPTR,#TAB
MOVC A,@A+DPTR
MOV P0,A
LCALL DL1MS
INC R1
MOV A,R5
OUTT0: SETB ET0
POP PSW
POP ACC
RETI
KEYSCAN: CLR EA ;按键处理程序JNB P1.0,KEYSCAN0
JNB P1.1,KEYSCAN1
JNB P1.2,KEYSCAN2
KEYOUT: SETB EA
RET
KEYSCAN0: LCALL DL20MS
JB P1.0,KEYOUT
WAIT0: JNB P1.0,WAIT0
INC 7CH
MOV A,7CH
CLR ET0
CLR TR0
CJNE A,#03H,KEYOUT
MOV 7CH,#00
SETB ET0
SETB TR0
SJMP KEYOUT
KEYSCAN1: LCALL DL20MS
JB P1.1,KEYOUT
针对电子时钟的问题,利用单片机内部的定时计数器T0计时的功能以50MS为最小计时单位,进行计时,计20次为一秒,秒单元计60次为一分钟,分单元计60次为一小时,小时单元计24次为一天,每个单元计满则自动清0。

单片机外部通过P2口与数码显示管连接,显示秒,分,时,同时还可通过按键调整时间。

最后运用proteus软件仿真,并运行成功。

在设计软件程序,编写论文过程中还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学习中积极改进,进一步掌握汇编语言的编写技巧,熟练单片机硬件内容,改正缺点。

参考文献
[1] 李华,王思明,张金敏.单片机原理及应用[J].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1.
[2] 闫玉德,俞虹.MCS-51单片机原理与应用[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 肖靖.单片机入门与实验设计[J].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