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含解析)
诗歌鉴赏-山水田园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足()A.首句写园内之景,正面描写池水清澈,池边大树倒映池中的景象。
水的静,影的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B.第二句中“窥”字让诗句活了起来。
移诗人情感于山峦,借山光之窥有力地烘托出了小园之可爱,亦从正面突出了园中最物之富有魅力,其匠心令人叫绝。
C.颔联由园内而至园外,视野放远,境界开阔。
黄叶满山,斜晖映照,尽显山光之致。
D.颈联诗人撷取幽竹、寒花两个典型意象,表现环境的清冷、寂寥,因此作者在尾联表达不愿久立的失落、怅惘之情。
E.此诗的景物描写加入了大量的主观发挥。
所以这首诗不仅表现了小园之美,也着意写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怀。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争席”典出《庄子·杂篇·寓言》:杨朱从老子学道,学成归来,旅客们不再让座,而与他“争席”,说明杨朱已得自然之道,与人们没有隔膜了。
“海鸥”典出《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与鸥鸟相亲近,互不猜疑。
一天,父亲要他把海鸥捉回家来,他又到海滨时,海鸥便飞得远远的,心术不正破坏了他和海鸥的亲密关系。
3.下列关于本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的“迟”字,既写出了阴雨天炊烟缓缓升起之状,也写出了闲散安逸的情怀。
B.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唯有木槿、露葵相伴,突出了隐居生活的孤寂寡淡。
C.尾联运用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抒写诗人澹泊自然的心境。
D.这首七律,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4.前人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五)--山水田园诗歌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五)--山水田园诗歌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五)--山水田园诗歌【含义界定】: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辽阔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悠闲生活的向往。
人们把以此为内容创作的诗歌称为山水田园诗。
【发展历程】:在《诗经》中就有描写山水田园的诗句,后来至陶渊明全力写田园诗,是田园诗的第一座丰碑,南朝的谢灵运、谢眺等诗人大量写山水诗。
此后,山水田园便成了诗人们经常表现的题材。
到了盛唐时代,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出现了以写山水田园诗为主的诗人,人们称之为山水田园诗派,主要代表是孟浩然和王维,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
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盛行基础】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空前繁荣,社会安定,南北统一,给人们提供了怡情山水的物质条件,使人们能四处游览,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也不断提高,漫游之风在文人中间吹开。
另外,隐逸之风在唐代也很盛行,唐代士人把隐居待仕当作与应举求官并行的政治道路,而隐士的生活正是与山水田园分不开的。
加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使得一些文人身在官场而心存江湖,向往到山水田园中荡涤污浊,平息纷争,求得安宁。
这些构成了山水田园诗流行的基础。
【共同特点】仔细品味山水田园诗,会发现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田园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
诗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
(反衬)。
链接 《过故人庄》(孟浩然)、《山居秋暝》(王维)、《归园田居(其
教材 一)》(陶渊明)
选项
突出特点
标题 往往有“山”“野”“田”“居”等字眼。
溪水、山石、松林、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 意象
歌等。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
情感 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③憎恶黑暗,向往恬淡静 雅的隐逸之乐。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之情。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山水田园诗》
高考语文
山水田园诗 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是指歌咏田 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 诗派,主要诗人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盛唐是我国山水田园 诗的繁荣时期。
选项
突出特点
(1)比喻、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
仰的变化与空间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
技法 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②以乐景写哀情
高考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
情感三:表达对归隐山林、闲适恬淡 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朋友预备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到他家做 客。他家所在的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苍青的 山峦在城外横卧。推开窗户就可面对谷场和菜园, 手举酒杯我们闲谈着庄稼和收成情况。等到九九 重阳节到来时,我还要来这里观赏喝着菊花酒欣 赏菊花。
山水诗常见意象
1、景物: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 雾、霞光、露珠、花草、野径、古木、荆扉、柴 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孤高傲世)、禅 房、古寺、暮钟等。
2、人:樵夫、渔翁、山客、隐者、五柳、接舆、 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等。
4、植物:松、竹林、树林、草、各种山中植物。
情感二: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回归自
然的渴望。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中,鸡鸣桑树巅。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如高、低、俯、仰、远、近的变化。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三、远眺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四、近观
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长安城中眺望(角度)终南山积雪景象, 一“浮”一“霁”,眺望风光尽在眼底。
(2)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 绘声、绘色(形、声、色、味相结合)。
(4)在写景状物时,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 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 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动静结 合,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含答案)
诗歌鉴赏题专练之山水田园诗一、常见意象(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竹林、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sì、锸、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诗人常会选取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等体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意象。
选取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超凡脱俗的灵鸟)、孤云、禅房、古寺、暮钟等具有隐逸特点的意象,用五柳、接舆、伯夷、叔齐等历史人物和僧道、林叟、樵夫、幽人等山野之人来自比。
二、思想情感(1)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2)心物相融的恬淡、闲适自得的心情。
(3)借景遣怀的沉郁凄情。
或借异乡山水,表达客居孤寂思绪;或借凄风苦雨,寄寓贬谪忧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4)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
(5)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三、常用技法(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2)描写手法①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高低远近的顺序。
②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
③白描与工笔。
白描,简单地罗列,简单地描写。
工笔,细致入微地刻画,重彩浓墨地描绘。
④虚实结合(眼前景与想象景)。
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反衬),用欢乐的景物或场景写哀伤的心情。
四、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唐代]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一、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二、经典链接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2007年天津卷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注芜,丛生的草;“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意积累;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2007年上海卷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点也就抓住了;三、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四、跟踪训练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答: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赏析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答:参考答案幽静;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答:参考答案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答:参考答案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流亡生活,靠亲友故旧的资助,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建起几间草房,暂时安居下来;浣花溪幽静美丽的环境和难得的安定生活,使饱经离乡背井苦楚、备尝颠沛流离艰虞的杜甫深感愉快、宽慰和轻松;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诗人拈来江村诗题,纵笔抒怀,优游愉悦之情实在难得;句解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浣花溪清澈的江水,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在长长的夏日中,事事都显得恬静安幽;首联以疏淡的笔调,点染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人心境的恬淡闲适;“抱”字,看似脱口而出,未尝用力,却赋江水以情态,将草堂临江、江流曲折的清幽环境和诗人置身于自然美景的感受,表现得形象而又生动;“事事幽”提挈一篇旨意;“幽”是全篇的诗眼;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中间两联在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尽可能避免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却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有重复之病;“清江”,指浣花溪;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自由飞翔、自来自去的,是那堂上的燕子;不离左右、相亲相近的,是那水中的群鸥;颔联写物情之幽静;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这一联“见物我忘机”,在诗人看来,燕子与鸥鸟都有一种乐群适性、忘机不疑的意趣,衬托出诗人怡然自足的感情;在写法上,“梁上燕”应“村”,“水中鸥”应“江”;两句诗两个“自”字,两个“相”字,及“去”与“来”、“亲”与“近”,都属当句对,读起来轻快流畅,别具韵致;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闲来无事,老妻展开素纸,画着棋盘;无忧无虑的幼子敲弯细针,作成钓钩;颈联写人事的闲趣;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亲;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犹觉可爱;棋局最宜消夏,清江正好垂钓,愉悦之情,见于嬉戏之间,村居乐事,件件如意;经历长期离乱之后,重新获得家室儿女之乐,诗人怎么不感到欣喜和满足呢历代评家一致赞美前四句自然天成,深入浅出,清真优美,但对颈联则褒贬不一;批评者贬其“琐屑近俗”,赞美者称其“亲切近情”,“尽其伦理之和”,“宜与智者道”;我同意后者;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只要有老朋友周济一些禄米,我这微贱之人也就别无所求;尾联表面上是喜幸之词,而骨子里包藏着一丝悲苦之情;曰“但有”,就不能保证必有;曰“更何求”,正说明已有所求;杜甫没有忘记,眼前优游闲适的生活,是建筑在故人供禄米的基础上的;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痛点;一旦分禄供米发生了问题,一切就都谈不到了;中间两联,从物态人情方面,写足江村幽事,结句用“此外更何求”一句,关合“事事幽”,收足一篇主题,很简净,很稳当;“故人供禄米”,戏指老朋友们给自己生活方面的资助;此联上句又作“多病所须唯药物”;不论需“药物”还是需“禄米”,都不免过于凿实;“微躯”,类似“贱体”之意,是自谦的说法;评解这是一首平淡自然的七言律诗,作者以清淳质朴的笔调,质朴无华的语言,点染出浣花溪畔幽美宁静的自然风光和村居生活清悠闲适的情趣,将夏日江村最寻常而又最富于特色的景象,描绘得真切生动,自然可爱,颇具田园诗萧散恬淡、幽雅浑朴的风韵;宋代蔡梦弼草堂诗话评价说:“其所以大过人者,无他,只是平易;虽曰似俗,其实眼前事尔;”诗的前半写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人在自然中感到自由、亲切、融洽;颈联写洋溢着欢乐、生气勃勃的家庭生活情景,深涵着诗人对天伦之乐的欣慰和珍惜;末两句写不求仕宦的平淡心境;这是杜甫诗中难得多见的轻松愉快之作;清代黄生杜诗说谓之“杜律不难于老健,而难于轻松;此诗见潇洒流逸之致”;江村一诗,在艺术处理上,也有独特之处;一是复字不犯复;此诗首联的两句中,“江”字、“村”字皆两见;照一般做律诗的规矩,颔、颈两联同一联中忌有复字,首尾两联散行的句子,要求虽不那么严格,但也应该尽可能避复字;现在用一对复字,就有一种轻快俊逸的感觉,并不觉得是犯复了;这情况,很象律句中的拗救,拗句就要用拗句来救正,复字也要用复字来弥补;况且,第二句又安下了另外两个叠字“事事”,这样一来,头两句诗在读起来的时候,就完全没有枝撑之感了;二是全诗前后啮合,照应紧凑;“梁上燕”属“村”,“水中鸥”属“江”;“棋局”正顶“长夏”,“钓钩”又暗寓“清江”;颔联“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荡;颈联的“画”字、“敲”字,字皆现成;且两句皆用朴直的语气,最能表达夫妻投老,相敬弥笃,稚子痴顽,不隔贤愚的意境;三是结句,忽转凄婉,很有杜甫咏怀诗的特色;杜甫有两句诗自道其做诗的甘苦,说是“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至后;此诗本是写闲适心境,但他写着写着,最后结末的地方,也不免吐露落寞不欢之情,使人有怅怅之感;杜甫很多登临即兴感怀的诗篇,几乎都是如此;前人谓杜诗“沉郁”,其契机恐怕就在此处;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幽居初夏陆游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答:参考答案选择幽静的意象写幽,以动衬幽,以声衬幽;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答:参考答案有恬然自得之乐,又有报国无门、寂寞惆怅之慨;赏析这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写景,后二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首句“湖山”二字总冒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幽”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观”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儿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观”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还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的之中的动态的景物;从章法看,这前六句纯然写景,而承转开阖,井然有序;颔联“水满”“草深”是水滨景色,承前写“湖”;颈联“头番笋”、“第一花”,则是山地风光,承前写“山”;首句概言“湖山胜处”,两联分承敷衍,章法十分严谨;但颔联写湖,是远处宽处景色;颈联写庭院周围,是近处紧处的风光;刘熙载艺概·诗概说:“律诗中二联必分宽紧远近”,这就在严谨中又有变化;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老”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古井中漾起微澜,结出诗情荡漾;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晚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索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陆游这组诗一共四首七律,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四首诗都着意写幽居初夏景色,充满了恬静的气氛,但心情都显得不平静;第二首有句云“闲思旧事惟求醉,老感流年只自悲”,可见旧事不堪回首,只求于一醉暂时忘却;第三首颈联说:“只言末俗人情恶,未废先生日晏眠”,说明先生之所以“日晏眠”,乃由于“末俗人情”之险恶不堪回;第四首结联说:“移得太行终亦死,平生常笑北山愚”,则是嗟叹自己空有移山之志,而乏回天之力;笑愚公,其实是自慨平生;陆游晚年村居诗作,周必大评为“疏淡”,刘熙载称为“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这类诗的渊源所自,历来论者无不指为“学陶”、“学白”;从他大量的写农村风光的诗来看,特别是从这首幽居初夏看,固然有陶渊明的恬静,白居易的明浅,但此外另有陶、白所不曾有的一境;他的心总是热的,诗情总是不平静的;即使所写景物十分幽静,总不免一语当起微澜,在“一路坦易中,忽然触着”;梁清远雕丘杂录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描写了山村怎样的特点答:参考答案幽深、宁静的特点;2你认为诗的三、四两句中哪个字最为精练传神请结合全诗的内容加以赏析;答:参考答案“闲”字;栀子花在庭院中开放,“闲”在那里,无人观赏;一个闲字从侧面衬托了妇姑雨中浴蚕的繁忙景象;赏析这首山水田园诗,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劳动生活的气息,颇值得称道;“雨里鸡鸣一两家”;诗的开头就大有山村风味;这首先与“鸡鸣”有关,“鸡鸣桑树颠”乃村居特征之一;在雨天,晦明交替似的天色,会诱得“鸡鸣不已”;但倘若是平原大坝,村落一般不会很小,一鸡打鸣会引来群鸡合唱;山村就不同了,地形使得居民点分散,即使成村,人户也不会多;“鸡鸣一两家”,恰好写出山村的特殊风味;“竹溪村路板桥斜”;如果说首句已显出山村之“幽”,那么,次句就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显出山居的“深”来,并让读者随诗句的向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在霏霏小雨中沿着斗折蛇行的小路一边走,一边听那萧萧竹韵,潺潺溪声,该有多称心;不觉来到一座小桥跟前;这是木板搭成的“板桥”;山民尚简,溪沟不大,原不必张扬,而从美的角度看,这一座板桥设在竹溪村路间,这竹溪村路配上一座板桥,却是天然和谐的景致;“雨过山村”四字,至此全都有了;诗人转而写到农事:“妇姑相唤浴蚕去”;“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在这淳朴的山村里,妇姑相唤而行,显得多么亲切,作为同一家庭的成员,关系多么和睦,她们彼此招呼,似乎不肯落在他家之后;那优美的雨景中充满了诗意;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有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个个都很忙的情景.,兴味尤饶;这里的“闲”,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全诗处处扣住山村特色,融入劳动生活情事,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运用新鲜活泼的语言,新鲜生动的意象,传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可谓“心思之巧,辞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了;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杨州禅智寺杜牧。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题材类专项提升专题01山水田园诗含解析
专题01 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概说1. 山水田园诗特点中国的写景抒情诗传统可谓源远流长。
中国人自古崇尚“天人合一”,他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丰富多样的情感。
而在写景抒情类诗词中,山水田园诗又占绝大多数。
山水田园诗严格说来可分为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其中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山水诗起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的开创者则是晋代陶渊明。
山水田园形成“诗派”是在唐朝,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许多诗人都创作过此类诗歌。
2. 山水田园诗的常见情感主旨:①. 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对春的喜爱之情,惜春之情)。
例:李白《望庐山瀑布》②. 对归隐、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例:陶渊明《归园田居》③. 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归隐的期待。
例: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④. 对农人辛勤耕作的赞美,对农人辛劳的同情与感慨。
(注:此类作品不是典型的山水田园诗,但是因为其描写的主要内容也是田间生活,所以把它归到这里,便于学生记忆。
)3. 山水田园诗的常见艺术手法①. 借景抒情:所有的写景抒情诗中几乎全都有此手法,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以“哀景写哀情”和“以乐景写哀情”两种。
②.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视听结合等。
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③. 比拟:在古诗词中,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
拟人即物带上了人的感情或动作,拟物又包括两种,一是把人拟作物;二是把此物拟作彼物。
例: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④. 比喻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⑤. 多角度描写/侧面描写:所谓多角度描写,即调动各种感官,对景物进行描写。
例: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夜雪》⑥. 色彩渲染:在写景抒情诗中,如果作者在描写画面中大量使用色彩性词汇,那么在回答写作特点时可以答此条。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山水田园诗
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
参考:本诗语言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第一步)这首小 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不着一色,寓问于答 ,简炼而自然,寓深沉于平淡之中。(第二步)全诗景中寓 情,表现了诗人对隐者钦慕而不遇的惆怅之情。(第三步)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1)“遍”字表现松树多,鹤多,“稀” 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 清新可爱,人们采菱归来描绘了一幅恬淡、宁谧、 和谐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 对自然美景的陶醉,隐居时的悠然闲适的心情。
写景方法与技巧 一、四结合: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相 结合,点面(粗笔勾勒与工笔细描)相结合,动静结合。 二、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反问、设问、 双关、互文、顶真、用典、反复、通感、列锦 三、表现手法:渲染、烘托、衬托、反衬、对比、 联想、想象、象征、托物言志、 白描,细节、抑扬、照应、铺垫、 赋、比、兴、蒙太奇、寓庄于谐 四、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远近高低俯仰平 时间 、空间 五、感观的角度——诸觉结合或通感:视觉(形色)、听觉(声) 、嗅觉(气味)、味觉、触觉。 六、色彩:注重色彩的明暗、多样与谐调。 七、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 间。
2.表达对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田园生 活的喜爱、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
诗人们通过对山水风光、田园生 活的描写,表达对自由的追求和对宁 静、平和、隐逸生活的渴望,抒发一 种宁静闲适的生活情趣。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山水田园诗
《绝句》 杜甫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山居秋暝 王维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江雪 柳宗元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题方法点拨】 • 意境,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常见问法: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答题模式: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 般用两个双音节词:雄浑壮丽、闲适恬淡、清 幽明净、萧疏凄寂、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等。
②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一要忠实 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 语言力求简练优美。
• 参考:1.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2.回归闲适恬淡田园生活的喜悦之情; • 3.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3.山水田园诗常见的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居秋暝王维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后三句是写动景,有动 有静,动静结合;而后三句所写动态景物,又反 衬出山中的宁静,显出动静相谐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常见意境
宁静、静谧、纯朴、自然、 美好、平和、和谐、恬静、 幽雅、空灵、安逸、安详、 清幽、明净、飘逸、清新、 清淡、旷远、雄奇、迷离、 孤寂、凄凉、凄清、萧瑟、
活用诗中字与 词,双音节词 写意境。
4、品味语言,感受特色
诗歌语言题一般出题的方式:
⑴评价作品选词炼句的功夫(炼字) ⑵评价语言的整体风格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此诗为访友人陆羽不遇之作, 描写了隐士闲适清静的生活情趣。
前半部分通过对陆羽幽僻高雅 的隐居之地景物的描写,表现了 他的高洁不俗;
后半部分通过西邻对陆羽行踪 的叙述,侧面烘托了陆羽的潇洒 疏放。
练习1
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汉江临泛
这首诗表达了
王维 对美好山河的热爱,对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田园生活的热爱。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寄情山水 赞美山河 热爱自然
温故而知新3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结
1、寄情山水 赞美山河 热爱自然
山
水 2、隐居之乐
田
园 诗
3、对官场的厌恶
4、对现实的不满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练习1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寻陆鸿渐不遇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时每日斜。
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
王维
清泉石上流。 这首诗,动静结合,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达了诗人对幽静的秋山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晚景的喜爱之情,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温故而知新2
汉江临泛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题10山水田园诗
④注意画面的动态、静态;
2. 分析意境:
①结合意象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描摹诗歌图景。
②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3. 体会情感:结合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情感。பைடு நூலகம்切景 语皆情语。
4. 鉴赏手法:注意从描写、抒情、修辞等角度考虑,并 结合诗作分析。
5. 品味语言:山水田园诗的语言风格多为: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清幽淡雅。
①常出现的景物有: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 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 禅房、古寺、暮钟 ②常出现的人物有: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 人、林叟、樵夫、幽人 ③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淡雅清幽、豁达、淡 泊闲适、清冷荒僻。 ④情感:
山水诗
个人心灵的写照,也是时代思潮在诗国的投影。 ——表现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意愿。 ——甘于淡泊、守拙归真。 ——远离尘嚣,不与世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 ——隐逸山水的喜悦、闲适的情感。 ——表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表达希望、喜悦之情,热爱 大自然之情。 ——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宁静平和的心境。 ——表现自然恬淡的情趣以及掩盖不住的内心的孤清和寂 寞之情。
(3)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随堂练习2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去职归隐石湖(苏州),自 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 (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田园山水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 、点面结合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远 近高低相结合、声色结合(绘声绘色)、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虚实结合)、 对比、白描
高三专题复习之山水田园诗
末两句,与其说是表现了一 种欣喜,更不如说是诗人内 心苦闷与忧愁的表现。
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思想情感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如《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四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 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 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 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 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 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 观成见。
二、山水田园诗的的点
2、常见意境用语
宁静、静谧、纯朴、自然、美好、平和、和谐、 恬静、幽雅、空灵、安逸、安详、清幽、明净、 飘逸、清新、清淡、旷远、雄奇、迷离、孤寂、 凄凉、凄清、萧瑟
画面的共同特征
(1).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2).听觉角度:宁静 (3).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 村气息
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思想情感
(6)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厚 情谊。 (7).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农村生活的艰 辛以及农民的痛苦。
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4、常用技法(主要表现在描写、抒情的方法上) (1)写景的表现手法(或写景角度): 白描(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与工笔(对 事物注重局部细节描写);观察角度高、低、 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光影色彩的 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虚实 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动静结合(以 动衬静、化静为动与化动为静);正衬反衬等
1、“越中山色镜中看”极具韵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2、诗的前两句主要写兰溪的景色之美,后两句主要 写的是什么?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一、1 这是个极其新颖别致的比喻, “镜”比喻溪水,既写了月光的皎洁,又 暗示了兰溪水面的平静,还表现了溪水的 清澈。同时,她还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 象的空间:山披月色,月照溪水,朦胧而 飘渺,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恬静而淡雅的 画面。
2022届高考诗歌鉴赏复习专题之山水田园诗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山水田园诗一、何为山水田园诗?1.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以自然界的山水景物、田园生活为表现内容的诗歌。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2.开山鼻祖:谢灵运(山水诗鼻祖)、陶渊明(田园诗鼻祖)唐代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3.发展概况:源于老庄哲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影响追随者韦应物、柳宗元。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画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二、常见意象与意境:1、炊烟、桑麻、桃李、麦苗、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意境特点: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及悠闲自在、轻松愉悦的心情)2、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孤云、禅房、古寺、暮钟、五柳、接舆、伯夷、叔齐、林叟、幽人、樵夫、寺僧、道人意境特点: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离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表达希望归隐山林、超然物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三、常表达的情感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 2015学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一一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一、 关于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 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分成山水诗和田园诗两类。
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 光为题材。
山水田园诗的一般主题:(1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2)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3) 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二、 经典链接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2007年天津卷)黄氏延绿轩(明?高启)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类似的诗句还有曾公亮的“要看 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王安石的“一水护田将录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等,希望同学们注 意积累。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一般要描绘出其所描绘的景象,指出其所蕴涵的感情。
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2007年上海卷)阮郎归?初夏(苏轼)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水珠圆润晶莹,真切地展 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
【解析】赏析情景交融题,最重要的是说清作者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
这一点说清了,得分要 点也就抓住了。
三、 方法点拨鉴赏山水田园诗,要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1.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 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 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 .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J 口虚实结合(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明朝深巷卖杏花”。
四、跟踪训练1 •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
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
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
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赏析】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
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
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冋题。
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1)江村的景物特点是怎样的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幽静。
(2)诗中哪两个生活场面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老妻画纸,稚子敲针表现了诗人长久漂泊,终于安定之后的宁静。
(3)末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对江村生活的满足;对功利的无求。
【赏析】题解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