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水利概况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题目:浅谈梅山水库摘要:梅山水库位于中国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史河上游,是以防洪、灌溉、发电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水库,也是治理淮河的重要水利工程之一。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标志着我国的水利建设正向着更高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
兴建的目的使河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一般年份的平均降雨量达1,100毫米左右。
所以梅山水库是淠史杭灌区的主要水源之一,灌溉下游的安徽、河南二省五县区383万亩农田。
除此之外,梅山水库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综合效益有了很大的发展。
关键字:梅山水库、水库兴建与枢纽、风景、发展与前景、综合效益前言:安徽是水利大省。
在全国七大江河中,有长江、淮河横穿省境,境内众多支流遍布淮河两岸、长江南北;由于安徽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既给安徽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了便利,也给安徽的防汛抗灾带来了巨大压力。
因此,兴皖之要,其枢在水,除水害、兴水利,加强水利建设,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顺利进行,是安徽人民肩负的历史重任和共同的任务。
五十年来,安徽人民围绕除害兴利,筑堤建站,疏河,建库,修塘建坝,开展水土保持,发展小水电,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大搞水利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安徽水利条件,开创了安徽当代治水的新局面。
一.简介梅山水库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淮河支流史河上游,坐落于有“红军故乡、将军摇篮”之誉的安徽省金寨县县城南端。
它位于史河上游,坝址在安徽省金寨县梅山镇大小梅山之间。
水库上游主要支流有竹根河、白沙河、麻河、白水河等11条山溪河流。
库区流域面积1970平方公里,占史河全流域面积6880平方公里的28.6%,总库容23.37亿立方米。
相应洪水位140.77米,防洪库容11.3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7.96亿立方米,死库容4.02亿立方米,汛期限制水位125.27米,防洪标准万年一遇。
二.水库兴建1953年12月,成立梅山水库工程指挥部,1954年3月动工,1956年4月除遂洞工程外,主体工程基本完成。
安徽河流水系
徽省河流水系新闻来源:作者:发布时间:2005-5-5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14.9度至119.8度与北纬29.4度至34.6度之间。
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
北部宿县地区境内,有一小部属废黄河,一小部属沂沭泗流域的复兴河水系。
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包括废黄河470平方公里、复兴河163平方公里),长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
古代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独流入海。
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尾闾。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水,淮河冲破了洪泽湖蒋坝的三河,向东南于江苏省三江营注入长江,淮河从此结束了独流入海的历史。
遗留下来的废黄河,已高于沿线地面7~10米。
黄河夺淮的660多年间,经常决口南泛,皖境淮北、沿淮深受其害。
淮北平原河流淤塞,沟洫、陂塘夷平;洪流所及,河道两岸挂淤,大都形成较宽的自然堤,阻障面上排水;淮河干流普遍受淤,下受洪泽湖水位顶托,泄流不畅,两岸低洼地区形成众多的湖泊,有的常年积水,有的则汛期漫淹。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
安徽水利调查报告安徽水利调查报告一、引言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对安徽省的水利状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建议,以促进安徽省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安徽省水资源状况安徽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境内有众多河流和湖泊,其中包括淮河、长江、皖江等重要水系。
年平均降水量在800-1200毫米之间,水资源总量居全国前列。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安徽省也面临着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南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而北部地区则相对匮乏。
三、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情况为了更好地利用和管理水资源,安徽省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库、堤防、灌溉、排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特别是在河道治理和防洪工作方面,安徽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减少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水利工程建设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等。
四、安徽省农业水利发展现状农业是安徽省的支柱产业,水利对于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提高了灌溉效率,改善了农田排水条件。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灌溉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等。
同时,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安徽省农业水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建设和管理。
五、安徽省生态环境保护与水利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如湿地保护、水生态修复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水污染、水生态系统破坏等。
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徽省需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六、安徽省水利管理与发展问题水利管理是水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根据我们的调查,安徽省在水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水利管理体系,加强了水利规划和政策制定。
巢湖流域水利工程简介
巢湖流域水利工程简介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属长江下游左岸一级水系,流域总面积13486(13690)平方千米,巢湖闸上集水面积9153(9356)平方千米,巢湖闸下集水面积4333(4334)平方千米。
流域涵盖合肥、芜湖、六安、马鞍山市、安庆市等5市17县(市、区)。
流域地形为丘陵地带,其中山丘区面积9403平方千米(占70%)、圩垦区3275平方千米(占24%)、湖泊808平方千米(占6%)。
2016年流域总人口10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83万人,城镇化率55%;现有耕地面积420千公顷,其中圩区208.7千公顷;2016年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GDP)3813亿元。
巢湖: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运、水产、生态环保、旅游等多种功能。
巢湖蓄水位一般控制在7.5~8m,近年蓄水位为8.5~9.0m。
多年平均湖水位8.37m,相应平均水深2.7m,库容20.7亿m3,为典型的浅水湖泊。
水位12.0m时,湖面面积为780km2,容积48.1亿m3。
20年一遇设计洪水位12.5m。
河道:巢湖流域支流众多,巢湖闸上主要支流有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柘皋河、白石天河等呈放射状汇入巢湖。
巢湖闸下主要支流有裕溪河、清溪河、西河、牛屯河。
堤防:巢湖岸线总长度176km,沿湖岸线堤防长83.9km,主要包括肥西县15.96km,合肥市域包河区10.23km,肥东县8.0km,庐江县9.8km,巢湖市39.9km。
巢湖沿岸万亩以上大圩口和重要圩口(堤圈)11处(含2个城防堤圈)个,保护面积493.23km2,圩内耕地25.36万亩,人口276.3万人,堤防总长278.18km,其中临湖堤防55.21km。
水库:巢湖流域共有水库236座,总集水面积2631.7km2,总库容17.53亿m3,兴利库容8.3亿m3。
其中大型水库3座,分别为龙河口水库、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重点中型水库有下汤水库、众兴水库、张桥水库、蔡塘水库。
安徽省知名湖泊(水库)简介
安徽省知名湖泊(水库)简介(所在区域、地理位置、湖泊面积、排序等史上最全)长江—淮河之间地区:1.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东西长千米,南北宽21千米,水域面积约770平方千米,为安徽境内最大的湖泊,位于省会合肥市境内。
2. 大官湖:位于宿松县、望江县交界处,面积约为261平方千米。
3.泊湖:泊湖在太湖县最南端,襟连太湖、宿松、望江三县,面积约240平方千米。
4.龙感湖: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和安徽省宿松县交界处,面积约223平方千米。
5.城东湖:位于六安市霍邱县城东部,面积约180平方千米。
6.菜子湖:位于安庆市宜秀区,东与枞阳县,西与怀宁县,北与桐城市,南与安庆市接壤,面积约173平方千米。
7.瓦埠湖:湖面跨寿县、长丰两县及淮南市,主要在寿县境内,南北长52千米,东西平均宽约5千米,面积约 160平方千米。
8.破岗湖:位于枞阳县境内,面积约140平方千米。
9.武昌湖:位于望江县境内,面积约103平方千米。
10.城西湖:位于六安市霍邱县城西部,面积约95平方千米。
11.女山湖:位于明光市东北部,面积约90平方千米。
12. 七里湖:位于明光市与江苏省盱眙县交界处,湖区长13千米,宽2-5千米,面积约58平方千米。
13. 花园湖:跨凤阳、明光、五河三县,湖面主属凤阳县。
湖区呈丁字形,常年湖泊面积约50平方千米。
14. 高塘湖:跨淮南、凤阳、定远,面积约49平方千米。
15.白荡湖:位于枞阳县境内,面积约47平方千米。
16. 安丰塘:位于寿县县城南30千米处,面积约34平方千米,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黄陂湖:位于庐江县境内,面积约30平方千米。
18. 天河:蚌埠市境内,南北长15千米,水面宽约1~2千米,面积约20平方千米。
19.淠史杭灌区五大水库(六安市境内):响洪甸水库(约59平方千米)、龙河口水库(约50平方千米)、梅山水库、磨子潭水库、佛子岭水库。
20.合肥市周边水库:大房郢水库(全国离省会城市最近的一座大型水库)、董铺水库(蜀山湖)、蔡塘水库、张桥水库、众兴水库、罗集水库等。
安徽的河流与湖泊
第二节安徽的河流与湖泊安徽水系属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大流域。
三大干流接纳较大的支流有30多条,次级支流1000多条。
安徽湖泊众多,总数多达500多个,其中万亩以上湖泊35个,主要分布于长江与淮河两岸。
还有4200多座水库及大量塘坝等。
总水面1600〜1700万亩。
众多的河、湖,广阔的水面,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水利、水力和水产资源,为农田灌溉、航运、发电及淡水养殖提供了优越条件。
一、长江下游水系长江入安徽境内呈西南一东北流向,沿途流经宿松、望江、东至、怀宁、安庆、桐城、枞阳、贵池、铜陵、无为、繁昌、芜湖、和县、当涂、马鞍山等县、市,长约400km,故称800里皖江,流域面积66000km2,占全省总面积的47.4%。
长江下游河床比降小,水流平缓,沙洲、汉道发育,沿岸地势低平,江岸变化较大。
长江水量丰富,年际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如大通站正常年平均流量为29200m3/s。
丰水年1954年为43100m3/s,干旱年1978年为21400m3 / s。
年内分配也相对均匀。
长江大通站径流正常年内分配最大值出现于7月,达49300m3/s;最小值出现于1月,为10300m3 / s。
江流含沙量相对较小,终年不冻,航道条件优越,但每年汛期受上、中游洪水及下游海潮顶托,加上暴雨、台风影响,防汛任务很重。
安徽长江南岸较大支流有黄湓河、秋浦河、九华河、青弋江、水阳江等,流域面积约30100km2,占境内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5%。
北岸支流有华阳河、皖河、菜子湖水系、陈瑶湖水系、巢湖水系、滁河等,流域面积约35900 km2,占省内长江流域面积的55%。
主要支流概况见表5-10。
青弋江上源称清溪河,发源于夥县境内,陈村水库以下称青弋江,流经石台、黄山区、泾县、南陵、芜湖县,在芜湖市长河口注入长江,长约275km。
水阳江上源称西津河,发源于绩溪县东北部山区,在宁国县城北汇中津河、东津河后称水阳江,至宣城新河庄以下分东、西两支,北流至当涂县内的乌溪镇附近会合后又分两支,东支称姑溪河,西支称青山河,两河在当涂城南再度合并向西流注长江,干流长254km。
淮河的知识点
淮河的知识点淮河,是中国的第五大河流,也是中国重要的水系之一。
它发源于安徽省西北部的皖西山脉,流经安徽、江苏和河南三个省份,最后注入黄海。
淮河流域是中国农业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
1. 淮河的地理特点淮河流域地处中国东部中部地区,总面积约为27.3万平方公里。
淮河全长约1,000多公里,流经安徽、江苏和河南三个省份。
淮河中上游为山地和丘陵地带,下游地势平坦。
流域内有许多湖泊、河流和水利工程,如洪泽湖、滁河、泗河等。
2.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之一。
淮河水质较好,水量充沛,在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淮河还承载着一些重要的水利工程,如淮河干流、淮河排洪河道等,对防洪、航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3. 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淮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湿地、湖泊、森林等。
湖泊如洪泽湖是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为许多候鸟提供了栖息地;湿地则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作用,有助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面临一定的挑战。
4. 淮河流域的农业特色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之一,以种植稻谷、小麦和棉花为主。
由于土地肥沃、水资源充沛,淮河流域的农业产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此外,淮河流域还有一些特色的农业产品,如淮盐、淮南玉米等,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经济价值。
5. 淮河周边的历史文化遗产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有许多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
比如,安徽的合肥、阜阳,江苏的淮安、扬州,河南的周口等都是淮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城市中的古建筑、传统手工艺、历史文物等都体现了淮河流域的独特文化魅力。
6. 淮河流域的发展前景淮河流域在国家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政府将加大对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利设施建设,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升淮河流域的综合发展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
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手续
安徽省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手续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水利工程是指人类对水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实施防洪、灌溉、供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系统的工程。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
安徽地理相关内容整理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中部,是一个内陆省份。
安徽东邻江苏、浙江两省,南接江西,西靠湖北,北连河南。
安徽省的总面积为139,600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地理资源,下面就来看看安徽的地理相关内容。
一、地形地貌特点安徽省地势自南向北逐渐由中山区、山地区、丘陵区、平原区依次过渡。
安徽省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52.5%,平原占38.3%,山地地势高,丘陵波动起伏,平原土地肥沃,河流纵横交错。
安徽境内最高峰为黄山,高度为1864米。
二、气候环境特点安徽的气候类型以亚热带湿润气候为主,同时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寒冷干燥。
年降水量在700~2000毫米之间,气候适宜,春夏秋三季是旅游的好时节。
三、水系概况安徽省水系发达,拥有大小河流1800多条,其中长江流经安徽省长达600多公里。
安徽省境内还有徽河、江淮水系等多条重要河流。
同时,安徽还有多个大型水库、湖泊和水利工程,水资源丰富。
四、动植物资源安徽省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文化和科研价值。
安徽省是中国四大茶叶产区之一,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田园风光、野生动植物等景观。
此外安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如黄山、徽州古城等文化景点颇多。
五、产业分布安徽省是现代化农业发展重要的省份之一,以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为主。
此外,安徽省的工业发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其中以制药、电子信息、标准化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为特色。
六、总体发展情况安徽省近些年来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形成了经济发展主轴以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生态文明建设为主。
同时,安徽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经济发展中的污染治理企业的处罚力度。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兼备的地方,安徽在地理上有着丰富多彩的资源与特色。
未来,安徽将着力在生态建设、旅游发展、新产业培育、城镇建设等方面探索发展新路径,为全国综合实力排名进入前列的省份之一。
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概述
民国时期,安徽省灾害呈现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水旱灾害发生频率高,波及范围广;二是地域性明显,“水灾以沿江沿淮地区为主,皖南、皖西山区丘陵地带因暴雨而引发山洪,山间盆谷导致洪灾;旱灾以江淮之间最多,淮河以北次之,皖江以南最少”.[1]频繁的水旱使安徽境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引发了一系列民生问题,如大量土地抛荒和人口逃亡.土地抛荒的直接后果是引发新一轮的土地兼并.而人口逃亡,或沿路乞讨,流亡至大城市,寻求新的出路;或落草为寇,沦为土匪;或投军从戎.为数众多的人口从灾区流失导致灾区的恢复重建力量减弱.此外,政府又因种种原因不治江河,殆修水利,抵御灾害的能力丧失殆尽,受灾地区灾情更加雪上加霜,陷入恶性循环.因此,水利事业的建设对于发展安徽生产力、稳定民生显得尤为重要.1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1.1水利行政逐步统一这一时期安徽的水利机构沿革及水利行政统一紧随中央政府步伐.民国初年,北洋政府中央的水利主管机构主要为内务部(隶土木司)和农商部(隶农林司);后又成立了全国水利局,水利事业由这三个机构协商处理.国民政府初期,水利行政亦分属不一,其中,水灾防御由内政部分管,水利建设由建设委员会统辖,农田水利归实业部负责,河道疏浚则隶属交通部.水利行政的人为分割及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独立、互不统属导致水利行政效率低下,难以形成有效合力.于是,1934年,国民政府以水利行政职权不专,系统紊乱为由,颁布《统一水利行政及事业办法纲要》和《统一水利行政事业进行办法》,成立了全国水利总机关———全国经济委员会,“各部会有关水利事项之职掌统归全国经济委员会办理”.[2]是年11月1日,经济委员会接办全国水利行政,水利行政正式宣告统一.1.2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安徽省的水利事业建设以1938年为分界点,1938年以前,江淮并治;1938年以后,以淮域为主.民国前期安徽对江域的整治主要体现在江堤维缮和干堤联结,以形成有效的御洪体系.淮域方面,“民国十六年1927以前,导淮运动发自士绅;民国十六年国民政府成立后导淮运动发自政府.”[3]1939年8月,安徽成立了安徽省淮域工赈委员会,以工代赈,修复淮域堤防.抗战胜利后,导淮委员会迁回南京,于1946年4月在蚌埠成立淮河流域复堤工程局(后易名淮河中上游工程处),承接淮河干支流复堤、涵洞修复和安徽省黄泛区内的河道整理等工程.1.3救灾主体多元化民国时期安徽罹灾甚重,救灾形势紧迫,救灾Vol.30No.3Mar.2014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 cience Edition )第30卷第3期(上)2014年3月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概述袁梦茹(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1)摘要:安徽境内有长江、淮河两大径流,民国时期安徽江淮流域自然灾害众多,灾害发生的高频率和地域性特征使安徽不得不重视水利建设.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水利行政得到统一,水利事业管理日臻完善,救灾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一时期以“治水救灾”为主的水利建设对缓解安徽罹灾甚重的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安徽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如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政府对水利事并非真正重视,水利建设有计划无事功等.探索研究民国安徽水利建设事业对我们今天水利事业建设将大有裨益.关键词:民国;安徽;水利建设中图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14)03-0079-0379--. All Rights Reserved.主体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一时期救灾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民间救灾组织等.北洋政府时期,中央以民政司职掌赈灾救济事业,地方各省则交由各民政厅负责相关事宜.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没有常设的赈济机关,仍沿袭北洋旧制由民政司掌管赈灾救贫和其他慈善事业,直到1929年3月才成立了隶属于行政院的专门管理灾罹赈济的机构赈灾委员会.与此同时,安徽也对应中央的这一行为相应设立了赈务会.1933年皖省又成立了安徽省水灾救济总会负责赈济事宜.这些政府常设机构成为赈济工作的主要统筹者,同时民间也自发组织了一些义赈团体,如皖北各县旱灾救济会、安徽华洋义赈会、广济圩水灾临时救济委员会、皖北二十一县水灾善后委员会、泗县水灾筹赈会、芜湖、宜城、南陵、繁昌四县义赈会、旅沪安徽水灾赈济会等.这些团体和组织或向社会募集资金,周济灾民;或协助地方政府的救济工作,如核实灾情,放赈放款等.2民国时期安徽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纵观整个民国时期尤其是国民政府时期,安徽的水利建设成效显著.水政的统一,机构设置的日趋完善为水利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水利工程计划的制定为水利事业有计划、分步骤进行提供可靠理论依据;对长江和淮河的实地测量以及总结出的治江治淮理论为今天科学治水提供宝贵经验.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复苏以及稳定人民的生产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认识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水利事业建设成效因各种原因大打折扣,并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对于其中的漏缺,我们要引以为戒.2.1水利建设严重滞后民国时期的水利建设呈现严重的滞后性特点,突出表现在大小灾害之后的急赈,如赈粮、赈银等.急赈措施的短时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受灾地区的燃眉之急,但治标不治本.较大的受灾群体基数及有限的赈济资源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短期效益之后很快便凸显出来.面对这种亟待解决的矛盾,国民政府又采取了工赈和农赈的救济方式.工赈虽然可以解决受灾地区灾民基本生活问题,但这种方式受益面狭小,其雇工主要是灾民中的青壮年,老弱妇孺均不在此受益范围之内;并且这种赈济方式随着堤坝、河道等工程的竣工而自行结束,不能形成长效机制.与工赈相对应的还有农赈,灾荒使农村的农业生产能力遭到较大程度的摧毁,农民没有迅速恢复生产的能力.这时候政府就会提供一定的农业贷款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以上所述急赈、工赈和农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增加就业、缓解灾情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均是消极救灾措施,在现实条件下往往收效甚微.因此,政府在水利建设方面尤其是救灾防灾方面的有效作为应当是采取积极的救灾和防灾措施.这就要求当局要正视灾害严重的破坏性和威胁性,在灾害发生前,建立积极的灾害预防体系,对病险堤工和河道及时加固和疏通,防患于未然;灾害来临时制定详实的应急预案,做好群众人身和财产转移工作,最大限度减小灾害损失;灾后做好安置工作,及时恢复灾区生产能力.2.2政府对水利建设不是真正重视北洋政府时期政局动荡,军阀之间为抢夺地盘而相互争斗,个别军阀热心水利建设也只是觊觎其中巨大的工程款项,如军阀齐燮元.而国民党政府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可能考虑到人民的利益,从根本上重视关乎国计民生的水利兴废.当时的国民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消除异己的内战中而非经济建设.巨额的军费开支给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压缩水利经费,势所必然.水利工程款没有着落,水利建设只能边筹款边施工,工程进度极受限制.2.3水利事业往往只有规划而没有多少实际行动民国时期水利建设雷声大,雨点小.以淮河为例,北洋时期成立了全国性的导淮机构,但“导淮”仅仅确立了“江海分疏”的原则,没有形成实际的统一规划,且这一时期全国水利行政没有统一,水利机关冗多,互不统属,权责划分不明确,因此,“几无事功”.国民政府建立后成立了导淮委员会,虽编制出较为科学的《导淮工程计划》,但蒋介石政府并未将该计划真正落到实处,只是在灾荒过后以工赈、农赈、急赈等方式作为补救性措施,其“赈灾意义大于导淮意义”[4].安徽省的“导淮”工作也未能例外,水利事业建设并没有按照预期计划执行,导致防御灾害能力不足,小灾可抵,大灾难御,其灾后的救济和恢复建设也因各种现实原因而心有余却力不足.到抗战胜利后,在面对淮河水利工程亟待修复的情况下,导淮委员会只是利用联合国救济总署的救灾80--. All Rights Reserved.款,修复了部分淮、运堤防,流域内大量的工程因经费无着、材料奇缺等困难不能按计划实施.2.4经费不足北洋政府时期及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初,因水利机关林立,“水利经费多糜于机关开支”,[5]因此,运用到水利建设事业上的经费极其有限.到国民政府时期,水利经费十分微薄,成为限制水利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蒋介石政府成立以后,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费开支和偿还外债.据统计, 1927-1936年军费开支年均占45.8%,最高年份达88%;[6]1927-1936年军费与债务费两项合计年均占岁出总支出的76.3%,最高年份达89.5%.[7]当时的安徽省政府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1932年,安徽省年度总支出中,政务费占58.09%,水利经费只占1.4%.[8]2.5水利计划自身存在着缺陷,不够完善从对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和安徽政府水利建设的脉络分析和水利建设计划解读来看,这一时期虽然设立了流域性的水利管理机构,但是缺乏对流域治理的全局观念,形成的建设计划亦有待完善.例如,从导淮运动来看,导淮以《导淮工程计划》为蓝本,该计划虽涵盖了泄洪、灌溉、航运、农田水利、水电建设等,但却忽视了应与导淮工程相适应的生态建设,没有把对淮河的根本治理与长期的水土保持工作结合起来,只是一味地对淮河进行疏导,直接影响了导淮效果.再如,对江域的水利建设只注重于“防”,忽视了水利资源的有效利用,没有形成对长江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体制.2.6吏治腐败,官员贪污、渎职1931年大水,陈调元借口工赈挪用私吞赈灾款,造成急赈缓办,置广大灾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顾.此外,各级政府救济活动不力现象也时有发生.1931年水灾中,安徽省募集的捐款仅461元,占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募捐资金的0.01%,[9]实令人汗颜.2.7地方势力“以邻为壑”南京政府成立后完成了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但地方割据势力并未扫除,在水利建设上不能步调统一,甚至因水利建设问题发生冲突.1935年,“3月,苏皖两省因疏浚奎河问题,导致萧、宿两县纠纷,发生大械斗”;[8]时任导淮委员会代理副委员长、江苏省政府主席的陈果夫因不能与皖省当局谋求合作,放弃了其“治水非上下游兼治不可”的主张,仅着手下游的苏北导淮入海水道.针对国民时期水利建设过程中的不足,我们今天的水利事业要以之为鉴.首先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利规划,摆脱传统只防御不利用、一味疏导的狭隘方式,要把河流的疏导治理和生态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要完善防洪灾害体系,标本兼治,把流域的疏导和治污、生态保持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步恢复河流自身的调节能力.其次要上下中游统一治理,把流域综合治理真正落到实处.第三,要坚持改革,根据江、淮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流域管理机制,加强对水利建设新技术的应用.最后,还要进一步加强河流治理的保障性措施.要充分落实流域的工程建设投资和技术保障,保证河流治理工程顺利实施,使工程效益得以及时发挥;要加强建设管理,抓好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廉政建设,切实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真正地为人民办事,为人民谋福利.———————————————————参考文献:〔1〕刘胜武,周顺清.安徽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J].灾害学,1990,5(3):23-27.〔2〕〔3〕郑肇经.中国水利史[M].上海:上海书店, 1984.341,162.〔4〕张红安.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在苏北的“导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58.〔5〕张红安.试析南京国民政府在苏北的“导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56.〔6〕杨荫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149.〔7〕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7.575.〔8〕〔9〕(韩)金胜一.近代中国地域性灾荒政策史考察———以安徽省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143,145.81--. All Rights Reserved.。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
安徽省水资源分布研究安徽省位于我国东南部,东邻江苏,东南界浙江,南接江西,西毗湖北、河南,北接山东一隅。
清朝时设省,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得省名安徽,又境西有霍山,别名皖山,故简称皖。
一、安徽省自然条件概况(参考来源《安徽省地图册》)气候:安徽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温和,阳光充足,且季风气候显著。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4~16℃之间,南北差2℃左右,一月份气温最低(-2~-3℃),七月份气温最高(38~39℃),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600mm之间,春夏和夏秋之交雨水最多。
地形:安徽地形,由于长江、淮河横贯南北,划出平原、丘陵、低山相间排列。
北部平原坦荡,中间丘陵起伏,黄山、九华山逶迤南陲,大别山山脉耸峙于西缘,形成我省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地势。
自然资源:森林资源丰富,覆盖率达15.2%,主要林区在皖南黄山和皖西大别山区;矿产资源丰富,以煤、铁、铜为主。
二、安徽省生产开发状况安徽省是我国重要农业区之一,主要农产品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旱地、水田皆有分布;安徽省是我国重要茶省之一,主要产地在皖南、皖西;淡水渔业也较发达,主要在长江沿岸;传统手工业有徽墨、歙砚、宣纸和芜湖铁画;皖西大别山区是老革命根据地,淮北平原北部是淮海战役战场。
从以上安徽省的自然条件、生产开发情况简介可以看出,水资源的分布对于区域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安徽省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安徽在我国的外流区域,属于太平洋水系。
安徽的河流分为淮河、长江和新安江三大水系。
大别山和江淮丘陵是淮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分水岭;皖南山地是长江水系和新安江水系的分水岭。
淮河(位于东经112度~121度,北纬31度~36度,流域面积27万k㎡):⑴、淮河是我国气候上的重要分界线之一: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传统意义上南北方分界线,水田旱地与水田地区分布分界线,一月份0℃等温线,水稻小麦种植分界线,亚热带季风区与温带季风区的分界线,湿润与半湿润的分界线,亚热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以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和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
巢湖 水文地质
巢湖水文地质简介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中部,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长江流域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
巢湖的水文地质特征对于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巢湖的水文地质特征。
湖泊概述巢湖位于中国安徽省,地理坐标为北纬32°09′14″,东经117°59′23″,湖泊面积约为738平方千米。
湖泊形状呈长方形,东西长约37.2千米,南北宽约20.8千米,湖岸线长达210千米。
巢湖水体清澈,湖泊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
水文特征1.流域特征:巢湖的流域主要由水域、湿地和陆地组成。
巢湖的流域面积约为11717平方千米,分布范围包括巢湖市、合肥市、芜湖市等。
流域内的河流众多,包括淝河、水河、沙河等。
这些河流对巢湖的水循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水位变化:巢湖的水位变化受降雨量和取水量的影响较大。
降雨丰沛的年份,巢湖的水位明显上升;取水量增加的年份,巢湖的水位明显下降。
巢湖的水位变化对于湿地生态系统和渔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3.水质状况:巢湖的水质不稳定,受到农业、工业和生活污水的影响较大。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巢湖的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然而,仍存在着一些水质问题,如氮磷污染和蓝藻水华等。
地质特征1.地质构造:巢湖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盆地,在构造上主要受华南地块与扬子地块的相互作用影响。
巢湖的地质构造呈现出复杂的特征,包括断裂、褶皱和岩浆活动等。
2.湖底沉积:巢湖的湖底沉积主要由粉砂、粘土和有机质组成。
这些沉积物对巢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湖底沉积的研究对于湿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3.地下水资源:巢湖周边地区富含地下水资源。
巢湖是典型的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蕴藏量丰富。
同时,巢湖的地下水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采和污染等。
结论巢湖的水文地质特征对于湿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水位变化和水质问题是巢湖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和保护。
二造水利安徽版教材
二造水利安徽版教材二造水利是指在现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加固或改造的工程,旨在提高水利设施的效能和安全性。
安徽版教材是针对安徽省的地理和水利条件编写的教材,其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安徽的水利资源和相关工程。
本文将从了解二造水利的背景、安徽水利资源和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二造水利的背景二造水利是中国水利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水利工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程的使用,一些已建成的水利设施出现了老化和损坏现象。
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二造水利成为必要的工作。
二造水利工程旨在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进行加固或改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日益增长的水利需求和应对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
这些工程可能涉及水坝、排水设施、灌溉工程等多个方面,其目的是提高水利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安徽水利资源概况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处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
该省的水利工程建设一直以来都得到了重视,为当地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安徽的水利资源主要包括两大类: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资源主要来自于淮河、长江及其支流,这些河流水量充沛,并为安徽提供了重要的灌溉水源和工业用水。
地下水则是通过井和泉眼等地下水源获取,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和农业灌溉。
除了河流和地下水,安徽还拥有丰富的湖泊资源。
其中,洪泽湖、巢湖和滁州湖等是该省的重要湖泊,不仅为当地提供优质的水资源,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旅游价值。
三、安徽水利工程的发展现状安徽是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地区之一。
多年来,该省在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以下是一些安徽的水利工程发展情况:1. 水库建设:安徽省在水库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三峡水库、巢湖水库和洪泽湖水库等一系列大中型水库的建设,有效地解决了水资源的调节和蓄积问题,为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灌溉工程:安徽是农业大省,因此灌溉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对策摘要阐述安徽省水资源现状,从规范用水、节水及依法治水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以期有效保护与利用水资源。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保护利用;对策;安徽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安徽省地处华东腹地,淮河、长江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两大流域和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区域。
长江、淮河流域占全省总面积(13.96万km2)的95%,省境南部为新安江流域,面积6 500 km2。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气候条件,致使安徽这方沃土水旱灾害频繁。
多年来,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了依法治水力度,逐步健全了水资源管理机构[1-4]。
特别是1988年以来,为了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保护好水资源,根据中央的法律法规,先后制定了《安徽省实施〈水法〉办法》《安徽省实施〈河道管理条例〉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全面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将水资源的宏观控制与分配方案落实到用水单位,使合理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有机地结合。
为了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之近年来我国水灾频繁发生,暴露出我国水利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以中发〔2011〕1号文件形式,明确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其中明确要求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建设。
1 水资源现状安徽省处于南北过渡带和海陆过渡带叠加地区,长江、淮河横跨该省,河流、湖泊众多,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典型的孕灾地区和水资源紧缺的省份。
因此,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设施薄弱等影响严重;加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加快发展,很多部门盲目乐观,大肆胡乱开采水资源,随意浪费水资源;而群众大多不知珍惜水资源,浪费严重。
另外,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农业用水定额偏高、灌溉水利用率低,许多工业企业存在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取用水量大、重复利用率低,城市节水意识不强、节水设施和管理落后等问题。
安徽省滁州市水利概况(同名40398)
水利概况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明、清两代属凤阳府,现辖来安、全椒、定远、凤阳四县,天长、明光两市,南谯、琅琊两区,总面积平方千米,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流域。
全市地处江淮之间,北濒淮河、南望长江,东临高邮湖,西连大别山山脉延伸残丘。
全市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水源可靠。
全市多山而山势不高,山下丘陵绵延,多山冲河谷,丘陵以下地形呈波状起伏,沿淮平原狭长,内河多且较短,湖泊浅而面大,河湖沿岸,圩区连片。
据年统计资料,全市山区面积平方千米,丘陵平方千米,平原平方千米,圩区平方千米,湖泊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地万亩。
本市原为农业地区,以发展农业生产为主,水利建设,早期为农业生产服务为主,现兼顾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为整个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由于处于北温带与亚热带过度地带,冷热气团交锋频繁,易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因此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常有暴雨、连阴雨和持续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发生,造成水旱灾害交替出现,尤以旱灾为甚。
水资源并不丰富,地下水因有大片红砂岩地质,蕴藏量较少,仅能利用浅层水供给人畜饮用,灌溉用水主要依赖地表水,山冲河谷兴建的水库、塘坝蓄水,尚难满足农业生产之需要,幸紧靠长江淮河,有抽引外水补给之便,水利条件尚称优越。
滁州市位于江淮之间,历史上洪旱灾害频繁发生。
据史料记载,解放前年间水灾次,约合两年一遇,旱灾次,约合三年一遇。
建国后,面对旧社会的落后水利现实,滁州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展了大规模长战线全方位的水利兴修运动。
经过五十多年不懈努力,已先后建成水库座,其中大型座、中型座,建成水闸座,整修塘坝万处,蓄水总容量亿立方米。
其中兴利容量亿立方米,占全市年平均地表迳流总量亿立方米的。
建成固定机电排灌站处,装机台万千瓦。
目前,全市提引外水能力达到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万亩,提高到万亩,增加倍以上,平均每个农业人口亩。
修建加固堤防总长。
安徽水利补充定额
安徽水利补充定额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水利是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也是安徽省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关键。
水利补充定额是水利建设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各种水利工程项目的依据,用于计算和确定工程项目的投资额、工作量及相关要求。
以下是一些关于安徽水利补充定额的相关参考内容。
1. 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安徽省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为核心,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保障农田灌溉用水需求,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2. 水利补充定额的制定依据:安徽省水利补充定额的制定依据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技术标准,以及安徽省的地方政策、安全生产规定、环境保护要求等。
3. 水利补充定额的内容:水利补充定额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的设计指标、施工工艺和工程量计算方法,工程设备、材料的使用标准和要求,施工周期及质量要求,工程验收程序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具体内容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有所差异。
4. 水利补充定额的编制流程:水利补充定额的编制流程一般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编制报告和审批等环节。
在编制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相关技术和工程标准的充分调研和了解,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制定。
5. 水利补充定额的应用范围:水利补充定额适用于各类水利工程项目,包括灌溉工程、水库工程、水利电力工程、排涝工程和节水工程等。
不同类型的工程将根据其特点和要求进行不同的定额制定和应用。
6. 水利补充定额的监督和管理:安徽省水利补充定额的监督和管理由省级水利部门负责,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建立健全定额管理制度,加强对定额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工程项目按照规定进行建设和验收。
7. 水利补充定额的更新和完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工程建设的进步,水利补充定额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水利行业应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动相关技术和标准的研究和应用,提高水利补充定额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水利概况安徽省的地理位置,在东经114.9度至119.8度与北纬29.4度至34.6度之间。
主要河流分属淮河、长江、钱塘江三大水系。
北部宿县地区境内,有一小部属废黄河,一小部属沂沭泗流域的复兴河水系。
总面积13.94万平方公里,其中淮河水系6.69万平方公里(包括废黄河470平方公里、复兴河163平方公里),长江水系6.6万平方公里,钱塘江水系6500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
古代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渎",独流入海。
金明昌五年(1194年)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淮期间,河水挟带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尾闾。
清咸丰元年(1851年)大水,淮河冲破了洪泽湖蒋坝的三河,向东南于江苏省三江营注入长江,淮河从此结束了独流入海的历史。
遗留下来的废黄河,已高于沿线地面7~10米。
黄河夺淮的660多年间,经常决口南泛,皖境淮北、沿淮深受其害。
淮北平原河流淤塞,沟洫、陂塘夷平;洪流所及,河道两岸挂淤,大都形成较宽的自然堤,阻障面上排水;淮河干流普遍受淤,下受洪泽湖水位顶托,泄流不畅,两岸低洼地区形成众多的湖泊,有的常年积水,有的则汛期漫淹。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县的桐柏山,大体自西向东流,经过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至江苏省江都县三江营注入长江,河道全长1000公里。
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脉与黄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长江的支流汉水流域分界;北以从河南省郑州至兰考的黄河南堤和从兰考到废黄河口的废黄河南堤与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脉、大别山脉及通扬运河、东串场河与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汉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东濒黄海。
流域总面积18.7万平方公里,其中安徽省6.69万平方公里,占35.8%。
由于里运河以东、废黄河以南、通扬运河及东串场河以北的苏北平原,共计有22440平方公里面积,水流向东直接入海,淮河干流实际汇水面积为164560平方公里。
淮河安徽段,处于淮河中游,上自豫、皖交界的洪河口起,下至皖、苏交界的洪山头止,河道长度430公里。
淮河以北是黄淮冲积平原,平坦辽阔,土层深厚,地面高程45米至13.5米,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1/5000~1/10000比降。
北部萧、濉、宿、灵、泗诸县境,分布有低山残丘,高程一般在50~100米,萧县官山最高峰408米,淮北市相山峰顶342米,宿县乾山312米,泗县屏山119米。
沿淮两岸,分布着湾地、洼地和湖泊,是淮河滞洪、行洪地带。
淮南主要是山丘区,西部大别山以白马尖和天堂寨最高,高程分别为1774米和1729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向东北延伸直抵洪泽湖以南,成为长江、淮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高程一般在50~100米左右,也有300米以上的丘陵,如张八岭的北将军山为399米,沿淮寿县以下有浅山分布。
淮河干流比降平缓,平均为0.02‰,沿途流经峡山、荆山、浮山三处峡口,形势险要。
正阳关汇纳上游干支河全部山区来水,总控制面积91620平方公里,素有"七十二道归正阳"之称,大别山区、桐柏山区、伏牛山区、嵩山山区等,都是淮河的主要洪水源地。
干流平槽泄量:洪河口至正阳关不足10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至涡河口为25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至洪山头为3000立方米每秒。
两岸支流众多。
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西淝河、芡河、涡河、漴潼河、濉河等,还有大型人工河道新汴河和茨淮新河,一般都源远流长,具平原河道特征;右岸有史河、沣河、汲河、淠河、东淝河、窑河、小溪河、池河、白塔河等,均源于江淮分水岭北侧,流程较短,具山区河道特征。
沿淮多湖泊,分布在支流汇入口附近,湖面大但水不深,左岸有八里湖、焦岗湖、四方湖、香涧湖、沱湖、天井湖等;右岸有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高邮湖、沂湖、洋湖等。
皖境淮域,历史上水利发展较早,如寿县的芍陂(今安丰塘),始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灌田万顷;横贯宿、灵、泗三县的通济渠,建于1300多年前的隋朝,上溯汴梁,下接运河,沟通江淮,是当时的漕运孔道,12世纪起,经历了600余年的黄河夺淮,终至湮废。
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河沟淤阻,陂塘沟洫,大都夷平;淮河干流被淤浅,下受洪泽湖顶托,浮山以下入湖河底呈倒比降,宣泄不畅。
域内洪涝灾害频仍,甚或旱蝗并发,赤地千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是其真实写照。
1949年以后,整治了淮河干、支河道,开挖了排水沟渠,初步建立了排水系统。
虽然治理标准尚低,洪涝灾害尚很严重,但取得的治水成绩是很大的,除害兴利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工、农业蓬勃发展,淮北地区已形成了煤、电能源基地和粮、棉基地,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沱沱河为其正源,流经通天河、金沙江,至四川省宜宾市汇入干流。
宜宾以下至入海口通称长江,从源头流经青、藏、滇、川、鄂、湘、赣、皖、苏、沪等十省市(区),全长6300公里,总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
宜昌以上为上游,河长4500公里,控制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宜昌站多年平均水量4500多亿立方米,占长江总水量的一半,宜昌下泄的洪水,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安全。
宜昌至江西省的湖口为中游,区间来水面积67.0万平方公里,河长1000公里,支流集中,湖泊众多;南面有洞庭湖水系的湘、资、沅、澧四水和鄱阳湖水系的赣、抚、信、饶、修五水,洞庭湖和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有吐纳长江洪水、调节洪水水量的作用,但也是长江水系的两处重要洪水源,都直接威胁皖境江段的安全;北面主要有汉江,1973年建成丹江口水库以后,其洪水对皖境江段的威胁已大为消减。
鄱阳湖湖口以下至入海口为下游,河长800公里,沿江两岸大都为平原圩区,土地平展富庶。
江苏省江阴以下,江面逐渐开阔,呈喇叭状向东海展开,入海口宽达80~90公里。
淮河水系和钱塘江水系,都与长江沟通,域内巢湖、太湖也是国内有名的淡水湖泊。
长江安徽段处于长江的下游,干流河道自鄂、皖交界处段窑起,向东流经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等主要城市,至皖、苏交界的驻马河口?驷马山引江水道口?止,长416公里,流域面积6.6万平方公里。
左岸区域西起大别山区,逶迤东延,高程在500~1000米左右,最高如白马尖达1774米;大别山以东,地势显著降低,岗丘连绵,丘陵带分两列分布,北列从霍山向东北至洪泽湖以南,形成江淮分水岭;南列从舒城、桐城之间向东北延伸,经巢湖南侧和东侧,转向东北,丘陵断断续续,高程最高的有近600米,低的仅20米。
地形总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区域面积3.59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华阳河、皖河、枞阳河、裕溪河、得胜河等。
沿江地区是北面淮阳古陆和南面的江南古陆之间的凹陷地带,由于地壳升降运动,火山、岩浆活动和地面沉降、泥沙淤积而形成狭长的沿江冲积平原,和一连串的大小湖泊;还断续分布着一些残存的低山丘陵,高程一般在100~200米左右,最高如大龙山达697米,临江兀立的有采石矶,隔江对峙的有东西梁山,还有小孤山,高程不过100米左右,甚至只有几十米,形势险要,风光秀丽;平原区水网交织,港汊纵横,田畴相望,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高程一般在50米左右,或20米以下;沿江滨湖一带,分布有低湿的沼泽区,高程不过6米。
沿江主要湖泊左岸有龙感湖、大官湖、泊湖、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黄陂湖和巢湖等,巢湖是安徽省最大的湖泊,水面面积达784平方公里,水深4~5米,在2.3亿年以前的华力西运动中形成构造盆地,一亿年以前的燕山运动,使盆地四周山地再度抬升而形成集水洼地,因此巢湖是在构造盆地基础上发育起来的构造湖;右岸有七里湖、升金湖、丹阳湖、南漪湖、石臼湖和固城湖等。
平原以南为低山丘陵,通称皖南山区,呈三条西南到东北向的山丘带,即北部的九华山带、中间的黄山带、南部的天目山带,高程一般为400~1000米,少数高峰如九华山的十王峰为1342米,黄山的光明顶为1841米、莲花峰为1873米,天目山的清凉峰为1787米,南部祁门县以西与鄱阳湖水系相邻,祁门县以东与钱塘江水系为界。
三带山丘之间,散布着连续宽广的山间盆地和谷地,高程大都200米,也有100米以下的,如九华山、黄山间的石台、太平、泾县盆地,黄山、天目山间的祁门、宁国盆地。
右岸区域面积3.01万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属鄱阳湖水系的南宁河、龙泉河;直接入江的有尧渡河、黄湓河、秋浦河、九华河、青通河、顺安河、黄浒河?荻港河?、漳河、青弋江、水阳江等。
境内长江江面宽阔,一般在2公里左右,流量充沛,终年不冻,堪称中国的黄金水道;江中分布大小沙州44个,总面积250余平方公里,随着长江流态的变化而不断消长。
沿江两岸,平畴沃野,是水网圩区,盛产稻谷、棉花和水产。
1949年以前,江堤低矮单薄,残缺不齐,支流入江口,无一建闸拒洪,或因江洪倒灌,或因决堤漫溢,田舍为墟,民不聊生。
新中国成立后,不断修筑干支堤防,保坍护岸,建设拒江水闸及扬水泵站,防洪能力显著提高。
沿江大部分低洼地区,已得到开发利用。
新安江位于皖境最南端,属钱塘江水系,居流域的上游。
西、北以黄山山脉与长江水系为邻,东南以天目山脉和白际山脉与浙江、江西两省接壤,白际山以啸天龙高程最高,为1395米。
区域面积6500平方公里,纯属山区,山脉之间,诸峰对峙,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山间盆地和谷地,如黟县、休宁、屯溪、歙县、绩溪盆地,以休宁、屯溪、歙县盆地为最大,一般在50~70平方公里范围。
新安江以率水为正源,从源头起流经祁门、屯溪、歙县,至皖、浙省界街口,注入新安江水库,出库后汇入钱塘江,皖境江道长242公里。
两岸支流众多,具山区河流特征,源短、坡陡、流急,各河集水面积除横江、练江大于1000平方公里外,其余均在100~500平方公里范围,左岸有横江、练江、棉溪、昌源、大洲源等;右岸有小源河、新岭水、兰水、汊河水、桂溪、贤源河、街源河等。